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吕鸿宾谈勤俭持家
  本报记者
“勤俭持家、勤俭办社、勤俭建国这三者是互相关连着的,在农业社里发扬省吃俭用的作风,开展勤俭持家的教育对贯彻勤俭办社、勤俭建国的方针,十分重要”。这是农业劳动模范、山东省莒县爱国农业社社长吕鸿宾,在回答记者关于勤俭持家的访问时的第一句话。吕鸿宾同志接着说:勤俭持家作不到,勤俭办社也难作到。像爱国农业社,今年春季社员闹钱紧、粮紧,社里的副业收入四分之三借给了社员,只有四分之一用于生产。闹粮紧钱紧的,有的是真紧,有的是因为不节约,有的是瞎嚷嚷。有些社员一时借不到钱、粮,就不干活或干活不带劲,这都直接影响了生产。社员借社的钱,社再借国家的钱,增加了国家的负担。多费了粮食,也减少了国家购粮的数量。布穿多了,房子不该盖的盖了,就会增加市场的紧张程度。吕鸿宾同志估计,如果家和社真正做到勤俭,爱国社少向国家借一两万元钱,多卖给国家几万斤粮还是可能的。
吕鸿宾同志谈到痛苦的过去。那时候,二十多户的吕家庄,要饭的下关东的占一大半。有十年穿一件破棉袄的,有几天不见粮食的。在生活的逼迫下,农民养成了省吃俭用勤俭持家的习惯。“年年防荒”是家家户户的格言。只有地主富农剥削的钱来得容易,才大吃大喝胡花乱用。
解放了,实现了合作化,农民的生活大大改善了,吃、穿、住三件大事一般不发愁了。我们这个一千多户的合作社,再也没有讨饭的了,再也没有赤皮露肉的了。苦了几千年的庄稼汉,这日子也算不错了。可是有些人开始忘了勤俭的习惯。有的说:“为人就是吃喝,吃点喝点享享福吧”。阎庄一个社员编了首小唱:“快些吃,快些扬(用);没有吃,上大场(社的仓库);没有花,上银行;病病恙恙上药房。”浪费的现象发展了。去年甘薯丰收,有些户大批的用它喂猪喂驴,孩子吃剩的地瓜遍地丢。再没人考虑怎样吃些稀饭,掺些糠菜,节省点粮食。青年人过多地讲求穿戴,不穿结实的布袜子,不愿穿带补钉的衣服。信贷社的存款也少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吕鸿宾同志谈到了工作中的缺点。这几年,干部注意了宣传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却放松了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的宣传。这就使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合作化以后就一步上了天,样样都得像个样,合作社应该满足社员的一切要求;不知道社的底子薄,国家的基础差,还得精打细算一步步地建设,生活只能慢慢地改善。
吕鸿宾同志认为,应当在合作社内深入进行勤俭持家的宣传教育。好的典型要表扬,铺张浪费的现象要批评。
最后,吕鸿宾同志谈到了爱国社的作法。今年麦收前后,社里着手进行了勤俭持家的教育,改善了不合理的制度。现在,向社借钱的少了,闹粮的也少了。
吕鸿宾说,今后准备多发动妇女来作这件工作,勤俭持家同她们有最密切的关系。(附图片)


第5版()
专栏:

  爱国—爱社—爱家
  宜兴县委召集老农交谈经验
  教育农民勤俭办社、勤俭持家
本报南京讯 中共江苏省宜兴县委不久以前召开老农代表会议,交流了勤俭办社和勤俭持家的经验。宜兴县委根据老农代表的意见,将在农村中普遍进行一次勤俭办社、勤俭持家的教育。
参加这次会议的一百九十三位代表都是年逾半百的老年人。他们在旧社会尝尽了辛酸苦辣,对新社会的好处体会最深。因此,他们对目前农村中一些农业社的铺张浪费现象很不满意。在会上,他们批判了一些社员特别是一些青年社员认为“社会主义了,再不要讲艰苦朴素了”的错误想法。这些人抱着吃光用光的态度,只图享受,不讲勤俭,稍不如意,就埋怨党和政府。铜峰乡梅园社去年大丰收,每户平均实分五、六百元,却有80.1%的社员超支,国家供应的菜饼、化肥也没钱买回来。为什么呢?原来他们以为要过社会主义的生活了,全社仅秋收前后吃掉的烟酒就有五千多斤;分给社员的现金,60%都用在吃穿上面去了。老农们谈到:在吃粮上,许多社员存在着“没有就向社要”的想法,无打算、无计划。善卷区归径乡余中社一位老农反映,他隔壁的刘德法家四口人,二大二小,除了口粮,社里还照顾他机动粮一百六十三斤,分给稻种一百二十斤,小麦五十斤,可是现在他还说没有吃的。这位老农说:“我家也是四口人,只有一个小孩,但分的口粮吃到接秋还有多余。”老农们说:过去单干的时候,哪一个农民不是省吃俭用,把多余的粮食卖出,换回肥料垩田呢?现在参加了合作社,就不管肥料够不够了,这哪能行呢?为了树立起勤俭办社的风尚,老农们建议:合作社应该从各方面开源节流,尽可能多卖些粮食给国家,一方面支援国家建设,一方面可以多买些肥料垩田。富材乡一社的社员算了一笔账:出售二万五千多斤麦,可换回一万二千多斤化肥,作为水稻追肥。到收稻时,除可收回全部本钱外,还可多收三万七千多斤稻子。
对于勤俭持家的问题,老农们提出:要勤劳生产、省吃俭用、细水长流。“吃饭看来方,穿衣看家当”,生活的改善不能超过生产的发展。“省米要从米堆上省,省柴要从柴堆上省”,节约要从头做起。在吃粮方面,老农的经验是:冬天农活少,可吃得稀点;劳动与不劳动的人不能同等分粮;要有计划地搭吃代食品。老农们建议在社内发动订勤俭持家计划,让大家过日子有个打算。铜官区孙龙小说:妇女在家庭里很重要,‘男好一个,女好一家’,希望召开妇女代表会,交流勤俭持家的经验。”(附图片)
经过社会主义教育后,农村里掀起了节约粮食的良好风气。这是山西省榆次县王村农业社副主任武福英(左一)和社员高月娥正在讨论怎样调剂粗细粮,使一家吃的又好、又饱、又节约粮食。
               新华社记者 张瑞华摄


第5版()
专栏:

安岳县厨师会议
  推广甘薯制品节约细粮
本报讯 四川省安岳县最近召开了一个全县厨师代表会议。会议着重交流与推广了制红苕(甘薯)食品,以节约细粮的经验。
安岳县是丘陵地带,红苕产量很大。由于红苕不便于调运,所以在当地推广红苕食品,以节约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安岳县城关镇第二合作食店的厨师介绍了用红苕制成馒头、包子、面条、烧饼、元子、花卷、黄糕等十七种花样的作法。这些红苕制品价廉物美,群众很满意。 (姚荣)


第5版()
专栏:

  “一个知识分子给朱副主席的信”内容有失实之处
编者按 本报在6月28日以“一个知识分子写信给朱副主席,报告川北仪陇县马鞍乡琳琅村的情况”为题,发表了重庆人民出版社熊志彬写给朱副主席的信。最近接到中共马鞍乡总支书记陈光远等同志的来信,指出熊志彬所写的内容有失实之处。现将来信摘要发表。
从中共马鞍乡总支书记的来信看来,解放后,仪陇山区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若与平原地区和交通便利地区比较,这里的人民生活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在全国各地的大多数山区,也有类似的情况。造成这种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有些山区对农、林、牧、土特产等多种经济全面发展的方针贯彻执行的不够;一是山区交通不便,基层商业网也没有普遍组织起来,有东西运不出来。此外,有些山区长期受战争的破坏以及自然灾害较多,所以这些山区的经济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应当看到,山区经济的发展,有它优越的条件,资源是丰富的,生产潜力是巨大的。希望各地注意加强对山区的领导,多方面发掘山区的丰富资源,研究和解决山区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地改善山区人民的生活。人民日报编辑部:
你报6月28日第四版刊用的“一个知识分子写信给朱德副主席,报告川北仪陇县马鞍乡琳琅村的情况”的文章,我们县里十分重视。中共仪陇县委对这个情况报告作了认真的研究,其中的批评意见已作为改进工作的参考。
但是,这个报告里有许多事实是不真实的,甚至有很大的错误。
一、报告里说:“以琳琅社为代表,这个社1956年每人全年收入不过四十元,吃、穿、用、住都在这四十元内开支。”实际情况是:这个社参加1956年分配的三十四户,仅农业收入这一项就已有四十元,加上副业收入(包括社的集体副业和社员家庭副业)每人平均十二元四角和社员自留地收入每人平均收入两元左右,一共是五十四元多。
“每天只能吃三顿红苕稀饭,外加一碗干咸菜。”这也不符合事实。这个社去年每人分得原粮一千二百四十五斤(其中稻谷和麦子四百一十斤),折合细粮六百四十五斤,大大超过了统购统销的留粮标准,确实是家家有余粮。有这样多粮食,社员每天是不会只吃三顿红苕稀饭的。有一半的户每天平均吃两顿干饭和一顿稀饭,一半的户是吃一顿干饭和两顿稀饭。至于吃菜,农村新鲜菜蔬多,哪里光吃“一碗干咸菜”呢?
“一个月吃一回肉”,这也不是真相。全社五十四户,从去年9月到今年4月,就杀了七十八条一百二十斤以上的肥猪,每户最少要留肉15%。此外每月每人还供应猪肉一斤,每人每月最少都有两斤肉。两斤肉一顿怎能吃得完呢?
二、情况报告中说:“我还到好几户农民家里去看过,被盖没布,光棉絮巾巾”。社里见报后,立即进行检查,是没有这个情况的。据说,熊志彬同志到过琳琅一社的朱世禄家,他家的棉絮虽有一个洞,但又有被盖布,只是与他家同一道门进出的大地主丁三清家的棉絮才很烂,才没有被盖布。
三、在情况报告中,有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表扬了朱代文。朱代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国民党党员,是有名的罗保正的爪牙,是骑在人民头上的社会渣滓。同时,他是封建宗派系统的族长,一直当了二十多年,在马鞍场说来是有名的“烂贤惠”扫皮(即乱和子媳、侄媳发生男女关系),朱家的农民都痛恨他。他虽于1956年冬天被编入社内参加生产,却不是社员。熊志彬同志说他是“社里的榜样,最珍贵的财富”,这显然是很错误的。
最后,我们郑重说明,我们并不否认农村还有问题。农村仍然存在着生产落后于人民生活改善的要求的矛盾。但是农民的生活并不是熊志彬同志所说的那样穷,本乡存在的问题也不是他所说的那么严重。
中共马鞍乡总支书记 陈光远
琳琅社驻社工作人员 黄映健
仪陇报记者 萧向成


第5版()
专栏:

  满足广大消费者中秋节国庆节需要
  城市服务部指示各地及早组织副食品货源
据新华社26日讯 中秋节和国庆节即将到来,城市服务部指示各地服务部门立即组织货源,妥善安排好节日的副食品供应工作。
指示要求各地服务部门趁目前生猪收购还是小旺季的时候,努力收购,完成调拨计划;在供应方面,要根据货源情况,在平日少供应一些,增加节日的供应量。牛、羊肉货源不充裕,必须保证节日对回民的供应。在中秋节前后,对农村的供应工作要更加注意安排好。
指示提出:当前食糖是供不应求的,服务部已经同食品工业部研究,各地可考虑从水果糖的生产中节余出一些食糖在节日供应居民。
关于中秋月饼的供应问题,服务部曾专门指示各地应结合当地消费习惯,选制多样品种,保持和发扬特殊风味。
指示对于供应节日需要的家禽、鲜蛋、蔬菜、干菜、水果、烟酒都提出了注意事项,要想一切办法适应群众的需要。


