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粗通和精通
程浦
不久以前,本报曾经发表过关于著名植棉能手张秋香在竞赛中如何热情地帮助她的对手抢救受虫害棉花的报道(见8月14日本报),凡是读过这篇报道的人莫不为张秋香的那种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所感动。现在,我们又读到了关于她和她的植棉小组如何在生产中创造了新的重大成就的报道,这一次我们从她那创造性的劳动中又学到了新的东西。
张秋香和她的小组在一块土质并不好的庄基地上创造了惊人的棉花高产纪录:四亩三分丰产田预测每亩可收皮棉一千几百斤。要问她们栽培棉花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唯一的“秘诀”就是她们能够从实际出发,根据土地、气候和庄稼生长等具体情况来运用各种技术措施。如懂得生产中的辩证法,她善于运用自己的和别人的经验。
棉田的灌溉、施肥、中耕、整枝等等,是每一个普通棉农都懂得的植棉技术措施,但是到张秋香手里,这些技术措施却变成了一系列的奥妙无穷、生动活泼的东西。比如棉田的间苗定苗,看来是比较简单的工作,但是张秋香做起来,却要煞费苦心地考虑到棉苗的强弱、天气的冷暖、地温的高低等种种条件,最恰当地确定间苗定苗时间的早晚。棉田的除草和灌水,张秋香做起来也大有文章:一个时期她要勤浇浅灌浅锄;另一个时期她又主张停灌深锄,一切也都依天气、地温的变化和棉花发育的需要来安排。从这里可以看出,张秋香对于各项技术措施是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因此她在生产中运用各项技术措施,就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  正因为如此,张秋香就不满足于已有的经验,更没有像狭隘经验主义者那样为经验所束缚。她时时勤动脑筋,留心研究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怕新事物冲破旧有的经验的圈子。看到土地、水利、肥料等等条件变化了,她就多留棉枝和棉桃,以便多收棉花。而这样做,又使田间管理发生了一些新问题(如透光通风困难之类),于是她又一面自己钻研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一面又到外地学习新经验。这里,又表现了勇于接受新事物、不断前进的风格。
任何好的增产措施都不会自己生效,只有生产者和生产指导者熟练地掌握了这些增产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增产作用。水利、肥料、土壤、品种、密植和田间管理,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增产措施;但是由于人们掌握和运用这些措施的具体作法不同,获得的效果也就会有所差异,有时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异。正像烹饪一样,同是煎、炒、蒸、煮、烩、炖,普通的炊事人员运用这些方法只能做出普通的菜,高明的厨师运用这些烹饪方法却能制出精美适口的佳肴。这里的差别就在于粗和精,巧和拙的不同。种庄稼也是一样。水、肥、土、种、密加上田间管理,也有着深奥的学问。现在我们有不少又红又专的干部和农民积极分子都能像张秋香一样精通自己岗位上的各种技术措施。但是也还有相当多的干部和农民积极分子只是粗通这些技术措施,对于这些东西,他们是知其然而不完全知其所以然;知其大略,而不知其细微;知道在普通情况下怎样做,而不知道在另一个情况下怎样做。生产中的盲目性和经验主义,跟这有很大关系。这些同志应当学习张秋香的榜样,创造性地指导生产和进行劳动。这就是说,须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下苦工夫钻研生产,以便深刻地理解各项增产措施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接受生产中的新事物,不断地丰富自己对于生产规律的知识。这样,他们就能精通本行的生产业务了。这样,他们就能在生产的海洋中自由地游泳了。


第3版()
专栏:

坚决执行农业生产“宪法”
永吉县拔掉思想白旗,深耕运动出现高潮
本报讯 中共永吉县委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坚决贯彻农业生产的“宪法”,领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就深耕问题开展了两条道路的斗争,拔掉了白旗,插上了红旗,全县出现了深耕高潮。
邓小平同志到吉林永吉县视察时,对这个县明年农业生产作了指示,要求每人平均要达到三千斤粮食,收入三百元钱。永吉县委为了贯彻小平同志这一指示,召开了有全县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广播大会,提出了要在今年秋天把全县十七万公顷土地全部深耕的号召,并且组织县直属机关干部和三十个乡镇人民公社组长以上的几百名干部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大家心情振奋,不少人表示要坚决完成深耕任务。但是,由于当时讨论规划较多,对右倾保守思想批判得不彻底,所以在行动上遇到的抵触情绪是很严重的。五里河子乡共有一百三十多个生产队,在任务布置下去后的十天期间,只翻了一百多公顷,平均每个生产队一天还没翻上一亩地。进度迟缓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干部思想不通。据估计,在作业区党支部书记和主任中间,思想不通的人有一半,他们抱应付态度。在生产队长中思想不通的有70%。这种情况在其他乡镇也同样存在。
在深耕问题上革命精神和保守思想的斗争是普遍存在着的。在这个斗争中也隐藏着两条道路的斗争。缸窑镇齐心社主任王德,站在富裕中农的立场上,对粮食问题有抵触情绪,工作消极。他分工负责的片,夏季地里草苗齐长,他也不组织社员抓紧铲趟;抗旱时他也不积极,对目前的深耕更是不加过问,连一般情况也不知道。春登河乡水浒作业区生产队长刁德基,不领导社员翻地,而去卖馒头。苇塘沟作业区十二队长韩文贵(富裕中农),社员称他是“倒背手队长”,秋收不抓紧,对深耕也应付。这些干部实际上成了富裕中农资本主义倾向的代表。
为了在农业生产战线上树起红旗,取得深耕的胜利,全县三十个乡镇从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普遍举行两次三、五百人的干部鸣放辩论会,拔掉了一些白旗,表扬了积极分子,驳倒了“习惯论”和“条件论”。“倒背手队长”韩文贵那样的人被从领导岗位上撤换下来,坚决拥护党的政策的人当上了群众的领导者。在群众中也展开了大辩论,乌拉街镇的群众给富裕中农韩俊平贴了二百多张大字报。白旗被拔掉后,广大群众被压抑着的建设热情变成了冲天的干劲。苇塘沟作业区十二队的社员们,在把韩文贵队长的职务撤销后,当天就套出七付犁杖翻地。
在这个基础上,县委对深翻工作又提出了五项具体要求和措施,并具体帮助各个乡镇作了安排。从10月6日到15日、从16日到25日划分为两个阶段,定出了每天的进度,并且确定在每个阶段的最后一天由县委和检查团验收,以保证到10月底基本完成全县深翻任务。同时提出劳动组织要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经过这一系列的工作,深耕进度迟缓的局面扭转了。全县在10月4日以前共深翻土地六千零五十八公顷,而10月5日一天就翻了四千二百六十五公顷。只要继续努力,全县土地深翻是可以实现的。(附图片)
这是山东高唐县宏伟人民公社的深翻地大军正在紧张战斗。
 新华社记者 孙 静摄


第3版()
专栏:

秋播工作要善始善终
徐州专区批判虎头蛇尾思想种好晚茬麦
淮北地区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秋种质量
新华社南京21日电 “种好晚茬麦,坚决消灭秋播工作中虎头蛇尾的现象”。这是中共徐州地委在完成六百多万亩早、中茬田深翻后提出来的一项新指示。
徐州专区是江苏省三麦(小麦、大麦、元麦)的重点产区之一。今年全区三麦播种面积是七百四十多万亩,其中晚茬麦有一百三十多万亩。早、中茬的秋播速度快,质量好,到15日已深翻六百三十四万亩,普遍深耕一尺五左右,已播种四百三十万亩。但部分干部和群众有虎头蛇尾的思想,认为一百三十多万亩晚茬田有的还长着甘薯、棉花等晚秋作物,有的是积水洼地,收和种挤在一起,劳力紧张,很难做到适时播种,并认为“迟种了也不会减产”。地委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教育干部,指出晚茬麦种得好坏,对明年实现三麦千斤专区有很大关系,秋种任务要一步不让。要求各地保证做到晚茬麦不拖后腿,规格质量要赶上早、中茬。
各地贯彻执行地委指示,组织劳力抢收甘薯,种好晚茬田。赣榆县采取边收、边翻、边整畦、边施肥、边播种和事先在甘薯沟里隔垄深翻等办法,进度很快,全县已种晚茬麦十五万七千多亩。现在全专区每天有一百八十多万人投入秋收秋种,预计“霜降”前后可以全部结束秋播。
新华社合肥21日电 安徽淮北平原二百多万秋耕秋种大军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播种质量。
在辽阔的原野上,目前到处是营棚,很多劳动大军食宿不离战场。蚌埠专区就有五十三万多人驻扎在田头,日夜进行秋耕秋种。全淮北新训练的五十多万个技术兵更是繁忙,他们向所有连队广泛传授深耕、作畦田、密植等新技术。虽然近日来淮北多雨,但每天的播种进度仍在六十万亩以上,质量大都符合标准。各地普遍实行了秋种检查验收制度。蚌埠专区淮北各县由各级干部一万四千九百多人组成了二千五百多个检查验收小组。他们和群众一同劳动,作出榜样,同时利用休息时间,根据秋种标准进行检查验收,并结合评比竞赛,及时介绍先进单位的经验,推动落后单位前进。
为了解决提高秋种质量和劳动力缺乏之间的矛盾,各地都很重视绳索牵引机、双层深耕犁、密植耧等各种耕种工具的推广工作。仅阜阳专区各种耕种工具就已推广了四百多万件。蚌埠专区很多人民公社队队都用绳索牵引机深翻土地,因此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质量。


