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把百万亩瘦薄的土地变成良田
毕节专区实行土址革命
本报讯 据贵州日报报道:贵州省毕节专区各族集体农民,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改良土壤取得巨大成绩的基础上,展开一个规模巨大的土壤改良运动。全区计划冬春改良土壤一百四十七万亩,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改良土壤总和还大19%。这些土质瘦薄的土地经过改良后,预计每亩以增产13%计算,1958年就可增产粮食一千九百多万斤。
土壤改良是这个专区各族农民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增产指标的重要措施之一。从去年11月中旬以来,各县在冬季生产积极分子大会或老农座谈会上,总结交流了几年来各地农业社改良土壤增产粮食的成功经验。据初步统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区各族农民采用客土法、窝施和撒施石灰等办法改良瘦薄酸性的土壤就达一百二十多万亩,在原有基础上增产粮食二千八百多万斤。1957年改良的四十九万五千亩田土,就增产粮食一千零四十四万斤。地居高寒、土质瘦薄的威宁县灼圃乡凉山农林牧生产社,原有一千六百多亩瘦地不出包谷,1956年用石灰、硝灰、岩灰、肥泥、森林木叶和客土法改良后,去年虽在春旱、夏涝、秋雨等灾害威胁下,平均每亩仍收包谷一百四十斤,较改良土壤前(只产荞子)增产近两倍。当地农民说:“灼圃皮坡上,苦命吃荞子,自从来了共产党,瘦土变肥出包谷。”赫章县野马农业社前年冬季用肥泥撒施的五亩黄壤地——每亩施肥泥二万八千斤,去年产量比前年增加一倍。还有不少合作社采用挖集肥泥窝施小春地的办法,增产效果都很显著。如毕节县海子街东方红农业社,在去年小春播种结束后,花了一百多个工挖运肥塘泥四百多挑,施在皮坡瘦地的小春地里,不但小春增了产,同时包谷也获得了丰收。
各地农业社在通过总结经验和学习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增强了土壤改良的决心和信心,制定了改良土壤的规划,一般都大大超过了上级的计划指标。如威宁县十四个区镇的一千一百四十个农业社,计划到今春用石灰、肥泥、海土、压青、客土法等办法,改良土壤二十万零四千亩,超过县规划数的155%;并在开展兴修水利、积肥运动的同时,纷纷掀起了土壤改良运动。据威宁、毕节、大定、金沙等县约二百多个合作社的统计,已经烧石灰一百三十五万多斤,挖肥泥、塘泥、海土、木叶等窝施、撒施改良土壤五百多亩。


第2版()
专栏:

让事实来矫正人们的认识
编者
在我国各个省区,都有一部分土质不良的瘠薄耕地,产量很低。这些耕地的产量能不能跃进呢?它们有没有可能变成肥田呢?人们对于这问题有两种答案:
一种答案是否定的,认为薄地“只要能够渐进就算不错了,跃进决不可能”。在讨论农业发展纲要的时候有人说:“我们这里可以达到纲要指标,但所有的坏地要除外。”
另外一种答案是肯定的,认为薄地也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都是可以改变的。问题就在于是不是掌握了它们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不是积极努力去促使它们发展变化。
哪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呢?贵州省毕节专区实行土壤革命和湖北新洲县久丰第一农业社亩产皮棉由十来斤跃进到一百四十斤的报道,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人们,后一种答案是正确的。就是说,薄地可以变成肥田,低产可以变成高产。
澄清这个问题,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的。我国耕地不是有余而是不足(每人平均不到三亩),而不足的耕地中又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薄地。就是在广东省那样的高产区,亩产四百斤以下的低产田仍有二千多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十分之四以上。不把这些低产田变为高产田,农业总产量要想迅速提高是做不到的。可是有好多地方的领导干部一直不能用发展的观点看这个问题,他们对薄地的改变和产量的跃进始终缺乏信心,有的甚至听任把大片薄地抛荒不种。这样,他们地区的农业生产就不能不受到严重的影响。
我们希望这些同志能够从上述两个事例中吸取必要的知识和教训,彻底改变自己对某些事物的静止不动的看法。经过实践而改变了的思想认识,将反转来指导他们的行动,使他们在新的实践中少犯错误,取得更加完满的效果。


