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山区小型工业大有可为
吴滤
读了陕西省发展山区中、小型工业和加工业的新闻,想谈一谈山区工业的建设。
山区面积占我国土地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生活在山区的人民,占我国人口总数三分之一左右。建设社会主义,改善人民的生活等等,不能撇开山区,这是没有疑问的。山区要不要建设工业,能不能建设工业,这也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但实际上有些人总觉得山区穷,交通不便,缺乏工业基础,因而不少地方还没有把发展山区小型工业放到议事日程上来。
陕西省的例子从正面教育了这些怀疑论者。
山区需要建设工业。理由很简单,山区的人民需要工业品。若是山区没有工业,不论任何生产资料、消费资料,都要从外面运去,运费贵,供应也难以及时。特别是农具等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修理,若是不能就地解决,更会对山区的生产发生很大的影响。对国家说来,在山区发展中、小型工业,把山区富饶的工业原材料就地加工成成品和半成品外运,甚至出口,改变因为山区没有工业,大批原料外运困难,许许多多有用的资源无人问津的情况,增加国家和农民的收入,满足社会的需要,也是十分重要的。
能不能在山区建设工业呢?能。山区资源丰富,这是发展中、小型工业的最有利的条件。山区人民需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是山区工业最广阔的市场。既有就地取材之利,又有就地销售之便,为什么不能发展工业呢?
当然,困难也是有的,而且还很多。工业基础薄弱、技术力量不足、交通条件不便等等。但是,只要树立了两种思想,一切困难都不难解决。其一是真正有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干劲。其二是从山区的具体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发展山区的工业,不要企图把大工业的建设标准搬到山区去,因而规模不妨小些,设备不妨旧些,只要能尽快地把机器发动起来,把人力组织起来,把山区的财宝捡起来就行。有了这样的出发点,诸如资金不足、设备不足、技术力量不足等等困难,也就不难用因陋就简的办法得到解决。
陕西省许多地区经过调查研究之后,已经提出了发展山区小型工业的规划,并具体安排了1958年的建设项目,要使山区的工业也像农业、林业和牧畜业一样,来一个跃进。希望能看到有更多的地区提出发展山区工业的规划,并付之于行动。


第3版()
专栏:

打开聚宝盆 富国又利民
陕西以跃进精神发展山区工业
本报讯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陕西省山区的中、小型工业和加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山区已经建成的各种工厂企业有二百一十四个;各种工业产品比解放以前增长50%到100%。为了加速山区的经济建设,陕西省省级和各专区的有关领导机关已经提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山区发展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初步意见,并且具体安排了1958年的建设项目。省级有关领导机关的负责人认为,应该像发展农业、林业和畜牧业一样,以跃进的精神来发展山区的中、小型工业企业。
陕西省的山区约占全省面积的85%,每个山区都有发展轻工业和小型矿场的丰富资源。但是,解放以前,这些山区只有少数的小型工业企业,而且经常停工,连山区人民最需要的日用品(如火柴、纸张等)都供应不上。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加强了对山区工业的领导,使山区的中、小型厂矿迅速地恢复和建设起来。几年来,各地山区建设的厂矿有造纸厂、发电厂、农具厂、皮革厂、火柴厂、食品加工厂和小型的煤矿、铁矿、铜矿、石棉矿等。这些小型厂矿的产量也有显著的提高。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小型煤窑的每年总产量已经有六十万吨,土纸年产量为一千四百吨,面粉六千五百吨,食油一千五百吨。有些产品的产量比解放以前增加了十多倍。
这些小型厂矿已经成为山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供应山区人民的生活需要,支援山区农、林业生产起了不小作用。安康、汉中等地的小型农具厂,每年除把大批农具供给当地农民以外,还经常为农民修理农具。镇巴县的纸厂年产二百吨纸。厂里用的原料是从农民那里收购来的龙须草,制造出来的纸又主要供应给当地农民。这些山区小型厂矿还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小型煤窑生产的煤就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工业生产;其它如大安石棉矿、石泉植物鞣料厂等也都向国家提供了大量生产建设原料。国营石泉植物鞣料厂每年还有数百吨鞣料出口。
中共陕西省第二届代表大会曾经强调要以革命的干劲,以“山高没有锄头高,石硬没有铁锤硬”的英雄气概来建设山区;指出陕西省的山区是还没有打开的“聚宝盆,”号召全省党员重视山区的建设。根据这一精神,陕西省省级和各专区有关机关的负责人最近深入山区,调查了解了发展山区工业的资源情况,找到了许多可以发展小型厂矿的原料和矿藏。例如在汉中专区,每年出产龙须草一千四百多万斤,苎麻四百多万斤,橡子一千五百多万斤,这都是轻工业工厂需要的原料。大安一带的石棉,估计约有一千多万吨。略阳、沔县、西乡等地的金矿相当丰富,沔县马营村过去曾经发现过八十多两重的金块。中共商雒地委书记王杰就自己搜集了二十多种野生油料作物,和金、镍、钼、钒、水银、绿柱石等六、七十种矿石。
目前,许多地区已经提出了发展山区小型工业企业的规划,具体安排了1958年的建设项目。例如汉中专区已经提出了几十个建设项目,其中有年产三千吨到一万吨的小型铁矿,有磷肥矿、铜矿,有发电厂、纸厂、面粉厂、榨油厂、食品加工厂等,其中已经确定在1958年建设的就有十多个小型厂矿。


