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喜报来自四方
四 川 粮棉增产一倍多
黑龙江 粮食大豆丰收
新 疆 亩产皮棉一百斤
西 藏 小麦丰收羊肥牛壮
四 川
据新华社成都14日电 四川省今年粮食棉花双双跃进,都比去年增产一倍以上。全省粮食(包括大豆)总产量根据已收和正在收获的情况,预计可达九百六十亿斤,比去年的四百六十五亿斤增产106%。平均亩产一千零二十斤。棉花正在紧张收摘,预计总产量可达三百二十四万担,比去年的一百四十万担增产131%。
四川省连年来都是全国主要余粮省份之一,粮食大丰收不但将使全省人民生活更加富裕,而且也将对支援国家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棉花的快步前进更将大大改善缺棉情况,并且表明已经由历史上的低产区向高产区迈进。
目前,全省有五百多亿斤粮食已经到手,其余作物也正在开始收获。今年四川小春粮食作物总产量八十六点二亿斤,早稻一百零六点三亿斤,中稻二百三十三点二亿斤,玉米七十五点六亿斤,都已收获完毕。其余作物中,晚稻预计可达五十亿斤左右;红苕(甘薯)预计可达一千三百亿斤左右,折原粮三百二十五亿斤;大豆预计可达八点八亿斤;大春杂粮和晚秋作物预计可达七十五亿斤左右。以上作物有些已经收了一部分,有些正开始收获。
随着晚稻、红苕成熟,一个抢收晚稻、早挖红苕的高潮已经开始。川北地区通过大力推广深翻地与挖苕相结合,到处出现了挖苕翻地齐头前进的热烈场面。
据新华社成都14日电 历来缺粮的四川省藏、彝等少数民族地区今年获得空前大丰收,平均每人粮食可达七百五十斤到一千斤。
目前这些地区的秋收工作已经基本结束,预计凉山彝族自治州粮食总产量可达七亿斤,比去年增产一点二八倍,单位面积产量从去年的一百三十二斤增加到三百斤左右;阿坝藏族自治州粮食产量可达三亿多斤,比去年增产百分之五十以上;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北部各县大部增产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一百三十多,南部各县预计也都能超额完成今年增产计划。各地还出现了不少亩产千斤以上的青稞、荞麦和玉米,洋芋有亩产达到一万六千多斤的。
黑龙江
据新华社哈尔滨14日电 黑龙江省今年粮食作物空前大丰收,根据已收打和估产全省粮食总产量(包括大豆)将有二百二十亿斤到二百四十亿斤,比去年增加50%左右。全省每人平均占有粮食一千五百斤左右。北纬四十八度以上的抚远、萝北、伊春以及北纬四十六度左右的通河、海伦、虎林、桦川、勃利、饶河、尚志、汤原、哈尔滨市郊区等十二个县、市实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亩产指标,平均谷物亩产四百斤以上。
今年黑龙江省秋收比往年提前四十天完成。
黑龙江省人少地多,全省九百多万农村人口只有二百三十多万男劳动力,耕种一亿多亩土地,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要担负近五十亩耕地,除去办地方工业、修江堤的劳动力外,有许多地方,一个男劳动力实际耕作的土地达八、九十亩。从去冬今春农业生产大跃进以来,全省农民干劲冲天,今年一亿多亩耕地,施肥面积已由去年占总耕地面积53%扩大到91.5%,施肥数量更比去年增加了两倍半。中耕除草已经不是一遍半,而是四遍五遍,有的多到七、八遍。在去冬今春,农民在摄氏零下四十度的冻土上大搞水利工程,光是今年一年扩大的四百万亩水田,就超过了过去几十年来发展水田面积的总和。特别是今年遇到干旱,农民再不是靠天吃饭,而是把河水引上高坡,把地下的水打深井吸到地面。所以今年粮食的产量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年。
黑龙江省尽管今年农业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是和关内地区比较,农业生产还没有彻底翻身,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目前全省广大农民正在采取一切办法大搞深翻地和兴修水利工程,响应中共黑龙江省委的号召,要大干一秋一冬一春,用革命的办法使农业生产来个彻底大翻身。
