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不怕天寒地冻 食堂温暖如家
陕西农村食堂普遍筹建饭厅,大量储备过冬蔬菜
按照群众习惯制定饭单,保证冬季伙食比夏季好
本报西安10日电 记者朱波报道:严冬即将到来,陕西省十万五千多个农村食堂,展开了过冬的各项准备工作。关中平原、陕南山区和陕北高塬的人民公社,正日夜糊裱房屋,修建草房,贮藏蔬菜,收集烧柴,以便保证社员们在严寒的冬天,也都能吃饱吃暖。
由于陕西省农村食堂发展迅速,多数食堂的设备都很单简,没有饭厅。夏、秋两季天气温暖,群众都在露天里吃饭。现在天气寒冷了,群众迫切要求解决饭厅问题。各地县委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由书记或常委亲自带领工作组,深入各人民公社,根据当地不同特点,找出解决临时饭厅的办法。关中平原房屋多,一般的都采取调整房屋的办法,解决饭厅问题;也有少数的人民公社为食堂修建了简单的房屋,或借用小学教室作为临时饭厅(不影响学生学习)。咸阳县委副书记苏耀先率领工作组,深入到五星人民公社,协同公社干部具体研究了食堂过冬的问题。大家一致同意调整房屋,解决了全部食堂(共二百多个食堂)的饭厅问题。这些房子都经过整修和扩建,把单间打通,把小房间扩建成大房间,并建立了新的炉灶。例如第四大队第四连的食堂,共有三百一十多个人吃饭,共十七间房子,除了三间作灶房外,其余十四间修成了相连的三个饭厅,共摆有四十多张方桌和凳子(都是借用社员的),每桌按八个人计算,完全可以容纳下该队三百多人吃饭。每个饭厅里还修了土炉,供社员吃饭时取暖,并且还可以供给社员开水。临潼、大荔、华县等地也都调剂社员的房屋解决了饭厅问题。临潼县的农村食堂还新建了简易饭厅,据该县四个人民公社统计,已建和正在建的简易饭厅共有二千一百多间。在陕南的秦岭,巴山山区和陕北高塬,由于房屋缺少,多数农村食堂都修建简易草房或草棚,作为临时饭厅。这些山区遍地都是野草、竹子和木柴,群众过去也有修建简单草房和草棚的经验,因此,采用这个办法非常方便。
各地在开展食堂过冬的准备工作中,都注意了老人、孩子和病人的冬季生活问题。各地采取的方法很多,临潼县的农村食堂一般都建立了小灶,供应标准高一些,饭菜样数多,每个食堂还建立了连锅炕,供老人、孩子吃饭时取暖。一个连锅炕可容二、三十人。咸阳县各公社除了食堂建立小灶外,还建立儿童饭厅。五星公社河南街幼儿院,为该院一百五十多个儿童建立了一个食堂和饭厅,饭厅是三大间旧房改建的,共有二十四张五尺长一尺高小饭桌,两边摆着小条凳(都是利用废木材做的)。这个办法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这样不仅使孩子吃到热饭,而且饭菜的标准比大人的高,吃的顿数也多(每天四顿饭),尤其是妈妈们更为满意。
各地食堂管理人员都提出要把冬季里的伙食办的比夏季、秋季还好,为做到这一点,各地食堂都准备了大量的蔬菜,以备在冬季用。除了偏远的山区农村食堂外,一般都做到一人一天一斤蔬菜。例如醴泉、武功、长安、咸阳等县食堂都准备好足够的蔬菜,并都挖了存放蔬菜的地窖,或把蔬菜交给社员保管。醴泉烽火人民公社的各个大队,共有九个食堂,有二千多个人吃饭,共准备了二十多万斤各种蔬菜。各地农村食堂都还提出根据当地群众在冬季吃饭的习惯拟定冬季的饭单和菜单。例如关中地区的群众,冬季习惯吃稀粥(小米、玉米做的)、热汤面和连锅面(面条加玉米),食堂就根据这种情况订出了饭单;又如关中群众喜欢吃酸菜(用白菜、萝卜缨泡制的)和辣子,各食堂都购买了大批的辣椒,并准备了几个到十几个大缸,泡制酸菜。有的公社还开办了酿制厂,造醋、酱油、腌咸菜、做豆腐、豆芽等,专门供应各食堂用。
