1958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根治河西干旱变沙漠为良田
甘肃万里“绿色长城”年内完工
本报兰州讯 一条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绿色长城”的伟大工程,年内将在甘肃西部全线营造成功。这是甘肃人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降服沙漠的一项共产主义建设。
这条“绿色长城”,从甘肃最西端敦煌县境的哈拉湖畔,沿河西走廊北部古长城和腾格里大沙漠的边缘,向东延伸,经过十六个县市,东至古浪县,与定西专区北部防护林带衔接。基干林带全长三千二百余里,平均宽度为三里。再加上百余条支干林带和副林带的长度,纵横长达一万余里。林带总面积为四百八十万亩,相当于张掖专区现有耕地面积的一半。据估计,几年以后林带全部显绿成荫,可以使河西扩大耕地面积一千万亩;每年降雨量增加一百公厘;年产木材十二万立方公尺。这不仅可以改变河西走廊干旱的气候,而且为改造沙漠戈壁建立了根据地。
营造这条万里林带,不仅是甘肃人民征服自然坚强意志的表现,而且标志着我国造林事业的新发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县已营造小型林带一百余万亩。1957年,在中央林业部的协助下,完成了营造“绿色长城”的调查设计,今春在当地党政组织领导下,出动百万雄师,经过一个“春季攻势”,即在沙漠上造林两百万亩,至此“绿色长城”的造林计划已完成67%。现在,居住在风沙前沿阵地的各人民公社,正在开展一个更大规模的秋季造林突击战役,他们决心将原定明春完成的播种植树任务,提前在年内一举建成。同时,张掖专区最近重新对整个林带组织了一次调查,提出一个“绿色长城”的全面综合规划:(一)保证做到全种全活;(二)林带水利化;(三)沿林带各县建立和健全养护组织和制度。这一新的规划保证在明年内实现。
河西走廊的沙漠戈壁面积约近两亿亩,占我国沙漠总面积的八分之一,风沙成为这里各种自然灾害的重要根源。在旧社会,人们把风沙奉为不可抗拒的“神灵”。七年以前,处在风沙三面包围的民勤县人民,在党的教导下,抛弃了祈祭“沙神”的迷信,首先举起绿化沙漠的红旗,营造起一百四十二万亩防沙林带以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辟了大规模绿化沙漠的道路。接着,“绿化沙漠”运动即在各县广泛形成。
现在许多地方已经连点成带,连带成网。过去“对面闻声不见人,白天屋内点油灯”的地方,如今有许多地方呈现“绿树成荫满庭花,麦浪滚滚棉桃大”的繁荣景象。例如民勤县已与沙争地四十二万亩,今年的粮食单位产量高达六百六十斤,比解放前增长六倍多,平均每人有粮二千五百余斤。
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显示出觉悟了的群众所具有的敢想、敢说、敢做的共产主义的英雄本色,创造性地发挥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他们根据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孤立沙丘和迎风沙梁的不同类型,采取造林种草、土压沙丘、插风墙、打风障和机械造林,飞机播种等综合性措施防风固沙。为了埋压一座沙丘,往往要把它削平,从很远的地方劈壕刨土,艰难地把土挑上高大的沙丘;泥土和苗种被风吹跑了,又去补上一层。今年有几万人披星戴月,攀登祁连,夜宿戈壁,为“绿色长城”采集了一千二百万斤的树籽。英雄们为使幼苗不被烈日晒死,提高成活率,还用双手劈开戈壁,用卵石衬砌渠道,把水引进沙漠。在这片辽阔的林带内,他们已修筑起大小渠道二千二百五十七条,共长五百五十一里,打井五千六百六十一眼。最近,沿林带各人民公社又按队建起四百二十多个社办专业林场,为多快好省地全面综合建设和护理“绿色长城”的工作提供了保证。 (翟其寅)


第5版()
专栏:

甘肃民歌
两只巨手牵洮河
一脚踢翻华家岭,
一脚踏平石头山,
一钻凿穿九甸峡,
一锤打通鬼门关。
一炮轰破万丈岩,
一锨挖得渠道宽,
两只巨手牵洮河,
洮河乖乖绕山尖。
姑娘开渠在天边
岷山万仞高连天,
姑娘开渠在天边,
白云朵朵当花戴,
摘颗星星做耳环。
镢头底下山低头,
清水跟着铁锨流,
姑娘渠边来照影,
漫山遍野庆丰收。


第5版()
专栏:

群众运动威力无比
田嘉
过去的甘肃是落后的,现在的甘肃已经面向繁荣。1949年,全省只有破烂工厂九百八十二个,工人两万零四百人,现在有大小工厂三十八万个(包括群众办的工厂),已经建立和正在建立石油、化学、冶金、机械、纺织等近代工业,工人已达二十三万八千人,另外有二百万人正大搞钢铁。1949年粮食产量不过三十九亿斤,每人平均只有三百斤,是缺粮省,今年产粮二百亿斤,每人平均有粮一千五百四十斤,变成了余粮省。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也有长足进展。
在改变甘肃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过程中,甘肃人民在向大自然作斗争方面,特别突出地表现出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为了战胜风沙常年的侵袭,营造了举世罕见的“绿色长城”;为了战胜频仍的旱灾、改变气候,大量引水上山,开凿了“山上运河”  引洮工程,展开了对干旱的围剿;为了根绝十七万平方公里上的水土流失之患,全省出现了两万个“邓家堡”,最近三万多人大战华家岭,把水土保持引向高级阶段。
改造自然面貌的工作是艰巨的。甘肃人民对此无所畏惧。当他们在党的教导下懂得人定胜天的真理以后,不行动则已,一行动即从长远利益着眼,从全面规划、综合利用、遍地开花、大搞群众运动入手,几年来一直持续着规模浩大的造林、引水上山、邓家堡水土保持等运动。每个运动都是气势磅礴,人们精力充沛,因此能时间短,效率高。今年运动的成效达到新的高峰。修水地一千七百九十万亩,等于解放前水地的四倍半,等于解放后新修水地的二倍半。完成水土保持五万一千平方公里,等于解放前的三千倍,等于解放后八年工作量的一点七倍。造林四千万亩,等于解放后造林面积的十三倍。甘肃共有一千三百万人,按一千一百万农业人口计,每人除了种五亩半土地外,还要修水地一点七亩、造林三亩半、完成水土保持六亩以上,这还没有包括引洮工程的工作量和二百万人炼钢铁所支付的劳动在内。照每一农业人口全年负担的工作量来看,甘肃人民表现了英雄的气魄。
群众运动的威力无比。广泛的群众运动,也最能代表人们的共产主义风格。甘肃省党的组织领导全省人民在向大自然的进军中已经克服了重重困难,并取得了胜利,今后也会克服万难飞快前进。预祝甘肃人民在全面跃进中取得更辉煌的胜利,各项事业取得更大的繁荣,把甘肃这块一穷二白的地方变成更富更美的花园!


第5版()
专栏:

水土保持的旗帜——华家岭
过去:荒坡奇寒人烟稀少 现在:满山梯田园林连片
本报讯 四县协作,三万多人大战华家岭,树水土保持高标准的旗帜。
华家岭是西(安)、兰(州)公路上最高的一个大岭,岭上到处是荒坡大沟,云雾重重,常年奇寒,人烟稀少。过去,当人们乘汽车路过岭时,都视为畏途。可是,现在岭上已经满山梯田,园林连片。
华家岭的变化是甘肃通渭、定西、会宁和静宁四县三万七千人大战十一天的结果。这四个县的三万七千多人民为了把华家岭建设成为共产主义的新山区,改变岭上荒沟荒坡和作物低产的面貌,从10月12日起远征华家岭,只十一天功夫,修成山顶公园二十二个,梯田二十八万四千六百亩,植树种草三千一百二十亩,结合修梯田深翻地十二万六千六百亩,公园的每一项工程,都以保持水土为前提,但它又不仅是水土保持工程,是果园、花园和菜园的结合。
在华家岭的工程上,各兵团的党团支部一面开办工地党校、红专学校,一面整党整团整社。政治文化教育也搬到了工区。在工程未开工前和施工过程中,普遍展开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以“如何治好华家岭”“谁的共产主义风格高”等为题展开了大辩论。辩论中出大字报一百五十三万张。
坚决贯彻群众路线,使这次工程进展快和质量高。最初,领导上没有治岭的经验,也没有园林化的榜样可效,于是把问题交给群众讨论,向群众学习,在一个山顶上建起一座“八一公园”,得出了治岭治峁和园林化的经验。其次对工程技术人员少,工区面大,不能对每一个现场作出规划并进行指导的问题,领导上也是放手发动群众,由群众自规划、自设计,结果由群众创造出“荒坡地伏势不平,采用齐王乱点兵”等治坡治岭经验,这些经验,都及时地在工地进行了推广,不仅保证了工程标准,而且加快了速度。
目前华家岭的工程还在继续进行中,三万七千大军,决心再大战一百天,使华家岭完全梯田化、园林化。(罗山、王培兰)


第5版()
专栏:

教育科学事业欣欣向荣
摘掉文化落后帽子
甘肃省教育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据最近统计,全省已有88.31%的青壮年摘掉了文盲帽子,基本上实现了青壮年无盲省;全省97.36%的学龄儿童已入学,中等学校已发展到七百九十四所,学生十三万余人,平均每千人中有中学生10.24%;高等学校比去年增加了三十九所,学生已达到一万四千余人。业余教育更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不仅普及了业余高小,而且还创了各种各样的业余中学,创办了各类红专大学二百一十九所。
(曲鹤云)
群众大办科学事业
一个群众性的科学研究风气正在甘肃省形成中。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省各地建立起来的民办科学研究所,研究室及科学技术协会等共四千多个,技术班一万九千个,技术小组二万七千五百个。
群众建立的科学研究机构,主要是县、乡,社自己办的,大都由党委书记直接参加研究并担任领导工作。这些机构虽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和仪器。却照样进行研究工作,而且做出很大成绩。康乐县农民在研究虫害中,试用鼻烟代替六六六药粉杀灭小麦吸浆虫已经成功。他们在二百二十多亩发生小麦吸浆虫的麦田里进行喷撒,每亩撒了三斤半。结果杀虫效率达到百分之百,比六六六药粉还强。 (孙 晶)
农民学用同位素
农民学习放射性同位素在农业上的应用,10月20日在兰州开始,这是全国第一批劳动人民把原子能用于和平事业。
“同位素应用训练班”是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开办的。参加学习的二十余人。他们要在七个星期的时间内,学完物质结构和放射化学的基本常识,学会使用基本仪器和简便的同位素应用方法,并亲自做出某些同位素应用在农业上的试验。学习的方法主要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每天讲课四小时,复习六小时。(孙晶)


第5版()
专栏:

引洮工地掀起工具改革热潮
掘土石方纪录日日刷新
本报讯 战斗在宏伟壮丽的引洮工程上的十一万英雄民工,创造了每人每天完成土方二千公方的惊人纪录,平均定额达到土方七十六方,石方七十八方。
引洮工程原设计共有土石方六亿九千多万方,隧洞一百零四座,渡槽、涵洞等各种建筑物四百九十五座。不久以前,为了使渠道能够全线通航,决定将一百零四座隧洞全部取消,这些原来准备开隧洞的高山,除了一部分可以绕道外,其余的就必须从山顶上大劈下来,深挖达二三百公尺。这样,不仅渠线增长,土石方工作量也大大增加,仅第一期第一大段工程长度,从原来的四百二十二公里增加到五百九十八公里,土石方也由三亿四千多万公方增加到六亿一千万公方。
引洮工程的工程量这样大,整个工地上却没有一架掘土机、开山机和其他机械化的设备。刚开始,民工们拿着从家里带来的洋镐、铁锨、背斗和挑筐进行劳动。那时候,一个人一天只能挖零点几方石头和两方左右的黄土。为了加快速度,一个大搞工具改革和大提合理化建议的运动展开了。从工区党委书记、民工以至仓库管理员、供销社干部都为发明创造而废寝忘食。经过鉴定可以推广使用的工具有三百多种,九万五千多件,适用于高空、地下、陡坡、平台、深挖方、填方等作业,提高工效几倍到几十倍。于是,土石方的高额卫星升起了!陇西工区首先突破百方土关,发起了土方定额的革命。这个工区的“黄继光青年民兵突击大队”,组织了一个突击小队,利用自然地形和运用木头做的耙板,多耙联合操作,这种耙板就是一架土推土机,从笔陡的山坡上把黄土像洪水一样驱赶了下来,达到每人平均挖土一百零二方。这个喜讯传开之后,整个工区都沸腾了。
在口西工区的影响下,战斗在九甸峡的共青团东风小队,在艰险的悬崖绝壁上,运用大爆破、撬杠创造了每人挖硬石千方的纪录。现在,全线已经达到了土方平均七十六方,石方七十八方的成绩。
(段玫)


第5版()
专栏:

基本建设进展迅速
本报兰州讯 甘肃省今年的基本建设工程进展迅速,到10月底止,已经完成全年施工计划的81%,预计今年度施工计划可以超额完成。
全省今年的建设项目共有三百多个,规模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现在已经有一百零五个项目建成投入生产,年底以前还将有一百个项目基本建成。这里有规模巨大的炼油厂、化工厂和热电站,有的原来计划要到明年建成,甚至还有原来要在后年才能建成的。只施工一百八十天的兰州棉纺织厂,已经提前出纱出布,8月份开始施工的电解铝厂,现在已见雏型。


第5版()
专栏:

揭开祁连山的秘密
绵延八百公里的祁连山脉,屏列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南面,山顶终年不化的积雪,像千里银色的浪涛。高山的山谷里,冰川群在阳光下射出万道寒光。自从人们知道有祁连山到现在,这个山一直是个谜,没有人能够揭开它的秘密,甚至没有人敢想过。但是,把数千河流引上高山,曾经把戈壁和沙漠改造成田的甘肃人民,开始担起了这个担子。现在,征服雪山冰川的工作已经开始,全部揭开祁连山秘密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揭开冰川的秘密
祁连山上冰川化的水,灌溉着河西走廊千百万亩良田,过去,冰雪的融解完全决定于天时气候,人们无法控制它,雪水下山的时候往往不能和农业季节相适应,水量也不能满足需要。充分利用山上的雪水,就要摸清冰川的底。一支由一百二十人组成的冰川勘探队,带着光荣的任务,在7月进入了祁连山。
李思敬和夏开儒等率领的一个分队,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骑骆驼爬上了祁连山。这时,戈壁滩上虽然炎热,而祁连山上已经寒意很浓。他们在冰川边上支起帐篷住下来。队员们穿上了有钉子的鞋,拿着冰镐,三、四人一组。用尼龙绳相互系着,在玻璃似的冰上擦滑着。冰川的气候“一天四季”,变化多端。勘测人员冒着生命的危险和自然搏斗。队员们,有时把自己用绳子吊着,下到冰缝的深处,察看冰的秘密。他们把煤粉或炭黑撒在冰面上,黑化冰川,试验的结果,可以使冰川的消融加快数十倍至一百倍,可以用飞机向冰川撒播大量的炭黑和煤粉,使冰川提前半月或一月消融出山。
经过全体勘测人员二个月的努力,祁连山冰川的秘密被揭开了。冰川的总面积达一千平方公里,冰层厚度在四十公尺至一百多公尺间,储量共达三百亿公方,等于五百个十三陵水库所蓄积的水量。现在,人们正在研究,如何利用这些冰,给河西走廊的人民增加更多的财富。
人工降瑞雪
9月30日下午是个好天气,祁连山主峰四周数十公里看不到下雨、降雪的任何迹象。这时,一架伊尔——12型的飞机,在主峰附近云层中飞行了几圈,撒下十二公斤的干冰,不到十分钟,云块发生了变化,山顶和山坡飘下了雪花,继续了三十多分钟之久。在降雪区周围的天空,依然是一片晴朗。飞机在祁连山的里珠龙观和杜大沙梁地区,作了同样试验,结果也同样出现人工降雪的奇迹。
人工降雪和使祁连山冰川提前消融下山,目的都是为了改变河西走廊的干旱面貌。冰川提前消融和增加消融速度后,冰川的储量就渐渐减少,人工降雪就可弥补冰川储量的下降,雪水能够源源不绝地,随心所欲地为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服务。
山上铁路
镜铁山的铁矿石是很好的矿石。在酒泉附近建筑的一座钢铁联合企业正需要它。因此,大批的筑路工人们,正冒着风雪,沿着北大河进入祁连山的悬崖峭壁间修筑铁路。
这条铁路蜿蜒在北大河峡谷里,站在铁路线经过的地方抬头看头顶是覆盖白雪的陡峭山峰,脚下是咆哮的大河,河水的流速最高在每秒十公方以上。在这样陡峭的山坡上就是擅于攀登的青羊,有时也会失足摔死。铁路建设人员开始进入这里时,拿着炸药、洋镐、辟出仅能立足的小路,小心翼翼地前进。因为山峡坡度太陡,无法支搭帐篷,铁路建设人员夜晚就住在冰冷的山洞里。
 现在,八十三公尺高、五华里长的大隧道等工程,已经展开施工,从酒泉至镜铁山矿区八千多公尺长的一段铁路,明年9月就可以通车。这条路将从祁连山内运出无数的秘密,运出无数的宝藏,祁连山再不沉静了!
郭汾祥


第5版()
专栏:

英雄渠
孙民
像一颗巨星在黄河的源头升起了,黄河飞渡昭示着人们要藐视、克服一切困难!从飞渡上流过的渠水,日夜歌唱着共产主义风格!
半年前,在“无风三丈浪,架云也难穿”的扎地山,在大浪大涛,惊天动地的骨岔浪湾,在“飞鸟不敢来”的三佛崖,就在这一段五华里长的万山入云绝壁对峙的黄河峡谷里,人们开始修建渠道。而今天,一条引黄灌溉的渠道,像一条银色的带子缠绕在峭壁如削的山腰,并且在九滩一带,修建一座木制的黄河大桥,使滚滚流水飞过黄河,流经三十五公里,浇山川塬地三万三千余亩。
从规模上看,这是一条小溪!但是,当历史告诉我们,西秦和唐朝、清朝都曾在这里修桥而且都失败的时候,小渠却显示了甘肃人民不避艰险向大自然进军的共产主义气魄!