西 藏
新华社拉萨14日电 西藏高原今年农牧业双丰收。这几天来,大批的青稞、酥油、羊毛和肉类正源源运到拉萨、日喀则、昌都、黑河、噶大克等城镇。在这些城镇的市场上,以及农牧区接壤的中心地点,正进行着繁忙的农牧产品交换活动。
今年,在拉萨平原,雅鲁藏布江两岸,东部三江流域,青稞和小麦的收成普遍良好。喜马拉雅山区的亚东河谷和冈底斯山脚下的普兰宗获得了近几年来少有的丰收。很多青稞穗每支结粒一百颗以上,比去年增产三成左右。
拉萨农业试验场不仅蔬菜空前丰产,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也整整翻了一番。一些荒芜的山岭和峡谷地带,在去年新开垦的土地上长出了好庄稼。在大胆破除迷信,改进耕作技术以后,中共黑河分工委在藏北草原上四季冰霜不断的地区试种的青稞,今年第一次结粒成熟。千百年来的古老传说,都认为黑河种庄稼是不可能的。
在辽阔的西藏草原上,牛羊肥壮。黑色的牛毛帐蓬里挂起了新鲜的牛羊肉,大量的酥油被装进牛皮包。今春下地的羊羔和牛犊长得毛色光滑。前冬去春遭受大雪灾的藏北牧区,在中共黑河分工委一再救济和帮助下,羊只已恢复到灾前的头数。
目前虽然暴风雪已开始袭击北方草原,但牧民们仍抓紧时间游牧,庞大的牛羊群开始向过冬的牧场移动。在水草丰美的藏南牧区,牧民们正在收割牧草,准备过冬。
新 疆
新华社乌鲁木齐14日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百九十三万亩棉田大量吐絮,各族农民正怀着丰收的喜悦昼夜抢收新棉。据各地预测,全区可产皮棉一百九十三万担,平均亩产皮棉一百斤,比去年提高68.26%,并涌现出大批千斤籽棉丰产田,和一千余亩双千斤、三千斤籽棉的高额丰产田。
去冬以来,新疆各族人民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展开了大兴水利、积肥和大搞秋耕冬灌等运动,绝大部分棉田施基肥达一万斤,为今年的丰产打下了基础。全区棉田普遍采用了条播、方形窝播、沟灌、浸润灌溉等方法。许多棉田还做到了分层、分行、分株追肥和根外施肥;中耕、锄草三、四次,有的甚至达八、九次,真正作到了地无杂草、土地松软。
新疆今年棉花大丰收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批判了某些干部和群众中的右倾保守思想和迷信思想,从而使广大群众思想得到了解放,敢于向自然灾害进行不断的搏斗。如位于叶尔羌河最下游的巴楚县,今年曾发生了严重的旱象,直至6月底全县还有80%的土地没有浇过一次水。当地农民展开了全民性的深耕耙磨、打井窝播,多中耕、多锄草等抗旱、抗碱和保墒运动,使全县十万亩棉田获得了大丰收,由去年亩产三十多斤皮棉一跃成为百斤皮棉县。


第3版()
专栏:

摆开阵势 突击冬播
浙江人民公社建立生产秩序,“三秋”工作进展快
本报杭州11日电 浙江省在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后,各地根据省委指示,大抓当前生产,迅速建立公社的领导核心和生产秩序,不少地区掀起了工农业生产高潮。
浙江省的大部分人民公社在搭起架子以后,曾有一小段时间因干部没有派定,新的劳动组织没有建立,耕作区没有划分,冬种规划也没有订出,因而影响了生产。同时,还有一些地方在大搞钢铁后,放松了农业生产,没有实现工农业并举的方针。
根据上述情况,中共浙江省委在月初要求各地苦战十天,迅速把人民公社的生产秩序建立起来,迎接秋收冬种高潮。各地党委都已根据省委指示,对公社化以后的工作作了紧急部署,各公社也立即行动起来。
