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车间有学校 坑口有课堂
吉林厂矿结合生产建成工人教育体系
本报讯 记者王文琏报道:吉林省普遍发展的厂矿办学,把学校一直办到车间、坑口,基本普及了工人业余教育。
到目前为止,全省二千多个大小厂矿已办起各种业余学校和学习小组二万三千多所(个),参加学习的职工占全省职工总数六十多万人的80%以上。吉林、辽源、蛟河三个市县的部分厂矿的车间、坑口所办的学校便有七百多个,有六十多个车间学校由于教学适应了基层生产的特点,密切联系实际,不仅显著地提高了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而且出现了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大量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人力和时间。吉林市染料厂2∶3酸车间的一百一十三名工人,由于在车间学校里学习了化工机械学和化工工艺,高压釜、2∶3酸、原料工、蒸煮工、包装工等工段和工序各工种工人,开始理解了彼此的操作过程,经过协作,全车间各工种的工人都由单面手培养成为多面手,共节省了二十二个人力。最近由于职工家属就业,改三班制为四班制,使工人每天可以学习二小时。吉林市铁路车站全站工人在业余学习中,懂得了铁路工作的许多基本原理,进而发现该站过去有些工作分工过细,经过合并班组、调整工种以后,在基本不增加人力的基础上,改三班制为四班制。
吉林省车间办学的经验是在厂矿普遍办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任务提出以后,全省各地厂矿在原有业余学校的基础上,调动了大批人力、物力加以发展。但是在全省六十多万名职工迫切要求学习文化技术的新形势下,厂矿办学的力量就显得不够。许多大的厂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盖了几十个教室,聘请了几十名教员,也不过容纳几百人,最多不过一、二千人,其余的工人,需要等待一期一期的轮换,不能适应当前文化革命的紧急需要,而且厂矿集中力量办了业余初中和小学以后,也就没有更大的余力筹办高中和大学,因此不能满足文化较高的工人继续深造的要求。另外,还感到所有学校完全是全厂(矿)规模,就不便结合各车间的生产特点和工人生活规律,使学习时间不能得到充分保证,因而效果不大,工人的兴趣不高,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按照这样的方式,一个脱盲工人,用精讲少练的速成法选修几门主要课程,估计要在十二年以后才能达到大学毕业程度,速度太慢。
为了多快好省地培养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各厂矿运用整风运动的方法,发动群众大鸣大放,大辩论,将小学和初中教育的权力下放到车间、坑口,发挥群众力量大办特办。权力下放以后,工人和车间、坑口干部情绪高涨,自制桌椅板凳,以车间休息室、会议室、食堂、办公室当教室,化验室当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另外,由于车间人数较少,分班分科容易,课堂讲课与课外辅导也能结合,解决了学员中程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他们以“能者为师”的原则,互教互学。由车间的下放干部和大学生担任数、理、化、语文等文化课教员。具有生产经验的老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讲解技术课,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学习生产经验和技术理论。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担任校长或政治教员,工会主席担任教务长。学习时间大致规定为每周六小时至八小时,其中政治课占20%,技术课和文化课各占40%。工人给自己的学校定校名、立校规,秩序正常,已消灭无故缺席。这种新型学校的技术课本也很别致,大都根据当前的生产关键和重大技术问题编写。有些老工人的生产经验已被系统地总结出来或写成讲稿,直接指导生产,并由此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按目前教学时间计,一个脱盲后的工人,可以在九年内达到大学专科毕业水平,比厂矿集中办学缩短三年。由于车间、坑口自办初中、小学,厂矿便能抽出手来大办高中和大学,使得工人业余教育既能普及,又有提高。现在吉林省多数厂矿都采取了这种上下一齐办学的方法,紧密结合生产,迅速建成新型的工人教育体系。


