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后来者居上
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处书记 张国声
自古以来就是后来者居上。以经济建设来说,青海省可称为后来者。我们这个后来者要居上。在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只要充分发挥共产主义的革命干劲,充分发挥一切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一定能够居上。
我们党领导青海人民进行了近九年的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如今的青海与马匪步芳统治时代的青海完全是两样。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青海比其他地区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仍然落后得多。落后的主要标志是:工业不发达,工业方面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基本上依靠外援;科学文化事业不发达,全省只有两所人数很少的高等学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还不富裕。
但是,事情总是变化的。很多事物的发展,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青海将由落后走向先进,现在的落后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今天青海比其他地区落后,不久就可能赶上甚至超过其他地区。根据我们的初步设想,到1962年我省的工业产值将等于1957年的九十倍,农业方面的粮食产量将等于1957年的十二倍多,工业产值将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6%以上。这就是后来者居上的主要标志。
 
那么,五年以后的青海将变成什么样子呢?到那时,全省将建立起若干个工业基地,初步形成为一个工业体系,真是“机器到处响,工厂遍城乡”;农村将变成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每个合作社都有自己的工厂、学校和医院,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电气化已经实现;牧业区的面貌将根本改变,牧民群众永远摆脱了封建压迫而走入社会主义的天堂,草原上将出现现代化的工厂,少数民族自己的工人阶级迅速成长起来;全省的高等学校将不是现在的两所,而是若干所,农业区的每个乡都有了中学,牧业区的每个县都有了中学,卫生保健事业将大大发展;工人、农民、牧民以及其他劳动者都将过着比现在富裕得多的生活,丰衣足食,人人都将成为有文化的劳动者。
我这样说,也许有人不相信。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是要超过人们的想像的。过去几年的事实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五年以后的青海只会比我们想像的更先进,决不会不及于我们现在的想像。根据何在呢?
第一,我省地大物博,各种资源非常丰富。在八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蕴藏着大量的宝藏,仅仅经过四年多的勘察,即已发现包括石油、盐、铁、铅、锌、硼砂等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八十多种,一千一百多个矿点。还有三千多万亩可垦荒地,八亿多亩草原,农牧业发展前途极为广阔。水力资源尤为丰富,全省有黄河、长江等十二条大中河流,水电蕴藏能量约二千万瓩。这些都是大规模建设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地区所不及的,可谓“得天独厚”。
第二,在自力更生为主的前提之下,国家和兄弟省将给我们以大力支援。要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我省在资金设备等方面确实力不胜任。但是,在国家建设力量日益强大的情况下,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主义大协作的精神下,这个问题是可以获得解决的。特别是在国家建设布局上将充分照顾少数民族落后地区,更是我省高速度发展的一个保证。
第三,最有决定意义的是,我省各族人民的建设积极性日益高涨。长期过着贫困生活的青海各族人民,勤劳勇敢,在党的领导下,决心尽快地改变落后面貌。这从今年春季兴修水利所创造的奇迹中,可以得到最为有力的证明。
有党的英明领导,有这样好的条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很快地由落后者变为先进者呢?
当然,也还存在着若干困难。例如:我省的经济基础薄弱,劳动力不足,技术力量弱,等等。但是,这些都不是不可克服的困难。
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观点观察,就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综合分析上述各种条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青海的建设前途一片光明,非常乐观。从资产阶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出发,得出的是“悲观论”。其论据有五:一曰“落后论”,二曰“条件论”,三曰“人口论”,四曰“小省论”,五曰“基础论”。
这种种迷信和自卑,害人确实不浅,它给我们自己戴上了许多金箍咒,扼制了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我们该想的事情不敢想,敢说的话不敢说,该干的事情不敢干。
上述种种迷信和自卑感,究其原因:从思想意识上说,主要地是小资产阶级动摇性的反映,对革命事业计较个人得失,缺乏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胆略。从思想方法上说,是主观主义在建设问题上的反映,不相信群众的力量,不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不认识事物的全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要使后来者居上,就必须人人立居上的思想,人人立争上游的思想。只要全省人人都立上这种思想,我们青海就一定能由后来者一跃而居上。这是头一个要立的思想。
第二个要立的思想是自力更生。青海的建设离不开国家和兄弟省的支援,但是,必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今后,凡是自己能办到的坚决不向上要、向别人要,省对国家如此,县对省也如此,乡对县还是如此。
第三个要立的思想是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艰苦奋斗始终是我们党的战斗口号,即使五年后青海的面貌根本改变,也不能丢掉这个口号。
在解决了这些思想认识问题之后,重要的问题就在于行动,就在于实实在在的去干。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一切空想家,它不仅敢于提出远大的理想,而且坚决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
毛主席说,“除了别的特点之外,中国六亿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这些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在青海这块土地上大干特干吧!在青海这张白纸上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最新最美的画图吧!
(原载“红与专”杂志第二期,本报有所删节)