第2版()
专栏:

参观评比 总结经验
山东省冬季爱国卫生运动大跃进
除四害中的技术问题开始引起重视
本报讯 山东省以除四害为中心的冬季爱国卫生运动正推向新的高潮。
去年年底,山东省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冬季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出现了无数个卫生先进村。平原县去年11月开展三洁四挖运动(室内洁、街道洁、院内洁,挖厕所、鸡窝、栏圈、磨道),全县十一个区一百零八个乡一千零四十六个村,二十七天里挖厕所十万零四百多个,鸡窝二万多个,磨道五千五百个,栏圈一万五千多个,挖蝇蛹十五万零七百多斤,积肥二十一万多大车,有一百三十四个村实行了粪便管理,出现了六百八十五个三洁村庄。城武县去年年底两个月捕捉鼠雀九万多只,有十四万多间房屋用“六六六”粉消灭了大量过冬蚊蝇,消灭蝇蛹三百多斤,改良厕所五万四千三百多个,新建厕所一千多个,出现了二百九十七个卫生先进村。临邑县改良厕所三千多个,消灭蝇蛹一千多斤。临沂全专区出现六百八十三个三洁四无村。山东省卫生模范县单县去年10月以来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了一个“人人动手、户户动员”的爱国卫生运动,四十天里共消灭鼠雀十五万五千多只,用“六六六”熏屋五万七千多间,并且开展了三净五挖运动,积肥十七万八千七百多大车。目前全县有90%的农业社实行了“粪便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出现了四百三十四个卫生模范村。
济南市将在五年内成为基本四无城市。春节期间,该市将开展一次声势浩大的除四害、讲卫生突击运动,为今年基本实现无蝇市打下基础。在1月4日,该市召集山东省和济南市各方面的行政负责干部一千多人开会,由济南市副市长荻景乡作了报告,接着,在省市党政领导人亲自带领下,组织了全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两万多人,划片负责,进行包干清扫街道,各区组织了十万多居民清扫街道和家庭院室,并且组织二十多个宣传队和五辆广播宣传车在全市各主要街道进行宣传活动,全市黑板报、影剧院,也向广大群众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济南市还准备在突击运动中,组织万人大检查,互相学习观摩,并且使运动转入经常化。春节以后进行总结评比。为了加强除四害运动,以卫生部门为主,并且聘请专家成立除四害规划委员会,以解决除四害中的技术措施问题。
山东省不少县提出了今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奋斗目标。高唐县计划今年全县60%的村成为卫生先进村,现在全县有三百七十七个卫生先进村,今年该县要创造三十九个三洁四无乡,十一个接近三洁四无乡和七十九个三洁四无村。
为了掀起一个规模宏大的以除四害为中心的冬季爱国卫生运动,莒南、平阴、平原、蒙阴、即墨、城武、阳谷、莱阳等县,还组织许多人到先进卫生地区参观学习。莒南县在去年12月上旬组织全县五十多名医疗卫生负责干部,到四十九个村庄、机关、学校参观,并且总结出先进地区卫生运动十大经验。全省有五十多个市县先后召开评选卫生模范会议,选出了成千上万的卫生模范和先进人物。
为了使全省以除四害为中心的冬季爱国卫生运动推向新的高潮,山东省卫生厅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7日召开专区和十六个县市的卫生防疫站站长或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负责人会议,总结和交流除四害、讲卫生运动的经验。 (冰峰)


第2版()
专栏:

看谁先变成四无城市
合肥向芜湖等城市挑战
据新华社讯 合肥市除四害总指挥部在11日向芜湖、蚌埠、淮南、安庆、马鞍山、铜官山、屯溪等七个城市发出除四害挑战书,比赛谁先变成四无城市。
合肥市除四害总指挥部向芜湖等七个城市挑战条件是:二年内消灭六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臭虫、蟑螂)今年就要求做到无鼠、无蝇、无臭虫。在战斗过程中,要求做到:(一)发动二十万人投入战斗,保证领导带头,推动群众,家家动员,人人动手;(二)保证垃圾日产日清,厕所、猪圈无蝇无蛆;(三)阴沟畅通,池塘沟渠无孑孓;(四)千方百计消灭老鼠、麻雀,挖尽蝇蛹,消灭蚊蝇;(五)大街小巷,家前院后,处处整洁,户户干净;(六)经常检查、评比,互相督促,保持经常化,养成新风气。


