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欢呼大丰收,饮水要思源
孙晓村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农业生产上的大局,已确定了。现在,五亿农民打开了世界农业史的新的一页,还有什么事能比这更使人欣喜欲狂呢?大丰收意味着社会主义农业战胜资本主义农业和小农经济之后,人已胜天,中国农民已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今年的大丰收不是寻常的丰收,也不是偶然的丰收,这是中国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集体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的最漂亮的一次胜仗。这是伟大的胜利,又是更大胜利的开端。
在欢呼的时刻里,回想一下过去的情景,会更加珍重今天的成就的。远的且不说,就谈谈蒋介石反动统治末期的情况吧,那时候真是灾祸连年,赤地千里,各大城市吃的是洋米,各纱厂用的是美棉,“以农立国”这句话成为最辛辣的嘲讽。解放后,在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在党的领导下,光景一年好似一年,到1952年,就把国民党时代的产量远远地抛在后面了。
我们的农业和工业是在相互支援、相互竞赛中前进的。每个农民平均只有三亩多耕地,靠这有限的三亩多耕地的生产,能够供应国家以足够的粮食和工业原料吗?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吗?党明确地指出要用尽一切方法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可是,“尽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每个农民平均的耕地面积只有三亩多”这个实质上是生产到顶的想法支配了很多人,他们不认识同样三亩耕地,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和资本主义国家里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同样三亩耕地在个体农民手里和在集体农民手里又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正在有些人感到苦闷的时候,振奋人心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公布了,“四百斤、五百斤、八百斤”的指标告诉人们生产不是已经到顶,而是大有奔头,三亩耕地上大有文章可做。接着,全民大整风、社会主义大辩论、共产主义思想大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公布,这一切集中地促进了生产上的大跃进。于是,小麦、早稻、中稻、玉米等打破世界纪录的大卫星一个接着一个飞上了天,以县为单位,以专区为单位、甚至以省为单位的大面积丰产也出现了,这就形成了今年农业生产上的史无前例的大丰收。
今年大丰收的特点,首先在于大,粮食、棉花都比去年翻一番;其次在于既有卫星,又有大面积丰产,而且二者互相结合;第三在于这样惊人的丰收在很多地区是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而取得的,有的地方竟至三百多天不下雨,但仍然争得丰收,所以农民自豪地说:“我们就是玉皇,我们就是龙王!”
几年以来,我们朝思夕想如何从全国每人每年平均六百斤原粮再向前跃进一步,不料,就在今年,我们竟跃进到每人千斤以上。这是个令人心花怒放的数字,想一想过去,才知道这样成绩得来真是不容易的。没有党的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没有集体农民的不分昼夜的忘我劳动,大丰收是不会光临人间的。农民唱得好:“党是眼珠子,社是命根子,谁敢碰一下,当心脑瓜子”。在欢呼大丰收的时候,如何学习劳动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的精神,是值得每个人想一想的。


第8版()
专栏:

丰收前夕访公社
辰戈
大丰收前夕我们来到了漕河人民公社。一到漕河,就被成千修路的人惊呆了。多少人,多少马车,在雨里乐呵呵地一个劲儿干。穿绿汗衫的“火箭连”的姑娘,脱了鞋,卷起裤脚管,满脸的汗、满身的水、满腿的泥,但是,那个跑啊,那个笑啊,让人看了实在激动。
这个公社包括四个乡、四十个农业社、五十二个村子、四万六千人、十三万亩土地,这里到处充满了惊天动地的人和事,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们在梁家营,把那里的丰产田都看过了:预计亩产百万斤的沼气山药,千斤一棵的大白菜,百万斤一亩的狗肉汤灌的山药,都已长出来了,而且都长得很好。在县委试验田里正修人工降雨塔。这边都是丰产田,在等待着丰收。五百斤一棵的大白菜已长得很大了;明年的小麦“卫星”田已开始挖下七尺深;在三百年没长过庄稼的坟冢堆里的“沼气山药”,已一堆堆地铺满了。把二百五十车马粪、麦秸、水搅成堆,上面搭木架,架上培土二尺,成锥形梯田,亩产将达一百二十万斤。这里有技术人员专门管理,从半夜三更起每天量四次地温,真像护士照顾病人、母亲照顾婴儿。我们同志不禁赞道:
远望宝塔层层叠,
近看沼气植地瓜,
白菜一棵千斤重,
放出卫星飞天涯。
但是公社社员的决心和气魄更大:
旱丰收来涝丰收,
不旱不涝大丰收,
因为有党来领导,
摘星拿月也不愁。
公社社员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拿评工资来说吧,梁家营一百十五户,六百三十五人没一个人为自己争的,养猪场五十多岁的李得胜,在支部大会上,大家评他为五级工资,他坚决只要四级。他说“四级就足够了,要那么多钱干啥。”第二天我们去养猪场访问他:“你评了几级?”他不大高兴地说:“什么级不级的,饭吃饱、活干好,就行了。”
一进幸福院,八十六岁的刘老希就感动地说:“要没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我哪有今天。这里真是好,吃的好,吃的饱。晚上睡觉有人叠被子,早晨起来有人倒便壶,真比有个亲儿强,我作梦也没梦见现在这样的好生活。”正是:
糖甜不如蜜,
棉暖不如皮,
爹娘恩情重,
赶不上毛主席!
提起梁家营的托儿所和幼儿园,还有一段有趣的事:才成立时,大人还不放心,一天跑来看几次,怕孩子吃不好,照看不好。其实,孩子每天五吨饭,全部细粮,又有专人照管教养。没两天,再没一个人来看了。幼儿园成立不到一个月,村里已再看不到大鼻涕一甩到处打架的孩子,都穿着社里作的新衣服,见人有礼貌,会唱很多歌子。
公社里最高兴的要算妇女了。梁青海妻子有四个孩子,过去早起、晚上作饭,白天下地,夜里还要推碾子,缝缝补补,现在离开了碾台、炕台、锅台,生活轻松多了,能安心下地生产了。六十三岁的梁张氏,孑身一人。她说:“现在心里愉快极了,再不用又下地又忙吃穿了。人一高兴,干活也起劲了。人家拔一垅草,我要拔两垅。”她已经得到公社奖给的一件衣服、一条毛巾。当我们跟一队中年妇女一起翻山药蔓时,她们就拉我们唱歌。我们唱了“社会主义好”,她们就接着唱“四大纪律十项注意”。每天她们由地里收工回来,孩子干干净净的,唱着歌儿跑来迎接。这情景,怎不令人心头激动呢?
现在,漕河人民公社正向共产主义跃进,计划在1963年基本实现共产主义。那时,工业占公社总产值70%,农业高度机械化、电气化,村村公路沟通,营营有汽车。五至八年内,四十岁以下的人达到专科或大学水平。现在小孩、老人吃、穿、住、玩不要钱,将来每个人吃、穿、住、玩都不要钱。人民生活水平将达到:每人每年二千五百斤粮,三百斤肉,七十斤油,一百尺布,一百五十磅奶品,八百个蛋品,二百四十斤糖,一百四十七斤水果,主要生活资料已经可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那可算是比今年的丰收更加伟大的丰收。


第8版()
专栏:

大好事情,大好景象
李准
刘少奇同志这次来河南视察,当听到河南省由于全面跃进而呈现出劳动力紧张状况时,说:“城乡劳动力紧张是一件大好事情,我国人口这样多,没有剩余劳动力了,这能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就在第二天夜里,我们在登封县西部一个人民公社的群众会上,由我们社长向大家传达了少奇同志这句话,全场一千多群众都开心地笑起来,笑得那么如意,笑得那么豪爽。好像中央领导同志们对我们称赞的话,都说到大家心窝里了。笑声中充溢着信心和力量,笑声中包含着感谢和爱戴,是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直接领导和无限亲切的关怀下,河南才出现这种令人振奋的“大好事情”,才呈现出这种灿烂夺目的“大好景象”。
河南,不管在过去的“一穷二白”,和今天人民群众的“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蓬勃跃进局面来看,都很像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从去年国庆节到今年国庆节的短短一年中,在河南这块土地上,自然面貌的改变、人民群众共产主义精神的高涨,真是笔墨难以形容。如果把这一年的报纸头条标题都集贴在满屋墙壁上,走进屋子看到这些琳琅满目,振奋人心的消息,真是有“如步青云,如凌紫霄”的感觉了。
外地朋友们来信说:河南在我们这里人们的心目中,简直是个神话的地方。在黄河流域这样的土地上,玉米有亩产三万多斤的产量,红薯有三十万斤的产量,连低产的芝麻也发起怒来了,它冲破了亩产四千斤的大关。水稻,今年平均亩产一千四百多斤,变成“后来居上”的千斤省。面对着这些惊人的高额丰产纪录,我介绍些什么呢?难道说是这里的土壤有特殊性能吗?难道说有像“韩湘子金殿种西瓜”那样的宝贝吗?没有。不过有一点可以介绍,那就是人民的干劲,人民破除迷信后的敢想敢干的气魄。当你看到一群红光满面的小伙子,把一百斤麦种种到一亩深翻地里的时候;当你看到妇女们像喂养自己的小孩子那样来饲养一块玉米地的时候;当你看到一块红薯地堆满十三万斤粪,又深翻一丈深的时候,你就会感到所以能获得这些丰产,主要是人民树立了共产主义的风格——毛泽东的风格。
如果说粮食在过去河南是低产区,那么钢铁在过去则是一个空白。可是,河南人民取到了一句真经,那就是“马列主义出钢铁”。在9月15日前,全省每日产铁量不过一千七百二十五吨多,到15日这天,就一跃而为一万八千九百四十四吨。这次高产纪录的出现,使全省钢铁生产跃进到新的阶段。“为了钢铁”!这句话在河南,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的中心内容。小学生们都懂得矿石的质量,老太太们走亲戚也要介绍炼铁经验。很难用什么温度计来测量出人民对于大搞钢铁的热情,我只举下边这两个例子。
一次是在月色蒙胧的黄昏,我到乡里去开会,忽然有一个白胡子老汉,扛着一块铁,从我面前气呼喘喘地飞跑过去,我还没有见过老头子跑得这么快,就紧跟着他跑。到了乡里才知道是他们村子里炼出了铁,来向党委报喜。可是报喜队走后,炉子里又出了质量更高的铁,老头就扛着喊着赶来。当大家传看他扛来这块铁时,我见他擦着汗水,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另一次是我认识的一个农村青年,五天前,他在村子里还是个扶犁扛锄的农村小伙子。在五天后,我在山上碰见他,他已经站在高炉前,当起炼铁工人来了。我问他住在哪里,想和他谈谈。他说:还没有正经地方。后来,我和他在吃饭时,去一个窟洞里看了看,才发现他来了五天,行李还没有解开,怪不得他的眼睛熬成红的了,也怪不得他们的炉子,在我回来第二天就放出了“卫星”。
“卫星”,是的。亲爱的朋友们,你们等待着我们放出更多更大“卫星”的喜讯吧!


第8版()
专栏:编后小语

写丰收,唱丰收,画丰收!
大丰收的季节来到了。且看那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长城内外,到处歌声盈耳,喜气冲天。真是写不尽的新人新事,唱不竭的丰收歌儿,画不完的良辰美景。我们希望作者和读者们一起动手,拿起笔来,用散文、诗、歌、曲艺、故事、画以及一切文艺形式来反映我们的惊天动地的大丰收,好让我们的人民更加欢腾,让观潮派更加清醒,让朋友们更加高兴,让敌人更加战栗!


第8版()
专栏:

红色卫星遍宇宙
——祝贺第一颗人造卫星诞生一周年
梁汝怀
我们刚兴高彩烈地度过全民的节日,我们每天看到钢铁、机械、粮食三大元帅接二连三放异彩的消息,看到在金色的秋天里的大丰收的喜讯。就在这样的喜事连天的日子里,又来到了第一颗红色卫星的一周岁的诞辰!
从第一颗震惊全世界的人造卫星冲上太空揭开了人类历史上新的一页的那个时刻算起,时间仅仅过去了一年。一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只不过是一瞬,然而,过去又有哪个时代能比得上这伟大的一年呢?
在第一颗卫星上天以后的一个月,毛泽东同志在莫斯科对世界形势作了准确的、雄辩的估计:东风已经压倒了西风。这句话并不是预言,而是说明当前的事实。这一年来愈来愈多的事实,一天天在证明着、而且还要继续证明这条真理。地球总是按着它固定的轨道前进,历史总是按着自己的规律向前走,帝国主义已经奄奄一息,而共产主义却是万古长春。难道这不是十分了然的事情吗?正在我们头上转着的第三颗大卫星,不就是一个证人吗?
是的,人们也许会想起美国的那几颗小卫星。说实话,那几颗小弹子,除了成为笑柄以外,已经引不起我们的什么兴趣了。在发表美国最近一次试验放射卫星失败的消息时,报纸上用了个别致的标题:星沉海底。其实,沉下海底的岂仅是那一颗小小的弹子?就在那一闪中间,帝国主义的威风、吃人者的“良辰美景”也一起在“嗤”的一声中再一次地化为灰烬。美国卫星的殒灭也许是暂时的,它也许会有成功的一天,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却是永远永远地不可救药了!
人造卫星,你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无比的胜利!你为人类历史揭开光辉夺目的篇章,你为共产主义高奏了一曲庄严而又热情的凯歌!在10月4日——这个在历史上永远要用红色印刷的日子,我们要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心脏、全世界进步人类衷心向往的苏联,送去深深的祝福和兴奋的心情。
说到我们自己,我们的人造地球卫星现在还没有上天(它迟早是要上天的),但是,我们也放出了我们的“卫星”。我们的钢日产六万吨,我们的粮食亩产几万斤,我们的工厂星罗棋布,我们的公社遍地开花,我们的科学技术正向世界高峰迈进,我们的人民能文能武、有勇有谋,我们每时每刻在为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增添力量,增添财富。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放出的红色卫星,它们同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兄弟们放的各种各样的“卫星”一起,在太空遨游。胜利的浪涛荡漾着三大洋七大洲,豪迈的歌声充盈着全宇宙!
第一颗红色卫星,你是伟大的开始,你是不朽的先行者!在你的一周岁诞辰的时候,你能体会全世界人民心头的欢乐么?
红色卫星翱翔着,歌唱着。共产主义的万道霞光,愈来愈鲜艳,愈来愈临近。帝国主义者的寿命不长了!


第8版()
专栏:

今年今天想去年
臧克家
今年今天想去年,
第一颗卫星升上天,
我像一个天真的孩子,
写下了歌颂的诗篇。
幻想扎上了腾云翅,
心胸给快乐充满,
哒哒电波的声音,
还亲切地响在耳边。
卫星是社会主义的花,
从地下开到天空,
一朵比一朵肥大,
一朵比一朵鲜红。
我的心在默默期待,
期待这样一个时间,
“苏联的卫星飞到了月宫,”
一个消息突然出现在眼前。
从去年到今年,
多少个“第一”出在苏联?
帝国主义者咬碎了牙齿,
远远地被摔到了后边。
一年的时间很短,
世界已经大变,
社会主义的土地上,
一颗颗新的“卫星”出现!


第8版()
专栏:

丰收谣
丰收歌声冲云霄
红旗遍地处处飘,
丰收歌声冲云霄。
满坝谷子黄橙橙,
今年增产万万挑。
谷子收来千万担,
谷子收来堆成山。
算账派们抬头看,
“啊哟!太多算不完。”
今人智慧大无边,
亩田收入几万斤。
这些奇迹数不尽,
强过古人万万千。
今朝奇迹数不尽,
犹如天上满天星。
古人比今差得远,
犹如巴掌比青天。
(贵州荔波县莫廷坤)
黄金山
前山靠后山,
左右山连山,
玉米山,稻儿山,
山高直上白云间,
×  ×
谷儿山,大豆山,
眼前一片黄金山,
黄金山,五谷山,
人民歌唱丰收年。
(沈阳市赵再庸)


第8版()
专栏:

丰收图
     奚国荣
美帝疯狗别发狂,霸占我国台湾省,
惹咱导弹发了怒,叫你立即成碎粉。
咱社花生大丰产,砸开壳儿作军舰,
怒海轻骑一出动,敌舰纷纷下龙宫。
锯根稻秆作大炮,谷子颗颗赛炮弹,
瞄准美帝野心狼,颗颗直穿黑心肠。


第8版()
专栏:

迎接大丰收 (木刻)
黄永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