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5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劳动力多余的问题可以解决
领导方面积极主动妥善安排
职工服从国家利益有啥干啥
编者按 去年,基本建设规模和生产任务都增长得很快。为了完成任务,很多企业增加了大批新工人。今年,基本建设投资比去年减少,有些生产企业因为受原材料的限制,生产任务也比去年减少了。因此,在这些企业中就出现了劳动力多余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造成窝工,使国家受很大的损失;如果解决得不妥善,又会给职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难。这也是目前企业内部的矛盾之一。下面这几条消息说明,只要领导方面重视这个问题,把真实情况向群众讲清楚,积极设法给多余的劳动力谋求出路;在职工这方面,以国家整体利益为重,不挑肥拣瘦,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这个矛盾是可以得到比较完满的解决的。


第3版()
专栏:

回乡种地
本报西安3日电 西安地区各基本建设单位动员多余的临时工人回家参加农业生产,从去年年底到今年4月中旬,已经有四万余人回到农村去了。
从去年年底开始,各建筑单位都将动员多余的临时工人回乡参加生产作为中心工作之一。他们根据临时工的不同情况,先动员家在本省农村的临时工人,然后动员家在外省的;先动员合同期满的工人,再动员合同没到期的。对家在上海等城市的临时工人,一般不动员。在动员时,各单位都表扬了临时工们工作中的热情劳动,并且对他们讲清今年的建设任务有所削减,临时工没有活可作,势必造成大量窝工;而农业合作化以后,耕作更细致了,经济作物增加多了,需要更多的人力,如果他们回去参加农业生产,对国家对自己都有好处。经过动员,绝大部分临时工人都愿意回家生产。对个别不愿回家的工人,一面暂时让他们生产,一面说服他们回家乡去,坚决不强迫命令。对家乡距离西安较远的临时工,各单位都发了足够的路费和伙食费。对所有回乡工人,全部发给退工证明书,证明这些工人已经胜利完成了支援基本建设的任务。很多工区的干部还给回家的工人打行李,亲自送他们到火车站。因此,基本上作到了回家的满意,留下来的安心。很多临时工都表示,回去后一定要努力搞好农业生产。


第3版()
专栏:

技术工人做粗活
据新华社3日讯 地质部今年多余两万六千多人。这些人包括技术工人、在职干部和待分配工作的干部学校的学生。地质部今年将组织一批技术工人做临时工人的工作。过去,在钻机工作期间,要有临时工人搅拌、挑抬泥浆和装抬岩心等,今年计划每台钻机多配备技术工人,由技术工人轮流做这些比较粗的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工人窝工,另方面又不会使工人荒废自己的技术。
地质部今年还计划组织一批技术较低的工人在工作中学习第二种技术。另外,在开采条件较好的地区,在不与地方争利和不破坏地下资源的条件下,组织一部分职工开采矿石。
原计划今年分配工作的干部学校的学生,有的将投考中等地质技术学校和其他部门的学校,有的将集中学习,以便提高业务水平。


第3版()
专栏:

脱离生产去学习
据新华社3日讯 第一机械工业部为了解决现有人员超过生产建设需要,也为了解决职工现有技术业务水平赶不上生产建设发展要求这一困难,正在积极组织六万多名在职职工脱产和半脱产学习政治、技术、业务和文化。
培养中等技术干部和基层领导骨干的四年制中等专业学校,以及培养掌握多种操作技术的万能工人的二年制工人技术学校,今年都要从企业里招收几千名技术工人、青年职员、徒工和三级以下的工序工人。原计划今年毕业的一年制工人技术学校的青年学生和工厂学徒,也决定继续学习一年,以便培养为万能工人。今年还计划通过学校轮训四千多名工长以上业务领导干部和会计、统计等专业干部。
有四万人到五万人将由企业组织学习。其中,有的要脱产轮训,有的采取缩短工作时间的办法,在工作时间内学习。