各地还注意解决社员家庭的冬季取暖问题。关中平原上群众都有烧炕的习惯,主要用棉花秆、玉米秆作烧柴,一般的一个炕一冬天需要一千多斤烧柴。今年柴草比往年多收一倍以上,完全可以解决社员家庭用柴问题。现在,各公社都开始给社员分配烧柴,一般的每户分到二至三千斤。在秦岭山区,各公社都划分了柴山,一般都是十户分到一亩柴山,社员们正挤出时间打柴,准备冬季取暖用。
陕西省各地农村食堂过冬的准备工作进展的比较迅速和顺利,这主要是各级党委重视了这一工作。其次是各地都注意了发动群众,对食堂过冬问题进行辩论,解决了食堂过冬问题的思想障碍。


第3版()
专栏:

大修中型工程 综合利用水源 开发地下自流水
水利高潮前哨战旗开得胜
千万民工一个月完成土石方十一亿公方
据新华社讯 今冬明春更大规模的水利高潮的序幕战役已经取得辉煌战绩。据农业部了解:战斗在全国河网化、防洪治涝、水土保持等水利工地的近千万民工,到10月底止,已经完成1959年农田水利年度(从今年10月1日开始)水利工程土石方十一亿多公方。各省区水利工程开工之早、规模之大、进度之快都大大超过了往年。重点工程的开工时间一般都比去年提前了一个月。江苏、陕西、江西等七省大、中型工程已开工的就达两千多处。山东省有二十二个县市已经完成了机井化。湖南省开工的一万多座塘坝工程已完工六分之一,近四百座较大水库将在最近先后建成。河南省开工的河网化中型重点工程四十处,目前已经完成了土石方一半以上。
今冬明春的水利战役是我国基本实现水利化的“淮海大战”。据各地初步规划,今冬明春完成的土石方将比去冬今春增加一倍到两倍。这个战役的胜利将使我国在明、后年内顺利地基本上实现水利化。为了确保这个决战的胜利,各省区都坚决继续贯彻了以小型为主、以蓄为主、以社办为主的三主方针。各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还选择典型,作出了许许多多“样子工程”。
小型工程已经普及的地区,在贯彻小型为主的方针下,并在已有的基础上大修中型工程,大搞河网化,以大、中型为骨干,建成灌溉系统。这是今冬明春兴修水利的一个特点。另一特点是:一开工就是按照水利资源综合利用的规划,使灌溉、发电、航运、水产等紧密结合。还有一个特点是:各地不仅大量利用“天上水”、“地下水”、“外来水”(入境河流),而且还特别注意开发地下自流水。不久前结束的全国自流井泉参观座谈会议初步规划,要苦干一冬春,开发五千秒公方地方自流水,这些水约可灌溉近五千万亩耕地。
由于今冬明春水利工程空前浩大,钢铁、农业战线生产又十分繁忙,劳力调配紧张,许多地区冬修一开工就提出了“大搞工具改革,提高技术,力争高工效”的口号。据农业部不完全统计:湖南、山西等八省已改革工具两千多万件,江苏、黑龙江等五省10月份总平均工效每人每日六方左右,比去冬今春全国平均工效高出两倍。这是这个序幕战役所以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第3版()
专栏:

征服老龙潭 引水上关山
本报记者 马玉平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区的泾源县,有个老龙潭,它是泾河的发源地。泾水从一百多公尺高的峭壁峡谷中咆哮奔流而出,汇成巨大的瀑布,流入深度莫测的老龙潭中。以前,当地回族人民中流传着这样一段神话:老龙潭是唐朝魏征斩泾河老龙王的地方。有一年,老龙潭附近村镇上唱了一出“魏征斩老龙王”的戏,触怒了老龙王,下了一场冰雹,把庄稼都打光了。有人到老龙潭去,掉到水里淹死了。从此便再也没有人敢到老龙潭去了。下面要写的,就是回族人民在今年兴修水利的时候,大破迷信思想,大战老龙潭,引水上关山的经过。