第2版()
专栏:

十来斤到一百四十斤
新华社记者 方堤
在土地贫瘠的山区能不能使棉花生产大跃进呢?湖北省新洲县久丰第一农业社已经用事实肯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山区农业社。在一群高低起伏的山岗上,纵横交错地布置着小块小块的土地,不仅土质不好,而且灌溉条件也很差。两三年前,这些土地主要是种植红苕、芝麻之类的杂粮,很少种棉花。那时,棉田大多只能亩产皮棉十来斤,最好的也不超过二十斤。
可是自从实现了合作化以后,情况就迅速地变化了。1956年,这一带平均亩产皮棉提高到了八十八斤。1957年,全社更获得了亩产皮棉一百四十一斤的大丰收,比1955年增产近十倍。
这真是了不起的大跃进!收摘棉花的时候,社员们编出快板诗赞美这个好年成说:“山区出奇迹,白银铺满地;越干越起劲,努力往前奔。”周围的农民前往参观后,也纷纷议论说:“这样的地方都能跃进,别的地方就更能跃进了。”
两年,这时间的确不算长。可是,为什么能够增产近十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从1955年谈起。
1955年夏天,这个社所在乡的干部、共产党员胡子青到县里的棉花高产地区刘集、大渡两乡参观。那时,久丰一社还没有建立。胡子青参观回来时,带回了一些岱字棉良种,准备试种。
不久,合作化的高潮到来了,胡子青同几十户农民一起,在高潮中办起了一个不大的农业社,决心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发展生产。那时一些不愿入社的富裕中农,却在笑话他们,说他们是“碗水翻不起浪”。
“当真翻不起浪吗?”在讨论增产规划的会上,胡子青说:“不,硬要翻给他们看看。”社员们也纷纷献计说:“他们有钱用钱办,我们无钱得用力干。”“要赶上富裕中农,得想法改良土壤。”“对,要叫土地翻身!”经过一番争论后,农业社决定首先着手改良土壤。第二天,男的女的都干起来了:挑的挑塘泥,搬的搬土粪,铲的铲草皮。整个冬天,人们使土地的颜色都变了。
冬天过去了。1956年春天,开始在地里播种胡子青从县里带回的岱字棉(良种)。这一带还没人种过这新品种棉,谁知它是否好呢?有人有些怀疑。可是,要大增产,靠本地棉不行,这点大家也都知道;再说,人家刘集乡、大渡乡种了不是产量很高吗?经过一场争辩后,还是决定种。胡子青自己,还搞了一块试验地,在地里插了块牌子,上写“亩产皮棉一百二十斤。”
对这个地方来说,一亩要产皮棉一百二十斤,有谁肯信呢?过路的人一看牌子就摇头。更有一些人大说风凉话:“还未长出来,就说大话了。”“真是活见鬼!”“把棉秆子放在一起称还差不多。”胡子青这时心里实在不好受,但又怎么去向那些说风凉话的人说呢?他想,唯一的办法,是看事实。于是,从棉花下种起,他就密切注意它的生长,一有空就到棉地里去干。
收获季节到来了。往地里一看,人们就能够看出岱字棉会比本地棉多收棉花。但能好多少呢?试验地能否收一百二十斤呢?这在当时还是个谜。等几道棉花摘完后,这个谜终于解开了:一般的亩产八十多斤皮棉,比本地棉多六倍左右;试验地硬收了一百二十斤还有点零头。
1956年冬天,胡子青所在的农业社和乡里另外两个社合并成久丰第一社,由原来的几十户增加到二百二十五户。
冬去春来,1957年又开始了。根据头年的经验,社里的党支部提出了争取岱字棉更大丰收的任务。按说,既然有头一年的经验,这回该更顺利了吧!谁知思想抵触还是不少。这和社扩大了当然有关系,另外还因为有部分社员说,岱字棉产量高,但织出布来颜色不好看,不光滑(这里许多人都是自己纺纱织布的);还有一部分社员对这年提出的密植措施有怀疑。
担任党支部书记的胡子青和社干部们一起研究了这些问题。他们研究的结果是:第一,岱字棉织布颜色不好看、不光滑,是因为种籽从县里拿回后未保存好,播种时又未选种;那块试验地的棉因为经过选种,就没有上述缺点。第二,从头年的收成看,有一亩密植到四千七百棵,收了皮棉一百十四斤;有一亩密植到五千二百棵,收了一百二十五斤;而只收八十多斤的,都只植三千多棵。于是,他们把这些情况告诉社员,发动大家讨论,看究竟岱字棉好不好,要不要密植。这一来,才把部分社员的思想问题解决了。结果全部播种岱字棉,并在播种前发动全社妇女选了种,每亩密植到近六千棵。
棉苗很快就茁壮地生长起来,把整个棉地盖得绿油油的。正在这个时候,却接连好多天阴雨连绵,棉苗开始低头、发黄。部分社员又动摇起来:是不是因为种得太密了呢?社里的干部们也一个个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他们根据稻田秧黄了撒陈砖土可以转青的道理,在棉地上撒了陈砖土,同时又组织力量清沟排水,才扭转了局面。
新的困难接着又来了,从初秋开始,久晴不雨,大片棉苗在烈日的烘烤下开始枯萎。每个人又都不安起来。以后决定挑水灌地。可是,挑水上山不是简单的事。尽管全社都动员起来了,水仍然是供不应求。接连挑了三天,看看不能解决问题,又决定用车水的办法来试试。胡子青带头到第二组去组织试验:把几乘水车连着车,在每个要灌溉的地方用泥土筑成一道道的拦水坝,使水顺着沟流到地里去。试验结果很好,第二天,就在全社推广开了。经过几十天的战斗,人们终于战胜了干旱,保证了丰收。
连续两年的大丰收,使人们深深地信服了集体力量的伟大。社员胡冬生说:“怪不得毛主席要我们组织合作社,原来合作社有这大的力量。”社员胡兴庭是富裕中农,原来准备要退社,丰收后,再不说退社的话了,他说:“如今我要永远留在社里。”
现在,久丰一社已经订出1958年的增产规划,正在为使棉花提高到亩产皮棉二百四十斤而奋斗。


