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江口县委委员带头学习技术
新式农具大量推广
本报讯 贵州省江口县推广新式农具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今年又将在五个乡和十七个社里消灭老犁头,为全县普遍推广新式犁打好基础。
江口县在1954年开始推广七寸步犁十七部,影响很小。1956年合作化高潮后新式农具推广较大,用新式犁犁田已占全县总面积12.5%。重点地区——坝盘乡,已打开局面。1957年才更大量地推广起来,到10月底,已推广各种新式农具八百零八部(双铧犁二百零七部,无轮一铧犁五百三十部,其他新式犁七十一部)。秋收时,县内存的新式农具出卖一空,合作部门由铜仁县调来双铧犁七十九部,无轮一铧犁三百六十二部,这时,德旺乡新式农具手一百六十七人牵起九十五头牛在公路边等汽车,新农具抬下车来就动手犁田。到此全县推广的新式农具有一千五百八十八部(其中双铧犁四百八十四部,无轮一铧犁六百一十六部,其他四百八十八部),1957年用新式农具犁田四万八千亩,占耕地面积24%,较1956年增加91%。下半年犁田四万亩,占小春作物面积30%。
在推广新式农具工作中,江口县委考虑到推广每项新的技术之初,群众有顾虑是必然的,关键在于领导必须亲自动手,先让干部学习技术,从点到面,坚持说服示范,以实例教育群众。在这个期间,下乡工作的县委委员全都学会了使用新农具,其他农村工作干部有90%的人也学会了使用新农具。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县委又选择以推广技术基础较好的坝盘乡为重点,从1956年到1957年先后组织全县农业社就地参观二次。以活的事实教育了群众,克服了保守思想,扩大了新式农具的影响,打开了推广新式农具的局面,不但平坝地区大量推广使用起来,高坡山沟地区也争着购买新式农具。
江口县在推广新式农具中,县委始终注意解决技术问题。抓技术问题的具体办法,首先建立技术组织,其次是大量培养农具手。1956年合作化后,有领导地开展了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江口县从1956年开始建立六个农业技术推广站(组),从县到区都建有技术机构,各区站设有二至三人,高级社设有青年技术队,初级社设有技术组,并以各社团支部为核心组织技术夜校三十二所。这些技术组织对领导和带动推广技术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两年来,由县训练的农具手已有一千二百人,区训练农具手六百余人。
江口县推广新式农具的经验证明:县一级重视了,还要过四个关口——区、乡、社、队。有部分区乡领导没有把推广新式农具当成一项重要任务看待,认为是负担,不接受业务部门的分配计划;农业社片面强调勤俭办社,舍不得拿钱买;有的农业社买了,队长不肯调剂耕牛出来。为了打开这一局面,这县采取教育说服和辩论会的方式来解决思想问题。经验证明,只要经过耐心的工作,绝大部分区乡社队的干部对推广新式农具是积极的。如高寒地区的茶寨区,全区两个乡一千八百八十户,田小坡陡,全区水旱田一丘在二亩以上大的很少,绝大部分一丘不到半亩或一亩左右。由于突破了四个关口,1957年全区共推广新式农具三百三十五部。桃映区与此相反,全区六个乡共六千三百五十二户,70%土地是平坝,但由于区的负责人不重视(如区农推站训练农具手时,请区委书记作报告,区书推区长,结果没有一个去,平时在各种会议上也少布置这项工作)。因此,这个区推广得较差,全区在1957年10月20日止,只推广各种新式农具六十一件。全县现有二十一个区没有新式农具的空白社(小社),该区就占十七个。区重视了,乡社队干部思想不通也不行。如桃映区块场乡乡干思想不通,只推广二部双铧犁。在推广得好的红石乡中,高丰社主任的思想不通,这个社就是空白社。而红石乡红石社在秋收后虽买进四部双铧犁,但队长不肯多调耕牛出来,也使新农具不能使用。经过召开队长会进行说服动员后,队长思想通了,全社买进的二十部双铧犁,便都变成了“忙犁”和“跑犁”了。
要把推广到农业社的新式农具全部使用起来,对改进劳动组织,合理规定报酬很重要。江口县在1956年下半年普遍推行四固定一合理的办法——田土、耕牛、农具、农具手固定,工分合理,起到很大作用,去年秋耕又在原来的四固定一合理的基础上发展为“六固定一合理”(人、牛、农具、田土、饲料、饲养员固定,工分合理),以社为单位,全县先后建立九十五个新式农具队和三十九个小组。全县在秋耕中就用新式农具犁田四万亩,占小季面积30%以上。其中镇江、边江、新江等十个农业社用新式农具秋耕面积,占小季播种面积70%以上。


