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丰产地多用工很划得来
高产“赔本论”者在丰产事实面前赔光了老本
本报讯 山东人民今年在农业战线上取得伟大的胜利,粮食总产量比去年的二百五十三亿斤增产二倍多。打得观潮派、秋后算账派鼻青眼肿,再不说人们是在“吹牛”了。但是,最近又有一种搞高额丰产合不来的论调,这些人不是说“万斤粮千个工不合算”,就是借口劳力紧,要按规格深翻秋种农活不好安排,个别的县级负责人甚至打算降低省委规定的深翻地的规格等等。这种论调,实质上就是留恋“广 种薄收”的右倾保守思想在作怪。在全省来说,虽然这种论调是个别的,但在某些地区,传播这种错误论调的却大有人在。它对当前正在开展着的深翻秋种运动,起了一定的促退作用。
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呢?是不是用工多了即便产量高也不合算呢?这个问题,许多事实作了最好不过的答复。首先请看寿张县台前社春玉米的用工量和增产的比较情况。据这个社的调查:一、亩产一万到二万斤玉米的用工量:(1)整地——用锨深翻或掘刨二至五尺深,耙耢八次,修整畦田共计平均用人工二十五点三个,平均用畜工一点五个。(2)施肥——基肥十万到十五万斤,追肥五万斤,共计平均用人工六十七点五个。(3)播种——耧播、种子处理、播后顿压,共计平均用人工一点八三个,畜工零点三三个。(4)田间管理——浇水八次用工十四点二个,中耕六次用工二点三个,间苗拔草二次用工二个,治虫十一次用工四点五个,人工授粉三次用工四个。(5)收获——平均用人工九点八个。总计用人工一百三十三点二六个。
二、亩产七千斤的用工量:(1)整地——深翻三尺,耙耢八次,修好畦田,共用人工三十个。(2)施肥——基肥十万斤,追肥三万斤,共用工五十五个。(3)播种——耧播、种子处理、播后顿压,共用人工一点九个,畜工零点四个。(4)田间管理——浇水五次用工十二个,中耕六次用工二个,间苗拔草二次用工二个,治虫十一次用工六个,人工授粉三次用工四个。(5)收获——从收割到粮食入仓,共用工十点五个。总计用人工一百二十三点八个。
三、亩产一千三百斤的用工量:(1)整地——耙耢八次,耕地一次,用人工二点八个,畜工二点八个。(2)施肥——基肥二万斤,追肥五百斤,用工十二个。(3)播种——耧播、播后顿压,用人工零点九个,畜工零点四个。(4)田间管理——浇水三次,中耕培土六次,间苗拔草二次,治虫三次,人工授粉二次,共用工十九个。(5)收获——用工四点五个。总计用工四十二点四个。
上面的三种不同产量和不同用工数量,告诉人们,亩产一万至二万斤的春玉米,平均用工量比亩产一千三百斤的多用工九十点六八个,即多用二倍多,但产量则增加六到十四倍多;比亩产七千斤的多用工约十个,产量则增长三千到一万三千斤。
春玉米是这样,谷子和夏玉米何尝不是如此。寿张县台前社亩产二万斤以上的谷子,平均每亩用工一百六十三个,亩产万斤以上的用工一百四十六个,亩产八百斤的用工三十四点八个。亩产二万斤的比亩产八百斤的多用工一百二十八点四个,即多用三倍多,但产量则增加了二十四倍;比亩产一万斤多用十七个工,而产量则增加一倍。
从种植地瓜(甘薯)用工量和增产值比较情况看,也有力地驳倒了那种认为“搞高产是赔本,不如搞低产划得来”的论调。历城县“七一”社和寿张县台前社的情况是:亩产三十万到六十万斤(估产,下同)的用工量平均是一百四十八点七八个;亩产五万到十五万斤的用工量平均是一百一十五点三七个;亩产五千到一万斤的用工量平均是四十点六九个。看来亩产三十到六十万斤的春地瓜比亩产五千到一万的是多用了一百零八个工,即多用二点五倍,但产量的增加,则不是几倍而是几十倍了;如果和亩产五万到十五万斤的相比,虽多用工三十三点三个,即多用零点三倍;而产量的增加也是相当可观的。这些事实,不是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产量愈高,用工愈少吗?不是说明搞高产不仅不是赔本,而是大大的划得来吗?这和那些弹“万斤粮千个工划不得”、“搞高产不如搞低产划得来”的论调有什么相同呢?正当人们欢欢喜喜庆丰收,轰轰烈烈搞秋种的时候,奉劝那些会算账的“好心人”和存有严重保守思想的人们把不合韵律的调子收起来,睁大眼睛看看丰产的事实。还是让这些铁的事实来洗刷保守主义者的脑袋吧! (朱曰梅)