泾源县聚居着四万多回族人民,1956年前还没一亩水浇地,每年的庄稼常遭旱灾。去年冬天,大修水利的时候,回族人民就大胆设想,引老龙潭水灌溉关山上四万多亩旱地。但是有的人又提起老龙潭的迷信传说,认为不能在那里修水利。可是老龙潭能不能被征服?泾水能不能上关山?这是泾源实现水利化的决定关键。中共泾源县委书记马思执和许多干部曾多次到老龙潭,在悬崖绝壁上察看,最后向全县人民提出“泾水上关山,二十二万亩
(全县耕地)旱地变水地,每人五亩水浇地”的行动口号。过去不相信能在老龙潭上修水利的一些回族人民,经过讨论后也破除了迷信思想。这样,征服老龙潭的工程就在今年3月开始了。
要从老龙潭峡谷中引水上山,而峡谷壁峰高插入云,无法引水上山,因此决定从老龙潭上游开渠口,从老龙潭侧面龙王砭钻一条二百公尺长的山洞,然后再顺着悬崖,经过老虎嘴、青石砭、石水崖、大砂流等险要的地方上山。这就叫引老龙潭的水过“五关”。引龙潭水过“五关”,是一个大胆设想的方案。方案确定以后,青年水利技术员张秉金和陈乃渝便攀上悬崖进行测量,有的地方简直连仪器都无处放,山腰里的野树常常把视线挡住,他们就用身子把树梢压住测量。在悬崖上他们先一个人上去,把仪器放下,再把另一个人拖上去。有的地方他们用绳子挂在腰里,用人吊着把标杆插在悬崖上。
回族人民组成的水利大军在老龙潭集结的时候,二十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首先面对悬崖宣誓说:“水不出龙潭,人不下石山”。龙潭农业社主任于金祥第一个爬上悬崖,给后边的人挖出脚窝。有的人腰里系上绳子,吊在半空中开石方和爆破。连六十多岁的回族老汉冶惠川也要上山挖石方。这些地方石头硬得开不动,砂流又修不成渠。人们用炮击坚石,修好了渠,一个晚上就会被石头和砂流填平。人们在下面挖渠,也有被石头炸死的危险。因此开工的时候,设置专人在一边放哨,发现山上有大石头快滚下来时,就马上?喝,让挖渠的人赶紧砌石阻砂,铺石抵漏。渠道经过大砂流的地方,从山根到山顶全是虚砂和大石头,遇到大风或下雨,大块的石头就从山坳滚下来,人们躲开它又干。就这样,一个个关口都被英雄们征服了。
工地上,经常可以看到县农建局副局长、共产党员刘振江,他常常在漆黑的夜里涉过齐腰深的泾河和攀登过几百公尺长的陡峭山峰,领导施工。他为了民工们及时吃上饭,曾经在倾盆大雨中从十几里路以外给民工们背面。在龙王砭开凿二百多公尺长的石洞,是整个工程中最艰巨的一关,从全县调来的几十个石匠,以前只会打磨子、做碾子,石山打洞,连见都没有见过。怎么办呢?刘振江就亲自带领大家摸索打炮眼、装炸药,使民工们很快掌握了爆破技术。经过几个月的苦战,龙王砭打通了,险恶的老龙潭征服了。不久,这个渠道就可全部修成,泾河水将随着人们的意志,浇灌关山的旱地。


第3版()
专栏:

管好集体生活 保证生产跃进
新乡地委全面安排群众集体福利工作
本报郑州10日电 为了进一步改进群众生活,推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和巩固人民公社,中共南河新乡地委最近提出要让广大社员吃好、穿暖、睡好,老人有人管,幼儿有人教,使人人生活满意,个个精神舒畅。
目前新乡地区已普遍实行了生活集体化。集体福利事业一般办得很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据此,中共新乡地委就进一步作好群众生活福利工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地委要求公社的各级党委和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办好社会主义集体福利事业和发展生产的关系。做好生活福利工作,保证社员有强壮的身体,有高昂的精神和高度的劳动效率,正是为了进一步保证生产的更大跃进;因此群众的吃穿等生活问题已经和领导生产一样应放在各级领导的肩上。
