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鲁迅厚今薄古二三例
——纪念鲁迅逝世二十二周年
林辰
鲁迅先生对我国古代文化和古典文学有精湛的研究,他也是我们在厚今薄古方面的典范。这里,就几个具体事例,来谈他如何对待自己所辑古籍和研究工作。
鲁迅在1909年自日本归国后,就开始辑录唐以前小说逸文,定名为“古小说钩沉”,当时因自己无力刻印,一直搁着。后来,他本可以交北新书局出版,但又考虑到像这样专门的书籍非广大读者所需要,因此始终没有交北新付印。到了1935年,郑振铎编辑“世界文库”,曾征求鲁迅意见,希望将此书交他编入。鲁迅却答复他说:“古小说钩沉,我想可以不必排印,因为一则放弃已久,重行整理,又须费一番新工夫;二则此种书籍,大约未必有多少人看,不如暂且放下,待将来有闲工夫时再说。”在1935年那样斗争剧烈的年代,他还有其他更迫切更重要的工作,便不愿在整理古籍上再“费一番新工夫”。这样,终鲁迅的一生,这部辑本,始终没有经他最后定稿,出版行世。
继“古小说钩沉”之后,鲁迅又继续辑录唐宋传奇作品。他在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时,便开始抄录。1927年他到广州后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大有许多学生被捕。他自己置身在危险的境地,又不能迅速离去。这才用部分时间整理“唐宋传奇集”。在序文的末尾有这样几句:“结愿知幸,方欣已欷。顾旧乡而不行,弄飞光于有尽,嗟夫,此亦岂所以善吾生,然而不得已也。”这几句话十分动人地抒写了他的心情,他为不能从事更有积极意义的工作而深深慨叹。
研究方面,鲁迅多年以来,就想写一部“中国文学史”。他为此购置了“四部丛刊”和其他许多参考书,又阅读和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们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三闲集序言)。他为这一工作进行了长期研究和充分准备,甚至连部分章节都已拟定,但他一直没有着手编著。这自然一部分是因为环境不安,但主要的还是决定于他对研究工作的态度。1926年11月,他在给许广平的一封信里,说得很明白:“我自己想,我如写点东西,也许于中国不无小好处,不写也可惜;但如果使我研究一种关于中国文学的事,大概也可以说出一点别人没有见到的话来,所以放下也似乎可惜。但我想,或者还不如做些有益的文章,至于研究,则于余暇时。”
从这几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在校录古籍工作中的厚今薄古精神。其实,“古小说钩沉”等书,对研究者很有用处,“中国文学史”更是读者需要的读物,从其中可以看到他的许多“别人没有见到的”精辟的意见。然而,在当时情况下,他认为写作与当前现实斗争和文艺运动密切结合的文章,是首要的工作,其他都居于次要的地位。因此,在对敌人进行短兵相接的紧张的战斗里,他写了大量杂文,而将早年所辑古籍置而不顾。


第8版()
专栏:

彝族老太画丰收
彝族 普飞
一个送货到田间去的供销社干部,卖完了货品,挑着空担子回来。忽然,他背后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他转过头去,看见笑的是一位老太太——她是本寨七十三岁的施老太太。那干部刚想问她笑什么,她却笑着说:“快,快,快,卖一张大白纸给我!”
供销社干部说:“刚才有人说要我留一张大白纸,是你吗?”
“是呀,就是我!稻棵长得那么高,我站在田里你就望不见我了,啊哈哈,快,快拿给我,我怕你耽搁,所以自己赶来了。”
“秋收这么紧张,那不是耽搁了你?”
“我扛着一袋谷子跟在你后面走,你一点都不知道,把谷子背到晒场上倒了,又追上了你——我可没耽搁呀。”
供销社干部又问:“今年这谷子都用马拉牛驮,要消灭人挑人背,你却……”
不等人家说完,她便插嘴道:“算是挨了批评啦,以前没扛过,这次是为了拿纸顺便扛一袋的,以后不扛了,快快!”
那干部急忙开了供销社的门,拿了一大张油光纸给她,他想:这老太太大忙天买张白纸作什么?他惊奇地望着她的脸,老太太可误会了,认为他是望她的帽子,便说:“我们彝人也买了顶汉人帽子。我的头发剃了嘛。剃头发凑肥料,消灭三类苗,如今三类苗长得高高的,赶上了一类苗,谷穗快黄啦。”说罢,匆匆出去了。
田野,像一片金色的海洋,红旗招展,每杆红旗下面,都有一伙人在收割,只因稻棵把他们遮没了,田边有许多间用熟禾秆盖成的低矮的草屋。施老太太朝其中的一间走去。施老太太回到自己的小屋,忙从小孙子的书包里,拿出了八彩颜色,铺开了纸,使出了年青时描花画样的本领,在纸上画了一个弯弯的坝子,再画上又直又旺的稻棵,然后画上许多打谷机,七零八落地分布着。画到这里,接工的锣声响了,她只好放下笔,忙跑到田里去。施老太太使劲割着谷子,一面割一面不时看看旋转着的打谷机,觉得自己画的太不像了。
太阳偏西,组员们到饭场上开饭,施老太太呢,回她的草屋去了。她的那张纸照旧堆在矮桌上,定睛一看,呵!纸上新画了八面旗帜,用水彩染得红红的。她暗暗地想:“这分明是小孙子添的,我画的很不像,可是他怎么猜出来是画丰收呢?”然后细心地修改打谷机,但是越改越不像,只好不改了。接着就画了一条道路,路上有马车。
“当,当,当!”出夜工的锣声响了,这时她才想起还没有吃晚饭哪!她慌里慌张地加了一件衣裳,向田里走去。
大家把打谷机移到另一丘田里,施老太太也拥进人群里去推车。
“你回去吧,我们要干到天亮。”
“我也要干到天亮!”她嘴上虽这么说,但脑子里可考虑起来了。近几夜月亮照得亮堂堂,社员们借着月光收割,无论哪一组都不点灯。这可难住了她,眼睛不论睁得多大,却只能看见迷迷糊糊的一片。
组长说,“你嘛,不来也不要紧,迟到也不要紧,为什么偏偏要忙成这样呢?”
她怕摸路,便没有再说话踉踉跄跄地往家走去。
白灰灰的煤油灯,在草屋里亮起来了。施老太太坐在矮桌前,继续画她的图画,啊,她发现画上又被人添了一些,这是一群牛,驮着一袋袋的谷子,在道路旁走成一行。看笔迹,不是小孙子添的,那一定是媳妇了,她什么时候回来过呢?她觉得别人画乱了她的丰收图,但又觉得比她画的完美,对的,应该把这些画上,田野上不是飘着红旗吗?驮牛队不是常常来驮谷子吗?她在白天看见的景象浮到脑海里来了:金穗成海,到处是红旗,到处是打谷机和歌声;道路上,牛、马车络绎不绝。呵,还要画上一条江,江中有船,船上堆着谷子。……
她沉思着,从心里发出了笑声;她想:这是从来未有过的大丰收呢,我一定要画!她的心跳动着,手哆嗦着,画上了这样,漏了那样,是啊,今年的大丰收画不完呵!
最后,她蘸了墨,哆哆嗦嗦地写上了五个字:今年的谷子。
她急忙把画挂在草壁上毛主席的像旁边,爬上床甜甜地睡着了。(马 克插图)


第8版()
专栏:

庆丰收诗会
枚屋红红太阳下西墩,粮食堆满大小囤,场上人儿闹盈盈,触景生情诗出唇:玉米如琥珀,剔透囫囵囵;大豆像珍珠,颗颗圆滚滚;棉花一堆银,稻子黄金嫩;眼花撩乱看不尽,聚宝盆儿颜色逊!”小妹吟诗不打顿;大嫂诗句出口顺:“一树桂花万里香,田里花开黄暾暾,稻花豆花乱方寸,玉米花开蜂蝶蹲,芝麻花开如凤仙,飞花结实多子孙!”老汉也把嗓子润:“要把粮食比昆仑。今年稻田汪洋海,一声收割浪潮吞。三头六臂人势众,四海五岳任废存,山河犹听生产令,牛鬼蛇神吓破魂!”青年豪语惊苍穹,精神抖擞如饮樽:“雷作宝剑电作盾,虹为大桥风为轮,雾露霜雪由我用,叫它风调又雨顺。天马行空乘游龙,玉皇大帝拜下风!”今秋丰收胜千秋,明春万倍超今春,诗歌越唱兴越高,不觉月儿上东墩。〔苗 地 插图)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一篇古为今用的史学论文
在历史学中如何贯彻厚今薄古的原则,9月29日人民日报七版所载范文澜同志的文章“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文章不仅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和恰如其分的结论,而且严格地遵循着历史实际从中引出了合乎社会主义需要的历史教训。它使人奋发,引人深省。使人奋发的是:它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阐明了今天对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斗争的合理性、必然性,从而鼓舞了人们进行自我改造。它引人深省的是“历史多么无情而又有情,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一切在于本身的行动,历史只是公正的纪录”,使人读过之后,不得不考虑自己用什么态度对待现实,怎样写出自己的历史。
北京昌平区下放干部 李思温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对我们很有启发
我们中央商业干部学校师生,9月间到了河南新乡专区,参加农民建立人民公社的运动,接受实际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目前正研究人民公社中共产主义萌芽的问题。人民日报10月1日第十一版上,刊登“提早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经典著作摘要,和“从人民公社看共产主义”一文,对我们很有启发。建议报纸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中央商业干部学校 荀登寿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欢呼兄弟民族向文化进军
9月24日人民日报第七版“各族人民齐攻文化堡垒”这个专栏,我仔细看了一遍,得到很大的鼓舞。从这几篇报道中了解到各兄弟民族在党的英明领导之下,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正在飞跃地提高。希望人民日报今后多发表这样的消息。广西贵县石龙人民公社 谢树萱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送来了新鲜的教材
前些日子我们初中三年级文学课学到湖北省谷城县委第一书记沈汉民同志写的“争取一两年内小麦亩产千斤”的论文,我们采用了小组集体讨论的方法,师生同时进行学习和分析,这时恰好读到人民日报10月8日发表的谷城县力争明年全县亩产小麦三千斤的新闻。这篇新闻及时地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材料。同学们听到这个新闻后,个个欢欣鼓舞,都表示要加紧学习,积极参加勤工俭学的劳动,为祖国伟大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北京六十三中教员 诸良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两个百分之百
芷汀
前些天,我们在石景山发电厂编写工厂史的时候,了解到一件叫人生气也叫人痛心的事:解放以前,发电厂的所有机器、工具甚至连日常生活用品,百分之百是进口货。厂里向外国买零件,一买就是几千几万元。你看,劳动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被国内外资本家是怎样穷凶极恶地剥削和压榨啊!
可是现在呢,发电厂不久前出版的小报上刊载了一条消息,报道厂里即将制出大型落地车床、多钻杆眼床、牛头刨床、立铣床、切管车床、镟木车床等六种机床多台,高级精密滚珠轴承一千套,容量一万二千瓩的大型汽轮发电机一台……。
这里是发电厂,也是机器制造厂。这是经过去年的整风运动,全体职工思想觉悟大大提高,革命干劲十足,原来的修理车间,实际上早已不是单纯修理而搞起制造来了。不久以前,工人们为农民弟兄赶制了一批水轮发电机,现在又要制成大型汽轮机,这真是过去谁也没想到的事!
现在,厂里所需要的,从机器上的任何细小精密的零件,到最庞大复杂的机器,从生产到生活上需用的东西,我国完全可以自己制造,再也用不着依赖资本主义国家了。我们已经由百分之百的使用进口货达到百分之百的可以使用本国货了!这两个百分之百,是使我国人民为之高兴、使资本主义国家垂头丧气的数字!


