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大集体和小自由
程浦
公共食堂已经在农村里普遍开办起来,对于过去的一家一户的小伙食单位来说,公共食堂是人们生活上的一个大集体。在公共食堂工作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社员服从集体的前提下,适当照顾社员的个人要求。
没有疑问,成立公共食堂,首先是为了解决过去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一方面,给组织集体生产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另方面,也给每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因为它使无数家庭妇女摆脱了“家务事的俘虏”(列宁语)的地位,获得了与男子平等地参加社会劳动的实际条件。这些可以说是公共食堂给人们提供的大方便大自由。那末除此之外,能不能再给社员个人提供一些小方便小自由呢?比如过去差不多每个农家都要做点咸菜、泡菜、豆瓣酱、辣椒酱、糟豆腐之类的小菜,农民们把用这类小菜伴餐,看做是一种爱好和享受。成立了公共食堂,是不是还需要照顾群众这种习惯和爱好呢?事实上许多食堂已经这样做了。例如有些食堂在做主菜之外,还给社员们准备了一些小菜;有些公共食堂允许社员自己在家里做小菜,并且尽可能在这方面给社员一些帮助。四川省温江县万春人民公社所属五百多个食堂就是这样做的。这些食堂在别的一些小事情上也尽量给社员以方便:像准备开水、热水,让社员劳动回来可以打开水回家喝,也有热水洗脚;给在田间劳动的社员送茶送水;允许社员把饭菜打回家去吃,也可以让全家在食堂里同桌共餐,等等。看来这都是些细枝末节,但却使更多的人感到方便,舒服。这些做法不但无损于公共食堂这个大集体,而且可以增进公共食堂同群众的联系。可见大集体和小自由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是不是关心社员,是不是注意到每个社员有着不同的需要。办起了公共食堂,实行了粮食供给制或伙食供给制,每个人的吃饭问题都有了保证。这是了不起的事情。然而这还不够。人们的需要和爱好任何时候都不会完全相同的,作为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的人民公社,应当尽可能多方面地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周到地照顾人们的不同爱好,使广大群众感到集体组织时刻在关怀着他们,在给他们以种种方便。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的,不是使人们的生活单调起来,而是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以为生活集体化,就是简单的平均和划一,因而可以一笔抹杀人们的需要上、爱好上的差异,那是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误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下的集体生活,不仅应当有共性,也应当有个性。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集体组织中,生活的组织性、纪律性和生活的多样性、活泼性应当得到和谐的统一,而且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做到这点。


第3版()
专栏:

调整劳力 组织突击
各地秋收进度显著加快
农业部指出:时间紧迫,要进一步组织力量,抢收抢打抢藏
本报讯 秋收进入了紧张的最后阶段。有些省区为此正增调劳动力,组织突击抢收,秋收的进度一般已经加快。
现在,南方各地普遍展开了突击抢收晚稻的群众运动。广东、福建等省,晚稻收获工作已经进入大忙时期,贵州、四川、江西、湖南等省已经基本收完或接近基本收完,湖北省一季晚稻也已收完,正在抢收双季晚稻,云南、江苏的晚稻已经收了80%左右。同时这些地区还抢收了晚秋杂粮、油料和薯类作物。除福建、广东等省外,其他各省的薯类作物一般收了将近一半,四川在一半以上,江苏已收70%左右,较慢的地区才收了20%。北方各省当前的严重问题是抢收棉花、花生和甘薯。山东、河南棉花、甘薯和花生已收了80%左右。但是,无论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现在都还有大批棉花待摘,离拔除棉秆、地净场光还远,还须作极大的努力。至于东北、西北各地正在突击拉运庄稼和打场。
为了挽回由于收获工作比较粗糙所造成的损失,部分收割工作已经结束或基本结束的地区,发动了二次秋收运动。山西、辽宁、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省都有些地方组织了大批妇女、儿童和老人下地拣庄稼和重刨甘薯地,并且发动社员进行第二次脱粒。湖南省醴陵县组织了十万人进行第二次秋收,在三天的突击中,即多收稻谷一百二十万斤。江苏省赣榆县在二次秋收中拾回了一千二百万斤山芋;湖北省襄阳专区除多收了大量稻谷和甘薯外,还收回了二十三万斤芝麻。
最近以来,秋收进度加快,并能组织大批人力展开二次秋收运动,是各地领导机关对各项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重新统一调配劳力的结果。为了打好今年农业生产大跃进最后这一仗,力争全部丰产丰收,很多地区的领导机关都在保证完成钢铁生产任务的前提下,由钢铁战线上抽出一部分劳力投入了秋收;对三秋工作占用的劳力,也根据轻重缓急进行了重新调配。如广东省为了及时抢收晚稻,计划投入深翻的四百万人,即暂时减为二百万人,集中力量突击抢收;黄河流域各地,在冬小麦播种工作基本结束后,除固定一批人力组成专业队进行麦田管理外,即集中大批力量抢收棉花、甘薯等作物。由于各地对劳力进行了统一安排,投入秋收的人力加强了。农业部指出:目前秋收已非常紧迫,一切地区都必须立即加强领导,组织突击抢收运动,争取迅速地净场光。很多地区收割和脱粒工作仍然比较粗糙,急需进行二次秋收;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很多地方都有一部分已经割倒的粮食作物还没有运进场来,有些地区还有40%甚至60%左右的作物没有脱粒,大批吐絮的棉花没有及时采摘,甘薯还有一部分未收,已经收了的甘薯由于没有作到全部及时入窖和切片晒干,腐烂现象已经发生。这些问题急应引起重视。特别是北方各地已经天寒地冻,应该组织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进一步加紧抢收、抢打、抢藏和细收、细打、细藏工作,力争避免或减少损失,作到丰产丰收。
湖北日报消息 中共湖北省委会、湖北省人民委员会于11月3日发出关于加强多种经济作物收获的紧急通知,全文如下:
今年我省多种经济的生产,和农业生产一样,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许多产品都是成倍、成几倍地增加。目前正是收获季节,各地应当和组织农业上的秋收一样,大力组织抢收,及时地收好、加工好、保管好,真正地做到丰产丰收。多种经济在农副业总产值上占有相当的比重,在山区和水产区所占比重则更大,必须和农业生产一视同仁,加强领导。但是有些地区由于重视不够,领导无力,劳动力安排得不很好,某些已经成熟了的产品,未能及时收获,这是一个严重问题,应当立即解决。
为此,各级党委、人委,尤其是山区、水产区等多种经济的重点县、乡,应由书记挂帅,专人负责,组织各种专业队,抢住季节,及时收获,订出计划,限期完成,保证不丢、不烂;收好,加工好,保管好。对于林木采种、捕捞鱼苗,亦须抓紧领导,勿失时机。
在组织收获当中,要广泛发动群众,召开现场会或实物展览会,对比算账,开展大辩论,做好思想发动工作;组织大突击,大协作,大竞赛,树立生产能手的红旗。同时,还要大搞工具改革,以节省劳力,提高工效,确保多种经济的丰产丰收。(附图片)
陕西渭南县红旗人民公社七十岁的老农民在剥棉花。他笑着说:从来没见过今年这样好的棉花呢! 新华社记者 姜国宪摄


第3版()
专栏:

万春公社照顾社员的习惯和爱好
食堂实行大集体小自由
本报讯 四川省温江县万春人民公社的五百多个农村公共食堂,在照顾社员原有的习惯,尽量给社员方便的原则下,实行大集体、小自由的办法,有大共性,也有小个性,把食堂办得人人满意。
万春人民公社是今年9月间建立起来的。在公社建立以前,农忙时曾经办过临时性食堂。当时只注意到事事大家一致,只讲大集体,而忽视了小自由,因而有些农民感到不方便,意见很多。公社在建立公共食堂过程中,分别发动群众提出意见,展开辩论。根据群众的意见,在不妨害大集体的原则下,让社员在吃饭问题上有适当的小自由。例如:根据当地习惯,允许农民自己另做咸菜、泡菜,带来食堂吃。对老、弱、残废、病人和孕妇等,也允许家里人把饭菜给他们带回去,或由食堂派人把饭菜送去。在食堂进餐时,一家人坐一桌;人数少的或单身农民自由组成一桌,不死板的硬编硬凑。食堂除了准备开水、热水,供社员吃用外,社员家里原有的锅灶保留不拆,以便利社员在需要时使用。最近万春公社决定将一部分适宜做泡菜的蔬菜分给社员,每个人分二斤至三斤,让社员自己做泡菜、咸菜。另外还分一定数量的糯米、黄豆给社员,供社员自家做老糟、糟豆腐等之用。
社员对公共食堂这种作法普遍感到满意,把这种作法称作“锦上添花”。