第2版()
专栏:

经验中的经验
田喜盈
人们都很羡慕那些在生产上实现了大跃进的先进地区和先进农业社。大家都想知道这些先行者的经验是什么。的确,每个先进地区和先进社都有不少的这样或那样的好经验;但是它们也有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积极地学习和推广对自己最有用的先进经验,不管这些先进经验是自己创造的,还是人家的。这可以说是经验中的经验。
推广先进经验,说来也没有什么新鲜,不是过去已经讲过多年了吗?可是,做起来却大不相同:有的十分认真,有的半认真,有的不认真。几年的实践恰恰证明了这样一条平凡的经验:一个地区和单位的前进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于推广先进经验付出了多少劳动。
明智和勤奋的领导者,经常注意自己地区和单位中创造出来了什么新的作法和经验,然后就抓紧这些萌芽状态的好东西,加以扶植,使它日臻完善和丰富;同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推广应用这些好经验,使它在更大的范围内造福于人民。对于别的地区和单位的好经验,也能够虚心学习,认真地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条件进行研究,积极地推广应用。这样,他们的工作就能够不断前进,日新月异。反之,如果对于自己的好经验不注意总结,或者总结了而不努力组织推广;对于别人的好经验甚至抱抗拒态度,找出这样那样一些借口来证明人家并不先进,或者武断地认为完全不适用于本地区本单位,那他们就会老是站在已经达到的水平,再也不能走前一步,或者走得非常非常之慢。在大家都像骏马一样一日千里地向前奔驰的今天,谁不往前走,或走慢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远远地落到时代后面去了。山西省有些县份和农业社的情形,就是这样。其他省的部分地区,也有这种情形。
这里,最有害的就是那种满足于既得成绩、满足于现状的保守和自满情绪。有这种情绪的人,他们很不愿意经常深入到广大群众的革命实践中去,呼吸新的空气,发现新的东西。他们对于新的东西,尤其是人家创造的新东西,总是想避免看见,或者否定人家的存在。这样,他们就能够安安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不慌不忙地照常办公。这种人或者是革命热情和革命意志衰退了;或者是心脏有病,怕跑路;或者二者都有。
批判这种保守和自满情绪,把人们的革命干劲鼓舞起来,是争取工作大跃进的先决条件。推广新经验、新技术、新办法,比起墨守一套旧规矩、老办法,确实要麻烦得多。因为这免不了要多动脑筋,多调查研究,作规划,组织动员,发动群众。这些,做起来确实是很吃力的。可是,革命者不正应当是这样的么?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几种主要的新式农具
我国从1950年起,即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新式农具,到1957年全国推广的主要新式农具共有十五种四百六十八万多部。这些新式农具对增加产量,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巩固农业社,起了很大的作用。
双轮双铧犁 按体重分重型、中型和轻型三种,适用于平原旱作地区。其中重型适用于粘土地区,以黑龙江省推广较多;轻型适用于砂土地区,以山东省推广较多。中型适应性广,推广面积较大。中型和轻型双铧犁,经改装后,在“泥脚”浅的水田里也可以使用。
(下图)
双轮单铧犁 分大型和中型两种,主要推广在黑龙江省。中型单铧犁还推广在新疆、吉林及山东等省。这两种犁能深耕到十八公分以上,需要较强的畜力。
新式步犁 分十八号,二十号和二十五号三种,其中以十八号和二十号推广较多。步犁构造简单,价格低廉(每部二十元左右)使用技术要求不高,较旧犁耕得深,翻土好。
16号山地犁 犁头能左右反转,适合山区小块地使用,而且能够保持水土。西北山区推广较多,其他山区正在试用。
无轮一铧犁 体轻、地边地角都能耕到,又可以耕水田。吉林、辽宁、云南、贵州等省推广较多。
水田犁 包括江西水田犁,华东水田犁,广东“51”犁,广西“53”犁,湖南湘潭水田犁,延边水田犁、贵州56型水旱犁,湖北56型单铧水田犁等,型号很多,都是各省在旧式犁的基础上改良的。较旧式犁耕得深,拉力轻,在南方各省推广数量很大。