第2版()
专栏:

农业科学研究院集会布置工作
推广大田作物的优良品种
据新华社18日讯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8日到15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大田作物品种会议,初步研究了1962年以前对普及良种的要求,安排了大田作物农家品种的收集和保存工作。
为了逐步满足各地农业生产大跃进对于良种的迫切需要,会议认为必须从今年开始迅速组织力量,在良种不明确的地区,特别是山区、边区、干旱地区、盐碱和低洼等地区,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各种主要大田作物的地方良种鉴定工作(包括由相应地区引进良种的工作);在已有良种但尚未普及的地区,要广泛进行对比示范,组织小型品种比较和区域试验,确定良种的适应地区和栽培条件,以便扩大利用。至于良种已经普及或基本普及的地区,要设法予以更新更换,并补充辅助品种。各级农业试验研究机构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规划,在三年内确定适合各地区的主要大田作物的优良品种。
根据会议资料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在最近三年搜集到的大田作物农家品种有四十三种,材料近二十一万份。这说明了我国农业资源的无比丰富,说明了我们祖先数千年来向大自然作斗争所获得的伟大成就。会议认为,这一大宗宝贵遗产,已成为发挥农业增产潜力和在科学研究工作上改进提高品种质量的基本材料。因此,保存和整理这近二十一万份品种材料是急迫而艰巨的任务。这些搜集到的材料,除了供当地农业机构选择良种利用以外,必须加以初步整理,安排适宜保存的地点,以免积压霉烂、虫蛀、鼠咬而遭致损失。另外,分散在各地的国外引种的材料约有一万二千份,这对我国选择良种及改进提高品种的研究工作方面也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应一并加以重视。
从这次会议了解,我国这几年来在推广大田作物优良品种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包括农家评选的、科学机关选育的及国外引种的,全国共已推广水稻、深水稻、陆稻、小麦、大麦、燕麦、玉米、高粱、粟、甘薯、马铃薯、大豆、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亚麻、棉花等十八种作物七百七十二个优良品种,推广面积已占全部播种面积55%。水稻如南特号、解放谷、银坊,小麦如碧蚂一号、早洋麦、碧玉麦,玉米坊杂二号,高粱红棒子,甘薯华北一一七,马铃薯五台白、赛白果,大豆小金黄、满仓金,胜利油菜等都有百万亩以上的种植面积,一般增产10%—30%。


