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上游水库自造器材争得上游
赤手空拳办工厂 冲天干劲找材料
水库修得快又好 供给农田喝个饱
编者按:一个更大规模的冬修水利高潮就要来到了。在大修水利运动中,各地需要的建筑器材数量很大。怎样解决器材问题?是坐等上级调拨,还是依靠群众就地制造,就地解决?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两条路线的分歧。今天本报发表的江西临川县上游水库,自办工厂,自造器材,保证工程正常进行的消息,对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值得各地重视。
本报南昌电 今年兴修水利,器材缺乏怎么办?江西省临川县上游水库工地经过辩论之后,发动群众用土办法大办工地工厂,自力更生生产各种器材。这样做,不仅保证了工程正常施工和必要的质量,同时还节省了大量投资。
现在上游水库大办工地工厂的做法,已在临川县各个水利工地上普遍推行,对促进当前水利建设运动的迅速开展起了重大作用。
上游水库是临川县今年筹建的社办公助的较大型的水利工程之一。受益地区跨七个公社的十多万亩田。按照设计,拦水大坝、长达一百华里的干渠和若干支渠上的各项建筑物共需要水泥三百多吨,钢筋二十四吨。同时,由于干渠要穿过十九座大山,石方工程还需要十多吨炸药和大量雷管。但碰到的困难是:今年国家供应这些器材物资的数量有限,即使照顾较大的工程,分配给的水泥也只及计划的15%,钢筋只及计划的30%,其他炸药等则根本没有。派人到外地采购也一无所获。在这种情况下,是停工待料呢?还是自力更生的解决以保证工程的进行?开始在工地许多干部和群众中认为只有停工待料,等一等再说,反正国家早晚终会给想办法的。他们认为,器材是工厂造的,工地上没人懂得这套技术,没有设备,靠一双空手搞不了。
为了破除这种消极等待情绪和保守思想,工地党委会首先在干部和群众中组织了大辩论,辩论的主要问题是:要不要又快又好的修好水库?要修好水库依靠谁来解决器材问题?能不能解决器材困难?通过辩论,使大家认识到:如果不抓紧时间修水库,现在工程多拖一天就少收一斤粮,水库修不起,明年十多万亩田就得继续受旱,要损失千万斤粮食。因此大家自己得出结论说:光等待器材是不行的,应赶快行动起来,自己想办法。这时许多人大胆提出了“凭着双手创工厂,干劲突破材料关”的建议。
但是具体办法从哪里来呢?在党委会的领导下又紧接着开展了一个“献计找计、大办工地工厂”的运动,干部群众积极参加,立即分项目成立了各种专门研究和试制小组。人们不懂得技术就去学、去找。例如,水泥小组根本不知道水泥是怎样做成的,就特地赶到南昌的工厂参观。参观后是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工厂用的是立窑,建一个需二、三百元,一个多月才能建成,这对工地来说不仅花钱太多,时间也不允许;另外工厂筛灰用的是每平方公尺四万九千个眼的细筛子,工地也买不到。于是他们就仿照立窑的形式用碎砖头建了座小砖窑,装进从山上挖的粘土试烧,经过三天三夜的试验,多次失败,终于烧出了两斤低标号的水泥。又进一步研究改进技术,接着四百号的水泥也成功了。钢筋小组用社员献的废钢铁也试制成了各种规格的钢筋,并且设法消灭了手工打铁出现的裂缝。炸药小组也找到了土法炼硝的办法,利用工地上社员迁移后的老屋陈墙的硝土提炼出硝酸钾,然后配上硫磺和杉木炭制成了土炸药,试验证明爆炸力抵得上黄色炸药的70%。雷管小组也不甘落后,转业军人王博如用废洋铁皮和猎枪上使用的红药等制成了土雷管。这些土办法,制做技术和设备都很简单,所以不到十天工夫,在工地上就建起了水泥厂、钢筋厂、炸药厂和雷管厂。现在,水泥厂共有大小四座砖窑,每出一次窑即可产水泥二十五吨;钢筋厂在社员献铁献料的支援下,每天可以打制钢筋六百多斤。炸药厂共有三十一口铁锅熬硝,连熬硝带配制每天可以生产炸药五百多斤。雷管厂不经常生产,需要时每人不到一分钟就可以装好一个。因此工程所需要的器材都及时从这里得到了供应。同时由于这些东西大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制造的,据初步核算,工程造价还可比原来降低一半左右。
(马锺明)(附图片)
甘肃武山县各乡的劳动大军,在邓家堡山顶上修筑水库。
             新华社记者 郝常耕摄


