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加强思想工作,加强计划管理,充分利用资源
江苏争取渔业生产大跃进
新华社南京5日电 江苏省计划今年出产水产品四十万吨,比去年增加30%以上。这是最近举行的全省水产工作会议,在批判了保守思想,分析了渔业生产大跃进的有利条件以后确定的。
江苏省1957年出产了水产品三十万零四千吨,超过国家计划11%,上缴给国家的利润达二百二十四万多元。
出席会议的代表中,有些人认为本省渔业生产基础差,不可能大跃进。经过研究分析,一致认为江苏省素称鱼米之乡,增产潜力很大。全省有八百万亩淡水面积可以养鱼,但目前只利用了二百二十多万亩,即使已经利用起来的,产量也很低,全省平均每亩仅产鱼六十二斤,而最高的已达一千七百斤。沿海有六十万亩浅海可以养殖贝、藻类,但是大部分没有利用起来。在捕捞方面,目前实际捕捞量仅等于可捕捞量的四分之一,如能认真贯彻繁殖保护措施,改进生产工具,扩大渔场范围,开展常年作业,还可以使产量大大提高。
有些代表认为:大跃进是能够的,但要国家拿钱。会议讨论结果,认为国家适当支持是必要的,但主要应依靠群众积极扩大公共积累,克服缺乏资金、物资等困难。很多代表举出依靠群众克服困难的典型事例,批判了单纯依赖国家的思想。
会议认为,要完成今年水产品生产任务,必须加强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开展两条道路的斗争,并须适当调整鱼种、夏花价格,加强计划管理,严格取缔投机活动。
中共江苏省委已把发展水产事业列为江苏省三大重点建设之一,要求到1967年全省水产总产量达到二百万吨。


第2版()
专栏:

广东潮阳红光社一口塘亩产鱼一千九百多斤
福建台江银湘浦社一个池亩产鱼一千一百斤
创造了全省最高纪录
本报讯 广东潮阳县和平乡红光农业社创造了全省鱼塘亩产量的最高纪录。该社的一口丰产鱼塘共产鱼六千四百多斤,平均每亩一千九百二十斤,打破了1956年中山县亩产一千八百十八斤的最高纪录。红光社全社一百三十三亩鱼塘,也获得大丰收,总产量为八万八千七百多斤。
红光社获得这样高的塘鱼产量,首先是他们集中力量解决了饲料问题,大规模翻涂泥种大肚草,不论昼夜,社员们总是到海滩拔茜割草,在饲料最缺乏的时候,他们还到别的县找寻饲料。其次,红光社切实做到改良塘质水质,增加塘的深度,扩大鱼的活动范围,以减少鱼病。去年,该社放养鱼苗的时间比1956年早一个月,鱼种移殖时他们挑选了大批符合规格而体质健壮的鱼种,放养时,再选择鳞片有光泽没有受伤的鱼种,因而成活率高,又易长大。下种前至放养后二十多天时间内,该社又集中全力坚固塘基和涵管,以防溢水逃鱼。
本报讯 福建创1956年全省淡水养鱼最高丰产纪录的台江第三社(现名台江区银湘浦养鱼生产社),1957年又获得了全面大丰收,一百三十二亩多鱼池平均每亩产量达六百三十九斤,其中有五亩九分一的鱼池平均亩产一千一百斤,突破了1956年全省最高单位面积产量一千零八十五斤的纪录。
该社1957年所养的淡水鱼所以获得丰产的主要原因是:一、增加了放养量。二、全面采用补充放养的先进养鱼方法,提高了鱼池利用率。三、采取适时的合理分期收获办法。四、加强了饲养管理,勤投草,慎施肥,减少了“泛池”(鱼死后浮在水面)的现象。该社养鱼业由于普遍获得了大丰收,社员也增加了收入,据估计:1957年平均每户比1956年增加了八十多元的收入。


第2版()
专栏:

合理使用劳力 发展多种经济
建阳建立专门耕山组织
本报讯 福建山区建阳县有五十个农业社,为适应山区多种经营劳力不足的特点,建立了耕山组织。这种劳动组织比一般农林业混合经营的劳动组织,表现出更大的优越性。建阳县林业收入占整个收入的30%。在农忙时,常常发生重农轻林的现象。当地农业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从生产队中抽出一些老农专门上山造林,并且负责进行抚育管理,间种杂粮等工作。目前,全县已组织了五十个耕山队。从已组织耕山队的农业社的经验看,一般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首先,克服了顾此失彼重农轻林现象。组织耕山队较多的回龙区,去年造林一千六百亩,而十三个耕山队就造了一千一百多亩,茶叶和间种杂粮收入达六万多元,每个劳力平均生产价值达五百多元。其次,组织耕山队能够合理使用劳力。山区很多生产,如种杂粮锄草等,是适宜妇女和半劳力去做的。组织耕山队以后,就可以使全劳力集中耕田,半劳力集中耕山。第三,农业社因合理安排工作,充分使用劳力而普遍增加了收入。去年这县水吉镇联盟社,粮食增产了4%,副业产值增加了30%,而林业生产收入比前年提高了一倍半。在山上间种蕃薯、玉蜀黍、桐子、柑桔等,就获得四千四百元收入。 (雷普)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大白菜
大白菜在古书上又叫“菘”,根据历史记载,我国后汉时已有栽培。大白菜在蔬菜中产量最高,质地细丽,味美,实为人们冬春不可缺少的菜肴。它的营养价值很高,以抗坏血酸、钙、磷、铁等成分最多,并含有各种维生素。我国诗人陆游曾有:“身在有余真妙语,杯羹何地欠秋菘”的诗句,他感到缺少白菜时而引以为憾事。
和大白菜同类的还有南方的小白菜,是长江以南的主要蔬菜。小白菜包括油菜、长梗白菜等,南方人统称为“青菜”,北方如果用大白菜种子在早春或夏末播种,也可以长出小白菜,但是,小白菜种子不能种出大白菜,因为小白菜不能包球。
我国的大白菜有许多的优良品种,如山东胶县大白菜,质地柔嫩,味甘美,是世界闻名的。北京有一种大青口白菜和天津的大核桃纹白菜都是抗病害、耐贮藏的优良品种。河北徐水的核桃纹、唐山的河头菜也都是名闻全国的。大白菜有早熟种和晚熟种。早熟种白菜生长期只有六十至七十天。如北京的小白口白菜,在中秋节前后就可供应市场。晚熟种生长期九十多天,可以从当年立冬时贮藏到次年的4、5月间。现在我们在严冬所吃到的大白菜都是经过菜窖贮藏的。
白菜原产我国,但它的种子几乎遍布了全世界,日本的大白菜是在七十至八十年前由中国传去的;现在苏联也有了少量栽培。历年来,我国大白菜远销南洋等地,为国家换取很多工业设备。
解放后,由于党政领导的重视,产量逐年提高,以山东胶县为例:1949年大白菜每亩平均产量五千四百斤,1957年平均亩产一万三千斤以上,增加了一倍多,而最高的每亩产三万斤。
白菜的吃法很多。北方人多用来做饺子,包子,或熬来吃,又可以和肉类、毛虾、豆腐、豆腐干、粉条、黄豆芽等炒来吃。还可以做泡菜、京冬菜、酸菜。 吕正 运道
(附图片)
这两棵胶县大白菜,每棵有四十斤左右。新华社记者 孙静摄


第2版()
专栏:

既要按时完成又要保证质量
孝感专区及时解决兴修水利劳力不足的问题
据新华社武汉电 水利规模大,劳动力不足,任务必须按时完成,同时又要保证质量,怎么办?湖北省孝感专区各地领导机关正采取有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孝感专区兴修水利的劲头很大,规划数字一再变动。原来全区规划大型灌溉工程八十六处,现在增加到一百一十九处;中型灌溉工程一百五十二处,现在激增到五百二十多处,超过原来规划的二倍多;另外还有小型灌溉工程五千多处。这些工程大部已经动工。
由于水利规模巨大,任务繁重,各县一般都拿出一半的劳动力放在水利上,为了解决劳动力紧张的问题,孝感专区各县都认真地加强了劳动管理。孝感、汉阳、大悟、应城等县实行工程排队、包工定额,即按工程大小,分别包给区、乡、社,负责到底。大悟县新建农业社根据参加兴修水利的各人的体力特长,组织挖土、挑土、炸石头和杂工等四组,然后把全社兴修的三十三个塘,分别包工到队和组,很受群众欢迎。安陆等地还举办和组织了工地食堂和托儿组,解决了妇女出勤的困难,提高了劳动效率。
各地广泛地发动群众献计,改进工具,提高工效。有些县已采取“钢丝滑车”、“双硪打土架”、“吊杆打土硪”等工具,加速了工程进度。参加应城县肖家畈水利工程的民工们,创造的工具和先进操作方法达二十多种。他们碰到雨天,打硪容易粘土,就用稻草把硪包住,取名“硪穿草鞋”;夜里打硪不便,他们就创造了“茅腰子打硪法”,不用照明照样打硪;另外,还有“高空运土”、“畜力起土”等。这些创造对克服取土困难、提高工效起了很大作用。从现在的情况看,肖家畈工期至少可以缩短一半时间。此外,各县还接受了群众的建议,广泛地采用了畜力取土、运土,利用现有的狗头车、鸡公车推土,一般提高工效20%到50%。
目前,全区每天参加兴修水利的人数达一百三十万左右,工程进展很快。为了使技术跟上去,防止不顾质量的作法,中共孝感地委会最近发出通知,除指示各县迅速采取措施继续训练一批技术干部外,还号召各地认真地依靠群众,把每一项工程的施工计划交群众讨论,发挥群众智慧,克服一切困难,使全区水利工程搞得又快又好又省。


