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
专栏:
国务院关于抓紧时机努力做好农产品收购工作的指示
目前全国的农产品收购工作,有些地区有些品种已经完成或者超额完成任务,有些地区已经进入扫尾阶段,有些地区离完成任务还远。无论那一类地区都必须切实做好农产品收购工作,争取多购。没有完成任务的地区,更应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全面地完成和超额完成各种农产品收购任务。
根据各地和各部门的报告,截至1957年12月上、中旬,除了食用植物油脂、烤烟等因为受灾减产而使收购量比1956年同期减少较多以外,其他农产品的收购量都比1956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是粮食、棉花的收购进度比1956年同期要快得多,成绩是很显著的。这是全国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大辩论,广大农民社会主义觉悟进一步提高和国家工作人员辛勤工作的结果。
但是,收购工作上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这一生产年度农产品收购的情况在地区和品种上比往年更不平衡。这是一个值得严重注意的情况。这种情况是不是反映农村已经没有农产品可以收购了呢?不是的。除了局部地区农产品已经出售完毕以外,整个地说来,主要还是应当收购的农产品还没有为我们及时地收购起来。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不少地方在农村中心工作转入兴修水利运动和积肥运动中,没有把农产品收购工作同时加以妥善安排。其次,有些地区发生了松劲现象,没有拿出必要的力量来掌握农产品的收购工作,在一些干部中间滋长了盲目乐观情绪或者畏难情绪,这对于农产品收购工作也有一定影响。凡是发生上述情况的地区,必须扭转这种情况。
国务院认为,对于一切必需收购而又可能收购的农产品,应该想尽办法如数地收购起来。为此,各地对于农产品收购工作要切实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各级人民委员会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和部署下,调配必要的领导力量和工作干部,专门领导、掌握和检查各种农产品的收购工作,并且妥善地解决兴修水利运动和积肥运动同农产品收购工作之间的劳动力安排问题,既要能够很好地完成兴修水利和积肥的工作,又要能够将应多收购的农副产品很好地收购起来。
第二、除了继续动员农业社和农民出售农产品以外,更重要的是采购部门要深入农村登社登门收购。目前农村正在投入紧张的兴修水利运动和积肥运动,基层干部很难全面照顾农产品收购工作。因此,各地必须结合农村生产运动,利用生产间隙和田间休息的时间,动员农业社和农民出售农产品以完成国家收购任务。一切采购机构,这时候必须相应地改变收购方式,动员全部力量并且准备必要的运输工具深入农村登社登门收购,同时背货下乡支持收购。此外,还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农业社做好过秤记账和其他经济工作。
第三、要求农业社应该调配和组织必要的劳动力,进行农产品的采摘、剥制和初步加工。根据各地反映,许多农业社由于没有及时调配和组织必要的劳动力进行农产品的采摘、剥制和初步加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农产品收购任务的完成,甚至使农产品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受到很大损失,这种情况不管是对国家还是对农业社都很不利,必须迅速加以改变。
第四、必须对收购工作进行一次全面复查,并且紧紧抓住重点品种,对那些任务完成得不好或者收购潜力较大的重点地区特别抓紧。在复查中,对收购任务可能完成而又没有完成的地区固然要全力以赴,就是对那些任务已经完成但还有收购潜力的地区,也应该尽量多收购一些。但是,决不允许向农业社和农民购买过头粮。
第五、继续加强市场管理,防止和打击投机现象。自从国务院发布“关于由国家计划收购(统购)和统一收购的农产品和其他物资不准进入自由市场的规定”以来,保证了农产品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最近某些地方反映投机现象仍有发生,各地对于这种现象要严加防止,已经发生这种现象的应该给予应有的打击。
