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在理论刊物上

共产主义思想——
贯串一切工作的红线
10月10日出版的“学习”杂志第十九期发表了迟蓼洲写的一篇题为“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文章。文章说,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根据党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的精神,向全国人民正确地联系实际地解释关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把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当作一个纲,或者说,作为一条红线把一切工作贯串起来。从这个决议的内容看来,共产主义最基本的特点:一是产品多,二是思想高;而实现这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劳动和教育。要使社会产品能够极大地丰富起来,最主要的问题是彻底解放劳动力,使社会上所有有劳动力的人都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从劳动出发来理解共产主义,我们就可以更深刻地懂得,党中央为什么那么强调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知识分子下乡上山进行劳动锻炼,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妇女从繁琐家务中彻底解放出来,等等,是为着实现一个人人都进行劳动的共产主义社会。强调体力劳动,也是为着能够更好地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自愿的劳动,无定额的劳动,不指望报酬、没有报酬条件的劳动应该成为我们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口号。
文章说,宣传共产主义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关于逐步消灭资产阶级法权残余和彻底克服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问题。“按劳取酬”在一定历史阶段,是有其进步作用的。但是,这个原则,也是对资产阶级法权残余的一种暂时的妥协和让步。这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阶段,资产阶级法权残余并不是根本动不得的一种什么固定不变的原则。例如,对计件工资制、稿酬制度、多种名目的奖金制度、干部的工资级别制度以及其他如家长制、旧企业的管理制度,都是可以而且应该逐步加以改革或消灭的。对于反映资产阶级法权残余的狭隘观点,即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必须立即进行彻底地批判和克服。


第7版()
专栏:在理论刊物上

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必须加强共产主义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这是10月1日出版的中共安徽省委主办的“虚与实”月刊第三期的社论题目。社论说,在人民群众共产主义思想蓬勃发展的情况之下,对群众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是否可以放松一些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社论在分析了在一部分群众中还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社会根源后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现有生产水平的限制,在生活资料的分配上,必须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准备条件。但是,这种以劳动做为分配尺度的平等权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原则上仍然是资产阶级法权”,在这里,还残留着不平等现象。有的人劳动力强些,收入就多些;有的家庭劳动力少,人口多,收入就少些。这种残余的不平等现象,也是产生资产阶级思想的物质基础。因此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同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资产阶级思想还会长期地进行斗争。社论着重地批驳了这样一种错误观点:“既然我们现在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分配上还只是‘按劳取酬’,而不是‘各取所需’,只要宣传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就够了。”它说,当然,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活资料分配制度,必须从现有的生产水平出发,并且照顾到多数群众的觉悟程度,但是作为指导思想,就必须走在群众的前面。如果我们放松了政治思想教育,不注意发扬共产主义的精神,而是片面地强调物质利益的刺激,那末在客观上就会鼓励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的资产阶级思想。接着,社论指出,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运动中应该着重解决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是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宣传共产主义的幸福前景,更加坚定广大人民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办好人民公社的决心和信心。第二是要大立大公无私、舍己为公、互相协作、互相支援的共产主义思想,破除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第三是要大力发扬共产主义劳动的精神,养成热爱劳动、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的习惯,努力做到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第四是必须继续坚决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克服右倾保守、甘居中游、安于落后的思想。社论最后说,加强对人民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推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胜利前进,是我们在思想战线上的一项根本任务。


第7版()
专栏:在理论刊物上

加强共产主义教育
现在具有更大的实践意义
10月5日出版的中共江西省委主办的理论刊物“跃进”第四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把共产主义教育加强起来”的文章。文章说:我们的党,一贯是极为重视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的。现在由于我们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极其重大的新变化:如农村中由高级农业合作社发展到人民公社,工农业生产中多面手的出现,某些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大协作精神的发扬和普及,这些,都包含了若干共产主义社会的因素,共产主义社会的雏型形式。因此,目前进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就有其更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了。
文章说:当前,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其目的就是要破除资产阶级思想,树立共产主义思想,从而促进共产主义社会的早日实现。资产阶级的不平等的法权残余,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也仍然在起着作用。这本来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差别的必然反映。我们的方向,是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而不是去加深这些差别。我们要靠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靠不断地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提高集体主义精神,而不应光拿物质奖励去刺激人。
关于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作法,文章说:必须结合当前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中心工作,要把加强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作为完成当前现实的战斗任务的伟大动力,要使人人都能看到共产主义社会曙光在望,更加奋勇前进!