第3版()
专栏:

摸清土壤的底
程浦
在农业生产中,要想获得高额的产量,一方面需要根据“因地种植”的原则,把各种农作物种植在最适合它们的土地上;另方面又需要积极地改良土壤,不断地提高土壤的肥力,以便获得越来越高的农作物产量。中共中央关于深耕和改良土壤的指示中指出:水肥土种密等增产措施的中心是土。因为灌溉、施肥、密植、推广良种,都需要根据土壤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做法。为了合理地利用土壤和改良土壤,为了制订正确的农业发展规划,必须摸清土壤的底。因此,开展土壤调查工作就很必要了。
有人会说,广大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经熟悉了本地的土壤情况,在合理利用土地方面也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因此不调查土壤,一样地可以增产。的确,每个村庄都有一些有经验的老农,熟悉本地土壤的脾气,也懂得哪块地该种什么庄稼。农民的这些经验是值得重视的,但是,不能否认这些经验还零碎不系统,所起的作用还不大。今年四川南部县就有不少大量施肥加工培植的试验田作物产量不高,或者作物大量倒伏,或者并未达到预期的增产效果。这就因为对土壤和肥料缺乏研究,对按土地、按作物需要合理施肥缺乏足够的知识和办法。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事情。这就要求对于土壤进行有系统的科学的调查。当然,在土壤调查中,需要认真研究和吸取老农的经验。
从改善领导作风的角度看,土壤调查更有其重要意义。对本地的土壤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在制订计划和指导生产当中,就容易避免主观主义的毛病。
土壤调查是一项专门的科学工作,要一些普通的农民和农村干部来做土壤的分析化验,这能够办到吗?不少地区的经验证明:完全可能。这里首先必须破除对土壤科学的迷信。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干部一年到头同土壤打交道,他们虽然不一定读过土壤学,但是对于土壤的感性知识是知道很多的。如果再对他们讲授一些土壤学的基本知识,传授几种简单的土壤测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他们就能够把土壤调查的工作担负起来。当然,在这项工作中,也需要科学机关、大中学校的协助。四川省南部县、甘肃省秦安县、贵州省施秉县等地,今年采取短期训练的办法,培养出一大批土壤调查人材,胜利地完成了土壤调查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拟出了改良土壤方案。经过土壤调查,许多干部培养起研究土壤科学的兴趣。只要他们坚持发扬这种钻劲,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他们一定能够成为一批理论联系实际的土壤学专家。
目前各个地区和人民公社正在制订土地利用规划和明年农业生产计划,今冬明春各地都将大力进行改良土壤、水利建设、植树造林、积肥造肥等工作。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研究土壤方面的资料。因此,尽可能结合上述这些工作,组织力量广泛开展土壤调查工作。


第3版()
专栏:

抓住生产间隙 突击调运粮食
湖南超额完成外调任务
河南河北等五省出现六十多个完成粮食征购任务的“红旗县”
据新华社长沙电 10月29日,长沙火车站八十一个车皮,满载着约三千吨大米运往北京、上海、天津、鞍山等工业城市。至此,湖南省10月份已外调大米二亿四千八百万斤,超额完成这个月外调任务三百万斤。这个月全省完成外调大米数量较去年同期多51%。现在,许多港口码头上成堆的粮食,仍源源不断地运向工业城市。
今年湖南省粮食作物空前丰收,粮食总产量比去年翻一番以上。今年外调大米约较去年增加三亿斤。当前的状况是:下面粮食多,但由于农村劳力紧张,运输工具不足,在过去三个月,粮食外调计划都完成得不够好。10月中旬,全省粮食局长会议后,各地党委都注意了这一工作。他们在突破当前劳力、运输工具不足的困难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是:首先,各地充分发挥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抓住生产间隙,由党委书记挂帅,采取兵团作战的方式,进行突击集运。东安县进行了四次突击运粮,10月份全县完成外调粮食任务110%。其次,各地因地制宜地改进了粮食收购工作,使收购与粮运结合起来。在全省粮食主要产区的洞庭湖滨农民都推行“就船入库,就社验质,就船调运”的办法,做到随收随运到集中地点,避免了船只中途装卸、转运,加速了粮食的集运。第三,各部门、各县间互相协作配合,采取车船衔接,直线运输和跨界交粮等办法,缩短运距,充分发挥运输工具效能,对保证粮食调运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全省炼铁基地之一的攸县,充分利用运铁汽车回空时运粮,节约运费七千一百九十六元,加上采取跨县交粮,缩短运距等办法,共节约近七万个劳动日。这个县10月份超额完成外调任务八十六万多斤。
据新华社讯 以大运动套小运动、蚂蚁搬泰山、短期突击完成为特点的全国粮食征购运动已经迅速展开。在当前繁忙的钢铁、秋收运输线上,到处都夹有送粮的车船,突击赶运粮食入库。据粮食部10月25、26两日召开的全国粮食电话会议汇报:河南、河北、安徽、湖南和山东五省已经出现了六十多个完成或超额完成粮食征购任务的“红旗县”。全国各地征购工作进展迟缓的现象已有所改变,许多地区入库速度比往年同期加快了一倍到数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突击完成农产品收购调运任务的紧急指示,是扭转粮食征购工作进展迟缓的一个动力。指示下达后,各省、区都召集会议对粮食征购工作作了检查和布置。大部分省还派出检查组、工作队,深入公社检查征购工作,帮助突击入库。
在突击征购入库高潮中,几千万运送钢铁的回空车船,河南、河北等省数以百万计的手推车、自行车,黄河的羊皮筏,南方的竹木排,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都由公社统一安排利用起来运粮。湖北、山东、河南等省在不影响钢铁和三秋生产的前提下,广泛发动城市闲散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组成上百万的各种征购入库专业大军。他们采用大协作、流水作业的操作办法,不误生产,还大大加快了入库进度。
各地人民公社社员广泛参加了征购入库工作。许多地区的公社里普遍建立了粮食验质、翻晒、过磅、评价、记账小组。粮食大都是就社验质、就社评价、就社过账、就社转运,入库速度很快。


第3版()
专栏:

看土施肥 增产百倍
南部县开展土壤普查运动,让各种措施发挥更大作用
本报讯 记者于竞祁报道:四川省南部县结合深翻地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土壤普查鉴定运动,以便有效地改良土壤,更好地合理施肥和密植,为明年更大的跃进创造条件。
9月上旬以来,全县以农民技术员为骨干的一千多土壤普查鉴定队员已全部出动。他们夜以继日地调查和研究全县土壤情况,准备制订全县土壤改良规划,同时对所有小春高产试验田的土壤进行逐块鉴定,订出合理施肥规划。全县预计两个月就可以完成这项任务。
南部县是四川今年农业生产跃进较快的一个县。全县小春作物、早稻、中稻增产都很大,并成为川北丘陵区的第一个中稻千斤县。跃进快的重要原因是全县人民大力地推行了深耕、密植、增施肥料等许多先进措施和对土地进行了加工,其中特别是肥料增加很多。但在生产中也出现了一个问题:不少大量施肥加意培植的试验田产量反而不高,许多土壤良好的田地作物大量倒伏,或并未达到预期增产效果。因而使部分干部和群众对肥料又喜又怕,对改良土壤的效果发生怀疑。
中共南部县委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过去对土地和肥料问题缺乏研究,对按土地、按作物需要合理施肥缺乏足够知识和办法。这个问题还直接影响到深耕、密植等先进措施如何更好地贯彻。因此,县委决定依靠群众,开展全县土壤鉴定工作。在科学机关的帮助下,全县从7月份开始,先后已办了三期训练班,训练了四百多名农民技术员。随即以他们为骨干,吸收老农民、社干部和中小学教师参加,迅速组成了一千多人的土地普查鉴定大军。目前,已经扩大成一万多人的群众普查队,每个生产大队都有由四五名懂技术的群众组成的普查小组。
南部县经过训练的农民技术员一般地都掌握了三门技术:(1)能测出土壤中各种养分;(2)能识别土壤的母质、种类、分布、性状,能画出土壤分布及改良图;(3)能提出土壤改良办法和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的施肥要求。现在有80%以上的人都能独立工作。
经过一个多月群众性的普查之后,已经掌握了全县代表性土壤的特点。全县最多的是紫色土壤。这是一种属于中性的土壤,含氮、磷、钾都丰富。这种土壤可根据深耕程度,按不同作物,以及作物不同的生长期,确定施肥量和各类肥的比例。第二类是黄色土壤,这是一种酸性较大的土壤。改造时,需加碱性物。对这类土壤除深耕外,施肥时要多注意施用含磷钾多的肥料。第三类是红色土壤,土质不好,但它占比率不大。经过对这些代表性的土壤的化学分析,使人对全县土壤的情况有了底。对全县十几万亩小麦和油菜试验田也都进行了普查和鉴定,根据每亩耕地的土壤特点,确定了施肥方案,使施肥有了科学根据,不盲目了。同时,经过这次群众性的,土壤普查工作,也壮大了土壤鉴定的普查队伍,由专业技术人员普及到广大群众。
土壤普查鉴定工作,已经在农业生产上起了重要作用。许多公社的中稻和棉花由于通过土壤鉴定而改变了原来的管理措施,促进了增产。同时,全县干部群众情绪高涨,计划把十几万亩薄土加厚,有二十万亩耕地参加小春作物亩产万斤粮的竞赛。


第3版()
专栏:

山西开展“第二次秋收”
陕西咸阳纠正收打粗糙抛撒粮棉现象
据新华社太原电 山西省农村组成拣粮大军,展开了“第二次秋收”运动,决心把一年来苦战的成果,颗粒不丢地拿到手里。
“第二次秋收”运动,是最近省、专区、县、乡、社秋收检查团,深入田间检查,发现各地在连夜抢收中有丢穗、掉粒的现象以后决定展开的。各人民公社积极响应这一号召,立即发动妇女、老人和小孩,组成了“第二次秋收”大军。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块块查、穗穗拾、粒粒拣,成穗的拣起来,不成穗的抓起来”。
据长治、雁北、祈县、榆次等地区初步统计,他们已经拣回粮食一亿二千一百多万斤。
本报西安电 陕西咸阳县农村的各级党组织采取有效措施,教育农民细收细打,拣拾抛撒的粮食颗粒和落地棉花。现在,全县已组织起一千二百多个专业队,在田野安营扎寨,日夜鏖战,力争把丰收果实全部拿回来。
咸阳县今年二十五万多亩秋田和十六万亩棉花,比去年增产一倍以上。全县公社化后,有些农民陶醉于丰产的喜悦里,错误的认为粮食总是吃不完,不爱惜粮食,抛撒颗粒的现象比较普遍。据咸阳县人委负责同志告诉记者,目前各地棉花因拾的不净,每亩一般损失三斤左右,全县共损失籽棉四十四万多斤,合皮棉十六万多斤。包谷和绿豆两项的损失,即达二百四十三万五千斤。中共咸阳县委和县人委对各地抛撒粮食现象极为注意,要求各地立即纠正这种偏向。把能够拾回的棒子和豆角拾回来;正在收获的应认真细收、细打。目前,全县已组织起七万多人的秋收大军,日夜鏖战。红旗、红光、五星、五一四个公社经过几天努力,已在收过的包谷和绿豆地里拣回四十五万多斤粮食。