第5版()
专栏:

青海粮食产量跨过黄河
牧业人口每人平均有牲畜五十头
本报讯 青海省的农业牧业今年获得了空前大丰收。粮食总产量比去年猛增一点三四倍,每亩平均达到四百七十斤,提前九年过了黄河。在柴达木盆地东沿的赛什克农场,放出了全国小麦丰产冠军的大卫星,他们的一亩春小麦产量达到八千五百八十五斤。油菜籽总产量比去年提高70%,平均每亩产量一百三十斤。德令哈农场种的油菜,有一亩收获菜籽二千一百六十一斤,荣获全国油菜高产第一名。各种牲畜预计可由去年的一千七百一十七万多头达到两千万头。如果按照人口来平均,全省每个人可有粮食一千三百斤。牧业人口每个人可有牲畜五十头左右。
青海今年农牧业生产大跃进的决定因素是贯彻执行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结果。今年春天,中共青海省委提出了“苦战五年、改变青海面貌”的战斗纲领,全省各级干部和各族农牧民都受到极大鼓舞,他们打破“青海落后论”,决心要在农牧业生产上争取丰收,赶上先进地区。牧民群众在阶级觉悟提高的基础上,绝大部分今年夏天加入了合作社,并通过辩论,扫清了“畜牧业生产不能跃进”的思想障碍。在农牧业生产上省委抓紧了技术一关。春耕开始时,中共青海省委就提出了“一水二肥三技术”的增产措施,以后又召开了水利、肥料、田间管理、工具改革等方面的现场会议,具体组织了城乡之间,山川之间,乡与乡、社与社之间的协作,使各项技术工作相应地赶上去。牧区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增产措施,如大修草原水利、改善放牧制度等。
青海省农牧业生产的潜力很大。现有耕地面积八百万亩,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要耕种十亩多地,但目前耕地还只占全省可耕地的极少部分。根据已经勘察的部分地区的资料,就有宜农的可垦荒地一千五百万亩。这里的农作物产量很高,特别是一些新垦地区,去年和今年的小麦、油菜全国高产冠军都出在这里。东部农业区土地很肥沃,高山和平川都好种庄稼,农民在川地种小麦,山地种青稞,山顶上还可以种油菜。牧业区也水草丰美,牧草一般高在五寸到一尺,而且适宜开垦作为饲料基地。仅用目前可以利用的草原放牧,就至少可以饲养牲畜八千多万头。
目前,全省一百四十万各族农民已经全部加入了人民公社,广大牧民也正积极组织人民公社,为明年更大丰收作好一切准备。


第5版()
专栏:

小麦卫星惊世界
袁鹰小麦卫星出青海,亩产八千惊世界,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带着喜讯传开来!一望无边富饶地,沉沉睡了千万载,英雄的时代英雄的人,手把秘密来揭开。青海小麦长得好,政治挂帅是法宝,多大的胆就多大的产,坐上火箭上云霄。麦香随着黄河走,麦囤比得昆仑高,再干上一冬又一春,更大的卫星看明朝!


