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一套人马双管齐下
四川结合深耕早挖甘薯
本报成都电 四川省各地结合深耕普遍开始早挖红苕(甘薯)。红苕主要产区南充、内江、绵阳等专区,挖苕工作都比去年提早半个多月。
今年四川省的红苕由于扩大种植和大力利用空地种“堆堆苕”,面积达三千多万亩,比去年扩大近一倍,总产量达一千三百亿斤,折原粮三百二十多亿斤,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为使这批粮食全部拿到手里,四川各级党委早在几个月前就领导各地农民进行了红苕收挖、处理等各方面准备工作,同时提出了“早挖、早吃、早处理”的号召。许多地方并针对部分干部和农民中存在的“挖早了影响产量”、“要深耕又要挖苕,劳力太紧”等思想,在挖苕之前普遍展开了辩论,认识到挖苕不仅可以避免烂苕浪费,而且可以使挖苕与深耕相结合,及时保证小麦播种。西充、富顺、隆昌等地创造的挖苕犁,既能挖红苕,又能深耕;许多专业队既是深耕队又是挖苕队,一套人马,双管齐下。西充县原计划一百五十万个劳力才能挖完全县红苕,现在结合深耕只要六十万个劳力就可以挖完。10月初,这个县组织了十万深翻大军,几天功夫就深翻地十万亩,挖红苕三万多亩,占全县红苕面积的十分之一。绵阳专区各地还大力发动城镇人民和学校机关干部,采取划片定点办法,挖、运本身应配给做口粮的红苕。
挖苕中,各地还以制造、推广挖苕犁为中心,大力进行工具改革。南充、内江等地,全民动手,集中全部铁木工匠,发动群众献铁献料,几天内就制造出大批改良工具。目前全省推广的挖苕犁已达四十万部以上。这种犁的功效比人挖提高三倍到五倍,有的达三十倍,加快了挖苕速度。
配合挖苕,在运输、贮存、加工等方面,各地都采取了“边挖、边吃、边加工”的办法,加紧大量赶制和推广加工工具,修建大批苕窖和粉房、酒厂、酒精厂、糖厂,出现了一个以挖苕为中心带动红苕处理工作全盘大跃进的新形势。
(于竞祁)(附图片)
河北省定县韩家洼人民公社今年的八万五千一百亩甘薯获得了大面积丰产。这是堆在场上的大甘薯。 新华社记者 盛 果摄


第3版()
专栏:

土办法能制精淀粉
大同为处理马铃薯开辟新路
本报大同电 一项采用土办法加工山药蛋制造精淀粉的试验,最近在山西省大同市获得成功。
山西省山药蛋今年获得空前大丰收,今年山药蛋处理由过去以食用鲜薯为主一变而为以加工为主,加工中磨制淀粉综合利用又占着首要地位。参加试验的二十多个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和技术人员在集体研究山药蛋制淀粉问题中,发现各地通用的土磨制淀粉法只能制粗淀粉,国家加工部门再用粗淀粉加工精淀粉,这样工序繁多、浪费时间,很不经济。因此他们把两道加工手续合而为一,并分析了土磨粗淀粉的缺点根源,从各个生产环节上试验改进。先把山药蛋挑选洗净,把虫蚀、腐烂部分割除;磨粉时每吨山药蛋加零点二度11%的亚硫酸水,代替了漂白粉或高锰酸钾等,克服了使用这些原料产生的一些缺点,使淀粉既洁白又有粘性;磨成浆过绢罗后多洗多沉淀、去砂;淀粉烘干时注意防尘。试验结果:淀粉水份合乎标准,灰分、斑点超过一级粉标准,接近特级粉标准,打破了土办法不能制精淀粉的说法,开辟了一条加工高级淀粉的新路。
这种制造精淀粉的土办法,投资少、简单易行,便于农村推广。经过计算,这样制粉每吨淀粉平均十元加工费,比过去的加工费降低了94%。用这种土办法制淀粉主要原料是亚硫酸,参加试验人员采用土法用硫磺制亚硫酸水也试验成功,这样不仅降低了加工成本,并保证了原料来源。  (杨义)