第6版()
专栏:社论

工厂办学,前程远大
现在,全国许多工厂大办学校,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一浪赶一浪,掀起了高潮,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景象。这是文化革命战线上的一项重要战役,将彻底摧毁资产阶级对工人垄断文化教育的影响,彻底把工人从文化落后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工人的学习积极性很高,特别是青年工人,更是欢欣鼓舞,努力学习。
工厂办学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工厂办学校,是实现劳动人民知识化的好办法。我国文化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工人培养成知识分子。实行工厂办学校,就可以使工人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使劳动和知识相结合,逐步培养成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有高等的文化水平的劳动者。第二,工厂办学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技术水平的根本办法。在生产大跃进的形势下,工厂越来越迫切感觉到技术力量的缺乏。工厂自己办学校,就可以大量地迅速有效地培养技术人才,使工人成为迅速促进技术革命的主力。第三,工厂办学校,工人是学生,学生是工人,将逐步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界限,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第四,工厂办学校,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实行工厂办学校;人民公社办学校,不要很久,全国劳动人民就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迈向我国文化教育的黄金时代。工厂办学校,是社会主义的办学校的一个重要方面,前程远大。
工厂办学校有许多有利条件,有许多思想政治觉悟高的工人做学生,有富有生产经验的老工人和工程师做教师,有工厂车间做实验室,有很好的教学环境,有坚强的工厂党委的领导,一定可以把学校办好。老工厂要办学校,新工厂也要办学校,要使工厂同时就是学校。一个工厂可以单独办学校,也可以联合几个工厂来办学校,发扬协作精神,有教师的出教师,有场所的出场所。工厂还可以同其它学校联合起来办学。北京第十四中学和宣武机械厂联合举办了半工半读的红旗中学,学生就是徒工,徒工也就是学生,普通中学的课程,由学校调配教师,生产技术课程,则由工厂派人负责。成都工学院派教师给成都量具刃具厂办的学校上课,工厂就帮助工学院的学生到工厂里实习,各得其便。为了办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只要方向对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不同的办法,突破陈规,“标新立异”。这就可以使工厂办学校迈过一切障碍,全面开花。
工厂应该办什么样的学校呢?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来确定,既可以办生产上急需的学校,培养厂里生产上迫切需要的技术人才;还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做到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并举,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举;可以办普通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可以办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一直到专科高等学校。现在,有的工厂办学已经从幼儿园一直办到大学,使工人和工人家属不出大门,就可以进适合自己文化程度的学校。工厂办学校不但要为本厂培养人才,也要为其它部门培养人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说,工厂“应该注意办技术学校,也应该注意办普通学校来提高所有人员的文化水平,因为这是实现文化革命所必需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所必需的。”工厂办学校,要注意创造条件,向这方面努力。
工厂办学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已有的学校也要进行教学改革。过去,工厂所办的职工业余教育也存在着教条主义,有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情况。因此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要求。对这种业余教育,工人也有意见。现在,工厂大办学校,就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检查并克服过去业余教育中的缺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克服过去某些工厂工作中“见物不见人”、忽视人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倾向。例如,教材、课程等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必要的改革。教师要深入实际,就地取材,发动群众,编写教材,并且使它逐步臻于完善。要适当精简一些次要课程,压缩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取消重复的课程,补充部分的必需的课程。北京有线电厂举办的半工半读大学,在课程安排上,根据需要来确定专业课内容,根据专业课的需要来确定技术基础课的内容,再确定普通课,使教学和工厂的生产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创造一套适合工厂特点的教材和教学制度,既不会使学习年限拖得太长,又不会降低教学质量。
半工半读,是将来工厂办学校的主要形式,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制度和劳动制度。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工厂要对学习和生产作出适当的安排,对参加学习的工人的工资待遇要作出相应的规定,才能使这个新的学习制度和劳动制度巩固下来。由于厂矿企业的情况不同,在时间安排方面,不必强求一律,可以根据老厂新厂的不同情况,进行业余学习或半工半读,或是大部用业余时间加上占用少许生产时间。工厂办学校,只要能够保证学习,然后经过努力,创造必要条件再逐步过渡到半工半读。太原钢厂不少工人都愿意半工半读,认为业余学习“不解渴”。劳动力经过合理安排,也可以做到半工半读。这就说明,工厂可以经过努力,有条件抽出一部分人,那怕是很少数,只有一个班来进行半工半读也好。因为目前有了一个班,将来就会有很多班。
工厂办学校,要本勤俭办学的精神,如因生产迫切需要而训练技术干部,厂方可予适当补助;办普通学校,应强调群众办学,不要国家花钱,因陋就简,使工厂和学校在设备方面尽量综合利用,并且发动学生劳动建厂,劳动建校,逐步地做到在课程、师资、设备等方面成为日益完备的学校,不断提高。
各地工厂办学校有了很大发展,可是,这中间的道路不是很平坦的,也经过了先进和保守的斗争。山西机床厂举办半工半读的红专大学,工人去学习,车间的干部思想不通。他们说,生产任务火烧眉毛,只能顾眼前!党委批判了那种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思想。大家认识到,只有自己办起大学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由于技术力量不足而在生产上造成的紧张局面,如果不立即着手,不要说新建的成批工厂要找老厂支援,就是本厂的扩建任务也没法子完成。思想通了,决心下了,学校就办起来了。天津春和织布厂在办半工半读学校时,有的人顾虑重重,前怕龙,后怕虎,怕劳动力不足,怕完不成生产任务。但是,经过打破顾虑,解放思想,依靠群众,发掘潜力,改进操作技术,学校办起来,生产任务完成得更好。从这些事例看来,那种只看到生产任务,而看不到培养技术力量的思想,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许多工厂的领导干部中,现在还有。所以,在工厂办学校的过程中,要经过辩论,统一认识,厂矿的负责干部要认识到一个工厂要成功地进行技术革命,制出新产品;但是也要进行文化革命,培养出共产主义新人。技术革命、文化革命都是为了发展生产。不提高文化水平,生产力就必然落后。只有使工人文化水平大大提高,才能在技术上更大的跃进,生产上更大的发展,并早日建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共产主义的工厂和共产主义社会。事实已经证明,工厂办学校,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抓不抓的问题。
只要政治挂帅,加强党在这方面的领导,解放思想,发动群众,“英雄大有用武之地”,工厂一定能够办学校,有了困难一定能够克服,碰到缺点一定能够纠正,一定能够把学校办好。


