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8月3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谈吴祖光的“乱”
贾克
右派分子有一句共同的语言,都说今天新中国的天下已经大“乱”了,吴祖光也不例外。他在5月31日文联第二次整风座谈会上(见第十四期戏剧报)一开头就说:“我活到四十岁了,从没看到像这几年这样乱过。遇见的人都是怨气冲天,不论意见相同或不相同,也不论是党员或非党员,领导或被领导,都是怨气冲天,这说明了乱”。吴祖光活了四十年了,既然他从来没看到像这几年这样“乱”过,那么就是说,这几年之前的三十多年,在吴祖光看来就都是不“乱”了。
我们来看看,四十年前是1917年,也就是民国六年,当时正是张勋复辟,想把被辛亥革命遗弃的宣统,重新扶上皇帝宝座的时候。张勋的复辟活动由于各地反对遭到失败之后,连年军阀割据,兵荒马乱,老百姓没有一天得到安生。这些在吴祖光看来,当然不算“乱”了。这以后蒋介石法西斯独裁统治二十多年,白色恐怖,无数爱国志士横遭惨害,中国最优秀的儿女,死在国民党屠杀下的何止千万;抗日战争期间,人民到处流亡逃难,多少人家庭妻离子散;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区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几百里荒无人烟的无人区,万人坑。人民好容易盼到抗战胜利了,可是蒋介石又勾结美帝国主义发动内战,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疯狂的掠夺,地主恶霸横行霸道,苛捐杂税,人民连混合面都吃不饱……所有这些在吴祖光看来,当然也不算是“乱”了。那么什么才是乱的年头呢?吴祖光说:就是这几年。这几年——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了国民党蒋介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短短的几年就胜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思想改造以及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人民从几千年的贫困、被奴役下面翻身,开始走向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而吴祖光硬说他活了四十岁,从来没看到像这几年这样“乱”过。今天那些烈士的家属,在无人区战斗过来的人民,和千百万在旧社会饱受痛苦灾难的人们,要质问吴祖光,你为什么对千疮百孔“多礼的”旧社会那么留恋、赞扬,说是不乱?今天那些在新社会刚刚开始过好日子的普通工人、农民、市民要质问你吴祖光,你为什么偏偏说今天新社会反倒天下大“乱”?人民不禁要问到底是谁在那里捣乱?是什么人在那里兴风作乱?原来乱的不是别人,是这批牛鬼蛇神。从今年的春季开始,趁着匈牙利事件之后,国际反动势力嚣张的当儿和中国共产党整风的机会,刮起一阵狂风,掀起无数巨浪,到处说“乱”,说“共产党不行了”,说“新社会一团糟”,说“组织制度是愚蠢的”,共产党“趁早别领导文艺”,说后台“杀气腾腾,有大战一触即发之势”……右派分子到处放火,访“疾”问“苦”,造谣诬蔑,煽动翻案;不是炸弹已经扔进了医学院党委书记的家里,不法地主执刀杀害了革命群众么?
右派分子确是乱了一阵,正当他们疯狂捣乱的时候,却大嚷大叫,“贼喊抓贼”,说什么“到处都是怨气冲天”。吴祖光说他所遇见的人,不论意见相同或不相同,也不论是党员或非党员、领导或被领导,都是“怨气冲天”。果真是这样么?吴祖光是遇见了些怨气冲天的人,但那是些什么人呢?原来都是些肃反时被审查的对象;厂史上和特务反革命有来往的人物,写反共文章的记者,地主家庭出身,对党不满的人,反动性质的“小家族”成员,以及变节叛党分子……这一批人确是有些怨气,他们从来对党对人民就是怨气冲天的。常说“物以类聚”,这样一些人的“怨气”都被吴祖光遇见了,于是吴祖光挺身而出,为他们鸣不平,怂恿他们向党翻案,到处为他们伸冤、叫屈,说“解放前对革命忠心耿耿,做了很多工作,而肃反中却狠狠斗了他们……真是很残忍的事”。我们要问吴祖光,你有没有真凭实据,哪一个对革命忠心耿耿的人,无缘无故被狠狠的斗了?没有根据,那么你这样血口喷人,造谣诬蔑,到底是为了什么?吴祖光要文联出小册子,“把文艺界内受冤枉者的名单,通知大家”,到底吴祖光不愧是“才子”,他把大右派分子罗隆基的“平反委员会”具体化了。
吴祖光说“乱”的目的是什么呢?他自己回答的很清楚:按照吴祖光的逻辑说法,天下本来不乱,就是因为共产党领导才大乱了的;所以吴祖光公然叫嚣说:“组织制度是愚蠢的”,党“趁早别领导艺术工作”。那么党不领导文艺去领导别的行不行呢?吴祖光说也不行,“外行不能领导内行”,共产党都是外行,不能领导只好让位下台了。共产党下台,右派分子当然就上台了。吴祖光出生的那年是张勋复辟,四十年后的今天吴祖光要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右派分子们大喊天下已经大“乱”,其实是他们唯恐天下不乱,好趁火打劫,从中大捞一把。现在,人民倒是真正的平“乱”了!


