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薄一波谈全民炼钢十大好处
新华社南京29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同志21日在徐州视察钢铁、机械工业时,盛赞徐州人民大搞钢铁工业的干劲,并根据徐州情况谈了全民大搞钢铁工业的好处。他说,在钢铁工业上大搞群众运动,至少有十大好处:
第一,在很短时间内,培养了很多熟习钢铁冶炼技术的干部和工人,全国至少有一千万人。那一个大学能培养出这样多的人材呢?世界上是没有的。
第二,最大限度的组织了劳动力,把一切闲散的劳动力都动员起来了。工农兵学商,男女老幼,城镇居民,都为钢铁而战。城乡无闲人,这是一件最大的好事情。
第三,使钢铁工业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了,全民动员,钢铁翻一番,这种速度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第四,以钢为纲带动一切,以钢为纲,推动一切,大办钢铁工业,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由于全民办钢铁工业,促进了采矿、煤炭、机械、电力、森林、化学工业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大跃进。
第五,只有大搞群众运动,才能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逐步消灭两者之间的差别。参加冶炼钢铁,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形态,使很多没有参加过体力劳动的人,树立或增强了生产观点、劳动观点和阶级观点。
第六,在共同劳动中,人们真正以平等的姿态出现,从而进一步改善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进一步实现了“两参一改”和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相结合。
第七,在钢铁工业上,坚决贯彻以小为主以土为主的方针,就能掀起群众运动,就会轰轰烈烈,而不会冷冷清清。
第八,也只有在群众运动的基础上,才能大闹技术革命。技术为群众所掌握,才能提高产量、质量,降低劳动强度,保证高速度前进。
第九,彻底破除了工业上的迷信,没有工程师,没有专家,也能炼出好钢好铁。
第十,最大的好处是培养人们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主义思想。事实驳倒了某些人认为在工业上大搞群众运动是“农村作风”、“游击习气”的错误论调。
这一天下午,薄一波同志还出席了中共徐州地委召开的县、市委第一书记会议,并在会上讲了话。他勉励到会同志要充分利用徐州有煤、有矿石和交通便利等有利条件,在冶炼、采煤工业上负起更大的责任,把徐州建成“煤钢联合基地”。


第3版()
专栏:

用煤省 出铁多 两全其美
江苏钢铁战线开展降低煤耗运动
本报南京29日电 记者史越峨报道:为了克服煤炭供应紧张的困难,江苏全省钢铁战线上正在开展一个降低煤耗的群众运动。省委要求,在高额丰产运动中,要把土炉煤耗(矿石同煤的比例)降低到一比四以下,洋高炉煤耗降低到一比二以下。
最近,无锡、苏州、南京等地都已经创造了出铁多、用煤省的两全其美的新纪录。无锡市申新纺织厂一号试验炉在本月9日做到了出一斤铁只需耗用一点七七斤煤。曾经创造全国土高炉利用系数最高纪录的苏州市民丰锅厂,最近有一座一立方公尺的土高炉,创造了零点五七六比一(一斤铁矿石比零点五七六斤煤)的省煤新纪录。南京市玄武区高速钢铁厂一座三立方公尺的小高炉10月5日日产六点三五吨铁,燃料和矿石的比例是零点六六六比一。
这些煤耗低、出铁多的新纪录,是政治挂帅和技术革命的花朵。无锡市申新纺织厂党委组织了炉前大辩论,辩论“要不要,能不能增加矿石比重,降低煤耗?”统一了认识,激励了群众革新技术的信心,很快就打破了省煤技术关。无锡市首先用煤屑、矿屑制成煤球、矿球炼铁成功,常州、苏州等地立即派人去学习并加以推广。苏州东风钢铁厂进一步用矿屑、煤屑做成的混合矿球和混合焦,炼出了铁。南汇县周浦钢铁团五营技术员陈仁良,在零点一八立方公尺的小高炉上试用东山煤屑直接炼铁成功。从1日八时至6日十七时,共炼出铁一千零四十四公斤,最高炉产量达六十九斤。这是在降低煤耗运动中出现的一项技术上的重大创举。
各地还推广了矿石预热焙烧的方法。这种办法不但可以降低煤耗,还可缩短冶炼时间,延长炉子寿命。(附图表)
九月份哪个厂的高炉用煤省?
(单位:公斤)