钉齿耙 适合砂壤土,碎土平土能力强。在辽宁、吉林、新疆等省推广较多,关内各省砂壤土地区也有少量推广。
三齿耘锄 在华北平原棉区推广较多,一般反映,拉力轻,效率高,一头牲口拉,每天能锄地十六——二十五亩。(上图)
综合号铲趟机 分大、中、小三种型号,是一种垅作中耕除草培土的农具。拉力轻,能及时进行铲趟,并能代替旧式犁耕地。由于它是吸收了东北地区好几种中耕、锄草、培土的农具的优点创造出来的,所以叫综合号铲趟机。
摇臂收割机 收割小麦效率很高,每天能割六十亩,收割及时,减少损失,在黑龙江、新疆、内蒙古、河南、陕西等省的产麦区推广较多。
打稻机 使用时一到二人脚踏,每天可脱谷二千到四千斤。
圆盘耙 碎土力强,并有灭槎作用,适合粘土地区和开荒耙地使用。
播种机 现在推广的有十行圆盘式播种机和十二行锄式播种机两种,都能密植小麦,播种均匀,深度一致,出苗整齐,效率高。经改装后还可以播种大豆、高粱、谷子、玉米、棉花等。
此外,各地还推广了双行棉花播种机、苏式中耕除草机、水田中耕器、脱谷机、玉米脱粒机、红薯切片机、刨丝机、切蔓机、铡草机、割草机、搂草机等许多种农具,也都因省工出活,受到农民的欢迎。
(附图片)
十行圆盘式播种机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抓紧时机训练锅驮机手
今年将有十万马力锅驮机供给农业灌溉、排涝使用,这个数字要比我国现有排涝灌溉动力多一倍。用这样多的机器来支援农业大跃进,是个很重要的措施。但是这样大数量的机器,如果使用不当,不但不能发挥它的应有效用,而且可能给发展农业机械化带来障碍。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培养出足够数量而有相当技术水平的锅驮机司机手才行。
前几年,许多单位因司机手技术水平低,而给机器带来不应有的故障。例如:河北省景县景新农业社,1956年10月买了一台五马力锅驮机,全社人员对锅驮机操作都不懂,也没派人去学习,机器拉回以后,只向锅炉里一次灌了半锅炉水就烧起来了,直到把锅炉烧坏,大家还不知道毛病出在那里。
为了适应今年这方面的需要,我建议各省、专、县的水利部门,抓紧时间积极组织锅驮机司机手的培养训练,为今年进一步推广锅驮机准备条件。
萧东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农业社要制止社员赌博
江苏省宝应县有不少农业社社员在收益分配以后,不愿参加劳动生产,日夜三、四个一伙进行赌博。例如鲁垛乡朱连社社员孙步昌、王洪顺等人在12月18日赌了一天一夜。孙步昌在一夜中就输了二十多元,连买被子的钱也输光了。王洪顺为了赌博偷了供销社的木头,把农业社的一条船也卖掉了。又如仁里乡大新社社干部梁光发、周文斌等人在18、19日两天两夜中输了七十多元,因为输光了钱,险些还逼出人命案。这种坏风气不但影响了农业生产,同时严重地破坏了地方治安。因此我建议各农业社应当教育和制止社员赌博。
鲁庭俊


第2版()
专栏:

云南除四害运动发展不平衡
有关党政机关亟须加强除四害运动的领导
本报讯 云南省以除四害为中心的冬季爱国卫生运动,进展很不平衡,亟需加强领导。
几年以来,云南省爱国卫生运动获得了一定成绩,据省卫生部门统计:仅去年昆明等十九个市县共消灭老鼠六十五万多只,麻雀九十多万只,积肥四千三百多万担。出现了剑川乐凤乡等十个无鼠乡村,西畴县哄哈村等七个无蚊无蝇村和一个无麻雀村。目前这种乡村还在继续出现。但多年以来,除文山等少数专区、县市外,全省大部地区消灭四害的工作却处于几起几伏中间。1952年反对细菌战时,热火朝天地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爱国卫生运动,以后即长期陷于自流;1956年春天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公布时,又掀起了除四害的高潮,随后就又缺乏经常的活动。即使在运动中,多数地区消灭四害的工作也大多停留在县城和一、二个重点上,尚未向广大农村伸展。
现在,云南的冬季爱国卫生运动大体可以分成三种类型:西畴、昆明、文山、呈贡、大理等四十个县市,正结合农村水利积肥开展冬季卫生运动突击月。昆明市在本月中旬,已有十三万多干部、学生、战士和居民,在市委第一书记的率领下对四害进行了一次歼击,现在全市冬季爱国卫生运动高潮已基本形成。但全省多数市县至今还未行动起来,元江等几十个市县卫生部门的计划还放在机关里,没有变成群众的行动;有的县认为兴修水利和除四害不好同时进行,因循延误,干劲不足。开远等少数县市现在还根本没有动手,既无计划也没有发动群众。