第2版()
专栏:

青海高原有森林一百三十多万公顷
据新华社西宁电 据刚从林区回到西宁的森林调查人员谈,一向被认为森林资源缺乏的青海高原有森林一百三十万公顷,比原来估计的面积大。青海省农林厅的四个森林调查组在祁连山南坡和黄河上游沿岸的山区调查了好几个月,除了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森林面积还是估计的数字外,全省其他地区的森林资源都经过了实地调查。
青海省的森林大多数分布在祁连山南麓和黄河沿岸的山区一带。树种主要是云杉、圆柏、油松等建设用材。这里的林区每公顷积蓄量有的高达四百到五百立方公尺。


第2版()
专栏:编后随笔

事实驳斥了怀疑派
有一种“怀疑派”,对于农业生产上的各项改革,疑神疑鬼,总怕前进一步。甚至于在勉强壮起胆来走了一步已经得到一些好处之后,还以为这是“侥幸”,又停步不前了。也有人在别人催促下走了几步,因为劲头不足或者碰到意外的困难而受了一些挫折,于是“一年遭蛇咬,三年怕黄鳝”,更不敢大胆前进了。
他们的怀疑,往往还是有“根据”的。有的说是过去从来没这样做过。有的说是我们这里曾经有人这样做过,失败了。有的说这样做好是好,就是我们这里条件不够。其实,他们的这些“根据”,都是过了时的。最根本的一点是:没有真正认识合作制度的威力,没有采取革命者的态度对待自然条件。
种双季稻的问题就是这样。“怀疑派”所持的根据,不外是:人力不够,水不够,肥料不够,气候不对,等等。在个体经济时代,这些的确是难以克服的困难。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了,人力、地力统一调配、灵活运用,再加上在国家和工人阶级支援下对基本建设、生产工具等方面的改进,这些困难没有不能克服的。前年各地推广双季稻本来搞得很好,绝大部分是成功的。可是,个别失败的事例就把一些人吓怕了,使“怀疑派”在一些地方一时占了上风。如果不是如此,去年就会增产更多的粮食。
安徽安庆专区和江苏松江专区的事实都说明了双季稻只该扩大,不该缩小;在农业生产改革方面,只可前进,不可后退。成败的关键,就在于领导者是不是坚决的促进派。


第2版()
专栏:

甘蔗增产
本报讯 目前已进入甘蔗收获盛期。预计全国总产量可比1956年增加18%。和战前最高年(1940年)产量相比,增加了八成以上。广东、云南、福建比1956年增产较多,其它各省稍有超过;个别省则稍有减产。
甘蔗得到增产的原因,首先是普及甘蔗良种,1957年比1956年增加了将近一倍。四川、广东等动手较早的地区,良种面积已达到栽培面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台糖134”等甘蔗良种,受到各地蔗农愈来愈广泛的欢迎。据福建调查:良种增产率,一般达20%—30%,丰产栽培的则高达70%—80%。其次,旱地种植甘蔗也得了增产。四川内江光荣农业社、顺江农业社的甘蔗,不仅是种在旱地上,而且是种在土层浅薄的丘陵地上;不仅是取得了丰产,而且是取得了大面积的丰产(光荣社一千五百多亩蔗土,每亩平均产一万零一百四十四斤);不仅新植蔗产量高,而且宿根蔗产量更高。这就有力地否定了“旱地甘蔗难丰产”的保守思想。 (郑德庆)