第3版()
专栏:

冬运鲜薯保证不冻
本报大仁电 这里开始上冻,随着今年薯类作物空前大丰收带来一个新问题——如何使薯类冬季运输安全不受冻,越来越急待解决。山西省山药蛋主要产地之一的大仁县在这方面提供了有效的办法,总结出一套冬季运输山药蛋的经验。
大仁县冬季运输山药蛋的经验主要是:第一、妥善包装。他们的经验是在一般情况下,气温在零下三度到八度时,装山药蛋用双层麻袋;零下八度以上在双层麻袋里再加一个由三至五层麻纸制成的纸袋;山药蛋袋装满装实,一层层放在车厢里靠紧,车底铺上二、三寸厚的麦秸,上边和容易受风受寒的地方多加秸草、麻袋和其它复盖物。车厢边、角和山药蛋袋间空隙处都紧塞秸草,这样提高防寒防风能力。第二、了解、掌握气候变化情况,根据气候安排运输里程和有关活动。农村短途运送装袋时要在室内操作,作好准备,利用太阳出来气温较高时间抓紧赶程。火车长距离运输要用棚车,除作好临时存放工作,要尽量缩短装车时间,避免受冻。在交通点仓库除多准备秸草和其它覆盖设备外,要掌握好运输进度有计划地调度,防止交通点上积存过多、过久受冻。第三、围绕防冻切实开展部门之间协作工作。出窖、包装、装车、起运以及发站、收站都要明确职责,制定检查、验收和联系制度。另外推行运输与销售、运输与加工、运输与储存、运输与运输“四结合”办法。


第3版()
专栏:

大红薯一个红薯个子大,胶轮马车放不下,十八个后生抬不起,得用汽车往回拉。(附图片)


第3版()
专栏:

目标明确措施具体
定县收薯一块不丢
据河北日报消息 “苦战鏖战三十天,坚决打好甘薯仗”,这是定县农民为保卫大跃进的劳动结晶、保证收获好、贮藏好甘薯而提出的战斗口号。
定县今年共种甘薯九十八万四千亩,经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预计亩产可达到一万一千五百斤,总产一百一十三亿一千六百万斤,折粮二十八亿多斤,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90%,较1957年亩产提高四倍多,总产量增加十四倍。要把这样多的甘薯收好贮藏好,在目前劳力紧张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确实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县委根据群众意见,决定发动“倾县之兵”,苦战鏖战三十天,坚决打好甘薯仗。为保证有计划、有步骤地胜利完成任务,对收获甘薯作了全面的具体的安排。
他们首先把全部甘薯,储存多少鲜薯,切片晒干多少,作了具体安排。其次,为了使全部甘薯收获得很有秩序,决定分三个战役:第一个战役是从9月28日至10月8日,结合种麦刨薯三十万亩(薯茬种麦,作到边刨边深翻),所刨甘薯全部切片晒干;第二战役是从10月9日到18日,再刨三十万亩,除贮藏好十六亿斤鲜薯外,也都切了片;第三战役是从10月19日到28日,要全部收完,并作好切片晒干和薯干全部入仓的工作。第三,要作好工具的充分准备。根据任务要求,全县共准备了深刨三齿叉、四齿镐、平面镐和深掘锨十四万件,改制了马拉犁式刨薯机三千多台,拖拉机犁式刨薯机二十六台,镰刀十二万把。还有日切四万斤的人力切片机四万五千多部,日切六万多斤的马拉切片机五千多台,日切十万多斤的机械动力切片机四百多台。另外,还挖好甘薯窖八万一千多个。第四,为了把上述计划建筑在切实可靠的基础上,他们把全县所有劳力作了具体的安排,作到集中突击通力协作,层层分任务,人人定要求。全县组成三十二万人的收薯大军(其余的收秋和种麦),其中壮劳力十万人。以大队为单位作到壮弱适当搭配通力协作,把劳力划分成若干小组,大队再把具体任务分配到每个小组,小组再根据劳力强弱分配不同的作业,两个半劳力,一个割薯蔓,一个拾薯,壮劳力刨薯,晚上三人共同切片。这样分配结果,每三个人只合九亩地的甘薯。为解决运输上的困难,除必要拉回的以外,采取就地刨窖、就地贮藏、就地切片、就地入仓的办法。


