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主张效法英国先例采取独立行动
日本要求撤销禁运运动日益壮大
日本政府打算实行对中国禁运的“折衷方案”
新华社8日讯 东京消息:日中输出入协会6月7日在东京召开的紧急理事会会议决定,参加这个协会的贸易会,将一致努力使日中贸易三团体向日本政府提出的撤销禁运的要求得到实现。会议并且呼吁日本政府和产业界、贸易界团结一致,建立扩大日中贸易的体制。
日中输出入协会将在6月13日继续同日本的经济团体举行会议,讨论对中国贸易问题。
中日贸易会在6月6日举行的理事会会议决定,为了实现日本经济界关于放宽和撤销对中国禁运的一致要求,中日贸易会将向日本国会两院议长和各政党提出要求,勉励他们坚决使日本政府实现这个迫切的要求。
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在6日同日本全套设备输出协会、日本机械输出协会等十二个经济团举行的联席会议,决定要展开积极活动,要求岸信介首相在访问美国以前决定日本政府对放宽对中国的禁运和缔结第四次日中贸易协定的方针。
日本工会总评议会、全日本工会会议、全日本学生自治会总联合会、社会党以及妇女团体和贸易团体将在6月15日联合举行向美国提出要求的国民大会,这次大会的内容也将包括要求撤销对中国禁运、扩大日中贸易和恢复日中邦交的问题。
愈来愈多的日本经济界重要人士要求日本采取积极的独立行动来增加同中国的贸易。日本纺锭制造公司总经理川胜传5日在英文“日本时报”上写文章说,日本应该不仅仅是效法英国的先例,日本要在放宽禁运方面起主要的作用。他认为,日本应该制订出新的政策,以便在明年开始的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
据新华社8日讯 东京消息:据共同社报道,日本政府打算在对美国和英国关于放宽对中国的禁运限制问题进行“调停”期间,暂时实施美国在限制对中国贸易的“中国委员会”会议上所承认的甲项“折衷方案”。
据共同社透露,这项“折衷方案”“放宽程度不大”。这项方案的内容包括:解除禁运货单上的大约一百六十项货物;解除美国认为需要继续加以限制的四十多种货物的一部分;对大部分美国主张继续禁运的货物可以适用“例外条款”。
共同社说,由于英国已经单独实行放宽“禁运”限制,所以日本政府要把这个所谓“折衷方案”作为“最低限度”的办法来付诸实施。
日本政府的这个方针,不久将交给首相岸信介决定。
据新华社8日讯 东京消息:日本首相岸信介在6月7日开幕的日本全国知事会议上说,他希望尽可能地促进日本同中国的贸易,为此,日本政府正在努力放宽对中国的贸易限制。
岸信介依然坚持他的不承认中国的态度,他认为现在不是日本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时候。他在谈到日中互派贸易代表团的时候说,政府机构不能承认,私人机构倒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方便。
岸信介强调了他的日本要同所谓“自由国家”加强团结的外交政策,他认为向“赤色国家”说明这一点对日本来说是“很重要”的。岸信介不久就要到美国去访问。


第6版()
专栏:

必须交出杀人犯哲腊德
日本法务省认为美国法院无权干涉
新华社8日讯 东京消息:日本法务省昨天表示,美国法院规定暂时不把杀死日本妇女的美国兵哲腊德交给日本审讯的命令,对日本的审判工作并没有任何约束力量,并且也不影响日本的裁判权利。
法务省说,哲腊德的美国律师向美国法院申请人身保护的根据,似乎在于美日“行政协定”违反了美国宪法,但是,这个协定是否违反美国宪法和日本法院不相干,日本只能根据“行政协定”第十七条审判美国兵哲腊德。“行政协定”第十七条规定,日本当局有权审判在日本领域内犯罪的美国军人及其家属。
7日,美军当局公然在军营中为杀人犯哲腊德举行记者招待会。哲腊德在会上竭力洗刷他的罪行,并且表示对他的案子“有信心”。
新华社8日讯 东京消息:被美国兵杀害的日本农妇坂井中的丈夫坂井秋吉今天对美联社记者气愤地说:“有一些美国人坚持要由美国来审判杀害我的妻子的凶手,因为这些人认为日本人民说不上是人,简直像狗一样。”
坂井秋吉还说,“我相信全日本人民都像我一样地愤慨。”


第6版()
专栏:

芬兰总统欢宴苏联嘉宾
主人说芬苏睦邻关系可作他国范例
据新华社8日讯 据塔斯社赫尔辛基讯:芬兰共和国总统吉科宁6月7日在自己的官邸设宴招待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赫鲁晓夫。
吉科宁总统在宴会上表示欢迎苏联贵宾的访问芬兰。他追述了芬苏两国友谊发展的经过,他特别提到奠定芬苏友好合作外交政策基础的已故芬兰总统巴锡基维。他说,在1944年的时候,芬兰的人们是胆怯地、怀着忧虑地走上了这条道路的。但是,当他们看见苏联无条件地、一贯地尊重芬兰的独立和自由,并且希望在这个基础上和芬兰建立友好关系,于是,怀疑和误解就消除了。信任、相互尊重和谅解逐渐巩固了。
他说,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在现今动荡不安的世界上,芬兰和苏联的睦邻关系可以算作范例。向着良好方向发展的芬兰和苏联的睦邻关系,不仅为我们两国带来了好处,同样地也为国际协商政策,特别是在北欧的国际协商政策,带来了好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讲话,感谢总统的盛意。他说,苏芬两国互相谅解和信任而产生的那种特别融洽气氛,一贯是苏芬双方会谈的特点。在每一次会谈中,彼此都非常了解,解决了两国面前的问题。虽然在会谈中,双方都抱定自己的原则性的立场,但是双方都找到了符合两国利益的共同准绳。
布尔加宁指出,两国的善邻关系没有限于泛泛之谈,而是把这种关系建筑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贸易、经济合作和文化联系。
最后,布尔加宁把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的一封私人信交给吉科宁总统,这封信邀请他在方便的时候到莫斯科去作客。


第6版()
专栏:

波兰和美国签订经济协定
美国给波兰三千万美元的贷款
新华社华沙8日电 据波兰通讯社华盛顿7日讯:从2月26日开始的美国和波兰之间的经济谈判已经在6月7日结束,两国代表团在这一天签订了一项经济协定。
根据这个协定,美国将给予波兰三千万美元的贷款,作为波兰向美国购买农产品和采矿装备以及支付运输费用之用,其中购买采矿装备的费用为四百万美元。这笔贷款利率是4.5%,从1962年开始偿还,二十年内还清。美国还将向波兰出售连同运输费在内大约一千八百九十万美元的棉花和油脂,贷款用波兰货币来支付。
双方还准备了一个关于剩余农产品协定的补充协定草案。其中规定,在补充协定生效时,美国将向波兰出售总出口价值约四千六百一十万美元的农产品。虽然目前还不能签署这个补充协定,可是两国政府打算尽早安排签字。
此外,双方还同意就没收或冻结对方财产问题进行谈判。


第6版()
专栏:

世界科学技术消息
能携带的橡皮飞机
一种用橡皮制成的飞机已经在美国试制成功,最近进行了试飞。
这种飞机有二十三英尺长的机翼,如果把整个飞机折叠起来,只有一架普通电视机那么大,可以随身携带。需要飞的时候,只要几分钟就可以用压缩空气把飞机打足气,再装上一座四十多匹马力的金属发动机和一只小型木制的螺旋桨,就可以飞到高达五千英尺的天空。
这种飞机飞行时每小时的速度达六十英里以上、降落时每小时不到四十英里。它消耗燃料非常节省。因此,装一次油可以在空中飞行八个小时。
因为这种飞机可以打成包裹空投,所以它可以供给坠落到海上的飞行人员使用。
揭开高空大气温度之谜
高空大气温度到底是多少?“苏维埃俄罗斯报”最近刊载的一篇文章报道了苏联在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文章说,苏联科学家综合了历次火箭探测材料,得到了各种不同高度大气温度的材料。大气温度的第一个最低点在距地面十到十四公里的高空,那里的温度约为零下五十五度到六十五度。由此往上,温度就开始上升,距地面四十五公里的地方达到最高点(零度到零上十五度);但往后温度就重新下降,距地面八十公里的地方出现第二个最低点,约为零下七十度。
苏联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利用火箭探测大气高层,几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苏联将把火箭更进一步发射到离地面几百公里的高空,以便更好地探测高空的奥秘。
(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越中友协负责人等致函本报
支持台湾人民反美斗争
本报讯 越南祖国战线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越中友好协会会长裴纪6月4日致函本报表示,越南人民坚决支持台湾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
裴纪说,台湾人民的斗争,证明美帝国主义不能用权威和暴力——包括各种原子武器和氢弹——镇压那些决心保卫和平、统一和自己的领土完整的人民。
裴纪说,1957年5月24日台北上万人民的反美示威,是台湾人民把长期积压在心里的仇恨,一下子倾注在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的头上。震撼着台湾的“美帝国主义滚蛋”的呼声,和尚在美帝国主义奴役下的日本、南朝鲜、泰国、菲律宾、中近东等许多地方的反美斗争融和在一起,显示了亚洲和全世界的已经和正在站起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反对美帝国主义干涉和侵略的亿万人民的力量。
裴纪指出,和台湾一样,美帝国主义在越南南方扶植了一种野蛮的法西斯制度,使越南南方变成一个准备新战争的基地。
裴纪说,同处于国土被割裂的情况,面对着共同的敌人美帝国主义,越南人民非常同情并坚决支持台湾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越南人民坚信,中国六亿人民团结一致,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完成解放台湾的事业。同时致函本报表示支持台湾人民的斗争的,还有越南亚洲团结委员会秘书处副书记范氏成、越南律师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杜春爽和越南陈有业大夫等。