第二,办好公共食堂。保证大家吃饱吃好,要争取使每人每天能吃到三钱油、五钱盐、二斤鲜菜。作到饭食多样化、红芋面包点心化,一星期饭食不重样。食堂管理工作应认真贯彻阶级路线,对管理人员和炊事员再进行普遍审查,把坏分子都清洗出去。最近天气已逐渐寒冷,要求十天内全区所有食堂实现简易饭厅化,保证社员吃到热饭热菜。
第三,特别强调要注意社员的睡眠与休息。一般必须保证社员每天睡觉的时间不少于六小时,并责成专人管理这项工作。让群众休息好,有饱满的精神,才能开动脑筋,创造发明,改革工具,从而提高工效,完成任务。
第四,搞好卫生工作,保证社员身体健康。办好幼儿园、托儿所、幸福院等,使老少各得其所。
第五、开展食堂和福利事业的红旗竞赛,组织各种参观,召开战地会议。各级党委书记要搞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等试验田,作出榜样,取得经验,推动工作。


第3版()
专栏:

冒雨抢收
10月21日晚上八点多钟,江西临川县湘南公社第九营的抢收抢种队员在连续十几天的紧张劳动后,第一次提早睡觉。营部为了休整队伍,这一天命令大家提前在晚饭后收工。许多人不愿意,要求再干下去。可是营部说这是命令,大家只好服从了。
不想天有不测风云。到晚上九点多钟,班以上的干部正在营部开会,突然广播器传来了县委的紧急动员令:“据气象预报,今晚有七级大风,为了保证成熟的晚稻不受损失,各地必须立即动员起来,连夜突击抢收……”
话音未落,呼呼的北风便卷着乌云细雨袭来了。营教导员蔡国芳、营长萧波生带着干部们冲出营部,分头到各村去集合队伍。
当干部们上气不接下气赶到各村时,被广播声惊醒的队员却早已相传相呼作好了准备。托儿所、幼儿园的保育员忙着把各家的孩子往一块集中,公共食堂的炊事员忙着烧火、打水。
田野上顿时布满了灯笼火把。合着风的呼啸,只听到镰刀割禾的沙沙声。大家一个比着一个,一个赛过一个,谁也不肯落后。转眼工夫,一片稻禾就变成了一束束整齐的禾把。
十一点多钟了,风越刮越紧,大树都低下了头;雨越落越大,像豆子一样撒下来,灯笼火把都熄灭了。这时,队员们就用稻草在田间烧起火堆照亮,坚持抢收。头上的雨水顺着脸流下来,遮住了眼睛,可是人们越战越强,精神抖擞。收割最快的第二连向一、三、四连发出挑战:“不怕风,不怕雨,为了丰收战到底,保证今夜每人平均收割一亩,争取一亩五。”各连热烈应战,提出“赶二连,超二连,战胜二连再领先”的口号。
收工回来,炊事员给摆好了热饭热菜。大家吃过饭又围着火堆,边烘衣服、边说笑。老社员黄运山不胜感慨地说:“入了公社人的脑筋都变了,不晓得从那里来的一股干劲。过去就是自己的田,大家也不会顶这大的风雨、没黑没夜地去干。” ·马锺明·


第3版()
专栏:

第一书记挂帅 组织劳动协作
广东江西劳动大军抢收晚稻
据新华社广州9电 在大步跨过炼铁关后,广东省已有近一千万劳动大军投入秋收。现在全省三千四百多万亩晚稻普遍成熟,田野里到处是金黄色的海洋。到7日止已收割七百多万亩,预计20日左右可收完。
由于全省晚稻特大丰收,秋收工作量比往年增大两三倍,加上深翻改土,提早冬种,炼钢炼铁,劳力十分紧张。因此,各地都重新调整劳动组织,以秋收为中心,又不耽误各项工作,一定要把特大丰收全部拿到手。在领导方面,除钢铁重点县的县委第一书记一手抓秋收,一手抓钢铁之外,各县的县委第一书记都以主要力量指挥秋收。各地在安排劳动力时还根据个人特长和劳力强弱,组成收割、脱粒、装运、晒谷等专业队,使工作有条不紊,提高效率。原来认为不能按时完成秋收的饶平县固定了十万秋收大军,规划了时间后,现在最迟在16日便可收割完毕。
为了解决劳力不足,提高秋收效率,以快速割禾器为主的工具改革正在全省推行。使用割禾器,站立着就能割稻,男女老少都适用,直立禾和倒伏禾都可以收割;而且容易制造,成本低廉(每部成本二元至三元),每天一般能收割五亩地,效率比用镰刀提高六倍以至十倍。电白、顺德两县经过几天突击,在秋收大忙之前便实现了割禾器化。
