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6月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下乡去支援农民收麦!
西安机关干部数万人报名参加夏收
本报讯 截至5月28日,西安市已有六百多个机关、工厂、学校、部队、团体单位,向市义务劳动委员会报名,支援郊区各农业社收麦,报名参加的人数已有五万七千多人,还带有一些汽车、胶轮车、架子车等运输工具。
这五万多人一般都有收割经验,其中有许多领导干部,像陕西省公安厅报名参加的二百三十多人中,有二十人是处长以上的干部。
济南驻军帮助农民收麦
本报讯 解放军驻济南部队官兵,连日帮助驻地农业社收麦。
6月3日清晨四时半,驻军领导机关首长王新亭上将、彭嘉庆中将等率领三百多名官兵到济南郊区利国农业社帮助收麦。官兵们刚到地头,便投入了紧张的劳动,割的割,拔的拔,不到四个小时,就收割了六十多亩。
济南驻军工程兵部队机关的官兵们,从5月31日到6月3日连续四天,共用一千一百五十个劳动力,帮助郊区火炬等三个农业社收麦三百八十多亩。他们为了及早帮助群众收割,有时早晨三时半即起床,带上苞米饼子、咸菜,中午在田野用饭。炮兵某部官兵在帮助红旗农业社抢收小麦时,还提出“轻割”“轻放”“轻打”“轻捆”“不漏掉一根麦,不损坏一个麦穗”的保证。
永济县委书记和县长等自带镰刀下乡
本报讯 晋南区各地干部积极帮助农民收麦。安邑县五百多名县级机关干部,6月2日已经下乡,连同前段下去的,全县已经有一千名干部下乡帮助农民收麦了。永济县经常在机关的五百四十八个干部,从5月30日开始,组织成两支大队轮流到附近各社帮助农民收麦。该县中共县委第一书记刘煜、第二书记章俊,县长李英锋等二百六十多人都亲自买下了镰刀,下乡帮助农民割麦。中共万荣县委要求下乡帮助农民收麦的干部下去后,首先对各社的夏收夏种准备工作普遍进行一次检查。夏收开始后,必须全力以赴,做到熟一片、割一片,边割,边拉,边碾,做到颗粒还家。中共河津县委对参加夏收的干部订出了纪律:服从社队干部的领导与指挥;参加劳动的干部一律不得报酬等。
许昌地委组织一批干部下乡帮助夏收
本报讯 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和作好夏收夏种,实现今年农业大丰收,中共河南许昌地委在直属机关抽调一百五十八名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组成二十二个工作组,分赴全区各县,深入生产过程,检查和帮助夏收夏种工作。中共许昌地委副书记马金铭,组织部正副部长康国蕴、干岐,农村工作部长白永智,副专员周子彬等五个地委委员,也分别到长葛、西华、临颍、郏县、舞阳具体帮助工作。


第4版()
专栏:

缙云县山区第一次试养春蚕
本报讯 浙江缙云县碧河乡河阳农业社今年试养二张蚕种,共产茧一百七十六斤,平均每张八十八斤,接近去年浙江省春蚕最高纪录(平均每张收茧九十一斤)。
过去缙云县没有养过蚕,去年政府号召山区发展蚕桑事业,这个社就栽下四万多株桑苗,今春他们在技术干部的指导下采用了快速养蚕法试养成功。 (陈正涛)


第4版()
专栏:

江苏试养柞蚕成功
本报讯 原来盛产在我国北方的辽宁、山东等省的柞蚕,从1954年引种到江苏省后,经过三年来的培育,已经试养成功,今年开始推广到仪征、六合、江宁等许多县去放养。
在江苏发展柞蚕也有良好的条件,这是因为:江苏现有柞林约五十万亩,分布集中,适宜发展柞蚕生产。只要有关各方面对发展柞蚕生产都能很好的重视和配合,大约再有几年的时间,江苏省就可以将现有柞林全部利用起来,每年可产柞蚕茧五万担。 (李荣)