第3版()
专栏:短评

大大降低煤耗
解决目前煤炭供应不足的矛盾,除大力增产外,还有一条积极的途径,就是千方百计节约煤的消耗。江苏省最近在全省开展了一个降低煤耗的运动,是有很大意义的。
煤炭不够的主要原因固然是生产不足,供应不及时,但消耗量大也是造成供应紧张的原因之一。根据江苏省委最近掌握的情况,出一吨铁所耗用的煤一般都在八吨到十吨以上。个别的炉群最高竟达到十六吨。这种情况在其他地区可能也是存在的。
为什么煤耗这样大?第一,是冶炼的技术掌握得不好,有些地方只顾出铁,不管煤耗多少,大量的煤被白白烧掉。据无锡一个区统计,一吨铁所耗用的煤竟要二十七吨。但有些炉子因注意了对煤耗的研究和改进,煤耗就大大的降低。无锡申新纺织厂的炼铁炉,煤耗已降到一比一点七七,即出一吨铁只要消耗一点七七吨煤;苏州民丰锅厂一立方公尺的炉子,七天时间产铁七吨多,平均煤耗却在零点五七吨左右。一个是一比二十七,一个是一比零点五七,这是两个多么悬殊的数字!这说明,改进冶炼技术,改进操作方法和配料比例,就可能大大降低煤耗,就可能用最少的煤炼出更多的铁来。江苏省提出要在这次钢铁高额丰产运动中,开展一个以降低煤耗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把降低煤耗作为技术革命的重要课题,要求全省所有土炉子的平均煤耗降低到一比四,洋高炉的煤耗降低到一比二。如果能达到这个水平,就可以减轻煤炭的紧张情势。其次在运输和炼焦过程中,煤的消耗也很大,煤从产地运到高炉边,要经过好几道车船上下搬运,沿途损耗的数字相当可观。在大搞土法炼焦中,有些地方因没有很好的掌握技术,出焦率很低。在工地上、炼焦场上,到处都堆了成堆的煤屑,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以上情况充分说明:如果想尽千方百计,从一切环节上来注意节约煤耗,煤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在全民大办钢铁的初期,因为许多人还没有掌握出铁技术,多用些煤是可以谅解的。但现在情况变了,炼铁的技术关已经基本上过去了,如果在用煤方面听其浪费,这是不能原谅的。煤是钢铁工业的粮食,有了足够的煤炭,才可以大量出铁出钢,否则,钢铁生产的任务就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除了大力增产煤炭以外,如何使用最少的煤炼出更多的铁来,也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些“只顾出铁,不顾煤耗”、“要出铁就不怕浪费”的片面观点,应该受到严格的批判。
降低煤耗,挖掘煤的潜力,这也是克服目前煤炭困难的一个积极方面。江苏省的做法很值得在全国推广。如果全国各地都能在增产和节约这两个方面作积极的努力,我们就有可能在不要很长的时间内,改变煤炭不够的紧张局面,使钢铁工业以更快的速度飞跃前进!


