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鸡鹤之争
罗华山
在这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革命高潮中,公开唱低调、唱反调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是一场艰巨的斗争,它需要克服前进路上的多种障碍。事实上,对立面只是现在用新的言词修饰起来了而已。所谓“鸡鹤之争”,正是这种对立斗争的一个表现。
人人都在力争上游,力求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种共产主义的不断革命的精神,成了我们事业的伟大推动力。但是同这种精神相对立,有些人却甘居中游,他们的口号是:“既不做鸡中鹤,也不做鹤中鸡。”
在政治斗争中有所谓“中间道路”,在思想斗争中有所谓“中间思想”,而今建设社会主义又有所谓“中游路线”。可见“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还是有它的市场的,有必要加以认真批判。
“中游思想”的实质是右倾保守和个人主义,这是许多地方经过辩论后得出的共同结论。“上游不敢想,下游不敢当”;“上游太辛苦,下游打屁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以至“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可见甘居中游的右倾思想,完全与总路线精神背道而驰,而其好逸恶劳,患得患失,正是个人主义的本色。
“中游思想”的方法论是不变论、诡辩论。甘居中游必然趋向下游,不做鸡中鹤必然要做鹤中鸡。原因是形势不断变化,革命不断发展。昨天,民主主义者是中间力量,今天却成为革命对象。有人以为身居中游,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而心安理得;认为不可能人人都当先进,任何时候中间派总是多数派,因而安之若素。但是所谓上游、下游,是比较来说的,并不是不变的;多数、少数,在运动过程中也要发生变化。事情的发展总是这样:中间水平不断提高为先进水平,于是原来的中间成了落后,多数成了少数。若以不变应万变,以缓进赶跃进,以保守比先进,想不落后可能吗?不能人人当第一,但是应当人人争第一。今天促进派无疑是多数,甘居中游(实质上就是甘居下游)的促退派是少数。不能把处于中游的人,一律看作是甘居中游者,他们中有许多人都在力争上游。有的人比赛结果,屈居第二,以至落了后,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中游思想”的理论是唯心论或庸俗唯物论,否认主观能动性,见物不见人,不相信群众。诸如所谓条件不好,不能争上游;情况特殊,只能低速度;生产已到顶,潜力已挖尽,不能再跃进,等等。他们认为人们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遇败而馁,知难而退,泥菩萨过江,但求自保足矣。
因此归根到底,鸡鹤之争仍然是先进与落后之争,是力争上游与甘居下游之争。不做鸡中鹤,便做鹤中鸡,鸡鹤之间是没有别的选择的。


第4版()
专栏:

最新、最美的歌舞
——看山东跃进歌舞团表演的感想
吕骥
我们兴奋地听了山东跃进歌舞团的演唱,正像我们从闷热的大厅中走出来,迎面吹来一阵清凉的夜风似的,清新可喜;那样乐观、充满着勇往直前的精神的演唱,听了令人觉得增添了无限力量。应该说,最近好几次人民公社的演出都给了我相同的感受,不过这个演出给我的感受特别深。
尽管劳动从来在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过去劳动人民歌唱劳动的民歌很少不是充满着辛酸和痛苦,而今天,当劳动人民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中解放出来以后,特别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总路线的思想光辉照耀下,打破了迷信,解放了思想以后,当劳动人民看到了经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许多奇迹的时候,歌唱劳动就不再带有任何辛酸痛苦的成分,真正成为充满着欢乐而自由的歌声了!尽管歌唱劳动的歌声从来就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却没有像今天的歌声这样豪迈而富于理想。尽管我们祖祖辈辈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无数优美沁人肺腑的民歌曲调,却不像今天的歌声这样热情洋溢、情绪奔腾、具有亘古以来所不曾见过的跃进精神。这些新民歌不产生在解放以前,也不产生在解放初期,而是产生在社会主义革命基本上取得了胜利之后的今天,正说明了是在以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代替了个人所有制之后,集体劳动创造了无数奇绩,放射了惊人的光辉,劳动具有了真实的社会意义,日益显示了创造性的时候,即是说,只有在劳动人民的思想精神不再为被剥削的劳动束缚住,成为自由的富于创造性的劳动的翅膀一同向前飞驰的时候,才能产生这些前所未有的、充满着生命力和创造性的诗篇。
这种新的精神不仅反映在山东跃进歌舞团所表演的歌曲、舞蹈创作中,同样鲜明地反映在他们的表演里,这是很容易理解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在公社社员和工厂工人的生活中到处发出了茁壮的枝叶,共产主义思想也开始在迅速地发展,所以不论是“钢铁五姊妹之歌”、“总路线放光芒”、“新时代新事多”、“四姐五姐本是亲姐妹”、“人人为钢铁而战”,还是“懒老婆”、“打夯号子”,同样,以它们最新的思想内容和最美的艺术形式感染着听众,给听众以鼓舞。虽然其中有些歌曲利用了原来的民歌曲调,虽然有的几乎完全没有改动,或者只作了不多的改动,由于和新的内容结合了,经过那些站在生活最前线的歌手的表演创造,完全改变了原来的面貌。这里使我们看到生活内容对于艺术形式发展所发生的影响。
山东跃进歌舞团的表演,除了有少部分专业文艺干部参加演出之外,也还可以看出专业文艺干部平时对于业余文艺活动进行辅导所起的提高作用。无疑地,业余文艺活动任何时候都需要专业文艺工作干部去进行辅导。有些同志由于想强调专业文艺干部向群众学习,不愿意指明或贬低专业文艺工作对于业余文艺活动应有的指导作用,那是不对的。当然,对于那些以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观点去进行辅导是必须坚决反对,彻底批判,那样只会把群众业余文艺活动引导到资产阶级文艺道路上去,只能引导群众业余文艺活动走向变质。在山东跃进歌舞团表演的节目中有个别节目的某些部分如“年轻了四十年”这首歌曲的曲调使我觉得还不完全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其中掺杂了一些学生腔,这是值得负责辅导的同志警惕的。
山东跃进歌舞团的表演和其他地方人民公社歌舞团的表演也像民歌一样显示了我们的文艺工作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群众将不是以文艺的欣赏者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是以文艺的创造者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群众的业余文艺创作今后在整个文艺领域中将成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群众业余文艺创作的发展、繁荣,当然不是意味着专业文艺创作的衰落,正相反,恰恰是专业文艺创作的更高阶段发展的一个标记,因为只有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才有可能继续不断地发展、繁荣。而另一方面,群众业余文艺创作迅速地向前发展,必然要推动专业的文艺创作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因为专业文艺创作的提高是以普及作为基础的。所以山东跃进歌舞团和其他人民公社的歌舞团表演的成功,正显示了党的文艺工作走群众路线的发展和胜利,也鲜明地标志了党中央和毛主席所指示的文艺方针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新的胜利。


