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8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西北工程局经验证明
  任务少仍能增产
本报讯 本报记者李茜报道:施工部门在今年力量大、任务小的情况下,如何想办法多找一些工作,减少窝工现象,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是施工部门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建筑工程部西北工程管理总局所属的一些工程公司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积极包揽零星工程
承包零星工程,是这些公司增产节约的一个重要门路。过去,地方上有些建设单位因为知道这些大公司主要是承包中央各部的大型工程,自己一点小建设任务,不敢去找他们承包。现在,这些工程公司放下了大公司的架子,主动找上门去。西北第五工程公司等都曾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并派人到处打听哪里有建设任务,主动去承包小工程。随后,建设单位也主动来找他们了。
西北第五工程公司最近已经找到了三百多万元的建设任务。这些工程有几千平方公尺的建筑,也有几百平方公尺的建筑;从造价看,有几十万元的,有几万元的,也有几千元的;有机关企业的办公室、宿舍和仓库,也有体育场和下水道。第三卫生设备安装公司也因为包揽零活,为兄弟单位做卫生设备维护工作,增加了十九万多元的收入。
主动承担设计任务
这些建筑单位还特别注意发挥多余的技术力量,千方百计地开辟增产节约的途径。西北第三工程公司宝鸡工程处在同一些单位联系承包工程的时候,发现有的单位急需建筑一些礼堂、宿舍、澡堂等福利设施,但是工程量不大,设计单位都忙于设计大的工程项目,一时找不到人设计。这个处就主动提出愿意担负这些小工程的设计任务,只收一些材料费用和设计人员的工资。这一作法很受建设单位的欢迎。有些建设单位就委托他们连设计带施工。这样,既加快了工程建设速度,满足了建设单位的迫切需要,又使自己增加了收入。这个处仅承担铁道部宝鸡大修厂设计和建筑礼堂、食堂和宿舍的工程,就增加了十九万多元的工作量。
宝鸡工程处还抽出一些技术人员为当地城市建设测量道路和防洪工程,把多余的机器出租给当地兄弟单位使用,还利用本单位的X光透视机为宝鸡、?镇的工厂、企业职工作健康检查(收费比一般医院少二分之一)。当地一些机关、企业反映非常好。他们增加了收入,又密切了与兄弟单位的联系。
利用旧材料盖新房子
西北第五工程公司今年减少了四、五个临时工人,从多余的工棚中拆下许多旧木料;这几年施工中还剩下了一千多块预制楼板和不少大型屋面板,以及钢筋头、水泥、砖瓦等。有些旧料卖出去很不值钱,甚至还不够运费,但是,如果把它集在一起,就可以利用本公司多余的人力建成许多很好的房子。这个公司向西安市建委和有关领导人员提出了把这些材料建成房子,卖给其他兄弟单位居住的建议,得到西安市有关领导方面的支持。于是这个公司就决定在城市规划局指定的地方先建三万平方公尺房子。他们像巧手的裁缝利用不成材的碎布拼制美丽的服装一样,有什么材料设计什么样的房子。他们设计的这些房子中有楼房、也有平房,有砖木结构的、也有混合结构的,有办公室、宿舍,也有商业部门的门市部。现在,这些房子还没有建成,当地的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公共汽车公司和一些商业部门已经同这个公司联系,要求建成后卖给他们。西北五公司由于主动争取承包小工程和利用旧料建房子,后半年非但可以不窝工,还可以增加一百多万元的收入。(附图片)
  西北第二工程公司承包的一个小型体育场工程。


第5版()
专栏:

  龙溪河梯级开发的最后一座电站
  下硐水电站开工
  明年年底全流域将发出十万瓩电力支援重庆
本报讯 据重庆日报消息:重庆以东一百公里的龙溪河下硐水电站最近正式开工了。这是解放以后在龙溪河上继上硐、狮子滩、回龙寨之后最后开工的一座梯级电站。这个水电站比它附近的国民党时代兴建的下硐水电站要大九倍。
下硐地区水流的天然落差很大,旧的水电站还没有充分利用它的水力;去年在狮子滩修建的面积达六十三平方公里的大水库,也使常年可以用来发电的洪水流量大大增加。兴建下硐水电站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水力。修建这座水电站的投资少,工期短,发电量大,是全国现有水电站中造价最低的一个。据工程负责人在开工典礼大会上宣布,下硐水电站全部投资约为狮子滩水电站的六分之一,而发电量相当于它的三分之二。全部工程施工期只要一年多,发电两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原有的三千瓩的下硐水电站,是解放前山海关内最大的一个水电站。在1938年到1943年间,国民党反动政府用重金聘请美国工程师,采用英美的设备和钢材,集中全国水电建设人才,花了将近五年的时间,才建成了这个规模很小的水电站。现在兴建的规模更大的下硐水电站,采用的全是国产设备和器材,施工力量只是狮子滩水力发电工程局的一部分,一年多便可完成。这两座水电站的修建情形,形成了新旧两个时代的鲜明对比。
现在,狮子滩水电站的收尾工程、回龙寨水电站和下硐水电站的工程正在齐头并进。预计到明年第四季度,我国水电建设者几十年来梦想的龙溪河全流域的梯级开发便将完满实现,整个龙溪河便可发出十万瓩多的巨大电力,满足重庆地区日益发展的工业用电的需要。


第5版()
专栏:

  扩大新型橡胶原料
  全国橡胶厂交流配方设计经验
据新华社天津28日电 第一次全国橡胶工业配方设计经验交流会议今天在天津闭幕。会议指出了今后配方设计的工作方向是:进一步扩大新型橡胶原材料以节约天然橡胶,扩大合成橡胶的应用范围,增加我国能大量生产的炭黑的合理使用量,相对地减少氧化锌等的用量。
橡胶配方设计是橡胶工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橡胶制品质量,降低成本的主要环节。解放以来,我国橡胶配方设计工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次会上交流的全国各橡胶厂和橡胶工业研究所有关配方设计的经验,共有四十三项。
会议期间,苏联专家马莱舍夫就“现代橡胶配方设计的原则”作了专门性的报告,并解答了代表们提出的具体技术问题。
这次会议是化学工业部橡胶工业管理局召开的。


第5版()
专栏:

  大连造船厂出现一批红色专家
  老干部李衡生由外行变成内行,当了总工程师
  副总工程师侯君柱是钳工出身,通晓造船业务
  留学生郑于俭入了党,技术知识发挥更大作用
据新华社旅大29日电 新的造船、修船技术干部,正在国营大连造船厂迅速成长壮大。
现在,全厂领导技术工作的正副科长、正副车间主任中就有九十六名是工人出身的。技术、生产两大科室,共有正副科长九人,从工人中提拔的就有七人。老干部李衡生,现在担当总工程师的职务。他在1938年参加共产党,打过游击、搞过土地改革,却不懂技术。解放以后,他进工厂钻研技术,已经由外行变成内行,管理全厂的技术工作,十分熟练,常受到一些曾经在国外留过学的老工程师们的赞扬。钳工出身的副总工程师侯君柱,有人称他是“红色专家”,通晓造船、修船业务知识。他和大家一起研究出减少船坞内和船台上工作量的办法使这个工厂缩短了造船、修船的周期。过去中修一艘货轮要一年,现在只需十个月。建造每艘远洋拖轮的时间也比过去缩短了三个月。在解放以前当过十多年锅炉工的王智富,现在担任锅炉车间主任。他丰富的修锅炉经验,工人们称他“锅炉大王”,凡遇修锅炉的技术疑难,都去找他。此外,铆工出身的技师苏万喜、车工出身的船体车间主任于厚福等大批工人出身的技术干部,也都在生产战线上作出不同的贡献。
这个工厂经过改造的大专学校毕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上也起着显著作用。其中已经有二十四名加入中国共产党,另有一批是积极分子。如副总工程师郑于俭,是留学英国的知识分子。经过思想改造参加共产党以后,他的技术知识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积极分子郭长让,负责供应全厂的风、电、水和氧气,工作十分出色。
大连造船厂解放以前做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的都是日本人。解放以后,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培养下,一批批中国工人迅速成长起来。