第3版()
专栏:

汽车列车化究竟好不好
张启宗
各地公路运输部门正在大造挂车,实行汽车列车化力争运力加番。仅山东省九月份就自造挂车二千多辆,增加载重能力六千多吨。这是解决公路运输紧张状况的一项重大措施。
所谓汽车列车化,就是组织汽车拖挂运输。一辆载重货运汽车,尾后挂上一辆或多辆方形斗车,人们把这种斗车称为“挂车”,把拖带斗车的汽车称为“主车”。如果一个地区公路货运汽车都挂上挂车,这就是汽车列车化了。汽车拖挂运输可以充分利用汽车发动机的设备功能,发挥汽车本身所固有的牵引能力。一辆载重货运汽车,除了它本身的载重能量外,还可以拖载比它本身载重大过三倍、十倍、二十倍,以至于拖载三十倍的能力。挂车制造也很简便,不像汽车制造那样要用大量钢材,成本低,效果大。
汽车拖挂运输,世界各国都曾有过,但并不普遍。至于汽车列车化,各国都未有过。现在我国公路已开始实行汽车列车化。我们不只挂一辆,而是挂上好多辆。今年五月间,江苏省汽车挂过二十六辆,拖载货物六十多吨。八月间,北京市汽车赶过江苏,挂了四十六辆,拖载一百四十三吨。九月底,黑龙江省汽车又赛过北京,挂了七十八辆,拖载一百六十六吨。这种长列车,虽然还是典型实验,但已打开了汽车运输技术革命的新局面。汽车拖挂运输,不仅在目前运输紧张车少货多的情况下有重要的作用,即在运输正常车货平衡的时期也有重大的节约意义。
但是,也还有一些同志对于实现汽车列车化,大搞挂车运动,抱着怀疑态度,他们顾虑道路不行,速度太慢;他们害怕汽车机件容易损坏,行驶不安全,还怕违反交通管理规则。总之,对于汽车列车化,思想不通。
“坡陡湾急路不平,推广拖挂怕不行。”道路是不是行车的条件?是个条件。急湾陡坡,不只对拖挂运输行驶不便,即便不拖挂车,单一汽车行驶也不便捷。问题的本质是要车服从路,还是要路适应车?车与路是互相适应的,但主要是公路适应运输工具的需要。光有公路,货物不能自行。造路的目的终究是为了车辆的运行。既然路应适合于车,为什么不可以改一下急弯陡坡,为汽车拖挂运输铺平道路呢?何况山区或丘陵地带的公路,也非不能行驶拖带挂车的汽车。挂一辆,可以通过15%的坡度;挂两辆,可以通过8%的坡度,这是1953年早已证明了的。
“拖挂运输,速度像牛车,这那能行!”汽车要求速度快,无人反对。但在运输经济理论上和实践上,车辆的速度与载重不可分离。光求车速,不顾载运效果,就失去运输的意义。固然,拖了挂车,汽车行驶速度是要慢些,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货物拖载的重量大大超过单一汽车本身的载重能量。一辆汽车可以拖载的重量至少也大于本身的两倍,它所具有的经济效果远比单一汽车运输大得多。而且拖挂运输实际时速也并不很慢。据黑龙江省最近试车纪录,一辆主车拖带六辆挂车,共计载重二十六吨,在比较平坦的道路上行驶,每小时大约走二十五公里左右。是牛车吗?没有哪一辆牛车时速可以达到二十五公里。那么,不拖挂车的汽车的速度又如何呢?在我国道路条件下,一般时速也不过四十五公里左右。至于时速与货载在经济上的关系还可以算一笔账。在一百公里的运输距离内,运送二十吨货物从甲地到乙地,如果用一车三挂,连载加拖一次运送,四小时可以到达。如果只用一辆单车,要来回运送八次,才能把货物从甲地完全运到乙地,往返时间都算在内,要花十八小时。可见在车少货多的情况下,实行汽车拖挂运输,不是“时速太慢”,而是运输效果极好。
