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全国小麦征购工作正在进行
某些地区“多分少交售”的偏向亟待纠正
本报讯 截至7月10日止,全国已完成小麦征购任务34.81%,其中主要产麦区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安徽、四川、河北、湖北等八个省,已完成征购任务的46.77%。由于今年上半年绝大部分地区风雨调和,入库小麦质量比去年好。
部分地区由于党政领导干部亲自动手,正确贯彻了中央关于夏粮分配的指示,以及深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因而征购任务完成较好。例如山东省滋阳县漕河区征购任务二百四十万四千斤,自6月18日开始入库,到28日止已全部完成;统购粮入库量也占任务的81.48%,预计可以超额完成。
目前,夏征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有些地区政治思想工作差,政策交代不具体,以致乡、社干部和社员对国家、农业社、社员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在征购任务的分配和留粮数量上有了较尖锐矛盾。有些社干部和社员认为“合作化了,生活要提高”,因而存在着“多分少交售”的思想;有的盲目地提高了留粮标准,甚至拒绝粮食外运;有的采用大秤分粮,多折水分,以及分粮不记帐等错误作法;有的农业社盲目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的副业生产,甚至贩运粮食,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余粮交售任务的完成。这些不顾国家需要的作法,亟待纠正。
据了解,某些地区基层干部对征购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没有深入地宣传政策,甚至有打算完成多少算多少的消极思想。这种情况应当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附图片)
广东澄海县天港农业社的社员,正把计划出售的余粮装船运往汕头,向国家出售。他们除了准备交纳公粮五百三十一担外,还出卖余粮六千二百二十九担。
新华社记者 陈正青摄


第4版()
专栏:在地方报纸上

农民要正确对待留粮标准
7月19日新湖南报以“和农民谈谈当前粮食情况”为题发表社论。社论就“农民留粮标准太低”以及“只管个人需要”等错误论点作了批判。
社论说,湖南省去年,农村的粮食销售量比遭受大水灾的1954年还要多,但农民中叫喊粮食不够的却为数不少。有些人说:现在的留粮标准太低了,每人留七、八百斤还差不多。个别的人甚至说:今年要等我们自己用够了、吃够了,再把粮食卖给国家。这种论调已经牵涉到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要不要的问题。
“现在的留粮标准太低了。”社论认为,这句话要看怎样说。由于我们国家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以致今天我们的生产力还相当落后,所以现在每人平均的口粮标准的确不高。但如果说,解放以后口粮标准比解放前低了,那是不对的。据湖南省统计局的调查,解放前的1936年是历史上生活资料消费量最高的一年,那一年我省农民平均每人消费的粮食是四百七十六斤,而解放后的1956年是遭受了近百年来未有的旱灾的一年,我省农民平均每人消费的粮食却是五百六十五斤。这怎么能够说比解放前还低呢?当然,这里所说的用粮数量显著提高的,是指广大的农民特别是贫农,至于地主、富农的用粮数量,与他们解放前的情况相比,自然是、也应该是降低了。
“每人留七、八百斤还差不多。”这句话如果把它当作农民要求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一种愿望,那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是怎么样呢?拿粮食生产来说,解放几年来生产是在逐步发展的,据国家统计局的材料,七年来全国粮食产量增长了70%以上。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除去大豆)是二千一百六十二亿斤,全国平均每人只有粮食四百零八斤。195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除去大豆)约三千六百五十亿斤,全国平均每人有五百八十四斤。当然,这都是连同口粮、种子、饲料、工业用粮、出口粮等等在内的。这笔账一算,说明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情况还是不宽裕的;从每人平均用粮数量来说,湖南农民的用粮早已经接近于有的甚至超过了这个水平,根据目前粮食生产情况,消费能够达到这个标准是应该满意了。社论指出要改善生活,多吃粮食,只有随着生产的发展慢慢地来,“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是办不到的。
“等我们自己吃够了用够了,再把粮食卖给国家。”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说这种话的人,也就是不要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了。试想想,国家不能掌握粮食,拿什么去搞建设呢?拿什么去支援城市、工矿区的人民呢?拿什么去支援受灾区的农民呢?总的一句话,拿什么去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又怎么能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的生活呢?实际上,这也就是要不要社会主义的问题。每个农民都要好好想一想。国家实行了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的目的,是在粮食还不宽裕的情况下,作合理的分配。不这样必然会使有的人吃得很饱,有的人饿着肚子;有的今年丰收吃得多,明年遭灾就饿饭;农村里的人有吃,城市里、工矿区的人没有吃;……归根结底,是物价飞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当然更谈不上什么建设。回忆一下解放前那种痛苦的日子,就不会讲那些“好了疮疤忘了痛”的话了。
社论要求那些“老鼠眼睛一寸光”的人,不要只看到眼前,只看到自己一家人,看不到将来,不去管国家的大事。