第六、各地必须在复查粮食统购的同时,切实安排农村粮食统销工作。从许多地区反映的情况看:目前农村粮食工作上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统购工作没有同统销工作结合进行,而且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因此,各地在复查粮食统购的时候,必须把安排统销工作当作一个更为重大的任务来完成。否则,就很难保证今年青黄不接季节的粮食供应不发生问题。这个问题特别重要。
第七、今年食用植物油脂,有些品种的统购进度非常迟缓,其原因除因灾减产外,工作上存在着缺点,也有很大关系。截止12月中旬,全国购进食油(包括油料折油)只完成任务的45.09%,比1956年同期减少15.3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1957年12月份起,统购进度已出现逐旬下降的现象。因此,必须争取在丰产地区保证超额完成任务,减产地区更应以积极的态度,争取多收。
根据生产和收购情况,本年度棉花收购任务,应该适当提高,具体指标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另行下达。
各地接到这个指示以后,应该立即进行一次专门的检查和布置,并且将检查和布置的情况专题报告国务院。
国务院
1958年1月8日
第2版()
专栏:
山海关外传喜报
辽宁一百五十九万亩地亩产粮食四百斤以上
九十九个社和五个农场粮食产量跨过了黄河
本报讯 据辽宁省农业部门最近统计,1957年全省已有十六个乡、三百九十六个社和二十八个国营农场,共计一百五十九万五千亩地达到或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每亩(市亩)产四百斤粮食的指标。其中九十九个社、五个农场和部分乡并达到了黄河以南的产量指标,达到或超过了五百斤。
辽宁省达到纲要规定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单位较多的,有安东、沈阳、辽阳、清原、新宾、海城、盖平、营口、安东市等九个县市。这些县市有十五个乡、三百二十三个社,一百二十七万亩地达到和超过了纲要指标。其中营口县,共有二百五十六个社,有五十五个社的十六万八千多亩土地达到和超过了纲要规定的粮食生产指标,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3.4%。
这些乡、社,在合作化后大都大量地进行了农田基本建设,几年来大力开发了农田水利,扩大了水田面积。营口县水源区在合作化后,已基本实现了水田化,每亩产量已达到五百六十斤;这个县的盖家乡前进农业社位于辽河下游,地势低洼,合作化前每年都有一千三百多亩洼地内涝成灾,群众称为“盐碱低洼,十年九瞎”。自1955年冬实现高级合作化后,开渠引水,防洪排涝,把一千八百亩低产洼地变成高产水田,由过去每亩四百多斤提高到1956年的八百一十三斤,已经“跨过了淮河长江”。1957年虽遭八十天的大旱,但是经过抗灾斗争,每亩产量仍然达到六百斤。
在旱地作物地区和土质瘠薄的山区,由于各农业社因地制宜采取了各种增产措施,也同样出现了一些达到了纲要指标的乡、社。海城县代千乡的西艾、西腰和代千农业社,推行了深耕密植多施肥的增产经验,三个社共有九千九百三十一亩耕地,1957年施肥面积达87.3%,比1956年扩大15.7%,比1955年扩大18.9%,单位施肥量比1956年增加半倍,比1955年增加一点四倍,并逐年扩大了套种面积;玉米套土豆每亩产粮达七百斤,比一般单种玉米增产57%。辽宁省西部山区的朝阳县红星社,1957年有五百四十亩粮食作物亩产四百九十二点二斤;在辽北平原地区的沈阳县小于乡,两千七八百亩粮食作物,在1956年和1957年两年内,每亩产量达四百多斤,连续两年都达到了纲要指标。
在全省九十个国营农场中,有二十八个农场的六万一千多亩土地也达到和超过了纲要指标。其中安东县的示范农场和孤山农场、沈阳市浑河农场、本溪、海城县的示范农场的每亩产量达到五百八十三斤。海城县示范农场旱田稻谷每亩产量达七百斤,高粱达七百六十六斤。北镇县示范农场的高粱每亩产量,连续两年都达到五百六十多斤。北票县示范农场1957年稻谷每亩产量达六百一十多斤,比当地一般产量高半倍。 (周宏德、赵宗来)
第2版()
专栏:编后随笔
是喜讯,是鞭策!
