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勤工俭学 边读边耕
长葛和仁怀两所中学的办学方法值得提倡
河南长葛县第三初级中学
生产劳动成为必修课程
在校是勤工俭学的学生,回家是道道地地的农民
本报讯 河南省长葛县出现了一所勤俭、朴素、热爱劳动、生气勃勃、政治空气高涨、快乐的社会主义学校。这就是三年来坚持勤工俭学,一面读书,一面劳动的长葛县第三初级中学。在这所学校里,除了一般初级中学的课程以外,生产劳动也是必修课;参加生产已经成为学生经常性的活动。
这个学校开垦了可耕地三十八亩一分,分作六个试验区:有培植各种作物的教学实验区;有分给各班生产队,主要种植高额丰产作物(如玉米、小麦、甘薯、花生)的大田作物区;有种植烟叶、棉花、甘蔗的技术作物区;还有蔬菜区,果树区和苗圃区。校内还有简单的动物饲养园,养有鸡、兔、鱼、猪、蜜蜂等。全校十八个班组成十八个生产队,各队都有自己的耕作区。每星期全校有一次集体劳动,每天两节课外活动,一节作体育活动,一节轮流参加生产,学习农业技术。每年按季节耕种,提出任务,大家讨论;并及时总结生产经验,表扬生产模范。
在这所学校里,不仅有钢笔、粉笔、圆规和三角板;而且有各种大小生产工具一百四十五件。为了积肥,各班都有二、三个粪坑,三、五个尿罐。全校打猪圈四个,养猪十三头,冬季已积肥四百车,尿肥二万七千斤,扫树叶二万斤。群众说,这个洋学堂,跟别的不一样,杈、耙、扫帚、牛笼嘴,啥都有!这是一所劳动化了的学校。
学校在坚持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同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展开了斗争。例如有些学生把上学看作是摆脱体力劳动的手段,从农村来,而不愿回农村去。有些好心肠的教师,害怕这样会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影响学生的学习。但是,三年实践的结果,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生产技能,而且学习成绩也是优良的。如1957年毕业生二百九十五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七十五人,升学率占到25%;而同一时期,许昌专区各校平均升学率仅为15%。再看没有升学、回家生产的二百二十名学生,他们不仅安于平凡的劳动,而且仅半年时间,就有五十三名被评为生产模范。据一百零六个毕业生的统计,当记工员的十二人,会计四十三人,团支书十九人,管理区主任(即社长)二人,生产队长二人。他们不仅有了爱劳动的品质,而且由于学会了生产技能,到农业生产岗位上,也不用再当“练习生”了。按河南土话的说法:他们出校门,就是“地地道道”的新式农民了。
培养了社会主义劳动者,这是长葛三中最主要的丰收。同时,他们经济上也得到了丰收。1957年,平均亩产粮食五百六十斤,超过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共收粮一万八千多斤,甘薯一万七千多斤,花生三千八百多斤,蔬菜二万七千多斤,还有鸡蛋、水果等收益。这些收益的分配是:扩大再生产,购置农具,盖图书馆、阅览室,订报和杂志,洗澡,看电影,改善伙食和救济临时有特殊困难的学生。
学生们有了爱劳动的品质和劳动的技能,更加推动了劳动建校和勤工俭学的各种活动。几年来在建校过程中,学生们没有一次不投入自己的劳动。例如去年盖的几间草房,除了铁钉和部分材料是购买的以外,坯是自己打的,屋顶用的是自己种的麦秸,椽子用的是自己种的向日葵杆代替的。学校修围墙,修道路,学生们都参加了劳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增产节约、自己动手。因此,学校的设备虽然简陋,他们并没有怨言,而是不断地用顽强的劳动去改善学习的条件。几年来,他们连续在校园内、公路旁、废地上植树达二万八千七百一十四株,并造了二十亩大的两个树林。此外,学生们已经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来解决自己的一些困难,据1957年暑假期间六百零六个学生的统计,他们八十天的劳动共挣工分三十二万五千多个,合人民币一万六千多元。因此,全校享受助学金的学生,也由五百四十九人、五千七百六十七元,降低到三百二十四人,二千七百三十七元。


第1版()
专栏:

贵州仁怀县群力农场业余初级中学
学习文化同时建设山区
本报讯 在茅台酒产地——贵州省仁怀县内一个名叫“七碗架”的高寒山地,建立了一所边耕边读的初级中学。这个名叫群力农场业余初级中学,是中共仁怀县委和人民委员会,根据群众的要求,利用一个农场的旧址,在1957年夏季举办的。
这个学校在建校过程中,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附近的农兴、幸福等农业社,有的送耕牛,有的送猪仔,有的送木材和农具;区联合诊所送了一批医药用品;区乡干部送了书刊和体育用品。政府也拨给了补助费四千元。这个初级中学现在有学生二百二十六名,其中有工农子弟二百名。
这所学校的办学方针是:“以生产为主,在保证生产自给的前提下,争取三年完成初级中学的教学任务”。劳动和学习的安排是:半天读书,半天生产,晴天少读,雨天多读。学习的课程与普通中学一样。学校的生产管理与农业社一样,设有生产管理委员会,每班组织四个生产队,共十六个生产队。有固定的耕作区,干活评工计分,实行按劳取酬。
教师和学生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生活一起。教学的方法是:课文紧紧结合生产。如上植物课时,就结合积肥,教学生们学会掌握高温速成堆肥和沤肥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这样的教学方法切实、生动,学生理解也深刻。
这个学校是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巩固下来的。开学初期,校舍破旧,过去农场开垦的土地已荒芜。学生们要自己动手挑水、运米,又要作好秋种准备。虽然学生中大部分人有劳动习惯,愿意边耕边读,但对学校的发展前途缺乏信心。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现动摇,怕学不到“知识”,误了“前途”。有的嫌劳动苦、脏、吃不消。家庭贫苦的同学,衣衫单薄,还怕难过寒冬。根据这些情况,这个学校的共青团组织开展了政治思想教育活动。通过上团课和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劳动光荣、勤劳俭朴的教育,运用革命先烈和模范人物的英勇事迹,教育和鼓励同学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建设山区,学好文化。建校时正值秋种季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秋种工作和积肥、砍柴、养猪等生产活路。团组织就结合学校制定的生产规划,对同学们进行了爱场如家的教育,树立以场校为家的思想。
经过思想教育和实践,学生们发挥了可贵的劳动和学习的热情,开学一月以后,学校一切都正常了,学生们用功地学习,愉快地劳动。很多学生在给家庭和原来的老师写信中,表示要用劳动的双手,把这人烟稀少的地方,建成一座花果山。
经过师生们近四个月来的努力,学校已呈现了一片新的景象。在劳动上、学习上、思想上,都有了很大收获。荒山上长出了肥壮的禾苗和蔬菜。六十亩麦子、二十亩蔬菜、三亩黄花、三十亩荞麦,都将获得丰收。全校师生现在已积肥六十多万斤,喂猪一百余头,饲养耕牛十五头,并且在进行冬季的农副业生产,翻犁今春播种的荒土。
学生们热情的劳动,并没有放松了学习。第二班的一次文学测验,五十二人中得五分的五人,得四分的三十六人,得三分的九人,二分只有二人;第四班的一次算术测验,五十二人中,得五分的十人,得四分的三十六人,得三分的四人,得二分的也是二人。在劳动技术上也有一定的增长。学会犁土的已有八十七人,能掌握高温堆肥、沤肥技术的有一百四十二人;还培养出了三十七个土匠、十二个木匠、三十八个解板子手、二个理发师、一个卫生员。此外,就在这个举步皆山的地方,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整理好两个球场,做了乒乓球台等,体育锻炼活动和文化娱乐生活也显得十分活跃。
这里的群众对这所边耕边读的学校,反映很好。大家都坚信:三年之后,这批青年将成为有文化、有知识、有劳动本领的新型农民。


第1版()
专栏:

在群力农场初级中学
上左:校长秦仁德(右)和生产管理委员、教师,一起研究生产学习两不误的教学方法和建设山区的远景规划。
上右:教师李轩惠(右)和学生们一起锯木板。
下左:女学生魏文词过去从来没有摸过犁耙,经过三个多月的勤学苦练,学会了本领,正在翻犁荒地。
下右:第二班的学生在听教师王地康讲课。教室是学生们自己修建起来的。 南沙摄(新华社稿)