第5版()
专栏:

  重庆热水瓶厂改进两项技术
  热水瓶不再爆炸了
据新华社重庆28日电 地方国营重庆热水瓶厂职工先后在热水瓶生产方面作了两项重大的技术改进。这两项技术改进,对目前我国热水瓶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消灭瓶胆爆炸,提高热水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有很大作用。
这个厂在今年4月底第一次采用在瓶胆夹层内以硫酸铵片作支撑和以石棉线或骨炭、活性炭等作吸剂的新方法,试制成功了一批无石绵粒瓶胆的热水瓶。这批无石棉粒瓶胆的热水瓶,经过用户三个多月来的试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瓶胆爆炸,耐压和保温方面也完全跟普通瓶胆一样。
这个厂的另一项技术改进是把我国热水瓶制造工业中一向沿用的在瓶胆外部加热排气和干燥的方法,改为在瓶胆内部加热排气和干燥。根据这个厂的试验证明,用这种新方法,效率不仅可以比旧方法提高一倍以上,而且瓶胆烘黄、瓶口爆炸等现象也可以大大减少。


第5版()
专栏:

  南京试制两种轻型载重汽车
本报讯 据新华日报消息:南京汽车制配厂最近接受了制造两种轻型载重汽车的任务。
这两种汽车,一种是一吨半的载重汽车,有两种型号。这种汽车是参照苏、捷、美、英、法、意、日、西德等八个国家四十六种同级轻型汽车的先进性能,结合我国城乡交通的具体条件,由我国自行设计的。它具有轻便、快速、经济等特点,适合于市郊之间的短途运输和城镇之间的中途运输,特别对农业、商业、邮电等部门最为适用。以这种汽车为基础,还可以发展多种不同用途的变型汽车,如消防车、救护车、运油车、洒水车、轻便倾斜车、轻型公共汽车等。另一种汽车是两吨半的载重汽车,也有两种型号,将仿照苏联格斯51型汽车进行制造。
制造这两种轻型汽车,特别是自己设计一吨半重载汽车,在我国还是创举。这个厂将在国家基本上不投资的情况下,利用现有设备,同兄弟工厂协作,在明年把这两种汽车试制出来并投入生产。现在,一吨半载重汽车的发动机已经试制成功。主持这项设计工作的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管理局汽车拖拉机研究所的工程师们,在上月来到这个工厂。设计工作已经进行到绘制零件图的阶段,今年年底即可开始样品试制。


第5版()
专栏:

细菌肥料
北京市有个细菌肥料工厂。它自去年第一季度以来,供应了全国各地各种作物使用细菌肥料一千六百多吨,可以施一千万亩田。
细菌肥料是一种成本低,使用简便的肥料。陕西省永乐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用固氮菌拌种种植棉花,亩产棉花433斤,不拌种的仅产361.9斤。山西省解虞县西张耿星火农业社用固氮菌追肥小麦,每亩产小麦273斤,不追菌肥的仅产209斤。 王宝怀


第5版()
专栏:

  时刻跳动着的脉搏
  本报记者 张竞
走进戚墅堰机车车辆修理工厂翻砂车间的工会,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挂在墙上的那些五颜六色的锦旗和奖状。其中有一张用镜框装得很精致的奖状,是1956年被评为先进车间工会委员会的时候,由中国铁路工会上海区委员会发给的。
两个半人中就有一个
我好容易才找到车间工会主席陈全大。不巧得很,他正动身去北京参加全国工会积极分子代表会议。临行匆匆,他只能简单地告诉我:“做工会工作,没有什么秘诀,最要紧的还是依靠党的领导和大家的支持。在每星期党、工会和青年团的碰头会上,我们接受党的指示,并根据党的政治工作任务,安排工会的工作。否则,这么一个七百多人的车间,即使千手观音下凡也没有办法。”
在与工会副主席刘清法同志的谈话中,知道这个车间工会除正副主席和十六个委员外,在十二个领工区和六十七个小组里,还有各种工作委员、小组长、干事等,一共二百九十八人(没有明确职务但热心帮助工会工作的还不算在内)。和全车间总人数相比,平均两个半人中就有一个做工会工作的。他们像一个机体的细胞,遍布在车间的各个部门和各个角落里,从组织几百人的劳动竞赛到排解夫妻纠纷,从车间到宿舍以至离厂几十里外的职工家庭,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一个中年工人告诉我说:“一天二十四小时内,我们时刻都感到工会的脉搏在跳动”。
还是六百多吨钢重要
今年上半年,钢部接受了一批浇铸客车转向架的任务。本来计算,每炼一炉钢只能浇一只转向架,每天炼两炉,只能浇两只。但常常因为钢炉上加料等情况的变化,一炉钢水浇不完就浪费了。这时,钢部工人张银炎提出一个合理化建议,建议把炉底和炉壁加厚增高,使一炉钢可以同时浇两只转向架,每年可增产和节约六百六十吨钢。这个建议很快就得到行政上的支持。不料这个建议却遭到钢炉工人和浇胚、造型工段工人的反对。有人说:“这样做太麻烦了”,有人说:“这一改,把我们的计划都打乱了。”因此尽管行政上支持,但大家都不愿动手。怎么办呢?工会生产委员便召开了三个领工区的职工大会,给大家算了一笔账,说明在国家原材料供应困难的情况下,这个建议的价值和作用,然后便发动大家来讨论,究竟是愿意为国家多节约六百多吨钢呢?还是愿意个人少些麻烦?经过讨论,工人们都愿意执行这个建议。经过一个月的试验以后就推广实行了。
“徐、王争车记”
在生铁轮工区挂着两块小黑板报,看上去虽很简单,却吸引着整个工区的职工们。因为黑板报每天都换新的内容,所以有人称之为“工区日报”。在它的版面上,几乎每天都有人受到表扬或批评。凡是被它批评过的人,一般都能很快地纠正自己的缺点。例如化铁炉工房的屋顶漏雨了,雨水溅到铁水上,火星乱飞,而且影响铁水的质量。工人曾向领工员反映过好几次,可是领工员沉湎在每月完成指标的成绩里,没有理会这件事。不久,黑板报上就出现了一张漫画:领工员一手指着月月上升的指标箭头,摆出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屋顶漏水他好像根本没有看见。这幅漫画登出的第二天,领工员就找人把屋漏补好了。
有一次,工区发生了一件工人争用吊车的纠纷,两个人都强调自己的任务要紧,拉住吊车不肯放。结果竟争吵起来,双方都耽误了生产。这种现象,在工区早就存在,但一直没有解决。黑板报就抓住这件事,写了一篇“徐、王争车记”的批评稿。批评后,徐、王二人作了检讨,也教育了大家。从此以后,这种现象就不再发生了。
每周三期的大黑板报,也是工会向全车间工人进行宣传教育的阵地。今年6月份,他们配合全厂性的劳动纪律教育,在车间里组织了一个漫画展览会,表扬了好人好事,也批评不遵守劳动纪律的坏现象,收到很好的效果,7月份出勤率达到了97.05%,比以往任何一年的7月份都高。
韩树松的家务事
利用业余时间访问职工家庭,在翻砂车间工会工作中占着很重的分量。他们在访问中,了解职工生活情况,帮助职工家属安排生活计划,许多无法在车间里解决的纠纷,通过访问都解决了。像徐方龙同志,从1952年担任生活委员以来,整整五年中,他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不是到医院去慰问病人,就是挨家挨户的串门子访问。他常常在星期天冒雨踏雪到离厂几十里外的乡下去,了解职工家庭生活,下班回家的路上或者中午休息时间,他也不放松机会和工人聊天。全车间住在工房四、五百职工,谁住在几区,几号门牌,家里几口人,有几个小孩读书,生活如何,夫妻婆媳之间是否和睦等等,他都了如指掌。
韩树松是车间的杂工,每月工资约五十七元,一家七口靠他一个人劳动,生活是相当紧的,加上不会料理家务,一发工资就进小馆子喝酒,钱用完就向工会申请补助,生活委员刘清法同志接连到他家访问了四次,帮他们安排了一个生活计划,每月从喝酒、抽烟上省下来的钱就有十二元。同时又动员他父亲帮他们看孩子,让他老婆上街卖菜,每月可挣得十二、三元。在访问中,刘清法发现他父母亲没有床铺睡,便由工会买了一张竹床和帐子送去。现在,韩树松一家的生活已经正常起来,再也看不见他到工会来闹救济了。像这一类的例子,几乎每个生活工作委员都能举出一大堆来,因为他们能从积极方面解决生活困难,今年上半年工会付出的生活补助费比去年同期已经减少了。
很难使人相信,这许多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完全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的。翻砂车间除工会主席陈全大脱产外,其余二百九十七个工会工作者都担负着行政职务或繁重的生产任务。他们中有车间主任、领工员、工长,有考勤员、调度员、会计,还有劳动模范、党的宣传员等等,每到中午休息时间,他们就捧着饭盒子到工会来,不是开会,就是找人聊天,商量工作。他们从来也没有空睡过午觉,即使最热天气,也没有例外。