第4版()
专栏:

做思想工作
陕西省西乡县沙河乡在夏收分配中,发现社员对国家利益和合作化的优越性,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例如一些社员嫌留粮标准低,主张多分少扣少卖余粮;一些富裕中农看到社里的缺点,便对入社也动摇了;少数农民忘记旧社会的痛苦,对新社会要求过高,甚至看不到新社会的好处。党支部针对这种思想病症,组织了一百六十多人的一支宣传队伍,到处召开座谈会,登门访问,向社员作“三看”、“六比”的教育。
什么是“三看”呢?
一看工人阶级对农民的支援。他们组织农民由近到远的座谈,看到了工人支援农民的事实。民主社第四队二十六户,去年吃盐一千一百多斤,扯洋布三十七丈,买镰刀、锄头一百一十三件,还有化肥、农药等。大家还指出西镇路上跑的汽车,乡上装的电话,都是工人支援农民的东西。原来有人说:“没有农民生产,工人就得饿着肚子”。现在说法变啦:“我们是些近视眼,只看见自己的作用,看不见工人老大哥的伟大。”
二看国家对农民的帮助。民主社在座谈中算了一笔账,今年光国家贷款、救济等款就有一千七百多元,折合稻谷三万五千七百多斤。可是,夏季征购粮任务,才有一万五千斤。这么一算,社员们说:“国家对我们帮助多大啊!”
三看合作化的优越性。是不是入社不如出社呢?各社在座谈中也肯定了这个问题。民主社去年转成高级社后,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了,他们补修起七口塘,扩大灌溉面积一百二十多亩,光这一项就增产八万四千多斤粮。增产多,社员们都增加了收入,无依无靠的人也得到“五保”。大家谈到这些事实,谁也不再三心二意了。
什么是“六比”呢?一比社会制度,二比生产好坏,三比生活好坏,四比人口增加、人民消费的提高和生产赶不上需要,五比文化教育,六比干部作风。这“六比”都是跟解放前比,跟前几年比较。大家在比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生动具体事实,进一步认清国家和自己幸福生活的关系。贫农宋怀珍说:“旧社会是一恶、二霸、三敲、四打、五拉兵、六支夫、苛捐杂税,逼得人没活路。”谈到现在,大家总结起来说,“五有”——人民有自由,生产有地种,社会有秩序,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六没”——没剥削,没土匪,没烟鬼,没赌博,没苛捐杂税,没饿死人;“七好”——合作好,生产好,生活好,物价稳定好,干部好,党的政策好,社会主义好。
经过“三看”、“六比”教育,全乡的情况完全变啦。不论是对社不满的人,或想多留少卖粮的人,都端正了对国家和社的认识。全乡五万斤征购粮食任务,各社表示要全部完成。(转载陕西日报)


第4版()
专栏:

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
新华社26日讯 国务院会议通过中央救灾委员会名单如下:
主任:邓子恢
副主任:习仲勋 谢觉哉
委 员:傅作义 李德全
廖鲁言 牛佩琮 王首道
袁任远 戎子和 陈国栋
张启龙


第4版()
专栏:

丰收不自满
湖北开展增产突击运动
本报讯 湖北省夏季丰收以后,早稻又告丰收,目前中稻又已丰收在望,晚稻和棉花等作物也长得好。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对于今年生产,一片叫好之声。有些合作社唱戏庆祝丰收。中共湖北省委及时提醒大家警惕自满麻痹思想。据检查,各地生产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以宜昌专区为例:有50%到60%的作物可比去年增产,30%的作物只能保持去年的生产水平,10%的作物要比去年减产。为此,省委指示各地开展群众性的增产突击运动,争取更大丰收。
目前这个运动正在发展,对于推动当前生产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兴山县(山区)决定将水稻和苞谷比原计划多薅一次草,多追一次肥。另外根据群众习惯,播种晚秋作物三百万亩。这两项措施可增产粮食五百万斤,可超额完成今年增产计划。
各地为克服肥料困难,采取调整肥料的偏低价格、收购社员肥料预先付出一部分现金、合理安排劳力等办法,掀起群众性的积肥运动,有些地区肥料问题差不多可以解决了。
为了争取多种多收,各地都在恢复种植合作化初期挤掉的小杂粮。合作社把废堤、山坡、田头、屋边的荒地交给生产队或分给社员个人使用,谁种谁收,不算统购任务。黄冈专区预计,今年可以增产小杂粮八千万斤。
此外,各地正在加强约占10%的落后社的领导。鄂城、浠水等二十六个县共派出机关干部一千二百多名到落后社去帮助工作。襄阳和宜昌专区正在掀起大规模的抗旱运动。目前有些落后社开始改变生产状况。 (古维进)