云南省大多数地区的气候比较温和,冬天的时间已经不多,抓紧时机消灭冬眠状态的四害和蛆、蛹、蛋、卵,已经刻不容缓。为此,云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已向全省各专区、市县发出指示,要求各地从即日起到春节前结合水利积肥,大力开展全民性的除四害、讲卫生、防疾病的冬季卫生运动。省卫生部门已制订出具体计划,准备再组织参观团去全省卫生模范县——西畴县参观,并派出工作组前往总结经验,重新组织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加强领导。(新华社专稿)


第2版()
专栏:

修改原有规划 缩短一半时间
江苏决心四年成为“四无”省
据新华社南京27日电 江苏省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规划由八年改为四年实现“四无”省。这是中共江苏省委会在27日结束的全省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单位、人物代表座谈会上宣布的。这个座谈会从25日开始,十七个市县的代表在三天的经验交流中看到了,只要打破保守思想,加强领导,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发动群众,除“四害”运动是完全可以大跃进的。代表们纷纷提出倡议开展全省各市、县、镇、乡、社、工厂、学校除四害大竞赛。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董健提出南京市两年消灭“七害”(蚊子、苍蝇、老鼠、麻雀、钉螺、臭虫、蟑螂),城区内今年就要实现“五无”。扬州市副市长王铭提出今年实现“六无”市,“五一”前基本消灭“六害”,“八一”前做好鉴定。吴江、沭阳、金山等县都提出在两年内实现“四无”县。很多先进人物也提出了个人除“四害”的新指标。


第2版()
专栏:

要使先进经验遍地开花
——山西省在推广农业先进经验中遇到的问题
马明
山西省已经出现的农村工作和生产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有二十多种,包括提高粮棉产量的技术经验、水土保持的经验、改良畜种的经验、四旁绿化的经验、巩固农业社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深入领导大生产的经验等。这些经验大部分是经过长期培养、比较成熟的。
两种做法
推广先进经验的情况表明,两种不同的做法带来了不同的结果。一种是雁北地区推广大泉山
(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经验的做法。这就是:首先认真地总结经验,肯定这个经验符合山区改造的规律。接着采取“全面布点、以点带面、重点领导、普遍开花”的方法,普遍推广这个经验。在推广的过程中,除以大泉山作榜样宣传建设山区的道理以外,更细致地进行了组织工作。比如在大泉山开办水土保持训练班,组织县、乡、社干部和积极农民到大泉山参观、学习,由大泉山派人到各地传播经验。这样,在各地就树立了学习大泉山的活榜样。各县、乡、社都制订学习大泉山的具体计划和实现措施。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仅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这个地区就出现了乡乡有“大泉山”的奇迹,全区初步治理的荒山、沟壑面积占全区黄土丘陵区总面积的30%。
另一种是推广平顺县羊井底(石山区)水土保持和长期全面规划的经验的做法。本来推广这个经验,对于从根本上改变占全省山区总面积51%的石山区的面貌、开发山区的丰富资源和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推广这个早在1953年总结的典型经验,过去举办过训练班,组织过参观。但是因为经验总结得不够具体明确,推广中又是一般的号召多、具体的组织领导少。因此,四年来,全省推广这个经验的寥寥无几。
类似后一种做法的情况,在全省大部分地区普遍地存在着。比如太行山粮产区和晋南棉产区的一些增产粮棉的技术经验、隰县改良牛种的经验、夏县四旁绿化的经验和一些农业社经营管理上的经验,都发现、总结得比较早,可是推广得很不平衡,有些地区根本就没有推广。