第5版()
专栏:

  给接班人
  本报记者 胡道源
在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的代表作品陈列室里,有许多二寸多宽三寸多长的漆板子,每一个漆板的花纹、色彩、图案都不一样。它既不是一种生活日用品,也不像供人欣赏的艺术品,而是福建著名的漆器艺人李芝卿为传授技艺做出来的样板。
李芝卿真是一个“诲人不倦”的老艺人。不过,这是解放以后的事。在解放前,李芝卿从十五岁学艺,曾经到日本长崎学过漆器制法,回国后在龙溪、福州、台湾、香港等地做过漆器技师。他能画、能漆、能设计。可是他从不公开他的手艺,生怕人家学到了会砸破自己的饭碗。例如漆器上的花,从来就是用漆画好然后贴金的,过了些年月,花就要退色或变色。李芝卿有一种“刻银上彩”的技术——用鱼膘蘸漆来画,能使漆器上的花显得更生动,而且不褪色不变色。他的漆器上市后,同行都连声称赞。几个跟他有老交情的人,就来向他请教了:“芝卿,你这些漆花做得真好,看来既不是用的镶嵌方法,又不像景泰蓝上的掐丝,你到底是怎样弄上去的呢?”不料平时有说有笑的李芝卿顿时把眉头一皱,吞吞吐吐地说声“用老虎尿粘上的!”从这以后,谁也不敢跟他谈技艺了,连他的徒弟,出了师还不懂他这手技术。
解放了,他的技艺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受到人们的尊敬。1953年他被邀来北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民间工艺品展览会,1955年又出席福建省政协。在他赴会的时候,身体偶有不舒服,政府就请医生给他检查并且替他准备了药品。他深深地感到自己有了这点技艺,就能得到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这样的厚待,假如自己还不把技艺贡献出来,流传下去,怎样对得起党和人民呢?同时,他亲眼见到在新社会里许多艺人的生活都安定了,生了病就给治疗,年老了还能得到照顾。他从各方面体会到:“传了徒弟饿死师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还有什么必要保留技艺呢?
近年来,李芝卿真心真意地指导他的学徒,还到福州工艺美术学校传授银刻、漆画的方法。1956年,他又开始试作漆器样板,把他所能配制的各种花纹、各种图案、各种装饰、各种色彩都制成样板,一块一块编出号来,另写一份说明书。谁爱那一种漆器,就可以拿着样板在说明书上查出这种漆器的配料和制法来。他说:“我要做出一千种样板把四十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传给接班人。”(附图片)
右图:李芝卿同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沈福文先生在谈漆器工艺。
本报记者 高粮摄


第5版()
专栏:

  继武汉长江大桥之后,又一座铁路和公路两用桥梁——衡阳湘江大桥在紧张建设。       张云龙摄(新湖南报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