第6版()
专栏:

加强两国经济合作
中匈签订换货支付协定
据新华社布达佩斯8日电 中国和匈牙利两国贸易代表团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今天在这里签订了1957年换货和支付协定。
根据协定,中国供应匈牙利的货物有各种矿砂、农产品、化学原料、皮革、纺织工业原料和消费品等,匈牙利供应中国的货物有发电站设备、无线电发射机、工作母机、车辆、电讯技术设备、地质勘探设备、农业机器、各种仪器和化学品、医药品等。
代表双方在协定上签字的是中国贸易代表团团长、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孔原和匈牙利贸易代表团团长、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德罗帕。
签字后,德罗帕和孔原分别讲了话。


第6版()
专栏:

埃叙两国元首会谈中东问题
叙总理表示支持埃及对约旦的政策
据新华社8日讯 开罗消息:纳赛尔总统6月7日同叙利亚总统库阿特利进行了三小时的会谈。
据中东通讯社报道,他们在会谈中讨论了中东的一般事务,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问题。
印度报业托辣斯说,西方国家现在竭力要孤立埃及和叙利亚,而且,如果可能的话要建立新的亲西方阵线,估计埃叙两国元首将协调两国的政策以便抵制西方国家的企图。库阿特利总统在会谈以后就乘飞机前往亚历山大港,然后又乘车到莫萨特医院。
据新华社8日讯 大马士革消息:叙利亚总理阿萨利对记者说:“叙利亚将支持埃及在给约旦财政援助问题上作出的任何决定”。
他还说,“叙利亚也支持埃及在万一约旦政府背弃积极中立政策而脱离阿拉伯集团时作出的任何决定”。


第6版()
专栏:

黎巴嫩今日举行议会选举
民族阵线和政府派政治斗争尖锐化
本报讯 贝鲁特消息:黎巴嫩全国于今天(9日)举行四年一度的议会选举,选举结果将要产生一个拥有六十六个席位的新议会。
在选举前夕,黎巴嫩首都呈现着尖锐的政治局势。黎巴嫩公众要求政府奉行和平中立和阿拉伯国家团结的政策。
在这次黎巴嫩的大选中,政府派和反对派已截然形成两个对立的阵线。它们之间分歧的焦点是对“艾森豪威尔主义”侵略计划抱着不同的态度。黎巴嫩索勒哈政府已经接受了“艾森豪威尔主义”,而黎巴嫩“民族阵线”各党派及黎巴嫩广大公众则竭力反对“艾森豪威尔主义”。华盛顿对这次黎巴嫩的普选表示异常“关心”。在黎巴嫩选举前夕,美国驻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大使曾在贝鲁特举行会议。美国认为黎巴嫩现政府是“亲西方”的,它担心如果黎巴嫩“民族阵线”在选举中获胜,会在中东其它国家引起严重的反响,不利于美国在中东地区执行“艾森豪威尔主义”侵略计划。