“太伤车了!岂不缩短汽车寿命吗?”汽车寿命在于经常保养和熟练的驾驶操作技术。拖挂运输不是在“吃车”,只是充分利用发动机所固有的设备功能。在机械运动中,某些机件如齿轮、轴承、汽缸套等等,磨耗是免不了的。拖带挂车,汽车有磨耗;不拖带,只要发动机在工作,也还是要磨耗。拖带挂车过重,是否会有磨耗?这也是有的。但是部件有磨耗,可以配换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呢?况且我们并不提倡过重地拖带,只要是利用车辆固有的牵行功能,也无伤于汽车寿命。退一步说,即便拖带挂车确实“减少汽车寿命一半”,那也值得。因为一辆汽车已经当作了三辆使用。当然,这是假设。所谓汽车寿命会减少一半的论据并不存在。
“翻了车怎么得了!安全有问题。”我们说,没有绝对的不安全,也没有绝对的安全。事在人为,安全可以掌握。汽车不拖带挂车也有安全问题,拖带了挂车提高警惕也能安全。警惕安全问题是好事;害怕肇事畏缩不前,这就是保守。有了汽车列车化这样的新事物,也必然有新的驾驶操作技术。用驾驶单车的老经验对付汽车列车的新技术,是不行的。关键在于总结新的技术操作经验,作出技术经验总结,推而广之。这里头,也没有什么特殊的问题,一句话:当心汽车后面的尾巴。起步停车要缓,避开迎面来车宜早。如此而已!
“尾巴拖得老长,不违反交通规则吗?”新的生产力就是要反掉束缚它的旧规章。汽车出现列车化,交通管理制度应当修改。汽车尾巴拖得老长,在平直的道路条件下,只要汽车有足够的牵引能力,未始不可。但这是特殊条件下的运转方式,不宜普遍推广。一车三挂是好的,一车五挂也行。最优越的是用大吨位挂车。实行一挂六吨、一车两挂的拖挂方式。这是汽车运输的新趋势,交通管理规则应当根据这个新的趋势,适当修改。
所有一切反对汽车列车化的论点,都是站不住脚的,都不能阻碍汽车列车化的发展。货运汽车一定要搞拖挂,这是我国发展汽车运输的方向。
现在问题是:如何造车?如何修路?
造车。小吨位的挂车,在目前时期便于发动群众大家造。大吨位的挂车效果好,但技术比较复杂一些,要有专门的工厂制造。用发动群众与专门工厂制造相结合的办法大造挂车,发展速度就会快些,而且可以逐步提高。
修路。公路一定要适应汽车行驶的要求,做到“直、平、宽、实”。凡是行驶汽车列车的路线,都要根据需要加宽路基和路面,削减弯道半径和坡度,以至于裁弯取直。同时要加固桥梁和涵洞,增加负荷能力。现在河南省新建公路宽度,一般达到九公尺。大的达到十五公尺,小的也要有五公尺。加铺石子路面,达到晴雨通车。不仅新路应该如此,旧路也要按照汽车列车的行驶要求,实行技术改造。这样做,有利于汽车列车化运动的发展。
目前运输十分紧张,而且矿区和小高炉土炉的分布,大都在山区,陆路,运输要求主要依靠汽车和公路。要解决车少货多的矛盾,实现汽车列车化,就能立竿见影。