由于先进经验推广的迟缓,在农村工作中就出现了先进典型孤立、工作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同时这也是全省粮棉产量上升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全国都知道河南省济源县治理漭河“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经验,其实这个经验就是学习山西省阳高县治理大泉山的经验以后丰富起来的。湖北省麻城县普遍推广了山西省襄垣县农业社计划管理的经验——“一年早知道”,推广的效果比山西省其他县推广“一年早知道”的情况还要好得多。为什么这些先进经验在兄弟省能够很快开花结果,在本省和本县反而不容易推广?这里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熟虑的。
原因何在
为什么各种先进典型经验不能迅速普遍推广?山西省农业领导机关反复地进行了研究。从领导思想来检查,原因首先是不少地区的领导机关对这些先进经验的重要内容和这些先进经验普遍推广以后在改变当地自然条件、促进农业增产上所起的巨大作用认识不明确。没有深切领会培养典型、普遍推广、推动落后、带动一般的原则,有些地区甚至不愿学习其他县、社的先进经验。这表现在有些地区忽视先进经验的认真总结和推广,对落后地区的状况了解得很少,帮助改进得不够。这就使先进社的工作热热闹闹,落后社冷冷清清。有人说:“别处的经验,我们这里也有,只是缺乏总结,总结了比他们的更好。”有些同志更以自己的客观困难来比别人的优越条件,说:“我们这个地方原来的底子很落后,自然条件又很坏,别处的经验虽然好,可是这里推广不了。”由于上述安于现状的保守主义和拒绝外地经验的思想作怪,致使一些县、社的先进经验无处推行。如平顺县党政领导机关下乡巡回办公、深入领导生产的经验,这个县西沟乡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干部定期访问社员的经验,就是因为这种原因,在全省各县、社里很少有推广的。在领导作风上也有缺点。一般的号召多,具体的组织工作和实现的措施少。许多地区的被组织到先进单位参观的人多是一般农业干部,党政领导干部很少参加。同时,参观没有和训练推广骨干密切结合。在推广某一项先进经验时,没有明确计划、具体措施、质量要求和时间限制,也没有建立必要的责任制,这就容易形成放任自流。对于成熟的先进经验,没有以群众运动的规模去大力推广。结果使派出学习先进经验的人对经验的要点意义缺少深刻了解,对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具体特点推行这些经验不够明确,他们返回原地以后也就无所适从。实践证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干部),必须亲自动手总结和领导推广先进经验的工作,而不能单纯依靠业务部门去进行。如果领导上对一些先进经验的要点缺乏深刻的理解,推广过程的各种障碍没有扫除,各方面的力量没有在统一的领导之下动员起来,任何先进经验都是很难大规模推广的。
有些地区在推广有些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动摇不定、缺乏坚持到底的决心。比如早在1953年总结的平顺县川底“五一”农业社包工包产的经验,是使大型、中型农业社经营管理走上正规的一种好办法。1954年重点试行以后,效果很好。但是当时许多农业社的规模小,普遍推广这种经验的时机还不完全成熟。1956年全省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农业社的规模扩大了,也定型了,完全具备了普遍推广包工包产经验的客观条件。可是人们却不推行这个经验了。据说劳动定额管理的办法可以代替这个经验。但是,实践证明:只有推行劳动定额管理,再加上采用包工包产经验,才会使农业社的经营管理走上正规。由于实际的需要,到1957年,这个经验才重新得到推广。
这里的教训是:对待任何先进经验都应该认真地具体分析研究,既不能脱离实际的机械搬用,也不应该盲目地一概加以拒绝,否定全盘。某些先进经验是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加以综合利用的。
新的措施
