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耕作制度的一次大革命
中共安国县委第一书记 刘振宗
今年安国县大搞小麦大面积高额丰产田。全县播种小麦四十万亩,要求亩产五千斤,力争一万斤。在全部麦田中,又规划出二十二大片,共十八万六千多亩,亩产指标一万五千斤,力争二万斤。这部分麦田,大片成方,基本上实现了种植区域化,高级园田化,播种规格化和管理科学化。这是我县耕作制度上的一个大革命。
这件事在安国的实现并不是偶然的。
群众的宝贵经验
早在去年种麦之前,有些事实就引起我们的注意:有一部分村子,土地少,耕作细致,打粮多,生活富足;另一部分村子,土地多,耕作粗糙,打粮少,生活困难。前者的地是土质好吗?不尽然,有些恰恰是在不好的地上获得了高额丰产。后者却有些是好地,但由于耕种得不好,产量也提不高。那时我们就想:是不是可以抽出一部分土地种苜蓿,集中力量把另一部分地种好,这样不仅可以多打粮食,还能节省劳力。但这样作觉得还没有十分的把握。同时,就全国的情况来看,当时还是提倡充分利用土地,多种多收,我们也就没有那样作。今年的许多高额丰产事实,更进一步引起我们考虑这个问题。今年我县出现了亩产五千多斤的小麦,亩产二万多斤的玉米,亩产四万多斤的多穗高粱。按这个产量计算,这一亩高粱,差不多等于平常一百亩的产量。那么,我们是集中力量种一亩地好呢,还是分散力量种一百亩好呢?我们反复地考虑着这个问题,下不了决心。今年8月间,毛主席来我县视察工作,指示我们今后可以用“三三制”的办法种地,一部分耕种,一部分休闲,一部分种树种草,发展林、牧业。这一指示完全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使我们考虑很久的问题有了明确的方向。
秋收种麦之前,我们在县委会上讨论今年的种麦问题,统一了认识,大家一致同意采取革命的办法,搞大面积高额丰产田。并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制订出小麦播种计划。我县共有耕地九十二万亩,决定播种小麦四十万亩,亩产五千斤,其中并有将近一半的高额丰产田,亩产一万五千斤,实现了这个计划,全县每人平均可以得到五千斤麦子。这就可以把今年以高粱、甘薯、玉米为主食的情况,改变为以小麦为主食,全县人人吃白面,同时还可以拿出大量小麦支援国家。
从原来的多种、分散地种,到有计划地、集中地种,少种,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三三制”,这是耕作制度上的一次革命。
从原来的耕作比较粗放,种的多,收的少,到精耕细作,种的少,收的多,实现大面积高额丰产和高级园田化,这是耕作技术上的一个革命。
辩理分明 改革彻底
适应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上的大变革,在人的思想上也必须有一个大跃进。
这是一件新的工作,如何领导和发动群众来作?我们第一步是先搞试点。通过搞试点,干部取得了经验,并作出“样板”教育群众。我们先在东风人民公社发动社员讨论,怎样把今年的小麦种好?在讨论中,大家都说在五仁桥村周围种麦最合适。那里土地肥沃,群众又有管理麦田的经验,别处种三亩,也不顶那地方种一亩。因地制宜、种植区域化的原则很快为群众所接受,成为群众的意见。全社就在五仁桥村外规划了一块千亩麦田。接着又发动群众讨论,要把麦子种好,必须深翻、多施肥、多下种,还要能灌溉、达到园田化。但是要这样做,单靠五仁桥一个生产队的力量根本作不到,怎么办?必须采取大兵团作战的办法。这就把原来以村、队为单位种地的思想打破了。