第3版()
专栏:公共食堂人人夸

公共食堂人人夸
再不担心刮风下雪了
一个雨蒙蒙的中午,我来到郑州北郊人民公社所在地老鸦陈村。公社党委书记带领我参观了这个村里的大餐厅。这是一座刚刚建成的崭新的大瓦房,足够全村六百多人同时进餐。那用石灰粉刷过的墙壁,明亮的玻璃窗,和在两个大门上挂着的崭新的棉门帘,看去就给人一个温暖舒适的感觉。这里的人们告诉我,建造这座餐厅所需的砖瓦、木料等,都是社员自己拿出来的,社内花钱很少。
这正是吃午饭的时候,全村的六百多人都舒适地围坐在一个个用砖和洋灰砌成的饭桌旁,和乐地共进午餐。在这里,放馒头的馍篓上盖上了棉花盖;盛汤的瓦缸上也都加了盖。据说最近还要设法在缸底下加火,保证社员们都能吃到热汤热饭。
这里的公社党委书记告诉我:不久以前,这儿的社员都是露天吃饭。人们都讥讽地称呼这是:“顺街大饭厅”。不少社员背地里议论说:“北风吹,雪花飘,公共食堂寿不长!”但自从月初全社展开了突击修建餐厅的运动,全社一百六十个食堂,在三天里便都修建起了餐厅,并且增添馍篓、水暖缸等防寒设备。五万多社员现在都能在餐厅里舒服地享用热汤、热菜和热饭了。那种认为公共食堂寿不长,熬不过冬天的论调,已经再也听不到了。 (阚枫)


第3版()
专栏:公共食堂人人夸

人人夸奖的炊事员
河南商丘县勒马乡人民公社第一青年试验场的食堂,开始,是个很糟糕的食堂。不要说改变花样,社员们根本吃不饱饭。后来才知道做炊事员的陈殿基(富裕中农)把粮食和馍偷回家去了。公社撤销了陈殿基,女共青团员熊彩云要求党支部,让她当了炊事员。
青年人总喜欢在轰轰烈烈的生产战线上大显身手,做炊事员工作,不太甘心。熊彩云可不那么想,她说:“吃不好,也生产不好,做饭比什么都重要。”另外,她知道被撤下的陈殿基正在一边看笑话,这是一场严重的斗争啊!她决心办好食堂,叫社员人人满意,叫陈殿基哑口无言。
熊彩云担任炊事工作才十天,食堂的面貌就改变了。她和其他几个炊事员天天起五更,打黄昏,把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几天的菜饭不重样,顿顿有汤有菜。她们用高粱面做成八样馍、六样汤、秫面掺些豆角、茄子、大葱做成鱼面汤。特别是熊彩云做的面条又薄又细又省面。不光是社员吃得满意,社里的客人、病人、老人、小孩也个个满意。熊彩云在小厨房为这些人准备了面条、面叶、甜汤,啥时吃,啥时给送到跟前。社员编快板说:熊彩云,好团员,不怕吃苦爱钻研,她是党的好青年,伙食“卫星”上了天。
(陈健)(附图片)
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的每个大食堂都附设有小灶,专门为病号、产妇或客人服务。社员吕书新(右)患了感冒,炊事员就给他做好面条送去。 新华社记者 唐茂林摄


