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一步直登九重天
少数民族跨越几个社会阶段飞跃前进
统战部召开全国民族工作现场观摩会议
介绍三江经验号召各民族大支援大协作
据新华社18日讯 少数民族完全能够像汉族一样地大跃进,能以最高的速度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迅速摆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落后状态,进入先进民族的行列。中共中央统战部最近在广西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召开的全国民族工作现场观摩会议,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次民族工作现场观摩会议,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召开的:全国9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在党的领导下,已经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其中有些民族从封建制度、奴隶制度,甚至原始社会制度,越过了一个或几个社会阶段,实行了社会主义革命,跃进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经过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后,少数民族劳动人民的阶级觉悟大大提高,在全国大跃进形势的鼓舞下,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样掀起了大跃进高潮。在这样的形势下,这次民族工作现场观摩会议的召开,就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来自中央和全国十四个省、自治区的一百多民族工作者代表,听了中共三江侗族自治县委员会的工作情况介绍,研究了这个县的工作经验,还参观了这个县卫星人民公社侗族程阳大队。各族人民的冲天干劲和高速度大跃进的事实,给与会代表以很大的鼓舞。
三江侗族自治县处在广西与贵州、湖南交界处的偏僻山区,居住着十八万侗族、苗族、汉族、僮族、瑶族人民,是历史上严重的缺粮县,平均亩产粮食只有一百多斤,每年要从湖南、贵州运进大批粮食。1954年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完成土地改革,粮食产量虽然连年增加,但生产仍然落后,严重缺粮问题并未解决。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共三江县委领导各族人民,经过整风、反右派、批判地方民族主义的斗争,取得了两条道路斗争的伟大胜利,今年又认真批判了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右倾保守思想,彻底清除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论”、“特殊论”。克服了干部和群众中存在的“少数民族地区比不上汉族地区”、“山区比不上平原”等右倾保守思想。提出了“承认落后、改变落后”、“赶汉区、赛平原”、“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响亮口号,掀起了群众性的生产建设高潮。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信心百倍,干劲冲天,破除迷信,改革了许多不利于社会主义的风俗习惯。各族人民发挥了大团结、大协作的共产主义精神,互相支援、互相学习、互相竞赛,新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正在发展。这个县今年打破“山高水冷、不能种二苗”的陈规陋习,改革生产技术,改一季稻为两季稻,结果早稻平均亩产达到了一千零二十一斤,一跃而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个早稻千斤县,仅上半年的粮食产量就超过去年一年的粮食总产量,由历来的缺粮县一变而为余粮县。现在全县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为实现今年全县平均亩产两万斤粮食的目标而努力。与农业大跃进的同时,工业方面也建立了大小工厂四千多个,比大跃进前增加了六百多倍。
三江各族人民大跃进的生动情景和丰富经验,使各地代表受到很大的启发。在现场会议上,各地代表除仔细研究了三江的经验外,还汇报了本地区的跃进情况。有些代表还谈到他们的认识落后于实际,表示今后要加快步伐,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和汉族地区一样,以最高的速度建设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跃进。
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谢鹤筹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他肯定了三江大跃进的经验。他首先指出:在少数民族中彻底进行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彻底取得两条道路斗争的胜利,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重要保证。他说:“落后论”、“特殊论”是少数民族前进的阻力,打破“落后论”、“特殊论”是关系到在少数民族地区贯彻总路线的根本问题,这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复杂、艰巨的思想斗争任务。他说,各少数民族地区都应该以高速度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样,全国少数民族赶上汉族水平的时间将大大缩短。他在总结发言中,还指出民族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社会主义大跃进,向民族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就是要组织各民族间的大团结、大支援、大协作,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的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跃进。


第5版()
专栏:

产量直线上升 一天赶上五年
广西跃进全国钢铁先进行列
本报南宁18日电 记者刘远修报道:一个钢铁生产落后的自治区,已进入全国钢铁生产的先进行列。广西僮族自治区今年到10月16日止,生铁产量已达十六万四千五百五十八吨,完成全年计划的80.2%,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铁的总产量才一万七千一百八十八吨。10月以来,生铁日产量直线上升,到16日,已完成全月生产计划的79.17%,从9日到16日,平均日产量达到一万六千六百八十九吨。
现在,全区都在准备大放钢铁卫星,一个大动员、大辩论、大协作的高潮,已经汹涌澎湃地开展起来。全区投入钢铁战线的劳动力,已由上月底的三百四十万,增加到四百五十万。全区共建成炼铁炉五万七千多座。铁产量增加最多的柳州专区,这几天各钢铁野战大军,正掀起一个采煤、烧炭、挖矿石等大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并结合生产开展评比、辩论,扫清了思想障碍。玉林专区虽是一个缺铁地区,但铁的日产量也一直很稳定,占全区完成月计划的第二位。这个专区为解决大放产铁卫星所需的燃料问题,组织了四十九万多人,由各县县委书记领导到六万大山、大容山一带为钢铁准备“粮草”。邕宁、梧州两专区,在“赶柳州、超玉林”的行动口号下,开展燃料、矿石、原材料、运输大检查,要求20日前完成一个月“粮草”储备。
在这期间,许多地区同时掀起了全民性的大辩论,辩论的内容是:钢铁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能不能再跃进,并在辩论的基础上开展了人人献计运动,全面推广“数量大跃进,质量大提高”的技术改革。现在,各地正大力推广利用自然风代替鼓风的石灰窑式炼铁方法,使生铁产量飞跃上升。柳州市和忻城用“炒回锅肉”的办法把烧结铁炼成钢的经验,准备大量推广。
当前,自治区生铁生产出现的新形势,仅仅是跃进的开始。一个更大规模的“淮海战役”,已经揭晓。区党委提出的战斗任务是:全力以赴,力争10月份基本完成中央分配的二十万吨生铁生产任务!


第5版()
专栏:

三江民歌
劳动创造富裕乡,
处处绿荫绕村庄,
芦笙吹得白云动,
清风送来稻谷香。
摩天岭上开水沟,
高山向我低了头,
要把水田修山顶,
同桌嫦娥共饮酒。
钢铁喜讯传四方,
铁水奔流如海洋,
山区高炉烟雾起,
熏黑太空玉帝皇。


第5版()
专栏:

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林溪卫星人民公社的社员们正在管理水稻高产卫星田,防止稻子倒伏。 新华社记者 李起龙摄


第5版()
专栏:

县县社社增产 亩亩块块丰收
本报南宁18日电 广西僮族自治区正在加紧收割中稻。到12日止,全区六百多万亩中稻已经收割二百十八万多亩,平均亩产七百零一斤,比去年增产149%。柳州专区已收割的四十七万多亩中稻,平均亩产一千零六十九斤,比去年增产291.5%。这个专区的环江县已收八万二千多亩,平均亩产四千零十斤。桂林专区中稻已全部收完,县县社社增产,亩亩块块丰收;高寒山区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平均亩产一千五百斤,比去年增产两倍半。
自治区农村共有七百万个劳动力。从9月以来,各地先后抽调了五百万个劳动力到钢铁生产战线去。由于后方劳动力减少,劳动组织有些涣散,因而部分干部和农民就产生坐以待援思想,叫喊“后方空虚了,没法搞好农业生产”。为了及时把成熟的中稻收回来,10月初各地展开大辩论,批判了这种坐以待援的消极等待思想,千方百计地挖掘劳动潜力,把能劳动的人员都动员起来,合理安排使用。柳城、来宾、石龙等县还展开了前后方的互相竞赛,看谁先放“卫星”。南丹县红旗人民公社小塘生产大队一百零三个劳动力,开展互相竞赛后,早上两点钟出工,天黑收工,收割效率提高了四倍。都安瑶族自治县经过研究,采取烧炭、采矿与秋收相结合的办法,集中力量大协作,突击两天,就收割了七万五千多亩。


第5版()
专栏:

广西环江县下南区毛难族社员在收割中稻。今年,他们的中稻产量比去年翻了八番,在历史上一直是缺粮的高山地区现在成了米粮仓。 新华社记者 何国正摄


第5版()
专栏:

三江无限好
本报记者 赵慎应 黄昌禄
进入三江,犹如来到了一个山歌之乡。
汽车奔驰在山间公路上,在公路两旁稻田里紧张劳动的男男女女公社社员们,很远就迎着汽车,欢笑着,唱出了婉转动人的山歌。这是三江各族人民在欢迎到此参加全国民族工作现场观摩会议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个代表。汽车早在山谷里消失,歌声还在山坡上飘荡。
无数山歌不仅唱在人们的嘴上,还写在村寨里的墙壁上和耸立路旁的牌坊上,使人耳目应接不暇。他们是这样赞美自己的家乡:“云拥山腰山扶川,鸟语花香赛桃源,田中稻苗高过岭,山上杉木顶破天。”在实现人民公社时,他们欢乐地歌颂:“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像太阳,只要跟着太阳走,要上天堂路不长。”
听着和看着这些山歌,使人精神越来越焕发,心情越来越舒畅。使人感到,这里各族人民是那样富于理想。
在这个高寒山区,争取今年全县亩产粮食两万斤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无论在田头、村边、道路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许多木牌上写着:“硬要实现双万斤县”的标语。在许多晚稻“卫星田”旁的木牌上还写着亩产五万斤、十万斤,甚至更高的指标,木牌上写着“卫星田驾驶人”的姓名,写着实现指标的措施,这说明那些惊人的指标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将要实现的目标。
双万斤,这个指标相当于解放前(1949年)平均亩产量的一百零七倍,相当去年平均亩产的三十三倍。这个指标是在今年早稻实现平均亩产千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关于粮食问题,这是三江各族人民一部悲惨的历史,也是一年来人民胜利斗争的历史。三江过去是个严重的缺粮解县,解放前每年亩产平均只有一百多斤粮食,各族人民过着悲惨贫困的生活。当时流行着一首凄惨的山歌:“难又难,一筒(半斤)白米煮三餐,砂罐煮粥调羹舀,何曾得饱那一餐。”解放后,在1954年经过和平协商的方式实行了土地改革,几年来粮食连年增产,各族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一定改善。但是每年全县还要组织四十多万人次到贵州、湖南去挑粮食,翻山越岭,来回几百里路,全县五百多名干部,每年就有四百多名干部忙着粮食工作。
在全民整风运动中,他们彻底打垮了那些民族败类、右派分子,并在两条道路的辩论中,提高了阶级觉悟,擦亮了眼睛,更加明白了只有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解决最严重的粮食问题。
今年,他们又粉碎了“山区比不上平原”、“少数民族比不上汉族”的论调。粉碎了特殊论和落后论,决心以最高的速度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他们到处唱着:“唱歌不离总路线,生产不离争上游,鼓足干劲大跃进,特殊落后一概丢。”“黑夜茫茫当白天,咬紧牙关干一年,改变落后赛先进,山区硬要超平原。”他们大胆地选定1955年全国第一个水稻千斤县的广东潮安县作对手,提出口号:“学潮安,赶潮安。”
谁说“三江山高水冷,不能种二苗”?三江各族人民改变了历史上的千年陈规,改一季稻为两季稻,大闹生产技术革命。结果,全县获得了早稻平均亩产一千零二十一斤的空前大丰收,成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个早稻千斤县,一变历史上的严重缺粮县而为余粮县。
和粮食问题比较起来,三江的工业在解放前更是一张白纸,人们形容白的程度时说,连铁锅破了也找不到人补。三江各族人民在解决粮食问题的同时,也开始进行了工业建设,最近四、五个月来,他们白手起家办起了四千多个厂矿,新建成的四十七座土高炉,已有十一座流出了铁水。
白手起家。有了劳动的手,什么都能创造出来。县人民委员会大门口有一副很大的对联,上联写着:十八万颗铁胆雄心,志在超英赶美,莫说几千厂矿。下联写着:十八万双劳动巨手,要使山移河转,何况亩产双万。在三江,到处都可看到十八万颗心和十八万双手的力量。我们参观了三江第一个制成滚珠轴承的县农具厂,这个工厂既没有动力,也没有机床,工人们过去连滚珠轴承的名词也没听说过。但他们凭着一把老虎钳、一把铁锤,一锤锤地制成了成套的滚珠轴承。(附图片)
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大队的妇女们向田间运送肥料 新华社记者卢 竫摄