第3版()
专栏:

人愈老心愈红
潘乃文
广西百色县上游人民公社七塘队在夏收夏种结束后,抽调了60%多的劳动力去搞钢铁生产和水利建设,同时农业生产的粮食指标又一再加码。于是队干部们成天在思考着:“能不能使钢铁、粮食生产和水利建设同时搞好?”“难道我们就被劳动力不足的困难吓倒吗?”可是,思想获得了解放的人们对这些问题是不愿意作否定的答案的,因此,最终的答案是:“硬要钢铁、粮食元帅同时升帐,水利建设也要同时搞好。”有了这个信心,队内的全体干部就开始在进一步想办法了。生产队长是很熟悉本队情况的,他计算了一下本队有一百多个老年人,如果把这些老爷爷、老奶奶组织起来,分给他们一些轻活,就可以替换出许多主要劳动力。这个办法提出来后,立即得到了其他队干部的同意,于是他们就分途去串连了。
老当益壮和老来无用
把老年人组织起来,参加集体劳动,并不是件简单的工作。队干部们在酝酿串连老人们参加集体劳动时,遇到了困难。有些老人说:“老来无用,能干什么!”但在串连中也有一些老爷爷、老奶奶这么说:“是啊!这是个挺好的主意,为什么你们不早提出来呢!”这两种不同的反映,队干们觉得可以组织辩论一下。辩论会开始了,很多老爷爷把历史上的老英雄搬出来了,从黄忠七十岁还使八十斤的大刀一直到红军团长方和明还乡作劳模,人们在滔滔不绝地谈今说古;同时会上还总结了两点老年人参加集体劳动的好处:1.分给干的是轻活,不仅不劳累,相反可以舒筋活血;2.老年人有生产经验,可以通过集体劳动,传授给后生。辩论后,意见趋于一致——“不是老来无用,而是老当益壮”。会后,队干部组织了老年人到三里以外的百色糖厂和澄碧水库去参观,他们受到了很大的感动。好几个老人在糖厂内和工地上写出了自己创作的山歌,其中年届六旬的陆章新的一首山歌上面写道:“工农生产大跃进,人人都要鼓干劲,老人不能甘落后,也争红榜第一名。”七十五岁的杨文光爷爷说:“我已经是十七年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了,十七年伴我的是烟火和小孩的哭声,不是你们组织我来参观,真的我就与世隔绝了。”
老年人可以干些什么
在把老年人发动起来之后,队里根据老年人的体力和技术情况,分配了工作。这个队年在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一百二十八人,除了有些身体衰弱的外,能干些轻活的还有一百一十八人。队里把他们分成了十个“黄忠组”:第一组是养猪小组,由二十三人组成,这些人只管饲养猪和种饲料地,不管打柴;第二组是种菜小组,由十三人组成,包种菜地十八亩;第三组是托儿小组,由二十三人组成,负责看七十六个小孩;第四组是木工组,由八人组成,负责修理农具;第五组是炊事小组,由十四人组成,到各个膳堂负责添柴生火;第六组是磨房小组,由九人组成,分别到各水碾房和兽力磨房,负责掌握放水添磨;第七组是养牛组,由六人组成,共放耕牛六十九头;第八组是养鱼小组,由六人组成,看管八口鱼塘;第九组是村边积肥组,专门拾捡村头巷尾的肥料和负责村内的清洁工作;第十组是医疗组,由七个有医务经验的老人组成。这些组建立后,立即开始工作。这十个组,在两个月来,做出了很多出色的工作。如托儿组的老奶奶们除带好孩子们外,并且做出了十几种玩具,供小孩们玩耍;木工组修整了八架牛车,制出了六架万能耙、一架玉米播种机、十对水桶;村边积肥组除搞好村内卫生工作外,积了二千担牛粪尿。
对老人们的照顾
