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风雨童年
——谈苏联优秀影片“乌里扬诺夫一家”
马少波
每当我们想起列宁的伟大的名字,就立刻觉得眼前大海沸腾,光芒万丈;那末请看看“乌里扬诺夫一家”吧,这里可以看到这不朽的巨人的饱经时代风雨的童年生活,可以看到七十多年前在古老的俄国,出现了一簇正在冒红的火花,共产主义的火花。
影片开始的时候,列宁的父亲伊里亚·乌里扬诺夫已经去世半年了。他在生前,是帝俄时代的一位富有民主主义精神的教育家,为人很正直,对己对人都很严格;列宁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洛芙娜是一位有学识的妇女,慈祥而严肃,意志坚强,刚正不阿。他们努力使自己的子女也具有这些品德,成为诚实的、有思想的、有学识的人。
乌里扬诺夫一家,不是平常的一家,不能用一般的尺度去衡量。后来,乌里扬诺夫家的所有的子女都成为革命家:哥哥亚历山大(萨沙)是民意党人;其余的兄弟姐妹,除了很早死去的奥里珈外,列宁、安娜、德米特利、玛丽亚都是共产主义者。玛丽亚就是影片中那个跨在列宁的肩上装“客人来了”、逗妈妈一笑的叫作玛丽雅莎的女孩子,这时候,她才八岁,后来也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最老的党员之一。
在旧社会里,一个人的贤与不肖,家庭的教养是有着重大影响的;但是一个革命者的成长,除了家庭影响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由于社会生活的磨练和革命斗争的洗礼,在正确的方向下,“经风雨,见世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影片“乌里扬诺夫一家”,就异常精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影片描写列宁在伏尔加河流域度过了他的幼年。他在这里同劳动人民接触,看到农民和城市贫民的穷苦、愚昧和奴隶般的生活,也看到其他民族的劳动者同俄罗斯劳动群众一样受压迫的苦况。他在少年时代就开始观察研究周围的生活,痛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这时候,他就阅读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一切优秀作品。特别是他的哥哥亚历山大在1885年和1886年从彼得堡大学回家过暑假的时候,给他带来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认真地阅读了这部天才著作,树立了共产主义的思想。
1887年的春天,乌里扬诺夫一家遭到了很大的不幸: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在彼得堡因为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被捕了。同时被捕的还有他在彼得堡上学的姐姐安娜。这个十分宁静的家庭受到了意外的重大的袭击。列宁的母亲冒着大雨连夜赶到彼得堡来探望自己的儿女,她的心都碎了!但是为了保持善良人民的尊严和尊重儿女的志节,她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严厉地拒绝了一切无耻的威胁利诱。慈母的心和贤母的爱,在这里有了极其充分的圆满的表现。当年5月间,亚历山大和其他参加谋刺的人终于被杀害了。由于这一惨案的发生,使列宁更加认清了沙皇统治的反动面貌,走革命道路的决心也就更加坚定。同时,还不过十七岁的列宁就发现了当时民意党人所选择的反对专制制度的道路的错误,他认为把沙皇个人当做制度,把暗杀当作革命的手段,把个人的英雄行为当成革命的主力的作法是错误的,是达不到目的的。革命需要广大的群众基础。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说:“不,我们要走的不是这条路。不应当走这条路。”正像影片里那个沙皇的检查官所预感的一样,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者代替了民意党人,新的一代革命者找到了真正正确的革命道路。
影片通过具体事件具体形象所体现的列宁的智慧是充分的,是真实动人的。这部影片是信实的历史传记,又是出色的艺术作品。它的每一个主要情节、人物,无不符合真实的历史情况,确凿有据。剧情宁可单纯一些,绝不过事铺张,看来不蔓不枝,线路鲜明;但是又决不是自然主义的描写。它对现实生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上的集中和概括,着重地写人、写思想、写细节;而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的思想、以至最完全地表现作品的主题。通过意气风发的列宁的少年形象的再现,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反映历史题材必须正确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历史材料和体会人物的精神实质。在这个基础上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创作,才会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乌里扬诺夫一家”为我们处理同类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影片严格地忠实于这个现实,写出列宁和普通少年所具有的共同性,而又放手地写出由于不同家庭教养和社会陶冶的差异性。许多细节,如看到流放囚犯的不幸遭遇要挺身而出,在学校里写反对阶级压迫的文章,不顾一切顽固势力的阻挠坚持帮助农民出身的奥格洛德尼柯夫学文化,密切关怀学生运动,当家庭发生剧变时表现那么深刻的手足之情,然而又是那么坚定沉着地劝慰母亲和鼓舞母亲,最后从血的教训中总结出革命的正确道路……极其集中地表现了列宁的非凡的才能,远大的抱负,展示了他的鹏程万里的未来,塑造了列宁少年时代敢想敢说敢做的光辉形象,却并不掩饰他和一般少年所共同的孩子气。影片在这方面也有许多生动的描写,充实了这一革命的少年形象天真烂漫的一面,加强了本质方面的衬托,更显得人物生动而真实了。甚至影片为了尊重历史的真实,并没有让列宁在重大的事件冲突中和敌人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他的母亲为亚历山大被捕去彼得堡时,他被留在家里看护弟弟和妹妹),但是由于上述原因,他在整个影片中却显示了压倒一切的智慧和力量。
列宁的母亲的形象,也是极其真实动人的,她以全力支持孩子们的正义行动,极深刻地表现出她的爱憎鲜明的刚毅的政治气质。几个镜头,极其精确地刻划出这位慈祥贤明的母亲的坚强的性格、复杂的心理和丰富细腻的感情。
其他每一个人物都是演得很好的,甚至那些彬彬有礼的老奸巨滑的反面人物,也演得很活,各有特色,不是简单化的描写。整个影片结构的严密,动作性的丰富,语言的精练,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本来在1887年8月,列宁在中学毕业后就进了喀山大学读书的,他很快就在学生中间成为革命青年的组织者。12月列宁因参加革命的学生运动被捕。反动的警察局长曾对他这样咆哮:
“小伙子,你为什么造反?要知道你的前面是一堵墙。”
列宁从容地答道:
“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要塌的!”
多么巨大的革命气魄啊!第二年,他就在喀山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
现在影片写到列宁将进喀山大学为止,虽然也预示了列宁此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解放事业的光辉灿烂的未来,但总觉得短促一些。如果多写几个月,最后写一段在喀山大学的斗争生活,则形象会更饱满,教育鼓舞的力量就会更加巨大和深远了。(附图片)
乌里扬诺夫一家(摄于1879年)