各地经过几天的苦战,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嘉兴专区一百零四个人民公社的社一级领导组织,大部分已经建立起来,大队一级组织已建立的有五百七十六个,生产队已建立的有四千七百零六个,占生产队总数的65%。在这一百零四个公社的党委书记中,有六个县委书记,七十九个县委委员。全区有四千八百九十一个生产队的耕作区已经划分好,占生产队总数的67.7%。宁波、台州、舟山等专区人民公社的劳动组织和耕作区,也已大体上确定下来,秋收冬种规划正在生产队中讨论。在兴办和生产关系最大的集体福利事业方面,各地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舟山专区已办公共食堂一千五百五十八个;金华专区已办食堂一万二千多个,托儿所、幼儿园一万一千多个,另外还办了大批的缝纫组、洗衣组和理发室等等。
大部分人民公社的领导核心和生产秩序建立起来以后,很快显示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迅速推动了当前的工农业生产。建德专区群众提出了“男包钢,女包粮,保证钢、粮齐升帐”的口号,全区一百多万劳动大军日夜奋战在工农业生产战线上,不仅保证了钢铁产量的迅速提高,并在6、7日两天中突击播下绿肥、油菜和山地大小麦十万多亩,积制各种土肥二千五百万担。台州专区的宁海县西垫人民公社在调整劳动组织以前,有三千二百亩成熟了的中稻没有人收割,经过调整劳动组织,劳动出勤率从85%提高到百分之百,三天内就把全部中稻抢收回来。嘉兴县东棚人民公社第一耕作区建立了生产秩序以后,第一天的积肥量就比前三天的每天平均量提高四倍,油菜播种面积也超过了前三天的总和。
现在各地正在继续苦战,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所有公社的生产秩序都建立起来,并且制订好秋收冬种规划,把工农业生产推向新的高潮。


第3版()
专栏:

不误炼钢 不误种麦
襄阳专区组织冬播大军保证趁墒抢种
本报讯 今年小麦连续放出高产“卫星”的湖北省襄阳专区,正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小麦播种质量,争取明年小麦更大丰收。
襄阳专区今年冬播面积有一千四百万亩,其中有一千万亩是播种小麦。现在全区已深翻了的土地八百万亩。积肥比去年增加十多倍。但目前有半数以上的肥料尚未送到地里,还有一百多万亩应深翻的土地没有来得及深翻,已深翻过的土地中尚有近百万亩在一尺以下,有待进一步深翻。为此,中共襄阳地委在最近召开的全区各县县委第一书记会议上,对于安排劳力、保证把小麦、油菜种好的问题作了专门研究。决定在10月份内,除已在钢铁战线上的一百二十万劳力外,其余的一百三十万劳力全力投入冬播。以人民公社为单位,采取军事组织形式,组成一支冬播大军,突击二十天到一个月,保证底肥按每亩一千担施足,应深翻的土地都深翻在一尺以上。保证抢住墒,抢住季节。把冬播突击完了以后,这支劳动大军再分头去修水利,修铁路。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既不误钢铁,又不误农时。预计霜降前后全区小麦便可播种完毕。
为了保证冬播质量,各地干部都争先试播,做出样板,组织社员参观。目前全区已有两万名干部试播了二万多亩。
襄阳专区今年的冬播将大力推广密植的经验,小麦下种量要求每亩在三十一斤左右,绝大部分地区要采用交叉条播方法。(罗重璋)


第3版()
专栏:

甘肃省武山县邓家堡为了明年增产更多的粮食,今年要深翻土地千余亩。这是社员们在深翻地。 新华社记者 郝常耕摄


第3版()
专栏:

半月农情
“秋分”(9月23日)——“寒露”(10月9日)
在这半个月里,我国各地气温渐渐下降,北方地区下降较为显著。甘肃、辽宁、山西大部地区,河北、陕西北部地区,在9月下旬继新疆等最北地区之后发现初霜。今年这一带的初霜期一般比往年提早五到十天。各地在接到霜冻预报以后,都展开了大规模的防霜斗争。甘肃省玉门、金塔在冷空气侵袭下,气温降到摄氏零下七到十度,受冻较重。陕西、山西、河北西北部的晚秋杂粮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霜害。辽宁少数地区的水稻也有受冻现象。这次的冷空气对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影响不大。