老年人们在参加集体生产后,队内对他们给予了一些物质照顾,如发给他们一些买烟草的零钱,定时在食堂内给他们一顿“营养餐”(即在普通饭菜内添上一点猪肉);并且经常关心他们的寒暑,使老人们感到温暖。因此老人们中也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定时评比。这样,使每个老人都精神愉快,生产中出现很多奇迹。如六十八岁的陆炳连,培育了一亩亩产十万斤蔬菜的菜地,现在生长非常好;养猪组的十二头猪在两个月前只有八百九十五斤,现在骤增到二千五百零六斤,其中有一头已有三百多斤;养猪组的老人们,还根据自己的经验,发明了“人工酒糟”(即饲料发酵)。
劳动从谋生手段变为乐生要素
老人们的劳动热情正在增长,有的老人说:“现在只要闲一阵,就感到闷的慌。”六十多岁的秀文妈和七十二岁的伦中妈开展了劳动竞赛,条件是看谁把孩子们带得好。六十八岁的陆炳连偷偷地学习操纵双轮双铧犁,想在青年人面前抖擞一下威风。这些事迹传开后,青壮年们受到了很大的感动,人们都在忘我的劳动。劳动——从谋生的手段变为了乐生的要素。 (原载“广西农村”)(附图片)
妥木斯画


第3版()
专栏:

玉米千斤省——山西
四川三千万亩中稻大丰收
新华社太原9日电 山西省今年玉米获得大面积增产,实现了玉米千斤省。
今年全省共种植玉米五百八十七万一千多亩,根据各地的实收和估产,总产量可达六十一亿三千八百七十六万斤,平均亩产可达一千零四十五斤多,比历史上玉米单位产量最高的1954年增产将近三倍。种植玉米较多的长治、榆次、晋南等地区每亩平均产量都在一千斤到一千二百斤。其中仅据晋南、长治两个专区的初步统计,已有一百七十五亩玉米单位产量达到了一万斤以上。洪赵县赵城人民公社青林农业种植场党支部书记张生才等培植的一亩一分回茬玉米,每亩平均产量达到三万零六百四十八斤半,是山西省目前最大的玉米高产“卫星”。
今年以来,山西省各地人民在农业生产大跃进中,经过辩论,批判了“玉米低产”论的思想,同时吸取了去年玉米减产的教训,紧紧抓住了深耕、密植、浇水、施肥等各种措施。各地农民还根据小麦丰产的经验,展开了“以夏促秋”运动,在玉米生长的后期普遍进行了多次追肥、浇水、中耕锄草和人工授粉等后期加工管理,做到了水饱肥足,保证了丰收。
新华社成都7日电 四川省三千二百三十五万六千亩中稻获得大面积丰收。据农业部门3日统计,全省中稻总产量共达二百三十三亿一千六百万斤,比去年净增六十九亿多斤,平均亩产七百二十点六斤,比去年的五百零五斤提高约半倍。
今年四川省从平原到山区,绝大部分中稻主产区亩产都在六百斤以上,并且出现了千斤以上的专区一个,千斤以上的高产县共十六个。郫县一县放出了亩产万斤以上高产“卫星”田三十五处。川西平原上温江专区平均亩产一千二百多斤,比去年提高了一倍多。
四川省中稻大丰收是全省人民在各级党委领导下改造自然,也改造思想取得的丰硕之果。在中稻生长期间,全省曾组织两次几百万五级干部田间会师的生产大检查,加上各地经常性的评比检查和竞赛,一切通过辩论,形成了一个全民不断跃进的生产高潮。在这一形势下,各地密植、增施肥料等技术措施贯彻得很好。民族杂居的高山区马边县,由于破除了“山区没办法”的论调,积极改进措施,特别是抓紧深耕,全县今年平均亩产超过一千斤,比去年提高了三倍还多。由于接受了小麦、早稻丰产经验,各地不断采取小运动方式反复消灭三类苗,促进新的跃进。温江专区就是抓住了这一条,使全区一类苗的标准从几百斤最后提高到一千几百斤,从而大大突破了原订生产计划。
四川省农民在过去几个月中,还战胜了侵袭中稻的各种自然灾害,并大量制造土农药,向病虫害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第3版()
专栏:

解放了的奴隶创奇迹
小凉山空前丰收每人有粮一千六百斤
