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城市
  ——从西安看今后的城市建设工作
  本报记者 郭龙春
西安,是一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在这里,既可以看到汉城、唐城的遗址,又可以看到许多现代化的工厂。人们在东郊参观新石器时代村落遗迹的时候,一抬头就有大片新型机械工厂和纺织工厂的厂房映入眼帘。像埋藏着无数的古迹文物一样,这里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建设经验。
最近,中央几个有关部门到西安来总结了基本建设经验。我乘着这个机会在这里作了短时间的采访。
吃了盲目求大求新的亏
西安是建设开始比较早的新工业城市。1953年以前,西安市没有城市规划,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虽然数量不大,但是相当混乱。1954年,在苏联专家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这个规划对城市布局、主要干道走向等安排得基本上是合理的,因而使建设中避免了许多浪费。这几年,全市新建了大批住宅、公共建筑和公用事业工程,基本上保证了工业建设的顺利进行,并且解决了职工生活方面的一些迫切问题。
但是,根据中央“勤俭建国”的精神来检查,西安地区这几年的城市建设中,也的确花了一些冤枉钱。
首先,西安市城市的规模确实太大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厂、学校在短时间内摆得过多。1953年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原说只有二十六个工业企业,五个大专学校。但是在1955年下半年和1956年内,大批工厂、学校纷纷涌来。现在,新建工业企业大小共有四十二个,大专学校有十四所,中等技术学校有二十四所,干部学校和训练班有三十一所。同时,由于部分工厂在选择厂址的时候对紧凑发展注意不够,防空、防火、卫生等部分规定不切合实际,不少工厂、学校都布置得过于分散。二是城市人口增加过多过快。1949年,西安的城市人口是四十六万,到1956年底便发展到九十五万(不包括三个工人镇和流动人口),七年增加了一倍多。其中大部分人口是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增加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口由于各个有关单位缺乏适当控制,增加的不够合理。三是原来的城市规划定额偏大。例如,每人居住面积按九平方公尺规划,每个人的生活居住用地共要七十六平方公尺等,这都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这三个因素结合起来,就把整个市的规模搞大了。西安旧城关的面积只有十三点二平方公里,现在城市的“架子”撑到方圆七十平方公里(不连三个工人镇);城市实际用地,也已经有四十一点二平方公里;按照原来的远景规划,城市用地面积甚至还要发展到一百三十一平方公里呢!
有了大规模,就有高标准,这是姊妹两个。这两个东西在思想上是一脉相传的。同时,城市大了,在客观上也促使一些建设的标准高起来。西安市在解放以后新建的住宅,三层和三层以上的楼房占67%,而且全部楼房都有水电设备,每平方公尺的造价都在五十元以上,比旧城原有住宅造价约高一倍。新建的影剧院、商店,许多都造价太贵。公用事业工程有的也标准过高。部分道路修的过宽过早,有些排水工程没有因陋就简,基本建设投资达一百二十五万元的污水处理厂,现在看来就可以缓建。这几年,全市还拆了三十三万平方公尺的房屋,1956年一年就拆了十五万平方公尺,其中有一部分拆的过早过多。
各方面求大求新,追求大规模、高标准的结果,便浪费了国家不少建设资金。从1949年到现在,西安市城市建设各方面的投资总计约为三亿元。据估算,如果原来就按照因陋就简、勤俭建国的精神来使用这些资金,节约20%以上是可能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规模大,标准高,没有能用同样的资金办更多的事情,职工生活方面有些问题就没有能很好地解决。例如,1951年,西安市只有十七辆公共汽车,1956年增加到九十八辆,但是因为人口增加的快,城市的摊子铺的大,公共交通还很拥挤。从解放到1956年底,西安市新建住宅的面积相当于原有住宅的一倍多,可是每个人平均的居住面积,却由刚解放时的二点九平方公尺下降到二点六平方公尺。如果原来把建筑标准降低一些,自然可以修建更多的房子。由此可见,大规模,高标准,既多花了钱,又制造了人为的矛盾!
空想的“社会主义标准”
为什么会盲目地求大求新呢?
关于这个问题,记者曾请教了陕西省城市建设局局长兼西安市城市建设局局长李廷弼同志。他说:“除了没有经验和某些本位主义以外,主要是我们思想上有一个空想的、不切实际的‘社会主义标准’在作怪。”李廷弼同志还对这一点作了生动具体的分析。
他说:我们都有那么一股建设社会主义城市的热情,但是对社会主义城市是个什么样子,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具体的概念。而是懵懵懂懂地认为,社会主义城市总是一切比过去好的多。一想就是大呀,好呀,高标准呀,现代化呀,好像只有这样才是社会主义城市。1954年以后,大批工厂、学校涌到西安来的时候,我们就没有提出控制规模等意见。我们不但希望建设的规模大,数量多,而且希望建设的标准高。东、西郊一些职工宿舍水电俱全,只是没有暖气设备,我们就嫌不够好!
李廷弼同志打趣地说:“这种搞法,伟大是伟大,好也是好,可惜就是不合乎中国的国情,和我们当前的情况不相称!”接着,他说:“这就叫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过去城市建设中的缺点、错误,毛病都出在这里。”
依照这个论点,他进一步发挥说:所谓“实际”,一是国家的经济条件,二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是当地的地形、地貌。我们国家的特点是人多地少,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这是一切建设的出发点。拿住宅来说,为了把国家有限的资金使用在最必需的地方,为了解决多数人的问题,我们现在就可以多修建一些造价便宜、整洁适用的低层建筑。同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起来,我们虽然没有那么多的为少数人服务的摩天大楼,但是我们的劳动人民都有房子住,而且住的不是腌臜的贫民窟。这就比资本主义强,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社会主义城市的任务,就是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因此,在我看来,从我国当前的经济条件出发,因陋就简,勤俭建设,也就是社会主义标准。
几点值得重视的意见
根据西安市的情况来看,今后在城市建设工作中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呢?据研究这个问题的一些同志谈论:今后需要注意下列几点:
(一)城市规模不宜过大,最好依靠原有中小城镇,建设一些一、二十万人口的工业城市。这样可以节约大量城市建设费用。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安排工业项目不要过分集中。
(二)不论大小城市,最好都是逐步发展,不宜一下建设太多的项目。分期分片逐步建设,许多事情可以缓办,这便有利于资金的周转。
(三)民用建筑和公用事业工程应当尽量因陋就简。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就地取材,多建低标准的、简易的建筑。道路、供水、排水工程可以降低标准,并应尽可能地少建,缓建。这样既可以节约资金,又可以更多地满足群众的迫切需要。
(四)加强建筑管理。目前省、市难以控制的民用建筑标准,中央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办法,责成省、市加以管理、监督。
(五)城市规划应该切实注意结合当地情况。每人居住面积定额,就可以根据各地人口规模、工业布局、地形地貌等条件,分别按三平方公尺、四点五平方公尺、六平方公尺等进行规划。其他城市规划定额和防空、防火、卫生等标准,不切合实际的,也希望中央有关部门加以修改。
我想,上述这些意见似乎可以供城市建设部门作为改进工作的参考。


