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安徽超额完成今年工业产值计划
据新华社讯 今年安徽省在工业生产战线上获得了很大成就,九个月就超额完成了全年工业生产产值计划。截至9月30日止,全省工业生产产值已经完成1958年年度计划的177.2%,为去年同期产值的377.5%。
在执行今年工业生产计划中,钢铁生产居于首位,到9月底,全省生产生铁二十五万三千多吨,钢一万多吨,以钢为纲,带动了全省各项工业的大跃进。根据三十七种主要工业产品的统计,已经有十一种产品完成了年度产量计划,有十种产品完成了年度计划75%以上。在九个月中,试制成功了一千多种工业新产品,其中有柴油机、水轮机、煤气机等,这些产品过去全靠外地支援,现在省内已经能够大量生产或部分地生产。
安徽省完成今年工业生产计划的特点是:群众大办厂矿。全省有工业生产厂矿八十八万多个,其中投入生产的有六十八万多个,而县以下群众兴办的小型厂矿即占全省新建投入生产的厂矿总数99%。全省已作到乡乡社社都办工厂。


第2版()
专栏:

办工业要大搞群众运动
北京在群众运动中九月份工业产值比上月猛增32.8%
新华社4日讯 北京市9月份工业总产值比8月份猛增32.8%,超额28.6%完成9月份工业生产跃进计划,成为今年以来工业产值增长最多的一个月。这是在工业方面大搞群众运动的一个大胜利,也是被有些人贬之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的胜利。
北京市工业战线上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是从8月21日中共北京市委召开了有五万人参加的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跃进誓师大会以后开始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成为这个运动的显著特点,广大职工对本单位的生产展开大检查,讨论制定新的跃进计划和实现计划的措施,并把计划一下子下到车间、班、组,同时在关键问题上展开技术革命。因此,各种形形色色的右倾保守思想被打破了,材料、设备、劳动力不足等关口被逐个突破,生产飞速发展,很多工厂9月份产值比8月份增加一倍以上。
在这个月里,有些单位冷冷清清的情形消失了,绝大多数工厂企业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机器日夜不停,原来两班生产的单位改成了三班,一些厂房小的单位,把机器安装在露天或工厂外的胡同里生产,很多工人把铺盖卷搬进了车间,不完成任务不下“火线”。北京仪表厂80%的工人搬到工厂睡觉,这个工厂的工人在停电时,就点着蜡烛,用手拉皮带带动车床干活。很多领导干部也走出办公室到车间去,和职工群众同劳动,同生活。很多工厂成立了战斗指挥部,领导干部对各车间、工段包干负责,直接指挥战斗。华北无线电器材厂在生产最紧张的时候每两小时就检查一次生产进度,这个厂日产值在五天之内就翻了四番。领导干部参加劳动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很多干部已经不是每周参加一两次定期劳动,而是经常不离车间,和群众一起日夜苦战,这就大大激发了士气。邮电部器材厂的厂长、党委书记到车间给工人搭下手,当搬运工,工人们说:“天天能见到书记,我们什么也不怕!”
把生产计划放到班组等基层单位和职工一照面,阻碍生产跃进的各种右倾保守思想,就立即遭到了群众的猛烈轰击。北京化工厂由于碰到了原材料不足和部分设备缺乏的困难,有些人对完成计划一度失去信心,想打退堂鼓,降低计划指标。可是这些困难一经群众鸣放辩论,“退坡”思想迅即一扫而光。职工们在院子里用破砖支起大锅熬制盐酸,并且采用各种土办法解决了其他原料和设备方面的困难。这样,这个工厂不但完成了9月份的跃进计划,同时还使产值比8月份跃进了一倍以上。
群众一旦明确了生产任务和具体的计划,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充分发挥起来,宣武橡胶厂原来是翻修轮胎,根据国家需要,现在改为制造实心轮等产品,但是没有设备。这个工厂的职工在了解了困难后,就提出了“没机器自己造,没原料自己找,没电源用手摇”的豪迈口号,从破铁堆里找废铁和破零件制成了土机床,解决了生产上的困难。民用灯具厂新的跃进计划较原计划加了三番,完成这个计划最大的困难是原料缺乏,工时少,模具不够用。职工们在讨论这个计划时,一方面摆问题摆困难,一方面广泛开展献策献计运动,他们用废铁头加热打成铁块,到一个轧延厂加工制成了再生钢板,用这个办法每月可以解决二十至三十吨钢板的供应问题;用胶木、塑料、陶瓷、柳条、竹条等分别代替钢板、生铁和铝。仅探照灯、矿山灯、安全灯、防爆灯等四种产品预计到年底就可以节省钢板三百七十五吨,生铁四百九十吨,铝四十七吨。再加上其他一些措施,原材料的困难基本上可以解决,跃进计划的完成有了切实可靠的保证。
目前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单位还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或者是单纯依靠苦战,忽视了技术革命,有的单位对安全生产重视不足。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有关方面重视,正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第2版()
专栏:

本溪第一炼铁厂丰产纪录继续领先
六个月连获全国高炉冠军
据新华社本溪5日电 五个月连插高产红旗的本溪第一炼铁厂,9月份又创造平均利用系数二点○七七的全国最高纪录,把高产红旗插上更高峰。
这个炼铁厂8月份的平均利用系数是一点九三,日产生铁一千二百六十四吨。经过职工们的努力,9月份的平均利用系数提高到二点○七七,生铁的日产量比8月份增加九十多吨,全月比8月份多炼出二千七百多吨生铁。连同9月份在内,它已经连续六个月荣获全国高炉“冠军”的称号,在大中型高炉的丰产纪录中继续领先。
本溪第一炼铁厂的两座中型高炉,原是使用了四十多年的陈旧的高炉,日产量很低。日伪统治时期,它的最高日产量曾经达到四百多吨,平均利用系数只有○点六二八;解放以后,到1957年两座高炉的平均日产量提高到八百五十多吨,利用系数提高到一点三三。今年4月,经过双反运动,批判了认为老炉子不能提高产量的保守思想以后,认真推行了加强高炉冶炼强度的先进经验,因而使高炉的生铁产量直线上升。到8月底,两座高炉的平均利用系数继续提高到一点九三,日产量比1957年的平均日产量增加了四百吨。
人民日报9月9日刊登这个厂连插高产红旗的消息以后,各地炼铁高炉的职工提出了“赶本溪、超本溪”的口号,向这个厂的职工展开友谊竞赛,更加激励了职工们“创造高产卫星、保住红旗”的信心。在高温下操作的高炉工人,加强了三班之间的协作,精心地维护检修高炉,并且继续扩大送风量,加强高炉的冶炼强度;厂外的矿山、选矿、炼焦和团烧等生产单位的职工,也展开为高炉创造有利条件的竞赛活动。露天开采工人大胆改进操作方法,把矿石的日产量由过去的二万四千吨提高到三万吨左右;选矿厂组成包括数十个工段上千人的协作大军,使精矿粉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炼焦和团烧车间的工人,也设法把质量最好的焦炭和烧结矿送给高炉冶炼。这样,经过广大职工一个月的奋战,终于使高炉的生铁产量又比8月份提高7%,并且接连七次创造了日产量的新纪录。(附图片)
本溪第一炼铁厂的二号高炉正在出铁。
新华社记者 朱瑛摄(传真照片)


第2版()
专栏:

大连钢厂电炉利用系数加码 唐山钢厂日产量突破千吨关
新华社旅大电 全国电炉炼钢红旗——大连钢厂在29日创造了电炉利用系数六十一吨的全国最高纪录,这比它在21日创造的新纪录增加了四点四吨。全国电炉“冠军”——这个厂的一号炉,29日更创造了利用系数七十四点三吨的惊人纪录。
这个平时难以想像的高产纪录,是在大连钢厂职工们的干劲、协作加上技术三股力量汇合下创造出来的。铸锭工人在自己紧张的劳动中,还挤出一分一秒时间,帮助炼钢工人均匀地装料,使钢料入炉后能加快熔化。炼钢工人打破炉子与炉子之间的界限,技术较好的炼钢工人照料好自己的炉子,就跑去帮助其他炼炉工人创造新纪录。炼钢工人们采用氧气和煤气同时通进电炉熔化钢料和炉外脱氧等新技术,大大缩短了炼钢时间。
本报讯 9月29日,唐山钢厂钢产量突破了千吨大关,创造了一千零四十二点六六吨的历史最高纪录。
还在9月初,唐山钢厂职工决心用大量增产钢的实际行动响应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的号召。9月23日,这个厂再次修订了全年跃进计划,由过去三十三万吨提高到五十万吨。在大量增产钢当中,关键在于缩短冶炼时间扩大容量,职工们苦干深钻,采用苏联富氧炼钢先进技术成功,由过去平均每炉钢冶炼时间三十二分钟缩短到二十分钟,每天可多产一百多吨钢。冶炼时间缩短了,化铁炉、天车、造块等设备不能满足炼钢需要。职工们把六号天车改成滚珠轴承,加快了天车速度;用水冷却的办法提高化铁炉利用率;迅速添造了造块池。为了解决因炼钢工人大量支援外厂而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职工们就由过去三班改成了两大班操作,这些措施,保证了钢的产量迅速上升。
29日是实现日产一千吨决战的一天。午夜零点战斗打响了,厂党、政、工、团领导干部和工人,个个以冲锋陷阵的姿态投入决战,各工种大搞协作,组与组展开了夺钢红旗竞赛。王益元小组工人用二十五分钟炼出了第一炉钢之后,范田小组工人又用每炉二十分钟超过了王益元小组。接着郭永珍小组工人用富氧吹炼创造了纯鼓风时间十四分钟炼一炉钢的历史纪录。结果这班炼了九十四炉钢,比前一班提高了二十多炉。乙班工人为了超过甲班,交接班前,提出要坚决超过甲班夺取红旗,结果这班炼出了九十五炉。


第2版()
专栏:

群众运动和“人海战术”
吴滤
9月29日,钢铁战线放出日产钢近六万吨,生铁近三十万吨的“大卫星”。事情是过去了,而“卫星”给予人们的教育,却是久久也难以忘怀。它仿佛是一个知识的宝囊,人们可以从中探索许多领导工业生产的根本问题。
谈起这一天的胜利,人们都说是群众运动的胜利。这当然是毫无疑义的。没有五千万人开赴前线,大闹“小、土、群”,就不可能使钢的日产量一下子从二万多吨跃到近六万吨,也不可能使铁的日产量一下子从四万多吨跃到近三十万吨。
在有些人看来,群众运动者,不过是“人海战术”也。言下大有不足为训的味道。其实,人海战术又有什么不好的呢?我们就是人多,办起事情来就是像海潮一样波澜壮阔,声势浩大。我们的人民热爱共产党,热爱自己的政府。党和政府的每一个号召,总是迅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变为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河南省大搞土高炉,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也要去,十几岁的“红领巾”也要去,劝也劝不止,拦也拦不住。试问:这样浩浩荡荡的群众运动和“人海战术”不正是革命气势的表现吗?
话也得说回来,群众运动并不只是简单的“人海战术”。光是人多,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关键问题就在于是不是加强了党的领导,是不是政治挂帅。放松了党的领导,政治没有挂帅,虽然也能集中很多人力,但思想不一致,意志不坚定,总还是不会有真正的群众运动的。群众运动是革命运动,群众运动的灵魂是党的领导、政治挂帅。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实行政治挂帅,才能发扬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把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组织起来,汇成滔滔的海浪,勇往直前。这样的群众运动才能屡建奇功。今天本报发表的山西故县钢的日产量超过太原钢铁厂的新闻,都说明了加强党的领导,实行政治挂帅,对于使钢铁生产的群众运动发挥更大的威力,创造更多的奇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故县钢铁厂和太钢相比,无论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都是相差很远的。然而,一个小厂居然赶过了大厂,这就不仅仅是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问题,而是群众政治工作是否深透了。
一般地说,在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开展之初,政治动员,许多地方对于思想工作通常都是抓得比较紧的,许多地方组织过“要不要钢铁,能不能办钢铁”之类的辩论,因而确有成效地动员了群众。但是,在群众发动起来,运动逐步走向深入的时候,有些同志就容易忽视政治思想工作。不是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吗?“群众已经发动起来了,现在的问题是要过技术关”。技术问题重要不重要呢?重要。但如果只抓技术问题,不继续做政治思想工作,技术关也是过不去的。因为技术问题总要人去解决,千百万炼铁炉和炼钢炉旁的新手,怎样认识和怎样对待新的生活,对于生产中各种问题,包括技术问题的解决,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谁要是看不到这一点,谁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不可能发挥群众运动的威力。
可见,群众运动所以威力巨大,不只是“人海战术”的缘故;更重要的,还在于党的领导,政治挂帅。这是我们从钢铁“大卫星”上天中应该吸取的主要经验之一。