新华社昆明9日电 粉碎奴隶制度枷锁后的云南省小凉山宁蒗彝族自治县彝族人民,在自己土地上耕耘的第一年就获得了空前的丰收。今年粮食总产量由去年的三千多万斤提高到一亿五千多万斤,增产四倍,每人平均粮食已达一千六百多斤。
小凉山在今年3月才胜利结束和平协商改革运动。几千年来受奴隶主压迫、剥削的彝族人民,要求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心情非常迫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组织了五十一个农场和一百四十五个初级社,安家落户,开荒生产,有的当了工人。当内地苦战三年改变农村面貌的消息传来后,在这里曾引起过争论。个别干部认为这里奴隶才解放,又穷又白,生产力太低,没有条件大跃进。但是广大的彝族人民坚决拥护大跃进,他们表示:只要有共产党、毛主席领导,我们有的是劳动力,什么事都能办。他们以“苦干实干三年赶上内地”的决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生产大跃进运动。
在大跃进中,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披星戴月地修水利、开水田、种高产作物和改良工具。为了要叫拔海二千五百公尺的小凉山长出大米,他们在悬岩陡坡上开出了几万亩水田,学会了撒秧、拔秧、薅秧等技术。为了争取丰收,他们改变了不施肥的落后习惯,家家修盖厕所和畜厩;打破了害病杀牲口祭鬼、忌日不出工的各种迷信,农忙中各合作社和农场并普遍成立公共食堂、托儿组、幸福院、联防队,使大批劳动力投入生产。经过几个月的苦战,小凉山上修起了一千零七十八处水利工程,成为全省边疆地区第一个夺得水利建设红旗的地区。今年每亩地的施肥量也达到十多万斤。
大跃进以来,彝族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大大提高了。现在,凉山地区已开始了人民公社的试点工作。


第3版()
专栏:

江苏早大豆亩产384斤
新华社南京9日电 江苏省的早大豆获得大面积丰收。全省间作的早大豆按42.5%折算,实际面积为九十八万三千五百亩,加上单作的早大豆面积一百五十七万六千七百亩,共有二百五十六万零二百亩,实收总产量九亿八千五百一十五万斤,平均单产三百八十四点一二斤。大豆的主要产区徐州专区,亩产五百八十六斤,比去年增产八倍以上。
近几年来,江苏省大豆产量虽然有所增长,但每年亩产都在百斤上下,而且很不稳定,因此许多人把大豆看作是“低产作物”,认为很难增产。大跃进以来,广大干部、群众破除迷信,下定决心为大豆摘掉低产帽子。灌云县首先倡议实现大豆亩产五百斤县,接着就有邳县、沛县、睢宁、沭阳、武进等市县响应了这一倡议。各县千百万干部群众为夺取大豆冠军,展开了竞赛。各县措施指标不断加码。在耕作栽培措施上实行了大革命,普遍进行了深耕,整地畦田化,普遍施了基肥,选用了良种,播种量比过去增加50%左右,进行了适当密植,80%以上的大豆田追了一遍至二遍肥,部分地区追了三遍肥,除草在四、五遍以上,做到田中无杂草。今年大豆虫害曾普遍发生,各地采取了人工捕捉与药械防治相结合、土洋农药相结合的办法,发动群众日夜突击防治,没有造成重大虫害,确保了大豆增产。


第3版()
专栏:

“鱼”和“熊掌”可得兼
梅耳
湖南省涟源县在大搞钢铁和收割中稻的时候,曾经发生了一场大辩论。辩论的主题是双手究竟能不能捉两条鱼,也就是能不能既抓钢铁又抓粮食?在有些人看来,这矛盾是不可统一的,要么大搞钢铁,要么大搞粮食。其实,不止涟源县有这样的问题,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问题。