第4版()
专栏:

便利广大人民兑付到期公债
今年实行“预办国家公债还本付息办法”
本报讯 建国以来,国家已陆续发行了五期全国性公债,每期公债都规定于发行后一年起,逐年按比例抽签偿还一部分本金并付给全部到期利息。采取这种有息公债形式和每年还本付息一次的办法,对消除人民从旧社会遗留过来对旧公债的不良影响,树立与巩固新公债的信誉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逐年发行公债,每年还本付息的期次和金额也就愈大。根据几年来的兑付规律,在9月30日到10月10日的十天内,兑付金额占全期应兑总数70%以上,个别大城市甚至达到80%以上。这就形成了公债期次、兑付日期与兑付量的高度集中以及银行工作的高度突击,同时广大人民对兑付公债本息的排队拥挤现象也是不满意的。
为了改进目前公债还本付息的排队拥挤情况,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制定了“预办国家公债还本付息办法”。这个办法的主要做法是:在公债还本付息两个月前,由银行广泛运用社会力量,委托机关、部队、企业、团体、学校及信用合作社等单位代办;将分散的、大量的债券,在公债持有人自愿的基础上,尽可能通过各单位集中起来,在兑付前预先办妥验收中签债券及裁剪到期息票的手续,然后,由银行根据预办先后次序,提前于十五天内(即9月15日开始兑付)采取预约日期、分批兑付的办法。它的好处是:可以将兑付日期和数量主动安排,使之均衡,防止过度集中;公债持有人可以按照预约日期兑取,消除排队拥挤现象。虽然兑付日期较原规定提前,但由于经过预办手续,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在一定时间内安排公债还本付息工作,对整个国家财政预算并无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第4版()
专栏:

半月农情
小暑(7月7日)——大暑(7月23日)
在这半月内,各地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是:长江流域各省早稻收割进入紧张阶段,晚稻的栽插工作亦已开始;北方各省的春播作物生长茁壮,大部春玉米、春谷子和高粱等,已经打苞、抽穗、扬花;已播的夏种作物,一般出苗良好,现正开始间苗、追肥、除草;东北、西北各省的春小麦的收割工作,预计在8月中旬前后即可基本结束。目前,西北地区还有干旱现象,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温州地区和广西部分地区亦呈现旱象;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不少地区最近因长期暴雨造成洪水和内涝灾害;以上地区的农民正大力开展抗旱和排涝工作。
加紧收割早稻
南方各省的一亿多亩单季和双季早稻,已经普遍成熟,并开镰收割。截至目前为止,广东、广西南部、江西赣南地区、云南和福建的南部已收割完毕,长江流域各省进入紧张的收割阶段,个别季节较迟的地区亦将于本月底进入收割的大忙时期。从各地情况看来,今年早稻一般比去年好。
部分地区因春收作物收获期拖长,早稻秧苗插的晚了,加上4月底到5月中旬多雨,禾苗成长较慢,结果早稻收获期比去年要晚。因此,为了在“立秋”前能插下晚稻秧苗,就必须做好劳动力组织工作,在不影响收割质量的原则下,争取尽快完成早稻收割工作。
争取大秋作物丰收
做好大秋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对争取今年秋季大丰收有决定性的影响。目前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大部地区,中耕铲趟进度较快而及时,将在本月底前后挂锄;华北地区的春播作物,大部已锄过三遍,有的地区已锄了四至五遍,现正进行培土工作。
但进入雨季以来,有些地区遭受了水、风、雹等灾害;玉米钻心虫、高粱螟虫、谷粘虫、秋蝗、棉花红铃虫等虫害又在各地普遍发生;部分地区出现草荒现象,夏季积肥工作开展的还很不够。这些情况说明,为了争取实现农业大丰收,还必须进一步加强田间管理,向各种灾害作斗争,并大力开展积肥工作。


第4版()
专栏:

凭什么说农民生活降低了
——福建农民收入调查
张明养
一些别有用心的右派野心分子借帮助党整风之名,发出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狂妄叫嚣,说什么统购统销搞糟了,农民收入减少了,人民生活降低了。事实到底怎样呢?许多工人、农民已经出来说话了,他们以亲身经历的活生生事实驳斥了这批右派分子的胡说。我现在想以今年4、5月间到福建省视察所看到的农村情况来说明农民的收入到底增加了没有,生活到底改善了没有。
我这次在福建,除了同省农业厅接触外,还访问了五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福州市近郊的鼓山高级社和五凤乡益风高级社,晋江县的罗山乡民主第二高级社,龙溪县孚美乡工农高级社和步文乡步文高级社。就我所听到的和看到的来说,福建农民的收入在去年一年中都有很大的增加,生活也一年比一年改善了。
先就总的情况来说一说。同其他省份一样,福建省在1955年已基本上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年底为止,全省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1.94%,其中高级社占总农户的76.18%。在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普遍掀起了生产高潮,获得了增产,成绩是巨大的。去年虽然曾受旱灾(旱灾面积达480万亩)、台风、洪水等严重自然灾害,并且支前任务又十分繁重,但绝大多数的农作物都获得了增产。如以粮食产量来说,比1955年增产11.46亿斤,基本实现了90亿斤(包括大豆)的增产计划,比1955年增产16%,全省平均每人可增73斤粮食。这个增产数字,等于1953—1955年增产总数的二倍多。
去年农业总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55年增长10%左右。据农业厅所提供的材料,福建省历年来每一农业人口每年平均总产值(注一)的增长情况如下表:
年份 每人每年平均总产值(元) 比1949年增长情况(元)
1949 50.60 ——
1950 58.78 8.18
1951 60.81 10.21
1952 66.89 16.29
1953 70.59 19.99
1954 68.80 18.20
1955 69.92 19.32
1956 76.73 26.13
不但总产量和总产值增加了,而且出现了不少的高额丰产纪录。龙溪和海澄县是双季稻千斤县,海澄县的莲花乡创造稻谷亩产2,002斤的纪录,漳浦县平和农业社60多亩番薯田每亩产量都达万斤以上,其中最高的达15,000千斤。此外还有万斤柑、百斤茶等高额丰产纪录。
随着生产的发展,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比过去增加了。全省有80%以上的农业社的80%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福建全省共有17,700多个农业社(1956年终统计),根据对9,643社的调查统计,做到90%以上社员增加收入的有5,645个社,占58.54%;做到80%—90%的社员增加收入的有2,452个社,占25.43%;社员增加收入在80%以下的只有1,546个社,占16.03%。不但有劳力的社员从分配中得到了应有的报酬,就是鳏、寡、孤、独,由于执行“五保”政策关系,生养老死也有了依靠。
以上是就一般情况来说的。现在谈谈我所看到的几个农业合作社增产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情况。
福州东郊鼓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全国劳模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郑依牳领导的一个合作社,该社历年的产量都是增加的,其增产情况:1952年比1951年增产20%;1953年比1952年增产15%;1954年比1953年增产10%;1955年比1954年增产12%。
鼓山社1955年的总产值为309,22元,1956年的总产值增加到453,755元,增加46%以上。该社计划今年的总产值将增至60万元。
去年该社1,013户社员中有942户是增产的,即占社员93%。在属于第二生产队的90户(包括贫农59户,中农24户,富农2户,商业资本家兼地主2户,地主3户)中,没有一户不比前年增加收入。增加收入之数不等,少者为0.5%,多者为270%。其中增加30%者有8户,40%者有7户,50%者有7户,60%者有11户,70%者有13户,100%有9户。
晋江县罗山乡罗棠村民主第二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的粮食比1955年增产15%。龙溪县东屿区孚美乡工农合作社,1956年除了28户减产、9户收入与前年相平外,其余社员的收入都是增加的。其中收入增加在50元以下者计48户,100元者47户,200元者153户,300元者130户,400元者54户,500元以下者106户。
关于福建农民的一年平均净收入情况,目前还没有全省性的统计数字。不过一般说来,福建每个农民一年平均净收入是比较高的,而且在逐年增长。1956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农村工作部曾组织一次农村经济典型调查,调查12个乡在粮食统购统销前后和农业合作化前后(亦即1953、1955、1956年)农村经济变化和农民实际收入增减情况。这12个乡大体可划分为3个类型:
一、平原区:有闽侯城门乡、青围乡,南安莲塘乡,莆田郑坂乡;
二、山区:有光泽崇瑞乡、西口乡,南平高埠乡,建阳水尾乡;
三、山区的城镇郊区:有建瓯东峰镇、马坟乡,建阳童游镇,建宁将屯乡。
这些乡的经济结构概况是:平原区的郑坂乡是以经济作物为主,城门乡是以粮食和园艺作物并重;山区的西口乡和高埠乡基本上农林并重;其他8个乡均以粮食作物为主,动物饲养业和家庭副业次之。
这12个乡的每个农民一年平均实际收入(总收入除去生产费用、税收,公共积累及其他开支)的增减(注二)情况如下表:
绝 对 数 定基指数(以1953年为100)
1953 1955 1956 1953 1955 1956
77.99元 72.21元 81.09元 100 92.59 103.97
至于这三类地区每人一年平均净收入的增减情况如下表:
每人平均净收入
年度 地区
1953 平原区 75.95元 67.11元 76.73元
1955 元山区 84.15元 91.34元 108.46元
1956  城镇郊区 81.68元 80.44元 81.84元
如以百分比计算,这三类地区每人一年平均净收入的增产情形如下(以1953年为100)
年度 地区
1953 平原区 100 88.36 101.03
1955 山 区 100 108.54 128.89
1956城 镇郊区 100 98.48 100.20
这个调查数字说明福建农民一年平均净收入在全国说起来是比较高的,而且年有增加(1955年减产系特殊情况)。根据我这次在农村了解所得材料,福建农民一年平均实收入是更高一些的。1956年鼓山社等四个社内每人平均实收入如下表:
社 名 鼓山社 益风社 民主二社 工农社
每人平均实收入 100元 69元(注三)101元 150元
上面这些平均净收入数字,多为各该社估计数字,不完全正确,但与实际情况相差不远。因为我曾在这四个社中,调查一年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情况,所得平均数与上述实收入数字相差不多。
例如鼓山社贫农陈依华过去为一看庙的人,解放后成家,共六人,去年农副业总收入800元,每人平均实收入133元;中农王金龙一家八人,去年总收入约800元;每人平均约100元。益风社郑彦三家,共十人,全年农副业收入约1,500元,每人为150元,庄其谋家五口人,农业收入248元,加上副业收入约300元,共计548元,每人平均为109元余。民主二社的倪世德一家五人,农副业收入共700元,(其兄支前收入未计在内)如以四人平均,则每人实收入达175元之多;收入最低一家(姓名未详记)每人平均约为100元。工农社的陈木池家,共九人,每年农业实收入1454.50元,加上副业收入约300元,共约收入1,754元,每人平均约195元余;陈清源家共五人(内一人去参军),年收入共514元余,每人约得103元。如将这几个社中农每年最高净收入和最低净收入相比,有如下表:
社名 鼓山社 益风社 民主二社 工农社
净收入 133元 150元 175元 195元
100元 109元 100元 103元
项目
每人最高净收入 每人最低净收入
就以上各方面实际调查所得的数字来看,福建每个农民一年的净收入,显然是比较高的,因为全国平均起来,每个农民一年的农业生产净收入,大约在70元左右。(见周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随着收入的增加,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现在在农村中穿补丁衣服的已不多见,在闽南一带地区,农村妇女更多穿着颜色鲜艳的花布衣服。目前福建农村中的绝大多数农民已根本摆脱了“糠菜当粮草、火笼当棉袄”的贫困状态,他们今天所歌颂的是:“丰收分配笑连连,劳动一天块多钱;粮食充足钱宽用,财丁兴旺庆丰年”。
注一、历年总产值仅包括列入计划的指标(其中绿肥、蔬菜等其他作物不包括在内,但农作物副产品如稻秆、麦秸等包括在内),其他农家副业畜产品如牛乳、鸡、鸭、鹅蛋等不包括在内。
注二、1955年一般都是减产的。
注三、不包括副业收入,该社今年计划净收入增至96元。


第4版()
专栏:

事实胜过雄辩
右派分子说:“党和政府不关心人民的疾苦”,“合作化和统购统销工作糟得很”。那么请看看去年河北省灾区的人民生活吧!
去年8月初,河北省清苑县李八庄遭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毁灭性的水灾,全村土地全部淹没,冲倒房屋五百三十间。受灾后,国家即时在这个村发放了各种救济款和贷款一万二千元,寒衣三百三十件;农业社又组织灾民搞各种副业生产,到今年5月共收入了四万七千一百八十元。全村没有一个人流离失所、向外逃荒。
新华社记者 盛果摄
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的孤儿张树彬(左)和他的祖母张姑尔(寡妇),去年在发大水的情况下,他们一点也没有感到困难。张树彬现在是完小五年级的学生。
李八庄惠众农业社的社员深深体会到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好处,小麦刚收下来,便忙着向国家交纳公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