第2版()
专栏:小资料

甘蔗
甘蔗是喜温喜湿的热带植物。我国南方十几个省均植有甘蔗。其中以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省产量最多。
甘蔗所含的“热量”很高,高出粮食作物三倍以上。
“甘蔗一身无废物”!除了可以制成白晶晶的砂糖外,蔗渣可以造纸,可以造隔音的纤维板,作为塑料的原料。此外还可以生酵母、蔗腊、去污粉、甘油、丁醇、丙酮、柠檬酸、葡萄糖酸等等有价值的副产品。
甘蔗还是一种抗逆性较强的植物。有经验的农民在开荒初期,常把它作为开荒的先锋作物。
解放后,甘蔗生产获得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6年产量达到了八百六十多万吨,比1949年增加了二点二倍多。几年来农村食糖消费量也有显著增长,据统计,1956年农村每人平均食糖消费量达一点七斤,比1949年增加了466.7%。
(郑德庆)
(附图片)
这是四川内江县双井社种的甘蔗,估计每亩可收二万五千斤,超过一般产量一倍多。 甘洪广摄(四川日报稿)


第2版()
专栏:

增产的事实打破了保守思想
安徽双季稻面积将扩大一倍
川北高寒地区种植双季稻成功
本报讯 安徽省决定在今年把双季稻种植面积扩大到七百万亩,这比1957年增加近一倍。
种植双季稻已被证明是水稻产区迅速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1956年,安徽全省双季稻平均每亩产量是四百九十多斤,但中稻仅三百七十多斤。去年增产比较突出的桐城县,种了三十二万亩双季稻,平均每亩产量七百六十八斤,比一季中稻产量高二百八十三斤。
安徽省对种植双季稻已取得相当丰富的经验。几年来,在解决茬口、品种、肥料、劳畜力及掌握季节等方面,都找到了许多办法。
去年,安徽有些地方干部有右倾保守思想,因此,种的双季稻比前年少了。由于去年种双季稻取得了丰收,领导方面又有了准备和经验,今年大量种植双季稻,便成了全省干部和群众普遍的愿望。
据新华社成都5日电 四川省昭化县白菜乡金牛第一农业社,创造了“火坑育秧”的办法,在北纬约三二·五度、拔海九百公尺的山区,连续两年试种双季稻成功。这是目前四川省种双季稻最北的地方。
今年,这个农业社种的三亩九分双季稻,平均每亩产量达到八百九十九斤多。过去,这一带地方从未种过双季稻。1956年春天,社员们在学习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时,提出了种双季稻的建议。他们根据当地季节计算出,只要能在旧历3月初栽插早稻,就能保证连作两季水稻。为了解决2月中旬以前气温低、霜期未过,秧苗无法生长的困难,他们做了许多尝试,最后创造出了“火坑育秧”的办法。


第2版()
专栏:

关于双季稻的一场辩论
洪滔
江苏省高产地区——松江专区推广双季稻已有两年的历史,去年全区二十五万余亩双季稻平均亩产六百多斤,不比前年增产。其中有些地方工作抓得较紧,双季稻产量较高;有些地方抓得不紧,双季稻产量还没有单季稻高。因而在产量较低的地方,有些干部、群众对继续种植双季稻就有了一些抵触情绪。
最近,当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专家考察团前往江苏省松江专区进行双季稻考察的时候,中共松江地委特地召开了一次有典型农业社社长、老农、农业技术干部和专家教授共同出席的座谈会,对“双季稻能不能种好”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辩论。
双季稻能不能增产
会议一开始,就有人提出双季稻能不能增产的问题。有些减产社认为松江专区单季稻产量一向很高,种双季稻不一定能赶上单季稻产量。松江县兴隆三社锺祥发还列举了该社去年单季晚稻单产六百五十斤、双季稻不到五百斤的事实,证明双季产量不如单季稳定。但多数农业社代表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也列举了本县本社双季产量高于单季的事实进行辩驳,指出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种好而随意否定推广双季稻。奉贤县农业技术干部反映,该县双季稻产量不仅比单季稻高,而且比稻麦两熟、早稻与晚秋绿豆两熟的产量都要高。该县去年共种五万多亩双季稻,平均亩产八百斤,即比原来早稻与晚秋绿豆每亩增产二百一十斤。辩论结果认为:在地少人多的粮食高产区,今后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除稻麦两熟外,双季稻的增产潜力肯定比单季稻大。
双季稻能不能增收
在大家一致肯定双季稻能够增产的前提后,有些人又提出“双季稻虽能增产,但不能增收”。青浦县新兴社老农反映:双季稻“一高三不好(即产量高、成本大、人工多、纯收入少)”。各农业社代表在辩论时进行了算账对比。
据青浦县新联社、奉贤县曙光北社和南汇县马厂社等社的比算结果证明:双季稻不仅产量高,纯收益也高;不仅比种单季稻增加收入,比种稻麦两熟或早稻晚秋绿豆两熟也同样能增加收入。奉贤县曙光北社老农沈德兴兴奋地说:“只要双季稻能够增产增收,多花点成本、人工,也没有什么不好。”金山县八一社社长蒋照明说:“双季稻多花的成本主要在肥料上;如果以后多养些猪、多积些自然肥料,成本还可节省一些,社员收入还可增加更多一些。”
双季稻能不能种好
增产增收问题虽然解决了,但能不能种好双季稻呢?有些减产社的代表表现出信心不足。这时,主持会议的中共松江地委代表就提出:为什么在同一个专区却有不少农业社能够种好双季稻、奉贤一个县并出现五十四个千斤社呢?金山县有的减产社认为金山土质不如奉贤,松江有些减产社强调气候不好。金山县浩光社社长杨桂顺,举出该社具备同等气候、土质的两个生产队去年产量悬殊的实例,反对把减产责任推卸到客观原因上去。减产主要原因究竟何在?松江地委组织到会的增产社和减产社代表互相交流经验教训,最后归纳出这样的初步意见:第一、党委放松领导。1956年,党委对双季稻的每个环节都抓得很紧,1957年为了害怕重复过去的教训,有些小手小脚,并在领导上出现一定程度的自流现象。第二、在技术指导上有些迁就保守落后的一面,使有些已经肯定的技术措施,不能坚持贯彻。第三、有一部分前年增产和受奖的农业社,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生产上松了劲。经过辩论和总结,大家都明确地认识了双季稻没有种好的原因,主要不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是主观上努力不够。1956年曾经常驻松江专区进行技术指导的农业工程师陈澄说:“只要大家拿出1956年开展高额丰产运动时期那样的劲头来,双季稻保证会种得成功。”
