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体力劳动不会使人变笨!
唐益安
魏高同学认为:“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不必参加体力劳动,过多的体力劳动会妨碍他的脑力的发展。”从魏文的整个精神来看,这里“过多的”三字是多余的,因为魏文所要强调的是“不必”,而不是“过多”、“不过多”的问题。所以,把魏高同学的话说得明确一些,那就是:体力劳动会使人变笨。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的正确,他引用了苏联电影“天职”作为例子。他说:“如电影‘天职’中的小孩,如果叫他多参加体力劳动,他就不可能很快地弹好钢琴。”除此之外,他并没有提出其它充足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因此,我也打算就从电影“天职”谈起。
在我看来,电影“天职”不仅帮不了魏高同学的忙,倒恰恰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看过电影“天职”的人,也许还记得“小太阳”和他的母亲吧。当“小太阳”在钢琴弹奏上刚刚显露了一些才能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对他百般宠爱,甚至为了“保护”他的天才,“保护”他的手指,连最轻微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擦桌子等)都不让他干。在她看来,劳动会使“小太阳”的手指变得粗笨,因而会妨碍他的手指灵活自如地在琴键上跳动,妨碍他的天才的发挥。这种思想很快传染给了“小太阳”,使他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少爷习气。那么“小太阳”的“脑力劳动”的成绩是不是很好呢?他钢琴是否弹得“独一无二”了呢?回答是:不!由于母亲的溺爱,在“小太阳”的幼小心灵里逐渐滋长起了骄傲情绪,因而“乐理”没有考及格,在钢琴的弹奏技巧上,也被一位在保育院里养成了热爱劳动习惯、曾经替“小太阳”整理过杂乱的房间的小孩超过了。请问魏高同学:难道“小太阳”的失败是由于他“多参加体力劳动”的缘故吗?显而易见,魏高同学在对待弹钢琴孩子的“手指”问题上,恐怕和“小太阳”的母亲有些相像。
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今天的事实吧!自从祖国大跃进以来,无论在工业或农业战线上都出现了不少奇迹。无数工人、农民发明家,正如雨后春笋般地在祖国的田野上、车间里诞生。而且,他们的有些发明创造,又往往是那些习惯于脑力劳动的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例如:上海高真空精密仪器专家蔡祖泉同志,就是一个出身于城市贫民家庭,只念过三年书,从十四岁起就进工厂当徒工的普通工人。1954年以来,他先后制成了十八种过去一直依靠外国进口、专家教授都感到没办法的高真空精密仪器;还为复旦大学等单位装制了二十多套高真空系统。所有这些仪器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成本一般却只有进口货的十分之一左右。又如:在农业战线上创造了粮食亩产万斤以上奇迹的,也都是些普通的但又敢想敢干的农民。像这样的例子,今天在我国早已多得举不胜举了。
写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魏高同学:你将怎样解释这些雄辩的事实呢?难道说这些普通工人、农民发明家的脑力还不够发达吗?不!那么,也许因为他们并没有“过多的参加体力劳动”吗?不,更不!既然如此,魏高同学又从何得出体力劳动会妨碍脑力发展的结论来呢?
当然,从这里也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直接从事于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也没有必要掌握太多的理论。”(见魏文)恰恰相反,当我们用唯物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说:高度现代化的生产劳动,需要人们都具有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而对于已经为事实证明具有卓越才能的广大工农劳动人民来说,一旦掌握了丰富的理论,那么,他们就会创造出更巨大、更惊人的奇迹来。
其次,半年以来党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的普遍推行,现在已赢得了光辉的胜利。一个教学大改革、学术思想大革命、科学研究大发展、思想意识大跃进的新局面已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目前,正在北京展出的“全国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正显示出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巨大生命力。这个展览会的全部展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结晶,其中有许多已达到国际水平;这些成就都是沿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前进才取得的。从这里,有谁能得出体力劳动会妨碍脑力发展的结论来呢?