但是在种麦的中间,又出现了问题:外村、外队的人觉得,把自己劳力、肥料、籽种都弄到这地方来了,本村、本队不种麦子,今后是不是吃得上白面?总觉得不如种在自己家门口吃着方便。五仁桥村也有人担心,怕外村来的人做活不负责任,种不好,又怕将来大家都分自己的麦子吃。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开会进行辩论:东风人民公社是谁的?种的麦子归谁吃?这么种是多打还是少打?经过辩论,批判了本位主义思想,增加了共产主义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公社是大家的,大家集中力量把麦子种好,人人都可以吃得上白面。
思想问题总是有的,及时发现就及时解决。当天气有些冷了,群众的思想又波动起来:质量要求这么高,种到什么时候?恐怕到立冬、小雪也种不完。有些人就想马虎从事,草草收兵。有的公社领导干部也有些动摇,他们说:咱们照这样种,种得下去吗?不能松松口,放放手吗?于是县委发动群众进行辩论:今年种麦在时间上是比较紧一些,但我们是要深翻、多施肥、好好种上,麦子长得好呢?还是马马虎虎种上,就可以长得好?群众对比了两种作法,分析了利害,认为还是应该按原来的质量要求,坚决把小麦种好。有些马马虎虎种了的,又连夜偷着翻了,重新好好种。
提出规划 作好样板
要种大面积的高额丰产田,达到高级园田化,还必须解决技术问题。如果光提出规格标准,群众不晓得怎么作,还是搞不成的。根据我们的经验,解决技术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搞“样板田”。一开始,我们就在东风公社以民兵基干队为基础,吸收一些思想先进、有技术的老农和领导干部参加,在一块千亩大的田上,运用一切丰产措施,把它种成大片高级化的园田。作出了样子,就发动干部、群众参观,召开现场会议。这么作对群众的思想影响很大,人们纷纷谈论:“五仁桥的土地大翻身啦!还是人民公社的力量大,这样的地要一个村来种,别说翻地,光耩地也耩不了。”有了这个样子,干部、群众就可以学着干。对于一些有保守思想的人,光讲道理很难说服他,可是跑到“样板田”一看,他就信服了:“真是呵,人家种的地像绣花一样!”回去以后,就自动把已经种的平了,按新办法重新种。
看清方向 勇往直前
安国县的群众和干部,前后经过一个月的日夜鏖战,种麦任务已经按计划胜利完成。它给我县农业耕作制度的改革打下了基础。县委对这件工作的领导,有这样几点体会:
第一,认清方向,大干特干,力争上游。种的少,种的好,收的多,农田耕作实行“三三制”,这是今后农业生产发展必然的趋势。我们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明确了方向,就立即发动群众,挖掘一切劳动潜力,采取大兵团作战的办法,大干特干,昼夜突击。今年种麦所面临的情况是:全县有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力上山炼铁和修水库,家里秋收任务重;但种麦面积却比往年增加一倍多,质量要求高,种一亩麦需要增加两三倍的劳力,因此显得劳力异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领导思想上如果少有犹豫,争上游的决心不大,麦子就不可能种这么多,这么好。
第二,发扬群众的革命干劲和劈山填海的英雄气概,蔑视困难,战胜困难。种千万亩的大片丰产田,要求高级园田化,地深翻数尺,平坑改道,起高垫低,使土地大翻身,群众和干部都有畏难情绪,如领导上稍有动摇,就干不成。事实证明,只要大力发动群众,什么困难也不能挡道。先锋社的“万亩卫星田”中,有几里长的一条大沟,发动起群众,一夜就把它填平了。
第三,讨论计划、措施,要高度发扬民主,广泛吸收群众的意见和智慧;执行时必须高度集中,毫不犹豫。不信就看,不通就辩,有困难就发动群众解决,确定的计划必须坚决完成。