第2版()
专栏:

从不爱清洁到讲究卫生
西安市莲湖区土地庙什字的居民经过冬季卫生运动大辩论后,目前一个家家户户除四害、讲卫生的运动正在这里蓬勃展开。过去,这里的居民很不讲卫生,每逢夏季蚊蝇乱飞,对居民健康影响很大。现在,居民的卫生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进,不仅家家户户都动手挖蛹根除蚊蝇,而且还建立了卫生值日和检查的制度,使卫生面貌为之一新。
“今天该轮到你家值日了”,居民建清菊把卫生轮流值日牌交给邻居苗馨爽。
新华社记者 何爱群摄


第2版()
专栏:资料

我国山区的基本情况
一、面积、耕地、人口
我国山区面积很大,占我国总面积的80%左右。据国务院山区生产规划办公室统计,全国山区、半山区约有一千五百个县,占全国县数的60%。山区人口约有二亿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除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外,据二十一个省统计,山区、半山区的县份有一千二百三十七个,占这些省总县数的一半以上;山区土地面积占这些省土地总面积的62.4%,耕地有五亿六千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5.8%;粮食产量也占三分之一左右。
全国老根据地共有八百六十九个县,一亿二千万人。这些革命根据地绝大多数是山区。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接近四千万人,其中约有一千七百万人居住在山区。
二、山区发展多种经济的巨大潜力
全国山区经济作物和土特产丰富,增产的潜力也很大。在经济作物方面:全国桐油产量1949年为九万六千一百吨,1956年增加到十四万吨,接近历史上最高水平。但是它的增产潜力还很大。油茶,经过几年的恢复,到1954年茶油产量达到十万零三千七百三十六吨,但与1936年全国最高产量(十五万多吨)比仍然低40%。各种干鲜果据1955年统计,年产值达三亿四千七百七十六万元。现有的果树,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如加强管理,提高产量50%—60%,是完全可能的。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各省的茶叶,据1956年统计,年产值约一万零六十七万元。在山区还可以大量开辟新茶园。养蚕是山区重要生产门路,据1956年统计:全国家蚕茧年产值四千一百七十万元,柞蚕茧年产值四千七百一十八万元。在全国能放养柞蚕的山场中东北区占84.6%,约七千万亩。但目前仅利用一千七百五十万亩。我国最南部盛产热带作物,如橡胶、龙舌兰、咖啡等都是经济价值很高的产品。目前可以发展热带作物的广西、福建、云南等省估计还没有利用的荒地约一亿亩。山区土特产,仅主要药材就有三百五十多种,总产量六百二十五万担,总产值约二万二千五百四十五万元。据最近四年不完全统计,毛竹、土纸、生漆和药材四种山区土产,年产值即达四百一十六亿元。据国务院第五办公室去年秋季召开的山区商业工作会议上提供的材料,浙江省经过普查,了解到全省有二千五百多种土产。湖南有小土产八百九十二种,总产值四点四亿元。
山区物资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据对外贸易部的统计,山区出产货物的出口总值(包括山区矿产)占全国出口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仅桐油一项即占出口物资总值的10%。四川提供出口的商品有三百零七种,绝大部分产于山区。
三、目前山区的生产水平
和生活状况
解放以后,山区经济不断恢复、发展。目前,有些山区生产已经赶上或者超过抗日战争前的最高水平。福建省山区的粮食、甘蔗、烤烟、黄麻、茶叶、果产、毛猪、笋干等农、副产品,都已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河北省山区的粮食生产,解放后大约每年增长4.4%,1952年就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山区人民的生活一般都有所提高。据湖北省各地在山区的调查,1956年每人平均收入,少的是三十元,一般的是四十——五十元,高的是七十——一百元,个别的超过二百元。竹山县1952年全县平均每人有粮食四百三十四斤,1956年,增加到五百五十八斤。长阳县从前是缺粮县,1956年粮食够吃了。江西省山区七千多个农业社中有二千多个农业社赶上或超过了当地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
但是,目前山区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许多山区特别是北方的山区人民生活还是比平原地区贫苦一些。
山东省将全省山区分三类情况:第一类是水土保持较好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年收入六十——七十元以上,比战前提高一倍左右。此类山区占30%。第二类,水土保持较差,多种经营发展不够,平均每人每年收入约在四十——五十元左右,虽比战前有了提高,但生产生活尚存在某些困难。此类山区占50%。第三类,每人每年平均收入三十元左右,人民生活很困难。此类山区占20%。