第4版()
专栏:

养蚕模范林淑英用快速养蚕法饲养春蚕
本报讯 湖北省罗田县出席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养蚕模范林淑英,今年用快速养蚕法试养的两张蚕种,5月23日采茧完毕,每张平均获得蚕茧一百二十一市斤六两,比去年全国蚕茧的最高纪录还要多一斤六两。(纪卓如)(附图片)
江苏省无锡市郊大新农业社养蚕模范薛小妹(左)学习苏联高温快速养蚕法。这些蚕儿已普遍三眠。 朱哥摄(无锡工人生活报社稿)


第4版()
专栏:

浙江春茶增产一成左右
据新华社讯 浙江省春茶采制结束。据有关部门估计,今年全省春茶产量比去年增加10%左右。到5月25日止,国家收购的茶叶,比去年同期增加两万多担。
浙江省的茶区,4月下旬到5月上旬,连日阴雨。茶叶生长很快。为了不使茶叶粗老,茶农们提出了“抢采抢制”和“片片下山、 叶叶还家”的口号,数以万计的妇女冒雨上山采茶,不少茶区推广了先进的制茶经验,因而缩短了采茶时间,制出的茶叶香气格外浓郁,许多地区都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特级茶。


第4版()
专栏:

新疆出现旱象
本报乌鲁木齐5日电 新疆入夏以来,气候乍寒乍暖,天山、昆仑山的积雪融化得很少,全疆大部地区出现干旱现象。据南疆和北疆五个专区十一个县的统计,到5月底,没有播种的晚秋作物有二十二万多亩。由于缺水,许多早春作物受旱,生长发育不良;吐鲁番等县还发生了虫害。目前,一部分地区的农民已经投入抗击自然灾害的斗争。


第4版()
专栏:

望亭火电厂开始安装
长江三角洲电力网的枢纽之一——望亭火力发电厂的第一期工程,已经进入安装阶段。
现在,汽轮发电机车间的四个汽轮发电机基础工程已经做好了两个。到今年年底,职工们将争取安装好两台发电机,三台锅炉,其中有一台汽轮发电机可以开始发电。
望亭火力发电厂第一期工程的全部装机容量是八万八千瓩。这个厂处在南京—上海的中心地带,发出的电力将通过高压输电线,同南京、上海、马鞍山连接起来,并且同浙江的新安江水力发电站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电力网。 (据新华社讯)(附图片)
晓庄摄(新华日报社稿)


第4版()
专栏:

更多地采用国内自造的机器
张向波“我们应该争取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使机器设备的自给率提高到70%左右。”
——周恩来同志在中共第八次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在基本建设中,提高设备自给率的重大意义之一,是节约外汇,降低工程造价。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期,鞍钢改建的八号、七号炼铁炉,使用的主要设备几乎是成套向国外订购的,每套付出的总价格折合人民币六百三十二万元;1954年以后改建的三座炼铁炉,主要设备开始由沈阳、抚顺、大连等地仿制,规模、效能和前两座大致相同,有些地方在苏联专家帮助下还有些改进,每套总价格只有三百七十多万元,两者相差将近一倍。
炼焦炉的主要设备,国内制造的和国外进口的价格相差更悬殊,前者总价格为一百四十三万元,后者为三百七十四万三千元,高出一倍以上。
其他如选矿厂、烧结厂的主要设备,以及炼钢厂、轧钢厂的部分通用设备,国内造的比进口的价值一般低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有许多种机器,国内和国外价格相差达三倍。
在国内订购设备比在国外订购设备,不能创造价值的占用资金时间一般要短一年左右,这是一项巨大的节约。鞍钢在一年前就为几个轧钢厂向国外订来了价值一亿元左右的设备。现在,这几个轧钢厂有的土建工程还未完成;有的设计方案还未定下来;有的甚至厂址还未确定。结果设备放在仓库里长期不能生产,为它花去的钱当然也不能流转、不能增殖,并且还得付出大量的保管费用。而国内设备,则大都是开始安装前二、三个月甚至更近的时间到达,根本不要入库就直接运到工地。据计算,如果一亿元设备投资不能创造价值的占用时间缩短到两、三个月,在一年之内,就可能增殖上千万元的财富。
占用资金长短的差别,主要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在国内订货,时间上机动性较大,运途短,可以根据工程需要,同承制单位协商提前或推后交付时间,并且便于随时了解制造情况,督促按期制成。而在国外订购设备,联系过程复杂,供应部门怕耽误安装,往往在工程开工前两年即提出订货,以争取早日运到。如鞍山今年决定削减或缓建的几个轧钢厂用的设备,现在仍在继续运来,造成了积压。
国内外设备的运杂费也相差很大。鞍钢在国内订购的设备,如果价值一千元的话,支出的运杂费平均为四十元;而订购国外设备,则平均需要一百四十五元(包括关税)。以设备投资一亿元计算,国内、国外运杂费的差额就可以买到年产四十万吨生铁的高炉主要设备两套。
国外设备运杂费所以高,很重要的原因是路途遥远。例如,从苏联运来鞍山,要转好几次车,行程万里,需时月余,因此包装的牢固程度也得相应提高。
改建鞍山这样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各式各样的设备需要二十几万吨,价值数亿元。今后建设黑色冶金联合企业的时候,如果充分利用国内设备,提高自给率,不但可以使国家的外汇用到最需要的方面去,同时还可以作到用较少的资金办更多的工厂。

在苏联帮助下飞速发展的我国机械工业,使鞍钢今年的设备自给率已提高到60%以上,正在建设的三号炼铁炉设备,98%是国内制造的;选矿、烧结和炼焦系统的设备自给率也达到了90%左右;制造过程比较复杂的炼钢厂和轧钢厂的设备,国内大约也能制造40%—50%。
有中国制造标记的机器不但在比数上增加了,种类上也扩大了,其中有许多精密的、大型的机器,都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造出来的。大连仿制的两台翻车机,能不费力的把一节载有六十吨矿石的火车整个倾复,卸出矿石。第二炼钢厂安装的国产混铁炉,有三、四层楼高,生产起来并不比国外造的差。炼焦炉上的推焦机,烧结厂里的大型烧结机,炼钢厂里起重能力一百四十吨的铸锭吊车,……都是国内造的效能良好的设备。
因此,近几年来新建的工厂里,像过去那样从复杂的机器,到地板、钢梯、栏杆等较粗糙简单的设备,成套向国外订购的不经济的情况,已经减少了。

要继续提高设备自给率,目前还有许多困难。来自客观方面的是,我国还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设计和制造能力薄弱。但是,据鞍钢负责订购设备的人们说:人为的阻力还是相当多的。
有些建设单位不愿意用中国制造的机器,他们有一个固定的观念:“中国造的总不如外国造的好。”当有人提出为某一个工程订国内机器的时候,建设单位就问道:“你能保证不出事故吗?”绝对不出事故的“保条”自然无人敢打,就只好向国外订了。这是一种盲目崇外思想,国内制造水平较低是事实,可是也有大量事实证明这不是绝对的,有些工厂就有中国造的大型、精密的机器在很好的工作着。最近三号高炉上中国造的卷扬机在试运转的时候,轴瓦滚珠有些发热,有些人就认为是严重的缺陷;而过去在国外订来的设备,运转时也有发热现象,大家却不在乎,好像机器上有几个外国字,就给了他们安全感。
再如,向国外订的设备未按期到达,大家都原谅订购部门的困难,埋怨指责少;在国内订购的设备如果未及时到,不管是什么原因,设备供应部门马上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攻击。因此,尽管有的设备国内能制造,采购人员怕时间上不能保证,就索性向外订了。
自从机械工业强调专业化以后,各厂都喜欢作标准的成批设备,而不愿接受那些单一的、非标准的订货。因为这种订货的生产总值少,利润少,显不出成绩。结果,有许多国内本来能造的设备,也不得不到国外订购。例如三号高炉唯一向国外订购的机器是鼓风机,而鼓风机的全套部件目前上海等地是有条件制造的。又如每分钟生产一百立方公尺的空气压缩机,沈阳重型机器厂已试制成功,但据说不适合重机厂制造,就推脱不作。
制造一个重要的设备,往往需要几个工厂协作,这种协作的组织工作很重要,但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很好解决。鞍钢向第一机械工业部订卷扬机等设备,第一机械工业部指示抚顺重型机械厂主制,由沈阳、太原等地配合。但主制厂怕麻烦,不愿担任组织工作,经过各方面联系、协商、公文往返、扯皮,……花去了将近一年时间才把承制合同签订下来,效率竟是这么低!
建设部门和承制厂之间的供求情况互不了解,也阻碍着更多订购国内设备。
由于困难很多,现在鞍钢无选择的成套向外订购设备的不经济情况仍旧存在。