第7版()
专栏:

高标准园田化是高额丰产的基础
安国县县长 焦家驹
安国县今年推广的高标准园田化是目前农业生产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这种耕作方法,第一、吸取了多年来老农种园田的经验;第二、吸取了农业生产大跃进运动中出现的高额增产的先进经验;第三、还吸取了现代农业科学研究方面的成果。由于高标准的园田化具有这样的先进性,也就在很大程度内摆脱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把农业生产放在比较稳固的基础上。采用这种方法耕作的土地,都是经过平整的,有足够的水量灌溉,何时用水何时就有,旱灾永远绝迹;它又有完备的排水系统,可以防止沥涝灾害;它有足够的农药农械,可以预防和除治各种虫害……。所以说耕作方法上这种由低标准园田化到高标准园田化的发展,是实现大面积高额丰产的基础。
高标准园田化的内容是:
一、园田的特点是水浇地,所以高标准园田都实现了水利化。但这种水浇地与老农的水浇地不同。老农用辘辘、水车浇地,土地蓄水量少;而高标准园田是用水量充足的机井和机器灌溉的。这样的水浇地上,先把土地都平整好,做到地平如镜,土细如面。然后整成小畦,一般的有五厘大。经过平地、整畦,土地达到“四直”(水沟、畦背、地边、垅都是直的)、“四平”(道、水沟、地面、畦背)、“三匀”(播种量、施肥量、浇水量)。在这些土地里,实现了大片连成方,田间公路化,土地直看如线,横看成排,斜看成鱼鳞形。这样的耕作法比老农细致的多,一般光耕地到播种就用工二十多个。
二、土地经过深翻。一般深翻三、四尺,最深的达到了七、八尺,最浅的也在一尺五以上。
三、大量施肥。一般施肥都在十万斤以上,高的达二十多万斤,作到层土层肥,还施了大量土化肥、麻饼肥等。
四、高度密植。一般每亩下种六十斤以上,最多的达二、三百斤。
推行高标准园田化的顺序,一般是这样的:首先把土地平整好,把障碍物(道沟、坑等)都清除掉;一平好地,就开始深翻地。为了便于取出表土,翻地前先用拖拉机耕一遍;深翻后就施肥,做到层土层肥;施肥后就灌水;灌过水施化肥,并把土地细串一遍;串后再把土地平整一遍;在平好的土地上整畦背、整畦;整好后就播种。在播种前,有的耩一次化肥,并选好种籽。种籽经过风选和水选,并用药拌种,以防治地下虫害。播种后把土地再平整一遍,在黑粘土地上,还要扒一下麦垅,使麦苗便于出土。麦苗出土后,如有缺苗断垅现象要及时补足。然后根据季节变化情况,加强冬春田间管理,一直到麦收。
由于采用了这种先进的耕作方法,今年小麦播种质量比任何一年都好,已出土的麦苗,都是黑油油的,真是比往年高一头、黑一色。
高标准园田化是改进耕作方法的方向。我们在其他农作物上也要推行高标准园田化,力争明年成为亩产千斤棉、万斤粮的丰产县。


第7版()
专栏:

以不断革命精神大搞群众运动
安国农作物全面丰收
本报讯 勤劳勇敢的安国县人民,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经过一年来的苦干,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农业大丰收。
全县粮食作物平均亩产三千六百斤,比去年增长六点六七倍;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二百一十点一斤,比去年增长三点二二倍;花生平均亩产五百四十八斤,比去年增长二点六点。全县出现了亩产五千斤以上的大面积高额丰产田二万九千一百八十七亩,有两个乡达到了平均亩产五千斤以上。
农业大丰收的胜利,大大改变了安国县的经济面貌。全县平均每人合粮食四千七百斤,今年全县卖给国家粮食五千六百多万斤,储备粮食一亿四千一百多万斤。至此,粮食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农业大丰收的胜利,也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伟大作用,激发了人们不断革命的精神,掀起更大规模的生产高潮。今年农业生产战线上的胜利,也大大改变了全县的自然面貌。从去冬开始,一连苦干八个多月,使全县基本实现了灌溉机械化。到春播前,全县四十万亩白地全部实现了初级园田化。全县所种作物全部达到了种植区域化,播种规格化,优种密植化。在农作物的管理上,还实行了管理科学化。这就大大改变了全县的自然面貌。群众编了顺口溜,来歌颂自然面貌的变化:征服自然随人愿,机器马达响彻天,庄稼按人意志长,旱涝齐收双保险,地平如镜垅沟直,株行等距似线杆,地平肥足规格化,科学管理保增产。
安国县今年农业大跃进的胜利,是向自然进行斗争的结果,是由于中共安国县委和各级党组织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大搞群众运动的结果。县委根据自然的发展规律和不断革命的精神,并提出了“革命的八个月,战斗的十六节,苦干拼命干,决心胜头年”的战斗口号,按月分季,制定了全年领导生产运动的奋斗纲要。因此,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一直贯彻到全年,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第7版()
专栏:

安国县东风人民公社的大面积卫星田
耕三耙四平五遍,平地如镜埂似线;千年土地大翻身,水龙滚滚灌田园。
土地达到园田化,粮食丰产堆成山;共产主义早实现,幸福生活万万年。
(河北日报记者 李棫摄)


第7版()
专栏:

为了更美好的生活
本报记者 林沫
进了安国县境,小麦种的果然大不一样。种得早的已经出来了,叶子黑冬冬的,密的像马鬃一样。有的出土不过半个多月,就像一条绿茸茸的毯子,把地都给盖严了。
这里预示着明年小麦将放出更大的丰产“卫星”。
从种麦开始,外省外县和北京各地到这里参观的人就络绎不绝。在那些大面积的小麦“卫星”田里,光是土地耕作、种植的情况就足够引人了。这种“卫星”田,几千、几万亩一块。人们站在地边一眼望去,在几里地的范围内,全是一格格方正的畦田,横看成排,直看成行,好像摆在大地上的一面棋盘。这真是土地大翻身,自然面貌大改变。这种高标准的园田,是我国数千年来的耕作技术、近几年来的丰产经验和农业科学的结晶。参观的人都称颂安国人民这种改造自然的宏伟气魄。而耕种的人简直把这种田当作精工细作的艺术品。有些老农民说,做出这样的活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昼夜干也不觉得累。
到这里参观过田间种麦盛况的人,都为那大规模的劳动场面和群众生龙活虎般的革命干劲所感动。田野里,到处是红旗和劳动的人群,乍看起来,好像修水库的工地。全县的男女老幼一起走上劳动的战场,村子里都空了,几乎全部人马都食宿在田间。前面抢收,后面抢种。收割的、送粪的、翻地的……,各种专业耕作队采取流水作业,一浪赶着一浪。在这里,白天和黑夜的界限已经不存在了。汽灯、马灯、电石灯、纸灯笼,一切照明工具都带到了田间。星火遍地,人欢马叫,处处是高昂的军号响声,激动人心的锣鼓。夜是不眠的。人们骄傲地唱:“干劲冲日月,气势卷风云;要争卫星座,日夜不休沉!”
整个10月,人们就是这样日日夜夜地战斗着。那些翻地队的青年小伙子们,在阳光下,光着膀子比干劲,一排一排地向前推进。天下雨了,雨水在身上浇流着,他们也毫不在乎。但是这样的精锐部队并不很充足,他们有许多人上了炼铁前线。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妇女,组织起来的儿童和一些老年人,在秋收、种麦战线上起了大作用。幼儿园的孩子们,也被带到地里拣花生、摘棉花,他们把劳动当作游戏。小学生们也在教师的带领下割甘薯秧子,刨甘薯,干起活来像一阵风一样。他们干一阵活,就打起鼓、吹起号、跳起舞、唱起歌,到处为大人娱乐助兴。这种田间宣传队成为人们紧张的劳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了。
空前大丰收的景象鼓舞着人们,人民公社的幸福生活和更加美好的前景激励着人们,劳动是紧张的,又是欢乐的。“你看,什么时候有过这么多东西呵!”先锋人民公社的生产队长刘清洲向我描述着人们的心情:“如今人人吃的饱,穿的暖,到处是粮食,一看心里就喜欢!干起活来,只是个乐呵!”看看运输队的卢福元吧,他是个老胃病,又常闹牙痛,饭不能好好吃,可是一干起活来,什么都忘了。就是这种无限乐观进取的精神包围和激动着人们,热烈的劳动生活吸引着人们,有许多进了幸福院的老人,这次也都争着要到种麦的战线上,显一显自己的身手。东河村九十九岁的老人刘老拙,实在不能干什么活了,却也不愿一个人呆在家里,他要到田里听听劳动的歌声,看看遍地的灯火,分享劳动的欢乐。他望望那遍地如雪的棉花,抱一抱新出的大甘薯,随走随笑。每到一个地方看一阵子,他就为自己的年岁惋惜起来,嘴里连连地说:“要是再早几年就好了!再早几年,怎么着我拿起家伙下去闹腾一阵子!如今这么干活,欢天喜地的实在乐乎人哪!”
先锋人民公社第六生产队的队长刘德寿同我谈论起人们对劳动的认识。他说,过去人们把干活叫“受苦”,如今人们把“苦”要变成“甜”。你如果问大家:“这么日夜鏖战,不累吗?不苦吗?”他们会说:“苦是苦,但甜从哪儿来?共产党好,但他不是摇钱树,毛主席只能领导着大家干,幸福的生活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来创造。”今年我们苦干了一年,粮食达到亩产三千六百斤,吃饭的问题再也不用发愁了。今年达到吃得饱,明年我们就要吃得好。今年吃的是杂粮和甘薯,明年我们就要吃白面。今年翻地用铁锨,明年我们就要用机器。因为人们看清了共产主义这条道儿,所以我们就越干越起劲。”


第7版()
专栏:

半当整,女当男,一当十,百当千,齐心种好麦,明年吃白面。
石磊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