第3版()
专栏:

三十万采购大军扎营公社 农民们抓紧时间突击售运
江西省采购农产品形成高潮
本报南昌29日电 江西省掀起声势浩大的突击采购农产品的高潮。全省三十万采购大军带着被子、行装,扎营在人民公社,白天同社员一起劳动,在休息时间和晚上突击大收大购。截至本月22日统计,进度最快的赣南专区已经完成今年商品收购任务85%以上。全省购进总值完成全年计划72.7%,其中茶叶超额完成6%,生猪完成91.63%,棉花完成63.4%,苎麻完成63.11%。
8月份起,从省到专区、县、乡的有关部门,就根据今年收购任务重、品种多等特点,制定了收购规划,组织力量,展开收购活动。由于收购期间,正值农村大炼钢铁和紧张地进行秋收、冬种,某些收购工作人员便强调农村工作紧张,认为无法开展收购活动。有的人还认为现在反正是国家统一收购,不必着急。为了坚定不移地贯彻大收大购的方针,有关领导机关在全省商业职工中组织开展了如何根据今年商品收购的特点,保证完成收购任务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各地商业人员纷纷改变了往年蹲办公室或开大会收购的作风,背着行装住到人民公社。
为了克服商品运送缺乏劳力、工具的困难,广大采购人员依靠党委,采取了“五找”的办法:找老年人,找妇女,找机关干部,找城镇居民,找学校学生,发动他们参加运送农产品。由于采购人员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农业生产增加了劳动力,社员们也高兴地自动放弃休息时间,帮助收购和运送。仅广丰县就有三万九千多个妇女、二万五千多个学生、一千多个居民,在三个小时内把国家收购的八百六十九万多斤黄麻运进仓库。赣县“五一”等三个人民公社一晚上售给国家的农产品价值达一万多元。这个县江口区在10月15日这一天,从早上到深夜送售农产品的队伍络绎不绝,售运的生猪、鲜蛋、鲜鱼等价值八万二千多元。
在突击收购中,各地还采取了四就(就地收购、就地包装、就地保管、就地运输)、三带(带任务、带价格、带现款)的办法,大大便利了群众,提高了收购效率。由于采取这种办法,据统计,全省可节省农村劳动日三百多万个。


第3版()
专栏:

上海市运输公司汽车二场青年卫星队和青年飞虎队为保证元帅物资过关,创造了四吨汽车拖引十二节挂车,载运一百零三吨货物的纪录。这是长达73.3公尺的“巨龙”式汽车列车在街道上行驶。 新华社记者 陈娟美摄


第3版()
专栏:

工人学生下乡采摘 汽车火车快速运输
陕西新棉及时进厂
据新华社西安29日电 陕西省及时安排棉花供应工作,保证了全省六十三万多枚纱锭一直正常生产。截至20日统计,已有一千二百二十多万斤新棉运到纺织厂。
今年陕西棉花大丰收,但因秋后多雨,新棉上市时间比往年推迟。加上各地忙于炼钢铁和秋季农业生产,劳动力和运输力量没有排到棉花收购、调运等方面来,因此在9月下旬,全省十三个棉纺织厂曾面临严重的停工待料威胁。中共陕西省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召集紧急会议,确定采取七项具体措施,尽一切努力保证纺织厂不停工。纺织部门根据省委指示,动员了四万纺织工人在休班空隙时间,和全省三百多万中小学生一起,下乡帮助农民摘棉花。经过十多天苦战,已将全省四百七十多万亩棉花采摘80%左右。西安“纺织城”的二万多纺织工人,帮助坝桥区三个人民公社将绝大部分棉花拾回。现在,坝桥区的农民已将五万六千多斤新棉供应各厂生产。各纺织厂还派出技术人员到高陵、泾阳、咸阳、长安等县帮助轧花厂安装新机器,加强轧花力量。咸阳轧花厂原来安装机器有困难,后来得到咸阳纺织厂技术人员的帮助,安装好机器,每天可轧出一百八十多万斤皮棉,现在已给咸阳三个纺织厂送去十八万多斤原棉。
为了把棉花及时输送到各纺织厂,交通部门也想各种办法挖掘潜力。铁路部门重新安排了运输力量,在保证完成钢铁运输任务的同时,加紧完成棉花运输任务。10月10日到14日,他们就用煤车带花、客车装花、货车的守车装花等办法,把原积压在各站的九十二车棉花,比计划提前一天送到目的地。各地为了尽快供应纺织工业原料,都努力做到随到随运。