第7版()
专栏:在理论刊物上

不受益 也负担
可歌可颂的共产主义行动
在中共江苏省委主办的理论刊物“群众”第四期上登载了两篇歌颂共产主义风格的文章。一篇题为“二河工地上的共产主义风格”,报道了开挖淮沭河工程中,农民表现的共产主义精神,这个工程直接受益的是淮阴地区人民,但工地上的十万劳动大军,都不是淮阴人,而是来自南通、扬州、盐城三个专区的常备民工。他们打破了“谁受益,谁负担”的界限,他们说:“淮阴地区的失收,就是我们的减产,淮阴地区的增产,就是我们的丰收。”如皋县俊发乡原定出一百五十个民工,报名的就有六百四十六人。南通专区的启东、海门的民工,从家里带来数千斤岱字棉棉种,作为礼物送给当地群众,并选出植棉技术高的人,帮助当地干部种试验田。另一篇题为“协作精神光芒四射”,写工人的共产主义协作思想。苏州民丰苏锅农具厂在生产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仍积极支援别的单位,在一个多月时间,派出技工三百二十一人次,为别的单位赶制炉壳、炉底二百四十五只,培训炉工一千三百七十二名。有的工人为此夜以继日地工作,病了也不休息。他们说:“别人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搞好别的厂,就是搞好自己的厂。”
刊物的编者写了一篇题为“可歌可颂的共产主义行动”的文章中说:这两篇文章,读起来令人心情激动,光辉灿烂的共产主义思想扣动着人们的心弦。对于这样富有感染力的共产主义的教材,我们不仅要广为传诵,而且还要进一步发动大家从各方面来大书特书,把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增长的美事,充分地反映出来,使之家喻户晓,发扬光大。


第7版()
专栏:

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群众
曾惇
现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共产主义萌芽,已在不断地发展和成长。这是由于经过全民性整风运动,人们的政治觉悟空前提高,带来了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又进一步要求调整生产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便工农业生产能获得更大的跃进。这样,人民公社运动开展起来了。人民公社虽然还是集体所有制,但它是乡社合一的组织,包含着全民所有制的成分,并使人们的生活更加集体化,家庭的作用更加削弱了。而全民办钢铁的运动,又使人们经受着战斗性的工业生产的锻炼,消除着工人和农民、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形成着一支庞大的新的工人阶级队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也相应地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为着要使人们都能更加自觉地适应这一重大变革,减少变革中某些思想阻碍和习惯势力的抵抗,就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斗争和群众的思想情况,集中地开展一次广泛深入的共产主义教育运动。
树立坚强的生产观点和劳动观点是奠定共产主义物质基础的条件
共产主义教育要使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到:一定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充分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并向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这就必须树立坚定不移的生产观点和劳动观点,必须明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生产的重要性,较之大规模的激烈的阶级斗争时期,具有更加严重的意义。现在,自留地、大农具、大牲畜作为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残余已经被消灭了,作为个体经济生产单位的家庭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广大群众热忱地向往着共产主义的前景。由于生活社会化,人民公社直接担负着管理群众生活的重要职能,因而满足广大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已成为公社的迫切任务。这就需要集中一切力量增加生产,保证供应,巩固与扩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同时,应该将生产观点、劳动观点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各项工作都应当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展生产。这是各项工作的最基本的出发点。脱离了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脱离政治。我们应该结合着远景规划的宣传,使人们懂得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将来了。我们现在的每一具体的劳动,都是共产主义的奠基工作。今天的艰苦,正是为了明天的幸福。
教育群众用共产主义的态度
对待当前的生产和分配问题
共产主义教育要破除资产阶级法权观念,树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生长着共产主义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残存着资产阶级法权等级观念、雇佣观念、特权思想,以至男女不平等和家长制,闹地位、闹待遇、争工资、争工分等等,都和资产阶级法权的残余分不开。现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经过整风,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残余也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如不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残余,那么个人主义的发展就仍然有极其肥沃的土壤。目前实行的工资制度、奖金制度等,都是残存的资产阶级法权的表现。这种制度的存在,在共产主义的物质、文化基础尚未具备时,虽然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且是客观所必需的;但是,也必须教育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到,现在采用工资制奖金制等等只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措施,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按照“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原则,去处理生产和分配的问题。目前,我们在生产上要各尽所能,忘我劳动,公而忘私,在分配上除了保证一定的生活所需以外,则不应斤斤计较。这就必须不断提高共产主义觉悟,用共产主义态度对待当前的生产和分配问题,自觉地创造条件,积极地建立一种崭新的人与人的关系,崭新的劳动态度与生活习惯,争取早日从形式上的平等,转到事实上的平等。
工农群众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
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城市和乡村、工人和农民的差别,特别是要使工农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这是完成文化革命的重要标志。在干部和知识分子中要认真执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长期方针。现在有些人对于这个方针,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教育,端正认识。我们也应当知道,仅仅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没有高度的科学文化,要想实现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提倡干部、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的同时,要大力扫除文盲,迅速提高工农干部和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使每个人成为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人,使每个人都成为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以至成为一专多能、一专多技、一专多艺的多面手。人人亦工亦农、能文能武、会写会唱。我们要使几千年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不平等现象,归于泯灭。
用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精神
同本位主义、个人主义作斗争
进一步开展共产主义同本位主义、个人主义的斗争,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互相支援,共同高涨,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我们已经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中,体现了城乡协作、工农业协作、互相支援和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精神;许多人都能自觉地爱护公共财产,无条件地担任义务劳动;地区间、同志间互相友爱、同甘共苦的共产主义道德,也有了显著的发扬。但是,也有一些人,还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个人主义,表现为强调小集体的利益,忽视大集体的利益;强调局部利益,忽视整体利益;强调个人的多劳多得,不顾其他同志的疾苦。因此我们应当教育干部和群众,明确一切从六亿人民出发的全面观点,打破局部观点,把六亿人民看成一个大公社,看成一个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大家庭,其中每一个人的困难和疾苦,就是自己的疾苦,从而去关心他,支援他。坚持小道理服从大道理的原则,坚决反掉本位主义、个人主义和局部观点。此外,还应当向人民群众进行爱护公共财产、维护公共秩序的教育。逐渐地用共产主义思想,去战胜私有制所遗留下来的种种错误思想。
强调集中统一反对分散主义
培养高度的自觉性和纪律性
向大自然进军,是一个伟大的艰巨的斗争,必须有组织、有计划的作战,必须统一调配与集中使用劳动力、工具和物资,才能保证突破一个接连一个的中心环节。我们对此应当有高度的自觉性、纪律性。当然,在不妨碍统一集中的原则下,也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级组织与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强调局部服从整体,个人服从集体,反对分散主义。生产愈发展,科学愈发达,愈要加强组织性、纪律性,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人们自觉的去认识它、适应它、掌握它,就有最大的自由,反之,就会感到“受限制、不自由”。当前,人民公社正在实现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正在组织马克思所说的“产业大军”。事实证明了:实行军事化和战斗化,就更有利于迅速行动和提高效率,保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同时,因为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还时时刻刻企图侵犯我们,祖国的台湾尚未解放,我们实行军事化、战斗化,实行全民武装,就能在必要时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敌人。
把共产主义幸福前景的教育
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结合起来
共产主义的前景教育要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结合起来。我们要教育群众看到美丽幸福的前景,不要眼光短浅,局限于狭小的圈子里,要以本单位、本地区、以及本省和全国的全面规划,向群众进行教育,说明我们实现规划,就是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并且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产品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的提高了,文化教育也大大普及、大大提高了,人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差别都已消失,国家的职能只是对付外部敌人的侵略,对内主要是管理工农业生产和物质、文化生活。这就进入了共同富裕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教育就在使每个群众都明确这个奋斗目标,达到眼界宽阔、胸襟开朗,并且自觉地为着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艰苦奋斗。在此同时,还必须进行关心群众现实生活的教育。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本来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人民公社不能忽视群众的现实生活,而应当把群众的集体福利事业,提到各级党委议事日程上来。特别是人民公社的领导干部,更应当把领导群众的生产和管理群众的生活,统一的重视起来,加强领导。由于家庭劳动社会化,许多家庭的事务,转到公社方面来了,这些福利事业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生产建设的速度和人民公社的巩固与发展。因此,集体福利事业,实质上是一个全民性的重大的政治问题。有的人对此认识不足,存在厌烦情绪,甚至不屑于去管它,显然是十分错误的。
共产主义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
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的著作
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也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提倡全党全民都进一步学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彻底批判唯心主义、迷信思想和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提倡从实际出发,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坚持“以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指导”的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反对主观性、片面性,反对理论与实际脱节。提倡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作武器,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理论,并以之来指导实践。实践经验多的同志应该认真学习理论,避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普遍真理,消除具体经验的局限性;实践经验少的同志应加强实践,避免教条主义的错误。全体同志都应该充分认识人在改变客观世界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正确处理个人同群众的关系,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共产主义教育运动,是我们党和人民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的一项基本的思想建设工作,其目的就是为中心任务扫除思想障碍,以便顺利地建成社会主义,并为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打下思想基础。