两美不可得兼,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两美能不能得兼?从现在的许多情况来看,可以得兼,并且不止两美,而且是多美。不信,有事实为证。今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共同跃进,不就是两美得兼吗?今年农业生产方面,还是多美得兼,粮食、棉花、油料作物不是都大丰收吗?就拿目前的炼钢炼铁和秋收秋种来说,也是两美得兼。9月27日本报报道,山西平遥县委采用了右手抓工业左手抓农业的领导方法,在工业方面已采下矿石一万五千吨,建设土炉、土窑炉、土高炉一百三十个。在农业方面,全县六十二万亩秋田,已收割十一万多亩,计划种冬麦三十五万亩,有九万亩已下种。又据本报10月8日报道,湖南涟源县在执行工农业并举方针以后,钢铁生产任务完成得很好,在9月29日这一天,生铁日产量达到二千五百一十三吨,二十五万亩秋种任务,也已完成90%。
一曰可以得兼,一曰不可以得兼,两者分歧如此之大,原因何在?是不是两者的客观条件不同呢?地多人少,人多地少这种差别,不能说绝对不存在,但是差别不大,而劳动力的紧张情况是共同存在的。那末问题在哪里呢?就在于主观条件大大不同,一者见物又见人,一者见物不见人。见物,都看到人民公社成立以后,工农业并举,全面发展;任务一大堆,有点招架不过来。在见人这一点上,就完全不同了,前者所见到的人是生龙活虎,精力充沛,一头可以顶破天,一脚可以蹬破地的英雄好汉。这样的人,一个人不仅做一个人的事情,而且同时可以做几个人所做的事情;两个人合起来,不仅做两个人的事情,而且可以做几十个人所做的事情。一加一等于二的公式,在这里已不能使用,这里是一加一等于三或等于五或等于十……。还不仅仅是这样,这些人还都是多才多艺,文武双全。农民不仅会种地,而且会炼钢炼铁;工人不仅会炼钢炼铁,还会种地,学生不仅读书,而且会炼钢炼铁和种地。……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有多方面才能的时代,在我们国家里已经开始。有了这样的人,双手还不能捉三条鱼、五条鱼,十条鱼?人民公社就是这样做的。它不仅是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而且是要工、农、商、学、兵相结合。后者,虽然也见到了人,但不是前边这样的人,而是还被生产资料奴役着的人,两只手只能捉一条鱼,一人只能做一人的事情。这些人是“物”的奴隶,不是“物”的主人。可是这样的人已经不存在了,或者很少很少了,这是因为他们戴了有色眼镜,所以见到的都像是这样的人。
就是这一点,使有些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先从“物”出发,一条鱼,一定要两只手捉,两条鱼,一定要四只手捉。这样“鱼”和“熊掌”当然不能得兼。


第3版()
专栏:

孟县小麦亩产六百斤怎样得来的
中共孟县委员会
河南省孟县有二十五万八千亩小麦,今年亩产六百零三斤,比1957年亩产量提高了两倍半以上,比历史上小麦产量最高的1956年提高了一倍多。而且有六十七个农业社亩产千斤以上。
孟县小麦丰收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是贯彻了总路线,以整风为纲的胜利,是全党和全县人民苦战一冬,大干一春的结果。
孟县小麦丰产是怎样得来的呢?概括的说:在小麦栽培和管理上,抓住了“种、管、收”三个环节,过好了这三个关。
第一关:种好
深耕细耙
小麦丰产第一关,就是保证“种好”。保证种好的标准是:“深耕细耙,施足底肥,适当加大播种量,普遍采用良种,适时早播,保证密植全苗,并把地下虫害消灭在麦苗出土以前”。去秋种麦时,虽然遇到百日无雨的严重干旱情况,但全县麦地一般都深耕在七至八寸;高额丰产地深翻九寸至一尺二。让土地来一个大翻身,这是挖掘土地潜力获得小麦大丰收的先决条件。并且作到了耕前施足底肥,耕后随即细耙保墒,作到上虚下实。
采用优良品种,保证播种质量
