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新年话“干劲”
葛德
元旦,几个朋友来玩。见面之后,自然是彼此恭贺新禧,接着照例也发些“这一年好快哟”的感慨。然而,我们其实又都觉得这一个新年实在并不平凡。
比如,它是从整改的高潮中过来的。我们谈论了一些尖锐而又富有风趣的大字报;谈论了一些被热烈争辩过的问题;谈论了机构的精简和干部的下放;谈论了领导人作风的转变;也谈到一个机关由于整改不力,它的领导人受到上级的督责,说是如果年前改不到80%,是不能让他轻松过年的。于是,这个机关的整改就活跃而又进展迅速起来。总之是各各都有它的新气象,人们的精神都是受到了这热潮的鼓舞和激荡的。
还有,我们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了,而第二个五年计划又即由今天开始;还有,我们提出了十五年左右赶上或超过英国,这也是要从今天算起的。这种种都说明,1958年将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而今天又是这一年中的不平凡的一天,而且是第一天,这些伟大的事都要从这一天开头。
于是,我们觉得,在这不平凡的年月里做人要格外的振作;要作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必须有党所号召的那股“社会主义干劲”才行的。
提到社会主义干劲,我们似乎都有所感受,却又不能明白说出,有那么一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的。于是,我们便转而谈论起“干劲”是什么?
朋友之中,有一个是做工会工作的,他认为,在中国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是充分表现了这“干劲”的。代表们拍拍胸脯,就敢保证一定在十五年左右赶上和超过英国。他说:“你们在报纸上看到了吧。鞍钢的工人们,今年就要达到1960年的生铁产量。这不是‘干劲’是什么?”
有一位朋友,想到前一个时候从报纸上看到的一件事。党的江西省委,抽调了五万多干部,去开发山区;而且,那个白发苍苍的方志纯书记,又亲自带队上山去了,这就是“干劲”。
另一个同志,认为湖北省麻城县的党委和全体农民都有“干劲”,他们一年之中,战胜了两次严重的干旱而取得了大丰收,使一个半山半平原区而先十年达到亩产皮棉百斤和水田粮食亩产八百斤的县。他说他把12月29日人民日报上王任重同志的文章读过几遍,深受麻城县委同志们那“干劲”的感动。他举例说那“干劲”表现在“抓得很紧,一贯到底”、“干部和广大群众同甘共苦、同心同德”、“一步又一步地战胜困难,一个接一个地取得胜利”、“空话少、实干多,全年都是一个接一个的紧张战斗”等等方面。他说他还读了麻城县的挑战书。那挑战书上说“以移山填海的干劲,争取农业全面大跃进”。我那朋友激动得大张着眼睛说“你们看,连麻城县的农民都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干劲’了,我们能不感到‘愧弗如之’吗?”
有一个朋友是喜欢读外国电讯的。他说我们中国人的“干劲”,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记者们受惊了。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郑凤荣创造了跳高新纪录以后,美联社的记者报道说,“一位二十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以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六亿中国人不会永远是落选选手了”。另一个是最近路透社报道的。英国泰晤士报评论我们要十五年赶上英国说,“不到十五年功夫,英国必定要被打败。……可能很快就会有一条巨龙跟在我们后面。”
我们为他的话喝了采,我们笑着说:难道美联社记者惊讶的果真只是“一位二十岁姑娘”的“有力一跳”:六亿中国人警告的,果真又只是西方世界的“田径界”吗?我们觉得英国记者把我们比作一条巨龙就更有意思。如果说,党中央和毛主席是龙首,我们每一个人,便都是这龙身上的一部分,一鳞一爪,都要鼓足起干劲来,便不只是跟在英国的后面,而是一定要赶到它的前面去。
然而这是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具有这样的自觉,落后的能向先进的看齐,不怕任何困难,必须有使“河水让路,高山低头”的气魄。于是我们也彼此策励,应该从即日起,拿出更多的干劲来。


第8版()
专栏:

祝一位不平凡的老人长寿!
田汉
在祝贺了萧长华老先生舞台生活七十年纪念,听了萧先生的讲话,看了梅先生们的纪念演出之后,觉得还有一些话想说。
萧先生只是一位极平凡的老人。他出身于戏剧世家,十一岁上学戏,第二年就登台演唱,后来受王楞仙的提拔,与余玉琴、谭鑫培合演。1904年他二十七岁起,又被聘参加喜连成科班的教学工作,辛亥革命后喜连成改为富连成,到1940年脱退为止,他一直坚持了三十六年。从1922年起到1937年日寇入侵为止,萧先生与梅兰芳先生整整合作了十五年,及至1949年北京解放又跟梅先生继续合作,直到今天。这说起来也还是一个较为平凡的经历。再加萧先生演的是小花脸,扮的是平凡的、甚至是反派的人物;他平日待人接物又是那样的谦和谨慎;自奉是那样的俭朴,爱劳动,出外办事,上下园子,老是步行,不爱坐车,几十年如一日;这些似乎都给人一个平凡的印象。
但反过来一想,又觉萧先生真是太不平凡了。
在戏曲艺术还那样十分不被重视的时代,萧先生就是那样地热爱它,三冬两夏,勤修苦练,不肯一天懈怠;对待每次的演出他是那样的严肃认真,从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理上精心创造,跟别人配搭丝丝入扣,不瘟不火,不任意抓哏,破坏剧情,取媚观众。他又从不自足自私,总是热心耐性地把自己的本事传给学生,他是生旦净丑各行的教学全材,当代京剧名演员包含“喜”“连”“盛”“世”各期的重要人物多是萧先生亲自培养出来的。1950年全国解放之后,萧先生任中国戏曲实验学校京剧系教授,其后又被任命为中国戏曲实验学校副校长,他由过去的孤军奋斗,进一步在党和政府大力支持指导下进行戏曲教学,更能展布他的经验和才能。实在的,萧先生不只是一位很全面的京剧教师,也是很好的戏曲教学组织者,以致有人估计,四十几年来从他手下出来的演员,将近千人。他真可说是“桃李满天下”了,这能说是很平凡的事吗?
他的事业之不平凡还不只是就他培养的人材的数和质量说的,他的伟大在于接受和发展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优秀传统,而且把这一优秀传统有效地交给了一些有才能的后一代。用萧先生们的话说是使这一优秀的艺术火种“流传永载”。
中国戏曲艺术越来越被各国戏剧艺术家们重视了。人们说中国人民创造的独特的戏剧表现形式,足以挽救西方戏剧的厄运。因而作为传统传播者的萧先生的长期的平凡的工作就增加其不平凡的、光辉的意义了。
中国戏曲从它的发展的萌芽状态就有着尖锐的批判的现实主义传统。丑角艺术常常是对不公正的现象、落后现实的放大镜,中国丑角演员为着通过艺术对这些丑恶事物做斗争常常不顾惜他的个人安全甚至生命。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李鸿章把台湾割给日本,名丑刘赶三,八十多岁了,登台演戏,冷隽有力地讥刺李鸿章的腐朽无能,丧权辱国。被在座的李鸿章的儿子用茶杯打他,还抓他入狱,刘赶三在出狱后不久就死了。这是许多人都还记得的事。
萧老先生也大体继承了这个传统。
1937年北京沦陷后,汉奸们投靠日寇,投机倒把,剥削痛苦人民。那时候萧先生参加了张君秋的谦和社,在演出“奇烈女”的时候,萧先生借人物的嘴里痛骂当时卖国求荣的汉奸走狗,几乎因此得祸。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国民党又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萧先生这时参加梅剧团,在演出“霸王别姬”的时候,他从更夫的嘴里又对国民党反动派加以冷嘲热骂。
今年5月间,李万春、叶盛长等右派分子奉章伯钧们的指使一定要争取萧先生们加入农工民主党,以为只要萧先生们加入了,整个戏曲界就打开缺口了。谁知他们一提出这个要求,就遭到了萧先生的严词拒绝,说他要入就入共产党。在戏曲界联合斗争右派分子的时候,萧先生痛斥这些人想把他这八十岁的老人也拖入火坑,他谈得声泪俱下,给了全体戏曲界极大感动,使大是大非更加明白。
应该说萧先生在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是通过考验了。难得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也立场站得这样坚决。我们文艺界某些多年的老党员也大有在三次考验中都不及格的,而八十高龄的萧老先生却在三次考验中都及了格,这也能说是太平凡的事吗?
我们有理由纪念这位不平凡的老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家的八十诞辰。我们拥护中央文化部给萧先生的奖状。我们要求戏剧界向萧先生的精湛的艺术造诣特别是他的高贵的劳动人民的道德品质学习。
我在跟他祝寿的那天写了一首诗也附在这里,因为萧先生说:“我呀,我的事都在这里了!”
“三冬两夏苦耕耘,百载梨园一老军:
盗柬争疑真蒋干,审头都说活汤勤;
艺能已是醇如酒,桃李于今密似云,
难得称觞新社会,再抛心力福人群。”