第6版()
专栏:

树杆当柱子 稻草盖厂房
陕西许多学校勤俭办厂
本报讯 记者戚元珍报道:陕西省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在大办工厂中,采取了不买或少买新材料,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或代用品和借用其他部门的设备等办法,办了一千六百座工厂。一个多月来,生产了四千多种新产品。仅陕西师范学院等三个学校就有七十六种新产品达到国际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西安外语学院的师生用树当柱子,上面盖些稻草就成了厂房,用残砖碎瓦砌起锅炉,找了两三口破锅,建成了化肥厂。这个化肥厂已经生产了一百多种土化肥。
各校师生在设备极其简陋和技术力量非常薄弱的情况下,试制出了成百上千种新产品。仅三个文科高等学校制造的新产品就近二千件。陕西省师范学院的青年教师开始炼焦时,有的教授肯定地说,现有的设备和人力根本不可能炼出焦来,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机器设备和高级技术人员才行。但是,青年教师们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炼出了第一炉焦。现在他们新建的年产四百吨的炼焦厂已经正式投入生产了。
这些工厂的建立,还使许多废品开始复活,过去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变成了宝贵的财富。西安外语学院的师生,用现有的锤、钻、老虎钳等简单的工具把原来已经报废的一辆汽车和七零八散的自行车零件修复成了一辆大卡车和两辆自行车。陕西师范学院的学生用烂麻绳头制出洁白的“人造羊毛”。
现在,这些工厂有些已经开始了大批生产。交通大学的炼钢炉接连炼出了低炭钢、工具钢等七种钢以后,最近又扩建成钢铁联合企业,开始正式生产。这个学校无线电综合工厂接受生产四百五十架收音机任务,已经完成了一百五十架,质量完全合乎标准。
这些学校在办工厂中,经过了两条道路和两种作法的斗争。开始,有些专家教授只想办大的新的综合的工厂,不愿搞小的、旧的和专业结合的工厂。他们认为要生产好的产品,必须有好的设备。因此,他们一说要办工厂就伸手向国家要钱、要人、要设备。经过辩论后,大家明确了必须要按照因陋就简、勤俭办厂的方针,贯彻大中小并举和土洋并举的精神。这样很快地掀起了办厂热潮。