第3版()
专栏:读者来信

意气用事谁吃亏?
吃亏的是国家!
2月16日,武建矿山分公司——乙方工地上,五台凿岩机突然停止钻进;工人们拿着干干的水龙头,不能拌和灰浆;四台混凝土搅拌机也断绝了水源。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水泵是甲方的,由甲乙双方共同使用,因为甲方不用这个水泵了,便没有通知乙方就停开了。这一次,乙方工地水断了六天,仅五台凿岩机不能工作的损失,就达四千四百多元,对其他工程进度的影响,损失就难以计算了。
甲方为什么这样做呢?原来,乙方也这样对待过甲方。工地在象鼻山时,乙方有一个变压器,供给双方电源。那时每到星期六和星期日晚上,乙方因为不工作,就把送电开关拉掉了,弄得甲方也被迫停工。后来经过多次协商,到今年年初才解决。从此甲方对乙方就怀了成见。这次把水泵停了,其用意就像甲方机动科副科长李德田说的,要乙方“尝尝没有水的味道”。
乙方切断甲方的电源,甲方又给乙方来一个“回马枪”。这些损失,最后统统挂在了国家的账上。 子牛
郑州砂轮厂(甲方)的建筑工程是由中南工程管理总局第四工程公司(乙方)承包的。德国专家向甲方提议把几个车间的地坪改薄,可以节约二十八万七千元。可是乙方借口“所需片石已全部进入工地,如实施此项建议,甲方应首先负责处理片石积压的问题”,拖延着不执行这个建议。实际上我们晓得,乙方连购买片石的协议还没和人家签订。根本谈不到“处理片石积压的问题”。
今年国外交付的各种机器设备一天天多起来了,仓库放不下,甲方要求乙方先建两栋临时仓库。起初乙方以缺乏竹子为借口,推辞不建。可是等到甲方找来了竹子之后,乙方又提出两个不合理的先决条件:一、此项工程价款,在开工前一次交付;二、去年施工的临时仓库所用的废木材、废模板,应按好木材价格付款。甲方不答应这些条件就不开工。其实,扯皮的时候,乙方也正是窝工的时候。三月,郑州地区已开始落雨,每台价值以千、万元计的百多台机器,还放在露天之下。人们看到这种令人气愤的现象,不禁要问:乙方的整体观点到哪里去了? 丁超


第3版()
专栏:

教条主义者的杰作——一条无洪可防的防洪渠
据新华社西安3日电 新华社记者汪坚报道:当人们漫步在关中南山附近,可以看到蜿蜒在山脚下的一条总长四十五公里的干涸“运河”,这是为维护一个工厂生产安全而修建的一条防洪渠。
这条防洪渠共用了二百六十万个工作日,开挖土方二百五十多万立方公尺,用了一万八千吨水泥和八万多立方公尺料石,在去年雨季前才赶建成功。这项工程占地一千五百亩,投资一千多万元,相等于建设一座二万五千枚纱锭的纺织厂的投资。
据说,这条防洪渠是按百年洪水位周期和三百三十秒公方的洪水流速设计的。为了输泄山洪,这条沟上游的十六公里渠身,完全是用沙石混凝土和块石牢牢砌成;居高俯瞰,就是一条石坝。在下流的渠底,每隔五百公尺建有一个“跌水”台阶,以缓和洪水的冲击力。这条永久性的防洪渠,最宽的地方达六十公尺,最窄的也不下二十公尺。在这条渠上,还建筑了大小桥梁四十五座。
这条渠实用吗?据观察去年洪水的人谈:雨季洪水量大的时候,渠里最深水位也只有三寸,而且很快就流走了;除了雨季以外,这渠根本没有一点积水。当地群众往来嫌过桥不便,索性都在渠里通行。
修建这条防洪渠前,设计人员只听说若干年前,在工厂附近曾经泛滥过一次洪水,未经过实地仔细考查,就拿“百年一过,千年校核”的洪水位做了设计标准的依据,而且盲目地追求标准和规模,这项工程的主管部门也没有严格审查设计,结果就给国家造成了这个不可弥补的损失。


第3版()
专栏:

天堑变通途
——记武汉长江大桥的“合龙”
本报特约记者 徐迟
这些日子,在武汉长江大桥工地上,过的是最欢乐的节日。
节日,时雨、时晴。长江大桥像永久的虹霓,跨在武汉市上空。
节日,城市、街道、花木都清洁无垢,披着阳光和闪闪的波光。节日,江上的漂亮的船舰上挂满了旗帜;满城旗帜;虹霓上也挂满了。容光焕发的人群都穿上节日的盛装。
节日,欢迎一位国宾。节日,庆祝国际劳动节。节日,报喜讯:一个伟大的桥梁工程“合龙”了。
4月19日,从南宁开来的第四十次直快列车到达武昌北站。一班轮渡刚开走。从南中国来的人全得在粤汉码头上等候上一班,达一小时之久。
将来列车从桥上通过长江只要一分钟。
在苍茫的江面,桥挺立着。两岸各有一系列的圆穹形引桥,中间是千多公尺长的米字形结构的正桥钢梁。钢梁中,还有一狭隘缺口,却只缺“米米米米米”五个字了。每个米字之长十六公尺。这就是说,这一天,长江南北两岸的距离,只不过八十公尺。
20日,大桥工程局长告诉我,合龙日期是5月中旬。
21日,第一桥梁处的工程师告诉我:下面的工人要求在五一节以前合龙。要求已经送到局里去了。
登引桥,从这头,望那头,正像第一次游颐和园的人见到长廊要赞叹不已,全部钢梁像一幅透视图。一个套一个,进深极了,是惊人的宏伟景色。
现在,人们只见江水之上的桥,不知道每个桥墩下有三十多根巨大的管柱。全桥八个桥墩,三百来个管柱,像巨人一样,屹立在深水底下,它们生根在岩盘上,忠心于它们担负的重任。全桥几万吨重量都压在这些巨人的肌肉发达的肩膀上。
却不是魔法召来了这些巨人,是科学技术创造了这建筑桥梁的先进方法,是中苏桥梁建设者的心血结晶。
22日,夜晚,在灯火辉煌的桥上,队长室里开了一个会。拼铆中队甘队长说,局里面已同意在五一前后合龙。
中队的罗工程师便计算起来:到月底还有二十五个班,是来得及拼铆四个半米字的(这两天又拼装好半个米字了)。缺铆钉如何解决;吊车如何调动;质量和安全如何保证等等,说得他兴奋起来,“只怕工人们劲头来了,不好办。”
我问:“劲头来了,是怎么的?”
他说:“我不会描写”,劲头一来,反正一心一意干,一分一秒不歇,有风暴也不肯下,到了点还骑在钢梁上,出了性子。
正是这样的,23日,只差四个米字了。
25日,只差三个米字,长江两岸不过四十八公尺的距离了。
27日,只差二个米字,人们隔江对话。
28日,从对面六号墩上,伸出了一个托架来。钢结构的托架,也像一个巨人,足踏在桥墩下部,身子往外扑出来,一手攀住桥墩顶部,另一手伸出来,迎接对面架过来的钢梁。
拼装工人有矫健灵活的身段,不慌不忙在大江之上,把高高霓虹中的一个缺口补上了。
下午六时,这边的一根下弦杆放到了那边的托架上。
从技术上来讲,这时钢梁已安全到达对岸。在它放托架的一瞬间,全桥的主要工程已告成功。
当然,它还是高空中单独一根杆件,是凌空的,是独木桥,一个不踏实就直下江底去了。但拼装工人在这下弦杆上,两岸之间来来往往。
欢乐的节日开始了。29日,工地上,引桥上,钢梁的接龙处,工人们迎接苏联元首,鼓掌欢呼。5月1日,大游行。他们还有一个节日中的节日——合龙日。那本身就是一个节日。
这是最后的一个米字。它在等待着,等待个阳光明丽的日子,从北京和上海的电影厂送来了摄影队。彩色胶卷上,将邀请全国观众前来观赏这最后一个米字的拼装。
“合龙”是钢梁工程的结束。但后面,还有无数工程,电梯、无轨电车线、大理石大厅、雕塑、眺望大江的恁栏处;还有铁路枢纽站;还有别的。全桥通车,还得半年光景,但已提前一年多。而前面是多少工程和多少劳动啊!初步设计是1950年春就开始的,地质钻探直到1954年汛期后;基础工程,曾经像战斗一样的紧张,激烈;钢梁工程也发生过令人焦灼的困难。只在此刻,才人人放了心,才人人心花怒放。
祝贺,顶点的到达,大桥“合龙”了!祝贺,我国建设事业的一个节日!
祝贺,桥梁建设者,当你们登上大桥顶,你们登上了世界桥梁技术的一个高峰。当然,你们还会攀登更高的峰顶的!
祝贺,所有行经桥上的人,行经桥上的车辆和行经桥下的船只。美丽的桥,使所有看到它的眼睛感到了幸福!宏伟的桥,使所有呼吸着江上清风的心胸感到了豪迈,充塞了信心!
祝贺,象征中苏友谊的桥。这是通往社会主义的桥!这是一座凯旋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凯旋门!
祝贺!(附图片)
今日的武汉长江大桥 李季春摄(湖北日报社稿)