第3版()
专栏:收储薯类方法多

收储薯类方法多
薯丝可先榨后晒
番薯制干的方法,习惯上都是先刨丝切片,后晒干。但是番薯收获季节已届初冬,日照渐短,阴雨不定。
浙江省农业厅为了加速甘薯的晒干时间,曾在温岭作了一次把番薯先压榨出一些水份再晒干的试验。试验结果是,压榨后的薯丝,曝晒时间比不压榨的可减少一半,干丝含水份也要低1.7%。由此可以看出,先榨后晒是一种较好的加速晒干方法。同时,用作压榨的工具很多。榨出的水份经过沉淀,还可提取部分淀粉,没有多大损失。
暂储田间地头
山西省雁北专区已经在结冰前把全区二百二十多万亩马铃薯已经全部刨挖出土,三分之一已入了窖,其余部分都安置在田间、地头露天窖,用秸秆和土复盖藏好,准备运输和加工。全区共建立起五千多个小型加工厂,加工设备也已准备齐全。从生产到收获、加工处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雁北地广人稀,历来收获时间拉得很长。今年各地针对大丰收和劳力紧张的新形势,采取了集中人力、集中时间、速战速决的办法,在保证钢铁生产任务的同时,组织了一支收山药蛋大军,按挖、运、晒、选、储藏等农活建立了军事化的专业组织。这样就大大加快了收获进度,前后十五天就大功告成。
消费者自刨自运
为了帮助农民解决白薯收获中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北京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同学,自己带着铁铣、扁担、小车等工具,到海淀区大钟寺人民公社去刨收学校订购的白薯,并在刨收以后运回学校。
由于学校领导上事先向同学们讲清了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做了充分的动员工作,同学们劲头很足。11日虽然下着小雨,大家还是积极刨收,不到两小时就刨出了一万来斤鲜薯。他们不但刨的快而且刨得细致,很少有丢薯情况。人民公社对他们这种做法非常欢迎。


第3版()
专栏:

夺取油菜双千斤县
南汇县培育壮苗高度密植
本报讯我国著名的油菜高产县南汇县人民,决心更高地举起油菜生产大跃进的红旗,争取实现明年油菜双千斤县。现在,南汇县的一万七千亩油菜育苗地,已普遍长出了四、五片真叶,主根很茁壮。
江苏省南汇县今年栽种面积计划为七万亩,比去年增加一倍多。今年油菜秋播工作吸取了油菜高产的经验,动手较早。往年,这里的油菜下种一般在10月上旬,向大田里移栽能迟到12月下旬。今年全县油菜下种一般在9月20日前结束,预计在10月底前绝大部分地区可以完成移栽工作。
培育壮苗,是1958年油菜大丰收中一条主要经验。今年全部种的是胜利油菜,一般是每亩下种一斤半左右。同时又在绿肥田里间种了大批预备苗,各地都是多做苗床,选大苗壮苗移栽。对苗的管理特别细致。中心公社已经移栽的二十一亩油菜,都已活棵,目前生长情况良好。每亩棵数均在一万五到两万之间,比去年提高两倍至三倍。
现在,全县各个公社正在突击抢种三麦的同时,抓紧进行油菜田的深翻、平整土地、运肥施肥等工作。   (严钢明)


第3版()
专栏:

把油菜种好管好
本报评论员
现在南方许多地区正在紧张地进行油菜播种工作,少数地区已经完成了这项工作。今年的油菜播种工作做得怎么样?完成原定播种面积计划有没有保证?已经播种的油菜出苗情况好不好?出苗后的早期管理做得怎样?施肥、灌溉工作是否跟上了油菜生产大跃进的要求了?这些问题都值得注意,各地领导机关有必要对这方面的情况立即进行一次检查,保证把油菜增产的第一步工作做好。
今年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都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但是,同粮食和棉花的成倍地增产的情况来比较,油料作物的增产显得有些落后。就以主要油料作物之一的油菜来说,今年全国油菜籽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了56.5%,每亩平均产量也增加了41.5%。增产的幅度是不小的,可是同水稻、小麦等作物的增产幅度来比,就不大了。毛主席提出的全国人民丰衣足食的奋斗目标中,要求全国每人每年平均有二十斤植物油,现在距离这项目标还很远。这说明在油料作物生产上我们必须作更艰巨的努力。在下一个年度,我们一定要使油料作物跟粮食、棉花并驾齐驱,共同跃进。而为了争取明年油料作物高速度地增产,首先应当从搞好当前的油菜种植工作开始。
有些同志对于加速发展油菜生产的信心不高,劲头不大。这些同志的头脑还没有完全解放。他们承认油菜是可以增产的,但却不大相信油菜可能更快地增产。不错,过去油菜产量的确不大稳定,连农民也觉得种油菜不如种别的庄稼合算。但是,油菜产量不稳定,是过去的落后的耕作方法所造成。在耕作方法改进之后,证明油菜产量不但可以稳定,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事实上,能不能大量增产,就看我们是不是抓住了各项增产措施,作了应有的努力。今年全国油菜籽每亩平均产量是七十三斤,但是,全国就有六个省市的油菜籽平均亩产量达到一百斤以上,有些县的油菜籽亩产量在二百斤以上。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亩产千斤以上的丰产田。这难道不是说明了油菜的增产潜力还很大吗?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过去的一年中,人们在粮棉生产上下的工夫多,在油料作物生产上下的工夫少。比如人们用很大的力量去培养粮食高额丰产田,却很少肯用较大的力量去培养油菜高额丰产田。在今后人们积极争取各种作物全面大丰收的情况下,谁敢说油菜生产上不会放出许多比现在的纪录高得多的高产“卫星”,谁敢说油菜不能很快跃进到高产作物的行列呢?农业部不久前公布的1958年油菜生产公报中,要求明年把各省平均亩产量分别提到二百斤到三百斤以上。这应该是可以达到的。油菜产区的各省都应当努力达到和超过这个目标。只有对油菜生产抱积极、坚决的态度,才能把当前的生产工作切实做好。
油菜播种期很快就要过去,但有部分地区播种工作进度迟缓。这些地区应该抓紧季节加速油菜播种工作,保证种植面积计划的完成。
完成油菜播种工作的地区,应当密切注意出苗情况。据最近某些地区调查,有些油菜田的播种工作粗糙,肥料不足,幼苗发黄,急需加以补救。四川省温江县检查结果,发现已经播种的田里有18%的面积上有幼苗死亡现象,于是立即发动群众补种,并进行耘苗追肥。湖北省松滋县发现部分油菜田出苗不齐,有些田因为肥料不足,幼苗黄瘦,就组织人力逐块检查,补种补肥,同时加强田间管理,作到田间无草、无荒苗、无瘦苗、无缺苗、无虫。这些措施都是很必要的。今年各地采用育苗移栽的面积很大,初次实行这项措施的地方,必须进行育苗移栽技术的训练,以便保证把苗育好栽好。有些地方需要把育好的油菜苗移栽在收获后的晚稻田里。这些地方应当千方百计地促使晚稻早熟,以便早收晚稻,及时栽植油菜,以免贻误季节,造成损失。
有些地区农民对油菜生产不重视,种植以后很少去管理,习惯于把生长不好的油菜翻作绿肥。因此历年都有面积很大的废弃油菜田。1958年仍然有一部分废弃的面积,虽然这种废弃面积比往年减少了许多。废弃油菜田是油菜增产的一个障碍,1959年应当根本改变这种情况。在播种的时候,就应当打消那种“有就收,没有就丢”的思想,树立千方百计争取油菜大丰收的思想。
要想争取油菜的更大丰收,必须从播种到收获,精细地进行培育管理,保证种一亩收一亩。不但如此,而且要争取多收。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把培育小面积的“卫星田”同培育大面积的丰产田结合起来,坚决消灭每亩产二百斤以下的落后田。能做到这样,明年的油菜生产一定会实现更大的跃进。