第6版()
专栏:

三年内控制高血压病的有力保证
上海高血压病研究所成立
已找到了二十多种中药可治高血压病
据上海文汇报消息 上海市高血压病研究所,于5日正式成立。在研究所的统一计划和全市中西医的大协作下,高血压的研究工作,今后将得到更快的发展。这对全市三年内基本控制高血压病,是一个有力的保证。
上海市医学界自从提出三年内基本控制高血压病的大胆倡议以后,在党的统一领导和有关方面的大力协作下,已经作了不少工作。仅上海第二医学院,在最近二个月内,已经在十七种不同职业的十一万人口中,完成了高血压病的普查工作,并作了初步的统计、分析与研究。高血压病的平均发病率是7.59%,其中农民的发病率最低,仅1.77%。他们初步摸出了患者和职业的关系。在临床治疗方面,第二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采用综合冰冻疗法治疗脑溢血病人,使脑溢血病人的生存率由原来的12.9%提高到54.8%。
研究所的任务是,把全市所有对高血压病研究有利的积极因素,不论中、西、土、洋,不论针灸、气功、药物、医疗体育都调动起来,并且要与全国各地取得协作和联系,共同研究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目前医学院、药物所、药厂、药材公司等单位已合作办工厂、药圃,准备从实验研究方面得出有效的药物,以便大量生产与供应。在调查研究方面,将继续深入分析病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在临床方面,准备设立中西医联合病房,为中西医合流创造条件。
据新华社上海6日电 上海医药界已在中药中找到了二十多种可供降低高血压的植物药物。其中二仙汤(复方)、臭梧桐、牡丹皮、藓沙参、青木香等已在临床使用,效果显著。主治老年妇女高血压的二仙汤,治疗三百六十六例的有效率为74.59%(包括轻度有效45.9%),臭梧桐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四百三十例,有效率为72.56%(包括轻度有效46.64%)。比以世界著称的蛇草根制剂对照治疗的效果要高27%到29%(其中轻度效果高24%)。


第6版()
专栏:

老红军攻克钢堡
7月28日上午,住在成都市的三十七个老红军供养干部,用坩锅炼出了第一炉合格的高炭钢。
这些供养干部,多半是经过长征的老红军。他们为人民身经百战,有的受伤残废了,有的积劳成疾或是年老体衰失去了工作能力,1955年前后从部队退伍,由国家供养终身。
在全党、全民办工业的高潮中,老英雄们也按捺不住各自的雄心,提出要拿过雪山草地的精神,和全民一起办工业,支援国家建设。接着,他们就拿出勤俭节约下来的三千多元钱作资金,搞起炼钢厂来。他们没人懂炼钢技术,就派人到成都市拖车厂去学习,并且边学习边试炼。开始三次都失败了,但是这怎么能使老英雄们灰心呢?7月27日下午,他们在四零二厂工人们的帮助下,第四次试炼又开始了。试炼从下午七点开始,这些身残体衰、斗志高昂的老英雄们,又个个忙了一个通宵。六十四岁的叶英和患着肺癌的老红军林真,也一直围在炉旁忙个不停。第二天早晨三点四十分,钢炉终于吐出了第一炉高炭钢的钢水。