第7版()
专栏:

出版界要面向工农
杨星
出版工作必须为工农业生产服务。过去几年来我国出版了不少农业技术书籍,但是其中许多是外国的,不尽符合我国的情况,而且不少又很深奥,不能供农民直接阅读;最近一年多来,许多地方出版社开始重视出版关于总结我国工农业生产经验的工农读物和工农著作,对大跃进起了促进作用。第十五期“读书”杂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方面的一些情况。
总结我国农民自己的生产经验,为他们出版书籍,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件事情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我国现在正在大闹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作为文化工作一部分的出版工作,如果离开广大工农群众,所谓出版为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服务,就会成为空谈。然而在为工农出版书籍问题上,有些人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通俗读物“立不起来”、“不像书”、“不合书格”,说什么“农民不看书”、“为知识分子就是为工农兵”等等。这种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出版为资产阶级服务,取消为工农服务。我们是需要出版真正总结和反映我国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著的,但是当前更需要出版为工农阅读的通俗读物。事实证明,被他们瞧不起的“不合书格”的小册子,却传播了先进经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例如江苏金坛县民丰二社党支部书记曹小保,在这期“读书”杂志发表的“一本书万斤粮”的文章里,对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水稻的密植”一书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我社已成为万斤社,在取得这个大丰收的成绩当中,我们认为这本书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盐城县新华农业社第四队的全体社员,还编了一首歌来称赞这本书。同样,这个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连环画——“穷养猪”(泰兴县委宣传部编),介绍了以粗饲料代替精饲料养猪的先进经验。农民看了这本书不但不用一粒粮食养猪,而且在这本书的启发下还找出另外一些水草代替精饲料。农民就需要这样的图书,而不需要资产阶级专家那种脱离实际、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巨著”。出版事业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从而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服务,这是衡量出版物的唯一标志,离开了这一标志,就无从评论书籍的价值。
各地出版社出版的一些工农著作,雄辩地说明了工农群众及其干部是可以“著书立说”的,驳斥了只有资产阶级专家才能著作的偏见。由于民歌的大量出版,已经没有人怀疑工农能写作文艺作品了;然而工农能不能写出总结自己生产经验的理论著作,却是有人怀疑的。无锡机床厂工人周南兴“钢铁火花现场检查法”等书的出版,沙川县三房乡农民庄金根已写出“旱地育秧法”等书的事实,证明这种怀疑是没有根据的。这期“读书”杂志介绍的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绳索牵引犁的发明,以及邳县农民的画,无论是在农具史上还是在美术作品中,都是鲜艳的花朵。
此外,这期“读书”杂志发表的一些农民评论图书的文章,还打破了某些人认为只有知识分子才有“资格”评论书籍的观点。并且从这些文章里可以看到,农民用生产劳动的实践来衡量书籍的价值和作用,因而对书籍作出恰当的评价;农民不但从书籍中吸取了前人的先进经验,而且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经验。
目前我国出版的工农读物和工农著作并不多,但是,这是值得重视的。它是工农知识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共产主义萌芽在出版工作中的体现。提倡这个方向,是很有意义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