第5版()
专栏:

  河南山东干旱威胁秋季作物
  山西和山东黄河以北地区近日已降喜雨
本报讯 河南、山东、山西近月以来,普遍遭受干旱威胁。最近几天,除山西大部地区和山东黄河以北地区降雨外,干旱威胁仍然严重。
目前,河南全省平原地区的土壤有效含水率仅10%,丘陵地带不足10%。中共河南省委已于22日发出指示,要求各地领导人员带头参加抗旱,社会主义教育可以结合抗旱工作进行。
山东旱情较严重的临沂、莱阳、泰安等专区的山岭地带,地面已旱下二寸至四寸,秋季作物将减产;棉产区的惠民、聊城两专区的棉田,出现落铃、落蕾现象。全省各地已开展抗旱、防旱、保收、保种运动。
山西省大部地区在24日、25日降雨。太原地区降雨量达六十三公厘,晋中、晋北和太行山区降雨量不等,但对秋季作物都有好处。


第5版()
专栏:

荆州地区广泛教育农民群众
  丰收不忘勤俭 正确安排家计
  据新华社武汉25日电 中共湖北省荆州地委最近指示各县,及时防止丰收后群众中的铺张浪费行为的发生。
中共荆州地委向所属各县指出,荆州专区早稻、中稻普遍获得丰收,棉花丰收也在望。在丰收的情况下,农村已经出现铺张浪费的现象。据监利县桥市指导组对五十一个农业社的检查,有四十九个社烧香敬神,浪费五百五十元;何保乡的十个社,社社唱戏、打醮,平均每个社花五十多元。江陵县荆西乡凤凰社已有十八个社员在沙市买了手表,还有一部分人打算秋收后再去买。沔阳县塘塆乡韩刚社,花一千二百四十元修建社里的办公室。这个社七个生产队中,有四个队还修了队办公室,共花钱一千六百元。沔阳县冯桥乡杨光社修建一个大办公室,既能作仓库,又能放映电影。这个社还准备花八千斤谷子来唱戏。冯桥乡有个社主任说:“今年我们丰收了,乱花点钱不要紧!”
荆州专区各县接到地委的指示以后,都在最近召开的三级干部会和党员集训会上,着重地讲了节约和浪费的利害关系,号召全体农村干部、党员、团员带头节约。不少县在干部会议结束后,立即把地委的指示精神贯彻到乡和农业社里去。据了解:石首、江陵、荆门、公安、潜江等县,已有一千八百五十六个社在收割稻谷期间,订了细收细打的计划,还发动社员订了勤俭理家的计划。江陵县将台乡开展了增产节约宣传运动,全乡党员、团员和乡、社干部带头制订了四大保证:一不赌博抹牌,二不铺张浪费,三不求神拜佛,四要教育好群众。


第5版()
专栏:

  一件好事
  于风
出外工作的人,常常为旅途中等车换船而苦恼。今年4月我从祁门县回合肥,汽车到达芜湖时已半夜,由芜湖开船却要到早晨五点以后。在汽车最后一排已整整坐了一天,真想在等船的时候找个地方去休息一下,但轮船公司附近的旅馆都关门了。其实,按照经验,就是不关门这时也不会有空铺。我只好回到等船的地方,在行李上坐着,挨过这半个夜晚。我想,有个让旅客们临时休息的地方该多好啊!
最近到蚌埠,我又得夜里等车。我不愉快地走出车站蹓跶。不意竟在车站对面看见一个胜利茶社,屋里电灯明晃晃的。四川人对茶馆本来就有乡土情感,夜里等车还能坐茶馆,真是再写意不过了。走进去一看,原来和普通茶社不一样。里面整整齐齐的摆着一排排的凉床,床上铺着一块毛巾,床旁有个小茶几,那种摆设就像普通的浴室。床上有打扑克的、下棋的、看书的和躺着熟睡的旅客。服务员轻轻地来回倒茶。人们显得安闲舒适,和坐在车站候车室焦躁疲困的情景完全两样。
我向茶社的服务员同志探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她告诉我,蚌埠是淮南、津浦路的交叉点,南下北上的火车穿流不息,又是淮河中流的水码头,还有汽车通淮北各地,等换车船的旅客很多。过去,他们想休息,就只好住旅馆。旅馆一来太挤,二来旅客休息几个钟头也得花一整天的旅馆费;再说,很多旅馆半夜十二点以后又不营业,旅客很不方便。这个茶社就是为过境旅客暂时休息服务的。它昼夜不歇。屋里冬天有火炉保暖,夏天还有电扇;床位不要钱,只算茶水钱,一杯茶四小时算一次,每次一角五分钱,洗脸洗脚水在内;此外还有被子出租。服务员除供应茶水外,当旅客进茶社时,就问清楚旅客要赶哪一班的车走,记在黑板上,到时候负责叫醒旅客,白天还可代旅客订购车票。这样,旅客就可安心睡觉,不怕误车。
茶社的负责人说,茶社的主要家具小凉床、茶几、电扇等等,都是市内各澡堂多余下来的。连修缮房屋、买毛巾、茶杯等一共才花了一千五百元。全茶社有七十九个床位,每天接待旅客,少者数百,多时能达到一千以上。
这个茶社是怎样开办起来的呢?茶社的负责人接着告诉我:蚌埠市委书记王宇同志有一次出外工作,夜里下车后找不到旅馆,只好借一张椅子坐在露天里休息了半夜。王宇同志亲身感到了旅客等换车船的困难,回来就倡议在蚌埠办了这么个茶社。
我在茶社看到旅客不断的来,那些休息好的旅客,喝好茶,洗好脸,又一批批的上车去了。我想:办这个茶社,真是一件好事。市委书记半夜坐在椅子上等等车,就为旅客解决了这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见党所提倡的领导要和群众同甘共苦的重大意义了。(附图片)


第5版()
专栏:

  真缺粮还是假缺粮?
  “不是缺粮,是缺少点社会主义思想”
  本报记者 商恺
晋南盆地,是山西省著名的棉粮产区。这里群众的留粮标准,每人每年均在四百二十斤以上,比省内任何地区都高。但是,今年夏初,群众“闹粮”的情况,却比全省别的地区都要严重,普遍叫喊:“四百二十斤不够吃!”
最近,洪赵县委书记王绣锦同志到太原来开会,大家都关心地问他:“你们那里农民到底够不够吃?”因为洪赵县在晋南是有代表性的。王绣锦同志笑了。他说:“不是粮食问题,是思想问题;思想问题解决了,粮食也就够吃了。”接着,他讲了一个“熊焰农业社闹粮的故事”:
洪赵县有个临登村,临登村有个熊焰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个社在今年夏收以前这段青黄不接的时间里,闹起粮食问题来了。全社三百六十户,几乎是户户喊“缺粮”。每天都有许多男女老少社员,成群结伙地到农业社里去要粮。他们坐在社里不走,纠缠住社干部不放,越闹越凶。看样子,大有再不供应粮食就要饿死人之概。
当时,更严重的问题是,像熊焰农业社这样闹粮的情况,正在全县范围内扩展。
“一年四百二十斤口粮,到底够不够吃呢?”县里的领导干部,有的也发生了怀疑。他们决定到熊焰农业社里摸一摸底。
县里临时派出一个工作组到了熊焰农业社。社员们看到县里的干部来了,闹粮就闹的更凶了。工作组的干部走到哪里,哪里就嚷起一片“缺粮”声。社里有一个身材高大、体强力壮的妇女,她端起一箩筐干粮,便和工作组的干部去赛吃。她打定了注意:“你吃三个,我就吃四个;你吃四个,我就吃五个。让你们亲眼看看:我这么大的饭量,四百二十斤怎么能够吃?”
工作组的同志们态度很冷静。他们通过党支部和一部分社干部,了解了社员在去年秋天分粮的情况。又翻了翻社员分粮的老账,发现全社口粮的留量并不低。除了少数五保户是按四百二十斤的标准留粮以外,其余的户都在四百三十斤以上,其中四百四十斤到四百六十斤的有一百零八户,四百六十斤以上的有一百八十四户。
“口粮的留量大大超过了标准,为什么还吵着不够吃呢?”工作组的同志这样想:“显然,这不是粮食问题,而是思想问题。”于是,工作组通过同社员个别交谈和举行报告会等形式,首先向群众说明了全省和全县粮食产量的底子;介绍了省内其他地区留粮标准都比晋南低的情况(像雁北区由于产量不高,那里每人留粮标准是三百六十斤)。接着,又向群众讲清楚了节约粮食对支援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支援国家建设同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同时,对社员群众中不顾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个人主义思想,也进行了批判。做了初步的思想教育工作之后,许多人的认识比较清楚了。他们说:“应该有多大家底、过多大光景,不能硬去找国家和合作社的麻烦。”这时候,虽然还有些人在那里空喊,但是坚决登记要粮食的人,只剩下八十八户了,仅占社员总户数的24.4%。
这八十八户是不是真的缺粮呢?工作组不能硬去作结论,只有把这八十八户的名单在群众面前摆出来,让群众自己讨论。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逐步提高,大辩论很快地展开了。起初是在小组里辩论,后来在生产队里辩论,最后发展成全体社员大辩论。
在大辩论的过程中,熊焰社的社员们相互之间,经过摆家底、算细账,经过对个别人的揭发和批评,谁家有多少人口,谁家分了多少粮食,谁家懂得勤俭节约,谁家习惯于铺张浪费,谁家缺粮是真的,谁家缺粮是假的,……情况,终于澄清了。大致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报名挂号的有二十九户。他们本来有粮食,看到别人报缺粮,也跟着报缺粮,目的是挂个缺粮户的名,省得别人说自己有余粮。
二、粮食不很宽裕,但稍节省一些就够吃的有二十一户。
三、由于浪费而缺粮的有五户。这些人有的把粗粮换成白面吃了,有的把粮食换酒换烟吃了。群众说他们从来就是“抓到就吃、摸到就花”,不知勤俭持家。
四、家中有粮食,故意取闹的,有十九户。这些户有的是反革命分子的家属,有的是二流子懒汉和投机商人。如刘文英,几年以来一贯假报缺粮,骗取国家粮食,再以高价出卖,是个粮食贩子。这十九个户中,还有些富裕中农,对统购统销不满,也趁机闹粮。刘宁生每人平均分粮八百七十斤,还在闹。
五、真正缺粮的,只有十四户,还占不到社员总户数的4%。缺粮的原因,除了有些人确是劳动强度高、食量大以外,一般都是因为遇到了疾病或婚丧大事。
情况澄清了,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想出来了:有粮食的自动撤回了要粮的要求;稍缺的提出从节约中解决;因浪费而造成缺粮的,自己想法和亲友调剂。只有对十四户真正缺粮户,才由社里负责,动员有余粮的社员,发扬互助友爱精神,出借出售给他们一部分粮食。总之,不需要国家供应一粒粮食,便可以解决全社的粮食问题。
在社员大会上宣布了大辩论的结果,社员们都笑了,说出了真情实话。他们说:“咱们不是缺粮,是缺少点社会主义思想!”