第4版()
专栏:

  草原上大放光明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牧、工业欣欣向荣
据新华社讯 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从1954年推行民族区域自治以来,各项建设事业有很大的发展。
甘肃全省民族自治区域的人口共有二百多万人。在这些自治区里,农业都已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了两千多个民族社和民族联合社,大多办得很好,80%以上的社增加了生产。其中固原回族自治州增产社达95%以上。吴忠回族自治州过去许多良田被湖水淹没,形成所谓的“七十二连湖”灾害。合作化前后,回汉族农民大力兴修排水工程,改进灌溉方法,使几十万亩湖泊和碱滩变成良田,原有的耕地单位面积产量也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一倍。以山区为主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回汉族农民改变过去广种薄收的习惯,单位面积产量也提高80%。
在甘肃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西部祁连山内的天祝藏族、肃北蒙古族、肃南裕固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都是畜牧业地区,由于正确推行了发展畜牧业的政策,畜牧业生产都发展很快。去年是牧区牲畜增殖最多的一年,有五个纯牧区县增加了二十六万多头牲畜。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解放初期只有牲畜七万多头,现在已经发展到三十多万头,平均每人有牲畜七十头以上。这些牧区现在正在试办牧业生产合作社。
全省各自治州和自治县的首府,都呈现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上新兴的城市合作,已经建立起水电站,草原上开始大放光明;一座机械化的乳品加工厂也正在安装机器,即将开工生产。其他几个自治州也都出现了面粉、榨油、电力等工业。各自治州的城市、农村或牧区,还建立了不少新的学校、医院和电影院,吴忠回族自治州去年一年就建成了三所中学和一所师范学校,现在还正在建立一所回族女子中学。在牧区由于民族医疗队的连年治疗,过去危害牧民的性病已大大减少。不论牧区或农业区,现在都已达到县县通汽车。