山海关外传来令人兴奋的好消息:辽宁省1957年有一百五十九万多亩土地达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的粮食生产指标。
我们说它是好消息,首先因为它向大家有力地说明了关外农业生产潜力是很大的。辽宁不仅有十多个乡、几百个社达到了纲要指标,而且其中有部分乡和九十九个社,并非因为具备什么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是由于抓紧了农田基本建设,大力搞好了引水排涝,注意积肥施肥等等,便使每亩产粮达到了五百斤以上,“跨过了黄河”;营口盖家乡在一向低产的洼地上,获得了每亩八百一十三斤的高产,“跨过了淮河”。关外各地条件和这些地区相当、甚而还要好的地区多得很,那些地区完全有可能取得同样的成绩。有人担心东北地区达不到纲要指标;现在,事实摆在这里。虽然还不是整个的县,但是一百五十多万亩也是不小的面积。它们已不是星星之火,而是相当大的火焰了。这火光,将会鼓舞和吸引东北地区广大群众向这个目标奋勇前进。
说它是好消息,还因为关外自然条件(特别是气温条件)一般较关内差,劳动力一般比关内少;在这样的地区,已经有一些单位走在前面跨过了黄河、淮河,这个事实对于关内许多农业社就不能不是有力的鞭策:关外有许多社作得到,关内的许多农业社为什么作不到?
第2版()
专栏:
徐淮平原出现积肥新景象
到处都是新砌厕所 积肥工具供不应求
无数泥塘塘底朝天 万顷良田铺上新肥
新华社讯 新华社驻江苏记者报道:江苏省纵横数百里的徐(州)淮(阴)平原上,目前有一百八十多万人参加了空前规模的积肥运动。积肥已成为这个地区的一项革命性的农业增产措施。
在从徐州到淮阴的两百多公里沿途,记者看到了许多农业社社员在用水罐、水瓢和各种铁罐往麦田里浇尿肥;很多妇女还用一块方布吊起四角,代替筐篮,向田里送肥。村庄里到处可以看到新砌的厕所,屋前屋后堆着一方方的黑色肥堆,无数的泥塘塘底朝天,万顷良田铺上了新肥。整个地区自从进入冬季以来,已经新砌厕所、猪圈和粪池五十万个,但是积肥、施肥用的工具和材料还是供不应求。沿途还可以看到许多土窑在冒着浓烟,为农业社烧制砌厕所、建粪池用的砖;运河里木帆船满载着陶制粪缸、尿罐,继续向农村里运送。
七年前,记者也在这个地区走了许多农村,但是那时很少见到可以用来积肥的厕所。这个地区过去因为水灾严重,秋季一场大水,往往连种子也收不回来。因此,多少年来的惨痛遭遇逐渐形成了群众广种薄收、不重视积肥的习惯,人无厕所猪无圈是普遍现象。据涟水县调查,就是最近几年来也只有6%的农户有水粪塘,全县每年流失的人尿在两亿斤以上,等于一千五百多万斤豆饼的肥效。
为了改变这种习惯,造成积肥的风气,许多领导干部都亲自动手砌厕所。中共新沂县委书记鲍有成访问了新南农业社的一个生产小组以后,看到社员们砌的厕所实际上只是用柴扉圈一块地,里面有的是个土坑,有的在平地上搁两块砖,不能很好地起到积肥作用。鲍有成和农民商量结果,就亲自帮助他们用一个小缸埋在地下,上面砌一圈砖,前面放两块砖做成一个淌尿道,这样就完全可以蓄住尿肥了。然后他又发动机关干部六百多人协助附近农业社全面改建厕所,并且组织乡、社干部参观,自己当讲解员,要参观的人每人动手砌一个,学会砌厕所的方法。乡、社干部回去后,都用自己的行动带领群众积肥。原来一些妇女羞于挑尿罐,现在这种现象很快就改变过来了。铜山县三堡乡社与社、队与队之间展开了积肥竞赛。新华农业社十四个生产队夜里打着灯笼赶修水粪塘。这个乡在一周时间内,六千多户,户户有了厕所,一百八十多个生产队,队队有了粪池。宿迁县民主农业社1955年只有二十多个水粪塘,现在七百多户家家都有了水粪塘,养成了挑水沤粪的习惯。目前全社每天能积尿肥五千二百斤,每天收的尿肥可以作十亩麦田的追肥用。这个社每亩麦田施基肥五十四挑,超过当地富裕中农施肥水平四、五倍。
在徐淮地区,现在每天早晨当天空还闪烁着繁星的时候,就有老大爷和孩子们在拾粪了。青年男女互相邀约去挖淤送肥。人们踏着霜,挑的挑、抬的抬。勤劳的女社员摸黑起身,烙好煎饼,又拾回一筐粪天才大亮。各地参加积肥的妇女比男的多,她们自豪地说:“万车黑泥千斤粮,姑娘劳动比男子强”。淮阴县码头乡新兴农业社和新兴第五农业社联合成立了积肥指挥部,组织两百多人,连续踏车六昼夜,把十五亩大的一个水塘车干,把塘泥取出来肥田。二河闸等水利工地上的民工们也重视积肥,他们挖到那里,就用土块堆起临时厕所,工棚附近设有尿桶。