第8版()
专栏:亚洲电影周巡礼

  峇厘岛上的民间故事
  ——看印度尼西亚影片“查雅布拉纳”
张又君
在印度尼西亚的椰风蕉雨的岛屿上,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勤劳淳朴的印度尼西亚人民,把这些民间故事世代相传地继承了下来,一直到印度尼西亚获得独立以后,热爱自己祖国文学遗产的文学家们,开始发掘民间文学的宝藏,把它们整理、出版,也有的被改编为电影,受到印度尼西亚人民的欢迎。
影片“查雅布拉纳”,就是流传在峇厘岛上的一个民间故事。
人们把峇厘叫作“诗之岛”,这是因为:峇厘四面环海,岛上风光如画,居住着能歌善舞的人民,还有世界驰名的古老寺庙建筑和雕刻艺术。但是,熟悉峇厘的古代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诗之岛”也曾经有过它的封建时代,那些封建王侯和贵族,占有着岛上的丰腴的土地,掠夺人民的财富,造成这“人间天堂”的许多悲剧。现在,由印度尼西亚的电影工作者搬上银幕的“查雅布拉纳”,形象地给观众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悲剧,这个悲剧就是发生在几百年前的峇厘。
影片以查雅布拉纳遗骨的火葬仪式开始,成万成万的人在海滨参加了火葬仪式,虔诚地纪念被奸恶的国王杀害了的查雅布拉纳。这时,影片上发出一段这样的旁白:
“为什么查雅布拉纳的火葬仪式这样热闹?为什么查雅布拉纳被全峇厘岛的居民所歌颂?为什么他的火葬仪式比起峇厘岛上的帝王的火葬仪式还要隆重?是不是因为他曾经是这个岛上高人一等的人物?……不是的,查雅布拉纳是一个普通人。……”
查雅布拉纳是一个普通人。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岛上角落里的一个国王收留了他,抚养他长大。查雅布拉纳长得十分英俊,而且有一颗纯洁和善良的心。而这个国王,却是貌似慈爱,心怀叵测的奸险人物;为了企图霸占查雅布拉纳的美丽的妻子,他竟设下派他出征的陷阱,阴毒地谋杀了查雅布拉纳!
查雅布拉纳,一个无辜的青年被杀害了!查雅布拉纳的妻子,当她被掳入王宫以后,她坚贞不屈,服毒自杀了!这样的悲剧,在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度里,它的发生是并不突兀的;那些用人民的血汗喂饱了的王侯贵族,他们不惜把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痛苦上面,也是屡见不鲜的。人民是多么的痛恨这些专制魔王啊!
查雅布拉纳的悲剧,很快地促成了当时峇厘岛上这个小王朝的崩溃。影片以人民的起义以及冲毁这个封建王朝而结束。
影片“查雅布拉纳”虽然在人物性格的刻划和某些情节的描写上还有不够精练的地方,但是,制作者的善良的企图,以及他们的反对封建制度的立场却是十分明朗的。“查雅布拉纳”是一部有价值的影片;同时,它还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使观众看了,对于印度尼西亚的风土人情,增加了一些了解,这是很使人高兴的。


