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粮仓实现“四无” 粮店做到“六好” 百万职工在技术革新中显身手
本报讯 经过一年来全国粮食系统轰轰烈烈地大搞技术革新运动,目前我国粮食的保管、加工、综合利用和购销工作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据粮食部统计:有二十个省市的粮仓已全部消灭了虫、霉、鼠、雀,成为“四无粮仓”省市;有二十个省市的粮店保管好、服务好,已成为“六好粮店”省市;广东、河北、安徽等省的不少县市的粮食加工厂、粮仓和粮店还基本上实现了半机械化、机械化,仅安徽省半机械化、机械化的粮仓、粮店和加工厂就有一千七百多处。
在农村,粮食保管、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水平也飞速提高了。江苏省人民公社的一多半粮仓已成为“四无仓”,并在粮食系统职工的帮助下,建立起了粮食、饲料加工厂,综合利用加工厂,甘薯切片淀粉厂等工厂二十四万多处。河南、安徽、湖南、贵州四省最近培训的人民公社的粮食保管员四十多万人,大都学会了不少先进的粮食保管方法。
一年以来,全国粮食部门的近百万职工在技术革新运动中大显身手,平均不到十个人就有一项成就。仅河北、广西、甘肃等十七个省、市、自治区技术革新的成果就有十多万件。其中包括粮食保管、加工、综合利用、粮仓建设以及财务会计等各个方面。有不少地区半数以上的创造并已得到推广。这使得我国今年丰收的粮食藏好、用好、购销好有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目前,正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粮食系统技术革新展览会,展出了这些技术革新成就中最受人欢迎的部分。在仓储加工部分,有能吞下十多万斤粮食的土囤仓、草囤仓、
“无器材”粮仓;机具大都是用竹木制造的。各省上百种的薯类加工机具,有的一人操作一小时能切薯七、八千斤;还有不少薯窖能存鲜薯一年不坏。许多省还创建了适用于各种动力的“土机械”加工厂,功效大,成本低。
过去人们认为用处很少、或视为废物的米糠、芝麻酱渣、棉籽壳上的短绒,现在已经生产出或试制成功数以百计的副食品、工业原料或珍贵药物。这些东西已都在展览会上展出。湖南省今年计划拿出成百亿斤甘薯进行综合利用,仅其生产出的淀粉、酒精和饴糖的价值,就比原薯价高出数倍。另外,粮食购销和粮仓建设方面的大量创造,已使购粮和售粮的许多环节自动化,并提高了建仓的速度和质量。
几年以前,各地粮食部门就提出了改进技术条件和“四无粮仓”、“六好粮店”的口号,但长期以来技术改进迟缓,实现上述口号的仓、店也不多。近一年多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政治挂了帅,群众思想解放,热热闹闹,大搞技术革新,于是短短几个月就实现了过去干几年还没实现的口号。这证明:党的领导和群众运动是取得这些伟大技术革新成果的根本原因。


第7版()
专栏:

参观全国粮食系统技术革新展览会有感
李恪硕粮食技术大革新,各项工作大跃进,先进工具千万件,省时省钱又便民。虚心学习苦钻研,先进经验到处传,此行收获真是大,一天胜过二十年。


第7版()
专栏:

搞好粮食系统技术革新运动
本报评论员
随着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发展,粮食增产越来越多,粮食的保管、运输、加工等工作也越来越繁重。过去每年粮食征购、集运,都要动员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农民群众自己加工口粮,也要花费大量的劳动。今年粮食成倍地增产,所需的劳力将更多。在工农业同时并举、劳动力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把群众千辛万苦生产出来的粮食及时运送好并保管好呢?现在看来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广泛地发动群众来参加这一工作,另一个是进一步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一年来,粮食部门在整风运动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实行政治挂帅,根据为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方针,广泛开展了粮食工作上的技术革新运动,并且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例如,不少粮食单位实现了土机械化和半土机械化,缩短了交粮时间,加快了入库进度,节省了劳动力。江西南昌县由于创造和使用入库机械,全县可节约农民劳动日五十三万多个。在粮食加工工具的改革方面,也有许多创造。
但是,应该说清,这还只是一个开端。要把这个运动进一步开展起来,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目前技术革新运动在地区间、单位间和业务环节间发展不平衡。绝大部分地区和单位都积极地行动起来了,但有的地区和单位,由于某些同志认为设备条件差、干部文化水平低,因而没有很好地去开展运动。这种认识是不对的。不少地区,特别是基层粮食单位,虽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干部的文化程度也并不高,可是已经创造了奇迹。浙江省嘉兴县塘汇区粮食管理所,设备简陋、材料缺乏,但是全所职工苦学苦钻,寻找代用品,经过六昼夜的苦战,终于实现了粮仓机械化,蒸谷、粮食供应自动化。云南省粮食部门,根据三百九十多种工具的创造人统计,小学文化程度的占6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0%,大学生只有一人。这充分地说明:技术革新能否开展,能否取得成就,并不决定于设备好坏和文化程度高低,而在于敢不敢想,敢不敢干。
当前粮食部门技术革新运动中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没有广泛地推广新的创造发明。这种情况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主要是思想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只有自己的革新才算革新,不承认别人的发明创造,更不愿推广别人的发明创造;有的同志只想搞“洋”的、“大”的和成套的,不想搞“土”的、“小”的和点点滴滴的;他们虽然也创造了一些利用风力、水力的土机械,但仍把希望寄托在明天的电力上,不愿意马上推广。这些思想不仅阻碍了技术革新成就的推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术革新运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他们不了解,开展技术革新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工作,支援生产,便利群众,一切合乎这个要求的新的技术改革,无论创造发明人是谁,都应该积极地加以推广。在这里,我们要反对任何锦标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想法和做法。在粮食部门的技术革新运动中,必须坚决贯彻“土”“洋”并举,以“土”为主的方针。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力推广现有的技术成就。任何轻视“土”办法,不积极利用当地原材料,只想搞“洋”的,只想向领导机关要钢材、要动力的思想,对工作都是不利的。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是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根本方法。但是,目前在粮食部门的技术革新运动中,有些单位还没有把群众充分地发动起来,而把技术革新的任务放在少数几个技术人员的身上。显然,这种做法是不对的。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只要群众发动起来,任何工作都可以取得成就,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因此,搞技术革新,必须相信群众,放手发动群众,把一切人员的力量都调动起来。
目前,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的新形势,向粮食部门的技术革新运动提出了新的任务。粮食部门不但要把国家的粮油保管好,而且要帮助人民公社把粮油保管好,保证农业生产的跃进成果不受损失。这就要求粮食部门迅速地克服当前技术革新运动中存在的缺点,彻底解放思想,把技术革新运动推向新的高潮。全国粮食系统技术革新展览会上展出的小巧玲珑的小麦脱皮机新华社记者 邹健东、雪印摄


第7版()
专栏:小故事

谁创造的“无器材”粮仓?
我在粮食系统技术革新展览会上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说河南的“无器材”粮仓是郏县创造的,有人说是襄县的红军老战士许全仁创造的。
“无器材”粮仓究竟是谁创造的呢?很多人都想知道。后来,核对一下,这两个说法都对,也都不对。原来,这种工具创始于郏县,而后经过红军老战士许全仁的改进,才逐渐臻于完善。而且,就是在许全仁那里,也是他领着一个仓库的工人集体改进的。
年过花甲的许全仁,原来是在襄县烈士纪念馆半疗养半工作的。可是他再三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县长劝不下他,才把他送到一个有名的“霉烂仓”去。他去了以后,日夜苦干,职工们受到他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感召,也都决心把仓库搞好。就这样,谁也没料到,就是这个霉烂仓,很快成了“模范仓”,而且,就是在这里创造出了一种聚热高温杀虫、“无器材”粮仓。(新记)


第7版()
专栏:

服务粮帅妙法多
本报记者 徐士杰
当我们走进全国粮食系统技术革新展览会以后,一种惊奇、自豪、幸福的感觉,就会涌上心头。成百上千种的仓储保管妙法和新的加工机具,数不清的土机械化、土自动化或高度机械化的粮仓、粮店、粮食加工厂,组成了一幅绚烂的画面。
勤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很早就创造了许多类型的粮仓和粮食加工机具。据“周礼”记载,战国时代,我国就发明了方形的、圆形的粮仓和地窖。当时,鲁国的公输班,就是我们常说的鲁班爷爷,还创造了石磨。这种磨,到了南北朝发明圆周率的大数学家祖冲之的手里,又加上水轮,变成水磨,成为今天我国南方水碓的鼻祖。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但是,旧中国的剥削制度把英雄的双手束着,直到解放前,我国的粮食保管加工事业还停留在十分落后的水平上。北方人推磨碾,南方石臼舂米,全部的仓储加工还大都沿用着几百年、乃至千年以前的古老工具和旧法。
心想过去,眼看今天,人们怎么能不惊奇?怎么能不为我国近百万的粮食部门职工一年来的伟大创造而感到自豪,感到幸福!
万仙过海 各显其能
这里,每一件展品就是一件宝。展览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万仙过海,各显其能,要评出个高低可不容易。”我在这个宝贝的海洋里游了几天,愈看就愈觉得这句话说得中肯。
江苏省的草囤仓,用稻草围盖,适用于南方。土囤仓,用土坯砌成,适用于北方。它们的造价只抵普通折席式粮仓的十分之一上下,效用却比普通粮仓一点不差。人们在这些茅棚、土屋似的粮仓前留连很久,赞声不绝。可是,当大家走到河南省的“无器材”粮仓的前面,马上就会感到:这个宝贝更新奇。这种仓不用通常“必需”的麻袋、草席、枕木等粮仓器材,只需要在普通民房的四周砌上套墙,中间夹上黄砂,粮仓上再用一些黄砂复盖密封就成了。它几乎不用什么保管费用,就可以保管大量粮食。这种粮仓,在河南省已经有一千多座了。
但是,在仓储展品中,最招引观众的还是那些土机械化粮仓的各类土机械和自动机械。自动风筛机外貌和普通的旧风车几乎没有区别,可是它确是个真正的“魔术家”。观众成群地围着看它表演:满装粮食的漏斗漏下粮食,像流水似地冲击风箱,并且带动筛子转动,然后,粮食自己把自己风筛干净。就是这样一部木制的机器,看来貌不惊人,但它却标志着我国结束几千年来手摇风车的历史,已经近在眉睫了。和这位“魔术家”平起平坐的展品,会上还有很多。被人誉为“大力士”的压杆运粮车,一个女讲解员站在上面,轻轻地一只手上下搬动压杆,一只手操纵方向盘,就可以载着上千斤粮食随意跑。而贵州省盘县的空中飞轮跑车,辽宁省的土洋结合的风力输送机,性能和功效又都比
“大力士”要高得多。另外,检验和防护方面,也出现了许多就地取材、构造简单的土机械“侦察兵”,造价很低,非常易于推广。
就在这些土机械的近旁,我们还看到了许许多多高度机械化的机具,有最新式的机械化粮仓模型,有红外线杀虫器和电子快速水分测定器等,也有巨大的风力吸运机。这种机器能把二百多公尺内的谷物吸进口里,转送到仓库或车间。据说,这些机具中有不少已可与国外最新的产品媲美。
怎样把粮食加工得更清香可口,更大地发挥粮帅的威力,更多地节省劳动力?展品中有几种神通广大的加工机具,提供了巧妙的作法。我们面前出现了一艘四川省的水上加工船的模型。在较急的水流中,流水冲动加工船旁三对水叶轮,船上的磨盘、碾盘和风筛就会转动,人只要在船上装粮取粉,三个人就可代替十五个人、十八个牲口的劳动,而且工效提高十多倍。山东省济南市成记面粉厂工人王学锐创造的小麦脱皮机,更是妙法无边。历史上小麦连皮制粉,出粉少,色不白的情况被它改变了。它可真怪,上边吞下整麦,下边拉出的就是脱了皮的麦仁,就像流水似的涌出。讲解员说:用麦仁制粉,每百斤麦子跟连皮磨粉比较,出粉率提高两斤多,粉色也白,而且营养也高。
为薯类作了安排
数百种新颖、实用、省工省钱的薯窖和加工工具,给我国今年丰收的数千亿斤薯类安全贮藏、平安过冬、综合利用,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人们夸奖河北省改良的薯窖、棚窖、井窖是“红薯疗养所”。从模型上可以看到:它们的测温、通风设备和保藏性能都特别好,一般地能保藏半年多,如果窖内压砂,还能保藏一年不坏。
广西僮族自治区的木制脚踏高速薯类切片机,只要一个人用脚踏动,刀盘转动,银光闪闪,薯片就潮水似的涌出来,一小时能切七、八千斤。这是大会上加工薯片功效最高的机器。湖南省湘阴县展出的淀粉联合加工厂的一套土机械,观众们更是惊讶它的完善程度。这套机械由清洗机、切丝制粉机和送水、动力系统组成,能加工薯丝和淀粉,而且适用各种动力。带泥的红薯从一头进机器,另一头出来的就是淀粉浆。这套机械的大水箱、曲曲弯弯的水管,连水龙头也都是湖南盛产的毛竹和木材做成的。
人们把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看作一面红旗,说它是共产主义思想的结晶。如果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挂帅,粮食系统的职工就不可能平均不到十个人就有一项技术革新的新成就。会上的展品,也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大都写着集体的名字。(附图片)
脚踏高速切片机
1、飞 轮
2、贮料斗
3、喂料斗
4、锥齿轮
5、刀 盘
6、刀 片
7、横 轴
8、立 轴
9、托 盖
10、踏 板
11、拉 杆
12、轴 承(单位:公分)
水上加工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