第3版()
专栏:半月农情

半月农情
“寒露”(10月9日)——“霜降”(10月24日)
在这半个月里,全国农村仍在紧张地进行秋收、秋耕和秋种。
在这个时期,主要收获的作物是薯类、棉花、晚稻和部分油料等。北方地区自10月上旬以后,进入普遍收刨甘薯阶段。许多地区已在“霜降”前收获完了,进度迟缓的地区将要拖到11月上旬才能结束。不少地区由于采用了刨薯犁,大大加快了收获速度。
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在10月中也开始收刨甘薯,这里的全面收刨要在“立冬”前后。
各棉区在这个时期继续收摘棉花。到10月中旬,陕西已摘花四到五次,已有70%的棉花收摘回来;湖北棉区普遍收摘两次,半数摘了四次以上。许多棉区在收摘棉花的同时,还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棉花早熟并防止霜害。
南方大部地区普遍开镰收割一季晚稻,10月下旬进入收割大忙。从已收获的晚稻产量看,许多地区提出“晚稻赶早稻”的口号已经实现。江西赣县已收的十万多亩晚稻,平均亩产一千一百多斤,超出早稻平均产量二百七十多斤。南方地区的部分早插的双季晚稻也到了收割的时候。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地进入10月以后相继出现翻地高潮。这些地区的翻地指标是:在封冻以前翻完应翻的秋茬地。这些地区在翻地运动中,还出现了不少进度快、质量好的翻地“卫星”。
南方许多地区也在边收边耕。这里的秋耕任务大的县,都准备了大量深翻工具。如浙江平湖县在耕前赶制了深耕犁八千多部、绳索牵引机二千二百多台。
黄河流域的秋播在“霜降”前已基本结束。淮河、长江流域10月中虽然多雨,但播麦工作仍在继续进行。淮北地区在阴雨情况下,每天播种进度仍保持六十万亩。许多地区都在秋播以后开始了麦田的查苗、补种。河北省许多县开展麦田“十查”、“十补”运动,做到逐块检查,逐垅检查,缺啥补啥。江苏省的一些人民公社,建立了麦田管理责任制。
四川、浙江、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区育苗移栽的油菜,一般已有三到五个真叶,部分已开始向本田里移植。广东、广西、福建的越冬油菜将在11月上旬开始播种。今年许多油菜产区都做到了“随种,随管,种完,管好”,提前进行了油菜苗期管理。从一些地区的情况看,部分直播油菜的播种进度则很缓慢,不少县还有半数左右的直播油菜有待“霜降”以后播种。这是今年秋播油菜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为明年增产选留良种、防治越冬害虫和为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作好准备等工作,也是许多地区在这个阶段的部分农事活动。


第3版()
专栏:

向工具要劳力 用工具争时间
广西玉林专区基本实现收割器化
据广西日报消息 玉林专区大力开展秋收工具改革运动,至10月21日,全区制出收割器十八万二千多部,按全专区目前参加秋收的劳力计算,平均每三个多人有一架,基本实现收割器化。
这个专区9月间就在北流召开了工具改革现场会议,布置各县坚决搞好工具改革。各地都通过大辩论摆情况,算劳力账,充分认识到今年秋收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集中、量大、劳力不足,而地委要求今年秋收在11月10日基本结束,以便争取主动。这就必须大搞工具改革,特别是推广收割器。北流县前进公社算了一个细账,全公社留后方的劳动力四千五百八十八人,二万五千亩晚糙,如按老办法秋收,要做一百三十天,才能收割完;如用收割器、打谷机和用车子运输,可缩为二十五天。博白凤山公社双龙工区试验结果,用手镰刀收割每人每天收三分,全部晚稻要二十五天才能收割完;如用收割器一人一天可割二至三亩,这样六天可收割完。通过辩论和试用收割器,使大家认识到,必须大搞收割器。陆川县各公社认识工具改革的重要后,九个公社即抽出九个乡委委员专门领导这一工作。北流前进公社提出要向工具索取劳力,向工具索取时间的口号,大搞工具改革群众运动,出动二千七百多人,仅两天时间做出收割器二千九百六十二个。
全区基本实现收割器化,是在抽调大批劳力支援钢铁生产,留在后方的劳力不多的情况下进行的。玉林地委先后发出两次指示,强调工具改革要大搞群众运动,人人动手,限期在10月20日实现收割器化,必须纠正光依靠工匠动手,慢吞吞的现象。各地根据指示立即发动群众以工匠传授技术,带动群众,人人动手,首先攻破技术关。
各地在大搞工具改革群众运动中,还发动群众献铁、找木料。博白宁潭公社缺铁九千多斤,发动社员献铁就解决了。
为保证收割器的质量,各地在搞工具改革中,还贯彻边制造、边检查的办法,使收割器能保证质量。在制造后,还及时训练收割手,教会人人使用。