第6版()
专栏:随笔

同床异梦
冯之丹
在波斯湾的西北角上,有一个名叫科威特的英国“保护”下的酋长国。它的面积只有二万一千平方公里,人口二十五万。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的所在地。本世纪三十年代,在这里发现了石油以后,美国国务院就要求英国在科威特实行“门户开放”。英国在美国压力下让了步。1934年,英美资本组织了“科威特石油公司”。开采石油的工作,在1946年开始。
5月24日英国“泰晤士报”上,发表了在苏伊士危机以后访问了中东的一位“特派记者”的一篇关于科威特的通讯。这位英国“记者”在介绍了1956年科威特生产五千五百万吨石油以及它的石油储存量约为六十亿吨的情况以后,情不自禁地说:“虽然英国在卡塔尔的石油利益是很重要的资产,但是必须说,英国在科威特石油公司的50%的股份和科威特的作为英镑区的成员国,构成了英国在波斯湾的最重大的实际利益。”他把科威特的布根油田称为“世界上的一个奇异的宝藏”!
在此之前,无独有偶,关于科威特,4月12日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也这样写道:
“科威特虽然在新闻报道上很少被提到,但这个地方突然间已成为最有价值的地方了。仅仅在十年间,这个小小的酋长国从一个不毛的沙漠变成了超乎它的毗邻的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伊朗的中东最大的产油国。
“在科威特的黄沙底下,埋藏着五百亿桶原油(相当于六十亿吨),这比整个美国已知的蕴藏量还要多二百亿桶,差不多等于世界油藏量的四分之一。
“科威特石油公司是美英联合所有的,它为‘自由世界’每年约出油四亿桶。公司与科威特酋长订有协定,有效期一直到2009年……。”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也用“泰晤士报”同样的口吻说:那些波斯湾的产油地,较之苏伊士运河“对美国具有更大的利害关系”!
两架宣传机器。一架在华盛顿;另一架在伦敦。它们都说,科威特是个石油宝库,很“重要”。然而,英国人说这个宝库对英国更“重要”,而美国人说,这个宝库对于美国更“重要”。这已经是够有意思的了。
更有意思的是,“泰晤士报”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谈到苏伊士危机以后科威特局势的时候,显然怀着不同的心情。“泰晤士报”言下颇有伤感之情。它说,想当年英国在科威特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不幸近年来科威特出现了“改良派”。“而苏伊士危机的可悲的部分”更使得那些较“温和的改良派”同“过激派”和反英势力“合流”了。因此“泰晤士报”耽心这种情况将会“危及英国的石油利益”。但是,尽管如此,“泰晤士报”还是说:“如果把英国的影响运用在自由主义的改革方面,将是最聪明的作法”。换言之,在科威特,英国势力的衰落,虽然前途堪虑,但只要作法“聪明”一些,英国还不致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可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又是怎么说的呢?它把科威特民族主义力量的发展归罪于“埃及和赤色的宣传”,并且极端仇视阿拉伯民族主义,这是与“泰晤士报”一致的地方。它说,苏伊士战争爆发以后,科威特人募集了五百万美元的捐款支持埃及;石油工人举行了总罢工,表示了对埃及的同情;一个油区的设备被焚毁,两条油管被破坏了……。而“所有这些麻烦现在已经在科威特和波斯海湾其它国家里影响到西方的地位”了。然而接着,“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不无欣慰之情地说:现在英国对科威特的“控制已经松弛了”,而科威特的酋长“作为一个中东国家的统治者,亲英也不再是体面的事情”了。于是,这家华尔街的御用刊物不管它的英国“伙伴”是否满意,得出了它自己的结论:
“当英国的影响消逝时,美国在这些产油国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了……。
“现在美国正肩负起这个额外的职责,以保护世界上的这一块地区……。”
英国想的是保存自己在科威特的利益,美国想的是取代英国的地位。帝国主义者们在中东就是在这样“同床异梦”。


第6版()
专栏:

法国罢工浪潮高涨
广大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建立民主政府
新华社8日讯 据塔斯社巴黎6日讯:法国的罢工浪潮又达到了新的高峰。据“人道报”报道,在法国总工会和天主教劳工联盟的号召下,巴黎和其他一些省市的55%到90%的银行职工在6月5日宣布罢工二十四小时。社会党的工会组织“工人力量”也参加了罢工斗争。全法国银行职员的数目约有十万人。
罗瓦伊扬和哈佛尔的五千名建筑工人也响应法国总工会和天主教劳工联盟的号召,在6月5日宣布罢工,支持提高工资的要求。
儒恩维尔码头工人举行了罢工,要求把每小时的工资增加二十个法郎。企业主企图利用工贼破坏罢工。但是,码头的吊车工人和操纵其他起重设备的工人为了支持罢工者,拒绝工作。停泊在码头的外国船只的工作人员都对法国的工人兄弟表示支持。
法国化学工业劳动者的罢工运动也扩大了。下罗亚尔省所有化学企业都进行了两小时罢工。潘贝夫市“曲曼”化学托拉斯企业工人举行了二十四小时罢工。其他地方的一些工厂也举行了罢工。
法国总工会行政委员会5日指出,今年以来,已经有二百多万劳动人民参加了力争提高工资的斗争。它还说,在很多企业中,加入“工人力量”总工会、天主教劳工联盟的劳动人民和工会组织以及一些独立工会都同法国总工会会员一起要求建立一个符合劳动人民在1956年1月2日议会选举中所表达的意志的政府。