第2版()
专栏:

依靠“小、土、洋” 炼钢放“卫星”
故县钢厂日产千吨超太钢
据山西日报报道 据省钢铁办公室收到的报告:长治故县钢铁厂的钢产量,在9月30日大大超过了太原钢铁公司的钢产量。这天,故县钢铁厂的产钢量是一千一百六十二吨,太原钢铁公司的产钢量是七百三十二吨。
故县钢铁厂原来只有两个转炉,而且其中只有一个能够经常生产。这个厂的钢产量在9月1日至28日只平均日产九十一点八八吨,9月28日的产量要算较高,也只产下一百吨钢。而9月29日的钢产量就剧增到一千零九十五吨,30日又跃进到一千一百六十二吨。
为什么隔日一下就跃到了一千多吨呢?很长时间以来,这个厂的职工就很重视提高钢的产量。他们一方面抓提高冶炼设备的生产能力,一方面抓基本建设。但尽管这样,仍然不能适应任务的要求。为了保证完成产钢任务,他们在9月22日决定了要进一步大力提高钢的产量,提高的办法主要是大搞土法炼钢。于是组织力量在22日至28日的七天中,新建了一百二十个土平炉和土槽炉。9月28日,他们又考虑到依靠这些还难保证完成产钢任务;他们又紧急地采取了四大措施:第一是解决了油砖不足的问题,使两个转炉都生产起来,而且采取增加马达和风眼的办法,使转炉的产量由原来平均每班炉产四十吨提高为八十吨;第二是发动全厂的所有人员突击建炉,在一天的时间内便建成一百零八个小转炉;第三,已经建成的一百二十个土平炉和土槽炉,在这之前投入生产的只有三十多个,他们设法使五十六个土平炉和土槽炉在29日投入了生产;第四,大量的回收废钢,进行回炉。


第2版()
专栏:

黑色冶金设计院修改通用设计
本报讯 由冶金工业部黑色冶金设计总院设计的三、十八、十三、二十八、五十五立方公尺的小高炉,以及年产钢六千吨至十万吨的小型钢铁联合企业的通用设计,在钢铁工业的大跃进中,已为各地广泛采用。据最近各地反映,这批设计中的某些厂房结构,对一些地区还不合适,设计中规定的一些设备在地方机械厂里制造还有困难。为了更加多快好省地建设钢铁工业,冶金工业部最近指示设计院,对这批设计进行一次较大的修改。黑色冶金设计总院的同志经过夜以继日地奋战,小高炉的修改工作已经完成。
修改后的设计大大减少了钢铁、耐火材料和水泥的用量,如为各地大量采用的八和十三立方公尺的小高炉所用耐火砖,由原来的七十五吨和八十五吨分别减至十四点五吨和二十点五吨,钢材由原来的二点七吨和九吨减为一点二吨和一点三吨,水泥用量也大大减少。五万吨和十万吨的炼钢车间和轧钢车间的厂房,把原来的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改为砖木结构,设备基础也改用低标号水泥或用块石砌筑。
为了使钢铁工业更易于举办,设计院又根据各地的经验,重新编制了年产钢六千、一万、二万、五万、十万吨的小型钢铁联合企业的通用设计,对厂房结构和设备设计都作了比较彻底的修改,厂房采用了砖木结构,一些设备也减轻了单件的重量,使其更便于铸造和加工。这批新的设计将更适于各地的需要。


第2版()
专栏:

适应南北铁路运输需要
武汉铁路枢纽工程建成
新华社武汉4日电 武汉铁路枢纽工程提前建成,已在10月1日交付国家使用。这一工程共新建和扩建了十二个客货运站,新建大、中桥梁五座,其中新建站线和绕汉口市区的迂回线长达八十多公里。它的建成使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后南北铁路繁忙的运输需要得到满足。
武汉铁路枢纽工程是1957年5月动工兴建的,原计划1959年6月建成。整个工程技术十分复杂,施工困难很多,但是担任这一工程建设的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某部的广大官兵,在施工中发挥了冲天干劲和钻劲,终于使竣工期限一再提前。


第2版()
专栏:

西藏建起煤矿
拉萨可以不烧牛粪了
新华社拉萨5日电 西藏境内的第一座煤矿已经正式投入生产。千百年来用牛粪作主要燃料的拉萨古城,这几天来,开始第一次烧到西藏本地的煤了。
这座煤矿座落在拉萨近郊。煤储量约七十多万吨,是无烟煤,可作民用燃料。煤矿计划的每年生产能力可达二万吨,能解决拉萨市机关、部队和市民用煤的需要。
这座煤矿是西藏煤田勘查队找到的,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作好了生产的准备工作。拉萨市一千多名藏、汉族干部用义务劳动修通了从市区到矿井的公路,保证了煤矿按时生产,为国家节约资金六万元。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辟新航线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3日电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到草原城市锡林浩特、海拉尔的民用航空线,10月1日已正式通航,并开始办理客货运输业务。呼和浩特到赤峰、通辽的航空线,也将在不久以后就要开航。


第2版()
专栏:

劳力问题和思想问题
为什么劳力奇缺的峡江县,粮、铁生产能够高速度发展
本报记者 凌建华
劳力奇缺经济落后进度飞速
江西省峡江县,人少地多,水源缺乏。全县现有人口六万四千人,其中农业人口五万九千人,有水旱地四十一万多亩,其中水地三十八万五千亩。男劳动力一万三千多人,平均每人负担耕地三十亩。解放以前,这里的妇女不参加田间劳动。前几年,有些妇女开始参加田间劳动,但一般是做些辅助劳动,参加插秧、割禾的不多,会耙田、犁田的更少。因为人少地多,劳力奇缺,绝大多数田地都只种一季中稻或晚稻,耕作非常粗糙。全年平均亩产量,一般只有一百多斤,1955年和1957年产量比较高,亩产也只二百一十斤左右,总产量只有七千五百多万斤。
峡江县的工业基础,除了一个小小发电厂以外,什么也没有。一些铁工、木工、泥工,还是从外县来的,其中只有很少的人常年在这里做工,其余都是临时来干些零活,干完了就回去。本县的人,一个铁工、木工、泥工也没有。交通运输,除了一条从南昌到赣州的干道穿过峡江境内以外,全县没有一条其它的公路。
在这样一个人力奇缺、经济基础十分落后的地区,能不能依靠自己的人力,高速度发展农业?特别是能不能在高速度发展农业的同时,高速度发展工业,贯彻执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这个问题,峡江县的实践已经作出了肯定的答案。
这个县今年农业生产的发展是高速度的。今年,这里坚决地实行了一季变双季,普遍密植和增施肥料等措施,结果,三十六万多亩早稻,总产量达到一亿二千多万斤,平均亩产三百多斤。一季早稻的收成,就超过了去年全年粮食总产量60%以上。按农业人口计算,每人已有粮二千一百斤;按全县城乡人口计算,每人也有粮近二千斤。这里的人民正在力促晚稻超早稻,争取每人一年有粮四千斤至五千斤。现在晚稻、红薯等作物遭受干旱的威胁,但是,如果不再有特大灾害,实现每人有粮四千至五千斤的指标是可能的。即以每人四千斤计算,也等于去年的三倍以上。一年的粮食产量远远超过了过去三年粮食产量的总和,种一年可以吃上四、五年。这种发展速度,难道不是高速度吗?
这个县今年的工业也正在高速度发展着。他们把几个铁工(外县人,常年在这里做工)组织起来,抽调了几十个农民来当学徒,再从发电厂调来一个技术工人和一只破旧的小车床,就成立了一个峡江机械厂。近一百公里的公路和几百公里的乡社大道已经修成。大办炼铁工业的高潮已经掀起。一个十四立方公尺的高炉投入生产,四十二个零点五立方公尺的土炉,已有二十个正常生产。二十四个小煤井在建成后已挖出煤三百多吨,并且开始炼出焦炭。经常从事炼铁生产的工人已有一千人。最近,这个县又调出大批劳动力,突击建成两个各由几十个高炉组成的炼铁高炉群;边建炉、边生产,力争到年底产铁三万吨至五万吨,产煤三十万吨。如果以三万吨铁计算,在短短几个月内,全县平均每人就有铁一千斤。这种发展速度,难道不是高速度吗?
先算劳力账还是先算思想账
峡江县的劳动力既然那么奇缺,为什么工农业的发展速度又是那么快?他们工作中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呢?
一、过去,一谈到要办什么事,总是要先算一笔劳力账。其实,劳力账,能算,也不能算。全县有多少人,当然可以算得出来,但是在使用劳动力中,有多少是浪费掉了的?一个人的劳动效率,能够提高多少?有多少人过去不参加劳动或者不参加主要劳动,他(她)们的劳动潜力究竟有多大?这些账,却往往不是能够算得出来的。一些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他们在算劳力账的时候,总是按照过去的老规矩来算,看不到和不相信群众蕴藏着伟大的劳动潜力。结果,一算了账,就是“没有劳动力”。峡江县委在去年冬季以前,也一直在这样算账,因此也一直在为“没有劳动力”苦恼。那时候,每年的任务就是争取把耕地种上庄稼,尽可能不要荒掉了田,别的事都不敢想也不敢做。到了去年冬天,农村里来了个全民整风,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局面开始大变。群众的积极性一高涨,马上来了个兴修水利和积肥的高潮,规模和速度远远超出了原来的预料。从此,县委懂得了一条道理:在过去,一方面是劳力奇缺,一方面又是劳力浪费;人少劳动力少,但是一个可以顶上二个三个……。以后每当有人还在按照陈规算劳力账的时候,县委就坚持另一个新的算账法,这就是:一个劳力能顶上几个劳力?有多少半劳力能顶上全劳力?有多少原来不算劳动力(不参加劳动)的人,能够算上劳动力(参加劳动)?这样一来,一些叫唤“没有劳动力”的人也就无话可说了。这是一条经验。
二、但是,依靠这种新的算账法,并不能完全解决思想问题,有很多账还是无法具体算出来的。因此,峡江县有另一条经验,就是办什么事,先辩论要不要办,为什么要办,不办行不行?不要先堕入到算劳力账的小圈子里去。对于一定要办、非办不可的事,就要知难而进,决心上马。一“逼”,再加上信任和依靠群众,办法就会出来。今春,县委决定把中稻变早稻,一季变两季,还要普遍密植(从过去每亩插秧四千五百蔸增加到九千蔸,少数达到一万几千至二万蔸),增施肥料(从过去每亩施肥几十担增加到二、三百担),如果按照陈规算劳力账,至少也要比过去增加四、五倍。究竟能挖掘出多少劳动潜力来,开始也没有办法算清楚。结果在狠心苦干的实践中,很多办法出来了,很多困难迎刃而解了。过去,全县只有十七万多亩中稻(每亩四、五千蔸),也要拖拖拉拉收割个把月,今年,三十六万多亩早稻(每亩九千蔸),半个月就抢割完了。有些乡干得快的,只花了七、八天时间。