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要做到整套设备自给,根本的办法当然是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在目前,如果有些工程不成套地向国外订购,还需要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如国内尤其是国外生产能力的平衡等。但是,鞍钢的经验证明,如果采取措施,克服一些主观阻力,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设备自给率还可以大大提高。
首先,仿照苏联的产品图样或照样品测绘,是克服设计力量薄弱的有效办法。现在各厂矿安装的中国造的大型、精密设备,都是根据苏联资料仿制的。河北地方国营唐山机械厂原来只能作修配工作,在仿制过程中,现在已成了鞍钢矿山设备的重要的供应者。
其次,机械制造厂还要克服怕困难的思想。鞍钢高炉用的称量车,原来各厂都不敢作,大连工矿车辆厂试验一次成功了,现在这种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好;更复杂的也能作了。去年大孤山铁矿的一个破碎机断了大轴,这个轴有九百公厘粗,国内没有锻这种大活的汽锤,在向外订货来不及的情况下,鞍钢机械总厂成功地以合金钢铸造了一个来代替。当然,机械厂的“畏难”情绪,并不是毫无来由。如制造新的单一产品成本高,协作困难,有时没有原料等等。……但这些困难主管部门是应该而且可能帮助解决的。
再次,还要确定协作的组织者,明确各方面的责任。这是制造大型、精密设备的重要关键。据有经验的工程师说,中小型的轧钢设备,只要作好组织工作,沈阳、上海等地是完全可以制造的。
最后,产品的宣传工作也很重要,各机械厂应该有自己的产品说明书,以便建设部门选择采用。
(本报特约新华社专稿)


第4版()
专栏:

来函更正
本月1日人民日报第四版所刊“十五种重要药品售价降低”消息中的“金霉素粉”,应为“合霉素粉”。葡萄糖粉降价的,只限于注射用的。葡萄糖酸钙粉降价的,是口服用的。特此更正。
商业部


第4版()
专栏:

挖沙山填沙沟固沙造林
包兰路在沙漠中伸延
据新华社讯 包兰铁路南段建设工程正在穿过沿线最大的一座沙山。这座大沙山在腾格里沙漠的东部,绵延十七公里,海拔一千三百多公尺。
现在站在高高的沙山上,就可以见到顺着山势的起伏,一垛几公里长的防沙栏已经建筑起来,工人们正在挖沙山,填沙沟。有的地方路基工程已经做好。路基是用黄沙堆成,外面压上彩色的卵石。路基两边是二十多公尺宽的平台,也铺上了五彩卵石。沙漠上时常刮起“黑风”或“黄风”,压上石子以后,黄沙筑成的路基就不会给大风刮跑。有了平台相隔,飞越防沙栏的风沙子也不致直接堆积到路基上。
防沙栏的外边,沙柳、小叶杨的嫩绿细枝迎风摇摆,沙枣、槐树枝叶茂盛。这样把树木移植在沙漠上,称做固沙造林。固沙造林可以使移动的沙漠固定下来,是沙漠铁路建设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
腾格里沙漠是我国有名的大沙漠,横跨在甘肃北部和内蒙古的西南部。沙漠起伏不平,随着巨风移动,形成一座座流动性的大沙山。我国在这样大的沙漠上建设铁路,这还是第一次。在沙漠上筑路虽然增加了许多困难,但是用不到修建大桥和隧道,线路长度也比绕过沙漠的为短,因此可为国家节省大量建设投资。(附图片)