让我再举一个发生在我们人民大学法律系的例子来看一看吧。我们是学社会科学的,这学期我们也实行了半工半读,和理工科的同学一样,体力劳动不但能使我们“红”,而且还能帮助我们“专”,也就是能帮助我们的脑力得到发展。不信,请看事实:我系的大部分同学都下放在昌平十三陵及红旗人民公社半工半读,虽然他们不能像过去那样成天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了,但生活使他们学到了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最近,我系四年级三班的同学,根据自己在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在农民的协助下进行了研究,写出了好几篇科学论文,如:“关于秋收白薯工作的体会”、“七大队食堂过去、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等等。这些论文密切联系实际,有血有肉,能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深受农民欢迎。如“关于秋收白薯工作的体会”一文中提出了如何组织劳动力的问题,立即被当地干部采纳使用。农民同志们说:“你们的文章留给我们一份,最好也把它送到北京日报或北京农民报上登一登才好。”很显然,这样的论文决不是钻在图书馆里“单纯从事脑力劳动”所能写出来的。它们真正称得上是独立思考的产物。
综上所述,已经足够证明,魏高同学的“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不必参加体力劳动,过多的体力劳动会妨碍他的脑力的发展”的论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体力劳动决不会使人变笨,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相结合却能使人的脑力——无论从“红”的角度或“专”的角度来说——得到极大的发展。
最后,有必要指出:魏高同学的这种观点正反映了他轻视体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者的情绪,而这,也正是贯串在魏文中一根鲜明的白线,必须彻底批判。


第7版()
专栏:

历史学的新方向新道路
——介绍“清河制呢厂五十年”
翦伯赞
“清河制呢厂五十年”这本书,是北大历史系三年级同学和清河制呢厂的工人同志们联合组成的编委会集体编写的。这本书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研究和生产事业结合的产物,是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结合的产物,是党的教育方针和科学研究方针在具体实践中的产物。像这样一本书,应该说是北大历史系的同学们在科学大跃进中放射出的一个“卫星”。
科学大跃进以来,北大历史系的同学们在党的领导下,从古老的狭窄的校园分别走向工厂、矿山、农村、商场、部队这些生产部门和战斗单位。他们看见了广阔的新世界,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劳动,在劳动锻炼中,打破了迷信,解放了思想,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写出了不少新的历史著作。他们写出了“安源路矿工运史”、“田村在前进”、“天桥商场史”、“猛虎连队史”、“北大学生运动史”和许多批判资产阶级历史学的论文,所有这些著作,都是北大历史系同学们准备放射的“卫星”。我热烈地希望这些卫星都能够跟着“清河制呢厂五十年”很快地放射出去。
北大历史系同学所写的这些书都是替生产服务、替劳动人民服务、替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它们都标志着历史学的新方向、新道路,并且在这一方面起了首创的作用。它们替历史学开辟了无限广阔的新天地,粉碎了资产阶级史学家散布的“历史学无用论”。
也许有人说,“清河制呢厂五十年”这本书,方向和道路都对了,质量怎么样呢?我在这本书出版之前,看过这本书的稿子,我以为它的质量也很好。首先是这本书掌握了厚今薄古的方针。它以不到一半的篇幅,扼要地写出了这个工厂在反动统治时期的四十一年,而以大量的篇幅,详细地描写解放以后这个工厂在革命改造中在大跃进中的九年。
其次,这本书还显出这样一个特点,即它不是通过这个工厂的统治机构,也不是通过死的物质设备来写出这个工厂的五十年,而是通过工人,在斗争中的工人,通过这些工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阶级敌人进行的不同斗争来写出这个工厂的五十年。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厂长接着一个厂长,而是一个斗争接着一个斗争。它写出了这个工厂的五十年,也写出了这个工厂的工人革命斗争的五十年。
第三,它不是用空话、用教条、用酸溜溜的文字来描写这些连续不断的斗争,而是用工人亲身经历的难忘的具体事实,用有名有姓的人物,用朴素鲜明而又生动的工人阶级自己的言语写出这些斗争。写出工人们在这些斗争中的战斗和遭遇,以及他们在这些斗争中的内心活动。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听到工人们的悲惨呼号,也可以听到他们胜利的呐喊。这是历史纪录,也是制呢工人写下的诗篇。
第四,在这本书中所举出的事实虽然都是个别的事实,但这些事实都是工人们难忘的事实,因而也就是比较重要的,带有典型性的,足以反映一般情况和主要问题的事实。而这些事实又不是孤立的排列,而是被贯串在一条由连续不断的阶级斗争所组成的线索之中,这条线索,贯通这个工厂的五十年。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从来不用客观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工人阶级的敌人,而是站在这些阶级敌人的对面,以刻骨的深仇和激昂的情感来追述那些曾经统治这个工厂的官僚、地主、资本家、特务、工贼、日寇、汉奸,以及各种各样的吸血鬼、杀人犯的灭绝人性的罪行。在相反的方面,对党对社会主义事业则表现出无限的忠诚。它热情地歌颂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每一个胜利和每一步前进,歌颂思想改造与技术革命中的每一个新人和每一件新事。特别是在光辉灿烂的明天这最后一节中,它欢呼人民公社的成立,热烈地期望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美好世界的到来,洋溢着对新人、新事、新生活、新时代和对人类的明天的无限喜悦和渴望。
以上几点,是我看了这本书的稿子以后的印象。当然这本书还只是历史学走向新方向新道路的开始,还只是一个新的萌芽,但就是这个萌芽,它就无情地粉碎了资产阶级史学家所说的“质量降低论”。