第6版()
专栏:两周时事述评

山穷水尽的美国对华政策
顾思
梦想幻灭了
5月24日台湾人民的反美大示威,给美国对华政策的脓疮开了一刀。这一刀,揭露了美国侵略者同不愿做美国的俎上之肉的台湾人民之间的深刻矛盾,显示了台湾人民对于美国把他们同祖国大陆分割开来的阴谋的无限愤慨和强烈抗议。美国帝国主义利用蒋介石集团企图永远控制台湾、分裂中国的梦想幻灭了。
台湾人民的反美大示威,证明了早已存在的这个事实:美国的对华政策已经彻底破产。尽管叶公超、董显光之类的民族败类向美国叩头求饶,蒋介石还发表了“祸延先考”式的请罪文告,美国国务院也竭力企图粉饰事件的性质,但是,重新审查美国对华政策,却已经成为美国国内和世界舆论的一致呼声。
在美国国内,紧跟着美国新闻界抨击国务院不许记者访问中国之后,反对美国现行的不现实的对华政策的舆论,形成了一股空前高涨的潮流。美国报界的一个领袖约翰·考尔斯,在一次演说中要求修改美国对华政策,以避免“丢脸的外交失败”。一些较有见识的人,认为台湾的反美大示威说明美国要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是不可能的。6月8日“民族”周刊上的一篇文章就说,“台北的事件打破了一个神话,并且同时把现实赤裸裸地揭露出来:台湾的人民是中国人——甚至通过过继的手续也不是美国人——并且最终会努力走他们自己的道路。”
“纽约时报”接连发表了许多文章,提出“有必要重新考虑(中国)问题,并寻求最后解决办法”。这家报纸的军事评论员鲍德温认为,台湾作为一个基地,对于美国来说,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众议院的远东外交小组委员会主席扎布洛基则表示,“应该对我们关于台湾的态度进行彻底的审查”。
在这种舆论的压力下,参议员诺兰和助理国务卿罗伯逊这一帮坚决主张敌视中国、侵占台湾的人,显得十分恐慌。罗伯逊接连发表了许多演说,对中国人民大肆诬蔑,企图证明目前已临绝路的对华政策是改变不得的。有人甚至提出要停止在日内瓦举行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以杜绝改变政策的可能。但是,据法新社的记者密肖认为,诺兰和罗伯逊都在日益失势,他们所进行的是“一场事先就输掉的战斗”。
英国的“独立宣言”
正像俗语所说,“祸不单行”。台湾人民反美示威事件刚刚过去一个星期,英国在5月30日宣布决定单独放宽对中国的贸易限制。英国在巴黎同美国就放宽对华禁运问题商谈了很久,但是美国坚决不肯让步,想继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顾美国的反对,采取了自己的步骤。英国这个行动,被美国的报纸认为是英国的“独立宣言”,并且得到了英国舆论的欢呼。
美国官方对于英国这个行动,除了表示“非常失望”以外,却也无可奈何。然而,英国的这个行动,却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国内对于政府对华政策的不满。美国国会议员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英国这样做是破坏英美关系的,另一派却认为英国有权这样做,并且主张美国自己也应该这样做。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林顿·约翰逊就说,英国的行动“将使我们有必要重新估计整个对华贸易的形势”。在这一派后面,有着美国企业界的有力支持。
在6月5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艾森豪威尔在谈到放宽对华禁运问题的时候说,他是“赞成相信终究无法制止贸易这一派的”。他这番谈话,被认为是故意放出来的“试探气球”。
这一切情况,使得一贯主张敌视中国人民的“美国对华政策协会”主席柯尔堡惊慌不安地说,主张承认中国的势力正在协同努力。
连锁反应
美国对华政策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它牵涉到美国外交政策的许多方面。因此,通过台湾人民反美大示威和英国放宽禁运而显露出来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了连锁反应。
在台湾人民反美大示威发生以后,世界各地的反美情绪,立刻突出地表现出来了。不论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都对这次反美示威表示了普遍的同情。在外国领土上驻扎着的美国军队的胡作非为,成了当地人民集中攻击的对象。菲律宾、日本等国趁此机会,对美国施加压力,要求美国解决驻扎在它们国家里的美军的治外法权问题。在众怒难犯的压力下,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只好不顾陆军部的反对,决定把杀害日本农妇的美国凶手哲腊德交给日本法庭审判。在美国国内,关于减少驻在国外的军队、重新考虑美国在国外的军事基地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
英国放宽对华禁运的行动,使西方国家十分兴奋。挪威已经宣布放宽对华贸易。有人预测说,除了西德以外,西欧的许多国家,都可能步英国的后尘。日本虽然也希望扩大对华贸易,可是由于日本首相岸信介准备访问美国,要求美国给它向东南亚扩张的资金,所以它不敢马上跟着英国走。它现在采取一种对美国可说是“体贴入微”的姿态,在英国和美国之间走钢丝,以便既可以从放宽禁运中得利,又不至于得罪美国。
然而,连锁反应还不止于此。中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许多重大国际问题,没有中国参加是不可能解决的。美国对华政策的不现实,在其他方面也遭到了批评。在裁军问题上,美国企图把中国排除在外,可是这显然是荒唐的事情。“华盛顿邮报”已经说了,美国将要提出的裁军方案有一个缺陷,“就是任何直接谈判都不包括中国。但是假如设想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真正可以不算数,那是荒唐的”。报纸认为,迟早这将成为“一个必须处理的问题”。
同时,随着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从前在美国压力下不敢承认中国的国家,已开始考虑承认中国的问题。前法国国民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庞纳福,在6月3日提出了法国应该承认中国的主张。已经有人在预测,在今年秋季联合国大会上,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地位问题的时候,情况可能发生变化。美国的处境将更加困难和孤立。
从台湾人民反美示威引起的对于美国对华政策的一系列的抨击,反映了当前国际局势发展中一个日益明显的趋向,这就是各国人民普遍要求和缓国际紧张局势,要求扩大各方面的接触来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在这种情势下,以在亚洲制造紧张局势为目的的美国对华政策,越来越不得人心了。美国统治集团如果再不改弦易辙,它在国内和国外都将遭到更大的反对,陷于更加孤立的困境。
盲人和瞎马
美国对华政策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美国今后怎么办?
从各方面的情况看来,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在对华政策问题上有三派意见。
一派是主张死硬到底的,顽固地坚持现行的僵硬政策。这就是诺兰、罗伯逊之流。但是,这一派在无情的现实面前,正在丧失自己的论据和支持者。
第二派是主张作局部调整的。他们看到大势所趋,如果坚持僵硬的政策,美国就会陷于十分孤立,并且在像贸易问题这一类实际利益问题上吃亏。艾森豪威尔在6月5日记者招待会上的谈话表明,他主张放宽对中国禁运,但是仍然不承认中国。这就是说,他仍然决心做一个看不见六亿人民的大国的瞎子。
第三派是主张使“两个中国”的阴谋公开化的。这是同美国国务院有联系的“纽约时报”以及“纽约邮报”之类的主张。他们认为,美国不能再闭眼不看存在着新中国的事实,必须寻求最后的解决办法。他们主张承认中国。但是,在台湾问题上,他们却不肯放弃美国的侵略,而主张用搞“两个中国”、搞所谓联合国托管台湾的办法,来求得解决。换句话说,他们要用中国的领土台湾,做倒霉的美国对华政策的陪葬品。这当然是绝对办不到的事情。因此,这一派实际上也是瞎马。他们的主张决不可能把美国引出它的对华政策的死胡同。
尽管美国国内在对华政策问题上吵吵嚷嚷,看来,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美国统治集团走出这条死胡同的日子,还远得很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