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高淳县新华农业社试验结果:
以人定量有五大好处
本报讯 江苏高淳县凤山乡新华农业社试行以人定量分配口粮办法获得成绩,缓和了粮食分配的紧张现象。
新华农业社是一个余粮社,但是,近两年以来,社员中出现了余缺不均,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有些大人多、劳力强的户,粮食不够吃,而人多劳力少的户,口粮有余。有的人拿粮食喂猪,有的人还开设地下粮行,进行黑市买卖。社干部为粮食分配问题感到苦恼,社内积极分子都有改进口粮分配办法的要求。
今年6月,社主任宋昌富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做好夏收分配工作的指示精神,提出全社口粮总量不超过国家规定,按照社员年龄大小、劳力强弱,规定不同的口粮标准进行分配的办法。这个办法得到社务委员会的一致同意。经过管委会向全体社员进行了宣传解释工作,得到全体社员的拥护,“以人定量”的办法便在这次夏粮分配中实行了。
这个办法实行的结果,全社合计需粮数比“三定”留量要低一万多斤粮食,既照顾到社员的实际需要,又可以多卖粮食给国家。社务管理委员会总结出“以人定量”分配办法有五大好处:第一,每个社员都能按照合理需要,分到足够的口粮,大大减少了透支户。社员宋昌珍,全家三口,有两个主要劳动力。去年秋天因粮食不够,要拿钱买粮吃,欠社里十四元钱,生产情绪很受影响。而社员宋永若全家六口,只有一个劳动力,按四百八十斤标准留足口粮,去年秋收分配不但没有分到现金,还欠了社里五十多元。实行“以人定量”分配办法以后,这种不合理的透支现象就没有了。第二,缓和了粮食人为紧张的情况,提高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如去年全社有八十八户大人多的社员,分配后,向社里闹供应。实行以人定量后,他们的口粮比“三定”标准增加了一万六千多斤,现在生产个个起劲。第三,堵塞了粮食黑市市场,避免了分粮过多户浪费粮食的现象。第四,由于透支户减少,大大节省了社里的生产资金和国家的救济贷款。社里算了一笔账,把少透支给社员的粮钱作为生产资金,投入再生产,每个社员可增加收入二元五角。第五,改善了干部群众的关系,提高了社干部的工作信心。社主任宋昌富说:以前要社员生产,有的社员就闹供应,要粮要钱,工作很吃力。现在只要社里一声号召,社员就争着去干,工作好做了,社员意见也少了。 (甄)


第5版()
专栏:

辽宁省委农村工作组的调查证明
以人定量,一举两得,户户够吃
新华社讯 记者杨绍山报道:记者随中共辽宁省委农村工作部工作组,就农民口粮留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证明,改变目前平均留粮的办法,实行“以人定量”计算社员口粮留量的办法,不但能满足各种人口粮需要,还可以为国家节省粮食。农民们反映这种办法是一举两得,户户够吃。
盖平县花园坨乡太阳升农业社是一个拥有两千四百多户的大社,棉花面积比重很大,国家每年供应粮食很多。但是,由于根据“三定”政策的留粮标准,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大人多劳力强的户粮食不够吃,要求政府供应,突破了供应标准。6月份以来,每天都有很多社员到社里要求提前供应粮食,经过了解,其中很多户确实是不够吃。可是,小孩多劳力弱的户,粮食不但够吃,而且还有余。结果造成社员和社员之间苦乐不均,缺粮户意见很多,以至于生产也不安心。
如何解决?大多数农民都同意实行“以人定量”的留粮办法。工作组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本着“吃多多分,吃少少分”的原则,将不同人的实际用粮数量进行了研究,按照不同的年岁,划分了下列六等七级标准。这个标准是:一岁到三岁的小孩每人每年留粮二百斤;四岁到七岁的儿童每人每年留粮三百三十斤;八岁到十五岁的学龄儿童每人每年留粮四百八十斤;十六岁至六十五岁的男人每人每年留粮六百三十斤;十六岁到六十五岁的妇女每人每年留粮五百八十斤;六十五岁以上的男女老人每人每年留粮五百斤,人人都知道的能吃的大肚汉,每年留粮七百斤。按这个标准计算,全社总计需粮六百五十五万八千五百四十斤,平均每人每年留粮五百零四斤四两。这个数字,虽然比去年每人平均实留量高些,但如果按“三定”规定标准平均每人每年留量还可以少留粮二十万零三千零二十斤。
经过调查分析,用这种办法,还必须注意教育农民实行节约粮食;确定农民口粮标准应该因地制宜。关于“三定”以外超产粮食,工作组意见:凡是“以人定量”标准不超过“三定”标准的地区和合作社,超产部分除国家征购40%以外,其余应归农民自己处理;凡是“以人定量”超过了“三定”标准的地区和合作社,国家应该从超产粮食中扣除“以人定量”的超过部分,其余再归农民自己处理。对于经济作物社,仍应坚持“三定”规定,按余粮社标准计算留量。