双季稻要不要发展
松江地委又组织到会的代表进一步研究制订1958年双季稻面积规划。在讨论规划中,许多人认为双季稻季节性和技术性很强,今后只宜缩小面积,不能扩大面积。连1957年双季稻获得大丰收的金山建新社,也准备将1958年双季稻面积由一千亩缩减到七百一十亩。水稻专家汤玉庚、教授高立民等都怀疑,为什么双季稻已经获得丰收还要缩小面积呢?专家代表王元乾说:在充分具备双季稻种植条件和已经积累几年栽培经验的松江专区,今后双季稻的种植只宜逐步发展,不应逐步削减,问题只是在于肯不肯拿出劲头来。特地由芜湖赶来参加会议的农技师徐紫满等介绍:安徽省去年种植的双季稻,在比江苏太湖地区自然条件差得多的情况下还增产了。前些日子曾到湖北省考察过双季稻情况的专家更列举了孝感县纬度与松江专区差不多,双季稻产量却普遍达到千斤的实例,说明松江专区双季稻潜力很大,现有占水稻总面积不到10%的双季稻不能再缩减。白发苍苍的著名治螟专家吴振锺还特地从科学理论上分析了双季稻面积越小,螟害越重的规律。通过反复辩论和专家们介绍别省经验、情况后,到会的农业社社长、老农普遍打开了眼界,提高了信心,重新以积极的态度制订和修订了扩大双季稻的规划。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这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事吗?
我在聊城专署遇到几个回家探亲的工人,他们都在谈论着自己家里养猪的情况;有的说,七口猪死剩三口了,如不制止,就要死光;也有的说,他家里的猪死光了。我问他们猪死的原因,他们都说不知道。
据说,山东鲁西南一带,从前都没有养猪的习惯,合作化以后,带来了养猪高潮,去年差不多每个农业社都提出了一人一头猪的口号。但是,以兴修水利积肥为中心的冬季生产高潮掀起以后,不少农业社就忽视了养猪事业。例如寿张县景阳岗农业社,冬季水利运动是闹得热火朝天,可是,这个社四千多头猪入冬后就死了八百头。一位驻社干部告诉我说,他们仅检查了五十二户,就死了三十八头猪;死猪的原因主要是在入冬前没有做好饲养管理准备工作,天气转寒冷,猪在露天窝里受冻,因此猪的死亡率很大。有些社干部和驻社干部,只顾搞水利农田生产工作,忽视其它副业,甚至有些干部认为这只是一般工作中的缺点,用不着大惊小怪,我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需要赶快纠正。
艾玲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为什么要浪费外汇
广州海关和华润公司反映:自1956年三季度起,在一年当中某些外贸口岸分支机构,由于工作上缺乏计划,以官僚主义态度来运用外汇,把已出口的物资又从香港买回来,使国家外汇遭到损失。例如:上海土产出口公司从香港进口西康麝香×公斤;广州合营药材出口公司先后二次进口河南土产生地×公斤;太平土产出口支公司进口我已出口的国产腊光纸×吨;汕头抽纱公司进口上海出口的棉布×匹;深圳果菜出口支公司进口了我国已出口的芥菜种子×批;广州五金进出口公司进口与我出口相似品质的角钢、元钢、扁钢等。
仅以上这几笔物资,即浪费了国家外汇约六、七十万元港币。此外,还增加了这批物资的往返运费和港商利润,同时在国外政治上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严重的是个别单位在中央外贸部去年9月中旬通报批评了深圳食品出口公司从香港购买我国出口货事件以后,又发生了类似事件。
我国的外汇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来源。每个外贸业务员应珍惜我们这些来之不易的外汇。有关各级外贸局,海关等更应严格掌握中央外贸部最近通报的原则。希望有关方面,吸取教训,不要再让这种浪费外汇的现象发生。
章椿


