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新厂矿一天增加一百个 增产粮全区一年吃不完
内蒙古以惊人速度前进
本报讯 在党的伟大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正以惊人的速度飞跃发展。
解放初期,内蒙古几乎没有什么工业,现在已经有各类大小厂矿十五万八千四百六十座,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今年大跃进中兴建的。今年平均每天建成新厂矿一百座。全区一至三季度工业产值已达七亿四千多万元,提前三个月超额完成了工业生产总值比去年翻一番的计划。将近四万个各种类型的炼铁炉和炼钢炉,遍布城乡和山区、草原。解放初,内蒙古连铁锹、镐头、镰刀等简单工具都要依靠外地,现已形成一个星罗棋布的机械制造修配网。从今年1至9月份,共试制了为工农牧业生产服务和为各族人民生活需用的新产品一千四百多种。其中有许多是构造复杂、精密度较高的机械工业产品,如精密度较高的牛奶分离机,除供应自治区城镇、农村和草原需要外,还供应了吉林、山西、河北、甘肃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另外还制造了大批鼓风机和冶炼设备供应区内和外地。轻工业发展更快,目前在华北各地市场上看到一种名叫“草原牌”的白砂糖,就是内蒙古第一座现代化制糖厂——包头糖厂的产品,这座糖厂每年可生产砂糖两万多吨。从年初到10月中旬,乳品工厂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厂总和(四十三座)几乎增加一倍半。目前自治区生产的奶油、酪胶除输出社会主义国家外,还向埃及、英国等国输出。不论轻重工业,都改变了历史上输出原料、输入成品的落后状态。森林工业已由手工业操作发展成为机械化作业。1957年的木材采伐量比解放初期的1946年增长三十三倍多。
在全面大跃进中,农田水利建设一马当先。自治区灌溉面积由去年的一千二百万亩跃进到二千四百多万亩,使内蒙古的干旱面貌大大改观。施肥量增加了两倍。因而,今年农业生产获得了空前丰收。今年自治区粮食总产量(不包括大豆)预计可达一百二十八亿斤,比去年增加一点三倍,仅增产部分,即够全区九百多万人吃一年多。现在全区农村已经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
在牧区,参加牧业社和公私合营牧场的牧户由去年占总牧户的27%发展到90%以上。牲畜总头数由去年的二千二百三十九万头增加到二千五百零九万头,超额完成今年增产任务。其中有不少牧业社的牲畜纯增率达到了60%以上,创造了牲畜增殖率的最高纪录。牧区的定居地建设随着牧业合作化大发展,正在加速进行。去冬今春,牧民在草原上打了五千四百多眼新井,完成了很多小型水库、塘坝、渠道等工程,已使不少苏木(区)、牧业社实现了水利化。
与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大跃进的同时,适应着群众性的技术革命的需要,一个大规模的群众文化革命高潮正在形成。现在,区内95%以上的各族学龄儿童入了小学,高小毕业生基本上都升入了中学,普及了中小学教育。到10月1日,全区基本上扫除了各族青壮年文盲。广大农村、牧区的文化生活活跃起来了,俱乐部、民办图书馆、业余剧团和民办歌舞团、广播站、文化站已在农村普遍建立起来,牧区以“乌兰牧骑”(蒙语:红色之部)为中心的群众文化网也已形成。
(师海云、赵永西)


第5版()
专栏:

参观内蒙古自治区留言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生动活泼,干劲冲天;看到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还看到了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这是党的领导的光辉胜利,党的正确的民族政策的光辉胜利。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我们相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在已经取得胜利的基础上,遵循着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奋斗不懈,一定会在发展农业、工业、畜牧业和治沙绿化等方面获得更大的成就。把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得更好,这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作出巨大的贡献。
贺龙罗瑞卿
罗荣桓陈奇涵
聂荣臻
十月二十九日


第5版()
专栏:

并驾齐驱 力争上游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部长 胡昭衡
1958年,六亿中国人民放出一个全面大跃进的卫星。一切方面都发生了大变化,原来速度很慢的腾空而起,原来落后的迎头赶上,人们的政治思想面貌变化很大。全国各省区是这样,内蒙古自治区也是这样。
今年的大跃进,打破了一个沉重的思想枷锁。这就是内蒙古落后论。有些人并未从内蒙古自治区十周年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事实中取得教训,总看不到在党领导下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的各族人民的伟大力量,总认为内蒙古比较差劲,只能踏着别人的脚跟走路,更快的发展是不行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事实证明:在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自治区九百万各族人民,只要彻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同样可以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水利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今年内蒙古农田灌溉面积不到一年就增加了一千二百二十九万亩,比内蒙古历史上所有灌溉面积总和还要多。粮食总产量一百亿斤的跃进计划,超额28%完成了,比去年加了一番还多。畜牧业实现了合作化,战胜了去年各种严重自然灾害,获得高速度发展。许多人认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纯增率只能是5%左右的观点被打破了,今年纯增率达到12.06%,明年还有可能达到25%。全民大办工业已开始获得效果,地方工业已提前三个月超额完成全年产值计划,如果包括国营企业在内,已实现了工业生产翻一番的任务。文化教育方面,经过全民一年奋战,已经基本上扫除文盲、基本普及了中、小学教育,许多地区基本实现了“四无”,技术上的革新创造也一日千里的蓬勃发展。这一切充分说明一个真理:自治区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只要充分发扬共产主义思想,敢想敢干,一切在发展前途和速度方面的悲观论调,都是站不住脚的。
彻底打破落后论,奠定跃进信心,其意义还不仅仅在于大大促进了自治区的建设速度,而且还为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确立了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里,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有可能和先进地区和先进民族并驾齐驱么?能以同样高速度、甚至以更高的速度来进行建设而达到各民族间的差别逐渐消失么?能在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并且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积极准备条件的斗争中,力争上游么?这些都是新形势下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在跃进中必须解决的思想问题。根据一年来的经验,不论在理论上、思想上或在实践上,都已经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这就是“完全有可能”。
全面大跃进正迅速从根本上改变着自治区的面貌。和全国多数省区一样,内蒙古农业区在9月底已经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生产关系的重大改革给各民族团结互助新关系带来了新的内容。在农、牧、林、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中,各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上的联系更密切了,协作更加强了,隔阂进一步消除了,差别越来越少了,这就为今后的更大跃进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生产的更大跃进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又会为各民族间的差别逐步消失并趋向融合一体奠定基础。例如郡王旗新光牧业社,只有四十七个劳动力,在大跃进中,由于得到汉族农民弟兄的技术指导,今年一年就增加了二百一十亩水地,平均每人三亩水地,已和农业社没有什么区别;而该旗苏泊汉乡有些农业社每人平均有十头牲畜,和该旗牧业社的每人占有数也差不多。可以预料,成立人民公社后,农业社、牧业社将会合为一体,由支援变成结合,蒙汉人民在生产方面的差别就很快消失了。乌审旗牧民在扫除蒙文文盲之后,又开始扫除汉文文盲,同样可以预计,文化革命的胜利将使蒙汉人民在文化方面的差别也要逐步消失,而达到共同繁荣和共同提高。由小及大,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先进地区的关系也可以依此类推。各民族之间,进一步开展经济大协作,更频繁的文化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就必然使新的民族关系更加巩固,各民族更加亲密无间,逐步达到民族界限完全消除。显然,1958年自治区建设全面大跃进给各族人民指明一条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具体道路,这是毛泽东思想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辉煌胜利。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各兄弟民族正在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并为在生产建设更大跃进和共产主义觉悟更大提高的基础上,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准备条件。要胜利地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加强民族大团结与民族大协作,使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精神联系日益紧密,并且使群众运动不断高涨,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此,我们各族人民必须团结一致,并驾齐驱,争先恐后,苦干实干,为全面实现今年跃进任务并保证明年更大跃进而奋斗。我们要以力争上游和后来者可以居上的精神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第5版()
专栏:

团结互助 移沙填海 培育良田
千里河套产量过黄河
本报讯 今年内蒙古河套粮食作物已跨过黄河,实现了亩产四百斤的指标,河套农村已基本上公社化。
河套地区地势低洼,许多地方都是“海子”(不长庄稼的大小水潭),胜丰社主任马五挨(共产党员),凭着多年在河套种地的经验,知道海底淤泥很厚,土壤十分肥沃。这种淤泥若盖上沙土,就是头等良田。他决心移沙填海,培育良田。去年冬天,他带领一百四十多名蒙汉族社员,在数九寒天,日夜担沙填海。终于把一个面积约九百多亩、深达二、三尺的海子填平了,并播种了糜谷。根据这片庄稼的茂盛情况,预计能打二十八万多斤糜子。
在五原县乌兰浩丰民族联合社里,第十三队是由十户蒙古族和二十三户汉族社员组成的。这十户蒙古族社员中,有两户是喇嘛。一向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蒙古族牧民,就在这里一座喇嘛庙的周围积存了大量肥料,喇嘛称之为“神土”,从来没有人敢动。大跃进以来,蒙古族社员破除了迷信思想,纷纷要求把这些“神土”拉到田间,多产粮食。一个春天,这个生产队一共起挖了七万多车“神土”上到田里。目前,这些田里的庄稼长得特别好。
这几天,河套平原上的以深翻为中心的三秋工作,正在紧张进行,耕畜不足的现象日渐突出。草原上的牧民提出:“农民兄弟缺牲畜,我们那能袖手旁观”,不能只放生产大卫星,也要放出民族团结大卫星”。阿拉善旗和乌拉特中后联合旗的蒙古族牧民们挑选了上万头肥壮牛马,前来农区支援。汉族农民对这种“千里送牛马,礼重情谊长”的重大支援,甚表感激,并要以大量饲草、饲料帮助牧民兄弟的牲畜过冬过春,作为酬谢。许多牧民还对农民说:“你们若嫌牛马力气小,我们还可以给骆驼!”
(秦继仑、豪斯)


第5版()
专栏:

搭起通向人民公社的阶梯
牧区展开声势浩大的并社联社运动
本报讯 为过渡到人民公社准备条件,内蒙古自治区九十多万平方公里的草原牧区,正在开展声势浩大的并社、联社运动。全区原来二千二百八十多个小牧业生产合作社中,已有一千三百五十八个社合并成为乡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保留部分私有制度的大社九十多个。其余九百多个小社的并社工作,也将在最近期间内完成。
大社规模一般是一百户到三百户,最大的有八百多户,有的一个苏木(区)就是一个社。入社牲畜一般已达到总牲畜头数的90%以上。这和以前入社牲畜只占总头数的10%到30%相比较,大大扩大了集体所有制的比例,这就更巩固了牧区畜牧业经济中的社会主义制度。
现在,新建的大社(或联社)都办起了公共食堂、托儿所、幸福院和兽医卫生组(所)等社会福利事业,有些已实行了三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和生活集体化。解放出大批妇女劳动力,从根本上克服了过去“社小、力量薄”,不能适应大跃进形势的矛盾。今年牧区畜膘均达到了八至九成,并实现了母畜满怀。打草也比去年多一倍。新修棚圈已达三十多万个。昭乌达盟牧区现在已办起乳品、皮毛、粮米、铁木和砖瓦等加工厂三百三十五个,使草原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还有许多社合并后,立即投入了开垦饲料基地,选择定居点,修建定居房屋和兴办学校等工作。
牧民在并社中,情绪十分高涨,许多牧业社自动联合起来进行生产。自治区各级党委采取“热诚欢迎,积极领导”的方针,加强了具体领导。
(白树廉)


第5版()
专栏:

歌唱内蒙古
邢心一(一)塞外风光好
自古盛名扬
人说内蒙古
如今大变样
高楼平地起
人民建设忙(二)沙漠变绿洲
牛羊肥又壮
白云铁矿、石拐煤
包钢烟囱高万丈
大小厂矿星罗布
铁路公路像蛛网(三)飞机轮船如穿梭
四通八达邮电网
农牧水利电气化
到处一片新气象(四)过黄河赶长江
农业生产指日上
蒙汉人民大团结
建设幸福新边疆


第5版()
专栏:

请看今日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民族
达斡尔:每人平均粮食2431斤
鄂伦春:建立钢铁工业
鄂温克:自制滚珠轴承
内蒙古自治区内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三个少数民族,在大跃进中,跨过几个世纪,阔步前进。工、农、牧业生产高速度向前发展。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居住在嫩江西岸、大兴安岭东南麓,现有四万多人口,八年中增加了41%。过去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粮食不能自给自足。今年农民们投入了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积肥、农业技术改革高潮。达斡尔自治旗农田灌溉面积比去年增加了五倍,从来没有施肥习惯的山区都实现了满粪化。一个历史上最大的丰收,终于出现了:全达斡尔族自治旗平均每人收获量是二千四百三十一斤。现在,全旗已迅速地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和全民军事化。
这个旗在解放前只有三个手工业工厂,今年涌现了一千四百座工厂。并培养出三百多名民族专业工人。
全旗今年各种牲畜比去年增加了25%。各民族聚居区普及了小学教育,中学生人数大大增加。每个公社和村庄都办起了广播站、俱乐部、图书室、医院、接生站和保健室。
鄂伦春族
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兴安岭森林里的鄂伦春民族,狩猎为生,森林中野兽越打越少,最近鄂伦春自治旗党委和政府决定大办养鹿业,准备建立珍贵野生动物人工饲养场。同时,猎民们除猎捕野兽外,一部分人开始经营农牧副业。今年全旗种植三千七百五十亩粮食、蔬菜,已经获得丰收。
这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工厂。现在猎人们同当地各民族职工居民合作,办起了四十个工厂。最近几天来他们还组织了钢铁连,要建立钢铁工业。
鄂伦春人从来以游猎为生,今年实现了合作化和定居游猎。他们撇下原始的“仙人柱”(一种用桦树皮或狍皮搭盖起来的简陋住屋),搬进了新建的房舍。在安适的定居新村里,成年的猎人学习着文化,所有的学龄儿童都进了学校。医院、卫生队、文化馆、电影队建立起来了,过去为害最严重的破伤风、产褥热、麻疹等传染病已经基本消灭或被控制。八年前,鄂伦春只有九百多人,目前已增长到两千两百多人。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也是个游猎民族,共有六千二百人。这里,过去没有工业,新近出现了二百座工厂。新建的红旗铁木工厂,已开始给牧民修理和制造各种车辆和打草机。滚珠轴承厂制成了草原勒勒车用的滚珠轴承,推广后可大量减少役用牲畜,提高运输力。一座名叫“跃进”的毛织厂,为牧民生产着各种毛织品。现在,第一批鄂温克、蒙古、达斡尔族工人已在鄂温克族自治旗诞生。
几年来鄂温克自治旗牲畜总头数增加到十四万多头,与1949年比较,纯增78%到100%。草原上的饲料基地和定居建设也在迅速发展中。商业网已遍及每个苏木(区),邮电通全旗中心点。全旗85%的牧民子弟进了学校,原来的青壮年文盲绝大部分变成了有文化的人。鄂温克、蒙古等族妇女,常常利用休息时间,捧着书本,愉快地学习着。今年自治旗平均每人购买力是一百七十三元,比五年前提高近七倍。


第5版()
专栏:

参加工农业生产 学习文化政治
新庙喇嘛走向新生活
本报讯 “山清水秀是‘新庙’,白天庙上的喇嘛少;你问喇嘛那去了,庄稼地里你去找。”内蒙古伊克昭盟郡王旗新庙乡人民热情歌唱着参加劳动的喇嘛。
新庙的喇嘛,解放以来就响应了党的号召,坚决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全庙的喇嘛从1951年起成立了互助组,1953年又和汉族农民联合成立了蒙汉互助组,到1954年冬他们就加入了新丰农业社,现在他们又积极地加入了人民公社。
他们在生产上积极劳动,学到了许多生产技术,所有喇嘛都能掌握一般农业技术,都会造林修水利,还有些人会造纸、学安装修理电灯、木工、焊铜器、开粉房等。在五十七个喇嘛中已有十一个人被选为劳动模范了。七十五岁的老喇嘛贡嘎伍子,被选为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模范。
喇嘛们从1951年成立读报组,七年如一日地坚持读报。今秋,一座蒙文业余初中班已经成立,喇嘛都参加了学习。他们说:参加劳动生产后,新庙出现了“两香三不误”。两香是劳动吃饭香、睡觉香,三不误是不误劳动、不误学习、不误念经。 (袁宏贻)


第5版()
专栏:草原生意满

向幸福投资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八一”牧业社女社员兴冲冲地抱着她们世代相传、用纯银和珊瑚精制成的首饰,聚集到牧业社管理委员会。这时,有人嚷嚷着:女社员们在草原上兴建工厂来了!
从9月以来这个社已经在牧场上兴建了乳粉、皮革、毛制品加工厂等小型工厂,还办了托儿所、公共食堂。但是缝制各种服装还占去了女社员不少时间,大家就想办个缝纫厂。今天她们手里拿着的首饰,就是她们自筹资金,兴建缝纫厂的。
牧业社党支部书记德姆其克和社主任朗套热情地招待了女社员们,蒙古族女副主任苏布德和她老母亲,拿着一包三十年前她双亲送给她的嫁妆——七十三两重的银制和用珊瑚珍珠串成的装饰品,递给了党支书。她说,我们愿把这些“死宝”,变成“活宝”,在草原上建设社会主义。
“我也要向幸福投资”,一位老妈妈把一把闪闪发亮的银制套的蒙古刀,递给支部书记。她叫色尔吉,那把刀是她丈夫的遗物。从前,牧民们把这种遗物,作为永久纪念。色尔吉妈妈觉得建立起工厂,就是最好的纪念。接着,一个名叫得策力的中年妇女,也把两个各一钱多重的金戒指和一块四钱重的纯金,递给了社主任。早在1946年,国民党匪军把得策力一家人的衣被都给抢光,还殴打着要金银。但她没拿出一分银。
妇女们越聚越多。不到一小时,共投资三百八十九两多银子一百八十九两多珊瑚和六钱多金子。
(密吉德道尔吉)(附图片)
为了能抽出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畜牧业生产上,鄂温克族人民组织了许多缝纫小组,帮助社员缝制衣服。 新华社记者 阿尔泰摄