徐淮地区各城市、机关、学校和居民也都参加了这个积肥运动。宿迁县大兴镇机关干部四十五人连续三天同群众一起挑挖汪淤,影响了镇上三十五个从未参加过劳动的人也投入运动。清江市机关干部,在元旦日也下塘挑黑泥,为郊区农民积肥。
徐淮地区包括二十一个县市,冬季以来已积肥四亿六千多万担,为粮食增产创造了条件。今年这个地区要改种水稻近二百万亩,粮食产量要由1957年的五十多亿斤增加到七十九亿斤。
第2版()
专栏:
淮北普遍组织积肥基建队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的现象
新华社讯 安徽省淮北地区用普遍组织积肥基建队的办法,改变了向来“人无厕所猪无圈”的现象。
这个地区目前已组织起了七万二千多个积肥基建队,参加的社员有四十八万多人。他们在最近两个多月来,共修建厕所一百六十六万个,猪圈九十八万个,还修建了一百一十万个粪池和很多灰屋。蚌埠专区90%的农户都已经修起厕所,80%的猪有了圈,预计在春节以前就可以做到“人有厕所猪有圈”。
淮北地区修建厕所、圈猪积肥,对于改变这个地区广种薄收习惯,增加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重大的作用。如果把人畜粪充分利用起来,就可以解决这个地区60%以上耕地的肥料问题。
多灾的淮北地区,群众历来没有修建厕所、圈猪积肥的习惯,农业社也没有专人负责这方面的事。直到去年秋天,中共安徽省委指示采用建立积肥基建队的办法,做到“人有厕所猪有圈”,情况才很快改变。积肥基建队是以社或生产队为单位,吸收泥水匠、木匠和有积肥经验的社员组成,他们帮助社员盖厕所,修猪圈,做灰屋;帮助生产队挖粪坑。社里对基建队采取了包任务、包质量、包工分、包时间的四包办法,按件计工,当年分红。为了照顾社员的困难,盖厕所的材料费由农业社公积金中开支,修猪圈材料由社员自备。
(附图片)
山茅坑夏季可以蓄水抗旱,冬季可以积肥。浙江省诸暨县同山乡里场农业社有八十三个山茅坑,现积肥七十万斤。 新华社记者 章耕辛摄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草炭——一种很好的有机氮肥
草炭又叫泥炭,有的地方叫泥煤,东北叫它草筏子。它是古代湖泊沼泽地带的植物遗体,经地质变迁,埋藏地下,在土壤潮湿、通气困难的情况下,不能充分分解而形成的。湿润时一般为黑褐色,风干后就变成黑色或黄褐色。体轻质地疏松。
草炭的用途很广,可以用作工业燃料或制造焦炭,可以提取可燃性气体、酒精、松脂、酚及其他物质。在农业上是一种很宝贵的有机肥料。在苏联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都已大量利用草炭作肥料,并已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
我国草炭蕴藏量丰富,几年来全国各个地区都相继发现,并且已有很多地区进行了勘查、开采和利用。据初步调查仅吉林一省泥炭沼泽的面积就在十万公顷以上。据不完全估计,浙江三十九个县市埋藏量可达六千多万吨。
根据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分析的草炭成分看来,有机质含量一般在50%左右,是一种很好的有机氮肥。1956年吉林柳河县第一农场的试验:施用十吨草炭肥料的地比施十吨质量不好的土粪增产19%;而施用同量的草炭厩肥或草炭人粪尿混合肥料的地,比施土粪要增产47.7%—64.7%。浙江省曾在水稻田进行过肥效试验:在同样施肥条件下,增施草炭一千斤的地增产6.9%。
草炭具有高度的吸收液体和气体的能力。用草炭垫牲畜圈,能得到质量较高的草炭厩肥,减少牲畜粪尿中肥分的损失。在厕所和粪坑内垫草炭或和人粪尿混合堆积,制成草炭人粪尿混合肥料,也同样的能保存人粪尿中的氮素。这是保持肥效的好办法。
草炭一般埋藏在地势低洼,常年积水的地方;很多的是埋藏在水田底下。挖掘时要考虑挖后的土地利用问题,不要乱挖乱采,应注意挖后归土还田。填土时应将表土填在上面,否则,翻上生土不利水稻生长。至于挖掘时间,以冬季较为比较合适。 (张肆明)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什么是“四勤八有”?
