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天下为公”的理想逐步实现了
胡华
刘少奇同志在视察江苏城乡时,群众反映非常赞成实行粮食供给制。他们说:“一个心思丢下了,一个心思又来了。丢下的是几千年愁吃愁穿的苦心思,又来的心思是怎样把生产搞得更好,不然就对不起共产党。”少奇同志认为:这两句话,二个心思,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觉得发人深思之一,就是“天下为公”的理想逐步实现了!
“天下为公”,这是历来优秀的中国人对于人类社会制度和精神面貌的理想。这句话原出在大概是战国时代人所作的“礼记”一书的“礼运篇”上,是这样说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集解”卷六)
这是一幅人类高尚道德和幸福生活的美丽图画。当然,在悠长的奴隶制或小农经济的年代里,这只是一种美好的空想。太平天国的革命领袖们,在他们所颁发的“天朝田亩制度”中,也曾部分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这种理想,他们想用平分土地的方法来实现这种理想,但是,即使是平分土地以后,农民也仍然是小私有者,小私有者的状态不改变,做到“天下为公”是不可能的。发动戊戌变法的康有为,当他还是维新派时,他曾写了“大同书”,描述了一个“一切平等”的“大同世界”。他也可以说是“敢想”了,但是他究竟是一个软弱的资产阶级的改良派,这种“想”,只是关在书斋中、写在纸头上,当然谈不到寻找途径去干了。作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民主派的孙中山先生,把“天下为公”作为革命的最高奋斗目标。孙中山是赍志以死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句口号也只能是他的空想。国民党反动派出卖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却继续盗用孙中山所喜爱的“天下为公”这句口号,作为他们卖国营私的遮羞布,这真是对中国人民这句崇高口号的莫大侮辱。国民党二十二年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反动的贪污政治。
中国历史上真正具有“天下为公”的精神并为此目标而牺牲奋斗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当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白色恐怖之下,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历尽千难万苦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时候,一些自以为聪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曾在一旁叹息说:“其志可嘉,其愚不可及也。”在这些剥削阶级分子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真正“为公”的人是不存在的,如果有,那也是十足的大傻瓜。
可是,曾几何时,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就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大变化。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出现,人们的精神面貌开始变了,变了。具有“天下为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面貌的人,已经不是少数人,而是开始普及到广大工农群众之中了。你走到人民公社看一看,欢笑着的托儿所的儿童,晒着太阳安详地下跳棋的幸福院的老人,架着枪突击种麦的青壮年男女,有着丰盛菜饭的食堂、清洁的浴室、医院……。这一切,显示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已不是空想,而逐步成为现实了。你去看一下每个公社的规划,那都是一幅幅最美好的图画,比“礼运篇”所描写的更加宏伟,更加丰富,更加美丽。而更加重要的,是共产主义思想的普遍高涨。人人把公社当作了家,一心一意为实现公社的规划而奋斗。资本主义的道德、法权观念开始破产了。真正“天下为公”的时代来到了。这也是人类通向共产主义的新的曙光!我们会很快地看见这种“天下为公”的共产主义精神将成为我国六亿人民共同的道德标准和生活准则,它也会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第8版()
专栏:

歌唱大跃进的一支组曲
——评纪录片“工农兵学商”
徐肖冰
纪录片“工农兵学商”通过“铁花怒放”、“农业卫星满天飞”、“一切为了顾客”、“直上云霄”、“在保卫祖国的旗帜下”等五部短片,反映了工农兵学商等战线上的跃进景象,可以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跃进的一幅缩影。
“铁花怒放”以武汉钢铁公司的建设为题材,以武钢第一号高炉的修建和一切为了提前出铁的紧张战斗为主要情节。在这全民炼钢铁的时日里,看到这样题材的影片,使我们万分振奋。影片以相当篇幅表现了工人的忘我奋斗的情景,也表现了党对他们的鼓励和关怀。其中工人们在灼热的阳光下和在倾盆大雨中紧张劳动的场面,以及毛主席视察武钢万人欢腾的情景,是特别激动人心的。影片作者以朴素的手法,阐明了这样的中心思想:武钢能比原计划提前九个月投入生产,这是史无前例的巨大胜利;而这样的胜利,是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工人们鼓起了冲天干劲,战胜了各种困难,才取得的。可惜作者在人物刻划方面,却嫌不够大胆,也不够细致,譬如描写工人们在极艰苦的环境中苦战的那一组镜头,就没有能够把人们那种顽强不屈的钢铁意志充分地表现出来。此外,特写镜头不够饱满和摄影角度比较呆板等缺点,也影响了影片映出的效果。
“农业卫星满天飞”是一份关于农业生产大丰收的捷报。这部片子把广东放射中稻卫星、山东放射谷子和玉米卫星、安徽放射葡萄卫星的情景,以及其它地区的棉花、高粮等大面积丰收的景象,汇编在一起,集中地反映出来,真给人“农业卫星满天飞”的感觉。那颗粒壮实肥大的稻子,那差不多有一尺长的黄澄澄的玉米,那水晶一样莹泽的累累成球的葡萄,是农民弟兄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苦干硬干后创造出的奇迹。过去有人认为这样的高额丰产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但现在,我们却从银幕上亲眼看到了这是事实。影片拍摄得简洁而且生动。虽然表现的都是同一的丰产题材,但并不给人重复单调的感觉。
“直上云霄”描写了北京航空学院师生自制飞机的干劲。影片的着眼点,放在从正面提出困难、克服困难,以至战胜困难方面,就使得影片不但具有了相当鲜明的主题思想,而且在艺术处理上,也不致陷入一般化的圈套。影片介绍人物时,对于人物的精神状态掌握得很好,角度位置也选取得很合适。
其它两部短片“一切为了顾客”和“在保卫祖国的旗帜下”,前者反映了商业工作的大跃进;后者报道了我们强大的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在福建前线的战斗动态,显示了人民战士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的无比的壮志雄心。这两部短片,同样反映的是激动人心的主题和事件。它们和其它三部短片一起,汇成了一支歌唱社会主义大跃进的组曲。它所描绘的那种壮丽美妙的图景,给了我们莫大的力量和鼓舞。


第8版()
专栏:土壤世界

把死土变成活土
——从深翻地谈到土壤的改造
  高士其
为了要丰收,必须不断地改造土壤。在今天,随着农业生产的大跃进,我们对于土壤的要求更大大的提高了。我们要命令土壤服从人类的意志,向人类所愿望的方向发展,使它们能更好的为农业大丰收服务。最近,党中央总结了农民丰产的丰富经验,发布了关于深耕和改良土壤的指示。这个指示提出两项非常重要的基本措施:深翻土壤和分层施肥。
用农民的语言来说:深翻可以使死土变成活土。这就是说,使没有肥力的泥土,变成有肥力的土壤;使没有生产价值的死土,变成能生产作物的活土。
分层施肥可以保证活土变成油土。使有肥力的土壤更加肥沃,从而获得高额的丰产。
深翻土地,是我国固有的一种耕作法,它能改变土壤的面貌和特性,使土壤有利于作物生长。
深翻的好处,在于它能加厚土壤的疏松层,又能使土壤里的孔隙增大,可以适当调节水分、空气和温度,这就有利于农作物根系的发育和伸展,加强抗风力、防止倒伏。
深翻虽然不能直接增加有机质和氮素,但是它能加强土壤矿物质的风化作用,把大量的磷素和钾素解放出来,使土壤里的生命活动大形活跃起来。
深翻土地,能使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保蓄得更多更好,减少了雨水的流失;同时也减少了水分蒸发的损失。深翻又可以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的一切有害作用,它能消灭杂草、病虫害和氧化土壤的有毒物质。
但是,有些人对于深翻问题还有顾虑。他们认为:如果每年翻耕土层,就会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降低了土壤的肥力。又有的人说:如果把下面的生土翻上来,反而要使当年庄稼减产。
分层施肥解决了这些矛盾。
分层施肥使土壤熟化,增加土壤里的有机质和腐植质的成分,使土壤由活土更进一步地变成油土。
有机质和腐植质是有胶结性的,它们能把单粒结构的土壤变成团粒结构的土壤,这样就能大大地提高土壤的肥力。
在单粒结构的土壤里,土粒都是一个一个的紧靠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孔隙非常小,因而保水保肥的能力还很差。下雨的时候,只有30%以下的雨水能够渗到土壤里去;70%以上的雨水都从地面上流走了。晴天一到,渗下去的雨水,就沿着毛细管上升而蒸发掉。
在团粒结构的土壤里,由于有机质和腐植质的作用,把单粒的泥土都胶结起来成为团粒。团粒和团粒之间的孔隙比单粒和单粒之间的孔隙大得多,同时团粒土壤的内部还存在着许多小孔隙。下雨的时候,雨水可以直接穿过团粒间的大孔隙,无论多大的雨水,都能渗到土壤里的深层。雨一停,大孔隙里的雨水都溜光了,随着空气就来接替它的位置。当团粒里的水分开始蒸发的时候,因为毛细管的作用被打断,下面土壤的水分蒸发就较慢。因此团粒结构的土壤就不会旱涝为灾。
现在,在广阔无边的祖国的田野上,已经响起深翻土壤的冲锋号。如果能把深翻结合施肥工作做好,再加上密植等重要措施,来年大面积的高额丰产,一定可以拭目以待。


