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7月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宽银幕立体声电影是怎么回事?
裘毓忠
今天,我国的第一座宽银幕立体声电影院在北京开幕了。宽银幕立体声电影的发明,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给电影艺术提供了更加多样的表现方法,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宽银幕立体声电影的银幕,一般要比普通的银幕大到两倍以上。几乎相当于人的视野所及。它的从众多的扬声器中发出的具有立体感的声音,也使你感到真实。当电影院中的灯光熄灭,宽银幕立体声电影开映以后,你仿佛是身临其境了。
宽银幕立体声电影在世界各国已经迅速地发展起来了。它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六十五毫米的宽胶片拍摄,或者是用三台摄影机同时拍摄,然后同时放映,使三条三十五毫米宽的影片在银幕上合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它的银幕是带弧度的,由一种类似橡胶的材料拼成。这一类型在声光质量方面都很合乎理想,适宜大型或露天电影院采用,但整个制作过程和放映时所需设备都得重新制造,很不经济。另外一种类型是采用变形透镜的。这种变形透镜加在普通的摄影机上,在拍摄时能将三十五毫米底片上的影像,在横向上压缩二倍,成为瘦长状态,就像我们在哈哈镜中所看到的滑稽形像一样。等到放映时,在略加改动后的放映机上,加上另外一种变形透镜,就可以将画幅上的影像在横向上扩大两倍。这样,我们在银幕上就可以看到一幅相当宽广的画面。虽然在声光的质量上略逊于前者,但由于所用之胶片宽度不变,一切设备均不必过多更动,简而易行,所以适宜中小型电影院采用。首都电影院的改建工程,就是采用的这种办法。
至于立体声的原理,也比较容易了解。普通的影片在画面的一边只有一条利用感光录音的综合声带。由于录音时只用了一个传声器,所以还音时也只能在银幕背后放一个扬声器,这样把前后左右发出的声音都人为地挤在一起,如同从收音机里听广播一样,当然不会有立体的感觉。而现在的立体声电影则有三条以上的磁性声带。录音时,用三个或更多的传声器录音;还音时,在加宽了的银幕后用三个或更多的扬声器还音。另外的一条或几条效果声带,则由装在放映厅四周和顶上的若干小喇叭中发出。这样,银幕上人物的说话自会随着人物的移动或位置的不同有左中右之分;嘹亮的歌声也会由远而近;在表现战斗场面时,也会全场枪炮齐鸣,使观众感到如同身临战场了。(附图片)
首都宽银幕立体声电影院正在试映苏联彩色故事片“革命的前奏”。
 本报记者 袁毅平 王志渊摄


第4版()
专栏:

报纸出晚了影响很坏
——本报发行处关于出版时间的调查报告
编者按: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我们的报纸都没有坚持按时出版。今年1、2两月,情况稍有转变,可是3月以后,出版时间又越来越迟。我们曾经收到很多读者来信,提出批评和指责,希望迅速改变这种情况。读者的意见和要求,是完全正确的合理的。为此,本报已同北京各报纸、通讯社、邮局共同协商,决定从7月5日一律提早出版时间,并从7月1日试行。为了使大家都了解报纸出版延误后的影响,昨天本报发表了三封读者来信,今天又发表了两个报告,我们希望借此取得广大读者的监督,取得本报作者的合作,取得各有关部门的协助。同时,本报编辑部也正积极努力,改正缺点,为争取报纸按时出版而奋斗。
1957年1、2两月,人民日报出版时间一般都比较正常,但从3月以后,就经常晚点,3月份只有十天按照规定时间(早上四点钟)开印,4月份只有四天,5月份只有五天,6月份只有一天。这个情况是十分严重的。
人民日报按照正常时间出版的时候,本市读者一般都能在早上六点半到八点左右看到报纸;外埠报纸一般也能及时赶上第一班火车;发往外地的航空版纸型,除因气候影响不能起飞的情况以外,一般都能赶上飞机。在此情况下,邮局的发行工作也能正常进行。
3月份起,由于出版时间愈来愈晚,一般是在五、六点钟开印,有时最晚到七点多钟,因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是读者不能按时收到报纸。3月份以后,本市读者一般要在上午十点以后、有时要在午后两三点钟才能看到报纸;个别的时候,还要到四、五点钟才能看到报纸。由北京发往外埠的报纸,也不能及时赶上火车。以5月份为例,发往天津的报纸,有二十三天、共计二十三万份报纸没有及时赶上火车。发往京汉线各城市的报纸,全部没有赶上火车的有十八天,部分没有赶上火车的有十三天,共计一百四十万份报纸没有及时发出。发往京包线各城市的报纸,全月有二十三次共计五十七万份报纸没有及时赶上火车。
由于出版时间晚,本报外地航空版纸型有时也赶不上飞机,不能及时运出。如6月份发往昆明的纸型就有七天没有赶上飞机,发往西安的纸型有六天没有赶上飞机,发往乌鲁木齐的纸型有三天没有赶上飞机,发往成都的纸型有六天没有赶上飞机。由于有些地方本来就不是每天都有班机,如果再加上报纸出版晚,纸型不能按时发出,往往就形成两、三天,甚至三、四天的纸型一齐运出的情况。这样多的纸型一下运到,各地根本不可能在当天印出,因而很多地区的读者,有时几天看不到一张报,有时一来一大堆,没有时间阅读。
其次,由于报纸不能按时出版,严重地影响了邮局发行工作的正常秩序,延长了发行人员的工作时间。仅以北京邮局为例,发行人员和投递员每天有六百四十人,如果每人平均每天延长一小时,一个月就是一万九千二百小时。同时还打乱了邮局的工作程序,造成忙乱,易于发生差错。
报纸晚出版一次,北京邮局在市内就得增开九部汽车,预留的当日的邮车(火车)吨位,也只有白白浪费,而次日运量倍增,又挤掉应该按时运出的书刊或其他邮件。这种经济上的损失和运输方面的浪费也是十分可观的。
由于有些读者不了解报纸投递得晚的原因主要在于报纸出版得晚,而误以为是投递人员不负责任,因此对投递员多所责难。还有个别读者,有时甚至讽刺或漫骂投递员,使得有些新参加工作的投递员都怕见读者,把投送报纸视为畏途,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情绪。
广大读者希望及时看到报纸的要求是很合理的,他们渴切要求尽快知道当天发生的新事物,和重要事件的发展动向。我们没有理由使报纸不能按时出版,我们应尽一切可能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