第8版()
专栏:

  致阿曼游击队
  刘岚山哦,英勇的阿曼游击队,阿拉伯世界的鹰,背着枪,赶着骆驼,跨过煮得熟鸡蛋的沙漠。在山地上挖下深坑,在棕榈树上拴好绞绳,等候着缩头缩脑的鸵鸟一样的英国侵略军。让伦敦的绅士胡吹他们的破牛皮去吧,你们和我们一样都有个永不变的信念:被压迫、被奴役的民族的自由和解放,
就像是黑夜过去、太阳一定要出现!
一九五七·八·二四,北京。


第8版()
专栏:

  两种过关人
流冰
历史已把社会主义这一关推到我们面前。所有的中国人,除了立志不过关的人以外,不管愿意不愿意,都是要过这一关的。怎样过这一关?每个人都必须想一想了。
列在关前的有这么两种人:一种是真正想过关的;一种是想踹关的。前者是中国人中的绝大多数。我们已眺望到了关隘那边的美好远景,渡过这一关,就可使我们在人类生活历史上升高一步。人民便是带着这种理想和心情,来过这一关的。尽管这群人中,过这一关,还各有其困难,但只要整编好队伍,一直向前,这一关是可以顺利通过的。为数极少的那批右派分子是想踹关的。他们对我们所看到的那美好的东西,是仇视和畏惧的。他们想把我们这群要过关的人踩在脚下,去踏平这道关隘,把我们所要进入的那个世界变为他们所企求的资本主义王国。这当然是力不从心的妄想。他们那块资本主义踏脚板,已被我们抽掉,四脚悬空了还想踏破一道坚强的关隘,比想拔着头发上天也差不了多少吧?
我们一面要建设,一面要战斗。这就需要整编一下社会主义大军。参加这支大军的人,各要丢掉身上的包袱。共产党人和工人阶级,需要整顿作风,以便更好地团结和统率这整个队伍;农民和城乡独立劳动者,需要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丢掉小私有者及其阶级意识的包袱;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需要丢掉剥削和剥削意识的包袱,并把自己改造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全国人民的大整风,正是为了完成这种大整编的。包袱愈大愈重的人,困难愈多,愈是需要坚强的努力。建设不能停止,战斗不能停止,队伍要一面行进一面整编。这是我们光荣而又紧张的任务,这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高度的自觉。
想踹关的人正在同我们战斗。我们说的一面要战斗,指的正是这件事。他们免不了以下几种收场:起义,当俘虏,但也仍得“脱胎换骨”来过这道关。“起义”,即主动地低头认罪,彻底交代,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然后参加社会主义队伍,将功赎罪,同我们一道过关,我们力图使这样的人尽量的多起来。“当俘虏”,即那些较为顽劣必须进行一个时期社会主义教养的人,这种人是在社会主义队伍的督押下过关了,我们希望这样的人会少些。还有那些顽抗改造,触犯刑律的右派分子,他们是身带绳锁,被我们拉进关去的。我们希望这样的人更少些。胆敢行凶杀人和造成重大损害的人,就免不了在关前被处极刑了。这种事我们是绝不愿有的,但如果有人硬要逼到这一步也没有别的法子。想踹关的人的几种过关,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当他们进入关内,身受其福并且大彻大悟以后,便不能不说这是正义的而且是极大的仁政,他们总会有一天说声谢谢的。但要实现我们的这仁政,也还是要坚决的战斗才行。
这道关人人总是免不了要过的,借用学者们的话“这是历史的必然性”,但是自己应当怎样过法呢?这就要每个人仔细想一想了。