“四勤八有”是湖南省醴陵县农民创造的常年积肥方法。醴陵县由于推广这一方法,近两年施肥数量比解放前增加了六倍。
这里指的“四勤”是:勤扫地、勤垫圈、勤出栏、勤烧灰(烧火土灰、石灰)。
这里指的八有是:牛有栏、猪有圈、人有厕所、鸡鸭有舍、干灰有屋、粪尿有池、田有绿肥、四季有氹(田里或屋边的沤粪坑)。
第2版()
专栏:
自力更生,向大自然索取肥料
中共广东省新会县委书记 黄晋德
新会县的农业生产在合作化后有很大发展。合作化前全县播种面积不过二百零三万亩,1957年已增加到二百一十九万多亩,其中包括单造改双造和“挣稿”(间作)改“翻耕”(连作)四十三万亩,扩大经济作物四万五千亩,另利用荒地、围堤种了柑桔、菠萝、香蕉等一千万棵,改良落后田十三万亩。1957年水稻产量由1950年的每亩三百三十斤提高到1956年的六百六十斤。由于生产发展了,对肥料的需求一年比一年增加。1955年需要化学氮肥八十九万担,1957年要一百万担才够用,但是肥料供应却一年比一年少,1957年只有化学氮肥二十三万担、饼肥三万三千一百担。肥料供应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在发展农业生产上碰到的最大问题。
开展常年积肥运动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首先向广大农民进行勤俭办社教育,号召全县农民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群众性的常年积肥运动,自力更生,向大自然索取肥料。我县农民一向都习惯于施用商品肥,对积肥思想顾虑很大,主要有五怕:(1)怕辛苦;(2)怕成本重;(3)怕无肥源;(4)怕积肥不生;(5)怕运输困难等。如沙田区的禾草,过去收割后都没有利用;民田区的农民认为“牛屎落田多长草,绿肥落田压死禾”,以致满山遍野的绿肥和耕畜肥,也很少人积集施用;更多的则认为田面太大,积不了,积集零星杂肥无济于事,只有商品肥料才能解决问题。根据这些情况,我们一方面把商品肥的供应指标及早分配到社,向社员交清肥料不足的底子,使社员知道在肥料问题上的出路只有自力更生,不能伸手向上要;另一方面用具体事例向社员们算自积自制肥料的好处账,使积肥制肥成为群众的自觉要求。如沙东三社开始发动积肥时,算出1955年全社生产成本用去三万一千多元,占总收入的51%。这笔账教育干部和社员很大。1956年备耕以后,全社便开展了大规模的积肥运动,结果80%肥料都自积解决,成本只用了一万多元,占总收入的13%。而且每亩增产一百二十五斤。礼乐区是一个经济作物较多的区,一向靠商品肥,提起积肥农民就反对,后来向社员交清肥料不足的底子,号召大家要增产只有靠自己解决肥料,并算了积肥的增产增收账,把积肥任务包到队或个人,全区的积肥运动便迅速掀起来了。
建立机构,加强领导
我县过去虽曾多次利用农事闲隙时间开展过积肥运动,但由于没有专职机构,加强领导,因此往往是需肥时就突击一下,不需肥时就又放任自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前年年底由县农业局、供销社抽出十四人组织县的土壤肥料办公室,负责研究和推广各地先进的积肥制肥经验和广泛勘踏、组织肥源等工作,乡和社也分别由副乡长和社的副主任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站、供销社等有关人员建立土壤肥料委员会和积肥、制肥小组(厂)。全县五百五十五个社现在已有五百三十九个社建立了制肥厂,长年领导积肥制肥工作,很多社还做到社有肥厂,队有肥池,户有肥氹。