第5版()
专栏:

简易的“按人定量”分粮办法
李俊国
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年一度的口粮分配问题,又提到了农村工作同志和社干部的面前来了。在湖南沅江县许多农业社里,按照过去的办法,除超过“三定”产量的增产部分粮食是按劳分配外,基本口粮是平均分配。只要不是减产社,无论是一个才生下的婴儿,或者是一个身强力壮的整劳力,都是一样的“计口授粮”。这种分法,未免太不公平合理。尤其是在某一农业社增产不多或者没有增产的情况下,不公平合理的程度就显得更加突出。今年,中共湖南省常德地委派了一个工作组,在沅江县人益农业社做了“按人定量”的试点工作,他们摸索出的分配方法简单易行,比较合理。
人益农业社第八生产大队一百五十人,以每人基本口粮五百二十斤计算,应分基本口粮七万八千斤,其中:第一类——消耗量特别小的一至三岁的小孩十四人;第二类——消耗量一般的一百零八人;第三类——消耗量特别大的整劳力二十八人。
这个队试验过“按人定量”分配基本口粮的三种公式:
第一种公式:?类订住,?类不动(分基本口粮五百二十斤),?类灵活。这种方法是将小孩的口粮订住为三百斤,将这三百斤从小孩的基本口粮五百二十斤中减去,其差额添补在整劳力的基本口粮内去分,一般人的不动,可以说是“以小补大”的办法。
这样调整的结果,整劳力可分得基本口粮六百三十斤,比原来分的多了一百一十斤,完全够吃了。
第二种公式:?类灵活,?类不动(分基本口粮五百二十斤),?类订住。这种方法是将整劳力分配基本口粮订住为六百斤,再将整劳力原有的基本口粮五百二十斤从六百斤中减去,其差额为八十斤,乘以整劳力的人数,从小孩的基本口粮数字内分出来,一般人的不动,仍旧是“以小补大”的办法。不过这种补法有限制性,即不能超过八十斤。
这样调整,每个小孩可多分六十斤,可以照顾那些无整劳力的家庭。同时,整劳力既然劳动强,增产分红口粮也就多,只调高八十斤,也是合理的。
第三种公式:?类订住,?类上升(超基本口粮五百二十斤),?类订住。这种方法是将小孩的基本口粮订住为三百斤,整劳力的基本口粮订住为六百斤,订住这两种人口基本口粮数字的原则,就是要保证一般人口的基本口粮只能高于或等于五百二十斤,不能低于五百二十斤。
这样调整的结果:小孩的口粮既能满足,整劳力的基本口粮也能增加,并且一般人的基本口粮也增加了七点七八斤。
看来,第一种方法整劳力分得基本口粮最多,适宜于增产分红口粮较少的社;第二种方法整劳力分得基本口粮比第一种少些,适宜于增产分红口粮较多的社;第三种方法既要保证整劳力的基本口粮多些,又要保证一般人的基本口粮上升,只适宜于小孩较多的社,否则,就办不到。
上述“按人定量”分配基本口粮的方法有三个优点:第一,采取“以小补大”,“有余补不足”的原则,只分三等,以小孩的有余补整劳力的不足,一般的不动,方法简单明白,群众容易了解,容易为群众所掌握。第二,无论采用上述那种公式分配,占全队总人数72%的一般人口基本口粮都不动,或有所提高,占全队总人数18.7%的整劳力却大大提高了基本口粮,容易为绝大多数群众所接受。第三,占全队总人数不及10%的小孩口粮虽然有所减少,但最低也可分到三百斤,最高达到三百六十斤。这些小孩既在三岁以下,三百斤已能满足需要。
这种“按人定量”分配基本口粮的方法对节约粮食很有作用。