应该指出,像这样一个新型的历史著作的产生,是和工人阶级的合作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清河制呢厂的工人同志们参加写作,天大的学者也是写不出这样一本书来的。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里面所用的资料不是任何书本中所能找到的,更重要地是浸透在这本书中的丰富而又真挚的阶级情感,不是任何非工人阶级的学者的生理细胞中所能发现的。
其次,这本书的产生和大搞群众运动也是分不开的。根据同学们的报告,为了写这本书,清河制呢厂的党组织曾经发动了一个写厂史的群众运动,在这个群众运动中,工人同志们“人人回忆革命史,个个歌颂大跃进”。他们大家想、大家说、大家画、大家写。他们相互提醒、相互补充、相互核对,不到十天,工人同志们就写出了七十多篇比较完整、确实的回忆录。这些回忆录就是编写这本书的基本资料。
第三,这本书的写作和劳动锻炼也是分不开的。如果北大历史系三年级的同学不到清河制呢厂去参加劳动,即使工人同志们替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是写不出这本书来的。根据同学们的报告,当他们还没有参加劳动之前,他们对于工人同志们所提供的资料是不能体会的,后来他们参加了劳动锻炼,和工人同志们一起上班、下班,加班,加入劳动人民的队伍,把自己变成劳动人民,然后才能体会工人同志们提出的资料,才能把这些资料变成历史。
最后,还要说到的,是这本书的写作和党的领导是分不开的。事实证明,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史学专家参加指导,指导这本书的写作的是清河制呢厂和北大历史系的党组织的同志。这些同志不都是史学专家,他们之中,有些是学过历史的,有些可能没有学过历史,用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话说,领导这本书的写作的,都是“外行”或者是“冒充的内行”。然而这本书就是在这些“外行”和“冒充的内行”的领导之下写出来的,而且如果没有他们的领导即使有资产阶级的“内行”参加也是写不出来的。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对于清河制呢厂的工人同志们说,是总结他们的斗争经验和劳动创造经验的过程。对于北大历史系的同学说,是一个思想改造的过程;对于工人和学生两方面来说,都是打破迷信,解放思想的过程。在另一方面,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又证实历史学的研究是可以在群众运动中在劳动锻炼中进行的,是可以而且必须在党的领导之下进行。因此这本书的出版,对于资产阶级史学家的各种各样的谬论,如像“研究与运动矛盾论”、“劳动浪费论”、“外行不能领导内行论”等等都是有力的批判。
“清河制呢厂五十年”这本书的写作是成功的。但无论如何,它还是一个新的开始,还是一个新的萌芽。我们要重视这种新的萌芽,但不能以此自满,因为从新时代的任务来说,从共产主义的思想高度来说,我们的努力还是远远落后于客观的要求。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时代,我们还要鼓足干劲,快马加鞭,为了历史学的发展继续努力,争取把红旗插在历史学的最高峰。


第7版()
专栏:

将来人人都是脑力劳动者
人韦
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我认为,体力劳动会消失,人人都只需要从事脑力劳动(但这不是如魏高所说的“单纯的”脑力劳动者,而只是因为那时已不需要体力劳动);社会虽仍存在着职务的分工,但不存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体力劳动是生产技术落后的标志,共产主义是生产技术高度发展了的社会,那时体力劳动完全可由机器来代替,体力劳动就完全消失了,人人都成为脑力劳动者
体力劳动是生产技术落后的标志。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只有体力劳动者而没有脑力劳动者的时期,那就是原始共产社会。在当时,人们仅仅依靠木棍、石块等工具,取得极少的仅能不饿死的生活资料,所以人人必须从事体力劳动。以后随着铁器在生产中的应用,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已有剩余的生活资料,同时也有较多的工作余暇时间,产生了一些精神生活的要求,再加上生产经验需要总结,这就出现了从事脑力劳动的文化工作者。在这个时候,阶级的对立现象也产生了,统治阶级都从事脑力劳动,因此体力劳动才逐步受到轻视。由此可见,生产技术落后才有体力劳动,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是由于阶级的对立而产生的。
社会的生产技术发展史证明,每一项新的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技术的提高,都能减轻人们的体力劳动。马克思在谈到机器的作用时曾这样说:“机器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人类劳动发挥更大效果的绝妙力量。”(转引自“计划经济论文选”,第四辑,第195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找到证明。少奇同志在保定视察工作时,曾说他在一个工厂里看见一部碎矿石机,工作一天就代替了五百个人敲矿石的体力劳动。所以生产技术愈提高,人们的体力劳动就愈减少。而大家知道,共产主义是生产技术高度发展了的社会,在那时,人们的体力劳动完全可以由机器来代替,甚至某些脑力劳动也可由机器来代替(电子计算机),苏联的某些自动化工厂,就是共产主义的新的技术基础的先声,这些工厂的工人完全不要从事体力劳动,只要按电钮就能进行生产。由此说明,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体力劳动就完全消失了,人人都成为脑力劳动者。有一种人,以诡辩的态度说,不论社会发展到如何高级,不论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到何种程度,体力劳动总是处于决定一切的地位:即使是一切劳动都只是按电钮去操作,也是要用手去按,不能用脑去按。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所谓社会发展到如何高级,体力劳动总是处于决定一切的地位,这有什么根据呢?难道人们宁可抛弃机械而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吗?再说,用手按电钮就算体力劳动这更可笑了,比如我们今天一个科学家用手做试验,一个作家用手写书就算体力劳动吗?这当然不对。