第4版()
专栏:

一个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北京市邮局请求迅速纠正报纸出版时间
延误情况向邮电部的报告摘要
自去年12月份以来,由于中央的不断督促,社会上舆论的指责,加之各报社积极改进工作,本市各报出版时间曾有了很大的改进。邮局在分发、运输、投递各环节也作了有力的配合。本年3月以前本市读者基本上能在每日晨六点半至八点左右看到报纸,发往外埠的报纸也大都可以赶上由北京开出的各次列车,因而博得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说报社、邮局改变了工作作风,改进了工作。在今年第一季内,不论报社和邮局,都很少听到或收到读者反映报晚的意见。
但是从4月份以后,报纸出版时间越来越晚。各报情况虽大致相同,但以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迟误次数最多。4月份人民日报只按规定时间交来八次报纸,延误二十二次;5月份截至23日,只按时交来四次,延误十九次。除了本市内的报纸延误外,4月份有二十三天没有赶上发去天津的一○一次火车,十八天全部或部分未赶上发京汉七次火车。北京日报4月份只有七次按规定时间交来报纸,延误二十三次,5月份二十三天来全部未按时交报。不论人民日报或北京日报,常常有迟到七点或七点以后才出版交报的情况,一误就是一两个或两三个钟头。一向保持早出版的大公报、光明日报等报4、5月份也不如以前了。由此可见报纸不按时出版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自报纸出版时间发生延误后,我局曾不断与各报社联系,要求他们迅速改进,恢复正常出版时间。5月15日并邀各报社开会研讨改进办法,但迄未见好转。在此期间,为了使报纸尽可能地早送到读者手里,我局曾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采取了各种必要措施。仅以加派运输车辆统计,自4月1日至5月18日即已达一百一十二辆次。尽管如此,但因报纸出版得太晚,仍不能使读者像在3月以前那样准时看到报纸。最近以来读者不满的意见又多起来了。在这种极不正常的情况下,我局的分发、运输、投递等一连串的工作也十分困难。只好哪种报纸今天按时出版,哪种报纸今天就在早晨第一班投送,并带投一部份信件(城内一般在六点半至八点左右可送到,城外略迟);哪种报纸未按时出版迟误了,哪种报就只好连同另一部份信件在第二班再投送。因而投递员在第一班八点左右投完回来以后,又紧接着出第二班,这样做,不仅邮局浪费人力物力很大,工作很困难,而读者还不能提早看到报纸。因此我们要求报纸必须赶快恢复正常出版时间。


第4版()
专栏:

红色故都—瑞金
瑞金白塔
“白塔巍峨矗立,绵江长流向东,红色儿女前仆后继,任凭血雨腥风,红区人民永远向着毛泽东!”这是红军长征以后,在瑞金坚持斗争的游击队员们写的一首诗。上图就是诗中所描写的矗立在绵江河畔的白塔。
叶坪村和中央 政府总办公厅
叶坪村(右图)在瑞金城北十二华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政府就在这里。上面小图是中央政府总办公厅,1931年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并选毛泽东同志为政府主席。毛主席故居(下图)
叶坪毛主席故居在中央总办公厅的正北角,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周恩来等同志从1931年8月—1932年4月住在这里。革命烈士纪念馆(左图)
为了永远纪念为保卫革命根据地、为工农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们,解放后瑞金县人民在县城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央大礼堂(上左图)
沙洲坝中央礼堂,于1933年建成。1934年1月在这里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红军北上后,国民党反动派将它全部拆毁。解放后人民政府按原样重新修建,现在快要建成了。 帅家瑞摄(江西青年报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