9月下旬以后,由于农村各地全面安排了劳力,秋收、秋翻、秋种进度开始转快。在“寒露”以前,北方地区的晚秋杂粮除甘薯外,已基本收完。这里的水稻也大部分收获完了。从10月前几天的情况看,各棉区收摘棉花的进度也大大加速了。主要冬麦区深翻地的进度同样有进展,有些省、市在10月初就完成秋耕任务50%以上。到10月上旬,陕西、甘肃、河北、山西等省种麦任务已经完成一半以上。这些省秋播进度快的各县,已在10月初结束了冬麦的播种。今年秋播期间又有旱象出现,但范围较小,影响不大。
南方许多地区也在这半个月里较普遍地开始了油菜的播种、育苗,少数地区也开始种麦。
“寒露”以前,南方地区的单季晚稻已经成熟,有些开始收割。许多生产单位都提早安排了收割晚稻的劳动力。湖南醴陵已为抢收晚稻调兵遣将和准备收获工具。南方地区的双季晚稻在这个阶段里也普遍抽穗,部分开始灌浆。多数地区双季晚稻田的管理已进入防止后期倒伏阶段。广东许多地区,正在进行防止风害、倒伏等工作。福建海澄县为了防止晚稻倒伏,开始了在晚稻田里挖沟排水、烤田。这里的不少生产单位,在烤田防倒伏以外还采用了培土、添沙、搭架拉绳等防止水稻倒伏的办法。


第3版()
专栏:

从“花木兰战斗营”谈起
张克
“花木兰战斗营”这篇通讯(见本报10月9日第三版),反映了农民群众改造自然的宏伟气魄和刻苦耐劳的忘我劳动精神。人们从这里看到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重大变化,看到了人民公社化以后气象万千的农村情景,因而受到很大的感动和鼓舞。
“战斗营成立后,十天十夜没有一个人离开岗位,战斗员三过家门不回家。”有人说这似乎“太紧张”了。但这只是对某些不经常参加劳动或是畏惧劳动的人来说是这样。劳动人民却处之泰然,习以为常。在劳动人民看来,劳动得越紧张就越愉快,“花木兰战斗营”不是有说有笑,甚至还来一段“花木兰”,大家乐个痛快吗?在劳动人民的头脑里所想的只是怎样劳动得更多更好,赶快为社会主义多增加一分力量。至于汗水湿透了衣衫,几天没看见孩子,那都是小事。在紧张的劳动中,接二连三完成了任务,他们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甜蜜蜜、乐滋滋的感觉,别无其他。不紧张,他们倒觉得乏味,甚至苦恼地说“闲得骨头疼”。
劳动人民的这种思想感情是可以理解的。过去,他们也是终年劳动,但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不劳而食的人。自己呢?过着“每天和牛马一样,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花木兰战斗营营长王美荣幼年的经历,就是过去广大农民的生活缩影。现在为自己劳动了,而且在实践中间懂得了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必须依存于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幸福必须依存于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因而他们在劳动中表现了无比的英雄气概,宁愿辛苦几年,享福万年。
只有紧张的劳动才能获得伟大的幸福,从去年严寒的冬天,到今年酷热的夏天,干部和群众从没离开过工地,都吃住在田间。经过这样一番紧张的劳动之后,终于创造了全国粮食棉花大丰收。好多人民公社在大丰收的基础上,又实行了粮食供给制,不分男女老弱,不管能否劳动,一律吃饭不要钱。农民世世代代所焦心的吃饭问题,这一下就解决了。这不是大好喜事吗?这样的大喜事就是从紧张劳动中得来的。
现在不仅需要大搞钢铁,而且还要大搞秋收秋种和其他工作。这些工作都要求搞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只有这样,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积极准备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本来就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而我们又要加速它的建设,这能不紧张吗?这能迈着方步走吗?