第5版()
专栏:草原生意满

“牧业城”
一走进内蒙古苏尼特旗巴音策力牧业社,迎面看到五条整齐的街道,这是由八十多座蒙古包组成的。在蒙古包群中间,矗立着十幢土木结构的房屋,村北的草地上,还有一群蒙古族社员,正在那里打地基盖新房。
自古以来,在内蒙古游牧区里,还未出现过这样的蒙古包村落。今年,牧区牧业社并大社,这个社由二十六户扩大到一百二十七户,才诞生了这个新型的牧村。社员们亲切的称呼它为“牧业城”。
“牧业城”建立后,草原上出现了许多新鲜事情。这里有个乳粉厂,厂房是座中型蒙古包。厂里有两个中年牧民妇女在生产全脂乳粉,她们过去一直在放羊挤奶,一个月前才学会生产乳粉技术。在其他一些蒙古包里,还有皮毛、木材、缝纫、拆洗等小型加工厂。社员们所用的木器、皮张、衣服等,都能自己加工生产了。全民大炼钢铁的消息传到这里以后,他们骑马上山,为国家开采铁矿石。在采矿过程中,还找到一个铜矿,现在正准备开采和冶炼。
“牧业城”里,还有牧业社自办的兽医站、小学、托儿所、牧人保健所、图书馆和业余歌舞小组。(附图片)
布和朝鲁插图


第5版()
专栏:草原生意满

子孙满堂
在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畔巴音布日德牧业社里,有一位叫莫赫尼的七十二岁的老人,他有七个孙子,最大的一个十岁,其中有六个是在1951年以后生的。
十年前,这是一个连婴儿哭泣的声音都很难听到的地方。莫赫尼老人的儿子——登巴尔勒和巴拉道尔吉兄弟俩,曾有过三、四个孩子,有的因性病,有的因旧法接生患了破伤风等病症,生下来不几天都死掉了。莫赫尼老人感到生活孤寂,大儿子登巴尔勒在绝望中向别人要了一个孩子,这就是大孩子色力吉米德格。
从1951年开始,党和人民政府派出性病防治工作队,为他们驱逐了病魔,并大力推行了新法接生,生一个活一个,才有了今天子孙满堂的欢乐日子。
(白树廉)(附图片)
胡钧插图


第5版()
专栏:

今日包头
本报记者 林田
每天,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大青山和乌拉山前一排排的工厂和楼房的玻璃窗上便反射出一片红霞,突入晴空的烟囱和冷却塔,吐出团团黑烟和白色的热气。汽笛四处呼应,宽阔的马路两旁,上下班的男女职工熙熙攘攘。街市以外新的建设工地上,飘着无数面火似的红旗,密林似的建筑物和脚手架上面和四周是忘我劳动的人们。一到晚间,从大青山和乌拉山脚到黄河边,一片灯光如同繁星。四处的小高炉群的火焰映红了天空,土焦炉群像一丛丛篝火,电焊工们在各处工地上放出“闪电”。
这里,就是包头。就是内蒙古最大的新兴工业城市,祖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
解放前夕,包头只有四个破烂的小工厂,全市只有十七盏半明不灭的路灯。解放以后,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了经济恢复和改造工作。
最近在包头开现场会议的全国建筑业代表参观以后说:包头是全国发展得最快的城市之一。的确,在短短的五、六年里,包头从一个十多万人口的商业城市发展成了六十五万人的工业城市。全市新增的工业和民用建筑面积达三百多万平方公尺,等于1952年所有建筑面积的四倍多。
新的工业,新的市区,都是平地起家。
让我们先看看包钢吧!
去年春天,我第一次到包头,从旧市区坐汽车通过一条伸展在草原上的马路,走了二十多公里,来到了正兴工的包钢职工居住区,看见许多工人在沙地上盖房子。包钢总公司一位秘书领我们到了厂区。他手指一伸兴致勃勃地讲道:从山根向南,是我们的选矿烧结厂、焦化厂、炼铁厂、炼钢厂、初轧厂、大型轧钢厂、轨梁轧厂……。实际上,当时,我们眼前却是一片沙丘旷野。可是现在呢?炼铁厂里全国最大的一号高炉雄伟的炉体和热风炉站起来啦!七十多公尺高的大塔式吊车,抬起巨臂,把最后几圈庞大的炉圈一个个举向高空。炉体上的大红字标语写着:“苦干恶战,赶石钢,超武汉;大干三十五(天),争取二十六,创造高炉外壳安装最高纪录!”这些安装工和电焊工们不是说大话,原计划两个半月安装好二十二圈炉体外壳,他们二十天就安好了十七圈。按常规,要四十五天安装一座热风炉,他们七天十六小时安了两座,每座高四十多公尺,光是钢板焊接缝合起来就有十二里路长。在厂区方圆十几里之内,到处是建筑群,到处是车水马龙机器叫。上半年他们的中心口号还是明年“十一”出铁,现在又改为:明年“十一”出钢。
和钢铁区比翼的,是一个新兴的机械工业区。前几天,我们在这个区看过建筑工人们放快速施工卫星。工人们要用二十三天时间建成一座建筑面积一万八千平方公尺的厂房,几部吊车正安装梁架。我们看到一个女驾驶员操纵着一个大吊车,每隔几分钟就把一根大混凝土桁架放在高高的柱顶上。砌墙的人站在活动脚手架上,隔一会拉一拉滑车链子,脚手架就向上升起。这厂房眼看向上长。这是一种有高度组织性的战斗。工人的快板诗写道:建筑队伍军事化,思想共产主义化,手中工具就是枪,上班就是上战场,一寸光阴一寸钢,一秒时间不能让。
包钢带动起来的,不仅是一批大企业,而且大的带中的,中的带小的,出现了一个大、中、小工业之花齐放的局面。目前全市已有市和区所属工矿一百四十个,民办工厂六百五十九个。各大厂矿的卫星厂还不包括在内。大跃进以前,包头的地方工业主要是为大工业建设和本市人民生活服务的。那时人们设想,包头市要对自治区的经济发展直接起到作用,还要待这个工业基地基本建成以后。但是,现在,情况大变了。包头市已经能够制造汽车、拖拉机,能够成批生产十三立方公尺到八十立方公尺小高炉整套设备,能制造二十吨以下平炉和六吨以下转炉等炼钢设备。第三季度,光是地方工业系统就为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生产了四十二套十三立方公尺以上小高炉设备,此外还生产了许多中小型的冶炼设备、矿山开采设备、电气设备、水泥制造设备、制糖设备和数百部锅驼机等。全民办钢铁的运动掀起以后,全市的小高炉、土高炉已林立成群,四座炼钢转炉和一座电炉已投入生产,到年底,全市要生产十万吨铁,八万五千吨钢。包头市提前担负起了装备自治区工、农、牧业的任务。
包头,不仅将要为全国提供大型钢材、重型钢轨钢梁等产品,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技术革命提供装备,而且要为自治区提供人材,特别要为内蒙古各族人民培养一支现代工人队伍。现在,包头市已有十三万名职工,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来自鞍山、沈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技术工人,人们以尊敬的心情把他们称作内蒙古技术力量的“母机”。中共包头市委和包钢等大企业的党委,都特别重视培养蒙古族和区内少数民族职工,现在全市有蒙古、回、达斡尔等民族职工五千多人。其中蒙古族职工比1952年增加了十多倍,他们有的担负着包钢总公司副经理和各厂矿的领导职务。前几天,我们在白云鄂博铁矿山一台刚上山的大电铲上遇到了几个蒙古族小伙子。他们都是刚从骑兵部队复员,在包钢技工学校学了文化,又来学当电铲手的。有一个圆胖红脸的小伙子色吉拉胡热情地向我们讲这个大电铲的性能构造:它一铲能铲四立方矿石,合十来吨,……我问他:“你能开动吗?”他说:“有汉族老师傅指点着能行。我们从小放牛,大了就当兵骑马,没想到今天能开这个大家伙。”说着幸福地笑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