第6版()
专栏:

孟大娘不要五保
“孟大娘,你七十岁的人了,家里没亲没故,赶快到大伙房里去吃五保饭吧!”干部们见了孟大娘,都关切地这样说。可是孟大娘却总是这样回答:“你看我身子骨这么结实,光吃饭不干活,别人不说闲话,我还嫌害臊呢!”
孟大娘在北京丰台东方红农业社太平桥生产队里,算是年纪最大的一个女社员了。可是她人老心不老,干劲比谁都不小。每天早晨天刚露亮,她就扛着农具往地里走,晚上又常是最后一个离开地头。从今年元旦到现在,她从没有因事缺过一天勤;还抽时间为社里作了十多天的义务劳动。有一次她腿痛,医生看她老了,嘱咐她多休息几天,可是她只休息了一天,就又跑来上工。队长要她回去,她急得脸都发了红。
孟大娘干活,不管活轻活重,分多分少,从来不讲价钱。可是,如果干重活的人缺,队长再分配她作轻活,她可有意见。有一次,修渠抬土的人手少,她就放下轻活跑去抬土,使得许多干累了想歇歇的小伙子都感到不好意思,赶忙跑来把她换下去。有人问她,这大年纪了,干么这样苦干?她说:“过去我家里地少人缺,短这没那,受了大苦。现在共产党给我们安排的条条是道,有人管生产,有人管钱,有人给做饭,又省心,又踏实。我有劲不使,可留着干么呢?”


第6版()
专栏:

老婆婆工厂
湖北省监利县的朱河镇,最近办了一个布壳(做鞋用的)厂,全厂的工人是十四个白发苍苍的孤老婆婆。解放前,这些老婆婆都靠行乞度日,生活很困苦;解放后也是靠政府救济才能维持生活。在大跃进中,这些老婆婆们说什么也不愿意单靠政府救济生活了,便要求政府帮助她们建立了这个工厂。
布壳厂开工的那一天,天刚蒙蒙亮,老婆婆们就喜气洋洋地去上工了。这一天,她们一共做了三十多块布壳;现在,她们每天已经能做八十多块了。厂里的收入除留一部分公积金外,其余的都作为老婆婆们的工资,每五天发一次。这样,不但为国家增加了财富,也改善了她们的生活。因此,从开工到现在,每个老婆婆都天天念道着要报答党和政府给她们的恩情。七十八岁的龚妈妈说:“解放前缺吃少穿没房住,解放后政府把救济款送上门,现在又给我们找到了生产门路,我们虽然老了,可一定要为社会主义出点力气。”(附图片)
(介夫 插图)


第6版()
专栏:

一个力争上游的先进县—武山
本报记者 胡季委
究竟怎样才算力争上游?总想找一个比较完整的突出典型。这次在陕西和甘肃“跑马看花”的一万六千里行程中,力争上游的动人事例处处都是。但是,就一个县的整个领导工作来说,甘肃省的武山县,真配得上是一个力争上游的先进县。我离开武山县已经一个多月了,这里介绍的是我当时所看见的情况。
在武山,一听先进事物就喜笑颜开,经常怀着一团火热的心情关怀着全国各地“卫星上天”和大面积丰产,不断派人到各地去学习先进经验,干劲冲天地在全县掀起赶先进争上游的热潮,尽一切力量来培养、巩固和提高先进典型,努力使它们由点到面,遍地开花。
一乡几突出一社几突出
培养各种活生生的榜样
飘扬在武山的土地上,有几面引起全国重视的红旗:邓家堡的水土保持的经验,东梁山引水上山和高山灌溉的经验,大柳树村的卫生工作经验。全县性的红旗,更是行行都有。县级机关的各部各科都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了各种各样的模范典型,“一乡一突出、一社一突出”的号召已经改为“一乡几突出、一社几突出”了。“依靠典型,指导全面,高举红旗,不断革命”,就是武山县委几年来行之有效的一条成功经验。
培养优秀的典型,作出一般人认为难于办到的成绩,不只可以破除迷信、鼓舞敢想敢干的勇气,而且可以培养出一批能够把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的优秀干部。武山各级领导干部,由于经常深入重点创造了典型,他们就摸索出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经验,无论开展那一项工作,党委都可以在群众面前既能讲出道理,也能拿出活生生的榜样,插上标志上游的红旗,指出驶向上游的道路。所以这里的典型并不是鹤立鸡群,而是努力孵育的良种鸡。以保持水土为内容的“邓家堡运动”,已经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邓家堡”五百零四个,把全县应该进行水土保持的一千八百一十四平方公里山地的水土流失几乎全部控制起来了。在全县一千三百七十一个自然村中,有一千一百三十五个村虽然没有完全达到大柳树村那种严格周密的卫生标准,但是基本上已经可以叫作大柳树型的卫生村庄。正在开展着的“东梁山运动”更是声势浩大,东梁渠式的“五梁”和“六龙”十一条大渠,将使占全县土地90%的山区水利化,要把海拔二千到三千二百公尺高的高山上的耕地,变成可以进行机械耕作的水地。
把最落后培养成最先进
防止骄傲让典型更上一层楼
培养典型,要费心血,也要毅力。他们在培养典型的对象一经选定以后,就下定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典型培养成功以后,又千方百计使它们成为不褪色的红旗。他们把培养典型的失败看成很大的缺点。当大柳树村的工作初步受到挫折的时候,工作组的同志提出这个村环境特别脏、疾病特别多,不适宜作创造卫生模范村的典型,打算另外选择一个条件好的培养对象。县委严厉批评和纠正了这种在困难面前动摇退缩的思想,强调把最落后培养成最先进的特殊意义。经过最近三四年来坚韧不拔地努力,终于把一个环境特别脏、疾病特别多的村子建设成为一个像医院那样卫生、像花园那样美丽的村子,这对鼓舞全县人民开展卫生运动,是一个特别有说服力的模范。
成了模范典型以后,是不是一定就会骄傲自满呢?一些人在胜利以后,特别是在得到荣誉以后,是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的,但是只要党组织能够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只要能够用不断革命的道理教育干部和群众,就可以使红旗不褪色,而且不断向前,永远力争上游。邓家堡水土保持工作站有的同志曾经感到“邓家堡的历史任务完成了,水土保持站的工作应当结束了”,县委检查了邓家堡的工作,批评了这种满足于已得成绩的思想。研究了提高邓家堡的办法,提出“不能原地踏步,必须大踏步向前”!“邓家堡应该更上一层楼!”从6月开始,县委已经前后组织了二万五千多人三次大战邓家堡,他们的战斗口号是:“以共产主义的精神,在邓家堡的土地上画最美丽的图画!”“翻转高山成梯田,填平深沟种果园,吆喝荒山长绿树,命令土地赶江南!”英雄们的奋斗目标是:“高山陡坡变平川,小块土地连成片;担背肩挑齐放下,地里铁牛耕得欢;花椒胡桃栽满山,苹果葡萄满庄园;粮食增产二千万,幸福生活永无边。”这样,在劈山治沟和山地机耕等制服自然的斗争中,邓家堡又向全县人民树立了新的方向,又一次群众性的水土保持运动正在武山风起云涌地开展起来了。把80%以上的陡坡地,变成五度以下的、百亩连片的大块耕地,就是这次运动的努力目标。8月中旬,十多万人组成的“治渭大军”,在渭河两岸的高山上开始进行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