第3版()
专栏:

水稻高度密植好得很
广东英德县在试验中取得新经验
冯平
编者注:9月9日本报六版曾经发表了冯平同志的第一篇文章,题目是“一亩田能插多少秧”,那篇文章着重介绍了英德县试验水稻高度密植和禾苗生长初期的情况。今天发表的是冯平同志的第二篇文章,介绍的是高度密植的水稻的后期生长情况。
广东英德县在完成晚稻亩插百万苗以后,随即转入全力搞好田间管理工作。先后完成了三次中耕,施肥七、八次以上(平均每亩共下肥三千五百担,土化肥三千三百斤),绝大部分禾苗生长良好,丰收是肯定的了。目前正在大力组织追施壮尾肥,彻底消灭落后禾苗,抗倒伏,除治病虫害等工作,争取晚稻特大丰收。
关于高度密植问题的辩论,一直在干部、群众、技术人员中进行着,这是一次全民性的辩论。多数人认为高度密植是耕作制度的一个革命,一定可以大大增产,说:“高度密植好得很”;也有一部分人,主要是部分上中农、老农和少数科学技术工作者,认为“高度密植糟得很”,说“高度密植长草不长谷。”他们到处找痛处,挖疮疤,苦心要否定高度密植。他们的主要论点是:“密植不能全苗”,“密植不能齐穗”,“密植无大穗”,“密植枯黄”,“密植后病虫害不能克服”,“密植根衰”等。在一些保守派看来高度密植要失败是无疑的。促进派(高度密植派)和促退派尖锐地斗争着。
真实的情况究竟是怎样呢?为了比较系统地研究水稻高度密植后的情况,县委曾经组织了三次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第一次是在8月中旬,调查了三十五个点;第二次是在8月底,调查了全县十六个乡一百多个点;第三次是在9月22日到25日,十六个组共调查了全县十六个乡一百一十五个点。调查点包括晚稻生长好的、一般的、较差的三类类型。每次参加调查的有干部、技术人员、本地老农和汕头专区来的农业顾问(有经验的农民)。考察以后,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高度密植好得很”。
密植能全苗
保守派认为:密植度越高,死苗率越大,密植与死苗成正比例。在他们看来,这好像是一条规律。因此,他们的结论是:高度密植不能全苗。但事实却证明:高度密植能够全苗。根据一百一十五个点的调查是:亩插百万苗的稻田,平均死苗率是10.8%;亩插二百万苗的,平均死苗21.5%;亩插三百万苗的,平均死苗10.5%;亩插五百万苗的,平均死苗18.4%。这些材料表明:高度密植后,死苗率并没有什么“越密越死苗多”的规律性。这样的死苗率与小科密植时期的死苗率相比并没有增加,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是减少的。根据过去农业科学研究机关的资料和农田实际情况来看,插植规格6×6、6×7、7×7,一亩十五万到二十万苗的情况下,有20%甚至50%以上的禾苗死去。死苗的原因很多,主要的是:(1)断根秧,(2)受伤秧,(3)弱秧,(4)虫害,(5)病害,(6)阳光、空气、排灌情况不好。一般的情况:壮秧死苗率低,弱苗死苗率高。据调查,在同样亩插一百万苗的同样条件下,亩播八十斤种子,秧期四十天的壮秧死苗率只有10.9%;而亩播二百二十斤,秧期只有二十天的弱秧,死苗率就高达24%,比壮秧高出一倍以上。禾苗生长均匀的死苗率低,强弱悬殊较大的死苗率高。管理工作做得好的死苗率低,管理不好的死苗率高。如果人们努力做好工作,死苗率就可以大大降低。
密植能齐穗
“密植不能齐穗论”也是没有根据的。全县十六个乡,一百一十五个点的调查资料证明:高度密植后的抽穗率和小科密植时相比不是低了,而是高了。生长较好的一百万苗的田,主苗的有效穗达到98%,二百万苗的达到91.8%,三百万苗的达到84.2%;生长一般的禾苗,平均一百万苗的有效穗占主苗的92.4%,二百万苗的占84.4%,三百万苗的占81.5%。和分蘖苗合起来,每亩一百万苗的田,平均有效穗率达到90%,而过去小科密植一亩十五万穗的情况下,平均抽穗率仅达全苗数的60%—70%,最多的达到80%,而最低的是50%以下。高度密植的抽穗率,比小科密植平均要高出20%—30%左右。同时,过去抽穗高低不一的情况没有了。