第4版()
专栏:

  奴隶成了凉山的主人
据新华社讯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生活正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自1955年底,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这里采用和平协商方式进行民主改革后,彝族人民开始走向他们山歌里所幻想的生活。政府贷款为他们建造新居,发给他们生产工具,帮助他们组织合作社。从此,这里的彝族人民结束了奴隶制度给予他们的非人生活,被解放了的奴隶作了凉山的主人。他们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生产工具;他们脱下了标志奴隶生活的破不遮体的衣服,女人穿上红裙,男人有了新装。这里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现象,奴隶的孩子也背上书包上学校了;结成夫妇的年青人,再也不怕奴隶生活拆散他们的婚姻。下图就是彝族人民解放前后生活的对照。


第4版()
专栏:

  1952—1956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有哪些变化?
本报贵阳22日电 即将完成的国家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中,贵州省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些什么变化?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五年计划的前四年里,贵州省主要少数民族地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粮食总产量,在1952年为一千八百三十七万多市担,平均每人产粮五百一十四点二市斤,而1956年的粮食总产量则增为二千六百三十六万多市担,平均每人产粮六百八十二点五市斤,产量增长了43%。工业总产值,在1952年为五百七十九万六千元,1956年增长到二千五百三十四万多元,前后相比,增长了337%。各民族小学(不包括这两个地区的一般小学)在1952年有四十二所,到1956年增加到七百七十五所,增加了十七倍还多。这个发展数字,谁也不能不承认它是相当惊人的。


第4版()
专栏:

  我们回族人民将有家可归了
  北京大学教授 马坚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人口占绝对多数,其次是僮族,再其次恐怕就是回族了。回族有三百九十多万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区的城市和乡村中;自东北的哈尔滨到西藏的拉萨、云南的邦弄、海南岛的崖县,自新疆的伊宁到福建的泉州和浙江的温州,或多或少,到处都有回族人民,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主要是农业和小贩。绝大多数回民是穷苦的,故有“穷回回”的称号。他们同汉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人民杂居,使用汉族的语言文字,而保持传统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以及强烈的民族感情。回族人民较多的省份是甘肃、河南、河北、云南、山东、青海、新疆,而较大的聚居区是在甘肃,那里有回民一百一十多万人。到现在为止,全国共建立了四个回族自治州:在甘肃的是临夏、固原、吴忠三个自治州,在新疆的是昌吉回族自治州。还建立了十个回族自治县:在甘肃的有泾原、张家川两个回族自治县,在青海的有化隆、亹源两个回族自治县,在河北的有大厂、孟村两个回族自治县,在新疆建立了焉耆回族自治县,在云南建立了永建和寻甸两个回族自治县。此外,在贵州还有一个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这是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
鼓舞人心的好消息
省一级的自治地方已经有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筹备中的西藏自治区。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次多是回族,如果不建立省一级的自治地方,就不能够同他们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地位相适应,因此,中共中央倡议,在甘肃东北部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个倡议曾先后在四千七百多名党内外干部中进行酝酿和讨论。中共甘肃省委提出的方案,经过甘肃省一千七百多位回、汉族人士,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反复协商,认真研究,取得一致的同意之后,由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和人民政协甘肃省委员会联席会议一致通过,所以是切实可行的,是甘肃省回、汉族绝大多数人民所能接受的。现在,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扩大会议、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五十一次会议又先后通过这个方案,再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这个方案就要付诸实施,我回族人民将有家可归,我们将以欢欣鼓舞的心情来迎接这个好消息。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建立,就全国回族人民说来是一件大喜事,我们回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敬爱的领袖毛泽东主席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相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英明的领导下,我们“穷回回”才能翻身,才能获得平等的政治地位,也才有可能建立省一级的回族自治地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建立,不仅实现了回族人民多少年来的共同愿望,而且又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正确性。
回族人民的辛酸历史
我们回族人民,像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也是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热爱和平、不甘屈辱、不怕牺牲的善良人民。远在七世纪中叶,当我国盛唐时期,许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从陆路和海路到我国来经商,宋朝时期来得更多,其中有些人就在我国定居下来了。到十三世纪时,蒙古人灭亡了回回国以后,把大量的回回人征调到中国来,他们中有不少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技术人员,他们把回回的天文历算和医药等传入我国。他们被派遣到全国各地去定居屯田,开始了以农业为主的定居和聚居生活。他们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汉族和其他民族中也有少数人信仰了伊斯兰教,而同回回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后来就成为回族的组成部分。对于元、明两代的开国和建国,回回人都有过不少的功劳,如元代咸阳王赛典赤·瞻思丁的开发云南,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的七次下西洋,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元、明两代,回回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得以顺利发展,奠定了回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但是他们在元、明两代并未获得充分的自由,例如元世祖忽必烈明明知道回回人是依照伊斯兰教的教律而宰羊的,他偏要禁止回回用断喉法宰羊,违者处死刑,并没收其全部财产,用以奖赏告密者。明代实行同化政策,禁止蒙古人民和色目人民(包括回回人)同本族人民通婚,只许同汉族人民通婚,违者男女两家都要被抄家灭门,降为官家奴隶。在元、明两代,回回的痛苦是难以形容的。
到了清代,回族人民遭到难以忍受的压迫,他们为了反抗清朝的压迫,曾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进行了许多次的流血斗争。他们虽然遭受了惨酷的屠杀,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屈服过。白彦虎曾率领着四千多回民,逃到沙皇俄国的安集延,现在他们的子孙有两万多人,他们在外面说俄国话,在家里说一口陕腔的中国话。苏联政府承认他们是一个少数民族——东干族,他们的民族文字是用斯拉夫字母拚写的东干文。
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回民经常遭受到侮辱和压迫,甚至屠杀。反动政府不承认回族是一个民族,在伪选举法上称他们为“国内生活习惯特殊的国民”,不让他们有平等的民族权利;我回族中的败类马鸿逵、马步芳、马步青之流,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也随声附和,说自己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汉民。
在那个黑暗时期,回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参加了人民民主革命。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三边分区就建立了回民自治乡;渤海、冀中一带有好几个“回民支队”,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抗日战争;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西北的大批回族青年参加了人民解放军,组成回民骑兵团,为全国各族人民的解放大业贡献了力量。
有了聚族而居的家乡
毛主席写“论联合政府”一文的时候就承认我们是一个民族。人民政协第一届第一次会议有回民的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都有回族的代表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建立,又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回族同胞将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我们回族人民散居在全国各地,前面已经说过了,他们中有很多人不仅不能享受区域自治的权利,在生活上也感觉困难重重,他们希望能够聚族而居,最少能几百户住在一起,有自己的清真寺、各级学校、医院、电影院、托儿所、幼儿园。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的回民学生和一般回民技术人员,都希望把自己分配到西北回族地区去工作,以便他们在生活习惯方面获得充分的便利。一般回民青年,无论是干部或工人,在选择对象方面都感到苦闷,如果回民的男女青年能在一起工作,这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他们的父母也就放心了。我们回民都承认西北是自己的老家。将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后,回民的这些愿望都能实现,他们都愿意迁移到那里去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宁夏回族自治区在黄河流域占着最优越的地位,在经济发展上有良好的条件。在农业方面,银川和吴忠是肥沃的盆地,现在有水田三百多万亩,出产大米,在青铜峡水坝建成后,可以增加水田几百万亩。宁夏是一个鱼米之乡,早有“塞上江南”之称。这个地区还有广阔的草山和草场,可以大量发展畜牧业经济,全国著名的滩羊皮就出产在这里。盐池县的八大盐池,都是随产随生永不枯竭的产盐地方。丰富的盐产,保证了食用、防腐和制造盐酸、苏打、漂白粉、化学肥料等工业必需的资源。银川的石咀子煤矿,蕴藏量很大,将来可以供应甘肃地区的工业用煤。固原已发现油泉,蕴藏量可能是丰富的。将来兴办一些近代工业的条件也是具备的。在交通方面,包兰铁路明年即将修通,将来从陕西咸阳到甘肃武威的铁路,也计划在中卫县接轨,并且通过固原县。自治区的交通将来一定是很方便的。
最后,我们回族人民热烈拥护共产党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我们赞同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国共产党使我们回族人民有家可归,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小标题为本报所加)(附图片)
  这是政府给盖的新房。
  十四岁就做了陪嫁奴隶的尼古戈角,现在是域南乡副乡长,南坪社的社长,村妇联主任,又是团支部书记。
  这是过去奴隶的破房。
  彝族社员欧林洛,拿着过去做奴隶时戴过的刑具,控诉过去在铁锁练下的非人生活。
  政府发给南坪社的农具。
  马比果果(男)和尼尔帕马在摆脱了奴隶生活的第二天,就结了婚,现在有个胖娃娃。 新华社记者 马鼐辉摄