第3版()
专栏:钢铁英雄谱

惊险的时刻
第三次出钢钟刚敲过,马海清老师傅飞快地跑到出钢口前打开出钢眼。立时钢花飞溅,染红了半边天。
忽然有人高喊一声:“不好了!腰门眼子漏钢了!”话音刚落,就见有一股钢水穿破腰门眼子一直往炉底泻去。在这紧要关头,英勇的共产党员马海清同志挺身而出,飞步向前,冒着千度以上的高温,双手握紧铁撬杠,插进腰门眼子,用脚踩住撬杠,死也不肯放松。
此刻,出钢槽周围已是一片火海。车间党支部书记赶上前来,领着同志们修炉子,还有一些同志抬过盛钢桶来接钢水。钢水越流越猛,热度越来越高。马海清头上,豆粒大的汗珠直往下淌。衣服烤焦了,直冒青烟。党支书几次要替换他,他都坚决不肯。像一个钢铁巨人一样,屹立在出钢槽旁,纹丝不动,直到炉里流完最后一滴钢水,他才放下撬杠。
重庆钢铁公司四号炉的职工们,都记着这个惊险的时刻,记着共产党员马海清同志这种冒险抢救钢水的英勇事迹。
(大坚)


第3版()
专栏:钢铁英雄谱

“水缸炉”及其创始人
浙江省嘉善县榨油厂厂长周水根同志,是嘉善“水缸炉”的创始人。
8月中旬,榨油厂决定炼铁,但是没有炼铁设备。周水根根据厂里用缸片砌蒸饼炉“尖门”的经验,起了一个念头:缸片既然能耐火,把两只缸合拢起来作炼铁炉,不是也可以吗?当天,他就找了两个工人,同自己一起动手砌炉。苦战两昼夜,第一只“水缸炉”砌成了。投入生产后,一次就炼出了三十多斤铁。
“水缸炉”在全县推广开了,周水根又当起了“水缸炉医生”。9月间,西塘村的“水缸炉”炉膛冻结了,请周水根去检修。他一看炉温已经开始急剧下降,就顾不得烈火浓烟,拿起铁条从炉顶上凿下去。炉里的热气,逼得他透不过气来。他坚持着,直到凿掉了结在炉内的铁块。修好炉子以后,他还耐心地向工人们讲解了发生事故的原因和防止的办法。
周水根还摸索出了一些使炉子长寿的经验。他们厂的“水缸炉”能够连续生产八昼夜不必检修。 (张春元)(附图片)
(赵志方插画)


第3版()
专栏:钢铁英雄谱

炼铁七少年
钢铁炉旁英雄多,英雄当中有少年。
在江西省萍乡县福田人民公社第五生产队里,有七个炼铁少年。为首的两个叫刘培燕和刘炳生。他们用砖和泥土建成了一座小炼铁炉,从9月25日起,每天晚上都炼铁。五个小时能出铁十三斤。
这七个少年最大的是十六岁,最小的十一岁。他们在今年4月间农业生产紧张的时期,曾经组织起来养鱼,积肥,种蔬菜。当全民炼钢铁运动开展起来以后,他们又决定办个炼铁厂。利用课余时间,拾了一些断砖,挖了一些粘泥,三个晚上,他们就在刘家湾建了一个炼铁炉。接着,他们自己上山挖矿石,砍木柴,又从福田铁厂的高炉渣里拣来一些木炭和焦炭,用竹筒做了一个风箱。到9月25日晚上炉子干了的时候,就开炉生产了。以后,每晚都炼一炉铁。
熊熊的炉火既炼了铁,又锻炼了这些热情的少年人。
  (江西省萍乡县钢铁指挥部通讯组)(附图片)
(陈 志插画)


第3版()
专栏:钢铁英雄谱

马达没有停
旅大市郊苏家村西岗区的四号高炉在10月11日打了一个胜仗,一天炼出了两千多斤铁。
第二天,正当生产进行中,突然停电了。眼看着马达缓缓地停止了转动,鼓风机不能往炉里送风,炉内的温度开始下降,铁水即将凝固。工人们站在炉旁,心急如火。
就在这紧急的关头,从人群里走出来一个小伙子。他叫杨洪英。小伙子激动地对大家说:“同志们,为了争取更大的胜利,没有电,也要让马达转动,照常生产。”说完,他就用手拉马达上的皮带。马达随着转动起来。原来站在一旁一时没想出主意的人,也都走过来一齐拉皮带。人多力量大,马达飞快地转动着。
等来了电,他们已经苦战了八十分钟。这时候,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不少人感到腰酸腿痛。可是,谁也没有喊累;看着畅流的铁水,脸上都呈现出胜利的微笑。 (陈德祥)