第3版()
专栏:

把三类麦消灭在播种以前
河南提高晚茬麦播种质量
本报郑州21日电 今年河南省计划在不缩小棉花和油料面积的情况下,把小麦播种亩数由去年的七千万亩扩大到八千万亩。目前已播四千多万亩,预计25日前后即可种完。为保证完成播种计划,今年全省的晚茬小麦将大大增加,估计将在二千万亩左右。如何提高晚茬小麦的播种质量,保证明年早茬、晚茬小麦块块丰收,是保证实现明年小麦千斤省的重要条件。
为此,记者最近就如何保证晚茬小麦丰产等有关问题,访问了河南省农业部门的负责人。农业部门负责人首先向记者概述了过去河南省晚茬小麦生产的一般情况。他说:过去河南省农民一般是有种晚茬麦习惯的。但过去耕作粗放,多半既不翻耕,又不施底肥,便草草下种。根据检查,今年春季全省的一千多万亩三类麦,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晚茬麦。这些三类麦田,经过后期认真加强管理,生长情况虽有很大改变,产量也较往年有很大提高,但是,如果播种细致,先天足,收获肯定会远比今年的实际产量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晚茬麦的播种质量,保证把第三类麦消灭在播种前,是确保实现明年小麦千斤省的一项带有决定性的措施。
负责人说:障碍提高晚茬小麦播种质量的原因,除了腾茬晚、播种迟等客观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晚茬麦存在偏见,认为晚茬小麦播种晚,生长期较短,产量注定不能提高,因而忽视晚茬小麦的播种工作。实际上,在今年全省小麦大面积丰收中已有无数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只要认真地种细种好,晚茬小麦同样可以大大增产的。比如遂平县卫星人民公社的二亩九分萝卜茬晚小麦,在生产过程中抓住了深翻土地、施足底肥、加大播种量,并做到密植全苗和分期灌溉、追肥等措施,今年获得了平均亩产三千八百二十一斤的高额丰产。陕县湖滨社,去年种棉花茬小麦一百五十六点五亩,今年平均亩产量超过全省小麦平均亩产一倍以上,比往年一般晚茬小麦产量增长350%多。
怎样提高播种质量,确保晚茬小麦普遍增产?负责人强调指出:根据目前情况,必须采取以下两方面的措施:首先是要坚持贯彻执行政治挂帅,广泛开展“晚茬小麦能不能增产,和怎样才能保证晚茬麦增产”的大辩论,通过辩论,大破保守主义,破除生产上的陈规。目前不少地区通过辩论,响亮地提出了“要把块块小麦种细种好,保证第三类麦消灭在播种以前”的行动口号,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加强晚茬小麦播种工作的信心,这是保证提高晚茬小麦播种质量的重要条件。其次,认真贯彻执行以水、肥、土、种子与密植为中心的增产措施,切实做到播种的越晚,播的应该越认真,越细致。一、选换适宜晚播的春性和半春性品种如白玉皮、南大“二四一九”、碧蚂一号等,其中南大“二四一九”和白玉皮都以在霜降后到立冬以前播种为适宜。二、由于晚茬小麦播种时天气寒冷,一般分蘖较少,为保证每亩有足够的穗头,播种量要比一般麦田更大,下种量应在三十五斤以上。三、认真深翻土地,翻后要细耙多耙,把土壤耙碎耙实,如是沙性土壤,最好能进行播前镇压,以利幼苗生长。四、今年全省一般麦田要求每亩施底肥五万斤以上,晚茬小麦的底肥量应该更大。每亩应施底肥十万至十五万斤,和用过磷酸钙制成的颗粒肥料四十至五十斤。播种时,每亩再用硫酸铵十至十五斤拌种,作为种肥,使幼苗能够得到充足的养料。此外,还要认真加强田间管理。只要能种好和管理好,晚茬小麦的产量一定能够和适时播种的小麦一样比翼高飞。
目前,小麦的播种工作虽然十分紧迫,各地劳动力也都感到十分紧张。但是只要认真加强领导,充分发动群众,是一定能够把晚茬小麦种好的。
(曲明振)