第3版()
专栏:

山区的花朵
 本报记者 朱波
在秀丽的汉江东岸,在秦岭巴山之间,有一座小型工厂。它吸引着周围百里内的农民,同各地制革、制药、染料等工业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营植物鞣料厂——陕西石泉植物鞣料厂。
这座工厂从1951年10月恢复生产以来,一直坚持执行了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几年来,这个厂没有增添什么新的设备,没有新建厂房和办公室(只建了几十间平房宿舍)。他们就利用原有的简陋的建筑和陈旧的机器设备,坚持进行生产。全厂职工还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不断地改进了生产方法。例如浸提工段工人宁振业和唐义胜建议用热水浸泡原料,提炼鞣料,使浸提的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以上。蒸发车间的蒸发管,过去每月检修的时候都要停工,严重地影响产量;后来,这个车间的工人经过反复研究,采用加高温度的办法,两组轮流生产,轮流检修机器,结果不仅不再因为检修机器而影响产量,还把产量提高了一倍以上。由于工人们战胜了种种困难,这个厂的产量一年比一年增加,产品的成本也一年比一年降低。1953年总产量是一百二十点三一吨,1957年增加到四百三十七点四吨。1953年每吨成本是一千二百二十点二八元,1957年降低到每吨八百六十六点八六元。
从这个工厂可以看出,在山区建设小型工业企业有许多好处。主要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就地取材,节省原料运输费用,降低产品成本。石泉植物鞣料厂使用的原料主要是槲树皮和橡壳,每年需要近四百万斤。这些原料就出在工厂附近的山区,因此收购容易,价钱便宜。过去这里每年运往沿海几十吨槲树皮、橡壳,供渔民染渔网使用,仅运费就超过原价十几倍到几十倍;如果把这座鞣料厂建设在西安、武汉或上海,把四百万斤槲树皮和橡壳运往这些地区去加工,产品成本也会比在原料产地高出几倍。
当然,在山区建设小型工厂也有困难,例如技术力量薄弱,设备过于简陋(缺少一个零件,就要到宝鸡、西安等地去配),等等。有些技术问题,不容易解决。例如石泉鞣料厂化验室曾经对青刚树叶子进行过化验。化验的结果证明,青刚树叶子含鞣料13%,比槲树含的还多(槲树皮含12%),但是杂汁太多,他们没有办法提出来。因此,他们迫切希望各地在技术力量上加以支援。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石泉植物鞣料厂的生产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了。因此,国家又在这个厂的附近新建一座植物鞣料厂。新厂比老厂规模大,新厂的大部分设备都是国内机械厂的新产品。这个厂的切碎、浸提、干燥等工序,几乎全部是机械化的,生产周期可以比老厂缩短一半。新厂投入生产以后,年产量将有八百多吨,加上老厂,年产量共有一千三百多吨。
尽管这样,也还不能满足国家对植物鞣料的需要。去年,石泉植物鞣料厂已经开始为广西、浙江、福建、湖北、四川、新疆和东北等地培训技术工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像石泉植物鞣料厂这样的山区花朵将会开得越来越多。


第3版()
专栏:

改建后的焦作王封矿
据新华社焦作2日电焦作王封矿坚持勤俭办企业的方针,采取措施发挥老矿井的潜力,五年来共出产了五百九十四万多吨煤。这对矿井上缴利润,可建设一对年产六十万吨的新矿井。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这对矿井的改建和增加机器设备的投资数额,只相当于新建同样产量新矿井投资的四分之一。


第3版()
专栏:

武钢建设者用革命气概克服一切困难
保证一号高炉今年投入生产
本报武汉3日电 通讯员萧定报道:武汉钢铁公司的建设者决心用革命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保证一号高炉在1958年年内投入生产,响应中央提出的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号召。
1958年,武钢的建设进入了土建、安装全面交叉的新时期,而且安装工作量大于土建。同时,一号高炉和相应的采矿、选矿、烧结、焦化,以及动力设施、辅助设施等系统都要部分建成或投入生产。所以,今年武钢的建设将是空前繁忙的一年,总投资比1957年增长了70%以上,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和还多。
根据一号高炉总进度,整个高炉系统还有70%左右的任务集中在1958年完成,同时,设计、设备和施工都存在很大困难,必须想各种办法来解决。为了适应这新形势,这个公司在编制1958年计划时,就把一、二季列入施工高峰,工作量占年计划60%,从计划上保证一号高炉的工期。这就是一个重大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建筑企业历年来一季窝工、二季闲工、三季赶工、四季抢工的旧规律。在设计上,他们除了采取加强与国外联系外,对于修改设计的问题,也采取分类排队、统筹兼顾的方针,凡是修改设计与施工进度、生产发生矛盾的,坚决停止修改。对目前困难最多的设备问题,这个公司正在进行全面清理,并且想尽一切办法,吸收国内外各种经验,适当安排工期,以便保证供应。担任武钢建设的武汉钢铁公司、武汉冶金建筑总公司和黑色冶金设计院武汉分院等甲、乙、丙方面,已经决定全面合并改变体制,实行统一领导,按工程系统分工负责。领导深入工地,在现场解决问题。
(附图片)
建设中的武钢 介文


第3版()
专栏:

事前登记 事后报告
本报讯 地质部全国地质资料局于1957年12月17日至21日召开了第五届全国地质资料工作会议,决定坚决贯彻地质工作统一登记制度和地质资料统一汇交制度。
目前我国的地质工作是由几个工业部门同时进行的,重复并行的现象非常严重,不但浪费了国家有限的财力人力,也造成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妨碍了地质工作的正常发展。
会议认为,全国地质资料局必须坚决担负起国务院所规定的对全国各有关部门每年所进行的地质工作进行登记和统计的任务。所有一切做地质工作的单位,必须在计划后出队前到工作所在地区的省、自治区地质局地质资料处进行登记。
会议认为,随着全国地质工作统一登记制度的贯彻,将为地质资料的统一汇交制度的贯彻创造有利的条件。一切做地质工作的单位都必须按时向当地地质局地质资料处汇交工作报告,以便提供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使用。


第3版()
专栏:

一年完成二十个月工作量 连续十五年不出废品
优秀车工詹水晶和张日良提出保证
本报讯 旅大市特等劳动模范、大连造船厂优秀车工詹水晶最近和他同车床换班的工人张日良一起,向全厂职工提出了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一年——1958年完成二十个月工作量的保证。他俩在保证书中还提到,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保证不出一件返手活和废品,并且要提合理化建议八十件,节约刀具六百把。
詹水晶和张日良都是大连造船厂的老工人,两个人都是共产党员。詹水晶到去年11月25日止,已经连续十年没有出一件废品。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他仅用四年零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七年零六个月的工作量。他不仅自己生产得好,还带动全组工人经常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减少了废品和返手活。去年他们两个人平均每个月都能完成157%的工作量,今年他们只要做到每月完成170%的工作量,就可以实现这个新保证。 (王其余)
(附图片)
詹水晶和苏联专家检查产品质量。刘培腾摄


第3版()
专栏:

何德江保证安全行车二十万公里
贾汪矿务局夏桥煤矿著名的青年井下电车司机何德江,最近订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内安全行车二十万公里的保证。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天,他已经安全行车八万八千七百公里。
何德江一上电车全神贯注。他说这是他的老习惯。去年12月20日,他开着电车通过一段弯道,电车头刚转弯,突然发现离车四、五公尺处的铁道中间蹲着一个人。他紧紧握住闸把急煞车。车煞住了,车头已靠近那个人的肩膀。何德江开电车还能掌握巷道规律和电车性能,每天上班前总要默默地思考巷道情况,开到什么地方怎样防止事故。
何德江开的是三号车——有名的“老爷车”,他的徒弟要把最好的一号车换给他,他拒绝了。他说:“我应该做最困难的事,这样才不辜负党和同志们对我的信任。”
(据新华社讯)