山西省已经着手采取以下措施,克服上述偏向。首先进行生产排队,批判盲目自满思想。省农业建设厅已经详细统计了各县最近五年的农业产量升降数字,比较了同样条件下各地产量不同的情况,准备通报各地,以便使大家正视先进和落后不平衡的现状,同不重视先进经验的保守思想进行斗争,鼓起实现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干劲。第二、组织领导干部到省内外先进地区参观,开阔眼界。最近三个月内,全省已经组织县委书记、县长以上的领导干部一百多人,先后到河南省、河北省等地,通过参观,学习了济源县治理漭河和天津专区洼改治涝的经验。这些领导干部参观以后,决心克服过去忽视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的毛病。他们回来到处宣传这些先进经验,并且提出了在当地推广这些经验的意见。第三、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全省准备继续培养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所规定各项任务的先进典型,做到在全省范围内把先进经验由点扩大成片,由片连成面。初步确定全省今年要培养新的“大泉山”、“羊井底”五千个,改造低洼地、盐碱荒滩四十万亩,以临县为重点,培养按河系流域治理(水利和水土保持相结合)的典型;开展群众性的运动,广泛运用参观、训练、竞赛、评比、召开专业会议等方法传播先进经验,以较快的速度改变晋西北土地瘠薄、干旱缺雨的荒凉面貌。各级领导干部在推广先进经验工作中要亲自动手,运用先进帮助落后的办法,使整个工作在不断地克服不平衡,不断地前进。


第2版()
专栏:

从一个乡看新式农具的推广
坝盘乡是贵州江口县一个平常的乡。全乡七个社,山沟平坝各半。在去年秋耕中,全乡用三十七架双铧犁和四十七架其他新式犁,犁了63%的小季田。七个社中突出的大坳社,新式农具犁田一千三百亩,占全社田土的78%以上。
这个乡使用新式农具的历史并不长。1955年全乡才有二部山地犁和一架七寸步犁,1956年上半年新买双铧犁八部,山地犁二十部。乡党支书努力组织一批积极分子学习使用,但对这重达一百八十斤的大家伙(双铧犁),群众很不习惯,大季生产中犁田不到田土面积的3%。虽然如此,经过一段时间试用,农具手们都开始喜欢新式农具了。所以1956年下半年全乡七个社又买双铧犁二十二部(连前共三十部),无轮一铧犁八部,山地犁六部(连前共二十八部)。从上面这一连串数字,我们只看到这个乡新式农具的发展情况。但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情况就要复杂得多。
从“五怕”谈起
开始推广的时候,群众中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反对情绪。大坳社的生产队长黄光友说:“双铧犁是磨人磨牛王,我一辈子也不愿见它”。坝盘社青年技术队去牵牛犁田时,饲养员郭凤祥只肯给一头瞎子牛;新江社社员李祖桥看到运新式农具的汽车就生气;大坳社女青年农具手黄保兰、黄梅花开始学习时,要牛找不到牛,要?索找不到?索,群众还讥笑她们说:“自古以来那有女的犁田呀!你们学会了才有鬼呢?”总之,是埋怨,是反对,是讽刺打击,而不是欢迎。乡党支部和农具推广站并没有为这一股反对浪潮冲倒。他们冷静地分析了反对的根源,认为这并不是新式农具不好;群众反对,是群众对新式农具不了解,产生了顾虑。当时他们把各种反对意见和表现,作了分析,总结出群众有五怕。这五怕是:一怕牛拉不动,二怕人抬不起,三怕投资过大,不合勤俭办社原则,四怕技术不熟少得工分,五怕用坏了本地铁匠修不起。根子虽找到了,党支部为解除这五怕思想也费了很大的劲。
党支部的作用
乡党支部明确了自己的战斗任务,加强了对推广站的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技术上保证了新式农具的推广。在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中,党支部抓住了以下一些工作:
首先,从党内到党外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开始推广新式农具的时候,连党支部成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是不一致的。如支部书记唐士桥就曾借口勤俭办社,想把坝盘社计划的六部双铧犁改为四部。在区委的领导下,党支部曾经专为此事展开过辩论,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1956年4月,县委在一次生产会议上,又把此事提出叫大家讨论。结果唐士桥同志彻底转变过来,并与农推站同志分工,积极负责大坳社的新式农具推广工作,把全乡都带动起来了。坝盘社主任吴毛弟原先为推广双铧犁与供销社干部闹架,经过讨论,认清了自己的错误之后,还主动的建议社里在推广新式农具中采取夺红旗的办法,十天评一次,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全乡每次干部会、社主任会及各社召开的社员会上,党员都始终坚持了推广新式农具的正确立场。