全县普遍采用优良品种,如碧蚂一号、碧蚂四号、白玉皮、五○麦等。在播种前普遍进行了三选一晒,即:用筛子筛选,簸箕风选,胶泥水选,淘汰了劣种、杂种,并在太阳下晒数日,以杀病菌减少病害。播种时全部进行了温汤浸种、药剂拌种。同时实现了合理密植,一般行距都在四寸五左右,播种量都比过去增加了,如旱地区每亩十二——十四斤,水地区十六——十八斤,少部分地区种二十斤。全县二十余万亩有虫面积,全部进行了药剂土壤处理。
全盘安排农活,合理调配劳力
为了争取适时早下种,各社都实行了五边结合的办法,即:边收秋,边送粪,边浇水,边整地,边播种。根据农活情况,合理分配了劳力。在行动中采取了五抓(抓政治思想,抓表扬先进、带动落后,抓劳畜力全盘安排,抓出勤率,抓小麦播种质量)七固定(固定地块,固定种子,固定农药,固定农具,固定牲口,固定工分)的办法,从而保证了全县小麦种的好、种的适时,给小麦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查苗补苗、
保证全苗
在小麦播种工作中,我们体会最深刻的一点经验就是“查苗补苗,保证全苗”。麦苗出土后,县委立即发出指示,号召各社都要进行逐块检查,麦苗站队,凡是三寸内无苗者即为断垄缺株的标准。根据检查结果,共有十二万亩缺苗,缺苗严重的在40%左右,一般地也在20%左右。县委立即组织进行全面补栽。但当时群众的思想抵触很大,有的说:“麦苗不栽小”,有的怕栽不活,还有的说:“活了也难结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县委就把东街社的移栽小麦经验,加以总结,并组织全县参观,推广了移稠补缺的经验。在移栽技术上,采用挖坑栽苗,用脚踏实,最后浇水的办法,保证栽一株活一株。这样就把全县十二万亩缺苗麦地基本上作到了全苗均匀,达到“地不断垄,垄不缺株”的标准。
第二关:管好
适时锄耙,加强管理
从麦苗出土的那一天起,除了适时适量浇水,分期施肥,使其吃饱喝足以外,还进行了精细的田间管理工作。在这方面我们的经验是:“三锄、五耙、两拔草,丘岭地区一镇压”。冬季上冻以前,将应锄和能锄的麦田进行了普锄普耙,以便松土保墒,增加地温和锄掉杂草。小麦返青后进行第二、三次锄耙,结合拔麦垄草。丘岭地区还进行一次滚麦镇压,促使小麦在返青后,分蘖多,起头齐,扎根下伸,生长健壮,增强抗旱、抗风能力。清明前普遍骑麦垄拔了第二遍草,减少地力消耗。
增加施肥量,消灭“斋公田”
今年孟县的小麦所以能够显著大丰收,主要一条经验就是施肥量的成倍增加。去冬以来,全县开展了熏肥、高温人造尿、挖塘泥、圈猪积肥,尤其是全县开展了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熏肥活动,既节约又省劲,对增产起了很大作用。全县完成积肥一百零八亿斤(不包括自然肥料),保证了所有麦田在原来平均施肥七千斤的基础上,增加到三万一千五百斤。在施肥技术上,由“三肥”改为五肥,彻底消灭了“斋公田”(即不上肥的田)。在施肥方法上,普遍采用了粗肥细施、撒施或条施,尽可能早施;人粪尿窝施或冲沟施,做到了多施分期施。
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分期施肥的作用很大。根据小麦生长规律和特性,施肥的时间和作用是:(一)种麦前施底肥,亩施粗肥八千五百斤,大部用牲口粪和混合肥。其作用是促使小麦根系发育,幼苗健壮,冬前分蘖多,抗寒力强。(二)上大冻前施冬肥,每亩施粗肥一万斤,可以补充底肥之不足,能及时供应来年小麦返青的充足养分;并能增加地温,有保证小麦幼苗安全越冬的作用。(三)雨水前后施第二次追肥,每亩施入人粪尿二十担,或粗粪五千斤左右,促使过冬麦苗迅速返青,起头齐,有效分蘖多。同时最好普施草木灰一次,以便增强磷钾素,使小麦秆粗秆硬,增强抗风能力。(四)清明节前结合浇拔节水,施第三次追肥,每亩施入人粪尿十担至十五担,或粗肥五千斤,其作用是促使小麦拔节,生长健壮。(五)谷雨前后施孕穗肥,每亩施入人粪尿十担左右,或化肥十斤至二十斤,以达到穗大子肥,麦粒分量大,质量高。