第3版()
专栏:

山东临朐县一步跨江南
第一次试种水稻亩产三千多斤
新华社济南21日电 山东省从未种过水稻的临朐县,今年种植五千零五亩水稻获得了平均亩产三千一百四十四斤的全面大丰收。红星公社培植的一亩一分“卫星”田,亩产更达到一万零二百一十一斤。
临朐县今年在开始提出试植水稻时,一些保守派曾认为“这玩艺出在南方,在北方种就不行。”有些人赞成改水稻,但又反对密植,认为密植“得不到好收成”。根据这种情况,县委首先发动群众鸣放辩论,破除迷信;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群众接受了最先进的种稻技术,并在实践中发扬大胆独创精神,创造了许多先进的耕作方法。例如在密植方面,丰产田每亩都达到四万墩以上,“卫星”田达到八万八千墩。在治虫方面,试验用“六六六”粉与石灰的合剂喷撒在稻秧上,不但杀虫效率100%,而且有防治稻瘟病的作用,从而保证了稻田无病虫害。各级党委在水稻管理上领导非常具体,采取干部、社员、技术员三结合的方式进行整地、插秧、稻田管理。在插秧、施肥等操作中,县、乡党委书记都是亲临现场,进行了具体指导。


第3版()
专栏:

丰收歌朵朵红花向太阳,遍地稻谷闪金光,远看好比黄海水,近看原是晒谷场;一亩稻谷十担多,一箩谷子一箩歌,千担万担装不尽,歌唱丰收笑呵呵!


第3版()
专栏:

运用辩证法 亩产千斤花
张秋香管理棉田从实际出发,抓主要矛盾
本报讯 我国第一个农民女研究员——陕西省渭南县著名植棉能手张秋香和她的作务小组,今年在种植棉花的作务中辩证地发挥各种技术措施的作用,获得棉花丰收。
最近,中共渭南县负责同志同当地人民公社党政干部和附近群众对张秋香作务组种植的四亩三分丰产棉花进行了测产。这些棉花一般株高达到四尺以上,每株有果枝十七、八个,结桃五十多个。有些棉花株高五尺以上,有二十四个果枝,结桃一百多个。其中有一亩棉花生长得特别好,共有四千八百六十五株,结桃二十九万一千九百多个。经收获测验,共可拾籽棉三千八百九十多斤,可轧皮棉一千五百五十六斤。其余三亩三分亩产皮棉一千二百八十斤。这是陕西省当前棉花产量的最高纪录。
去年秋末,当张秋香作务组开始整理棉田时,有些组员对于社里给她们留下的这块棉花地,很不满意。因为这块地过去是个庄基地,土质不好,容易发生虫害,离村庄很远,灌溉也不方便。她们要求社里给重新调换一块较好的土地。当时,张秋香不同意这些人的看法。她以自己多年来种棉花的实际事例,向大家讲述土地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她认为:农作物的产量并不完全是由土地条件决定的,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坏地也可以长出好的庄稼。于是,她们根据这块地的特点进行了土壤改良。首先,施足了底肥,提早进行深耕和冬灌,使土壤得到长期曝晒,充分熟化。今春又及时进行了耙耱保墒。棉花下种后,幼苗出土整齐,比当地的好地棉花还生长得健壮,提高了组员们的信心。
张秋香在指导组员进行田间管理时,特别强调各种技术措施的灵活运用和相互联系。如棉苗出土时,挤得很稠,她认为这样挤的时间越长,消耗的养分和水分越多,幼苗就越长越弱。因此,她们适当地提早进行间苗疏苗。可是后来天气忽冷,地温下降,为了保证棉苗发育健壮,她们又推迟了定苗时间。
8月上旬,中耕、施肥、灌溉、打杈、防虫等工作一拥而来。有些组员分不出轻重缓急,主张采取一把抓的办法,逐项进行。张秋香说:我们进行每一项技术措施时,都要研究它的目的性,研究它是解决棉花生长中的哪个问题。虽然各项技术措施都是互相联系的,但又不是平列的,应该区别什么是主要联系,什么是次要联系。经过研究,大家认为当前棉花生长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控制蕾铃脱落。当时,天气较旱,棉花因养分供应不上,花蕾脱落很多。为此她们首先进行灌溉工作,在灌溉前结合追施化肥。但因棉田面积大,浇水速度很慢,于是,她们采取了“阴阳沟”灌溉法,隔一行浇一行,加快浇水速度,保证全部棉苗及时得到应有的养分和水分。但后来雨多了,而蕾铃脱落现象仍然存在。经过研究,大家才认识到这一时期养分水分虽不缺乏,但因整枝工作没有赶上去,油条长得太快,棉桃应得的养分大部分被油条吸去了;另一个原因,是花蕾因雨浇过,不易受粉,形成脱落。此后,她们又集中力量进行整枝打杈工作,并及时摇掉花盒里的雨水,使棉花很快地受粉结铃。
张秋香对务棉技术的钻研,不仅经常研究各种技术措施的联系,而且经常观察生产实践中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她发现今年的棉田由于土地条件和作务技术等条件的变化,使棉花本身的生命力也起了新的变化。今年棉花比往年提前十天开花现蕾,每个棉株在同时期内,比去年多长了三个果枝,多结了五个桃子。过去,农民务棉由于地力有限,不敢多留果枝和桃子,采取“长高掐低”的办法,控制棉花向平面发展,每棵棉株只留十三、四个果枝,每个果枝上只留两三个桃子。今年张秋香根据新的条件,大胆提出要培养棉株发展。但因此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棉花枝叶长得过于茂密,如何解决过风透光问题?棉花行间的中耕工作怎样进行?怎样进一步控制蕾铃脱落?由于这些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有些组员便主张仍然采取消极限制的办法,抑制棉花的生长。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张秋香曾去山西、河北参观当地的丰产棉花,学习了许多先进经验。回来后,她们结合当地情况改进技术,采取了有效措施,把每个棉株留了十八至二十个果枝,每个果枝上的桃子也不加限制地保留起来,最多留到十六个。这一套成功经验,为今后棉花高产找到了一个新的门径。 (王永)(附图片)
山东高唐县收摘棉花等秋收任务,全由十岁左右的少年和五六十岁的老人负责。孩子们收的棉花真多。 新华社记者 孙 静摄棉桃像云朵,朵朵飘天涯。妇女摘棉花,仙子把云架。


第3版()
专栏:

人人写诗个个唱
新华社记者 古平
走进和平人民公社高大的门楼,一排写满诗歌的白粉墙迎面扑来。大红字写着:千人诗,万人唱,稻麦丰收诗歌乡。下面写着:白茆乡文联编。在这里,歌颂人民公社,歌颂共产主义的新山歌一首接着一首,简直叫你目不暇接。你看那一首写的是:
小农经济独木桥,
合作社是康庄道,
人民公社办起来,
天堂哪有人间好!
另一首题为“东风吹”诗歌中的一段是这样的:
东风力量大无穷,
吹得迷信连根拔,
吹得保守一扫空,
吹得落后沉海底,
吹得贫穷影无踪。
横穿街道的巨幅标语写的是诗,田间鼓动牌、责任牌上也写的是诗,展览会里的说明词是诗,连食堂、旅馆的走廊和墙壁上也全写满了诗。一大队食堂里有社员蒋浩生写的一首这样的诗:
九月菊花透心黄,
人民公社是天堂,
心里喜,嘴里唱,
山歌飞过白茆塘。
怪不得这里的诗多,原来这里有的是诗人、歌手。社党委书记万祖祥就是一个出色的山歌手。在讨论成立公社的社、队干部大会上,万祖祥首先摆起了山歌擂台,他一个人和大家对唱,他唱一段,下面有人对一段,随编随唱,一下子在会上对唱出五十多首新山歌,都是唱的人民公社的好处。各大队的社员大会,在开会之前,也是先对唱山歌。社员们坐船去参加报名大会时,沿路更是歌声不断。
乡文联会员邹振楣今年七十三岁了,雪白的胡须齐到胸口,但唱起山歌来声音洪亮。他曾经编过许多新旧社会对比的山歌。现在,公社成立了,这位老山歌手心花怒放。每天,他一面烧猪食,一面在心里琢磨着新的山歌句子。最近他以“白茆乡大变样”为题,编了十几首歌颂粮食供给制、歌颂幸福院、幼儿园和全民武装等新山歌。有天晚上,我听他唱了几段他的新作。有一段唱的是:
白茆乡大变样,
白茆塘开得像运河样,
两岸房子造得一式样,
屋后花园门前场,
电灯照得满场亮。
和平人民公社所在的白茆乡,属江苏省常熟县。农业生产的大跃进,使古老的白茆山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一年以来,农民诗人和歌手们,写出了唱出了三万首富有时代意义的新山歌。8月初,乡文联成立了,一百多个新会员组成了三十个创作小组,成为群众文艺创作运动的中心力量。最近,乡文联在全社五千多个刚刚摘去文盲帽子的学员中开展了一人五首诗一封信的运动,形成了人人写诗个个唱的热潮。