第2版()
专栏:

武都山区的今天和明天
本报记者 柳梆
赴武都山区途中,经过岷县(武都专区的一个县),我们顺便参观了城郊的大龙农业社。这个社1957年收了五万斤当归,价值二十五万元,按全社人口平均,每人二十一元。同一年砍的柴,折成现款,平均每人十五元。生产的粮食,扣除公粮和种籽等以后,平均每人还不下六百斤。此外,还有羊、猪、牛、蜂和家禽等的收入。总之,这是一个很富裕的社。我心里想:也许这是这个县收入最多的典型社吧?
到了武都地委会,谈起大龙社的优厚收入,地委的同志告诉我们:“不算突出哩!岷县光当归一项的收入,按全县人口平均计算,每人就是二十五元。”
在武都,我们继续访问了几个农林牧生产合作社,看了一些书面材料,这才知道武都山区的林业、牧业和土特产资源的丰饶。这里有森林密茂的山区,丰美的草原,宜于农桑的河谷。有种类繁多的经济林和药材。能取油的有油桐、漆树、乌桕、黄连木;能造纸的有构树、桑树、竹子;能提取鞣酸的有檞树、黄栌、板栗子和落叶松。有树皮可以制作软木的栓皮栎,有可作染料的五棓子,有治高血压特效药的杜仲。既有高寒地区的作物青稞,又有亚热带的棕梠、无花果、枇杷、甘蔗和桔子。武都山区盛产的土特产不下一百二、三十种,其中可供出口的有二十多种。1956年全专区国营企业和供销合作社用以收购土特产所投放的资金即达二千二百零九万多元。平均每一农户可得一百一十五元。文县凡昌村光是卖桔子的收入,就达二千多元,接近于这个村生产的包谷(主粮)的总产值。康县去年出售的野生兽皮即达二万一千零五十九张。这个县的贾家坝农业社,六十六户就有纸槽三十个,每个年产土纸二千六百刀。这项收入相等于农业收入的50.65%。这是一块物产丰美、遍地是宝的好地方,多么值得人们为了开发它而献出自己的青春的山区呵!
可是,使人感到不公平的是:长久以来,武都山区竟以贫瘠多灾见称!解放以前,人们形容这里是“贼娃子过来不偷,叫花子过来不讨”的穷山沟;这里的居民形容自己的生活是“炕上没铺的,身上没盖的,锅里没下的,圈里没养的!”甚至解放以后,还有少数思想不健康的干部和群众散布悲观论调:“道路不宽又不光,山上盖的茅草房,飞机火车来不了,拖拉机开不到武都山上”!
人们这样说,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武都专区的耕地面积只占全区总面积的8.58%。每人平均三点二亩地,而且大部分是坡陡土薄,所谓“七分石头三分土”。境内地形异常复杂。海拔从六百公尺到三千公尺。一个村庄按气候来说,同时就有大暑、小暑和处暑的三种节气。这里涝旱鸟兽的灾害频仍。加上解放前有封建势力的统治,苛捐杂税和高租重利的盘剥,这就造成这里的农业生产长久以来停滞不前,土特产品的生产也奄奄一息,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解放以来,山区的粮食产量逐步有所提高,人民生活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是,由于山区耕地面积有限,生产仍然为自然灾害所左右着。1956年甘肃全省普遍获得空前大丰收,可是武都专区仍然有部分地区遭灾。武都县的阳坝区就有64%以上的农民先后需要救济。目前,武都山区有的地方一般中农家庭的生活水平大体上是每人每月生活费二元五角到三元(烧柴、吃菜、吸旱烟都不花钱)。这就使得有些山区的农民对于山区建设前途认识不足,有少数人相继搬下平川或流入城市。用什么办法使得全体农民走上真正富裕的道路呢?这是摆在这个地区党委面前的一项急待解决的艰巨任务。