第8版()
专栏:

十月革命节喜赋六首
孙定国
一“黑云压城城欲摧”宣言字字震春雷。马恩指点乾坤转荆棘丛中放晓梅。二英雄公社传巴黎,激扬熛怒扫鼠鼷,那怕豺狼重当道。堪教四海望云霓。三斗争风暴卷俄京,十月红旗照眼明,工农劈开新世纪,列宁不愧是山鹰!四宣言文告发连篇,克姆林宫集众贤,马列有灵应含笑,长河真理流涓涓。五两颗卫星上九天,天公恂恂迓飞仙,羡卿无限翱翔力,亿万星球任往还。六四十一年凯旋歌,铜墙銕壁壮山河,东风压倒西风日,战贩穷途唤奈何?


第8版()
专栏:

人人歌舞赞东风
洛阳拖拉机厂工人 王水根东风吹散满天云,万里天空太阳升。莫斯科,春雷动,火箭飞上九霄云。红色卫星惊天地,嫦娥带头出宫门。天南地北歌声起,万里东风压西风。东风吹过太平洋,美国总统头发昏。看见灯光当火箭,天天要打强心针。东风吹到华盛顿,大小官员乱哄哄。大吹大擂先锋号,一个斤斗化灰尘。东风阵阵扫西风,美国经济像山崩。失业工人六百万,卖血卖命卖眼睛。东风跨过伦敦城,工人到处闹罢工。反美情绪高万丈,导弹基地难建成。东风吹遍亚细亚,东方飞起一条龙。双手劈开千条路,江水倒流创奇闻。钢铁山峰平地起,万吨巨轮指日成。百斤皮棉千斤粮,万里江山一片红。和平光芒照宇宙,人民能把海填平。心心想着共产党,人人歌舞赞东风。


第8版()
专栏:

从诺兰落选想到的
董逢亚
美国选举的闹剧刚刚演过,留在印象中的,却只剩了一个臭名远扬的人的失意面孔。在共和党的惨败中,诺兰落选了。据说他已宣布今后再不进行竞选,而是要改行去当一家报纸的助理发行人了。
有志于美国目前政治舞台生涯的人,先去学一学做生意,更明白地说,就是去多弄几个钱,倒还是一个方便的路。洛克菲勒不就是因为花了大量美元,才当选为纽约州长的吗?但是,在改行之前,大喊什么“再不进行竞选”云云,莫非他果真因为觉察到自己已经“变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而心灰意冷了??
其实,诺兰是大可不必这样的。
因为第一,在美国“变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的人,绝不是由诺兰开始的,也绝不只诺兰一人。远的不说,前几年的麦克阿瑟就是一个。这位在世界大战中煊赫一时的美国将军,也只是在朝鲜战场上吃了几个败仗,便使美国人民看清了美国政府“反侵略”政策的假像,在人民的激烈反对之下,先是麦氏本人沦为失意军官而又默默无闻的小丑;接着执政的民主党和杜鲁门总统也都滚了下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麦氏齐名的艾森豪威尔,也就是现在还暂时坐在美国总统位子上的那一位,又能比麦氏强多少?艾比麦幸运的是他未曾被派到朝鲜战场上去。所以当麦氏因反动受贬的时候,艾氏反而还能冒着世界大战功臣的牌号,洋洋洒洒地当起总统来。但是,他躲过了朝鲜战场,却逃不过他自己套在脖子上的那些绞索,特别是在台湾海峡问题上,杜勒斯、尼克松、艾森豪威尔都将逃不开“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的命运。我们不只一次听到从美国传来要赶杜勒斯下台的呼声。而这次的美国选举,总统御驾亲征,到处拼命大喊他执政的六年是美国历史上最好的六年,也不能挽救共和党一败涂地的命运。先先后后,有如此众多的大人物作陪,诺兰是可以聊以自慰的了。
再有第二,共和党虽然由于自己的反动内外政策,被美国人民抛掉了。但这并不等于共和党将来的绝望。多年来的美国政局,大体上可说是两党轮休制。共和党和民主党,原是一丘之貉,老鸹并不比猪白。它们之中,这一个在执政,那一个就准备着下次上台,而结果也总是这样有规律地在变换。可以预料,美国社会在最近几年,倘不发生意外的变化,共和党总还有机会再成为胜利者的。共和、民主两党,不过是美国大资产阶级手里的两件骗人的破法宝,颠来倒去地用来欺骗人民,这件不中用了,换另一件;另一件又不中用了,再拿出原来那件来,这便是为什么谁执政谁下台,而轮过一转以后又来执政的原因。也就是我们的右派英雄所大力赞美的那“你不行我来,我不行你来”的民主政治的实质。
但是,轮换决不是丝毫没有变化的循环,而只不过是它还处于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中,每一次循环中,总要有一些当权人物被人民打落而“变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便是证据。这种量变大概还要继续一个时候,但发生质变的一天终归要到来,那就是美国人民打倒垄断资本的统治,连根挖掉民主、共和两党的那一天。到那时,才真要使诺兰大伤心呢!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到青海去”读后
10月26日人民日报第五版登了聂眉初同志写的“到青海去”的报道,我们很喜欢读它。从报道里我们不仅听到了青海人民前进的脚步声,而且展望了社会主义新青海的美好图景。
党号召我们到边疆去。到边疆去是我们一向的志愿,读了这篇报道我们恨不得马上背起背包,奔赴青海。最近很多同学写大字报要求党批准到边疆去。
这篇报道很好,它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希望今后多登些这样的文章。
武昌华中师院中文系十人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美景在我眼前展开
内蒙古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荒凉偏僻的地区。读了人民日报11月2日第五版“内蒙遍地红旗飘”专页上的报道,立刻,一幅美景展开在我的眼前。工业、牧业、农业、文教事业在突飞猛进,新厂矿一天增加一百个,增产的粮食全区一年吃不完,祖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包头正日新月异进行建设,今日的达斡尔族每人平均粮食二千四百三十一斤……这一切,怎不令人欢欣鼓舞呢?这不正是在“一穷二白”的地方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吗?
希望经常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边远地区大跃进的新面貌。
江苏教育学院 蒋义海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爱读这样的理论文章
人民日报10月17日第七版上刊载了一篇题为“从小麦丰产看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文章。这是李哲同志给河南襄城县汝河社农业大学讲哲学的一篇讲稿,生动活泼,适合工农兵的口味,我很喜欢读。文章鲜明具体地阐明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判断真理的标准。
全篇文章不过一千多字,把这个理论问题,说得很清楚。我竭诚地希望理论工作者们,多写些这样的通俗易懂的文章,报刊也注意选登,以适应我们工农兵学理论的要求。
解放军某部 罗成青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多报道小学集体食宿的经验
11月1日你报关于山东范县小学食宿全部实行供给制的新闻和短评,明确提出对小孩子要强调社会教育,范县的经验好得很。首都和各地一定也在积极准备实行小学生集体食宿,希望你们继续报道这方面的经验和优点,推动各地早日实行。
北京 广田文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革新的办法
“萌芽”编辑部搬到人民公社里进行编辑、组稿、辅导业余创作;人民日报为了歌颂钢铁大军的英雄气概和奇迹,在四川省万县专区组织了一个专页——“千军万马搞生铁”,这些都普遍受到欢迎。希望各报刊的编辑部都这样作,都采取革新的办法进行编辑工作。如此,不仅能使版面式样活泼多采,内容也将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能密切联系广大群众,推动各项中心任务,培养工农作者,真正发挥党的宣传工具的作用。
西北驻军 文国权


