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邓华上将在海防哨兵岗位上
陈叶
10月初旬的一天,太阳已经大偏西了,海防前哨连的士兵们,正待集合吃晚饭,一听下连当兵的干部来了,就飞快地跑下山坡去迎接。七班长余德华跑得最快,他看见一位近五十岁的列兵正背着一个小小的背包迎面走来,就马上去抢着背。老列兵亲切地拉着他的手说:“我能背,不累。”可是七班长硬是把背包抢了过来,他问:“老同志,你叫什么名字?”“我吗?叫李坚!”
新来的列兵们报到以后,马上编到班里。在连指导员点到李坚的名字的时候,这个新列兵像一个普通的战士一样答应了一声“到”,站进三排七班的队列里。
当兵的第一天夜里,李坚就向三排长请求分配站岗或巡逻的任务:“我们是下连来锻炼的,要向你们学习,不参加具体工作,学不到什么。”
这一带的海岸巡逻,要爬山越岭,要通过悬崖峭壁上的羊肠小路,即使熟悉地形、道路的同志们在黑夜里巡逻也得时刻小心,稍不留神就会跌跤子,甚至有掉到悬崖下面的危险。李坚到连队的第二天夜里,排里看他年纪这么大,白天已经站了岗,不让他在黑夜去巡逻,可是他拿起枪,背上子弹带就抢出门。排长、班长劝也劝不住,拉也拉不回,只听他连声说:“我不累,身体挺好。”就这样和青年战士们一起巡逻去了。
不到两三天,战士们就被这位老同志的干劲感动。战士关德华同志写了个快板:“他人老年纪大,可干劲冲天啦,他白天干了一天活,夜晚又要求去站岗。”
做单、双杠第一练习的时候,李坚和小伙子们一起在练,排长怕他年老有闪失,就站在单杠底下给他“保险”,可是他不要,说:“不用,我能上!”说着,两手一攀,上身倒悬,两脚向上伸去。第一次没伸上,他说:“再来第二次!”练到了第三次,终于把双脚伸上了单杠。练完以后是自由活动,战士们都在跳高,李坚也兴冲冲地跑去了。这时正跳到一米一五,他跳了三次都没跳过。战士们就劝他:“老同志,别跳了,跌一跤可不是玩的!”李坚说:“你们不要看我老,我一定跳得过去。”他右腿猛一跨,果真跳过去了。他一跳过,有个本来跳不过的小伙子,也猛的一下跟着跳过去了。
每天起床后,李坚就抢着整理内务,打扫院子。在劳动中,他更不示弱。一天收集猪饲料——割地瓜秧,在田地里摘下帽子,脱掉上衣,紧握镰刀嗖嗖地割起来,边干还边介绍他的割秧方法,累得满头大汗。
连队里都不知道这位老同志是做什么工作的,只觉得他很好亲近,每天晚上围拢着他,听他讲红军长征中的艰苦奋斗和英勇作战的故事。李坚非常关心战士们的生活,常常打听战士们每年发的衣服鞋袜够不够穿,粮食够不够吃?鼓励战士们多搞农副业生产。看到营房前边一片小平地,他建议开荒种地瓜;还问到战士们的家庭生活情况,给战士们讲人民公社的好处和幸福的前景。
几天的相处,战士们觉得李坚像自己的父兄一样。每逢休息的时候,他们就围着他,顽皮地说:“老同志!再来一段吧!”于是,他们很快就沉浸在豪迈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战斗生活里。特别是李小有,他一面静静地听着,一面仔细地瞅着李坚脸上的每一条深深的皱纹,更是感动。他想:这位可敬的新战友,当我还没有生下来的时候,他已经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尝过了多少艰难困苦?费过了多少心血啊!
李坚,也越来越爱这批年青、热情、纯洁的小伙子了,他们日夜辛勤地守卫着海防,熟悉海滩上每一块石头就像自己的手指一样;一提到人民公社,他们就高兴得大声叫嚷起来;只要一有空,他们的嘴里就会涌出永远不会完的笑声和歌声。特别使他高兴的是,他们团结友爱,和居民的关系很亲密,班排长处处都能带着头干,红军的老传统,在年青一代的士兵身上闪耀着光辉!一天,在全连军人大会上,师首长宣布李坚同志就是部队司令员邓华上将。会场刹时静肃了几秒钟,接着,全体都不约而同的站起来,爆发出久久的热烈的掌声。李坚走出队列,向大家敬着礼,掌声才慢慢停息下来。李坚说:“同志们,我和你们一起,守卫着祖国的海防,祖国的大门,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同志们,这几天,你们给了我不少帮助,希望你们今后继续不断地多帮助我,多指教我!”这时,热烈的掌声又响起来了,三排长和七班长一面鼓着掌,一面一眼不眨地瞧着这位在自己班里当兵的年老的将军,他们越看越觉得他不仅是他们敬爱的司令员,也是他们最亲切最好的战友。李小有的眼角上滚动着泪珠,他想起自己过去老是想着服役期满回家的坏念头,心里难过得要命!他想着司令员刚才说的话!祖国这两个字,多么亲切,多么温暖!他就想起那矗立在海岸上的小小的观察哨,想起这位年老的司令员,端着枪站在那里忠心耿耿的值勤,想起那天漆黑的晚上,司令员抢着去巡逻,想起司令员在那天早晨数着步子了解他们一天要走多少路,他恨不得跑出去,站在司令员的面前说:“我永远不离开你,我永远和你一起守卫着祖国的大门!”