第3版()
专栏:

多装快炼多出钢
鞍钢第二炼钢厂展开高产竞赛
据新华社鞍山29日电 鞍山钢铁公司第二炼钢厂大搞“多装、快炼”群众运动,钢产量步步上升,10月头二十天的平均日产量已比9月份提高了六百多吨。
第二炼钢厂提高钢产量的关键,是发动群众“多装、快炼、维护好炉体”。开始,有的干部认为,“原平炉设计装入量是一百八十吨,一炉需炼十小时,再要多装快炼必然要发生问题”。有的炼钢工怕“多装”会出事故。领导方面针对这些思想,就组织群众大鸣大放大辩论。当辩论多装快炼是否可能时,绝大部分职工认为,只要苦干实干,加强炉体维护,多装快炼是能够做得到的。有的工人以十八号平炉为例,说这是个老炉子,已装入二百九十吨到三百吨,就没有发生跑钢漏钢事故。全厂各级领导抓住十八号平炉维护炉体的典型经验,向群众广泛地宣传推广,打破了保守思想。这样就使全部平炉装入量扩大到三百吨以上。
解决了“多装”问题以后,“快炼”就成为中心的一环。过去装二百六十吨时,炼一炉钢最快是六小时二十分钟。可是不久,十六号平炉在扩大装入量的情况下,用五小时四十分钟炼出了一炉钢。树立这面红旗的炼钢工侯英武,正式当炼钢工还不到四个月。厂的领导方面立即总结和推广了这座平炉的快速炼钢经验,提倡学习侯英武的共产主义风格,组织炼钢工人座谈讨论,进一步打破保守思想。接着,十一号平炉乙班一助手戴秉信和全班工人共同苦干,仅用五小时十分钟炼了一炉钢,创造了全国大型平炉快速炼钢最高纪录。
没有轰轰烈烈的竞赛就没有持久的经常性的群众运动。第二炼钢厂的快速炼钢三班接力赛,是由十号和十八号炉首先发起的。在这场竞赛中,不仅两个炉子的炼钢工人全部参加,与炼钢有关的人员也都卷进来了。第一个十天,十八号炉首先以三比零获胜。但是十号炉接着在五天内也以三比零获胜。赶过了十八号炉。
这一竞赛吸引和鼓舞了全厂所有的职工。厂的领导方面及时总结和推广他们的经验,根据群众的要求,把条件相同的炉组织在一起,一对对炉子都展开了热火朝天的竞赛。


第3版()
专栏:

汽车拖尾巴 运输力量大
全国半数专业汽车实行列车化
本报讯 各地正在普遍推广了挂车运输。截至10月中旬止,在四万多辆专业运输的汽车中已有二万多辆挂上了一辆或几辆挂车。
根据6月份统计;全国只有四千五百辆挂车,到了8月底发展为八千多辆,现在已达二万四千辆,在这些挂车中,有些是大吨位的挂车,每辆载重六吨、八吨;有些是小吨位的挂车,每辆载重一吨半;多数挂车的载重能力达三吨。平均以三吨载重计算,全国汽车运力已比6月份增加了五万多个吨位,相当于一万四千多辆解放牌汽车的运输能力。
发展挂车比较好的有山东、四川、河北、辽宁、贵州、云南、黑龙江、北京等八个省市,他们的挂车都已达一千多辆,其中又以山东省最突出,现在已有二千六百七十二辆挂车。此外,河南省的挂车也已达千辆左右。
但目前汽车运力仍不能适应运量增长的需要。为此,还需要继续发展挂车运输,实现汽车列车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