第1版()
专栏:社论

两个好榜样
本报今天发表的河南长葛县第三初中、贵州仁怀县群力农场业余初级中学学生勤俭求学的新闻,给我们提供了两个好的榜样。这是学生们响应党中央勤俭建国、勤俭办学号召的具体表现,是一件有意义的值得大力提倡的事情。
在各级学校中推行勤俭求学的办法,是革新学习风气,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件大事。解放以来,国家为了帮助工农子女和其它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年入学,在各类学校设置了人民助学金。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仅中学生的助学金,就支出了三亿多元。但是,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人数愈来愈多,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能也不应当继续要求国家把学生的困难全部包下来,无限制地增加助学金。为了一方面节约国家开支,一方面保证学生的生活需要,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倡勤工俭学,使学生以自己的劳动收入解决自己全部或一部分学习和生活的费用。河南长葛县第三初中的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是完全可行的。据该校1957年暑假六百零六个学生的统计,八十天的劳动共挣工分三十二万五千多个,合人民币一万六千多元。依靠这笔收入,使享受助学金的学生由五百四十九人,降低到三百二十四人,为国家节约了开支三千多元。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事事依赖国家的思想,同时可以减轻国家办学校和家庭供养子女读书的经济负担,并能使更多的家庭贫苦的子弟获得入校求学的机会。这种办法,在长葛第三初中既能办到,别的学校就没有理由办不到。
实行这种一面劳动、一面读书、勤工俭学方法的更主要的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劳动养成牢固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增加学生的生产知识和生活能力,并进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长葛第三初中三年级六个班二百八十九个学生,三年来在实验园地劳动的结果,全部学会了小麦密植、玉米和大豆间作、种烟等项技术。有二百八十人学会整地翻秧,二百四十人学会南瓜压秧和各种基本知识,一百五十一人学会管理收藏甘薯,五十五人学会犁地,三十二人学会耙地,三十人学会种春化小麦和玉米。经过长期劳动,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也起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认为上学是摆脱体力劳动的手段,从农村来而不愿回农村去。现在呢?学生每逢假日回校,总要先到自己的耕作区,像农民一样地热爱自己的禾苗。还说:“一天不劳动就不舒服了。”附近的农民对这所学校的学生的评语是:“这所洋学堂和别的学校不一样,在校是勤工俭学的模范、出校是地地道道的新式农民。”所以说,这种办法是具体实现知识青年和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彻底改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鄙视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恶习,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好办法。
有些持有资产阶级教育观点的人,强调什么参加体力劳动会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和影响“学生的学习”。他们不支持学生勤工俭学,而是指手划脚地多方面指责;他们只注意知识传授,忽视思想教育,只注意课堂教学,忽视同实际生产劳动的结合。但是,事实恰恰与这些好心肠的人的想法相反,凡是勤工俭学实行得好的学校,学生各方面的成绩也都优良。以上两个学校的实例就是证明。
长葛县第三初中和仁怀县群力农场业余初中,他们根据具体的条件提出了学生参加劳动的方式,这些方式,当然不一定完全适合每一所学校。但是总的说来,学生参加劳动的时机和门路都是很多的。假期是学生参加劳动的良好时机。农村或接近农村的学校,在假期可以组织家在农村的学生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家在城市的学生,可以由学校的共青团和学生会负责组织学生劳动队,到农业社或基本建设工地去参加部分劳动;也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城市社会服务劳动。除假期劳动以外,在开学以后,学校也可以和校外生产单位建立联系制度,利用课余或假日,组织学生轮流地定期地进行义务劳动和参加一部分有报酬的劳动。在学校中,也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实验园地、实验工厂、手工业、副业、建校劳动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校内的事情,凡是学生能办的可以尽量组织学生去办;倡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学会生产技术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除了参加劳动以外,还应当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节约运动,使学生真正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
勤工俭学,一面劳动,一面读书,是我国革命知识分子的一个优良传统。新中国的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各学校的行政、共青团和学生会更应当密切配合,统一行动,很好地辅导和安排青年学生进行劳动。目前,各地学校已经先后放寒假了,希望在寒假中掀起学生参加劳动锻炼的热潮,为进一步在全国学生中形成勤工俭学的风气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1版()
专栏:

农业技术改革也要大跃进
陕西省科学技术人员下乡上山培育试验田
讲授组下乡讲学大规模普及农业科学技术
新华社西安19日电 陕西省正在采取措施,以革命精神组织农业技术改革工作全面跃进。
最近,规模宏大的宣传工作,已在全省范围内初步展开。由四十四名农业丰产模范和十一名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组成的五个“农业技术传授组”,15日分别到陕北和关中一带讲学。按照计划,今年全省将有二百万农民直接受到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授;受到一般科学技术知识宣传的将达一千万人次。西安市还将新建一座农业展览馆,以交流农业生产先进经验。
陕西省科学普及协会准备在去年回乡生产的十万名中、小学毕业生和下放的六万名干部中,组织一支宣传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骨干队伍。还决定在全省一百四十个文化馆、一万二千多个农村俱乐部和有四百万人参加的扫盲学习中,增加讲授科学技术知识的内容。
大批科学技术人员纷纷走出课堂和研究室,上山下乡和到农业社培育试验田。西北农学院、交通大学(西安部分)水利系等高等学校部分教师和其他农业科学研究人员等组成的四支科学工作队伍,已经在山区或乡间从事水利、农业和畜牧方面的考察研究工作。不久,另外两支由农业科学家们组成的综合科学技术调查队也将出发到山区去工作。全省各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已发起普遍培植试验田的运动,汉中专区三百七十名农业技术干部,人人准备建立试验田,并保证产量比当地一般作物增产50%以上。
几年来,陕西省农业技术改革的实践经验证明,只要能贯彻群众路线,技术改革上的跃进是完全可能的。例如,推广良种小麦碧蚂一号时,由于坚决依靠群众力量,在短短八年中全省种植面积已从三百多万亩发展到一千七百多万亩,增产的小麦达二十四亿多斤。由于发动群众进行防治虫害,五年来已基本控制小麦吸浆虫等毁灭性病虫的危害,保产粮食达三亿七千多万斤。但是也有些技术干部常常不相信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培养和推广先进经验很差,对技术改革缺乏信心和毅力,影响了全省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目前,随着农业生产的跃进和机械下乡,出现了一系列农业技术上极待解决的问题,如兴修水利运动中出现的水利上山上塬和建立小型水力发电站、综合开发山区、复种和杂粮作物良种的选育、水土保持和积肥、农业机械的使用等重要技术问题。为了使农业技术跟上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陕西省有关部门最近召开了科普、科联座谈会,农业技术会和水利、棉花等会议,决定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农业技术上的革命。


第1版()
专栏:

消灭浪费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家都来清理仓库
李树文等来信向洛阳轴承厂积压建筑材料开火
本报讯 中国建设银行洛阳涧西分行李树文、王桂兰来信说:洛阳轴承厂积压着大量建筑材料,有些已经变质。仅积压的钢材、电线电缆、耐火材料、菱苦土等四种材料,据不完全计算,约值九十二万元。有些积压的钢材已经生锈;积压的三十二吨菱苦土,硬化变质的已有40%左右。
来信说:造成大量建筑材料积压的原因是:(一)采购得过早、过多和重复。如购买电炉维修保温砧三千六百四十八块,实际只用上八百块。(二)乙方没有严格执行合同,使甲方备的石棉硅藻土积压八十六吨多。(三)部分工作人员严重失职。1955年11月中旬,这个厂派人到张家口采购菱苦土时,因无质量证明,曾在合同上注明:买方先取样品化验,如果质量不合要求,在十天内通知售方将合同注销。但当时采购人员将化验样品带到北京后遗失,至今下落不明;后来去催运的人员也没有很好地尽到责任,结果将已经变质的菱苦土也购回来了;运进厂后经过化验,硬化的即达25%左右。(四)供应工作混乱。1956年6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管理局拨给洛阳轴承厂二十九点二五吨无缝钢管等材料,价值三万一千九百一十七元;经发运到邻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以后,这个厂一年多没有去起运,直到1957年7月间拖拉机厂供应部门提出这一问题,他们才发现有这份“家业”。(五)处理积压材料不积极。
从李、王两同志来信揭发的材料可以看出,大量积压物资的浪费现象是严重的。因此,反对积压,打开仓库,把有用的物资清理出来,是当前反浪费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编者按:我们收到李树文等同志的信后,曾与洛阳轴承厂联系。这个厂承认他们有积压材料和部分材料变质的情况,但认为来信中的数字有出入。据他们在去年12月间盘点的材料,当时库存金属材料、电线、水泥、菱苦土、耐火材料,共值八十八万九千多元;除1958年生产、基本建设需用材料和现在已调拨的部分,积压材料共值四十四万一千多元。)


第1版()
专栏:

西北工程管理总局职工揭发浪费
机械没处用 房子没人住
据新华社西安18日电 西北工程管理总局职工在最近几天专题鸣放中,反浪费的矛头首先指向由盲目追求机械化所造成的积压。这个局曾购买了五十四台皮带运输机,但是这种机械是矿井用的,不适用于建筑工地,买回后便放进仓库,共积压了四十七万多元。为了要把升高起重工作机械化,还购买十一台价值十万多元的“屋顶式起重机”,结果因建筑物承载机械的技术问题未解决,也积压起来。这个局所属各土建工程公司曾申请购买八十多台经纬仪,并指定要买外国货。结果购回四十五架瑞士制的产品,共花了二十多万元。
生活上讲阔气、摆排场和求新贪大是很大漏洞。前年底这个局曾兴建了两幢家属宿舍,有些房子因大家嫌贵不得不空闲着。材料试验所建筑的一座四层大楼,最顶上一层现在还闲空用不上。
现在,这个局正继续发动职工,彻底向浪费现象开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