适时适量让小麦喝足水
“庄家是朵花,水、肥能当家,有肥没有水,增产劲不大”。这是孟县人民在取得小麦丰收的措施中,对浇水重要作用的估价;也是体会最深刻的又一条经验。凡是给小麦喝足水的地区,小麦产量就高。城关乡明星农业社,由于让小麦喝够七水,全社一千二百零五亩小麦,就获得亩产一千二百五十斤的高额丰产。城伯乡罗庄堡农业社,由于浇水不足,每亩只收入三百五十斤。浇水技术方面,今年也有新的改进。即:按照小麦生长期内的变化情况和小麦需要水量大小,适时适量的进行小畦浅浇,并在“三肥五水”的基础上改进为“五肥七水”。根据小麦生长的规律,每次浇水的时间和作用是:(一)从寒露至霜降浇底墒水,主要是保证麦子种好,密植全苗。(二)麦苗倒针后,浇一次压根水(又叫踏垡水),其作用是促使麦苗扎根牢固、生育健壮。(三)大雪前后浇盘根水,能够平抑冬季地温变化,保持正常温度,使小麦安全过冬;并保证在早春麦苗返青时,以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四)惊蛰前浇小麦返青水,可促使小麦迅速返青,有效蘖多,还能增加地下温度,有避免早春霜冻的作用。(五)清明后浇拔节水,其作用是巩固有效分蘖,起头齐,生长快,秆子粗,穗子长大。(六)谷雨前后浇孕穗水,可使小麦抽穗整齐,能保证小麦在扬花期间有充足的水分供应,让受精子房增大,促使麦穗的第三小花易于受精,结子率高。(七)立夏前后浇灌浆水,小麦复沟浅平,使子粒大而饱满。在浇水方法上普遍推广了小畦浅浇的经验,杜绝了大水漫灌现象。根据历年的经验教训,小麦拔节以后,在浇水方面还总结了“三浇三不浇”的灌溉要诀,即有风不浇无风浇;阴天不浇晴天浇;黑夜不浇白天浇。
“事在人为,人定胜天”
旱涝、晚霜、虫害、暴风骤雨等自然灾害,对小麦丰收有极大威胁。孟县广大干部和群众在这方面,经过数次严重考验;并在防止措施上,也摸索了比较成熟的经验。由于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均有充分准备,从县到乡、从社到队,逐级建立了防灾治虫组织。分片包干,固定专人负责,加强虫情侦察,经常连系气候预报。因此,全县用烟熏的办法战胜了两次霜灾;用绳索架缚、空中架网等办法战胜了暴风雨的袭击;用土壤处理的办法,基本上清除了小麦吸浆虫和红蜘蛛;并出动了九万人,用二十天的时间战胜了百日不雨的干旱。
现在我县广大干部和群众,已经从实际斗争中得到了考验,“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的道理普遍深入人心。
第三关:收好
丰产必须保证丰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委在麦收前召开了一千八百人的扩大干部会议,进行了夏收夏种工作大辩论。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开展了“乡乡作安排,社社订计划,人人出点子,个个想办法”的讨论热潮,充分研究了收好小麦的具体措施,各社均合理地安排了劳、畜力。同时机关、学校,乡与乡、社与社、队与队之间开展了社会主义大协作,互相支援,保证按时按质完成收割任务。大家提出的口号是:“消灭天灾人祸(瞒产贪污,私分,鸟兽害),保证地不丢穗,场不丢子,作到细收细打,颗粒还家”。在收割中真正作到了“人人上战场,家家无闲人”。各级领导除了亲自动手参加收割外,还不断深入检查问题,经常召开地头会、小型战地会,及时地解决了发现的问题。同时,全县共计组织老年、儿童二万一千多人建立了三千四百八十个拾麦队(组),共计拾麦四百五十万斤,作到了颗粒还家,确保了丰产丰收。
加强党的领导
贯彻群众路线