第3版()
专栏:公共食堂人人夸

猴屿食堂卫生搞得好
到过猴屿的人,总要夸奖一声他们的食堂办得好。
猴屿原来是福建省长乐县北部的一个侨乡,现在是东风人民公社的第十大队。8月间试办起三个食堂,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就跃进为全公社的先进食堂。
这三个食堂卫生工作做得特别好。他们已经做到:一、膳厅日扫三次,每周大扫除一次;二、放碗盘的橱架、分菜放菜的大桌以及水缸、筷筒等都分别罩上纱帘、纱帐或加盖;三、厨具和膳厅的桌椅等每日揩拭洁净,每周大清洗一次,碗、筷、揩布经常煮沸消毒;四、炊事员工作时戴口罩,穿围裙,工作前后和大、小便之后洗手,不用手分菜、分饭;五、饮水进行管理、食堂水井专用,由专人管理,用完加盖加锁,既保持清洁,又可防止坏分子破坏。
此外,炊事员们还想方设法来增进社员的健康。他们选用新鲜的菜蔬,做饭时注意保存营养成分和味道适口;开饭定时,不使社员们过饥失饱。充分供应开水,不让社员喝生水。对老人和小孩就单做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有的炊事员还成了卫生宣传员,经常向社员宣传讲卫生的好处。 (徐文彩)


第3版()
专栏:公共食堂人人夸

夸食堂
杏花村,桃花庄,
八个老婆夸食堂;
桂花茶,丰收汤,
八宝米饭喷喷香。
老人吃了食堂饭,
寿比南山万年长;
青年吃了食堂饭,
挑起泰山赶太阳;
妇女吃了食堂饭,
个个变成巧姑娘;
小孩吃了食堂饭,
一夜长成托天王;
铁匠吃了食堂饭,
三间草棚能炼钢;
木匠吃了食堂饭,
能叫石磨长翅膀;
干部吃了食堂饭,
心中升起红太阳;
社员都吃食堂饭,
石坡也能产米粮。


第3版()
专栏:

铲除农业翻身运动的障碍
锦州地委批判虚夸作风
据辽宁日报消息 锦州地委在贯彻辽宁省委扩大会议精神,开展农业翻身运动中,普遍检查批判了某些干部在深翻地运动中的虚夸、谎报作风,提高了深翻质量,截至11月7日,全区已完成三十五万垧深翻地,都达到了质量要求。
锦州地区深翻地运动开始虽然进度很快,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政治挂帅不够,思想发动工作不充分,有不少干部滋长着工作不细致、不深入的虚夸作风。很多已翻的土地不合质量要求,甚至有不少乡社以少翻报多翻,以浅翻报深翻,严重地影响深翻运动的速度和质量。锦县10月中旬上报的两万垧深翻地,经检查有50%不合格。朝阳县以浅翻报深翻的就有六千多垧,该县二十五个人民公社,就有十九个公社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虚夸和谎报现象。黑山县八道壕镇第一二生产队竟把刚刚挑了楂子的五十多垧土地也虚报为深翻。中共锦州地委严厉指出这种虚夸作风是妨碍明年农业翻身运动的大敌,要求各地彻底搞好整风,拔掉白旗,插上红旗,普遍检查批判某些干部中的虚报深翻数量、忽视质量的虚夸作风,坚决按质按量完成深翻任务,保证明年农业生产的彻底大翻身。各县、人民公社党委,根据省委和地委的指示,一方面在干部中普遍开展了辩论,严格地检查批判了虚夸作风,一方面组织了深翻检查验收组(团)。到11月初锦县、朝阳、北镇等十一个县和各人民公社先后组织有二万八千九百多人参加的检查组,逐块检查验收。
锦县县委于10月25日组织全县干部进行大辩论,批判了虚夸作风,并以县委领导同志为主组织县、乡、社、队检查组二百九十六个,六百多人,深入地块验收,合格者发给验收证,不合格者令其返工。义县除抽调干部深入农村进行全面检查外,县委又几次召开了广播会、电话会,提出了“反对虚夸谎报,提倡苦干实干,以革命的气魄,坚决叫全县七万垧地大翻身”的口号,各乡社干部普遍检查了虚夸作风。全县各社发现有三千多垧地深翻不合质量要求,立即调整力量进行了返工。到11月2日统计,全区通过检查辩论,共揭发出有六万二千多垧翻地不合质量要求,同时进行了返工。
在反对虚夸斗争中,各地还认真总结了当地典型乡社领导深翻地的经验,组织干部学习讨论,不仅使干部认识到虚夸作风的错误,还通过这次辩论也学到了好的工作方法,有力地推进了全区的深翻地的运动。