高度密植后,稻穗的结构情况有了根本的变化。在小科密植时,稻穗增加的主要途径是依靠水稻的分蘖,因此在稻田的总穗数中,第一次分蘖穗占有极重的比例,一般占65%—70%以上,而主穗只占20%—30%左右;另外还有一小部分第二次分蘖穗(大部分成为无效分蘖被淘汰)。高度密植后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水稻的分蘖大大地减少了:亩插一百万苗的分蘖率平均是12.2%,二百万苗的6%,三百万苗的29%,五百万苗的0.4%。分蘖苗中的有效穗60%—70%,最高的达90%以上。因而主穗占了总穗数的90%—95%,第一次分蘖穗占5%—10%左右,根本消灭了第二次分蘖穗或第二次分蘖穗只占极小的地位。为什么高度密植后有效穗率会大大提高呢?主苗有自己独立的根系,有自己独立的养分输送系统,能够充分地供给自己抽穗结粒的养分,因而抽穗率就高。分蘖苗的情况则不同,他没有完整的根系,对于主苗有颇强的依赖性。据我们在沙口乡的调查,主苗有根四十七条,第一个分蘖苗有根二十七条,而第二个分蘖苗只有根十七条,而且都是小根。当水稻孕穗抽穗时,需要的养分最多,主苗根多粗壮,根系所输送的养分往往被主苗吸收了绝大部分或全部。在这个时候,较迟较弱的分蘖苗就往往被淘汰死亡。以培育主穗为主,比以培育蘖穗为主有更大的优越性。
密植能抽大穗
“密植无大穗论”,同样是没有根据的。他们抓住一些穗短粒少的情况,没有加以分析研究,就大肆宣扬“密植无大穗”,说什么“插植密度越大,粒数就越少”,否定高度密植耕作制度的优越性。高度密植后,真的不能长出粒多的大穗来吗?事实所作的答复是否定的。从英德县晚稻现在抽穗的情况看来,大体上可以分三种情况:一种是早穗的,一般一穗结粒十到二十粒,少的只有七、八粒,这种田只占晚稻田的百分之几。保守派抓住这一点就大举进攻了,说:“密植长草不长谷”“有看的没有吃的了”。第二种情况是较多的稻田,一般结粒都不比往年的晚稻低。第三种情况是较好的稻田,一穗结粒平均八十粒以上,甚至达到一百五十粒,有的穗达三百多粒、四百多粒。所以有一小部分早穗的稻田粒数少,经过和农民的调查分析,原因是:第一,有一些田是早播迟插的秧苗,“小满”播的种,“立秋”后才插下去,秧期八十天,甚至有九十天的,秧苗老化,插下去不久就孕穗了;第二,一部分田是早熟劣种,插后又没有及时追肥中耕,因此结粒也少;第三,一部分田是早插秧的瘦田,没有下足基肥,插后三四十天没有追肥耘田(忙于插秧),禾苗老化抽穗,粒数也少;第四,一部分田插的是翻秋的早熟劣种,一般结粒也不多。经过摆情况后,连一些原来反对密植的老农也承认这是由于工作没做好,而不是由于高度密植的缘故,说高度密植后粒数就一定会大大减少是没有根据的。去年的晚稻,平均一亩田只有十二万穗左右,平均产量二百零七斤,平均一穗五十粒左右。今年晚稻高度密植了,粒数并没有减少,有许多田的平均粒数都超过八十粒甚至一百五十粒。从好坏典型调查和大田观察的情况看来,高度密植后结粒的大体情况是:良种粒数多,劣种粒数少;壮苗粒数多,弱苗粒数少;肥足田粒数多,缺肥田粒数少;深耕土肥的粒数多,浅耕土瘦的粒数少;管理好的粒数多,管理差的粒数少。大湾乡英建社桐油园门口的一块亩插一百万苗的田里,有一个极明显的比较:田的一边是原来一条深约一尺半的水沟,水沟里有肥沃的沟泥,今年晚造把这条沟填上松土插上稻,结果苗高三点八尺,一穗多达到一百二十粒到一百五十粒,高的达到二百八十七粒;另一边没有深耕,耕作层只达六寸,结果同样的品种、追肥、管理,苗高只达三点三尺,多数穗七、八十粒,高的达到一百四十多粒。从许多调查的事例看来,如果能够认真做好下面几个工作,高度密植抽大穗是完全能够办到的:(1)深耕改土,使田土松软;(2)施足基肥,分期追肥;(3)高产良种;(4)育好壮秧;(5)提早季节,延长生长;(6)管得早管得好。这些条件是可以创造的,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们的努力。
密植能保持叶色青绿
“高度密植稻叶枯黄”的论点也是缺乏事实根据的。在田间管理初期,许多稻田叶色五、七天即转黄;幼穗形成以后,不少田追一次肥,三、五天叶色即转黄。因此,有人提出:叶色变黄是高度密植带来的,高度密植不能保持叶色青绿。他们认为,如果稻叶的面积总和和稻田的面积是二十一和一之比以上,要叶色青绿是不可能的;要保持叶色青绿,就不能亩插百万苗;禾苗叶色不能保持青绿,是不可能高产的。英德县晚稻插得比较密,禾叶总面积和稻田面积之比多数达四、五十比一以上,禾苗叶色除了有许多是从青绿到黄,追肥后又从黄到青绿变化之外,有不少田的禾苗叶色,都是从回青后到现在始终保持青绿的。我们亩插一千万苗的试验田(现在只剩下四百万苗了,死了六百万苗),叶色也始终青绿。亩插百万苗左右的,叶色始终保持青绿,而结穗整齐、粒数又多的,则几乎每个乡、社都有。为什么不少的稻田,插植同样密,而叶色不黄,生长正常粗壮呢?据调查材料看,主要是做好了下面几个工作:(1)深耕土层八寸以上,最深的达到三尺;(2)下足了基肥,一般都达三、四千担以上;(3)秧苗比较粗壮;(4)及时施肥,合理追肥;(5)合理排灌;(6)没有病虫害。而这些条件都是可以由人们的努力创造出来的。