第3版()
专栏:

割禾器在应城显威力
据湖北日报消息 应城县在秋收中,广大群众只经过五昼夜的实干巧干,全县消灭了旧式镰刀割禾,五天时间制造了三万五千多部割禾器,实现了快速割禾器化。从而,全县二十八万亩一季晚粳和十三万亩双季晚稻,只要五天时间,就可全部割完。仅此一项,全县即可节省四十万个劳动日。


第3版()
专栏:

新式快速收割器
比人工提高效率五倍比旧收割器提高效率一倍
浙江省最近改制的新式快速收割器是在湖南的快速收割器的基础上改进成功的。
现将这种新式快速收割器的特点、构造和使用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特点
1、割得快工效高:据试验结果,每天(以十小时计算)每人可割四到六亩,比人工提高工效三到五倍;比原来的快速收割器还要提高工效一倍左右。
2、能收割倒伏的稻:它不但很适合收割竖立的稻,而且也适合收割倒伏程度达十五度的稻(即倒伏到快要着泥的稻)。对倒伏程度达十五度以下、十六度以上的稻,只要在装稻架的右侧或左侧安装上“竹弓扶稻架”也可以收割。这是它最优越的地方。此外,无论在水田或干田也都能使用。
3、技术容易掌握:一个多钟头就可以学会。
4、操作省力:妇女、半劳力都可以使用。
5、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只需少量铁、木、竹材料,人民公社的铁匠和木匠都可以制造,每部成本只需三元左右。
构造
构造非常简单,由木手柄(也可用竹代替)、装稻架、镰刀等三部分构成。木手柄通过一根支条安装在装稻架上,底部与镰刀相接;装稻架由竹片与小木条制成,上面形成一个前低后高的梯形架子,底部的两根小木条形成船底形,尖端稍向上翘起,底部要高出镰刀。
装稻架的作用有二:一是将稻分开,还可把倒伏较严重的稻扶起进入镰刀,以便切割;二是将割下的稻装在里面。
镰刀由两块刀片组成,刀片刃口部分是锯齿形的,掺有钢。两块刀片相吻合的中部,必须留出一公厘的缝,两块刀片尾部相合处并留一个方孔,残草通过小方孔间隙漏下,能避免刀片堵塞稻草而影响工作。两块刀片的最尾部上面各有三个孔,铁钉就从孔中穿过钉在木手柄的底部。两块刀片的尖端固定在两边的船形木条内,以免镰刀晃动。
使用方法
1、使用时,一手握住柄把,一手握住木柄或两手握住柄把上,向前推进。一次推一行。株距很密的,一次能割五十多丛,放成一堆。
2、割稻时,镰刀尖端与地面的高度距离要适当,如镰刀向上翘得过高,就会割不断;如向下过低,则会插入泥内。
3、推着向前行进时,如发现推不动,这是因为镰刀刃口上被堵塞了。这时不应继续再割,而应把已割的稻卸掉,并将镰刀上的残草加以清除后再割,否则会有推动费力、割不断或割不净的毛病发生。
4、镰刀收割时间久了,常有残草缠在上面,必须注意经常清除。否则将会发生割不净或推不动的现象。
5、向前推进的速度,以快一些为好。
6、收割的方法,应看实际情况确定。一般的原则是:选择很直的行子收割,倒伏程度轻微的,可以按倒伏的方向收割,也可按倒伏的方向横割。但如果倒伏程度很严重的,就必须按倒伏的方向横割。
7、当稻割断满装在装稻架而需要卸掉在地面上的时候,可将收割器立起,稻就顺着向下倒去,这时只需要用脚踩一下,即可卸掉在地上。
(原载浙江日报)(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