第3版()
专栏:编后

虚夸要不得
锦州专区各地党委最近发现深翻土地运动中少数基层干部以浅耕报深耕,以少耕报多耕的弄虚作假的现象,并及时结合整风辩论,帮助那些干部认识错误,改正缺点,这个作法是完全正确的。
喜欢虚夸不实的干部本来是很少的,有些干部也可能是偶尔造成的错误。但是,这种作风如不迅速加以揭发,批判,就会在这些地区给大跃进事业带来危害。
我们是唯物论者,因此,我们讲求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工作中,我们任何时候不掩盖缺点,不夸大成绩。用踏实苦干的精神来力争上游。喜爱虚夸的人却不是如此。这种人想用最小的努力来骗取最大的荣誉,隐瞒缺点,虚报成绩,欺群众,瞒领导,以为得计。这是十足的资产阶级思想在作怪,必须防止和纠正这种虚夸作风。


第3版()
专栏:编后

粒粒收回仓
许多地区在复收复打中又收回了不少粮食、棉花和油料,“二次收秋”确是一件值得大提倡的事情。
收获粗放原因之一,是有些人认为大丰收了,抛撒一点不要紧。因此开展二次收秋就一定要纠正这种观点,才能把秋收战场彻底打扫干净。
抛撒点粮食究竟要紧不要紧呢?这要看站在什么立场上说话。山西陵川县六泉乡一些社员把他们的劳动果实比喻为“一颗粮食一滴汗”。这样的人肯定不会抛撒粮食的。抛撒点要紧不要紧,还要看从什么角度来看。一亩地、十亩地抛撒的数字可能不算大;但是,如果从一社、一县、一省以至全国来看,那么抛撒的数字就不是不大,而是很大了。
我们应该把丰产的粮食粒粒收回仓。


第3版()
专栏:

没翅鸟高飞
本报记者 金凤
一、87对74
场上的两堆玉米堆得像小山似的,黄灿灿地在阳光下闪耀着。今天是河南鲁山人民公社张良分社的妇女卫星田和红领巾卫星田的玉米过秤。来看的人愈来愈多。众人瞅着这两大堆玉米,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往年打一亩玉米,背起一箩就走,今年怕要挑好几箩!”
“挑几箩,莫非你一挑能挑几百斤,倒不怕压得慌?这两堆玉米怕不有几十箩!”
“说来真希罕,一亩地收它几十箩,还都是妇女和小孩们干的!”
“妇女就怎样,比你们男子差呀?”人丛中一声清脆的声音,是妇女队长李桂英领着一帮妇女来了。
东边又响起更清脆的声音:
“也别小看咱们小孩,今儿咱们的玉米还要赛过桂英的哩。”十三岁的小孩队长王保奇和他的“战友”——十三岁的常庚和李富,十二岁的张生才、李章伙和王福待,还有他们的指导——十七岁的团员常金六早就在场了。红领巾飘扬在孩子们的胸前,显得特别神气。
支部书记何会江陪着中共许昌地委秋季卫星验收组组长王江戍到场验收来了。分社会计周汉山拿着秤、算盘和账本,笑嘻嘻跟在后面。
先过秤的是妇女卫星田的玉米,只见装箩的装箩,打秤的打秤。众人都屏住声息,看着过秤。孩子们却悄悄数着箩数:“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整整七十四箩!会计周汉山飞快拨弄着算盘,只听得算珠一片嘀嘀哒哒的响声。
“总共是八千六百零三斤六两,亩产是八千一百三十六斤六两!”周汉山高声报出了数字,场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孩子们真诚地向他们的妈妈、婶婶、大娘、阿姨道贺。妇女们笑着说:“这回看你们的啦!”
孩子们的红领巾卫星田的玉米开始过秤,场上的空气紧张起来。现在,妇女们和孩子们一起数着箩数。看看过了五十箩,场上玉米还有一半。李桂英的额上微微沁出汗珠,她不停地用手绢擦汗。一直数到八十七箩,场上玉米才空。又听得一片算珠嘀哒的响声,“总产一万零二百八十三斤,亩产一万零五十一斤十二两,过了万斤大关啦!”
数字刚一宣布,会场爆发出更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喜欢得蹦了起来,有的在地上打滚。常庚抓住妇女队里他娘张桂兰的手跳着说:“这下可比出来了,没出壳的小鸡蛋把母鸡比赢了呀!”早些时候他娘曾说他:“没有鸡蛋壳大,想和大人比赛哩!”张生才的爹张福礼一直说小孩们搞试验田是胡闹,说他们是:“没扎老毛翅的小鸟可想飞哩!”这天他在场里看着过秤,有些沉不住气了,半天往他种的试验田里跑了三趟。他叹口气说:“看来我的是不中了!玉米穗长得也怪大,就是棵数太少!”这个种了三十年庄稼的老手,在这帮没翅鸟的面前甘拜下风了。这些没翅鸟是怎样高飞起来的呢?
二、分歧在哪里?
今年4月,那时还是富丽高级社社长、全国劳模文香兰从省里开会回来,在全社大会上号召社干部、生产队长、妇女、青年、民兵都搞试验田,就是没有提到小孩。在台下坐着的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王保奇和他的同学常庚、王福待就坐不住了,他们溜出场外商议:“就不兴来个小孩试验田!?”他们又找了四年级的张生才、李章伙、王永正和李富,团员常金六自愿做他们的指导。八个人商量好了,就去找社长文香兰要求拨给他们一块地。文香兰很支持孩子们的先进行动,她自己开始当劳模也不过是十六岁的小姑娘。在党的教育下,如今的孩子看来更强似她这一辈。
近村边的一块麦茬地拨给他们,孩子们就忙碌起来了。早晨天不亮他们就起来拣粪,晚上放学以后还接着干。借了队里的小车,他们往地里运粪。一百二、三十斤重的小车,十二、三岁的孩子拉起来是够吃力的,他们拉了一百七、八十车,白天黑夜一气干了三天。这时王永正就动摇了。他原先以为参加着好玩,想不到要认真地干,而干起来又是义务劳动,社里一时并没有给他们评工分。于是他不来劳动了。剩下的几个孩子和王永正不一样,他们认定种试验田是为了学习生产知识,学会劳动本领,多生产粮食支援前线,因此劳动热情很高。大伙就没想到过要伸手向社里争工分,要报酬。现在听了王永正这一脑袋给自家打算的言语,都感到侮辱了红领巾的荣誉。保奇气愤愤地说:“原来他有这样认识,他这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大伙商议:他既不愿来,走了也好。剩下的团结一心,搞好生产,都说:“工分不工分的不用提,只要能上丰产地,干啥活都中!”