第3版()
专栏:工作研究

地质工作需要统一
王含馥
寻找地下矿产资源,是国家进行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特别是重工业建设和生产的先决条件。地质工作的进展和成就,关系着国家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关系着工业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只有探明了丰富的燃料资源,才有可能建立工业、运输业和农业的动力基地,才有可能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燃料的需要。只有探明了各种金属矿产,才有可能建立钢铁基地,以及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贵重金属的冶炼中心。只有探明了各种非金属矿产,才有可能满足化学工业、建筑材料工业、农业肥料和其他各种用途所需要的矿物原料。
旧中国的地质工作是极其落后的,地下矿产资源是不明的。解放以来,党和政府极重视地质工作,经常关怀和大力支持。几年来地质工作有了飞跃的发展,并获得重大成就,证明我国地下矿藏是极为丰富的。已探明的钨、锡、钼的工业储量,已占世界第一位;铁、铜、铅锌、煤、磷等的工业储量,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石油资源也有重大的新发现。
建国初期,由于地质部的地质勘探力量薄弱,以及国家对几种主要矿产资源的要求又非常迫切,国家对地质工作采取了多方发展,齐头并进,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方针,以解决力量小、任务大、要求急的矛盾。这在当时是必需的,因而也是正确的。现在地质部的地质勘探力量已经壮大,国家所需要的几种主要矿产已有了初步保证,不仅满足了第二个五年建设计划的需要,有的还满足了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需要。在这样新的情况下,如果地质工作仍由几个部门分散进行,就会影响地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就会给国家造成不应有损失。
当前的地质工作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一、各种矿床往往都是综合性的矿床。不少的铁矿中含有可资利用的铜、钴、钒和稀土等。大多数的铜矿中含有黄铁矿、铅锌、钼、钴、金和银等。钨和锡矿中常含有铜、钼、铋、镉、铍和锆等。我国北部煤田中常伴生有铝质粘土、黄铁矿、油页岩,有的还含有锗等。其他稀有金属和分散元素也都与其他金属矿共生。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时代,放射性铀在矿产中的地位日见重要。它是一种极活泼的元素,普遍存在于所有岩石和地层中,并常汇集在煤矿、铁矿、磷块岩以及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床中。在普查勘探这些矿产时,顺便普查放射性铀矿,更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所以,地质工作者在普查勘探某种矿产的时候,必须进行全面研究和综合分析,将某一地区的所有矿产和有用矿物勘查清楚,提出全面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方案。这是地质工作贯彻执行多快好省的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目前的情况却不是这样。某一部门的地质人员,只负责找他们所需要的某种矿产,对其他伴生的有用矿物不予注意。例如冶金工业部的地质人员对燃料和一般非金属矿产不去过问;煤炭工业部的地质人员对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不感兴趣。这样就会丢失很多伴生的有用矿物。有时甲地质队刚在某地勘查了煤,接着乙地质队又去勘查耐火粘土,或者两个地质队在同一地区同时勘查各不相同的矿产,这就严重地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由于分工不明,协作不够,又没有认真地实行地质工作登记制度,互争产地,工作重复的现象经常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地质部、冶金工业部和煤炭工业部,在1956年的地质工作中相重复的有三十三起,1957年有五十一起,引起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和纠纷。1957年春天国家经济委员会地质局曾两次邀请有关部门协商处理地质工作相重复的问题,结果有的解决了,有的长期解决不了。如湖北鹤峰磷矿、山东金岭铁矿、安徽濉溪煤矿等,都是两部相争,各不相让。在广东南部,有两个不同部门的地质队在野外相遇,双方互不相让,最后请省人民委员会解决,以矿区的一个山头为界,把一个矿区人为地分了家,影响了对该矿区的地质推断和全面评价。
三、铁、铜、铅、煤、磷等主要矿区,经过几年来的大力勘查,已能初步保证国家开采的需要。但由于这些矿产比较易于勘探,又有了经验,各部还在热中于勘探这些矿产,而不愿意大力寻找国家十分需要的镍、铬和稀有金属。大家也比较热中于寻找大型矿床,而不愿意寻找中、小型矿床,这就妨碍中央关于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建设相结合的方针的贯彻执行。
四、几年来各采矿工业部都把地质力量集中在为新建厂矿寻找资源上面,对生产矿山的地质工作,没有给以应有的注意。如有的矿山未经地质勘探,即盲目开采,结果搞乱了开采系统,破坏了矿山。有的采用落后的开采方法,开采回收率很低,如有的煤矿损失率高达40%以上。有的生产矿区因外围的普查勘探做得不够,资源不明,有停产减产的危险。至于因对矿物原料缺乏综合研究和合理利用,在采矿、选矿和冶炼过程中丢失伴生有用矿物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金岭铁矿中含铜、镍、钴、钒等,都没有被提取利用。江西钨矿中多含有铜、钼、铅、铋、铍和金等,回收利用的也很少。
五、现在全国分属于中央各部的省一级地质机构共五十八个,不少的省份有四个到七个。每个地质机构都有自己的化验室、器材供应站、机械修配厂和交通运输系统,机构庞大,层次重叠,浪费了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干部。而且各部都有自己的规范、定额、操作规程和技术手册等,各搞一套,各行其是,不能互相交流经验,缺乏统一的矿石利用标准。
要克服上述缺点,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进行普查勘探,就需要把当前分散在各部的地质工作统一于地质部。由地质部对全国领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地质研究,对全部矿产进行普查和勘探。这样,地质部就可对国家所需要的一切矿产的勘探,进行全面安排;对几种主要矿产如煤、铁、磷等的地区分布,力求平衡;对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所需要的矿床,统筹兼顾;对任何一个地区的地质工作,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研究,从水的资源到铀矿的研究,都要调查清楚,并予以评价;负责统一集中和保管全国所有地质资料,以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对全国各部所进行的各种地质工作,进行统一登记,以避免地质工作重复并行所造成的浪费;制定统一的操作规程和生产定额,统一矿石利用标准和储量审查制度,以保证地质勘探和矿山企业的合理建设;这就可以大大的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并可以精简行政管理机构,合理地使用干部,更利于完成和超额完成勘探计划。
各采矿工业部门留下来的必要的地质人员,在采矿区内进行工业开发勘探,将设计储量提升为高级储量;在矿山外围进行“探边摸底”工作,使矿山储量继续增长。对正在开采或正在建设的矿区,进行大比例尺的地质填图,进一步弄清地层构造,以适应近代化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同时,要做好矿井地质工作,以保证合理开采矿床和综合利用伴生有用矿物。这既可以保证矿山有计划地开采,又能大大提高开采质量。
关于地质工作的统一问题,从1955年春天起就酝酿了,许多省的党政领导机关和各部的地质工作人员,都热烈拥护这一主张。现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结束,第二个五年计划已经开始,国家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为艰巨的任务,应该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化学工业部和建筑材料工业部一向是拥护这一主张的,并于最近将他们的地质机构合并或将要合并到地质部来。但关系最多、影响最大、拥有庞大的地质机构的冶金工业部和煤炭工业部,对这一问题还在犹豫中。据说,有人担心将地质机构合并到地质部后,矿产资源没有保证。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难道分散在各部的地质力量能够完成的任务,集中起来的强大的统一的集体力量反而完不成吗?