第8版()
专栏:

算账派的新变种
游默文
秋收过了,丰收和高产成了定论,原来的算账派们,看着堆积如山的粮、棉发呆,无话可说了。诚实些的已经服输,转化成了促进派;但还有些自以为比别人聪明的,却又要算另一笔账。他们说:“高产田么?费工几百,施肥数万,打的粮多,下的老本也不少,这是赔本买卖,不合算。能一本万利才算真本事咧!”暂且把这种人命名为赔本论者吧,这是在丰收的情况下旧算账派的新变种。
“赔本论”者提出的这笔新账,算起来他们还是要输的。
倘计工本,其实不只是“赔本论”者所举出的人工和肥料,应该还有种子,农药和器械。因为高产的取得,除了深耕、浇水、施肥以外,也还有密植、除虫以及使用改良的工具等等。那末,如此算来,“本”赔得不是更多了吗?
然而不然。第一,我们取得了从来没有过的这样多的保证丰衣足食的粮棉;第二,我们取得了人对自然的胜利:驯服了江河,旱、涝,懂得了“人定胜天”,破除了迷信思想,树立了共产主义风格;第三,我们取得了成套的新的耕作技术和田间管理的经验,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是无法以价计量的;第四,我们揭破了土壤和种子的新的秘密,发现了农业科学方面的新理论,为保证土地更大产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同所花工本比较起来,不仅是“一本万利”,而是其利无穷,谁都没法数。“赔本论”者以为我们是不计功利不惜工本的。错了,我们是非常注意大功大利而又知道把钢用在刀刃上的。只是鄙视“赔本论”者所念念不忘的那小功小利而已。至于更加提高技术,发挥人工效率降低成本,自然是要不断注意解决的问题;但同“赔本”无关。
然而这账还没算完,还要反问“赔本论”者两个问题:第一,你们懂不懂农民一句俗语:“牛不耕地也要老”。人的力量是用之不尽的。而且越用越多。君不见大力士,他举的重量越来越多,他的力气增长的也越来越多;君不见白面书生越不出力,就越发地手不能缚鸡,弱不能禁风。那末,人力花在生产上又怎能叫作“赔本”呢?第二,你们懂不懂肥料就是用来肥田的。除了肥田,大粪又能作什么用?至于肥应用多少?自然以适宜为妙。多施肥料来多得粮食,怎能叫不合算呢?不知“赔本论”者所说的“一本万利”究竟是什么?难道是不费人工也不施肥料而让老天爷赐予高产吗?
正当人们获得了第一个大丰收,精神奋发地准备去取得明年更大的丰收的时候,“赔本论”者冷言冷语,目的无非是要泄人们的气,瓦解军心。这仍是促退派的本色,不能不予以揭穿。


第8版()
专栏:

大冬瓜(快板)
李润杰前几天我到人民公社去参观,公社的奇迹看不完。在蔬菜地里转了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把路拦,我左边瞧右边看,这个玩艺真少见,到近前仔细瞧,这玩艺上边还长毛,哎哟喝!我的妈,原来是一个大冬瓜!这个冬瓜拔了尊,论分量足有八千斤,真叫大真叫圆,真叫胖真叫憨,切成两半把瓤子掏出去,能当两条大海船;衡量高矮两丈六,挖个门窗就能当房间;又卫生又舒坦,四白落地是天然;住在里边很方便,地方又大还又宽,风不透雨不漏,又避暑还又挡寒,饿了吃个冬瓜籽,一个人至少也得啃三天。(白)那位同志说一家有几口人够
吃的啦!(唱)小家庭有这么冬瓜不好办,没法运没法搬,弄到家里也麻烦,放在屋里放不下,搁屋里全家都得往外搬。(加白)地方都叫冬瓜给占啦!(唱)大冬瓜大家吃,人口少了不沾弦,公社的人口有几万,吃这个冬瓜不费难!(附图片)
一个冬瓜赛泰山,站立起来顶住天,
劳动妇女上边站,要与织女把话言。
安徽阜阳农民 储纯一画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为什么石墨坩埚能耐火?
川流
炼钢的同志们都知道,石墨坩埚最能耐火。当你把石墨坩埚放到熊熊的炉火中炼钢时,你可曾想到这要三千八百度高温才熔化的石墨,竟和正在燃烧着的煤源出一体?它们都是碳。这不禁使人想到“煮豆燃豆箕”的著名诗句。不过豆箕可以把豆煮熟,而石墨却不能为煤火所熔化。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煤里,碳的原子杂乱无章的聚在一起,结合不紧密,我们叫它非晶质。石墨内部的碳原子很有秩序地结合在一起,通常是成层的排列,是结晶质。就像训练有素的队伍和乌合之众相较量一样,石墨同煤两者之间的战斗力相差悬殊。表现在耐火上,也就有了显著的差别。
由于石墨有上面这些特性,所以它被用来制造冶金用的坩埚、作为铸造模子的涂料,以及作为润滑剂、涂料、电极等,我们常用的铅笔心也是石墨制造的。在原子能的利用中,石墨也占了重要的位置。
这样有用的石墨,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在高温之下形成的。在天然产出的石墨矿中,有的是岩浆中分离出来的二氧化碳变成的,二氧化碳中的氧跑掉了,碳聚在一起成为石墨;还有就是从煤变成的,煤或含碳多的岩石在受到岩浆的烘烤以后,调整了内部碳原子的组织,成为石墨。
碳在高温之下形成了石墨,可是为什么木炭、煤炭在不高的温度下就会燃烧,石墨却在高温的形成过程中没有燃烧呢?这是因为燃烧并不只是温度高一个因素所能决定的。譬如说燃烧需要氧气,在地下那种环境里,碳就没有烧起来,走上了成为石墨的道路,有时还变成别的东西譬如金刚石。
可见看问题必须把各种条件综合起来观察,而从煤到石墨、从燃料到耐火材料的变化中,也说明了自然界的事物没有一成不变的,甚至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第8版()
专栏:

招手
朱文远
当我们志愿军归国的火车开动时,一路上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列车过处,到处都在招手。有阿妈尼(大妈)皱纹深深的手;有背在阿芝妈尼(大嫂)背上孩子们细嫩的手;有正在田间耕作的农民放下了锄头向我们招手;有姑娘们举起盛开的金达莱向我们招手;有铁路工人打完了信号,举起红绿旗向我们招手;有……。列车过元山车站时,路边一间屋里,有一个女工一手拉起窗帘,一手扬起白手帕向我们招手;列车穿过山林时,在很远很远的山头上,那些看得模糊不清的人影也向我们摇晃着手;不管在路边、在广场上、在屋檐下、在窗口、在飞驰的列车一闪即逝、使我瞬间难以看清楚的地方,都有无数的人向我们招手。
特别是孩子们,向我们招手啊,跳呀!直到列车走得很远很远……远得看不清了还在招手。在黎木里车站旁边,一群小学生整齐地站在一个小山岗上,扬起红领巾向我们招手。在平康车站上,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女孩,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也向我们招手。她妈妈还教她向我们喊:“再见!”那声音多么柔嫩,多么亲昵,而又多么使人不忍离去啊!
我这样想着:为什么这些还不懂事的孩子们也知道向我们招手表示欢送呢?他们都是停战后才出生的,他们没有见过凶恶的敌人,没有听过炸弹的响声,也没有亲身体会过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以鲜血结成的战斗友谊,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热爱志愿军呢?……是的,他们是从母亲的眼睛里、从阿妈尼和阿爸基傍晚讲的故事里、从老师的讲课中……认识了志愿军的。孩子们从有记忆那一天起,就知道了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这些英雄的名字。这就是他们热爱志愿军的来源,并使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永远永远地延绵不绝……。


第8版()
专栏:

一条辫子
王世明
火车开进了站,还未站稳,我就第一个跳下车来。我还没有来得及辨明方向,一个少先队员几步跑到我的面前,用清楚的中国话向我问候:“叔叔,您辛苦了!”紧接着,她仰起她那圆圆的红润的小脸,从颈上取下了红领巾,我蹲下来让她把红领巾系在我的脖子上后,顺手把她抱了起来。就在这时,我看见这个小姑娘眼里含着两汪晶莹的泪水,两颗黑里透明的眼珠充满了难分难舍的留恋。忽然,我发现她只在右边扎了一条发辫,长长地搭在背脊上;左边的一条只剩下很短的一截——像个炊帚把了。我很奇怪,为什么要把长长的发辫剪去一条呢?当时我顾不得去想这些,想说几句话来安慰这个送别的小姑娘。但一股热流突然涌上心头。眼泪情不自禁地顺着脸颊簌簌流下来,立刻,眼前的人群、花海都看不见了,……
不知过了好久,我被“嗡嘿呀”的歌声惊醒过来。我轻轻地把她放下,和她一起跳起了“嗡嗨呀”舞。好久,我发现她的两眼还是那么湿润。她的那一条长长的小辫在身后来回飘摆,刚才的疑问又涌上了心头:“为什么这个小姑娘只留一条小辫呢?”
整个车站上充满了离别的激情,歌舞一直持续着。在我们这个舞圈里,我从一个中国话说得很好的中年妇女——小女孩的老师口里了解到她的一切:
那是1951年春季,美国炸弹夺去了她父母的生命。那时她还是个刚满两周岁的孩子,一个志愿军战士从火里救出了她。这个志愿军战士在野地里为了保护她,又被美国飞机的机枪子弹打穿了心窝。她从死里得生。后来,她在志愿军和当地政府的关怀下成长起来。在学校里,她的学习成绩是班上最好的一个。小姑娘常说:“我的生命,一半是祖国的,一半是志愿军叔叔的。我这两条小辫,也有一条是志愿军叔叔的。”这次志愿军为了和平撤出朝鲜,她欢送第一批志愿军归国部队时,就在此地,她自己用剪子剪下左边的一条小辫,送给了一位志愿军叔叔。她说:“叔叔,带着它,经常记着我。”
火车快开了,小姑娘紧紧地抱住我的腿,好像这样就可以叫我留下来;我再三请求,她还是不松手,后来,还是她的老师向她说了些什么,才放我上了车。
列车开动后,她随着欢送的人群,像波浪赶波浪一样,送了一程又一程。当火车远远地把他们抛在后边时,我还隐隐约约地看得见她的小手在空中摆动。


第8版()
专栏:

向谁敬礼?
何季良
我在去团部的路上,走到离“老秃山烈士陵墓”还有二、三百公尺的时候,对面山半腰,正好有一辆卡车,顺着山坡飞快地开来。车上好像只有一个人民军的军官,站立在车前。当汽车快到陵墓时,缓缓地减低了速度,车上的人民军同志突然举起了右手,行着军礼。我环视了一下周围,并没有其他人。“他向谁敬礼?我距他那么远,不会对我敬礼吧?”我在疑问着……
当汽车驶过陵墓时,他才放下了右手。这时我才明白,他是在向光荣牺牲在老秃山的烈士们致虔诚的敬礼。当汽车驶过我身旁,我看清了这位敬礼的军官,原来是接替我们防务的大尉营参谋长同志。这时,我被他的举动感动了,也举起右手,行着军礼,以沉重的脚步,走过“老秃山烈士陵墓”。


第8版()
专栏:

新事情 老传统
战士 王贵兴将军下连当列兵,从未见过的新事情,我躺在床上心里乐,上下眼皮合不拢。起床哨子嘟嘟响,将军嚓嚓扫地忙,我跳下床去和他夺,他说:你扫我扫都一
样。吃过饭,去瞄准,将军学习真虚心,排长队前讲要领,他一一写上笔记本。北风刮的嗖嗖嗖,将军脸上汗直流,排长叫他歇一歇,他说:不练怎能打优秀。休息哨子嘟嘟响,将军来把故事讲,说罢五次反围剿,又说抢渡金沙江。晚上召开班务会,将军起立把报告喊,等到班长批准后,他才开始来发言。将军样样带头干,我们把他来追赶,猛练苦练加油练,学习将军跃向前。


第8版()
专栏:

新邮票
“十三陵水库”特种邮票二个图案。第一图,面值4分(棕色)是修建十三陵水库的情景。第二图,面值8分(蓝绿色),是建成后的十三陵水库。图案下端装饰花纹是表示水库为农业、渔业和航运等生产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