第5版()
专栏:

昆仑山是铁腰带 柴达木是聚宝盆
青海地下矿藏惊人丰富
本报讯 在地质空白区的青海省,经过六年来的地质勘探工作,已越来越证实是我国地下宝藏十分丰富的地区。地质石油勘探工作者们和广大各族人民,在这里已找到两千多处矿床,七十多种矿产。如果把已经探明和初步掌握的十五种矿种的储量来进行建厂设计,它可以建三个钢铁工业基地、四个煤炭工业基地、两个有色金属联合企业基地及化学石油工业基地。
横穿青海中部的昆仑山,证实既是一个“铁腰带”,又是一个“煤腰带”。被誉为“中国的乌拉尔”的祁连山,蕴藏着丰富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唐古拉的水晶、铁矿储量之多,也很少见。作为工业食粮的煤,在青海已勘探出储量五十亿吨以上的四条煤带。炼钢工业所用的铬、锰、耐火材料等矿藏也发现了几十处。全国有名的品位高储量大的锡铁山铅锌矿的全部设计资料,年底即可提出,有关部门并已开始建厂设计工作。青海西部的一百多个大小湖泊,除有可供全世界二十七亿人口吃一万多年的食盐外,还有供制化肥的硝盐和工业,医药用的硼砂。在柴达木盆地里,已发现一百一十多个石油储油构造。凡已钻探过的探井,差不多都喷出了原油或有油气显示,有的喷出大量的天然气。现在已经证明有九个构造肯定是具有工业价值的油田。
青海省的地下丰收是工业尖兵们辛勤劳动的结果。海拔五千多公尺的唐古拉山巅上,勘探水晶矿的地质队一、二组战胜了种种困难,创造了手工掘进班效率七点九公尺的新纪录。坚持在一个四十平方公里的盐湖水中的硼砂队,在生活和工作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全队团结一致,创造了每台月进尺二千一百九十六公尺的最高纪录。当地各族人民对勘探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援。在柴达木盆地,一位维吾尔族的阿吉老汉,从地质勘探队进入盆地起,他就积极地为勘探队作向导,五年如一日,有很多矿点是在他带领下找到的。(附图片)
雪山之下,湖水深处,是丰富的硼砂矿的矿床。地质勘探者们正在湖心进行钻探。新华社记者 袁少柯摄


第5版()
专栏:

各族一家炼铁忙
一片丰收的田野里,蓦地建起了四百多座土高炉。炉群上空,浓烟弥漫。在各式各样的鼓风机的隆隆声中,冶炼大军紧张地进行着炉前操作。这支队伍中有足蹬马靴的藏族男子,也有头戴毡帽、身穿银边长袍的土族妇女。这个地方名叫新合村,是互助土族自治县沙塘川人民公社的冶炼基地。这个公社的汉、土、藏三个民族的人们在钢铁帅旗下组成了一支钢铁队伍,从方圆六十里的地方到这里宿营炼铁。人们用刚刚放下镰刀的双手,把这个“钢铁基地”建设得粗具规模了。许多炉子已经流出了铁水。
炼铁对于农民,是一件完全陌生的事。开始时他们说:扶犁的手,炼铁咋行!现在,已经有三分之一的炉长掌握了炉前操作技术,一百四十多个炉子有了自己的技术员。土族妇女王玉兰领导的刘胡兰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已培养出四个女炉长和四个女技术员,大部分队员都学会了看火色、出铁和配料等炉前一般技术。她们包干了两个炉子同男子比赛。为了早日学好冶炼技术,她们曾三天三夜没有睡觉,一直在炉前学习操作。有一天,下着倾盆大雨,衣服被雨淋得贴在身上,他们谁也没有离开炉子,直到铁水流出。四百多个土高炉平地突起,二百四十户的新合村一下增加了一万多人。有的全家迁让出房子给外村人住,有的自觉自愿地临时拆开了家庭,男人集中在一起住,女人集中在另一起住。建炉时,新合村的藏汉族居民看到材料缺乏,就有八十多户人家把台阶、花台、围墙等拆掉,拿出石板、土砖、红砂送到炉边。 杨立本 金元明 李景瑞


第5版()
专栏:

小英雄破浪抢物资
一阵雷雨过后,兰青铁路黄河大桥上端的湟水河突然暴涨起来,运输材料的便桥被大浪三冲两撞就冲走了。
这时,突然有个小孩跳下去。他把便桥捞出来后,突然又不见了。
过了一些日子,黄河上又涨水了,大桥工地上有四根长圆木被水卷走了。船工用羊皮筏子紧捞慢捞才抢上来三根。往岸上一看,一个小孩正在急忙穿着裤子,另一根圆木就在他的身旁。船工高兴地一面用力拨筏子拢岸,一面高声喊叫:“小孩——别走!小孩——别走!”这工夫岸上早有人把小孩抱住。原来这就是大家找了好久没有找到的那个孩子。
这个孩子名叫买油油,是个少先队员。今年听老师说要修兰青铁路了,油油心里高兴得不得了。
一天,他和小伙伴们商议好,决定一面上学,一面注意给工人叔叔看材料。他专门负责水上抢救。他们还宣布了一条纪律:做的事情不让任何人知道,因为他们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附图片)


第5版()
专栏:

孟有元冒雨送仪器
青海石油勘探局地质处地震队有一个叫孟有元的驼员。1956年来到柴达木后,他就爱上了这个万宝俱全的地方。他喂养了八峰骆驼,担负着汽车不能通行的地方的运输任务。
今年7月,孟有元一个人带着八峰骆驼驮着仪器、器材,向昆仑山进发,要把仪器赶运到工地进行勘测。出发不久,一片黑云从天外飞来,雷声隆隆,倾盆大雨,席卷而至,狂风挟着冰雹。能抗御任何自然气候变化的骆驼发出了凄厉的嘶叫,人在这时也直打寒颤。孟有元眼看驮在驼背上的仪器将为暴雨淋湿,怎么办呢?在这紧张的时刻,他唰地从自己身上把雨衣脱下来紧紧地盖住了仪器,自己却任凭暴风雨吹打,高歌前进。在工地工作的勘测人员看到孟有元被雨淋着,又看着那金光闪闪的仪器,都表示无限的感激和钦佩。(附图片)
赵志方 刘勃舒插图


第5版()
专栏:

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
兰青铁路加速施工
本报讯 修筑兰青铁路的数万名铁路职工,以星期日不休假和大搞技术革命的忘我劳动,加快筑路进度。现在兰青铁路西宁——河口段十座大桥的六十八座桥台、桥墩,已经完成了四十多座的主体工程;全长二千多公尺的十座隧道,大部分已经打通;路基的土石方工程正在加紧进行。从河口到甘、青交界处全长六十六公里的施工线上,铺轨架桥队在作铺轨前的一切准备。
筑路大军一进入青海境内,就受到了广大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青海省领导机关为他们举行了欢迎会,党政首长亲自到他们住地看望。开工不久,青海省各族各界又派出以省长为首的慰问团,分赴各个工地进行慰问。工地沿线人民公社为他们修建了工地住房,保证“要菜有菜,要人有人”支援筑路大军。并有两万名社员参加了筑路行列。
铁路职工们敢想敢干,各项工程的动工日期不断提前,施工进度越来越快。今年,青海地区洪水期来得早,去得慢,洪水水位达到近百年来的最高纪录,增加了桥梁施工的困难。职工们打破了洪水期不进行施工的常规,一面同洪水搏斗,一面照常施工。由于施工进度的不断跃进,器材供应和物资运输发生了许多困难。水泥、炸药等筑路材料供应不上,他们就一面调剂使用,一面自己建厂试制;施工用具不够,他们又大搞技术革命,开展了小型机械化的运动,并调动马车、手推车等一切运输工具,参加短途运输,集中汽车担负了主要工程的长途运输。


第5版()
专栏:

到青海去
本报记者 聂眉初
从青海回来,谈起见闻,有人问我:“柴达木盆地在青海吗?”“真的青海有亩产八千多斤的小麦吗?”“青海的省会是什么地方?”听到这些话,同青海人一样,不免有些不痛快。青海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地方,怎么可以对它这样不了解!
一提起青海,人们总觉得十分遥远。其实,到青海去很方便。从兰州乘飞机,用不了五十分钟就可以到青海的省会西宁。乘汽车也用不了一天。如果明年春天去,从北京坐上火车就可以直达西宁。
一提起青海,人们总觉得非常荒凉。其实,青海不仅有无边无际的戈壁和草原,也有遍地青翠的农业区。公路两旁一色的冲天白杨,一点也不比新北京的林荫大道逊色。我去青海的时候,北京正是汗流浃背的盛暑,青海却俨然是端午前后的景色。麦子有的发黄了,有的还正在灌浆。丰产田的麦子,秆就像苇子一样粗硬。鲜嫩的蚕豆和豌豆,在江南都没有看见过这么大的颗粒。可惜我去的季节不赶巧,不然还可以吃到过去给皇帝进供的鸡蛋杏,或者围着火炉吃西瓜。
在青海,更吸引人的是那无穷无尽的地下宝藏。青海人爱把祁连山叫做“中国的乌拉尔”,把柴达木盆地和霍霍希里盆地叫做“中国的第一巴库”、“第二巴库”。我不善于记忆,也不善于领会数目字,但是,在柴达木盆地跑了一转,却亲眼看见了什么叫做“资源丰富”。
盐铺的路
从柴达木盆地的首府大柴旦到石油城茫崖,汽车有几百里路都是在盐上跑。脚底下是盐,路边是盐,眼睛所能望见的地方都是盐。浇过卤水的盐路,平坦得发亮,和柏油马路没一点区别。这一带,盐还不纯,里面还夹有不少的石膏和碱。到察尔汗盐湖的“万丈盐桥”上,那就全都是纯粹的盐了。公路横穿盐湖,有六十多里长,湖东西长二百多里。整个湖面上复盖着一层硬硬的盐壳。挖下去一尺多,就是饱含钾盐的卤水。在湖面上凿平一条路,满载器材的大卡车就在上面奔驰。路旁养路工人住的道班房,也全部是用盐盖的。最近,湖上新建了一座钾肥厂。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一座工厂了。他们用的原料是盐,洗涤用的水是盐,生产过后扔掉的渣子还是盐,而且样样取之于脚下,连工人们踏的土地,都是一粒粒方方的透明的盐砂。
在盆地,主人们送给我的“土产”也是盐。有红的、蓝的、白的,像砖一样大的玻璃盐,有无数圆粒凝结在一起的珍珠盐。在盆地,没有一个商店卖盐。炊事员炒菜,随地挖一块就行了。腌咸菜更方便,在厨房地下挖个洞,倒些水,把萝卜丢进去,要不了几天就腌透了。
万宝盆
青海的盐多,其他的矿产又有哪一样不多?
我们去看了正在进行勘探的锡铁山。现在只有一百多人用手工搜集那些浮面上的黄色粉末般的氧化铅。但是,仅仅这样极小规模地开采,用户已经消化不下了。沈阳冶炼厂有些人起先看不起青海,说:“青海的矿石还能够我们这个厂用?”时不过数月,这个厂却打来了这样的电报:暂时别运了,我们的仓库里已经放不下了。锡铁山是一个铅锌矿,可是里面伴生的东西还有十多种。只是黄金就有几十万两。成千万吨的黄铁矿,在这里是不值钱的副产品。
在昆仑山麓,我们访问了一座小小的用土法生产的硼砂厂。硼砂,这是时代的宠儿。原子反应堆和火箭的燃料,都要用硼砂。在别的国家,湖水里含硼千分之三就有开采价值。而这个厂提炼过成品以后的尾矿渣子,含量都远远超过这个比例。
 至于柴达木的石油,更是早已名扬四海了。现在全国有四大油区:玉门、川中、克拉玛依、柴达木。究竟哪个油区储量最大呢?柴达木的职工说:“暂且慢作结论吧。再钻两年看看,说不定是谁领先呢。”有的人却性急得提前就给这四大油区作了结论:
滚滚黑金往上翻,标杆立在昆仑山。
峨嵋天山都跨过,俯首难寻玉门关。
第一代人
在油砂山、茫崖、锡铁山,无数的帐篷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豪言壮语:
“钻透戈壁千层土,踏遍昆仑万重山!”
“插红旗寸土不让,大跃进分秒必争。”