第4版()
专栏:

从史图伯教授的建议看“时弊”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锺补求
根据中德文化协定,中德双方在中国科学院主持下,于1956年组织了一个科学考察团,在华北,尤其是东北做了很多农、林业和动、植物方面的调查考察,收获十分丰富。在任务完成之后,德方团长,民主德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科学院栽培植物研究所所长史图伯教授,以其沿途考察所得的印象,分别在黑龙江省府和中央林业部作了报告,对中国目前林业和其他方面的科学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本人此次不但参加了考察团,而且在两次报告中都担任了口译工作。回京后又应各方要求,把讲稿翻译过来。在这篇报告中,有许多是林业、农业方面的技术问题,以及中德双方以后的合作问题。这些问题不拟在此全面介绍。我在这里只把其中最重要的,关系到民族长远和目前利益的重大问题作一介绍。我认为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将会在当前国家决策和林业设施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其中有些切中时弊的看法,如果能够引起普遍注意,也会对国家其它建设工作,起到好的影响。不过这里所提的问题太大了,不免有人心中会以为多管闲事而感到不愉快,然而党要求群众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的事业,这样重大的事情,怎敢知而不言,言而不尽,而使国家利益蒙受损失呢?而且“百家争鸣”的精神,也要求把这样重要的“争鸣”题材提出来,由生物学和地学界(里面也牵涉到土壤问题)普遍地讨论,特别供林学界来争鸣,而后以所得结论,供最高领导作施政参考。冒昧之处,以及可能有言过其实的地方,则请求原谅。
应该用统一的眼光看经营林业和森林工业
1、史图伯教授的建议里第一条是这样的:“我们相信林业和森林工业,一定要用统一的眼光来看待。更新与采伐必须在森林中生物学平衡不被扰乱的情况下相辅而行。我们以为这只有在仅有一个部而不是两个部来负责全部工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
我国现在在林业方面,并存着两个部,林业部和森林工业部。据一般迹象来观察,这两个部是各自为政地分担着经营和采伐这两种完全不同性质,但却又密切联系着的工作。大家知道,经营林业,是细致缓慢,十分艰苦的工作;而采伐呢,则是比较轻而易举,见效迅速的。因而,这两种工作,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在目前国内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木材需要急迫的时候,因为森林工业部本身不做森林更新的工作,对于经营的困难未必有深切的体会。在国家迫切的建设任务的面前,在愈来愈大的需要之下,为了完成任务,就很可能只顾目前利益,而忘记了长远利益,而形成盲目的采伐。在报上看到森林工业部把空心到可以坐起一个人来的等外材,用高价运费输送到各地的实际情况,表现出工作中的资产阶级经营方法,还是存在着的。这样更不免有只顾本部的利益,好大喜功地滥施采伐的情形了。
在我们的考察中所看到的采伐,大都还是用光伐作业来进行的。这种方法,对于森林更新,会造成很大困难。这尤其是在山地陡坡上为然。因为这种采伐方法,促使土壤流失,使更新成为不可能。史图伯教授提议的多用择伐方式,是值得考虑的。更重要的,似乎森林工业部还预备大量采用机动的方法,来将已伐倒的材木运送出来。用机器来工作,尤其是拖拉机,不但所有幼苗和小树都遭到破坏,而且更将严重地破坏了土壤的结构,造成土壤流失,以至森林完全无法更新。而林地的破坏,和土壤流失,更减低了毛细作用,在雨季就不再能吸收大量雨水。去岁哈尔滨的大水,我以为决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显然是森林被破坏的后果,已向我们敲起警钟了。如果森林的破坏,不加制止,以后水灾势必逐年更趋严重。