据新华社南昌10日电 江西省一千五百多万亩晚稻,经过四百万农业大军七昼夜突击,到8日已全部收割完。现在各地正进行秋收复查,保证做到颗粒还家,并且加强粮食储藏保管工作。
江西今年晚稻大丰收,中共江西省委在10月底就号召全省人民与时间赛跑,争取一星期完成晚稻收割任务。当时全省以钢铁为中心的挖煤、采矿、运输以及农副产品大收大购工作正在紧张进行。由于各级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全面安排,发动群众充分挖掘劳动潜力,以一个或几个公社为单位建立战斗组织,个个战斗组织的秋收计划都通过群众讨论,实行定人,定量、定质、定田、定时等责任制,并且做到了吃饭、住宿、会议、卖货、医药等下田。九江专区实行这种办法后,三天就完成了收割任务,效率比去年提高一倍。各地还普遍大搞共产主义协作。星子县完成秋收后,抽调了两千多强壮劳动力去支援德安县突击抢收。同时,各地充分发挥新式农具的威力,上饶专区推广快速割禾器达一万二千多件。在突击抢收期间,虽然从钢铁战线上抽回了二分之一的劳动力,全省的钢铁日产量仍然稳定在跃进周达到的三千吨以上。(附图片)
广东省南雄县红旗人民公社的社员一面收割晚稻、一面深翻田土。
 本报记者 陈福北摄


第3版()
专栏:

驳高产“赔本论”
——陕西渭南县红旗人民公社卫星田与大田投资情况调查
本报记者 王永
陕西省渭南县红旗人民公社今年着手培养小麦卫星田六千多亩,占全社麦田总面积45%,要求平均亩产小麦两万斤以上,总产量达到一亿两千万斤以上,比今年的粮食总产量高出五倍左右。
当社员们开始讨论这个计划时,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搞大面积卫星田能迅速提高农作物产量,可以把一亩地当几亩地使用。但是,也有少数人说:“卫星田摊的本钱大,费的工多,产量虽然高一些,但和大田比较起来,也是划不来的。”这些论调,实质上是留恋“广种薄收”的右倾保守思想在作怪。为了驳斥这些“高产赔本论”者,我们调查了该社今年种植卫星田与大田的投资情况。
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小麦、玉米、棉花三种作物。资料来源除根据陕西省农业厅原有的调查统计材料外,并访问了几位管理大田的生产队长和卫星田的培育者。
红旗人民公社在关中平原渭河沿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每人平均有地二点八亩,每个劳力平均负担耕地六点一亩,每头耕畜负担耕地十一亩。耕地83%以上都是水地,基本达到园田化标准。作物一年两熟,作务细致,产量高。这次,我们调查时,小麦、玉米以该社的第一生产队为典型,棉花以第三生产队为典型。
1958年,第一生产队共种大田小麦一千九百六十七亩,平均亩产四百斤;其中刘希杰作务组培育的一点三四亩小麦卫星田,平均亩产一千八百零六斤。该队共种大田玉米二千二百四十六亩,平均亩产一千斤;其中刘述贤作务组培育的一点零四亩玉米卫星田,平均亩产九千五百七十五点六斤。该社第三生产队共种棉花二百八十二亩,平均亩产皮棉一百四十斤;其中张秋香作务组培育的一亩棉花卫星田,亩产皮棉一千五百五十六点一斤。
基本情况