第8版()
专栏:

新列兵
——战士诗
我连来个新“列兵”,
军龄赛过我年龄,
虽然革命这样久,
还和我们搞五同;
到了班里就上岗,
下得岗来又劳动,
工作积极守纪律;
真是一个好“列兵”,
不嫌高粱米饭粗,
不嫌士兵铺板硬,
唱歌学习全参加,
一切和兵全相同;
要问此人他是谁?
就是我们的老司令。


第8版()
专栏:

永不消逝的革命精神
——看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
林远
在敌人的严密封锁和疯狂镇压下,党的地下组织依靠什么来最快地得到党中央的指示以便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呢?依靠什么冲破敌人的封锁向上级党汇报工作、汇报革命斗争所需要的各种情况呢?是什么东西使得像延安和上海这样遥远的距离一下子又缩得很近?
没有疑问,是党的秘密电台。
电台,是党在白区进行斗争的一个重要武器。电台的报务员,是站在最前线的战士。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通过一个电台报务员的经历,刻划了这群无名英雄们的丰功伟绩和坚贞品质。一个老红军,被派到敌人的心脏地区——上海去负责党的秘密电台工作,历尽许多艰险,一直坚持到上海解放的前夕。从这里,你可以看到,我们的每一个胜利是怎样得来的?我们的革命的每一个进程上,流过多少血,多少汗?我们党的优秀儿女,怎样在自己的平凡的战斗岗位上,表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共产主义精神。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像某一些惊险片,只是着眼在某一个具体事件,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在比较狭仄的范围内。影片在广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前展开它的情节。它通过电台报务员和其他地下党员的活动,揭露了蒋介石集团的投降阴谋,宣传了党的坚持抗日的方针。它把党在上海的地下活动同党的首脑部门直接地联系起来。把敌人占领下的上海同革命圣地延安联系起来。在地下工作时期,不少同志都曾经有过这样的苦闷:看不到自己工作的作用,老是想到战场上或者根据地去干个痛快。党不断地批判这种只看局部、不看全局,只顾个人痛快、不顾革命利益的错误想法。你从影片里看吧,那些地下党员,他们做的只是一些平凡的工作。例如,做交通联络工作的同志,他们百无一失地传递党的秘密指示和文件,也许他们根本还不知道这些小纸条的内容,但他们是把整个的心,整个的生命放在这项看来极简单的工作上的。谁能说哪件工作是可有可无的呢?
他们做的是平凡的工作,他们是无名英雄(他们也从不计较什么“名”)。没有任何一项工作不是整个革命事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部大机器不能缺少任何一个小螺丝钉。这就是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优点:它注意刻划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李侠这个人物,无论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敌人的严刑威逼下,都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忠诚的地下工作者的高贵品质。在敌人的皮鞭底下,他没有招供一个字,没有泄露党的一句话,他还用自己的行动,用无言的眼神,在精神上支持了何兰芬。当敌人误认为他是“重庆分子”想加以利用的时候,他就立即不放过这个揭露敌人的好机会,虽然组织上已经决定他撤回根据地。利用替敌人发机密的电报的机会获得情报,这是十分危险的事,然而李侠想到的,只是革命的利益,革命的需要。虽然,从情节的安排上看,李侠最后的牺牲不太必要,因为完全有可能避免;而且,敌人已经注意而且正在搜索这个电台。但是,电台报务员为了完成党的任务,明知有极大危险也还是从容不迫地去执行,丝毫不考虑个人,这是很使人感动的。影片在李侠发出最后一组电码“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的时候结束,使观众久久地在内心深处回响着这个坚贞的声音。
在这里,我还想说一个细节。何兰芬从工厂里调出来帮助李侠工作时,她是又兴奋又感到新奇;可是当她开始按着工作的要求过新的生活的时候,她苦恼了。叫她怎不苦恼呢?在工厂里,同小姐妹一起,同自己的同志一起,虽然斗争也很艰苦,但是多么痛快!现在呢,要穿上花旗袍,同那些她所厌恶的老板娘、交际花之类打麻将,说些无聊话。可是,正像李侠讲的:“我们既然是自己阶级的战士,那就要学会在任何条件之下作战!”事实正是如此。如果没有巧妙的隐蔽,如果没有这种学会在任何条件下作战的毅力和斗志,李侠的秘密电台怎能坚持工作十年之久?影片的这个细节的描写,使每一个在白区工作过的人都感到亲切有味。
我没有说到影片的缺点(它还有些不够真实的细节),它总的说来是好的。它可以使我们想想过去,看看现在,以更大的干劲和信心创造未来,它可以使我们学习革命前辈们的榜样,保持和发扬永不消逝的革命精神,永不消逝的共产主义的红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