第8版()
专栏:歌唱宝成路

英雄颂(外一首)
 沙鸥
这里是绵延的悬岩与峡谷,
多少好汉在这里折腰。
天险面前看英雄,
上青天也能修出路一条!
野蛮的山水要掀走宝成路,
他们逼着洪流乖乖改道。
大塌方要压碎宝成路,
他们就把风化的山头削掉!
我想回去
我想回去,
回到我的村庄。
列车载着我,
翻秦岭,穿过大巴山心脏。
见峰峦托住蓝天奔跑,
嘉陵江飘着绿色的细浪。
我将告诉村里的人们,
看望毛主席已十分便当。


第8版()
专栏:歌唱宝成路

火车从云层中来
 李维斗
 火车从云层中来,
 火车又在高峰上爬,
 披红挂绿连起云和天,
 活像长虹在天边悬挂。
 汽笛长鸣,车轮喧哗,
 声在白云上,石崖下,
 从秦岭巴山的心脏里来,
 踏着嘉陵江渭河的浪花。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万人皆读书 唯有劳动高
钱其琛
在苏联生活了几年,有一点感受得很深,那就是人们对待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态度和看法。这里所说对待劳动的态度和看法,是指苏联人民和青年一般都是勤勤恳恳,热爱劳动的社会风尚。
这一点在知识青年中间看得很清楚。暑假的时候,在许多大学的宿舍里可以看到附近建筑工地招募临时小工的布告。大学生们放下书本,穿上粗布衣,就干起抬砖搬瓦,推土挖泥的“粗活”来。有的到车站、码头上去做临时的装卸搬运工,一干一个月。大学生们每年到荒地或农庄去参加劳动,帮助收割,那更是普遍极了,并且已经成为苏联高等学校中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参加体力劳动有一定的报酬,就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贴补。
常可以遇见这样的姑娘,家里生活很好,但她却愿意用自己劳动所得的报酬来缝制一件漂亮的“布拉吉”。也有这样的青年,为了给自己的爱人在过生日时送比较珍贵的礼物,而自己去劳动,不愿向家里伸手。
所以这样,归根结蒂,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认识变了。社会主义打开了学校的大门,让每个人都能受教育。
在苏联农村中实行了七年制普及教育,中心城市里是十年制普及教育,这就是说,每个居民,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或劳动的,都要具有相当于我国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于是,普通的工人、农民,甚至是打扫房间的女工,都有可能欣赏柴柯夫斯基的音乐,列宾的油画,古典和现代的文艺作品。
在苏联是“万人皆读书,唯有劳动高”。从报上看到国内已掀起了到劳动中去锻炼的热潮,干部下放,知识青年立志成为第一代有文化的工人和农民,整个社会风尚也会像苏联一样。这真是一个令人可喜的移风易俗的伟大革命运动。
——寄自莫斯科


第8版()
专栏:

一首雄壮的英雄颂歌
——看苏联影片“坚守要塞”
宁干
看完苏联影片“坚守要塞”之后,像喝了一杯浓烈的伏特加,全身热烘烘的,激动的心情很久难以平静。
影片描写了卫国战争初期坚守着国境线上的布列斯特要塞的苏联红军的史迹。团长巴杜林少校和他的部下,突围无望,决心与城共存亡;他们浴血苦战二十八昼夜,打到最后,除了团长巴杜林昏厥被俘之外,其余人员全部在战斗中壮烈殉国了。
这个故事本身便是极为悲壮的;而影片的成功之处,又在于它创作了几个令人难忘的英雄形象,通过他们苦守奋战、英勇牺牲的事迹,充分地表现出苏联红军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力地说明了苏联人民不能屈、不可侮的英雄性格,因此,尽管影片描写了很多人物的相继牺牲和城堡陷落时的凄惨情景,但并不给你阴沉、伤悲之感,相反的倒像火一样燃烧着你,给你以莫大的激动、鼓舞和力量。
“坚守要塞”的英雄们,并不是什么奇特人物,和苏联所有的人民一样,他们各有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各有不同的志趣和爱好。他们热爱生活,但更热爱苏维埃祖国。他们知道,没有苏维埃祖国,便没有一切,因之,为了她,他们愿意牺牲一切。
少校巴杜林夫妇虽然结婚多年儿子都已经十几岁了,但是战争爆发前一天,巴杜林离家到外地休假时,他们还像新婚夫妇似的恋恋不舍地在街上吻别;巴杜林爱妻子,更关怀自己的部队部队里新兵刚来,老兵们要复员了;更主要的是他们防守在国境线小河上,对岸就是侵占了欧洲大小十四个国家的法西斯德国军队,他放心不下,因此当晚又从车站回来了。他视察了营房,听取了汇报,夜深时,才出家人意外地回到宿舍。妻子那样惊喜地接待他……夜,美丽而宁静的夜,即将复员的战士果戈列夫,躺在床上回味着和团政委女儿瓦丽亚的爱情,打算退伍后结婚,一同上高等学校,但是看到小河对岸法西斯德国军队走来走去,又感到自己这种打算不好;军官乌斯季诺夫和爱人仍在窗外谈情;爱好摄影的司务长库哈尔科夫在洗照片;战士谢明不愿上政治学校,计划回拖拉机站当技术员;团政委彼得在城外哨站和一个军官下棋,打算天亮时去钓鱼……和平宁静的夜,人们是多么幸福呀!
可是,突然大炮轰鸣,炸弹落下,……一切美好的希望和打算都破灭了!
布列斯特要塞陷入重围,与外界断了一切联系。开始他们还以为是局部的挑衅攻击,指望援军解围;但是当弄清局势真象时,知道突围无望便决定坚守要塞拼到底。坚守是很困难的,人员少,伤亡大,更严重的是没有水喝,军队难以忍受,躲在地下室的家属更难忍受!为了抢水牺牲了很多人。因为人员少,巴杜林把十几岁的儿子也派出抢水,结果也牺牲了,……这时,女军医莎莎提议把妇女孩子送出城堡去,可是她却留下来坚持战斗。巴杜林的妻子经过动员后和家属们一块出去了,但德国将军却逼她打着白旗回来劝降。她回来之后不走了,把白旗摔在地下参加了战斗。她明知战斗的前途是死,可是自己心甘情愿。
战斗到只剩下巴杜林、库哈尔科夫等四个人时,在地下室中他们曾以嘲讽的口吻谈论到投降。
“譬如拿你来说吧,库哈尔科夫同志,你为什么不投降?”巴杜林问道。库哈尔科夫轻蔑地一笑,唱起歌来回答:“为了苏维埃政权,我们要勇敢战斗,同生共死,勇敢地去战斗……”
这就是“坚守要塞”的苏联红军——巴杜林少校和他的部下宁死不屈的原因,这就是苏联人民不可侮的英雄性格。
正像影片结尾所说的,在布列斯特牺牲的英雄们,未能看到战争的胜利,当然,也不知道在伟大的十月革命四十年的今天,天空中已经出现了苏联人造卫星,也永远不能知道,今天已经不是两万万,而是有九万万人在高举着社会主义旗帜前进,可是,这一切辉煌成果,是与他们的英勇牺牲分不开的,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第8版()
专栏:

人体有杀灭细菌的本能
 蒋野萍
一个健康人的身体,具有一系列的自然防御装置,可以抵抗并反击细菌——人类的敌人的进攻。
当细菌向人体侵袭的时候,皮肤和粘膜组织就会最先起来给以猛力的还击。它俩可说是人体对外来病菌作战的第一道防线。
皮肤是包裹身体最外一层的坚韧组织,就像战场上防御工程中的钢板,对外界的侵害有很大的抵抗力。同时皮肤有一种分泌物,能杀灭细菌。例如在仔细地洗净了手的皮肤上,只需很短的时间,就能杀死化脓性的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
粘膜,同皮肤一样能够阻止细菌进入人体。粘膜具有机械的清除异物的能力,依靠粘液腺和呼吸道上皮颤毛的运动,通过喷嚏、咳嗽,促使微小的颗粒和侵犯的细菌随着粘液、痰排出体外。细菌如果进入口腔,就会被唾液里的一种溶菌酶歼灭。细菌要是从口腔里漏纲潜入胃肠,就会在胃液的酸度作用下死亡;某些细菌毒素在胃肠液及胆汁的作用下,也会被破坏到失去战斗力量。
如果不幸第一道防线被突破,细菌向人体深入进攻来了。那末,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我们的中央作战指挥部就会接到请求援助的报告,开始紧急的全面的部署,身体上的淋巴组织和血液就都进行了总动员,成千成万的白血球和淋巴球源源开向最前线,筑成第二道防线。白血球和细菌短兵相接,大大发挥吞噬作用,把细菌吞食光。从四面八方向细菌围剿的血液中,还能出现一种杀敌物质——抗体,协同作战。
要是敌人的数量不多,毒力不大,传染力不强,那末,经过这样一场战斗,敌人就会全部被埋葬在第二道防线里。
要是第二道防线也竟然被突破,细菌侵入了人体的深层组织或人体内脏,战争也就更加紧张和艰苦了。中央作战指挥部这时就会改变战略,不再是大规模的阵地战,而是逐一消灭敌人的据点。这时主要由身体局部的组织细胞参加战斗,由白血球协同作战,这就是第三道防线。
肝脏是这道防线内最有力的堡垒。它一方面储备军用物质供应需要,即是把吸收的消化产物葡萄糖变为肝糖存储起来,到需要的时候再把肝糖变为葡萄糖输送到血里去;一方面高度发挥战斗力量(肝脏中的间质细胞就具有高度的噬菌作用),使细菌失去战斗力,从肝脏中随着胆汁一起流向十二指肠,再从大肠向外排泄出去。
肾脏也是一个坚固堡垒,在战争中继续执行排泄废物的经常任务,把新陈代谢的产物——尿素、尿酸等排出体外,随着就把进犯的细菌驱逐出境,让它从小便流向外面(伤寒病人的小便中就有伤寒杆菌)。
最巩固强大的堡垒当然是中央作战指挥部。它是由脑毛细血管的内皮和脑室的脉络丛所构成(脉络丛为软脑膜的折绉结构富于血管),凶暴疯狂的敌人是难以攻入这座特别装置的城堡的。
不过一般来讲,当细菌进到第三道防线,也就是侵入人体深层组织或攻占某个内脏器官的时候,毛病已经严重,需要外力的支援,要依靠药物的帮助了。
因此,别以为人体具有杀灭细菌的本能,就可以逍遥自在了。不能,麻痹大意不得,必须在平时积极锻炼身体,养成清洁卫生的习惯,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叫细菌无隙可乘,才能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第8版()
专栏:

在我们的首都
(二)
邵宇
光荣榜
参加劳动,劳动光荣,
光荣榜上有我名,
劳动——会给我有创造力的双手,
劳动——会给我新生命。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