第5版()
专栏:半月农情

半月农情
大暑(7月23日)——立秋(8月8日)
这半个月里,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所受的旱涝威胁开始解除。
7月26日以来,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区先后下雨。湖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北等省的旱象已转缓和,但是还没有完全解除。8月3日河北省保定、通县两专区下雨较大,8月6、7日河北省东部、辽宁省西部也下了雨。这些地区的干旱程度随着降雨也减轻了。
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水灾地区的灾情,已经逐渐稳定下来,不再发展。安徽沿江地区和江苏里下河地区,在7月下旬因雨一度出现渍涝。
× × ×
在这个时期里,许多地区紧张地进行了抢插晚稻和排涝补种工作。湖南省有几百万亩晚稻要在雨后抢插;江西在下雨以后,大部力量也投入抢种。长江流域多数地区的晚稻插秧,赶着在这个时期完成。这一带有这样的农谚:“晚稻不过秋,过秋九不收。”这就是说:晚稻插秧必须在“立秋”以前进行。
在7月底8月初,随着渍水的排除,受灾地区补种晚秋的活动增多。安徽已补种了一百四十多万亩晚秋作物。山东、河南的退水地区,也在抢种荞麦、秋菜等。
× × ×
在北方偏北地区,这个时期正是收获春小麦和亚麻的季节。今年黑龙江、内蒙古和甘肃等地的春小麦一般长得不错。黑龙江省的八十多万公顷春小麦,大部丰收。内蒙古的春小麦大部成熟一致、颗粒饱满。据开鲁县在收割当中的估计,今年全县平均每公顷可收麦子二千四百多斤。当地的农民说,这是多年以来收成最好的一年。黑龙江延寿、依兰等地的亚麻,到7月下旬已经基本拔完。
× × ×
今年7月底,大部地区的棉田就进入结铃盛期,结铃期比去年提早十天左右。辽宁省的十九万公顷棉花,有半数株高一尺五寸以上,普遍开花,有的植株也开始结铃。从这个时期的一些情况看,今年各地的棉花,除渍涝地区以外,一般生长良好。这个阶段和这个阶段以后一个时期内,是后期棉花害虫猖獗的季节;棉花能不能保收,还要看防治害虫的工作做得如何。


第5版()
专栏:

国务院通知各省市人委会组织集体伙食单位
储存、加工蔬菜 保证冬、春需要
新华社讯 国务院于10日发出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组织城市、工矿区和林区的机关、部队、工厂、学校等集体伙食单位储存和加工冬、春季自用的蔬菜。
通知说:几年来,为了改进城市、工矿区和林区的蔬菜供应,各地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各地秋季蔬菜的储存和加工工作却远远落后于城市、工矿区和林区人口增长的需要。在秋季蔬菜上市旺季的时候,便形成供过于求,以至发生很多蔬菜腐烂的现象,价格也迅速下跌;而当进入冬、春蔬菜淡季的时候,市场上又发生严重缺菜的现象。价格也随着上涨。这种情况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很不利的。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各地人民委员会除了继续加强对蔬菜生产的领导和适当加强国营商业部门经营蔬菜的力量以外,还必须动员和组织消费者做好秋菜的储存和加工工作。
通知要求各地人民委员会应广泛地向机关、部队、工厂、学校等集体伙食单位说明:自己储存和加工蔬菜可以保证冬、春缺菜季节的蔬菜供应,可以减少季节性价格上涨的差额,吃到廉价的蔬菜。各伙食单位分散储存,还可以节省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对于国家和广大职工、官兵、学生都是很有利的,各单位应当主动地积极地参加这一工作。
通知说,各地人民委员会应当责成经营蔬菜的国营商业部门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提出机关、部队、工厂、学校储存和加工蔬菜的规划方案,通过各主管行政部门进行安排。各单位储存和加工蔬菜的品种和数量,应当根据需要、可能和技术准备情况来规定,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多搞一些,条件较差的单位先少搞一些,无条件的单位应积极准备;要求各单位对冬、春季节所需要的蔬菜,分年地逐步做到大部分依靠自己储备来解决。
通知说,各机关、部队、工厂、学校等单位储存和加工所需要的蔬菜,应当由当地蔬菜经营部门统一组织采购和分配,以免引起市场的紊乱;储存和加工蔬菜所需要的设备由各单位自筹解决。各地对于腌菜菜缸的供应,应由有关机关统一规划,不得抢购。
通知最后说,各地国营蔬菜商业部门对于储存和加工蔬菜的方法,应当加强技术指导,总结和推广群众行之有效的储菜、腌菜经验;各单位也必须指定专人负责蔬菜的储存和加工工作,防止不应有的霉烂变质和损失。


第5版()
专栏:

怎样才能保证今冬明春不缺蔬菜?
 本报评论员
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冬春两季所需的蔬菜,主要是靠秋季生产冬季储存的蔬菜(即冬储菜)来供应的。过去几年,由于冬储菜生产不足,很多城市每逢冬春两季,就发生蔬菜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的情况。去冬今春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城市人民对这很有意见。种植足够的冬储菜,是关系到今冬明春城市人民半年生活的大事。
应该怎样安排冬储菜的生产呢?
要在城市和工矿区的郊区,根据人口数量、消费水平、菜地产量和供应冬储菜时间的长短等条件,并打足“安全系数”,播种足够的冬储菜生产面积,以达到今冬明春蔬菜供应基本上能够就近自给的要求。
什么叫做打足“安全系数”呢?这就是说,除了按照常年消费蔬菜数量,根据一般年景单位产量播种足够的菜地面积以外,还要多种一些。这是几年来从实际工作中得到的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冬储菜生产的“风险”很大,难保每年无灾,一经受灾,产量就要减产好几成。尤其是北方城市,风雪多,霜冻期长,冬储菜生产不稳定,减产失收后当年无法补种。而且冬储菜收获之后保管时期长,损耗大,没有“安全系数”,就没有足够的后备,也就不能保证供应。一般地说,各地的“安全系数”,在关外应达到25%—30%,在关内也要保持15%—20%。
除在城市郊区安排冬储菜播种面积时要打上“安全系数”以外,在全国范围内也要确定几个蔬菜基地,在某些地区遭灾减产时保证供应。有一部分长年不能生长蔬菜的城市和工矿林区,也需要依靠这部分基地生产的蔬菜来调剂供应。历史上形成的蔬菜基地,如河北、山东等省,应在维持原有蔬菜产量的基础上,按计划布置冬储菜的生产任务。另一方面,在北方各省的范围内,也应该考虑建立几个新的蔬菜基地,主要作为辽、吉、黑等省蔬菜供应的安全保证。
为了种植足够的冬储菜,首先必须解除菜农怕种多了卖不掉而减少收入的顾虑,也必须解决经营部门怕种多了发生烂菜要检讨的思想问题。有了“安全系数”,在丰收的时候,蔬菜可能会多一些,也可能有一部分菜烂掉。这该怎么办呢?可能有两种情况,两个结果:一个是怕菜多,怕烂菜,少生产一些,结果是供不应求,群众吃不上菜,不满意;另一个是多种一些,保证供应,群众满意,但难免要烂一点。在这两者当中,我们应该选那一个呢?当然是:宁可多,不能少。菜多了,总有办法可想。在菜多的时候,绝不能叫菜农吃亏,可以采取国家补贴等办法,以防止“菜贱伤农”;对多余的,可以扩大储存和加工数量,可以外调支援缺菜地区,还可以作为青饲料喂猪,饲料多了猪吃的粮食也可以减少。总之,多了比少了好。我国地方大,每年总有些地方蔬菜受灾减产,这里多,那里少,总账算下来,不一定多得很多。至于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发生烂菜的事故,必须改进工作,力求避免,不能归咎于“生产多了”。
冬储菜的生产扩大以后,各地经营单位必须积极准备扩大冬储菜的贮存量,来调节今冬明春的供求。冬储菜的数量大,贮存时间久,北方城市有半年时间靠窖菜供应,全部由经营单位储藏是有困难的。应该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来储存。首先,要发动农业社储存。北方菜农有丰富的储存冬储菜的经验,也有储存条件(如菜窖等)。要组织菜农储存,必须安排适当的季节差价或给予合理的储存费用,以保证储存者有合理的利润。其次,要动员机关、部队、工厂、学校储存。这些单位的人数多,吃菜量大,积极储存冬储菜自用,不但储存设备容易解决,而且本单位的同志也可以吃到廉价的蔬菜。此外,经营单位也必须尽最大力量储存一部分。加工蔬菜也是储备的一种方法。我国有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酱、腌、干、渍蔬菜的技术,应该充分地加以利用。许多城市居民都有腌菜、渍菜的习惯,要大力提倡;机关、学校、工厂、部队等伙食单位也要积极采用这种加工储存蔬菜的办法。
为了发展冬储菜生产,扩大冬储菜的种植面积,有若干具体问题,各地必须及时解决。粮田变菜田可以减免粮食统购任务,征公粮可以改征代金,口粮不够的可以在统销中安排供应。城市郊区菜地所需的肥料,除充分利用城市人粪尿施肥外,化学肥料也应该优先供应。农业社扩大新菜地在投资上有困难,也要帮助解决。
目前正是冬储菜播种季节,已经下种的地方,应该检查一下面积是否足够;如果不足,要立即补种。还没下种的地方,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并打足“安全系数”,赶紧播种,力争今年大、中城市和工矿区的冬储菜供应基本作到就近自给。