在九滩,有一座采虹般的木拱桥,飞架在天险黄河的上空。桥高二十二公尺,长一百六十公尺,跨度四十七公尺。黄河流水从桥上流向干旱多年的土地。
这座大渡桥是劳动人民破除迷信,敢想敢为的共产主义风格的花朵。
开始讨论修桥的时候,有过两个方案。一个是水利专科学校毕业技术员设计的钢丝绳大吊桥,另一个是只上过二年中学的水利科员陶维民设计出的木拱桥。前者要花钱几十万元,需时间一年到两年,后者省工省料时间少,完工快。究竟用哪种方法好呢?一场辩论开始了。这是一次两条路线的斗争。中共永靖县委开了四次会议,又发动群众进行讨论。最后肯定用陶维民的设计。但是那位以为有“科学”知识的技术员,仍然以“书上无记载”,“没有理论根据”为借口,激烈反对木拱桥的设计。他断言:“这个方案90%的靠不住,如果成功了,我算保守派。”
群众的情绪非常激愤,像受到侮辱一样。群众的誓言是:任何困难都不怕,我们就是革命派!陶维民把草图交给群众讨论,请大家帮助修改。群众把陶维民当作自己意志的代表,帮助他研究每一个技术细节,提出了三十二条修改意见,把一张草图变成了精确的施工图。
初春,黄河正在流凌,大地上一片白雪。共产党员潘树伟带头,赤身跳在一丈来深的黄河冰水里,探查水的深度,摆围堰,筑桥墩。几十个人在刺骨如锥的水里,苦战了四天四夜,赶在洪水期前修起了桥墩。共产党员董绍德抱着宁肯自己牺牲也要把桥架好的决心,沿着架在河上的一条钢丝绳,冒着生命的危险渡过黄河,架起数条过河大绳,为架桥作好了准备。
万紫千红的春天到了。人们热情地运石块、架木头,白天人影万点,夜里灯火辉煌,人声压过波涛。一边施工,一边修改设计。这样,苦战了五个月,永靖县的人民在黄河上架起了亘古以来第一座木拱桥。人民的智慧胜利了!多快好省的路线胜利了!
招贤榜
大石坑的石壁上贴出了一张红榜:“扎地浪工程是我渠咽喉,特出榜招贤,那个乡、社有英雄好汉,愿接受此一任务,揭此红榜。”红榜前面,站满了人,纷纷议论。
扎地山是英雄渠线上的天险,有一首民歌这样形容它:“仰望扎地山,顶巅穿云端;俯首石崖根,波浪滚滚翻,神仙难过此,飞鸟不敢站”。这个山头四面的乱峰石壁,像锋利的尖刀,北面像个鹅头一样伸进了河心。河床很窄,水的跌差大,河水被逼的愤怒了,经常是一跳三丈多高,用力击打石壁。测量渠线时就确定利用这里的跌差,选定这里为全渠的进水口,把水引上山腰。在绝壁上炸开一条渠道,工程异常艰巨,因为人们无法走到悬崖上去,也无法在悬崖上立脚。英雄渠工程的党总支,于是贴出了招贤榜。招贤榜鼓舞着修渠的英雄。来自刘家峡的民工们,勇敢地撕下了红榜。
刘家峡是非受益区,民工们是来支援的。他们刚刚完成三佛崖的艰险工程,来到了扎地山前。看到红榜以后,大家展开了辩论。一部分人不愿意揭榜。他们说:“水渠流不到自己的门前,浇不到自己的地,用不着卖命打扎地!”但是,绝大部分的人磨拳擦掌要揭榜,唯恐被别人揭去。他们说:“大家的事,不能分你的我的。1953年刘家峡大旱,陕西人民运粮给我们吃。我们要有整体观念,不管他是哪里,多打了粮食,都是国家的财富,大家都富裕,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共产主义的思想终于取得了胜利。刘家峡乡党委副书记、民工中队长王尚忠接受全乡民工们的委托,高举红旗,严肃地走到红榜跟前,揭下了招贤榜,包打扎地山。他们分成野战、冲锋、突击三班从东、西、中三路攻打扎地。