关于生产投资的情况:刘希杰作务组培育的小麦卫星田,共耕地五次,打土块一次,耙、耱各十次,追肥七次,中耕除草三次,踏压麦苗一次,防霜三次,防虫二次,加上选种、拌种、播种和收获等农活,平均每亩共用去人工三十点三个劳动日,畜工十六点九五个;共施肥五万六千二百八十五斤(其中油渣五十斤,化肥二十五斤,其他肥五万六千二百一十斤),种子二十六斤,农药六斤,以上共折合人民币一百一十五元四角;平均每亩收小麦一千八百零六斤,麦秸草二千七百斤,麦糠一百八十斤,共折合二百三十元一角二分。该组的大田小麦,共耕地二次,耙地四次,追肥四次,中耕除草二次,踏压麦苗一次,防霜三次,防虫二次,加上选种、播种、收获等农活,平均每亩共用去人工十三点四个劳动日,畜工十点零五个,肥料三万五千零二十五斤(化肥二十五斤,有机肥料三万五千斤),种子二十斤,农药四斤,共折合人民币六十二元七角;平均每亩收小麦四百斤,麦秸草六百斤,麦糠四十斤,共折合五十一元。两相比较:卫星田比大田多用人工125.7%,畜工68.6%,肥料60.6%,种子30%,农药50%;每亩收益比大田多一百七十九元一角二分,为大田的二点五一倍。
刘述贤作务组的玉米卫星田,共用人工四十二点三五个,畜工八点六五个,肥料五万零五百斤,加上种子、农药等共折合人民币一百四十一元四角七分,共收益一千零三十六元三角七分。大田共用人工十六点九五个,畜工九点六个,肥料四万零三十五斤,共折合七十二元九角七分,每亩收益一百一十七元六角五分。卫星田比大田多投资193.8%,多收益八点六倍。
张秋香作务组的棉花卫星田,共用人工一百一十一点六三个,畜工六点九一五个,肥料四万一千七百一十斤,加上其他费用共折合人民币二百三十五元七角二分,共收益一千五百三十六元三角七分;大田共用人工十八点零五个,畜工二十四点五二五个,肥料二万四千零九十五斤,加上其他费用共折合四十九元八角,共收益一百四十二元。卫星田比大田多投资三点七倍,多收益九点八二倍。
投资和产值
这些情况的了解,对于搞卫星田是否赔本的问题是个有力的说明。原来有些人一提搞卫星田,就唉声叹气地说:“咱可赔不起哪个‘本’!”可是究竟“赔”在那里呢?谁也说不上来;因为他们从没有算过细账,只是从印象出发而已。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该社的小麦、玉米、棉花三种卫星田,平均每亩投入劳动日六十一点四四个,每亩产值九百三十四元二角九分;而大田平均每亩投入劳动日十六点一个,每亩产值一百零三元五角五分。两相比较,卫星田所投资的劳动日虽比大田高出三倍,而产值却比大田高出八倍以上。
当我们把这笔账摊开来时,过去那些叫喊赔本的人,才有点恍然大悟,但还是半信半疑。因为,单只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并不能正确地说明增产的程度,生产费用的多少在这里具有重大意义。
“高产赔本论”者说:搞卫星田是“摊的猪钱,喝的牛肉汤”,实际上也就是反对给卫星田多投资;他们又说:咱们这里土质好,见苗收一半,那里用得着花那么多的本钱,岂不是白糟蹋?这是过去小农经济的标准,对今天社会主义大生产来说,见苗收一半的说法,已经靠不住了。卫星田的生产投资是不是多了呢?它们在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如何?请看附表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小麦、玉米、棉花三种卫星田,每亩平均的生产费用仅占每亩平均产值的17.57%,而大田的平均生产费用却占每亩平均产值的59.7%。卫星田每亩平均生产费用虽高于大田165.59%,而产值则高于大田的802.25%。这说明给卫星田投资多,并不是拿上“猪肉”换“牛肉”,而是拿上“银子”换“金子”。
生产费用之间的比例