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分工是仍然存在的,有些人需要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有些人从事精神生活(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的生产,他们的劳动都是社会的必要劳动,但他们之间的分工,不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因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也以机器代替了体力劳动。而且应该指出的是,在那时,人类为了解决生存所必需的如衣食住行等所花的必要劳动时间将在整个劳动中占极少的比例,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劳动是用来研究科学,征服自然,探测世界的秘密。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如同前述人人都是脑力劳动者,但这中间有一部分人在某些专门知识方面又超过一般人,这些人虽不能说是“天才”,终究同一般人也有不同之处。
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重大差别,不在于把已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的大学生去从事和本身业务无关的劳动,而在于提高工农的科学文化知识
这里,也附带谈一谈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间的重大差别问题。我认为,今天青年学生参加劳动生产,半工半读,这对改变数千年来人们轻视体力劳动的错误看法,培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劳动后备军,是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把这作为逐步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的基本途径的提法,就值得商榷。因为如同我们前面所说的,体力劳动是生产技术落后的标志,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现象是社会产生阶级对立以后发生的。因此只要提高生产技术,高度自动化的机器就能消灭体力劳动;如所周知,共产主义社会也是消灭了阶级的社会,当然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现象也会随之消灭。我的看法是: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重大差别,问题不在于把已经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的大学生去从事和本身业务无关的劳动,而在于提高工农劳动人民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就是说,不是高拉向低,而应该是低去迎合高。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工业和农业中的技术日益进步,如电气化、全盘机械化和化学化等等,愈来愈要求生产工作者有受过普通教育和专门的工程技术教育或农艺教育的高度水平”。“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间的重大差别的办法,就是把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到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把庄员的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到农艺师的水平。”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635、636页)。而将来工农劳动者劳动时间的日益缩减,也就保证工农劳动人民“有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知识和文化,来和谐地发展自己的全部体力和智力。”(同上)


第7版()
专栏:

编后
关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问题的讨论开始以来,我们连续发表了七篇讨论文章,其中多数是针对魏高同学的文章展开讨论的,这种讨论很必要。但是这些文章中的论点也并不都是正确的。我们希望除了对魏高同学的文章继续展开讨论外,对这些文章也可以进行讨论。
今天发表的人韦同志所写的“将来人人都是脑力劳动者”一文,在这次讨论中提出了又一个侧面的意见,也值得研究和讨论。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编写“中国哲学史料丛编”
最近,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完成了“中国近代史料选注”的编写工作。这部书选录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论文四十一篇,每篇之前有作者介绍和题解,并对一些文句加了注释。这部书是哲学研究所计划编写的“中国哲学史料丛编”的一部分。“丛编”中的先秦两汉部分也已接近完成,这一部分除了包括作者介绍、题解和注释以外,还把全部原文译成了现代汉语。这套“丛编”即将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二十四史
为了有系统地整理出版我国历史基本古籍,中华书局将从1959年开始整理出版二十四史的“标点集注本”和“标点普通本”。初步整理计划现已制定。
标点集注本:拟将已有的“汉书补注”(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王先谦)、“三国志集解”(卢弼)、“晋书斠注”(吴士鉴)、“唐书合注”(王先谦)和“五代史注”(彭元瑞)等加以整理,加上拟新编的“史记集注”和“南北史补注”(参考李清的“南北史合注”和后出的考证及石刻文学等)。这样,以上八部集注史书,实际上就包括了十九史,即“南北史集注”(包括宋、南齐、梁、陈、隋、北魏、北齐、北周八史)、“唐书合注”(包括旧唐书)和“五代史注”(包括旧五代史)。至于宋、辽、金、元、明五史是否作新的集注,尚未最后决定。
普通标点本:拟依照通行本二十四史,加以校勘、分段和标点。每史确定一种版本为底本,用其他版本校勘,并参考其他考证和笔记等。前四史(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的普通标点本,将在1959年国庆节以前出版。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册府元龟”将出影印本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之一“册府元龟”,将由中华书局翻印出版。“册府元龟”共一千卷,包括宋代以前丰富的历史资料,对研究宋以前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部书三百年来未经翻刻,存书极少。新的版本将用宋刻残本和明刻本配合影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