哪里有先进就向哪里学
哪里是上游就向哪里追
武山县委的很多领导同志经常是眼观四侧耳听八方的。为了加快武山的各项建设,县里的很多干部都培养出一种向全国各地热情学习的习惯,各级干部和很多群众都经常读报,全县共订各种报纸二万一千九百零八份。县级机关各部门设有几个“情报员”兼“研究员”,专门负责搜集和研究全国各地的新创造和新经验,那里有先进就到那里去学习,那里是上游就向那里追赶。最近两年来,这个二十八万人口的县份,共派出三百三十三个小组(共九千五百六十七人,其中科部长干部四百三十五人)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有很多重要的经验已经在这里开花结果。当他们从报上看到红安县干部种试验田的消息以后,立即派了三个人去参观学习。全县四千多干部今年共种一万四千多亩试验田,这些试验田从整地、播种、到收割,都由干部亲自动手。在大跃进中,各级干部更把种试验田发展成为种“丰产保险田”,以后这个种丰产保险田又发展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一人种一亩丰产保险田,8月又把种丰产保险田运动发展成为“创造天下第一田运动”。这就充分反映出武山县的干部和群众力争上游的精神。
人家先进,就向人家学习;自己先进,是不是就不再向人家学习了呢?武山在好些工作上创造了优越的成绩,几年来全国各地不断有人到武山参观学习。武山县委经常教育全县干部和群众抓着机会,向来武山参观的人虚心求教。武山的水土保持和水利工作是作得比较好的,单是到邓家堡来参观学习的人就有两万多人,但是武山并不满足于自己在这方面的成绩,而且特别注意学习全国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在派出参观学习的三百三十三次共九千五百六十七人中,参观学习水土保持和水利建设的人却最多,有一百八十五次共五千五百人。
一手抓先进一手抓弱点
在先进方面抓落后环节
这种防止自满的精神,还表现在县委常常注意自己的弱点,一手抓先进,一手抓落后,而且还在先进的方面抓落后的部分。武山派人到全国各地去参观学习的重点,仅次于水土保持的是工业建设,有七十四次一共二千三百七十三人,这些人几乎大都在今年夏季以后派出去的,因为县委感到在这方面经验较少,发展较慢,决心猛力赶上去。对于“治渭大军”,这是以共产主义精神武装起来的先进的建设队伍,但是到8月中旬,在邓家堡和东梁山等主要工地上,仍然普遍是肩挑背背,县委已经从这个先进的工程中看出这个落后的环节,决心立即改正这个缺点,决不让先进的工程仍然普遍使用落后的生产工具。在东梁山的工地上,不只安装了很多高线运输,而且争取在十月初修好坡度三十五度的长四百五十公尺的一条电力缆车,用先进的机械化电气化的生产工具来推动整个工地生产工具的改革运动。这种迎头赶上的办法,也是武山力争上游的一个鲜明的标志。
几年来,中央、甘肃省委和天水地委,对于培养和提高武山这个先进典型,也作了很大的努力。这次,全国第三次水土保持会议9月2日在武山召开,对总结和提高武山的经验,对指导和鼓舞武山的革命干劲,都会起巨大的作用。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陈正人同志在开幕词中说:“这次会议为什么在武山召开呢?大家知道甘肃出现了像邓家堡这样的水土保持的先进典型,特别是出现了像东梁渠引水上山这样闻名全国的光辉旗帜。”水土保持委员会的秘书长何基礼说:“武山邓家堡是全国水土保持最突出的好典型之一,也是全国最好最实际的水土保持大学。”苏联水土保持专家扎斯拉夫斯基在参观了邓家堡以后也说:“关于邓家堡的好名誉,我过去听了很多,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远远超过了听到的和想像到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全面改造自然的典型。”这些称赞对武山人民将是多么巨大的鼓舞啊!


第6版()
专栏:

工农群众知识化(招贴画)


第6版()
专栏:

知识分子劳动化(招贴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