第5版()
专栏:

  “缺粮户”家有千斤粮
施国祥
山西省中阳县金罗乡金星农业社会计任积善,自今年春季以来,一直喊叫“缺粮”、“缺油”;还说什么“国家优待干部、工人,不关心农民”。特别是他孙子做“满月”的时候,三番五次去找农业社干部和政府要粮、要油,说“马上就没有粮吃了!”
今年7月初,任积善因有严重贪污罪行被政府逮捕,在他家中查出了大批粮食,计有小麦三百斤,小米四百九十斤,黑豆六百九十斤,糜子大半瓮,杂粮二百二十斤,还有麻油半瓮。这样,被大家所公认的“缺粮户”的老底子被揭开了,不少人因此大吃一惊。
这件事实告诉我们,在农村中,的确有少数坏分子和一部分落后农民,由于对粮食统购统销不满,便不惜用各种办法伪装“缺粮”“缺油”,专门制造紧张空气。这件事使我们懂得在审查农村“缺粮户”的时候,应十分慎重;同时,也给了那些企图在统购统销方面钻空子的右派分子一记耳光!


第5版()
专栏:

  社会主义教育使人说出了真心话
新华社记者 喻权域 刘宗棠
经常叫喊“缺粮”的四川江津县琅山乡柳林农业社,经过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社员们自动谈出:今年秋收分配时,50%的人家还有去年的陈粮,90%的人家没有吃完春天分到的小麦。这件事教育了在粮食问题上有右倾情绪的社干部,他们计划在完成统购任务以后,再从增产的七万斤水稻中卖出40%给国家。现在早稻刚收完,社里已卖出稻谷两万多斤。
柳林农业社和江津县其他农业社一样,去年秋收后每人平均留粮五百斤(不包括自留地收入),其中有三百斤是黄谷。今年秋收前的一个月中,却有很多社员叫喊粮食不够吃。中共柳林社分支部书记丘玉祥等社干部分的粮食和社员一样,并不缺粮,估计社员也不会缺,但是看见叫喊缺粮的人多了,也开始动摇。他们给一些叫喊最厉害的社员供应了粮食,并要求上级削减今年的售粮任务。
最近在柳林农业社结合秋收分配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干部们详细讲解了出卖余粮支援国家工业建设的意义,组织社员讨论统购统销带来的好处。大家指出,柳林农业社是在粮食统购统销以后才建立的,由于合作化和国家工业的支援,年年增产。完成统购任务以后社员留的粮食也有增加,前年每人留粮四百零八斤,去年即留五百斤。加以工业品价格降低,农民卖出余粮后生活改善很快。近三年来,仅第四生产队三十三户社员就新置了胶鞋二十二双、皮鞋五双、暖水瓶九个、电筒十六只。社员们在讨论中一致认为,不实行统购统销这一切都办不到,因此很多社员都自动检查了闹缺粮的错误。出乎干部意料,全村二百二十一户中,有一百一十多户人家都说家里还存有去年的陈黄谷。存粮最多的张坤祥一家八口,有陈黄谷一千斤。存谷一、二百斤的很普遍。全村约有二百户人家还存有春天分的小麦,多的有四百斤,少的也有三十斤。他们都同意今年多卖余粮。
第六生产队社员张万银,原是闹缺粮最厉害的一个。他甚至把母亲送到弟弟家去吃饭,自己断了一天炊,哄骗干部供应给他三十斤黄谷。这次他检查了错误,积极支持多卖余粮的计划,还引导干部到他家楼上去看他存粮的木桶,那里有一百二十斤去年的陈谷,六十斤今春分的小麦,还有很多玉米。
五十八岁的社员丘二爷在座谈会上的发言说出了很多社员的心里话。他说:“我们在旧社会饿饭饿怕了,虽然入了社,总想尽量多存些粮食在家里。这样不对。只有多卖余粮支援国家把工业化建设好了,农民才能永世过丰衣足食的日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