其次,培养使用新式农具骨干,用事实说服群众。乡党支部、农具推广站从历年的农村工作中都深深地了解事实是最能说服人的。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在群众中发现与培养使用新式农具积极分子。两年来他们在全乡培养了能独自扛犁头上高坡犁细田,每年犁二百七十亩的农具手萧贵生;培养了女农具手黄保兰、黄梅花;还培养了扛起犁头赶起牛到处表演,用事实教育群众的农具手田士魁。像他们这样出色的农具手,全乡两年来培养了五十四人。他们是全乡的甚至有的是全县的模范人物。
全乡除了参加县里学习的三十九名农具手外,还在社里采取了三天学习一天鉴定的办法,训练了八十七名农具手。这些农具手都能熟练地使用新式农具。如模范农具手萧贵生几乎是任何田都能犁了。去年种小季中,他在五百公尺高的坡上犁一丘的田。这田有三十七丈长,最宽的地方才七尺,又有七个弯,他出色地犁了这丘田,向群众完全证实了双铧犁的优越性。在推广技术中,坝盘乡坚决贯彻了县委的指示,乡干部、社干部都先后带头学习,全都掌握了使用技术。
第三、推行田土、耕牛、农具、农具手固定,分工合理的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了新式农具的推广。乡党支部考虑到使用新式农具的某些障碍,如怕别人抢工分,怕犁坏牛等,是制度不健全造成的。他们建立了“四固定一合理”的制度,有了这个制度,新式农具在坝盘乡,才最后由试验阶段跃进到正式的普遍的使用。
“六好”代替“五怕”
两年来新式农具已在坝盘乡打开了局面,尤其是去年秋耕中天旱八十来天,田土板结,老犁犁不动,新式农具更加显出了它的无比优越性。大坳社因使用了双铧犁比往年提前十天播种。农具队长谭云清很感动的说:“今年秋旱,老犁犁不进去,要不是得双铧犁展劲,全社小季面积,三股里面恐怕没种上两股”。生产队长黄光友亲热地称双铧犁为“钢板犁”。原来反对新式农具的杨大毛等,趁农具手不在家,也悄悄地拿双铧犁去用,犁了五天也成为农具手了。
新式农具在坝盘真正做到了“高坡平坝都能用,男女老少都能犁”。再也听不到埋怨反对的声音了。现在,只要在犁田季节里,满田满坝都是轻松愉快的农具手们在翻田,正如我县农民所赞美的一样:
两牛拉犁急如风,双铧翻土快如龙;
谁说新式农具重?姑娘扶起脸不红。到了这个时候,群众一致公认新式农具有六好:
第一好,新式农具能深耕,特别是双铧犁犁得深,窖粪行,能增产。如新江社在一个坝上以两丘田来作对比试验,都栽三角丛植,三十八箩(注:贵州农民习惯用的计量单位)的一丘用双铧犁,四十八箩的一丘用旧犁,前作都是小麦,土质相同,中耕施肥一样,结果用双铧犁的每亩产谷五百五十七斤,用旧犁的每亩产谷四百六十八斤半,双铧犁比旧犁增产19.14%,全县去年用双铧犁共犁大季田八千五百亩,即可增产粮食七十五万六千五百斤。
第二好,底子犁得平,能抗旱,同样的田用双铧犁要比旧犁犁的耐旱五至七天。
第三好,能大量节约劳动力。大坳社去年秋播犁旱田,一部双铧犁配一部山地犁,每天二人三牛能犁五亩,旧犁每天一人一牛只能犁一亩,新农具比犁头节约人力一倍半,节约牛工60%多。全县去年犁二季四万八千亩,只用八千个工;采用老牛,要二万四千个工,节省一万六千个人工,牛工还可节省八千个。
第四好,能抗旱播种,不误季节。大坳社去年秋旱播种,田土不好犁,由于使用了新式农具,反比往年提前十天。
第五好,新式农具好操作,不吃力,特别是双轮双铧犁,只要操作熟练,牛走稳了人不累。如坝盘社左手残废的十六岁的小女孩张桃仙使用双铧犁,评上社里的模范;六十多岁的王意胜也会使用新式农具。
第六好,新式农具耐用,节省开支,符合勤俭办社原则。大坳社一架双铧犁犁了二百七十亩才换两个铧尖,如以用新式农具犁一千二百亩计算,要换九个铧尖,值二元七角,犁扣用青麻二十斤,十元,擦犁用油四斤半,二元八角八分,犁折旧七元,新式农具共用二十二元五。旧犁头每架铧口只能铧地二十亩,需六十件,三十九元,装犁三十个工十三元五角,用木料十根十元,共六十二元五角。新式农具较旧犁节约三倍多。
(据贵州省农业厅的材料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