密植和病虫害无关
在高度密植后,“病虫害不可克服”的论点也不少,甚至有人说:稻热病是高度密植带来的。英德县今年晚造稻热病害占水稻总面积的20%,严重的乡、社受害面积达到70%以上。这是英德历史上最严重的一年。但是也有些乡,比如九龙乡和黎溪乡插苗也很密,而稻热病却很少。这就说明稻热病和高度密植并不是生死不能分离的。稻热病是一种病菌传播的,高度密植以后,水稻茎叶间的温度增高,对于稻热病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如果人们做好了工作,稻热病是可以除治掉的。望埠乡有一块亩插二百万苗的稻田,最初生长茂盛粗壮,不几天稻热病为害,普遍开始死叶,当时许多人都失望了,后来交由几个汕头专区来的农业顾问管理。他们彻底地清除了积水,去掉死叶,下石灰二百斤,实行湿润排灌,改进作物基部通风透光条件,早上连续施石灰和草木灰,七、八天后,禾苗生长良好,直到现在没有稻热病为害。这就是一个例证。今年晚造稻热病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据我们的分析有:(1)各级领导没有抗稻热病的经验;(2)群众也没有抗稻热病的经验,许多老农还不知道什么叫做稻热病;(3)对带病的种子处理不彻底,特别是新引进的七十多万斤带病的商品粮(粳稻);(4)对防重于治,连续治的方针贯彻不够好,多数在发生病后才进行除治,打被动仗。我们认为:这些缺点都是可以克服的,如果我们把全县农民的管理水平提高到汕头专区农业顾问的水平,稻热病是完全可以消灭的。
原来许多人担心三化螟虫的为害一定会很严重,但由于领导和群众都有经验,贯彻了防重于治,连续治的方针,为害率大大减少了。1956年晚稻三化螟虫为害率是7%,今年据调查下降到0.7%,减少了90%。往年最严重的稻包虫,也被彻底除治掉了。
密植必须深耕
有许多人坚持着高度密植后,稻根浅生,不往下扎的观点。他们认为,水稻是浅根作物,根是往横长的,因此不需要深耕,甚至说领导上提出稻田深耕是“主观主义”的。按照他们的意见,高度密植以后,个体的“经营面积”减少了,根又不能往下扎,要大穗高产是不可能的。稻根真的不能往下扎吗?我们对这个问题专门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事实证明稻根是往下扎的。据我们的观察,水稻在高度密植以后,在初期稻根一般是向横生长,那时的根系一般形成半月状。但到后期,特别是幼穗形成以后,稻根就迅速地一般按“S”形弯曲的往深处长了,根系形成上大下小的三角形状或榄核形状。据我们实地断面解剖的情况来看,在耕作层比较深的稻田里,根系发达,个体根多达一百二十条以上,多数根扎土深度达到三十公分到四十公分,最深的达到七十公分以上。例如:城东乡东岸咀一块三线占(又叫三百粒或三寸占)品种的稻田,原来深耕达四十公分,沙壤土肥,地上茎叶高一百一十七公分(未穗),根系入土达七十公分(挖剖断面时还把根弄断了一些,否则将更深)。大湾乡公路边的一块香埂糯稻田,前作是旱作,深耕八寸,土壤较肥,地上茎叶高一百二十公分(未穗),根系入土也深达六十公分(也弄断了一部分,否则入土更深)。密植以后,作物生长的条件变化了,也必然引起水稻生理情况新的变化。多点调查的情况说明,凡是深耕土壤较肥的,根系发达,地上部分(茎叶)生长茂盛粗壮;凡是土层薄而瘦的,根系不发达,有衰退现象,地上部分生长不良。沙口乡螺田生产队有一个很好的对比资料,二丘田的秧苗、品种(一粒谷)、土质(顽坭田)、管理等条件一样,同是7月5日插植,插苗二百万株。其中一块是深耕八寸的,禾苗株高平均达一百二十五公分,茎粗零点五公分,叶长五十公分,叶宽零点八公分,叶色青绿,分蘖率36%,根有五十二条,抗倒伏力强。但另一块田则浅深,土层只达三点五寸,株高只达五十五公分,茎粗零点四公分,叶长三十四公分,叶宽零点五公分,基本没有分蘖,根只有十八点五条,生势衰弱。这些材料可以充分说明深耕对于高度密植是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密植不用深耕论是没有根据的。