中共武都地委鉴于目前农村已经实现合作化,国家建设需要大量工业原料和消费品;同时,武都境内各县已通汽车,宝成和天兰铁路也从门口经过,因此,提出在保证粮食充分自给的前提下,大量发展多种经济。首先是全面规划,画出一幅山区的幸福远景,鼓舞群众建设山区的信心,从而深入、具体、细致地领导群众逐步变贫困的山区为富裕的山区。
1956年冬和1957年春,中共甘肃省委的陇南山区规划工作组来到武都,地委也组织了几个工作组分别到沿川、半山、高山等地区进行物产的调查。他们和群众一道商量,制出全专区从1957年到1967年多种经济发展规划草案。规划指出:到1967年,全区多种经济的总产值折合粮食四十亿零二千多斤,以全区农业户口平均分配,每户一千二百六十元,每人二百六十一元,相当于1956年农副业总产值的三点七倍。到那个时候,山区的生活正像社员们自己所描绘的那样:“坡前花椒河边柳,牛羊成群遍山沟。吃的花卷和长面,大红被子花铺单。女人娃娃穿花袄,电灯底下学文化。五谷丰登庆丰收,武都山区成花园!”在发展多种经济这个方针的鼓舞和促进下,目前有的县已经成立发展多种经济办公室,专门研究和领导这一工作。许多乡和社都根据这个精神,一面制订规划,一面行动起来。文县贾昌高级农业社的十一年多种经济发展规划就订得积极而又可靠。贾昌社二百三十八户,一千零三十三人,耕种土地二千零五十一亩。每人平均不到二亩地,而且山地占65%。规划要求:在首先保证粮食增产的情况下,以发展柿子、花椒为主,其他方面为辅。由社经营的经济林木有柿子、花椒、黄甘桃、核桃、桑树、竹子和党参等;家畜家禽有养鱼、养鸭、养猪、养兔、养蜂等。以柿子为例,从现在到1962年,计划在河边、渠边、地边、路边等处栽培一万二千株。社里已经育苗四十万株。1958年完成移苗,1960年完成嫁接,1962年就能结果。1967年每株以五百个柿子计算,可制柿饼六百万个。一个打二分钱,一年就可收十二万元。其他的果树,“桃三杏四梨五年,当年花椒赚本钱”,收益就更快了。到规划实现的时候,经济林木和家禽家畜两项,每年可收入六十八万三千七百多元。连社员个人经营的,收入将要达到七十四万五千五百多元。加上农业收入,总收入当在八十万元以上。每人平均七百七十一元。比1957的平均收入四十三元提高十七倍。现在社内决定由副主任林生茂专门领导多种经济。每个生产队固定两名技术员,具体指导,执行规划。社员们劲头很大。他们说:这个规划保证能完成,因为:第一、我们已经育好各种树苗;第二、文丰渠通水了,树苗成活没问题;第三、我们有多年的经营习惯和经验,再加党支部和社委会的领导,真是“十拿九稳”!
最近,武都专区正在酝酿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精神发动群众讨论修订全区规划。
群众动起来了,这就要求各个领导部门的工作必须一步也不停留地跟上去。目前武都地区在土特产的生产和收购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若干贵重的产品,例如麝香、牛黄、金丝猴皮等,国营企业收不到手或者收得很少;若干土特产的质量规格不合要求,亟待改良品种。前来武都检查工作的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强自修同志已经指示有关部门:第一、要把土特产的收购工作摆到各级党委的工作日程中去,像对待粮食、棉花和油料的收购工作一样,切实地管起来;第二、国营企业的收购单位一定要指导生产,要有自己的苗圃和饲养场,要把改良品种的任务切实地担当起来;第三、有些奇珍野兽,例如金丝猴和水獭,要适当保护,使其繁殖,必要时试行人工饲养。
武都山区的明天,将是多种经济大发展的明天,也是山区人民衣食丰足、文化繁荣的明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