第4版()
专栏:

职工宿舍里插上红旗
郑州纺织机械厂家属委员会主任 魏淑兰
好些天来,每当我走向职工宿舍去的时候,心里是那么不能平静。好像道路两旁的树木格外碧绿,鲜花分外艳红。一想到住在这一片宿舍里的主人们在最近几个月中的变化,和他们热爱劳动、互助互爱、关心集体以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情况,怎么也按捺不住我心里的兴奋和喜悦。
过去,只要你一走进宿舍,就可以看到三人一堆、五人一群地在说东道西,挑是生非。有时候,人们吵的难解难分,只好由家属委员会来调解。有一个月,经我手调解的纠纷就有六十五起。可是,自从大部分家属参加劳动生产后,三、四个月来,一件吵架的事也没有。夫妇双双高高兴兴地一同去上班;婆婆给参加生产的媳妇送饭;没有参加生产的老大娘,就给无人看家的街坊扫庭院……。
金大娘同儿媳妇顾静波过去不和,现在婆媳俩亲热的像亲妈和姑娘一样。顾静波在技术学校学习,金大娘在家给她抱孩子,还常常勉励她学习技术要专心。稽新华参加了工作后,她的丈夫对她体贴入微。过去,家务劳动只是稽新华一个人的事。两口子吵架后,女的擦干了眼泪就得去给男的端饭吃。现在她的丈夫主动地分担了一部分家务劳动。
东七楼的张家和邵家,过去闹了意见长期不说话。在家属们办食堂的时候,两家为了给食堂腾房子,主动地解开了疙瘩,搬到一个房子里去和和气气地住在一起了。
这千桩万桩新人新事,都是来自大娘和大嫂们的比劳动、比先进的冲天干劲。多少年来,许多家庭妇女们都希望参加工作,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可是,孩子多、文化差、家务重……总而言之一句话:不能走出家庭。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大家不再是“搞家务,真心焦;有干劲,鼓不了”啦!现在,只要你一走进宿舍,你就会听见这里在问:“大嫂,你报的啥工作?”那里在说:“俺可要好好学技术,不要让男职工笑话咱们妇女不行。”
说了还不算,大伙还真干。小酒精厂成立的时候,天气正热,可是大家拉石灰,运劈柴,人人争先恐后。千斤重的架子车,几个人拉起来就跑。造纸厂的两个小脚大娘,特地走了几十里山路到密县去学技术。邓大爷给公共食堂垒煤火忙的通宵没睡。
占公家的便宜,过去也是习以为常。可是现在许多人一听说办工厂缺钢铁,就连夜搜集家里的废铜烂铁,捐献出来。一夜之间,就凑了三千来斤。要办公共食堂,送锅的送锅,送罐的送罐;要办洗染厂,就送木盆、熨斗和搓板。他们都说:“只有把集体的事情办好才是大家的铁饭碗。过去占公家的便宜,不光是不对,而且拿完用完,总有完了的一天。”
热爱集体,还表现在大家自觉地制订和遵守制度,一般家庭妇女,生活上都比较自由散漫。可是大家在工厂作工,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懒懒散散,生产就没法办。所以大家都规定了上下班时间和学习、检查制度,而且认真遵守。
几个月来,大家在劳动生产中还感到只有学习技术和文化,提高思想觉悟,才能更好地工作。许多人都在不倦地学习着,有的人还提出了入党、入团的要求。
我从1953年到郑州纺织机械厂来作家属工作,五年来,虽然也看到家属们的思想觉悟有进步,但是,步子很缓慢,我的工作一直很难作。甚至我还想过:整天婆婆妈妈地和家属们打交道,真是没有前途。可是今天我再也不那么想了。我觉得只要有党的领导,只要相信群众,工作中的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哪里都能够插上社会主义的红旗。