今年下半年开始大搞炼铁工业的时候,虽然又碰到了劳动力这个“大关”,但是,他们在夏收夏种大忙以前,抓紧建成了第一批四十八个炉子。在“双抢”大忙期间,也保证了半数左右的炉子正常生产。现在他们正腾出大量的劳动力,调到钢铁战线上去。
三、大辩论,大字报,大搞群众运动,这是峡江县组织劳动力的又一条经验。从去冬以来,这里是一个运动紧接一个运动,一个突击紧接一个突击,确实是很紧张的。但是,干部和群众认识到这种紧张包含着什么意义。譬如,由于这里人少地多,人们要求有拖拉机、抽水机,要求实现农业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愿望就特别迫切,当着进行关于大办炼铁工业的大辩论,懂得了没有钢铁就没有机械化,没有机械化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劳动力的紧张以后,大家办钢铁的积极性大大高涨,都乐于在目前再紧张一些。这样一来,在人少地多这个不利于大办钢铁工业的因素中,也产生出了激发群众劳动积极性,挖掘劳动潜力来大办钢铁工业的有利因素。
在各个运动中,他们纯熟地运用大字报大辩论的方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最近,在新建的二座八立方公尺高炉的工地上,一抓住辩论、评比,劳动效率就大大提高,运输组由每天完成九车(路程约一里半)增加到十四车、十八车,每车的载重量也增加了一倍以上。从这里,大家懂得了一条道理:劳动效率高不高,最根本的还是思想问题。
现在,峡江县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劳动制度。如劳动组织军事化、亦工亦农、教育和劳动结合、干部参加劳动,以及组织劳力协作等等。这些制度的普遍推广和经常坚持,就使得全县的男女老少、工农商学,都发挥出他们的劳动潜力。有些还未能参加劳动的小孩子,也组成了田间啦啦队,助威壮势。已经有五十多岁的峡江县副县长邓茂昌,是一个参加过这里的苏维埃革命的老同志,现在还是一个劳动能手,在抢收抢种中,他跑到山区去,下田干,一天能干二、三亩。县冶金局长刘春和在建炉工地上,是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又是普通工人。县里的负责同志,经常不是在田间,就是在工地,极少住在机关。这里的机关、学校、商店、医院,在农忙季节,除了有些必要的留个把人看家以外,其它的人全都到田间去。总之,不论是办工业,还是办农业,峡江县都依靠了全民的力量,依靠了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因此,劳动力奇缺的困难并不能阻挡他们高速度地前进。
完全解决劳力还须抓紧技术改革
峡江县的经验,对于批驳那些“唯条件论”者,那些至今还在唱着“没有劳动力”、“要大搞农业就不能大搞工业,要大搞工业就必然影响农业”的低沉的调子的人,是一部很好的教材。曾经听到有人公开说:“粮食非搞不行(这是对的),钢铁少几吨没有关系(这就不对)”。最近,已经没有听到有人公开这样说了。但是,片面强调“没有劳动力”,实际上想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的人,也还不是个别的。在他们那里,不是自己迟迟不肯上马,就是不能按时间、按数量把劳动力抽调出来支援一些需要迅速开工的重点工程,以致影响了这些工程的建设速度。在江西省的一个县里,我听到一个镇的主管工业的党委书记说他们那里的劳动力是怎么困难,抽不出多少人来搞炼铁,因此只建成了三个小土炉,炼出了一百斤铁以后就停止生产。究竟有没有劳动力呢?这个镇有一万多人口,其中有五千多农业人口,耕地只有八千多亩,其它的条件也并不比别的地方差,如果这里真的没有劳动力大搞炼铁,那末,像峡江县,不是连小小的搞炼铁都不可能了么?据我了解,这个镇炼铁没有搞好,农业也并没有走在前面;恰恰相反,比起别的一些条件相同的乡镇,或者是比起峡江县来,农业生产的进度也被抛到后面去了,这是很可以令人深思反省的事。其实,这些同志所真正缺乏的,并不是劳动力,而是干劲,是决心,是“力争上游”的思想。右倾保守思想一在脑子作怪,就不敢于信任群众,而是迷信于自己那一笔按照老规矩算出来的劳力账,结果,就只好拜倒于所谓“没有劳动力”的困难的面前了。
最后,应当提到峡江县的劳力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里的劳力仍然是紧张的,不过,在解决了思想问题以后,如果紧接着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革,所谓劳力紧张问题也就可以完全解决了。


第2版()
专栏:

人民公社化以后,广大的劳动力可以得到合理安排,给工农业同时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是建设中的徐水县钢铁厂。袁克棫摄(河北日报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