密植试验的体会
上述只是我们在高度密植试验时所碰到的也是所争论最多的一些主要的问题。现在,禾苗正在开始抽穗扬花,也还有一部分正在孕穗晚稻。究竟产量多少,尚难定论,有许多问题现在仍难作调查的。比如:结实率的变化,粒重的变化等。从对前一段禾苗生长情况调查研究,对于下面的几个问题,我们有比较一致的初步的看法:
1、水稻高度密植的出现,是耕作制度上的一个革命。它开辟了水稻耕作技术的新的历史阶段。它对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巨大的意义,但它是一个新的事物,还有许多缺点尚待改进。英德县晚稻在试验高度密植时,不管在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质准备方面都是很不充分的,插秧后的工作又不够理想,因此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在耕作上我们有十个重要缺点:(1)品种不良,有40%—50%的翻秋种子和晚稻劣种,这些品种结粒很少;(2)秧苗不壮,嫩弱秧占了60%—70%;(3)部分田插植规格不合理,通风透光不好;(4)深耕不好,耕作层一般只有四、五寸左右;(5)基肥少、不少田只有稻秆回田;(6)插秧后的追肥数量不够,也不够合理;(7)插秧季节迟了,“立秋”以后还插了15%左右;(8)管理,特别是排灌工作不好;(9)直播田很多,管得不好;(10)生长不平衡,落后面大。这些缺点,大大限制了高度密植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可以肯定,如果没有上述缺点,高度密植制度一定会产生异常巨大的效果的。不少人对高度密植抱着“怀疑论”,经过一场斗争后高度密植将成为新的耕作制度确立下来。
2、从英德的情况来看,由于今年领导和群众积累了一些经验,明年的生产条件将有大大改善,我们认为高度密植可以大大发展,大面积的一百万穗,每穗一百到一百五十粒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如果确实做到了深耕、肥足、良种、秧壮、插好、管好,每亩一百五十万穗到二百万穗,每穗一百粒到一百五十粒也是可能成功的。三百万穗以上仍有试验的价值。我们认为秧以一次基本插够为好(依靠分蘖把握不大)。从英德晚稻生长情况看,插植规格以“蚂蚁出洞”、“排插法”,5×1、6×1、4×1或4×0.5、5×0.5、6×0.5等规格较好。深耕、肥足、良种、秧壮,是决定高度密植成败的根本条件。
3、实行高度密植以后,劳动力的投放量比以前增加十倍以上。为了解决劳力不足和赶上生产季节,提倡直播有重大的意义。从英德的情况来看,一亩田播种八十到一百斤,管理工作赶上去,是完全可以长好的。早稻直播群众过去有经验,成功的把握性更大。我们初步的意见,明年早稻准备把40%—50%的稻田改为直播。
4、高度密植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这不是一个唯一的方面。另一个极重要的方面是增加每穗的粒数,增加粒重。密植并不排斥粒数多,粒数多也不排斥密植。既密而穗大,应当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把密植和大穗完全对立起来是不正确的。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正在摸索研究中。
5、高度密植后,对水稻栽培的各个方面都起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它的运动规律是什么,需要我们农村工作者和科学技术工作者去研究和掌握。旧的落后的那一套已经是不行了,高度密植的出现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科学技术工作的任务,我们还没有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也在摸索和研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