上面所述,可以归结为主要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究竟应该两个部并存呢?还是应该归并为一个部;另一个是,无论在一个部和两个部的情形下,木材自林中运输出来,还是用机械化呢?还是用畜力人力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史图伯教授已经肯定地表示了意见了。我以为,世界上很少有这样两个部的国家,我不知道苏联的情形怎样,不过有两点我要在此指出。苏联一般文化水平较高,所以对于森林中生物学平衡的问题,如像史图伯教授在他的谈话中所指出那样,是比较了解的。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是两个部,然而因为互相了解,所以采伐和经营的工作,矛盾比较好解决。在我国则不然,我很难相信所有在林区实际指导工作的工作干部,有足够的生物学方面的观念,来注意到这一点。其次,苏联究竟解放日子长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比较长久,所以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的矛盾,也就比较容易被了解而得到统一。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情形也是不能比拟的。由于我国森林工业干部资产阶级经营思想还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这样势必会牺牲长远利益而迁就目前利益。如果以一个部来管理这两个部的工作,就会比较易于做到协调,使目前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得以兼顾并筹。至于机械化采伐方法,虽然听说有人以为“反对它就是后退”,但是我觉得,德国是一个有名的林业国家,至今还是用畜力把木材运至林道而后用汽车运走,难道也是后退吗?我想他们不是不知道机械化的便利,只是恐惧后果而已。苏联可能也有地方用机械采伐方法,这是因为苏联的西伯利亚平坦地带,水土流失的可能比较小。而我国林区,差不多都在山区,而且雨量高,暴雨多,特别是在陡坡上,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我们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也一定要避免盲目搬运教条。对我上面所讲的这些话如果有人有意见,我很希望提出来讨论,因为这种讨论至少可以引起林业工作者的注意,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多做一些采伐与经营两方面的协调工作。我相信在这一篇文章刊出之前,在林区中做实际工作的人,恐怕很少知道这些问题的。
领导森林工业等工作应该具有生物学知识
2、在史图伯教授的谈话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最后让我来对你们国家的年青科学家的科学修养问题来说几句话吧!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就因为年青科学家在一般生物学教育中的不足,将使科学工作的效率大大减低。这些年青科学家中有许多人,在看问题时是用十分固执的和狭隘的眼光来看的。但是我们以为一个科学家对于一切有关生物的问题,应该有一个阔大的眼光,而且也要应用所有的可能和各方的科学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你们不应低估了理论科学对于实际工作的重要性。”
在这次调查的旅途中,看到许多这方面的事例。在平原组里,专家们在东北平原的许多试验站和农场里作了参观访问。那些机构,大都收集了大批宝贵的栽培植物品种。这些品种,为了选种和进行有目的的人工杂交研究,是应该保持它们的纯系,而不应让其自然杂交的。然而因为农场管理人员的生物学常识不够,所以把同一种里面的许多品种,都栽培在一起,而没有隔离。即使主动地要使其不杂交而采取了一些方法,也因为生物学水平低而没有做好。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大麻,它是雌雄异株的植物,但是他们只注意到了明显可见的雄花,却漠视了就在近旁生长着的雌株上面的不显著的雌花,使所施行的方法完全失效。