第4版()
专栏:

  上海工业每分钟创造的价值
据新华社上海22日电 新华社记者贺昌华、周立报道:今天,记者在上海统计部门发现了一连串的数字,这些数字经过演算以后,有趣地说明了当前上海工业每一分钟所创造的价值,比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前要多得多。
在同样的一分钟时间里,1952年上海只能炼出一百三十多公斤钢,现在已经达到九百五十多公斤;1952年只能织出一公尺多精纺毛织品,现在已经达到十三公尺;1952年只能做出五十三双胶鞋,现在已经达到一百二十六双。
上海现在每一小时能够出产三十二辆自行车、十四吨多纸,每一小时出产的轮胎能够装备三辆六轮大卡车。而在1952年每一小时只能出产三辆半自行车、八吨多纸,每一小时出产的轮胎装备一辆半大卡车还不够。
上海现在只要一天时间出产的青霉素,就比1952年全年的产量还要多出许多。几年以前,上海还主要是修理船只和收音机;现在每隔四分多钟就有一架收音机做好,每隔四天就有一艘新船可以参加航行。
全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累计的工业总产值可以达到五百亿元,今年比1952年增长84%。五年来,平均每一分钟的工业总产值是一万九千多元。
上海工业几年来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单是国营工业部分,在过去的四年中,平均每一年的上缴利润就可以给国家建设一个第一汽车制造厂;而国家给上海工业的全部基本建设投资,过去的四年加起来还不够建一个第一汽车厂。


第4版()
专栏:

  纠正标准过高、占地过多的缺点
太原市修改城市建设规划
据新华社太原21日电 太原市最近按着整风精神和“从近期出发,照顾远期”的原则,修改了标准过高、占地过大的城市建设规划。
居住面积标准,由每人平均九平方公尺压缩到四到五平方公尺。按照当地大部分居民习惯住平房的特点,重新确定了建筑密度,把过去占全部居住建筑70%的三层以上楼房建筑,减少到30%;在土质好、地势高的市区,尽量就地取土,多建筑一些价钱便宜而又坚固适用的平房;在修建楼房方面,提倡多采用公共水龙头用水、使用公共厕所及火炉取暖的简易二层楼房,这种楼房比设备齐全的三层楼的投资少用27%,而且占地少,能节省室外管线。此外,城市建筑管理局还根据现有建筑物太零散的情况,重新拟订出“填实补空”的方针,并且继续把暂时不用的土地交给郊区农民耕种。


第4版()
专栏:

  碧波漾然 西湖更加美丽
第一期疏浚工程完成
据新华社杭州20日电 杭州西湖的第一期疏浚计划已经完成。从湖底挖出淤泥四百多万立方公尺,如果把这些淤泥堆积起来,可筑成二十多条苏堤。现在西湖湖水深了,更显得碧波漾然。
第二期疏浚工程正在夜以继日地进行,预计今年年底可以完成全部疏浚工程,比原定1959年才能完成的计划提前两年实现。
西湖从明、清到国民党统治时代,四五百年间,一直没有经过全面的疏浚。尤其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环湖四山树木遭受砍伐,每年都有大量泥沙冲入湖中,使湖床逐渐加高,解放前湖水深度平均只有六十多公分。
解放后,人民政府就注意到西湖的疏浚。西湖疏浚后,首先能美化西湖,使游船经过后不再泛起黑泥,碧波漾漾,益增弄舟雅兴。同时还有调节气候的作用。因西湖三面靠山,每到夏季,烈日猛晒,热风不易散发;又因湖水过浅,吸热能力过小,使市区过于闷热。西湖浚深以后,市区气温就可得到调节降低。市区河道也可利用湖水冲洗,改善环境卫生。另外,对农田灌溉和自来水源也有好处。
西湖的大规模疏浚工程开始于1954年4月。第一期疏浚工程计划把西湖平均挖深一公尺;第二期疏浚工程计划在外西湖再挖深五十公分。到年底全湖疏浚工程完成后,蓄水量可以增加一倍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