第8版()
专栏:

方城人民“十二家”
周穰民
河南方城县城关镇,最近开展了“十二家”运动。你道是哪十二家?那就是人人要当:著作家、发明家、科学家、教育家、医学家、歌唱家、体育家、戏曲家、画家、民间音乐家、民间说唱家、民间舞蹈家。
两个多月以来,六百四十九位“十二家”密切地通过党在每个时期的政治斗争、生产实践和群众活动,把劳动人民自己在生产建设中的思想、情感和愿望,熟练而巧妙地运用他们所熟悉所喜爱的形式,写出剧本十一本,诗歌、快板、唱词等三千一百多篇。他们能在一个上午编出剧来,又在一个下午排出来,晚上就能在舞台上、大街上和群众见面。“十二家”不止是一支土生土长的文艺大军,同时是一支政治宣传鼓动队。
如今“十二家”已不是一枝独花,已经在全县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全县出现的“十二家”已经有十二万四千三百八十九人。文化生活已成为劳动人民生活中的家常便饭,这真是:
人人写,
个个唱,
歌声满城起,
思想大解放,
日日变形式,
时时变内容。
像刚刚摘掉文盲帽子的农民诗人苏保珍,在农业生产上是个“万能手”,庄稼活样样精通;在文化教育上,既是个诗歌家又是个教育家。他在一个晚上就能写出五篇诗歌,并且用来作为教材向业余小学学员讲课。此外如少年画家萧保龙,能独立构思成画。五个五十岁以上的老太婆组成的“老来红”民间舞蹈小组,编的“老年舞”、“抬轿舞”,没轿用动作示意,没乐器用嘴吹。七十二岁的老太婆董土苹,既会写,又会唱,还会舞;六十三岁的农民诗歌家柳俊邦,为了表现出自己在扫除文盲以后的愉快心情,感谢共产党,并决心把文化用在生产建设上,就编了一首新民歌:
我有个孙女真能干,
每逢上学回来后,
拿着书本叫我念。
文盲帽子今摘掉,
还是孙女功劳换。
如今算账不作难,
报章杂志也能看。
如今农具要革新,
争取年年大丰收;
今天我要显身手,
大跃进中干一番。
“十二家”运动有力地反映了大跃进,促进了大跃进,并标志了人民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迅速成长和遍地开花。共产主义风格、气魄是如此雄壮伟大!


第8版()
专栏:

请看作家和读者的新联系
——关于松针炼油和土制肥田粉的通信
读者来信一编辑同志:
人民日报副刊发表作家金近同志写的散文“工业花朵满山开”里,描写了浙江一个乡制造松节油和肥田粉的事,我们看了非常兴奋。在全国生产大跃进的浪潮里,谁能平静呢?我们多么希望也使自己家乡的山区开出工业的花朵来啊!
希望你们转请金近同志把制造松节油和肥田粉的具体作法介绍出来,以便我们学习。好不好?
四川雅安县凤鸣乡 熊俊超
读者来信二编辑同志:
我是建设井冈山山区的一个普通干部。我们山上有的是森林,由于交通不便,大量有用的木材都当成柴烧掉了,尤其是松树。松针和树枝连作燃料的资格都没有,任它们在山上霉烂。自从看到“工业花朵满山开”中介绍的县委副书记,仅用两口大铁锅和一座炉灶,用松针炼出了松节油后,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我们也要用这里的废物——松针来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可惜这篇文章没有介绍用松针炼松节油的操作工序,不知你们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江西省国营井冈山垦殖场
任国庭
作家的回信
今年6月7日,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我写的“工业花朵满山开”的短文,以后就陆续收到由报社转来的读者来信,都问起松节油和土制肥田粉的制造过程。现在把我所知道的一些情况写在下面。
松节油是以松针和松树嫩枝用蒸馏法来制造的。还加上10%的醋酸龙脑(冰片)作香料。比重在摄氏20度时是0.781,出油率0.2%—0.25%,以第一季度的鲜叶做起来最好。
提炼松节油的设备很简单:砌一个老虎灶,在灶上安两三口锅和二至三个木桶,桶外用砖墙保温,内灌水或木屑。(如图)
提炼松油的时候,把松针和配料放入木桶内,锅内放上水加热烧开。水汽进入桶内后,松油就会逐渐渗出来。烧的时间约为六至八小时。
烧的时候,要注意隔一定时间后就要往锅里加水,不使干涸。同时火力应烧得旺,并且随时注意冷凝器内的温度应保持在摄氏五十度至七十度。冷凝器内的冷凝管需用锡制造。
关于土制肥田粉的配料:
人粪三十五斤,盐四斤,白矾四斤,土硝四斤,石膏二十斤,骨粉二十五斤。放在锅里煎干为止。
土制化学肥料经浙江省各地农村试验的,已有好多种,这不过是其中的一种。
我很感谢同志们给我的鼓励。让我们在劳动战线上并肩前进,互传捷报吧!
金 近
编者的话
每次,当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比较好的文艺作品后,总是有许多的读者热情地来信,要求同作者联系。他们之中的不少人,从此同作者熟识了,结成要好的朋友,在工作中不断地彼此鼓励。
读了上面三封信以后,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怎样想呢?
作家金近同志与读者们的这次联系,同过去许多次作者与读者的联系一样,可是却又有些不一般:作家卷入了社会主义生产的跃进高潮中,他不但以文艺的笔,写出了劳动战线上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使读者受到鼓舞而振奋前进,而且还帮助读者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作了祖国社会主义工业之花的授粉人!这说明了我们的作家们已经深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而不再是到工厂农村作客了;这说明了作家同读者在劳动生产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联系,他们又多了一层在建设战线上并肩作战的关系。这是多么叫人喜悦、叫人兴奋的新气象!(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诗二首
林伯渠
人民公社
六亿人民智慧多,春华秋实近如何?
洪炉一鼓开新局,粒米千钧变旧歌。
徐水挺进纷后起,巴黎昙影只先河。
尚须努力毕全役,举世太平海不波。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
道路欲行没一条,笑看桀犬想吠尧。
谁见空中起海市,应知江上有虹桥。
玩火终将手自灼,乞怜徒使尾频摇。
台澎八百万人恨,如此积薪已燃烧。


第8版()
专栏:

在铁水里诞生
四川名山新店乡 周仁年四川有座老龙山山里财宝千千万进山寻宝倒容易要想回转难上难
——旧时民歌县委书记领队,走向黑压压的老龙山,走一步铲除几丛荆棘,嘿!当做保守思想铲!县委书记领队,走上雾蒙蒙的老龙山,脚脚踢滚搁路石头,嘿!当做迷信观点踢!县委书记领队,走进光闪闪的山坳!几拳打死一只恶狼,嘿!像对付美帝侵略军一样!县委书记先下手,挖开老龙心腹,就这样有了铁矿,哈!就这样有了炼铁厂!用心火燃起的炉火,烧得这么旺盛!当铁水终于流出炉门,哈!喜讯驾着红云……铁水在奔流,天在笑,山在吼:哈哈哈!好好好!我们这些土工程师啊,在铁水里诞生了!


第8版()
专栏:

运粮入社(套色木刻) 张漾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