第5版()
专栏:工作研究

对“三社合一”一文的不同意见
李仁
农村商业、金融、农业生产不协调的现象,目前在某些地区是存在的。“三社合一”这篇文章中说:“农业社归乡村党政基层组织领导,供销社和信用社归上级供销社和人民银行领导,农村党政基层组织无法组织信用社和供销社很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又提到“供销社按照上级社的要求进行供销业务,往往不能符合当地需求……”。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完全妥当。因为农村党政组织并不是无法组织供销社、信用社很好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供销社、信用社虽然受其上级部门垂直领导,但是也不能脱离当地党政组织的领导。供销社按照上级社要求进行业务活动,是不是往往不能符合当地需求呢?一般来讲上级社要求还是基本符合客观要求的。只不过是有时某些物资供应满足不了群众需要,但这也不完全是因为按照上级社要求办事而造成的。当然,为了解决“三社”之间不协调现象也不能不考虑领导关系问题。我觉得主要的应该是解决供销社和信用社如何主动的取得乡村党政组织的领导和与农业社密切联系问题,另一方面也应该解决农村党政组织加强对供销社和信用社的领导问题。
“三社”各有一套组织、会议制度和领导干部,我认为这是需要的。因为各有各的职责。供销社是要通过购销业务支持农业生产,供销业务本身很复杂,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领导干部,是不能适应工作要求的。农业社社长或副社长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农业生产,他们兼任供销社、信用社的社长(或主任),势必会顾此失彼。
我的意见是“三社”不要强调合一,目前应该是充分发挥农村党政组织的领导作用,使“三社”统一在当地党政组织领导下分工合作。
“三社”不合一,供销社能不能掌握群众对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需要情况,并据此改进供销工作便利群众购买,解决农忙无暇赶集等问题呢?我认为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关键在于供销社的调查研究工作是否深入。便利群众购买,群众节省工日,这不是“三社”合一独有的好处,很多地区供销社过去和现在都搞过“背包下乡、送货到门”、“挨门逐户收购土废品”,便利了群众购销,同时也扩大了购销业务。
“三社”合一,必须是一个乡只有一个农业社、供销社、信用社才成。目前乡的大小不同,农业社的情况和条件不一,而供销社的摆布既要考虑群众购销方便,又要考虑经济核算。辽宁省相当数量的县是一乡好几个农业社,供销社则绝大部分是一社多乡,信用社也多是一乡一社。“三社”怎么“合一”呢?


第5版()
专栏:

辽宁省战胜干旱
大秋作物生长良好
据新华社沈阳电 辽宁省战胜了严重干旱,基本上完成大秋作物的播种计划。目前,多数地区作物生长良好。
今年辽宁省大部地区普遍呈现旱象。干旱比较严重的沿海地区旅大、新金、安东、盖平等十二个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一直连续五十到七十天未降透雨,旱象直到7月下旬才全部解除。全省只有约占半数的县份旱象较轻。
旱象发生后,辽宁省人民委员会立即成立了抗旱指挥部,派出许多负责干部到各地指导抗旱斗争。全省受旱地区农业社每天出动了二百多万人进行抗旱播种。干旱严重的地区,农业社90%以上社员都投入了抗旱斗争。
据最近三十八个县的统计,抗旱播种的农田即有四十一万六千公顷。另据三十九个县的统计,抗旱补种毁种的农田达三十万公顷。使全省秋田基本上完成了播种计划。
目前,辽宁省农村已进入挂锄季节,各地农业社正在积极防治各种自然灾害,在抗旱胜利的基础上努力争取今年大丰收。


第5版()
专栏:编后随笔

天上掉馍馍
“该着不挨饿,天上掉馍馍。”是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话。现在,真的从空中掉下馍馍来了。
7月26日,一架飞机在山东巨野刘集一带绕圈子。转了一会,忽然看到飞机翅膀一斜,许多东西从上边抛下来。好奇的人们到刘集村北一看,尽是一麻袋一麻袋的面饼。抛了六次,共计六十七麻袋,五千七百六十斤。一些老大爷们高兴得直摸胡子,老大娘们笑出了眼泪,小伙子们说笑着帮助把麻袋往乡政府扛,姑娘们在一边抿着嘴笑着、谈着。“……天上掉馍馍,真是!”又有一个人说这句俗话,但立刻被一个响亮的声音打断:“哪里,这是北京来的啊!”
(毕士臣)