有些“高产赔本论”者,虽然口头上并不反对给卫星田多投资,可是碰到具体问题却常常扯皮。他们认为:“庄稼活也得有个尺寸,上多少粪,花多少工得搭配停当,不能乱来”。今年各生产队在卫星田的投资上,扯皮最大的是肥料问题,几乎每个卫星田的培育者,都为肥料问题大伤脑筋,有些姑娘因为要不下肥料哭鼻子。究竟卫星田的粪是不是过多了呢?各种生产费用之间的比例,应该怎样调配?我们也作了些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卫星田每亩平均生产费用共为一百六十四元一角九分,其中劳动工资占56.05%,畜力费占6.88%,肥料费占34.03%,种子费占0.77%,农药费占2.30%。而大田每亩平均生产费用为六十一元八角二分,其中劳动工资占39.15%,畜力费占13.03%,肥料费占44.66%,种子费占2.04%,农药费占1.11%。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卫星田的劳动工资无论绝对数字或比例都高于大田,农药费也是如此。这说明加工愈多创造的劳动价值愈高。但也可以看出另一个问题:卫星田的肥料费从绝对数字上看虽高于大田一倍以上,但从比例上看却低于大田,这说明卫星田的肥料施用量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如果能适当地加大施肥量,卫星田的产量将会更高。
劳动日的价值
有些青年人为了给卫星田加工,冒雨下地干活,或是晚上在月光下推水车浇地,有的领导人不但不给他们记工分,不支持他们的干劲和热情,反而担心会因此降低社里的劳动日价值,怕卫星田沾大田的光。实际情况怎样呢?请看附表二。
“高产赔本论”者说:卫星田的高产是拿银钱“箍”成的,意思是说拿多少钱买多少货,这有什么稀奇呢?其实不对,从附表二中可以看出:把卫星田和大田的全部生产费用扣除后,从净收入上看,卫星田也高于大田。卫星田每个劳动日创造价值十三元六角七分,而大田每个劳动日创造价值三元七角九分,卫星田比大田高出两倍半。这说明卫星田并没有降低全社劳动日价值,而是提高了劳动日价值;也就是说卫星田并没有沾大田的光,而是大田沾了卫星田的光。
以上材料,从各方面证明:卫星田投资虽多,但并不赔本。可是有个生产队长姬寿山却从侧方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我不反对搞卫星田,但我认为把现在用于一亩卫星田里的工夫和肥料、药剂等,分别使用在两三亩土地上,那么产量就会高于一亩卫星田。”为了具体地分析这种论点的错误,我们进一步以该社副主任刘述贤的玉米卫星田和社员李万寿、杨倍雅、刘增寿三人的玉米丰产田作了一些对比调查。
按照姬寿山的说法,把刘述贤的玉米卫星田里使用的工夫、肥料、药剂等分散到李万寿、杨倍雅、刘增寿的地里去,一定要超过刘述贤九千五百七十五斤的产量。可是从调查中得知:李、杨、刘三人的产量合起来只有八千六百三十一斤,并没有超过刘述贤,而且所使用的肥料、工夫却大大超过了刘述贤。刘述贤每个劳动日创造的价值是一百八十斤玉米,而李、杨、刘三人平均每个劳动日创造价值是八十六斤玉米。这说明分散肥料、工夫的做法,并不能增加粮食总产量,而是降低了粮食产量。为什么呢?因为根据卫星田的生产经验,给农作物加工加肥要适时适量,充分发挥各项增产措施的联因互补作用,达到各项因子累进增产的效果。如果把用工、肥料等分散后,就破坏了这种规律,因而也不能达到累进增产的致果。
所以目前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土地上多投资多加工,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是盲目地降低生产成本。即是从经济核算的观点上来说,在生产投资方面虽然要尽量地精打细算,避免浪费,但也不能盲目地压缩生产投资,如果把明年的六千多亩卫星田的投资,都压缩到大田水平,那将使全社少收四千多万斤粮食,这才是最大的浪费呢!(附图片)
附表一
附表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