第8版()
专栏:

  泰国影片“桑弟和维娜”
许蔚文
不久以前,泰国艺术团到过我国访问演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珍贵的艺术表演,也带来了泰国人民的友谊。我国的电影,在今年以来,也开始陆续在泰国映出。中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正显示了两国人民的友好和相互了解的进一步发展,“中泰一家亲”就是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的一支力量。
现在,我们将有眼福看到第一部在我国映出的泰国彩色影片“桑弟和维娜”,这是一件值得珍视的事情。
影片描写一个双目失明的青年桑弟同一个热情、善良而美丽的姑娘维娜的恋爱故事。桑弟因家境贫困,从小就被送到佛洞里去给老僧侣留塔做弟子,然而,桑弟和维娜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感情,青年时代,爱情就在他们中间滋长了。村子里的地主豪绅们却在嘲笑她爱上了一个瞎子,地主的儿子格兰还想借此来夺取维娜的爱情。可是,维娜并没有丝毫的动摇,她带着桑弟一同出走。不幸,他们被格兰截住,格兰用暴力把维娜抢夺过去,桑弟也惨遭毒打,返回佛洞。就在故事快将结束的时候,佛洞崩塌了,老留塔为了救护桑弟而惨被乱石轧死,桑弟则因剧烈的震动而双目复明。可是,维娜已经不在他身边了。桑弟失去了心爱的姑娘,也失去了尊崇的导师,他终于穿上黄袍出家。
这部影片不仅反映了泰国人民的勤劳、热情、朴实的生活,而且揭发了在那种不合理的社会现状下善良人民的悲惨遭遇。影片充满着对善良的歌颂和对邪恶的憎恨!
维娜愿意和桑弟共甘苦,不愿意为了贪图生活的享受而屈从于格兰。虽然,她被逼和格兰结婚,但她仍然对桑弟说:“我还是和过去一样的爱你,那怕我就是死去……”。这里,我们可以看见维娜的纯洁、美丽的心灵和善良的性格。
作为被那种社会鄙弃的人,桑弟有着多少血泪言语控诉那些不公平的待遇。可是,他一直是生活在长夜似的黑暗里,他只能任人摆布。周围除了他的父亲之外,就只有维娜和老留塔能够给他以温暖,社会的恶势力也没有放过他这样一个人。很早的时候,他就有过强烈的希望,睁亮自己的眼睛,来赞美他和维娜的青春,赞美他周围怜悯过他的好心人,赞美那大自然的秀丽景色。而现在他的双目复明了,萦绕在他眼前的一切事物,都没有值得他赞美的了,他痛苦地叫喊着:“我不要这个世界,我不要任何东西,恢复我的光明有什么用呢?还是让我瞎了吧!”是的,在那种不合理的现状下,恢复他的光明并没有还给他什么幸福,他的希望已经化为灰烬了。这个形象的创造,是较为完整的。应该说,桑弟的出家,是他对于那种不合理的社会现状的无声控诉。
这部影片在编、导、演方面都是出色的,尤为可贵的是影片很好的结合和发扬了泰国民族的艺术特点,几个歌舞场面的穿插也很适当。水灯节河上舢舨舞蹈,正是泰国人民群众喜爱的“喃旺”舞蹈的形式,清澈的水面上轻盈地飘浮着的“水灯”,伴随着欢乐的节日赞歌逐流而下,充分地表现了这一节日的气氛。在维娜参加舞蹈演出的一幕,古典舞“洛坤”的优美、柔情的舞姿交织着古琴音乐,真是美不胜收。
影片的色彩也很优美,特别是呈现在我们眼际的热带风物,通过色彩的渲染,更是引人入胜。棕榈树、高脚栉叶屋、巍峨的尖顶佛塔、热带特有的晴朗高空,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幅迷人的景致。


第8版()
专栏:

  虎(木刻) 比利时 麦绥勒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