第3版()
专栏:读者来信

人人都要从六亿人口出发
看了人民日报1957年12月18日“一个解决职工宿舍问题的好办法”的社论以后,觉得非常有说服力,好似摸透了每个单位的情况一样。
职工福利,尤其是宿舍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过去,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很多。指责组织上不关心人啦!十足的官僚主义啦!不配给宿舍是有意报复啦!等等。其实除了少数分配得不够妥当以外,多数领导者都是关心职工住宿问题的。
我们医院有一位护士长,结婚时配到了新宿舍一间,生了孩子雇上保姆以后,领导上特地拨了一间保姆房间,让数家保姆合住。不久以后,她让一个已出嫁的妹妹住在家里,她妹妹也有孩子,也要雇保姆,于是一而再地向医院要房子。当医院没法满足她的要求时,她就哭哭啼啼地说这是“惨无人道!”另外有位护士,本来是住在单身宿舍里的,看到新宿舍一盖成就马上要房子。为了房子,她的远在东北某中学当教员的丈夫竟弃职而来,现在固然住在一起了,可是工作怎么办?于是她又要求组织上给丈夫介绍工作。当领导上不能满足她的要求的时候,她也骂领导是官僚主义者。以上举的不过是个别例子,至于让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而没有房子住的就更多了,他们也有很多意见。
现在的问题,不但是领导者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要从六亿人口出发,更主要的是要求宿舍的职工也要从六亿人口出发。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的解决办法,我认为是根本办法。现在,探亲条例(草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都已公布,我希望广泛地在职工中宣传这个办法。我相信只要把道理讲清楚,定会取得全国职工的拥护。
上海华东纺管局第一医院 钱汝民


第3版()
专栏:

人丁兴旺
 缪印堂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改变了工业基础薄弱、残缺不全的状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