由于从上而下层层建立机构,加强了领导,积肥制肥工作长期开展起来了。龙榜一社1955年商品肥成本占总成本92%,1956年建厂后已降到54%,1957年再降低到45%。而产量则由1955年亩产六百五十六斤到去年提高到七百五十斤。古井乡艮光社1956年全部用商品肥料,自从建立制肥小组专门领导制肥后,九成禾田的基肥都靠自己解决。罗坑区过去旱厕都习惯用灰盖屎,肥效损失很大,后来设有专人管理厕所,改用泥粉盖屎,不但保持了肥效,而且积的肥也比过去多了。石咀乡中沙社过去绿肥、垃圾满地无人收集,学习了龙榜一社的制肥厂经验之后,马上成立积肥制肥小组,1957年所积制的肥解决了全社85%的田的用肥问题。
因地制宜,多找肥源
机构建立后,跟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广泛挖掘肥源。各乡各社经过干部带头带领群众,深入挖潜力找肥源之后,全县发现可利用的各种杂肥有一百种以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积肥门路,沙田、围田区也可以入泥,出泥,换田底泥为田面泥,戽泥花、采蚬,采蟚蜞,采集海生绿肥,烧?灰,稻草回田等;山区和民田区可以担塘泥,烧草皮泥,担树林底泥,挖泥炭土,拆烂泥墙和厕所碱泥,积集野生绿肥等;经济作物区还可以有计划地进行轮种,提高土地肥力,在作物行间间种绿肥,采集各种作物叶藤沤肥;此外,不论那一种地区都可以积集的农家肥有:垃圾、水沟泥、污水、草木灰、烟窗灰、猪骨、牛骨、人粪尿、家禽耕畜粪尿等。加强对积肥制肥工作的领导后,很多社已经做到人有厕、牛有栏、猪有圈、鸡鸭有窝了。
为了及时介绍各社的积肥制肥先进经验,我们还分别通过展览会、评比、参观、典型示范和召开肥料专业会议等办法进行交流。每年除在县城举办的农业生产展览会上设有肥料馆介绍各地的积肥制肥经验外,各区乡也举办了肥料实物展览会,对克服保守思想推动积肥起了很大作用。富美乡前年晚造有八千多亩田缺肥,叫社员积肥,社员说:年年积肥那有这样多呢?后来在乡的农业展览会上展出了五十多种土杂肥样品,农民看过后,打开了眼界,十多天时间,全乡积制的各种土杂肥就有八万多担,除解决晚造缺肥外,还有大量剩余。龙榜一社的制肥厂是我县办得较好的肥料厂之一,一年多来我们组织了几万人到该社参观,学习该社常年积肥、收肥、制肥、用肥、保肥的经验,对推动全县制肥作用也很大。
经常性和突击性相结合
除了实行经常性的积肥外,每年还利用冬种、备耕和夏收后秋收前这三个时间,开展三次积肥运动大高潮。各区乡在这个时间内都分别开展了积肥运动月、运动周,集中力量投入积肥运动。如1957年备耕时环城区开展一个积肥运动月,仅突击十天时间,积的肥就解决二万八千五百亩(占稻田面积的55%)田的用肥,并新建七十四个肥池、二百七十五个肥氹。三江区在1957年备耕期间,集中力量积肥,解决了全区五万六千亩田的90%以上的基肥和部分追肥。
定时定量定质定价 现款收购社员肥料
龙榜一社制肥厂建立后,为了保证肥料来源充足,避免肥源时断时续的现象,便决定不论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只要能加工制成肥料的都收购,并随到随收随付款。他们收购的肥料品种有三十多种,每种都根据肥效大小和采集难易定出上中下三种价格,对部分用途广、收购困难的肥,还适当提高收购价格,以提高社员交售的积极性。用现款收购社员家肥好处很多,主要是:(1)能刺激社员积肥积极性,把零星分散的各种杂肥积集起来,解决社的肥料不足;(2)能节省成本,增加收入;(3)能解决社员零用钱。