第3版()
专栏:

壁画之花遍地开 王立画(原载南方日报)


第3版()
专栏:

见物又见人 劳力成倍增
两套锣鼓一齐敲
本报讯 中共湖北省麻城县委在大抓工业的同时不放松农业,采取分战线领导和分班子工作的办法,促使工农业共同跃进,已经获得了巨大成绩。
麻城县采取分战线领导和分班子工作的具体作法是:第一,县委书记和委员进行分工,一部分专管工业,一部分专管农业,第一书记则以管工业为主并兼管农业。县委以下的各级党委也都根据上述原则来分管。第二,全县劳动力也根据需要分别组成专门班子来进行工作。全县有男女劳动力三十二万多个,分出:支援武钢、大冶钢厂等企业的,参加本县钢铁工业建设的,参加农业建设的,参加交通运输等事业的几个班子。各人民公社的劳动力一般都照这样来安排。同时,各人民公社还可根据需要对劳动力作进一步的分工,如在农业方面分别组织积肥专业队、深翻地专业队、抢收专业队、水利专业队等。上述安排基本上是固定的,但必要时工农业可采取相互支援的办法临时调剂。
这种分战线、分班子的作法对促进工农业同时跃进有很大好处。可以防止抓工业,丢农业或抓农业,丢工业的情况出现。同时,各战线、各班子间就自然地形成了竞赛,促使两个方面竞放“卫星”。例如,9月底到10月初,当工业战线连放了几个日产铁一千吨到一千八百吨以上的“卫星”后,就给农业战线带来很大的推动力量,在10月10日到12日召开的冬播现场会上,人们就提出了农业也要放“卫星”的口号。现在,群众性的积肥运动、抢收棉花的运动和深翻土地的运动,都已经在全县掀起。不少人民公社收摘的棉花,已达到平均每亩三、四百斤(籽棉),作到了随熟随收;积的肥料已达到每亩平均六百担以上,部分大队、中队已达到每亩千担。同时,水利回修工程也已经部分动工。突击种小麦和移栽油菜的工作也将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几个月来,由于麻城县委注意了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使全县在发展工业和农业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工业方面,9月份以前,全县每月才产铁几吨,从9月底以来,每天就能产铁几百吨,多的时候在一千吨到一千八百吨以上。全县农业也是空前大丰收。从已经收割的早稻和中稻来看,早稻平均亩产量比去年增产二倍强,中稻增产一倍强;还未收割的晚稻从生长情况看,将比去年成倍增产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今年棉花和花生的生长情况更是特别好,预计花生和棉花的亩产量将分别比去年增产二倍多和三倍多,并将放出一批亩产花生三万斤到四万斤和亩产籽棉五千斤到八千斤以上的高产“卫星”。 (方堤)


第3版()
专栏:

辩论出力量
本报讯从安徽省宿县三八人民公社秋耕秋种速度陡增十倍的事实证明,只要发动群众,挖掘潜力,一样多的人,可以做更多的事。
这个拥有二万七千多户的大社,当前正面临着大战钢铁、开挖河网化工程、抢收水稻和秋耕秋种四大主要任务,劳力空前紧张。经过统一调配,留给参加秋耕秋种的还不到一万一千人。任务是很艰巨的,一开始就发现有部分生产队只图快,不顾质量,或者是顾了质量,但进度很慢等现象。
公社党委看情况不对头,立即就在10月4日召开了支部书记会议,摸清了情况,知道秋耕进度不快、质量不高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在干部和群众中,对深耕、密植和做畦田等还存在着抵触思想,干劲不足;二来是劳动组织还不科学,潜力没有发挥,干部和群众对今年的秋耕秋种任务有畏难情绪。
于是党委会就决定在全体社员中开展了一次辩论。经过辩论,局面就完全改变了,社员们从多方面来挖掘劳动潜力。他们根据农活需要、每人的特长,编成了六千三百人的深耕专业队,在田间安营扎寨,就地食宿,节省了往返田间的时间,每天至少可多干两小时的活;有四千四百人参加的秋种专业队,利用每次上工的机会,把肥料带下田,也加快了运肥的速度。他们还结合防霜,在田间熏制土肥,减少了肥料的运输量。在全面推广绳索牵引机来深耕的同时,一边采用套犁的办法深耕,以免延误秋耕时间。为了使条播密植搞得又快又好,普遍推广了套耩的办法,使每亩田都下了五十斤左右的麦种。公共食堂把饭食茶水送到田头。
这个社采取了上述措施以后,劳动效率迅速提高,每天的秋耕秋种速度由一千多亩,逐日上升为二千、四千、八千亩,到10月9日,一天完成了一万二千四百多亩,比辩论会前的每日进度快了十倍。全社已完成五万七千亩的小麦播种,占计划的四分之一以上。根据这样的速度,全社的秋耕秋种任务可以提前完成。 (石正章)


第3版()
专栏:

扫清“紧张”歪风
堵塞浪费漏洞
本报讯 甘肃省酒泉县永丰人民公社以生产为纲,用大鸣大放大辩论的方法,大破右倾保守思想,并采取紧急措施解决劳动力紧张问题,保证了生产建设和公社建设的双跃进。
永丰人民公社是在今年9月20日,由原银达、杨洪、怀茂等三个乡的十个农业社合并成立的。由于公社刚刚建立,生产建设、公社建设等各项工作又要齐头并进,这样就呈现了劳动力紧张、干部手忙脚乱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开始喊叫:“青壮年好劳力都支援钢铁工业去了,社内只剩下妇女、娃娃、老汉、病人,农业上没有人了”,“劳动力不足,任务太繁重,咋干也干不完。”公社党委认为:这是目前农业战线上右倾保守思想的抬头,必须搬掉这块绊脚石,才能保证当前积肥、深翻地等项中心工作的进行,才能保证更大跃进。
公社首先对全社劳动力使用情况作了调查研究,发现浪费现象很大。全社共有男女劳动力七千五百五十三人,外调支援钢铁工业的共一千一百人,还有六千四百五十三人留在社内。这些人由于组织调配不善,实际参加农业生产的只有四千一百一十六人。其余人员有五百九十七人在集体食堂内当炊事员、管理员,养猪、养鱼、管理园艺和饲养牲口的就占去三百五十七人,财会人员和公社其他管理干部就占去六十二人。这些人中,很多人都是劳动力强、劳动技术好的人。
根据这种情况,公社第二步即积极改善组织管理,制订劳力安排方案,从下列一些方面挖掘劳动力:
(1)合并工厂。把分散在原十个农业社的五百一十九个工厂,按性质集中合并,减少行政管理人员。
(2)精简财会、食堂管理人员。由于公社实行了供给制加低工资制的分配办法,全社的一百一十七名记工员也可全部省掉,立即组织投入生产。又根据牲畜大小、公母,进行分场饲养管理,可省出饲养员、放牧员一百人。(3)大搞试验田。组织公社各级领导管理干部,公社内的商业、文化卫生等部门的干部,用每人包干种一亩试验田的办法,共可包掉八百八十六亩,占全社尚未深翻土地的11.23%。(4)在勤俭办社原则下,大办托儿所、幼儿园,彻底解放妇女劳动力。
第三步,组织全社干部大鸣大放大辩论,通过讨论劳力安排方案,批判右倾保守思想。经过这一系列的工作以后,喊叫劳力紧张不积极领导生产的歪风已被打回去。全社的农业生产和各项基建工作均迅速展开。秋收工作已基本结束,比去年大大缩短了时间。人们正投入积肥、深翻地的热潮中,每人保证积肥万斤。过去迟迟没动工的水力发电站和温室基建工作和公社居民点的住宅也在紧张建设。 (姚秉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