第3版()
专栏:编后

防重于治
今年广大地区在加强田间管理中,采取了田间“会诊”的办法,把不少作物的三类苗提高为一类苗或二类苗。事实证明:人已成了医治三类苗的好医生了。
医生会治病,医生也会防病。河南各地提高晚茬麦播种质量,保证小麦幼苗出土即壮,把三类苗消灭在播种以前,正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措施。这在消灭三类苗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方针——防重于治。


第3版()
专栏:名词解释

晚茬麦
晚茬麦就是回茬麦,是北方地区在晚秋作物收获的土地上种植的冬小麦。种晚茬麦、回茬麦的田,一般是一年两熟(一季麦一季杂粮等)。早茬麦、正茬麦,一般是一年一熟。


第3版()
专栏:

第一颗甘薯大卫星
浏阳一亩田产了五十六万多斤
本报讯 浏阳县红专人民公社红旗大队黄浒中队发射了红薯亩产五十六万七千五百七十斤的大卫星。
这个卫星是从一点零三亩石子黄泥土地发射出来的,是由原小社办社干部首九生和队干部汤卜文、黄三华、老农黄海泉、社员唐彦邦等五人共同培植的试验田,共产五十八万四千五百九十七斤,平均亩产五十六万七千五百七十斤。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先进措施,除选择清秀皮红的良种,提早季节,进行温床育苗和下足底肥作为防冻工作外,主要是由于深耕加土密植的结果。这块土深耕三点五尺;分层追肥加土四次,又增加一点五尺,土壤共达五尺。用品字形平插密植的方法,每亩插到二万三千多蔸。这块“卫星”田从10月18日开始收挖,九十人共挖了三天才挖完。挖薯时,原来曾经讽刺嘲笑首九生等的上中农黄林寿、黄百州,看到红薯越挖越多,堆积如山,他们的口气也变了,说:“海水不可斗量”。20日中共浏阳县委特派县常委、县长李映兴亲往验收,参加验收的还有中共红专人民公社第一书记戴伯芸及县农业局干部等十余人。
(浏阳县委办公室)


第3版()
专栏:

各路元帅齐升帐 成群卫星飞上天
鲁山农作物样样丰收
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加八倍,亩产突破四千斤
本报讯 记者金凤报道:马克思主义出粮食,在河南鲁山又一次得到生动的证明。
鲁山人民高举工农业并举的红旗,在大搞钢铁生产的同时,进一步搞好了农业生产,获得了空前未有的秋季全面大丰收。据已收情况统计:全公社(即全县)四十九万多亩秋粮,总产达十七亿六千三百一十三万斤,比去年增产十一点六倍,平均亩产三千五百五十七斤,比去年亩产增产九点一六倍。连同夏季粮食在内,鲁山今年粮食总产量达十九亿八千四百一十三万斤,比去年增产八点一倍;平均亩产四千零四十斤,比去年增产十点五四倍。全公社四十三万社员,平均每人有粮食四千五百八十二斤,远远超过世界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公社所有玉米、红薯、水稻、谷子、高粱、绿豆、花生、芝麻、烟叶等各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都达到元帅县的标准。同时不论山区、平原、丘陵、坡地均放出许多高额丰产的卫星。鲁山县今年的秋收景象真正是各路元帅齐升帐,成群卫星飞上天。
鲁山今年粮食丰收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县委以政治思想为统帅,深入发动群众,认真贯彻总路线的精神,突出解决了工农业并举的思想,在全县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工农业大跃进的群众运动。中共鲁山县委为了力争钢铁和粮食双丰收,右手抓工业,左手抓农业,在大干钢铁的同时,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领导,改变了过去一揽子的领导方法。县委分工划分战线:两个书记、八个委员管工业,另外两个书记、八个委员管农业。
领导思想及分工解决以后,在县委的统一的思想指导下,在夏季大丰收以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钢铁和农业能不能齐跃进,怎样齐跃进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并提出了:“全党全民总动员,工业农业比着干,劳力畜力配合好,前方后方不脱节,钢铁卫星腾空起,农业卫星冲云霄,两个元帅齐升帐,永占上游争第一”的豪迈口号,充分调动数十万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宣传教育和鸣放辩论,使群众认识到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保证地方工业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搞起来的,发展工业没有农业的支援是不行的。又使群众认识到发展钢铁生产对于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巨大作用,以及钢铁生产对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批判了少数人认为“钢铁大跃进,农业就无法跃进了”和“今后钢铁重要,农业就不重要了”等消极错误思想。在思想问题大体解决以后,即在全县开展工业战线和农业战线的竞赛,互相支援、互相促进,形成了经常有二十万以上群众参加的工农业大跃进的群众运动。在生产过程中,县委又始终坚持了共产主义教育和两条道路的斗争。如确定生产指标,就是一场尖锐的同右倾保守思想之间的斗争。
其次,人民公社这一新型组织的建立,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支援了工农业大建设。鲁山在今年8月全县建立了一个人民公社,人力财力物力完全打破了过去四百三十个小社的界限,这就保证在抽调近十万劳力大办钢铁工业的同时,全县还有十多万劳力集中突击农业。因为公社实现了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彻底解放了妇女群众。由于其他福利组织建立,以及群众觉悟的提高,全县劳力由十八万名增加到二十四万名。麦收、秋田管理,主要依靠妇女及老人、少年等辅助劳力,这才在劳力方面保证了钢、粮二帅的同时升帐。此外,公社实行工农商学兵合一、县社合一,在组织上减少了过去条条与块块之间的矛盾,各部门集中在公社的统一领导下,全面保证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
第三,全县认真执行了“水、肥、
土、种、密,加上田间管理”这个农业生产的宪法,特别是卫星指挥田的普遍建立,更为大面积丰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县今年大兴水利,88%的耕地水利化,水浇地的面积由去年的二十五万亩扩大到五十三万亩,大大减轻了水旱灾害,使今秋一次降雨三百多公厘没受灾,夏季两月不雨,抗旱种上了麦。积肥、施肥方面,麦季每亩施肥五万斤,秋季施肥每亩九万斤,普遍施底肥、追肥三遍以上,有的施到四遍五遍,彻底消灭了“白脸地”。所有秋田深翻一尺以上,最深的达三尺四尺。各种作物进行了合理密植,实行了良种化,在秋田管理方面,中耕锄草三遍以上,拔草两次以上,达到了无草化。又及时组织群众消灭了病虫害,实行了人工授粉。
所有这些增产措施的实现,卫星指挥田起了良好的组织与示范作用。卫星指挥田由张良分社全国劳动模范文香兰领导的丰丽社最早实行,后来推广到全县。一般由社干部和生产队长一级直接指挥生产的干部建立,每人分工,由这块卫星指挥田指挥若干亩大面积作业区。卫星指挥田带头执行农业生产的宪法,每进行一项技术措施,即召开现场会议示范,大面积作业区即照样进行。措施要求一样,只是数量低些,做了以后,干部还验收质量,这就使农业丰产的技术及时普及全面,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推行大面积丰产的有力手段。现在全县全公社正掀起一个巨大规模的三秋种麦高潮,为保证明年小麦亩产五千斤,力争全年粮食亩产双万斤而奋斗。
(下图原载山西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