龙榜一社一年多来收购社员肥料的现款就有五千五百多元,社员对这一办法非常满意,他们说:“有了肥料厂,肥料零钱两不愁。”现在社员一有空就积肥,不论劳动、趁圩都挑着粪箕沿途拾粪拾草,每户社员的门口都有一个积肥氹,六十八岁的妇女欧颜1956年也积了几千斤卖了十七元。第六队十二个学生卖给社的肥就够一个学期买书本纸张笔墨之用。富美二社的干部过去认为自己的社既不靠山也不近水,无肥可积,后来采用包肥值的办法,把肥料成本折款包给各队,由各队自己积肥解决,社员劲头很大,自动拿出三百多个积肥缸,半个月内所积制的各种肥料,就解决了全社一千一百多亩田的基肥和二百零八亩田的追肥,单是节省的成本,就使每户增加二十四元五角的收入。有些资金困难的社则用实物兑换肥料的办法,社员也很满意。天湖二社用收购社员土杂肥兑换猪仔的办法,不但消灭了全社六十户养猪空栏户,而且全年的肥料都能自给自足。
除采取现款收购外,很多合作社还根据社员能力和季节闲忙,分期定出一定的积肥任务,定时如数出售给社,超额的奖励。龙榜一社贯彻这一办法后,社员提出四不丢:一、不丢垃圾;二、不丢沟渠水;三、不丢地底泥;四、不丢瓜皮菜夹等。
大量制肥,提高肥效 节约用肥,节省劳力
各社收购回来的土杂肥肥效很低,每亩一般要施三、四十担才够,塘河泥要施二百担到三百担,这样就要花费大量劳动力运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收购回来的各种杂肥,分别加工制成各种人造肥料,现在全县已施用成功并推广的有人造尿、颗粒肥、混合肥、塘泥精发酵肥等,大大提高了肥料效能。1956年全县利用的颗粒肥有八万七千多担,解决了十七万四千多亩禾田的肥料,若按过去单施垃圾和田料只能下八万五千亩田,肥效提高了一倍。凡是加工制造过的肥料,不但提高肥效、节省成本,而且也普遍获得增产。如三江联丰社1956年晚造每亩施颗粒肥五十斤,亩产四百零二至四百五十三斤,比周围的每亩单施田料十五斤的田每亩增产二十六至七十七斤,每亩成本少用一元八角,病虫害也比过去减少。人造尿的积制和施用也很普遍,九子沙社去年制了二万担,解决了二千多亩田的用肥,天湖五里社用麻麸十斤,人尿或牛尿五百斤,沟渠水二千五百斤制成人造尿,每亩施五百多斤,成本一元,亩产三百九十一斤,而单施化肥二十斤的田每亩成本却高达三元三角六分,亩产只三百六十斤。人造尿还可以施用于经济作物。这些事实证明:人造肥料是合理用肥和提高肥效的一种先进的方法,它能根据土壤特性、作物生长和季节气候三方面的不同需要,来适当配制不同性质的肥料,达到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
由于开展了长期性的积肥、制肥运动,现在全县每年所需的肥料基本可以解决。1956年全县积制的肥料共解决了一百二十一万亩田的基肥和部分追肥,占全县水稻播种面积74%,共节省成本二百五十万多元。1955年农业社的禾田成本普遍都在30%以上,1956年已有七成以上的社降低到20%以下,其中有五成的社降低到15%以下。1956年全县供应的化学肥料虽比1955年少了七万五千多担,饼肥少了三万九千多担,但每亩却增产四十斤,共增产三十三万八千担。1956年全县因施用土杂肥而改良的落后田就有十三万亩,每亩增产粮食五十斤至一百斤。
1957年积制的肥料比1956年更多,共解决一百二十二万二千亩田(占全县水稻播种面积75%)的用肥问题,共节省成本二百六十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