三、彻底革命派
在这群孩子洁白的心灵上,没有丝毫保守的阴影,他们有着十足的敢想敢干风格。在他们的地头,挂着一块挑战牌,牌上写的是:“赶队长,超桂英,小孩们,干的凶,争取亩产一万斤,社长带俺上北京!”他们公然和社里最棒的“穆桂英队”挑战。他们的法宝是不打折扣地执行农业生产的“宪法”。他们在牛班帮助下犁了一遍地,就开始深翻地。七个人翻这一亩地,整整翻了三天。翻了以后平整土地,用他们上算术课用的米达尺比量着打畦,一垅宽一尺八,一垅宽一尺六,全部园田化,一点不含糊。然后用手点种,挖了三千二百零七窝,株距一尺,行距一尺,也是用尺量了的。那挖出的窝整整齐齐,棋盘格似的。每窝里放三粒种籽,准备劈一留二,长出六千四百一十四株。在窝肥里拌上666粉,预防虫灾。
密植以后要求粪足水大。孩子们天不亮就往三四里外的澎河水库工地上拣粪。孩子们惦记着往他们的红领巾试验田上粪,简直入了迷。十二岁的张生才一说就是:“咳,我黑夜作梦也是拣粪,粪掉了,我慌忙用手去抓,不料就醒了,却原来是作梦!”也是十二岁的小章伙,天快黑时去担水,他一手拿着馍吃。瞅见井边饮水的驴下了粪,他慌忙把馍往口袋里一塞,就用手去抓粪,捧起来就往他们的地里飞跑。只要地里多上一些粪,那怕手上沾了粪泥,回家吃饭可香着哩。他们先后上了八次肥料,水浇了五遍,又轻手细脚的锄了几遍草。他们白天上一天课,只有一早起来拣粪,晚上又推着水车去浇水,两个眼睛直要阖拢来,他们多么想舒舒服服的睡一觉啊!水车只觉得愈来愈沉。保奇见大伙实在瞌睡得了不得,他看到天上明月正圆,就笑着喊:“太阳出来啦,醒醒吧”,一面就唱起“东方红,太阳升”来,孩子们也跟着唱起来。唱完他又和大伙说:“毛主席在北京这回正工作着哩。他老人家也经常下乡,如果他到了这儿,看到咱们都在打瞌睡,多不好啊!”这一说,孩子们的眼睛一个个睁得挺圆,仿佛毛主席真个在注视着他们。水车的轮子转得飞快,他们还唱着自编的新山歌:“天上星星亮晶晶,人造星星更光明,人人都讲星星高,咱们的玉米秆上挂星星!”
他们的玉米秆果然长得又高又大。孩子们防止它倒伏,给搭了架子。又爬到凳子上给玉米进行人工授粉,撒666粉除掉了挖心虫。日日夜夜他们辛勤劳动在他们的玉米试验田里,用孩子们稚嫩的双手和必胜的信心培养着玉米。社长文香兰阿姨和下放干部孙用柱叔叔常常指导他们,来参观的县里、地委和省里的叔叔伯伯们都鼓励着他们,从北京来的一位胡伯伯和廖伯伯还摸着他们的头,称赞他们年纪小,志气高哩。妇女卫星田的妈妈、婶婶们又一个劲和他们比赛,他们也相互学习和支援。
四、丰收
小孩子种的玉米试验田不仅不错,还是空前的丰收。你看这一片玉米长得密密层层,一棵棵高一丈二、三。只有三尺来高的孩子们站在地里,宛如站在玉米的森林里。微风吹过,飒飒作响。玉米的阴影,投在孩子们的头上、脸上,绘出奇妙的花纹。收割的时候,正赶上县里放钢铁卫星,十三岁的保奇和常庚淘铁砂去了,李富被社里派去放猪,只剩下三个十二岁的小家伙生才、福待和章伙砍玉米。来了几个妇女帮忙。玉米秆粗根深,孩子们一个人砍不动,就一人抱秆一人砍。就这样三个孩子还有三四个妇女整整砍了一天半,才算把这一亩玉米砍完。剥玉米的时候,正在放猪的李富忍不住跑来帮着剥。孩子们多么喜爱自己种下的劳动果实!但是猪在叫了,李富只好恋恋不舍的走掉。剥自己亲手种出的玉米当然是最愉快的事,但是社里分配的看猪的职责更重要。在这半年的集体劳动中,孩子们都学会约束自己,服从集体的利益。
现在红旗已经高高飘扬在他们那块试验田里了。孩子们没有辜负红领巾的荣誉。他们又在那块地里种下小麦,准备明年更大的丰收。他们翻地六尺,上底肥三十五万斤,下麦种一百斤,争取收小麦二万五千斤。孩子们的理想是:永远放高产卫星,让它飞到天空和云彩一起飞翔,围绕着地球旋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