第2版()
专栏:

谁说双季稻不能推广?
本报记者 于风 于明
安徽省安庆专区执行中共安徽省委提出的“三改”办法,最近三年来仅推广双季稻一项就增产粮食十一亿七千多万斤。这个事实证明推广双季稻是稻产区大量增产的一个好办法。
安庆专区地跨长江南北,全区以产稻为主,有水田四百六十二万余亩,除19%在圩区外,其余都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为了提高粮食产量,1953年安庆专区曾采取扩大小麦面积、增种一季荞麦或泥豆等晚秋作物的增产措施。由于小麦最多每亩增产二、三十斤,荞麦和泥豆的产量每亩也只有几十斤,所以施行三年的结果,复种面积虽然扩大了,粮食增产并不多。1955年,桐城县开始多点试验推广双季稻千万亩;成功后,即进行大面积推广。到1957年种双季稻三十二万亩,占水田面积的50%,每亩产量平均七百六十八斤,比中稻每亩平均产量多了二百八十三斤。1957年全县复种面积扩大到201%,粮食每亩平均产量提高到六百五十六斤,比1955年每亩平均产量增加了一百三十八斤,总产量比1955年增加了八千七百万斤。全县已有八个乡、四十八个社平均亩产量达到八百斤。这证明了种双季稻产量高,增产速度快。全专区的情况也是如此。1956年全专区推广了双季稻一百九十九万亩,一年就增产了四亿多斤粮食。
安庆专区推广双季稻的经验证明,双季稻不仅产量高,增产幅度大,而且还能避灾保收。安庆专区的雨季大半集中在6、7月,圩区的水田最好,但也最易受涝,所以圩区农民最怕6、7月下大雨,他们说:“圩田好做,5月(旧历)难过”,因为此时圩区的中稻正在发棵,经不住涝,一涝就减产甚至无收。种了双季稻,早稻比中稻要早半月到二十天,此时稻已长高,不再怕涝。早稻收割后,水也退了,正好种晚稻。双季早稻不仅能避涝灾,也能避旱灾。1955年7月怀宁县丘陵区遭受秋旱,这时中稻正抽穗扬花,都因受旱减产,而双季早稻则已成熟待割了。早稻收割后如果缺水,仍可改种秋玉米等旱粮高产作物。此外,由于双季早稻成熟期比中稻早,可以解决夏荒问题。安庆专区的农民亲眼看到了双季稻的好处,他们说:“双季稻真正好,多收粮食多收草,避开灾害收割早,生活有改善,生产有劲搞”。
安庆专区在推广双季稻的工作当中,曾和右倾保守思想进行了艰苦斗争,同时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首先碰到的,是安庆专区的气候是否适合双季稻生长的问题。有人说,双季稻的无霜期要三百天,播种期间的温度要25℃才算安全,不然就是蛮干。但事实证明双季稻只要二百一十天到二百二十天的无霜期就够了。清明前播种,立夏前插秧,霜降左右就收割,两季前后只要七个月。安庆专区的无霜期有二百四十天到二百五十天,正适合种双季稻。全专区每年平均温度是16℃—17℃,也适合于双季稻的生长。要解决的问题是:秋分一过,气候不稳定,晚稻此时正抽穗扬花,若遇寒潮冷露就会影响产量,因此必须争取早稻早插早收,使晚稻的扬花期提前一些,在秋分前后扬花就可避开寒潮冷露的侵袭。安庆专区从安排茬口、提早育秧插秧、调配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合理组织劳力等方面解决了这个问题。
再一个是劳力够不够的问题。安庆专区人多地少,每人平均有田一点一亩,地五分,每个劳力以承担三亩田来算,是可以大面积推广双季稻的。但也不可否认,在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时节,农活是很紧张的,必须很好安排劳力才能不误季节。桐城县去年种了占水田面积50%的双季稻,他们依靠群众想出很多办法来解决劳力不足的困难。一是提早安排农活。小暑到大暑期间的农活少,就把能在抢收抢种期提前做的农活和家事提前做。二是事先搞好劳动组织,划分割麦、插秧等不同工种的劳动小组,实行流水作业,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充分发动半劳力担任他们能力所及的农活,减轻全劳力在这方面的负担。四是组织社与社、队与队、不同作业区在人畜力方面互相调剂互相支援。此外,还改善劳动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做好防暑工作和分配好晴雨天的农活。
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认为双季稻所需的肥料较多,这个问题不能解决,拖瘦了田还是不能增产,他们借此来抵制推广双季稻。安庆专区依靠群众找出了二十几种积肥办法,增加了肥料,以事实批驳了这种思想。全专区施肥量从1953年每亩平均五担人粪增加到去年的十一担,今年还要增加到十四担。他们还要大量种植绿肥,大力推广“田头烂窖”、“稻草还田”等办法。“田头烂窖”是在稻子快成熟时,把田角上的稻子带泥移到田埂上,然后在田角空隙处挖窖,砍除田埂四周的杂草放窖内沤肥。“稻草还田”是把收割的一部分早稻草截断犁在田内,再加几斤石膏和速效肥。稻草还田作晚稻肥料,并不影响饲料和燃料所需稻草的数量,因为多种了一季稻子,第一季的稻草还留下一部分,加上第二季的稻草,就能抵上原来种一季中稻的稻草数量。安庆专区去年有三十四万亩田采用“稻草还田”的办法沤肥已全部成功。“田头烂窖”和“稻草还田”的好处是肥源足,成本低,肥效高,省工,很受群众欢迎。群众说:“粪兴田,年管年;田兴田,万万年。”
在安徽省第二次党代表会议期间,我们就推广双季稻问题访问了安庆地委书记和几个县委书记,他们一致认为推广双季稻以后,增产快,农民生活有改善。由于增产快,征购粮工作也容易完成。安庆专区的粮食征购工作,最近几年一年比一年完成的早,去年比前年又提前一个月,在11月初就完成了。去年应收的各项农业贷款也都基本收清。
他们还谈到:双季稻的增产潜力很大,只要提高技术,掌握好季节,施足肥料,早稻产量可以提高到中稻产量,甚至可以超过,晚稻产量也可以提高到早稻产量。如去年桐城县石河社有一千二百亩早稻的平均产量为五百七十斤,已超过该社每亩平均五百五十斤的中稻产量。怀宁县有些地区的晚稻产量已达五百斤以上。此外,双季稻的田里还可以种一季油菜或三月黄大麦或绿肥,实行一年三熟。中共安庆地委第一书记许少林同志说,根据安庆地区已有的经验,全区将继续扩大双季稻。许少林同志特别提到要帮助落后地区。他说:安庆专区江南地区各方面的条件比江北好,圩田多,适宜于种植双季稻;但由于领导上的保守思想没有彻底克服,所以推广的不如江北快,以后地委要多方面帮助他们早日赶上先进地区。这样,在最近三、四年内,全专区粮食平均产量就可以由现在的五百八十八斤提高到八百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