我们住在茫崖的那几天,每天都是彻夜锣鼓不息。到指挥部——青海石油勘探局来报喜的人,一批接着一批。油砂山运输队的五分队,展开了“千里驹”运动,以每小时一百里以上的速度,给山上的钻井队送水。每辆车两个人倒班,一天一夜跑一千一百公里。包括全体女将——女技术员、女电话员、女炊事员的赵一曼队,三十多人一晚上就试制成功了十二种新产品。前年,盆地一共二十多部钻机,全年打井三万多公尺,现在一部钻机就要打三万二!
这就是柴达木人的干劲!
他们的口号是:“誓做柴达木头代人!”
最令人感动的,还是盆地开拓者不惧艰险而又富于浪漫主义的风格。
在柴达木,不管是哪省的人,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老乡;最少见的反倒是青海本地人。原因很简单:这里本来就是没有人的地方。党一声号召:“开发柴达木!”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跑来了。
说盆地的生活不苦,是假话。我们访问过英雄岭上的十九号井。这个钻井队住在深山顶上,山峻峭得连一块支帐篷的平地都没有。水、油、粮食、蔬菜,一切都要从山下运来。公路是深沟接着陡坡,急弯接着峡谷,坐在汽车上,上山下山都捏着一把汗。在这里,极目远望,看不见一点绿色。爱人和孩子长年不在一起。天气是说来风就来风,说来雨就来雨,雹子常常打得铝盔乒乓乒乓地响。风有时大得连帐篷顶都掀掉。可是,这里的人是多么乐观呵!他们不但工作上劲头大,从一个月打井几十公尺跃进到七百多公尺,而且在山顶上开辟了篮球场,在帐篷里栽了碧绿的葱。谁要是说柴达木不好,他们马上会跟他抬起杠来。
我们没有去访问普查队,只是访问了一些从普查队回来的人。那些普查队员们的生活当然比钻井队更苦些。他们远离人群,一二十个人住在荒山野外,半月一月,靠骆驼队给送来给养和书报。早上带几个干馍出去,晚上踏着没膝的雪水回来。在草地上工作的,蚊子多得不戴防蚊帽就要飞进嘴里。可是,他们说:“世界上什么生活比得上勘探队员?自古没有人去过的地方,我们第一个去;地图上没有的地方,我们第一个给它填上名字。在柴达木,有多少地名是普查队员给起的呵!国庆节在这条山沟里举行“游园晚会”,就给它起个名字叫
“游园沟”。八个年青人从盆地南边过马海去,路上在一个地方休息,就给它起个名字叫“南八仙”。现在这些地方已经成了居民点,将来铁路修到这些地方,说不定还会发展成为大市镇呢。
在青海扎下了根
盆地的生活艰苦,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苦。说青海苦,这是青海人最大的忌讳。他们说:“现在盆地有白面,有青菜,有猪肉,哪一点苦?”别处有“无鳞鱼”吗?在青海湖边上的小河里,你跳下汽车,随便拿起棍子或石头,就可以打几条一二尺长的鱼带走。别处有草帽这么大的蘑菇吗?能够在湖边捡到一堆一堆的天鹅蛋吗?能够吃到熊油炸油条、五香野马肉吗?盆地不仅仅出油、出铅、出盐、出硼砂,还有轻松愉快的生活。从油砂山到茫崖的路上,养路工人在自己的小屋前种活了几株树,枝叶青青的,路过的人都忍不住要站下来看一阵。石油局的一个老技师李仲轩,还在自己的帐篷里种了六月菊、扫帚梅、金盏花。周围一片黄色的世界,看到这些鲜艳的花,嫩绿的叶,谁都会想:这是些热爱生活的人,这些人的根已经在青海扎下来了。
到青海去!
柴达木盆地的面积,比浙江一个省还大得多。这次我们只在盆地主要的地方转了一圈,就走了三千多公里,相当于从西宁到北京的一趟半。而柴达木盆地只不过是青海的一角。从“找宝”这一点来说,现在青海的地质工作者走过的地方,还只有青海全省的四分之一。青海还有无数肥沃的荒地和地下宝藏在等着人们去开发。
青海是这样一个富饶的地方,开拓者的生活是这样的令人向往。年青人,到青海去吧!朱副主席不是最近还这样号召我们吗?——到边疆去,在那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显身手;把这些地区的富源迅速开发出来,把这些地区建设成为祖国的美丽的花园。
年青人,到青海去吧!(附图片)
柴达木的石油城——茫崖  金持元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