东西两路虽然艰险,人们还可以靠云梯、靠绳索爬上陡壁,中路突击班的石崖面前紧挨着黄河巨浪,两侧是断崖层层,云梯都无济于事。民工孔繁苗、孔令琦、孔令仓和孔祥年想到从对岸渡河到石壁前的方法。这几个人跑到河对岸,每人包一个羊皮袋,跳进了急流。他们一忽儿被浪头抛到半空,一忽儿又被掷向河底。孔令仓和孔祥年被恶浪冲到下游去了;孔繁苗和孔令琦战胜了洪水,游到了对岸,抓住石头的棱角,在崖壁上钉下了桩子,拴上了细绳。又经过几番生死的搏斗,终于用一根钢丝绳绑住了南北二山。他们上班时从钢丝绳上由北岸滑到南岸,打眼放炮,劈山炸石,下班时再从绳上面滑回来。正像他们自己歌唱的:“扎地山前无路径,南北架起钢丝绳,英雄那怕滔天浪,空中往来显威风。”
炮声震翻黄河浪,英雄攻打扎地山,大山投降了,一条引黄大渠,终于出现在飞鸟不敢站的扎地山腰。
生死与共
战胜大自然的共产主义气魄,是共产主义思想鼓舞着的,也建立了人与人间的生死与共的共产主义的友爱关系。
5月15日,李廷才和张天赐,在西方顶的悬崖上打炮眼。每次爬上工作地点,都要有一次生命的危险。他们每次上去,总想多打深炮眼,多炸掉几方石头。这天,当指挥台上发出向安全区躲避的信号时,他们仍不顾危险的继续工作,直到点炮的信号出现了,才向崖顶爬去。刚刚爬到九丈来高的地方,炮响了,大山在摇摆。两个人急忙蹲在一个老虎口下,躲避飞来的碎石。突然,张天赐脚下的大石块滑出崖壁滚下黄河,张天赐也跟着滚到黄河里去了。战友遇难了!两岸山峰上的民工们万分焦急。这时正是炮声隆隆,飞石满天,崖上的人无法下河救人。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大家看到李廷才从老虎口里站了起来,双脚一跃飞出了石崖,从九丈多高的峭壁上,同炸掉的石块一起凌空而下,“嗖”的一声扎进了黄河!
黄色的浪,正卷着张天赐向下游滚去,看到张天赐在水里失去了控制自己的力量。怎么办?他急中生智,踩着水,解下了自己的腰带,把一头甩到张天赐的面前,拼出全身的力气大喊一声:“抓牢”。张天赐就靠着这条布带被李廷才救上了河岸。
在岸边,人们围住了李廷才和张天赐。李廷才的腿却跌伤了。大家劝他休息,他根本不听,一跌一跛的又爬上了崖壁。李廷才舍身救同志的事迹在工地上传颂着,激励着人们去战胜一切险恶和困难,成为征服大山的重要精神力量!
颂歌
古文化盛地炳灵寺对岸的浅滩上,有许多大石块,当地群众称他是鲁班石。传说鲁班曾经在这里修过桥,终于是白费心机,扔下石块走了。黄河水的威力,把人们慑服了几千年。永靖县志上,有一位太守作了这样一首诗:“山峰滔浪浪滔沙,两岸青山夹水涯,第一名桥留不住,古碑含恨卧芦花。”今天,在黄河大渡桥工地,在最艰险的扎地山、西方顶、三佛崖五、六华里长的沿渠石壁上,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诗歌。民工们用诗写下了自己的决心和壮志。在一首题为“民工第一课”的短诗中写道:“英雄渠,工程大,过黄河,穿石峡。我们民工有双手,什么困难都不怕!”来参加这个工程的人,也都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赞颂修渠英雄,盛赞共产主义风格的诗篇。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同志到工地检查工作,他被修渠英雄们的共产主义风格感动,也题诗一首:“英雄人民英雄渠,黄河飞渡黄河奇,大禹鲁班不足道,扎地山前树红旗。”张仲良同志不止一次地向全省的人民说:英雄渠是甘肃人民共产主义风格的代表,全省人民就是要用这种精神,向大自然展开更大规模的进军!(附图片)
这是凌架黄河上空的木拱桥
裴广铎 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