我觉得史图伯教授的话,是切中时弊的。我们不要以为这些情形只存在于下级干部之中,其实不但青年干部中如此,而高级干部也何尝不如此!而且高级干部中的这种缺点,对于国家事业的危害更千百倍于青年干部。很明显,在做与生物有关的事业中,执掌大权的多是没有生物学知识的人;而有生物学知识的人,却未必执掌大权。因为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有这种知识的人也使不出来。譬如说,森林工业部里的工作,虽然与树木打交道,无疑地与生物学有密切关联。然而,我恐怕森林工业部里的人材,大部是工业方面的人材。如果领导的党员同志未能了解为什么要在采伐时保持生物学平衡,那末在“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张奚若先生语,见光明日报5月16日一版)的思想推动下,即使有非党的知识分子以这种见解来常常提醒,就也未必能被重视了。这样,我们还能希望森林工业部与林业部的工作做到必要的协调吗?
另一例子是水土保持。这一工作,分明是水利与生物学两方面的问题,单一地干决不能起作用。但是,正同林业方面的问题一样,水土保持中的生物学设施,也是旷日持久的。无可讳言,水利方面的人就以为这种措施没有效力,急不及待,很想把它拖在一边,自己单独进行。当然,这种办法是行不通的。筑坝的失败就是教训。现在做生物学方面有关工作的人,却没有生物学知识。其实,这倒并不重要,严重的是党群之间,非党与非党之间的宗派主义、本位主义的作祟,使他们不愿与生物学方面的人合作,工作怎样能做好呢?我要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谚语,大家都知道,而并不加以应有的重视。为了国家的利益,自己好好学习吧;即使不能都学,就应该虚怀若谷,去掉本位主义,同有关方面好好合作,使国家的事业能够做好,而自身的事业也能做好。
对于在农、林业及其他与生物有关的干部的训练,是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灌输的时候了。很明显,上面所称的青年科学家,不都是农场和试验站的干部吗?生物学方面知识的贫乏,已经使工作蒙受了很大的损失了。
不应使“科学与实际相结合”变为庸俗的功利主义
最后,再让我提出一个极重大的问题来。我提出这个问题,也许会引起许多人的反对。我以为在解放初期,科学家都是脱离政治,脱离群众,还憧憬于科学理论的“象牙之塔”中。我们提倡科学与实践相结合,以去掉上面所说的坏影响,那是完全必要的。然而,经过了这些年,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早已在科学家思想中确立起来,现在再过分地作同样的宣传,那就会过犹不及了。因为我觉得这句话已经流于庸俗化,而功利主义已经与结合实际成为同名。其实结合实际,照我的理解,是做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而这种实践也包括所有的研究材料在内。有了材料,再与理论结合,这种理论,才不至于变成空洞的教条。如果以为结合实际,除了与生产相关的以外,都不能算,那就完全把实际两字庸俗化了。其实,天下没有不是为实践服务的理论,倒过来,天下也没有不以实践为根据的理论。难道我们能够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脱离实际吗?物种形成方面的理论,粗看起来似乎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它却是许多生产实践中的指针。例如种内竞争,是森林管理和农业生产方面有关株行距(疏密植)措施的理论根据;而李森科的不正确的物种形成和种内无斗争的观点,已曾给生产带来许多危害。现在把结合实际庸俗化地看做结合眼面前的实际,其流弊所及,一般做生物科学的实际工作的人,如农林方面的干部,却视生物学的理论为迂腐之谈,以为不切合实际,以至如上所谈,毛病百出。也有许多科学研究者,只找与生产有直接关联的题目来做,而不愿意找较难而需要深入的理论问题做。我以为现在真正做理论的人是少了,而不是多了。这种情况,使科学园地里面学术气氛稀薄了,因为只有单纯的实践而不注意理论,是很难于展开讨论和争鸣的。我以为这种庸俗化的结果,一定会在提高科学水平途中不远的将来,因“争鸣”的无由深入展开而显著地暴露出来!所以,我以为单方面的宣传,以后应该停止,或者至少做到两者并重。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不少与我的意见相反的看法,也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在争鸣的今日,我也愿意把我的意见公开出来,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