第5版()
专栏:编后随笔

必要的“麻烦”
过去,大部分农村分配口粮的办法都是“计口授粮”——不论大口小口,都给一样多的口粮。这样,越是青壮年多、劳动力多的户,越觉得不够吃;孩子多、劳动力少的户,不但够吃,而且有余。一个社的粮食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以后,本来应该够吃的,这样一分,也就有许多户不够吃了,不得不要求国家多供应。
有些地方的农民把这种现象叫做“够不够,三百六”。这是对于我们的工作的一个尖锐的批评——批评做事不公平,批评对群众不负责任。
为什么很多地方都这样做呢?可能是大家觉得“计口授粮”在工作中可以少“麻烦”。可是,这样做,势必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更大的“麻烦”。再说,为群众服务,对群众负责,即使“麻烦”一些,不也是完全应该做的吗?


第5版()
专栏:

受灾不气馁生产不放松
河南通许县先锋第二农业社抓紧时机,在被水淹过的地里犁田。他们采取干一片犁一片的办法,争取早种上晚秋作物。 新华社记者徐振炎摄山东省滕县五星农添社,已订出灾后生产计划,要求在十天内将被水淹的七百多亩地,全部种上晚秋作物。这是社员们正在整地。
新华社记者 孙静摄


第5版()
专栏:市场巡礼

市场巡礼
新疆药材大量运销内地
新疆自治区几年来的药材生产有很大发展,产量不但逐年增加,新发现品种也很多。例如,贝母的产量今年比去年将增加40%多,鹿角增加25%,大芸增加三倍多,连历年需要由关内进疆的党参,自去年发现后,除能满足本区供应外,今年将能大量供应全国。
由于新疆药材产量大,品种多,各地向新疆要货的日益增加。仅今年1月到5月,供应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二十多个省市的鹿角、贝母、红花、鹿茸、党参、紫草等贵重药材就达二百吨,比去年1月到5月运销内地的数量增达一倍多。预计今年全年运销内地将超过一千二百七十三吨。
目前,新疆药材经营部门派出了比去年多二倍的采购人员,分布在天山南北的药材产区,组织和指导数千农牧民紧张的挖掘药材。今后许多药材不仅能大量供应全国,并将组织出口,今年出口的品种计有党参三十吨,大芸二十吨,鹿角八百六十公斤,还有大力子等其他品种。 (忠直、田力夫)
誉满国际的四川土特产
出口数量和品种迅速增加
以土特产丰富著称的四川,今年上半年提供出口的土特产品总值达六千六百四十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将近20%。这批物资可替国家换回钢材二十八万吨或肥田粉四十二万吨。
目前,四川省提供出口商品有三百零七种、包括土产、矿产、丝绸、茶叶、畜产、杂品、粮油等类。这些产品一向在国际市场受到欢迎。今年,四川省对外贸易部门除了继续提供传统的出口物资如猪鬃、生漆、五倍子、桐油外,还准备将过去没有出口的水晶、石棉粉、手风琴、手工艺品等运销南洋和西欧。
此外,一些省内尚未充分利用的或废弃的副产品,如棉杆麻、野棉皮、猪蹄甲等,也将组织出口。
·新华社·
大连虎骨药酒增产
地方国营大连化学制药厂生产的一种驰名中外的参茸虎骨酒,上半年由于开辟药材的源路,生产出七万多瓶,比去年同时期增加将近四万瓶。参茸虎骨酒在国内各地和缅甸、马来亚、泰国等国际市场上受到人们的欢迎。
参茸虎骨酒是用虎骨、人参、鹿茸、麝香等四十六种我国特用的珍贵药材制成的。其中有些稀有药材,由于今年上半年国内需要量增加,采集源路发生困难。但是这个厂为了照常向国内外供应虎骨酒,专门派出采购员到兴安岭、长白山以至广东、四川等深山僻乡之间开辟珍贵药材的源路,从山村集市、庙会和猎人家中把虎骨、麝香、鹿茸等珍贵药材零零星星地搜集回来。
参茸虎骨酒是根据我国传统的中医秘方精制的良药,主治筋骨疼痛、手足麻木、腰膝无力、气血虚弱、精神萎靡、胃腹寒胀和风湿关节神经痛。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