第5版()
专栏:

访“老人促进派”
本报记者 王立忱 李起龙
程阳老人赛黄忠,
门门生产打先锋,
越干深夜越有劲,
西瓜越老心越红。
这是流传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地方的一首侗歌。那还是今年夏天,社里进行抢收抢插,整整四十天,几十位老人和青年人一样吃在田头,住在工棚,日夜苦战。小伙子们劝这些老人多休息一会,一位五十四岁的吴家盛便唱出了这首歌来表达老人的心情。在这里,已有八十多位老人被人们尊称为“老人促进派”。
吴家盛老人在解放后,编唱了许多社会主义的侗歌,现在被人叫做“社会主义歌手”。他曾经和党支部书记石明德一起带领全寨男女,拱锄向风水地“鲤鱼坡”开火,破除了迷信。当我们问起程阳的老人过去迷信风水很深,现在怎么都不信了?他笑着说:菩萨不顶事,是骗人的。过去讲迷信,穷还是穷,苦还是苦。有了共产党的领导,现在家家户户生活好,我们老人在大辩论里就想清楚了,所以,党支部一号召开山动土垦荒地,我就想:说是说,要真正干还得有带头的人,我就跟着党支部书记一起去开风水坡。年青人一看老人都上了阵,全拥到坡上干起来。现在,这个迷信坡已是一片良田。
提起六十三岁的杨成朋更是干劲冲天。有天夜里,我们见到了他,听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夺红旗的故事:还是插秧时候,社里开展了红旗竞赛,规定那个队社员出工齐出工早就得红旗。杨成朋向队长说:“咱们一定要和青年队比一比!我年纪大、瞌睡少,夺红旗的任务给我吧。”队长答应了。第一天夜里,鸡才叫头遍,他就叫醒睡在工棚里的社员一起到社干部住的工棚里去拿红旗。走到半路,碰见青年队的小伙子们已经扛上红旗出工了。“好吧!小伙子们,明天再较量!”他打了个招呼就出工了,这天干了一天活,夜晚回到工棚,大家都困了。他一会坐着抽抽烟,一会躺着休息一下,一心想夺红旗,怎么也睡不着觉,半夜下起雨来也不顾冷,叫醒社员去扛红旗。就这样,他一连三个夜晚不睡觉,白天照常干活,为队里连夺三次红旗,大大鼓舞了队里的士气,队里生产搞得很出色。现在,这位老人还和杨成荣、杨俊华、杨通怀等九位老大爷共同负责看管一亩“晚稻老人卫星田”。清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们就到卫星田里轻轻拨掉禾苗上的露水,天天施放各种肥水,他们计划亩产十五万斤,年底和青年小伙子一道进北京城报喜。
程阳的老人,的确是“门门生产打先锋”。修水利时,八十八岁的老公公吴国安,已经十年不出门了,在兴修水利时,拄了拐棍亲自出工指导青年人砌水渠。吴成善老人从春节到现在,没有休息过半天。春天修水利时落了四、五寸厚的大雪,他和队长坚持把渠修好。社里的养猪场还有八个男女老人,负责饲养八十头猪。他们每天到山上去割四百斤猪菜,还要拾七百斤柴,再煮二十四锅猪食。这八个老人由七十二岁的石汉尧老汉带头。
这些老人促进派在大跃进中发挥冲天干劲,受到了大家的敬爱。青年人在他们的激励下,更像生龙活虎战斗在田间。(附图片)
广西环江县八十高龄的韦老太太(僮族)领着盲人向金贵(僮)来到田间。向金贵用手抚摸着谷穗,用拐杖测量它的长短。
新华社记者 何国正摄


第5版()
专栏:

卸下民族装饰 穿起普通衣裳
大苗山妇女轻装投入生产战斗
本报南宁18日电 脱去绣花衣,不作百折裙,广西僮族自治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苗、侗、瑶族妇女大力改革不利于生产的服装。
现在,全自治县六万多苗、侗、瑶族妇女中,有近四千名妇女已经穿上了新制便装。妇女们由于从繁琐的针线活中解脱出来,全年出工时间已由过去的一百二十天增加到三百三十天,现在,许多妇女身边都带有三件东西:伐木生产用的柴刀,学文化用的小黑板和参加军事训练用的木枪。干起活来一阵风,行动非常迅速。几天前,全县有十一个人民公社新辟了十一个伐木工地,成千的苗、侗、瑶族妇女担起行李和大米,赤着脚戴着草帽,和男子一样翻山涉水,吃在山上,住在山头,大砍竹木,支援工业建设,再也不为服装的拖累而延误生产了。
苗、侗、瑶族妇女的原有服装,每套(包括头巾、围肚、绣花衣、百折裙和脚笼)用布两丈多,重量一般都在五市斤以上。如果加上项圈、手镯、头花等沉重的银、玉首饰(最重的有三十二斤),行动更加不便。几年来,特别是大跃进以来,各族妇女迫切要求改革这种妨碍生产的传统服装,改穿便装,以进一步参加生产劳动。
大苗山苗、侗、瑶族妇女提出改革服装的要求,得到各地党政部门的重视,曾先后在河村、安泰等地召开了四次现场会议,积极加以倡导。9月底在安泰举行的全自治县范围的现场会议上,东方红和万宝山两个人民公社的五十六名代表,全部穿上了色泽鲜明、样式不同的便装,她们高兴地说,穿便装有七大好处:上山下田生产便当;好洗好换;省工;省布;省钱;不绣花有时间学文化;颜色多花样好。白云人民公社十四名代表一致表示,在开会、学习时,原有服装仍可穿戴;如果再添制新衣,就一律改成便装,不再刺绣。有的代表在会议期间就赶制了合身便装,专备生产时穿用。也曾有少数妇女对改革服装有顾虑,怕男青年不爱,怕老年人讲怪话。经过现场会议的讨论后,她们已经认识到恋爱结婚不以穿衣好坏为条件,而是以生产劳动好坏为标准,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就应该大胆地进行改革。


第5版()
专栏:

改得好
黄绍进
大苗山苗族自治县苗、侗、瑶族妇女,在工农业大跃进中,自觉自愿地改革原来不利于生产的民族服装。这件事在少数民族地区值得大大提倡。
这些民族旧有的服装,穿戴麻烦而又笨重,特别是从织染到刺绣都要经过妇女们长期的操作,大量的劳动力因而浪费了。如以每人每年添制一套衣服计,大苗山六万多妇女,就要花费约二百万个工,这是多么大的浪费!
自大跃进以来,各项建设事业齐头并进,劳动力不足已是普遍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劳动力少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就应该把不必要花费的劳动力节省下来,用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去。民族服装的改革不是一件生活小事,而是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它将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有人说,服装改革就改掉了民族固有的特点。这是一种右倾保守思想。任何民族的服装式样,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它会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少数民族妇女,在过去那种较为落后的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受生产水平的限制。制作服装花费那么多的精力,这是很自然的。解放以后,特别是经过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少数民族地区的所有制已由个体经济改变为集体所有制,生产力空前地发展了,落后的经济文化面貌正在飞跃地改变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有的服装样式,逐渐改革,代之以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新服装式样,这是必然的。当然原来的服装在开会、学习时仍可穿戴,这样才不会妨碍生产。大苗山各族妇女今天破除了重重顾虑,想改、敢改、大胆地改了,这是思想上的一个大解放。这是他们学先进、赶先进,一切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的新风格。


第5版()
专栏:

英俊威武的女民兵
“一二一,一二三四。”
每天清晨,三江侗族自治县山寨的操练场上,有两万名雄赳赳的女民兵在操练。她们腰里插着木手枪,肩上扛的是步枪,好一副威武气概。
9月13日,林溪卫星人民公社侗族民兵举行盛大阅兵比赛,程阳大队选派了二十人来参加。指挥员巡视以后说道:“人都说侗家姑娘胆子小,连牛也不敢摸一摸,果真不假,一个女民兵都没有。”党支书忍住了笑,他说:“等比赛完再谈。”
英俊、威武的程阳民兵登上了操练场,各种步伐,坐、立、卧、射等基本动作,样样纯熟、准确,被评为全公社第一名。各地民兵把程阳民兵包围起来,要求介绍经验。呀,大家不约而同地向一个威武的民兵惊叫起来,“那不是女民兵队长杨文英吗?”凑近一认,果然,除了她还有六名女民兵,全是男子装束。女扮男装的奇闻传遍了山寨。
原来是这样:当美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军事挑衅时,侗族人人磨拳擦掌,要求武装起来。侗家姑娘杨文英第一个要求拿起枪杆,她说:男子能当民兵,女子也能。她开始和男子一起学步法,早晚学操练,劳动休息时,在山上碰到飞鸟就学瞄准,眼睛被风沙吹得红肿,用手揉揉又练习。一天,要举行实弹射击了,经过指挥员示范之后,杨文英打出第一枪,成绩优秀。姑娘们看到杨文英的那股劲,都要求当一个光荣的民兵。从此,程阳大队编成女子民兵队,和男子一样操练。她们操练、生产、学文化样样都比男子队好。听说要检阅比赛,姑娘们选出了七个人。不能给姑娘们丢人啊!她们决定女扮男装,摘下了耳环、手镯,打起男人头巾,去参加比赛,让大家看看女子是不是能和男子一起上战场。
李进挺(附图片)
苗地插图


第5版()
专栏:

新式坐妹
“坐妹”,就是侗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意思。多少年来,侗族姑娘和小伙子,每当傍晚就聚会在寨头、寨尾和古楼的下面,乒乓乒乓,弹起了琵琶,唱着情歌,直到深更半夜才依依告别。白天,姑娘在家养神,小伙子上山生产一阵,就呼呼睡大觉。这样天天不断、夜夜不闲。有时,小伙子们还抱起琵琶,成群结队,翻山越岭到别的山寨去比赛“坐妹”。
大跃进以来,侗族男青年变样了。他们白天大闹生产,晚上又点起火把苦战。姑娘们也一个个拿起锄和铲,参加劳动生产。开垦荒地时,男挑女挖,男的要逞强、女的不相让,姑娘挖得快,小伙子挑的更多,每个人都挑选劳动竞赛的对手。青年人都说:劳动生产也能“坐妹”,比唱情歌甜得多。修水利时,林溪一带有四十六对青年男女在劳动中“坐妹”,在工地上结婚。女青年吴明女在结婚的第二天,不仅自己出工,还带动夫家的妇女出工。女青年杨贤琪,在工地结婚后,就鼓励丈夫杨永贤参加“钢铁远征队”,到柳州大闹钢铁生产,还互相挑了战,一个要当农业模范,一个要当钢铁英雄。
现在,山寨里再也看不到像流浪汉似的“坐妹”青年。他(她)们在劳动中,比赛干劲,在田头休息时弹琵琶尽情歌唱。幸福的生活连老人也羡慕地说:年轻人在劳动“坐妹”好处多。 李进挺


第5版()
专栏:

在宜林卫星铁厂
“要看得准,看准矿苗朝那个方向走,矿苗横着伸去就横挖,直伸就直挖。”汉族工人侯代金耐心地向莫如珍指点着,说完便挖探槽给他看。
莫如珍,这个侗族青年农民8月底才进厂,领导上分配了搞探矿。他对找矿、探矿一窍不通,心里真着急。但是,汉族老大哥主动地来帮助,使他很快学会探矿技术,能够带领新工人上山找矿了。最近他和侯代金搬到一间屋里,同睡一张床,亲如兄弟。
宜林卫星铁厂的几百个侗、汉族工人,都是这样友爱互助,亲如兄弟。这个铁厂是在侗、汉两族人民共同跃进中诞生的。侗族区的卫星人民公社产煤炭和木材,但是没有铁矿;汉族区的火箭人民公社有铁矿,却没有煤炭和木材。两个公社的社员在全党全民办钢铁的号召下,破除了传统的地界观念,互相充分利用资源,8月间第一次联合建立起这个铁厂,现在,这两个公社还在筹办十一个这样的团结钢铁厂。 鲁兴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