第8版()
专栏:钢铁帐下女战士

冒雨运砂
 青岛国棉四厂 迟法春
早晨,浓云在天空翻滚,不时地下着小雨点。十几辆小地排车在国棉四厂门口待命出发,到流清河去运石英砂。
织部丙班的支部书记李瑞世正在忙着为这支“远征队”检查运输工具,突然,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姑娘气喘吁吁地跑来了,第一句话就问:“李书记,远征为什么不叫我去呵?”
李书记笑眯眯地反问:“你看这支队伍里,有一个女的没有?”
“为什么不要女的呢?”姑娘有点不服气地问道:“难道拉砂光兴男的干,就不兴女的干啦?我们昨天不是去拉过耐火土吗?……”
这个姑娘叫陈秀兰,是织部乙班的换梭工。从钢铁大战一开始,她就一直很积极地搞运输。看来今天不让她去是不行了。李书记却还想说服她:“秀兰,你看天气多不好,如果下大雨怎么办?”
“下雨,男的就不怕吗?雨又不是光淋女的不淋男的!……”
他们上了路。雨越下越大,路也越走越滑,大家都担心陈秀兰,但她却满不在乎地走着。走到下午四点,到了流清河海滩。狂风掀起海上的巨浪足有几丈高,疯狂地向着海岸猛扑。松软的沙滩上,人的脚一踏下去,就被沙埋住了,抬砂的人个个被淋得像落汤鸡似的,这时候,不用说抬二百多斤重的大砂包,就是空着手走路,每走一步也要费很大的劲。陈秀兰抬起一包砂来,就觉得脚底下一点劲也没有了,身子乱摇晃,豆大的汗珠在衣服里面贴着皮肤流动,衣服外面却是冰凉的雨水和海水。
抬了砂回去,倾盆大雨还是一个劲地往下倒。车轮在泥泞的路上格外难走。忽然,前面一辆车停下了,有人对秀兰说:“到了五里岗啦!”“稍微歇一歇吧。五里地的上坡要一股劲的拉上去呢!”
“拉就拉呗,我保险熊不了。咱这才二百里的‘远征’,人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都没有害怕过!”
谁也没有歇一下,车子又向崖上拉去。


第8版()
专栏:钢铁帐下女战士

磨砖的小姑娘
青岛纺织机械厂 向阳
这个小姑娘叫孙玉美,才十六岁,个子不高,身体也不算强。她在青岛纺织机械厂钢铁工地上磨耐火砖。那时候,三百多磨砖手除了二十多个老师傅之外,都是才进厂的徒工,谁也不会磨。本来是嘛,砖硬得和铁一样,费很大劲一天才磨一块,好手也只磨到两块。孙玉美一打听,听说高炉要用二万五千多块砖,要得又很急,就想:“这得什么时候才能磨出来呀!”她就把两块十七、八斤重的大砖对到一起磨,手指头上的表皮被砖磨去了,里边的皮明亮亮的含上了血珠。她咬着牙一分一秒都不肯停。
有一次,她病了。头晕,发烧,同志们叫她到医务所去看看,她噘了噘嘴,说:“看病,遇上人多,一等半个钟头,我有这半个钟头,至少也能磨两块砖。”
有一天晚上,她哥哥结婚。孙玉美想请假回去看看新来的嫂子;母亲和哥哥早就嘱咐过了,无论如何得回去……可是,一听说磨砖队要打夜班,她就不请假了。她说:钢铁还能等放假吗?


第8版()
专栏:

在打谷场上(麻胶版画) 苏联 罗·李·盖尔谢维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