县委始终贯彻了“加强第一线,拧成一股绳,部门和中心相结合”的领导方法,不断的在党内批判和克服了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同官风暮气、右倾保守作了不倦的斗争。
处处有重点,事事有榜样
县委在领导大丰收的过程中,注意作了多点培养,点面结合,促使麦田管理由不平衡到平衡,由新的不平衡发展到新的平衡。在这方面,县委确定了缑村、城关两个重点乡,培养了大面积丰产,各乡都有重点社,社有重点队,队队都有丰产田,到处都有先进旗帜和学习榜样,并且经常培养与组织了同样条件同样工作上的互相唱对台戏。那里有典型,立即去培养,就到那里参观,就地辩论。那里有经验,马上就去总结,就在那里召开战地会议,将先进经验迅速传遍全县各地,把各项工作不断推向新的阶段。
评比参观,促进督战
每当一个阶段的生产农活基本结束时,县委就组织一次全县性的大评比大检查,总结经验,巩固战果,发现问题,辩论纠正。去冬以来,全县先后组织了六次大检查大评比,推动了全面工作高潮又高潮,跃进再跃进。在小麦管理方面解决问题尤为突出。第一次大检查大评比,突出的解决了移苗补栽问题。在小麦返青时又组织了第二次大检查大评比,解决了三类苗的问题。第三次大检查时,发现了小麦生长新的不平衡,当即又开展了“两加(加肥加水)两除(除草除虫)一保证(保证消灭三类麦苗)的麦田管理工作。第四次大检查发现麦田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县委又提出了分别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作到块块升级。第五次大检查又重点批判了“定局论”,提出了“小麦不收割,管理不停止”的口号,实行了措施到田,分工负责,层层包干,一环扣一环的领导方法,使小麦管理一竿子扎到底。第六次检查是在小麦将要成熟时,结合县扩干大会进行的,主要贯彻了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的精神,突出的批判了领导思想上的右倾保守,和下马泄气的情绪,从而保持了力争上游的革命干劲,增强了实现指标的信心。
培育干部试验田,转变了领导作风
全县干部和机关学校都搞了小麦试验田,共种五千八百零八亩,社队都有大面积丰产亩。从实践中摸索丰产经验,以生产指导生产,效果良好。实践证明,干部培养试验田,是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最好形式;是通过实际生产过程,学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知识,使干部走向既红又专方向的重要措施;是以典型示范,教育群众,克服右倾保守思想,促进农业生产跃进再跃进的有效方法。通过培养试验田,干部的政治思想健康了,工作更加积极。
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县委在领导全面工作上,在党的集体领导下,从县到乡实行分地区、分行业、分战线、全面分工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领导方法。全县在地区上分三类:即丘陵地区、平原高产地区低洼易涝地区。在行业上分六项:即棉花、粮食、红薯、水稻、花生及其他经济技术作物和畜牧饲养。在战线上分六条。即党群、政法、文教卫生、工业、财贸、农林水。作到“事事有人抓,样样有人管”。并且从上到下,实行层层逐级全面包干的领导方法,即:县委包乡,乡党委和主要干部包乡的一片,其余不论是乡干或部门干部分工包干到社,社干分工包干到队,一般常年不变,一包到底,作到乡乡有县委,村村有干部。
目前,全县人民正高举丰收红旗,乘胜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