第4版()
专栏:

我为人人做餐饭
郑州纺织机械厂家属食堂炊事员 沈学芝
要让我说说职工家属办食堂的好处,那真是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你就听听大家编的这首快板吧!
公共食堂真正好,
省钱省煤花钱少,
早晨一人去买菜,
不用人人把腿跑。
腾出厨房做宿舍,
省出人力办工厂,
从今生活集体化,
妇女彻底解放了。
一成立食堂,我们家庭妇女就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再也不整天围着锅台转了。家属变成了工人,学文化、学技术、办工厂,谁有多大劲就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多大劲。
有人问我:“人家都去学技术、办工厂,你年轻轻的为啥偏愿意当炊事员呢?”
也有人讥笑我说:“你从前围着锅台转,现在还是围着锅台转,别人都解放了,你解放了没有?”说实在话,以前我也是不愿意当“锅台转”。成立食堂以前,我很想当工人,看见人家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妇女上了工厂,整天学文化、学技术,上班下班,我可眼红啦!我想自己才二十五岁,已经有四个孩子,在家里除了做饭就是看孩子,啥时候才能跳出家务劳动的圈子,有个奔头呢?我有两次报名去考纱厂里的学徒工,都没有考上。后来职工家属们也要办工厂、办食堂、办托儿所,让家庭妇女参加劳动生产,我乐极了,心想这一回可以当工人了。可是,又分配我当炊事员。我几次要求去当工人都没有允许,当时心里很别扭。有一回,我去找家属委员会主任,一见面就问:
“为啥不让我当工人,还让我当‘锅台转’呢?”
主任笑着反问我:“都不愿意当炊事员,咱们大伙吃什么啊!?”
主任这一问,弄得我无言答对。我想也是。这炊事员的工作总要有人做,没有炊事员,食堂就办不成,大家还是不能脱离家务劳动,参加社会劳动,我不能老为自己想。回到家里,我爱人也说:“好好干吧!你现在和以前可不同了,炊事员也是重要工作。”
现在,我心里可想通了。虽然在家里是做饭,在食堂也是做饭,可是这和以前大不一样。以前在家是做给几个人吃,现在在社里是做给大伙儿吃。我们这个食堂有三百多人吃饭,大家舒舒服服吃了我们做的饭,快快活活地去上工,我们不是也为社会义主建设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吗?以后,我还要学好炒菜的技术,也要做又红又专的炊事员呢!


第4版()
专栏:

新人新事新喜剧
——谈影片“一日千里”
王云缦
影片“一日千里”是写新人新事的新喜剧。它由三个短故事组成。在这里我想谈谈其中的“一张大字报”和“处处跃进声”这两部短片。
“一张大字报”反映的事件,可以说平常极了。它是以农村技术革新为背景,表现母亲给儿子、妹妹给哥哥贴大字报,批评他的保守思想的故事。在这个才二十分钟的短片里,母亲——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得到了动人的表现。影片真实朴素地描写了她在新生活的推动下的思想变化和新的道德观念的成长。原先,当她看到自己儿女互相争执时,她是以“和事佬”的姿态出现的,要他们彼此忍让着点。这种态度多少令人觉得有点可笑!但是,当她明白儿女间的这场争论关系着社会主义利益(女儿创造的用小车来撒肥,将大大提高生产效力,儿子兴旺作为生产队长,却阻挠妹妹这样做),她的态度立即有了改变,坚持要写大字报批评儿子。影片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这样一段喜剧情节:母亲要儿子代写大字报,而大字报批评的正是他自己,这使兴旺处于十分尴尬的情景中。这个喜剧情节,不仅有趣,不仅有力地讽刺了兴旺,而且,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农村妇女。在她看来,即使是自己的儿子,在他妨碍了社会主义的利益时,也是决不能容许的!
这样的人物,这种为公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是我们时代的特色,这一点,在“处处跃进声”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部短片,无论在取材上,喜剧性的矛盾的处理上,都有更为引人注意之处。
如果从刻板的艺术法则出发,“处处跃进声”是很难构成什么戏剧性的情节的。这里,并不存在什么正反面力量的矛盾、冲突等等。可是,它确是一部歌颂新人新事的喜剧短片。是丰富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社会主义新喜剧的宝库。
这里出现的每一个人物,他们所想、所做的,都是为了跃进。这构成了整个喜剧性情节的基础,并且由此富有风趣地表现了一种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某工厂保管员老董和俱乐部演出负责人小夏之间的矛盾,其所以意味深长,是因为他们谁也不是个偷懒的落后分子,他们都同样一心一意为了大跃进,但生活实在是变得太快了,人们的干劲也实在是太惊人了,赶也赶不上!这就成了影片的喜剧性的源泉。而且,正是在这种矛盾的解决中,体现着人们的共产主义精神。
老董明明说好了要去俱乐部演京剧,但却迟到了二十分钟,这就使得小夏大为生气。要是老董真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无疑应该对他进行严肃的批评。但是,事情一弄明白,老董迟到是为了大跃进——厂里忙着生产不碎搪瓷,老董怕耐火砖不够用,头脑一跃进,比往常多给工人领了一倍,这才迟到的。这样,整个戏的气氛就完全变了,观众被吸引到了喜剧性的情境之中。
这个喜剧性的矛盾,随着在影片中更有趣的展开——老董正在演戏,突然又不演了,要回厂去。这又是为了什么?因为厂里生产又往前飞速地跃进了,即使多准备了一倍的耐火砖,还是不够用。这可急坏了小夏。这次演出并非一般娱乐,是生产跃进报喜大会。观众的心被紧紧吸引住,眼看这些人一心为了工作,为了大跃进,矛盾却无法解决。这时,相声演员救了急,将这件事即兴式地编了段相声,逗得观众哈哈大笑。自己天天在大跃进的观众,怎么会对这件事不谅解呢?但是,影片并没有到此就结束,又插入了一位名演员路过此地的戏——当他知道了这件喜剧性事件的前后经过时,便不顾自己还要去上戏、也不顾自己还没有吃晚饭,主动提出代替老董上场。这一穿插,不仅使影片的结构更为完整,而且,也更足以说明我们新时代的人与人的关系:即使是一件看来与自己全然无关的事,即使自己正有着另外的任务,只要这件事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利益,人们就会想出一切办法担负起来。这真正体现了“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的共产主义风格,共产主义精神。应该说,正由于影片作者对我们社会日常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有着敏锐的感受,才可能构思出这样一个体现了我们时代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喜剧短片来。自然,“一张大字报”中,在喜剧处理上,还可以看得出导演的犹豫,还没有比较充分地按照喜剧样式来处理影片。如果更注意喜剧特点的运用,就会使这部短片取得更好的喜剧效果了。


第4版()
专栏:大家谈

扭起秧歌来
西安师范学院 冯力平
我又看到秧歌了!
在延安庆祝国庆节的游行队伍中,有南关小学的小孩子,也有延安师范的青年男女们,他们都打扮得那样好看,都扭得那样活泼、愉快。看着,看着,我禁不住笑了;仿佛回到了九年前,那时,我在秧歌队里舞动过红绸。庆祝节日,给烈军属拜年,到农村宣传,都少不了秧歌队。从懂事的娃娃到七十岁的老太婆,都把他们兴奋的心情、对烈军属的尊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体现在这欢乐的一扭一跳中。这情景难道能够忘记么?
没有什么力量能割断我和秧歌的感情。但是,我已经有五六年没有扭过秧歌了;在城市住了几年,也很少看到过秧歌。据说,秧歌是一种低级的艺术,没有什么看头;甚至有人说看着不舒服。于是,在关中某些地区、特别是像西安那样的大城市,秧歌受到了冷遇,初解放时那种兴盛景象就逐渐冷落了。
人民群众没有忘记秧歌。农民常常问我们:你们怎么不扭秧歌了?
人民群众热爱秧歌。秧歌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大跃进、特别是文化大跃进的今天,应该恢复秧歌的地位。
扭起秧歌来!如果像北京、西安这样的大城市,也和延安一样,节日的游行队伍中有上百上千的秧歌队,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气氛呢?如果在全国的城市和农村,都像初解放时一样,时时处处可以看到秧歌队,那又将是怎样一种气氛呢?


第4版()
专栏:

跃进齐出动,户户没闲人,
灶老爷看家,铁将军把门。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集体创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