第3版()
专栏:工作研究

怎样解决建筑业当前的主要矛盾
白才易
分散发展时期
解放以前,我国建筑业是一个十分落后的部门。除了国民党反动政府交通部有几个筑路工程总队进行一部分公路、港湾、码头等工程的建设以外,比较重大的建筑工程,大都委托给外国洋行的包商;一般房屋建筑,都由营造商承揽。解放以后,经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锻炼,我国建筑业,特别是国营建筑业有了很大发展。1949年全国建筑业只有二十万人,1952年发展到一百万人以上。但是,面对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建设的任务,这支建设力量,无论在数量上,或是在技术水平上,都仍旧不能满足需要。当时,摆在建筑业面前的主要问题是:建筑力量同即将开始的大规模建设任务不相适应。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在当时只能是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由各部门分别发展和扩大建筑力量。从1953年到1955年,各部门曾经将大部分自营力量组织成建筑企业,将一部分民用建设力量转向工业建设。各部门曾经投入大批管理干部、技术人材和技术装备。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的建筑力量已经成长起来,力量与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解决。这几年建筑力量发展的情况如下:
(一)1953年国营和地方国营建筑企业的职工人数是一百三十二万人,到1956年已经发展到一百九十一万人。
(二)国营和地方国营建筑企业,1953年完成的建筑安装工作量是三十三亿元,到1956年增加到五十四亿元。
(三)技术水平也提高了。除个别分项工程以外,工业、交通、水利和民用建筑安装任务都可以承担。
(四)由于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也逐年提高。每一工人年产值,按元计算增长如下:
年别 1953 1954 1955 1956
产值 3,598 4,3154,558 4,405
(五)建筑业的技术装备提高了。十种主要机械台数增长如下:
年别 1953 1954 1955 1956
台数 4,749 7,108 8,581 11,970
条条块块的矛盾
但是,分散发展本身就包含着盲目性。如果说,在发展初期盲目性的危害还不大,那末,现在它的危害就很大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部门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发展力量和调动力量,就常在一个地区你调进,我调出,结果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浪费,职工生活也不能相对稳定。
拿富拉尔基来说,1955年下半年冶金工业部所属北满冶金建筑工程公司在这里承担的建筑任务大部分已经完成;同时,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正要开工。无论从技术装备上还是从工人数量上看,这个公司承担重机厂的建设任务,都是比较适宜的。但是,按照各部门的分工,重机厂的建设应由建筑工程部承担;建筑工程部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原来担任建设长春第一汽车厂的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直属公司准备从长春搬到富拉尔基去。这就发生了一个要进去、一个要出来的问题。当时,北满冶金建筑公司党委、黑龙江省委都曾经提出不要调进调出的建议,这样不但可以给国家节省调迁费,而且冶金建筑公司可以继续在富拉尔基工作到1958年,职工的生活可以相对安定下来。由于这个建议牵涉到建筑业的体制问题,最后这个建议在北京被否定了。冶金部的建筑公司从富拉尔基进关,到了兰州、太原,建工部的直属公司从长春调到富拉尔基。国家因此多花了几百万元,职工也不满意。像这种不合理的调动的事例,在许多省、市都可以找到,不仅1955年有,1956年还更多一些。
(二)在同一地区,中央各部门都有建筑安装力量,都有附属工厂和建筑机械。由于这些建筑安装企业所属部门不同,各部门的人力、物力虽然同在一地,却不能调剂使用,往往是你多我少,你积压,我还得调进来。
例如,抚顺就有中央五个部所属的二十八个建筑安装单位,太原地区有中央六个部的建筑安装企业和管理机构。这些单位都按照自己的需要盖房子,建立附属加工厂,购置建筑机械。就以金属结构厂来说(这是较大的附属企业),铁道部,建工部在沈阳都有金属结构厂,冶金部在鞍山也有金属结构厂。这三个厂每年的加工能力将近六万吨,目前大部分窝工,但是,电力工业部却又在沈阳新建金属结构厂(据说最近要停建)。在建筑材料方面,也往往是在同一地区的各个建筑单位余缺不能互相调剂。
(三)中央各部的建设任务分布在全国各地。为了用自己的建筑安装力量完成自己的建筑安装任务,施工力量就不能不遍布全国或数省。这样,生产战线过长,不但增加了管理费用,而且给企业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上述问题,在1955年下半年已经暴露出来。当时,有关方面想用统一规划、适当集中、统一调度的方法,来解决分散发展带来的危害。1955年下半年,也曾在包头、太原试行过这一办法,但是结果是失败了。这主要是因为建筑业体制不改变,中央各部分散管理和按地区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存在矛盾,无法解决。
1956年,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都有很大增长,各部又按照比较高的投资方案,新发展了一批建筑力量。结果,随着1957年基本建设投资适当下降,建筑力量便大量窝工,各部门分散发展的盲目性显得突出起来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各省、市一致反映,在一个地区内,建筑部门条条太多,浪费很大,希望统一起来。今年年初,有几个省、市又提出要统一安排建筑任务,反对调进调出。到目前,条条块块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建筑业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建筑业就可以前进一步。
两个方案
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按地区统一建筑组织。
按地区统一建筑组织的原则,对一切建筑安装企业都是适用的。由于工程特点不同,急缓程度也不同,目前就应按地区统一的工程可以有适当的范围。我们认为,目前除铁路、公路、航务、水电站、矿井、送变电、通讯线路等建筑安装工程和其他专业设备安装工程,由于建筑特点的需要,应当仍由各有关部门分别管理以外,其他各种建筑安装工程的施工力量,都应该按地区统一管理。
按地区统一建筑组织的方案很多,每一个方案又有几个不同作法。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能提出两个主要方案供同志们讨论和研究。
(一)将中央各部的一般建筑安装力量下放各省(市),按省(市)成立建筑工程局,统一领导,统一调度;中央成立一个建筑工程部或者委员会,通过各省(市)对建筑安装企业实行双重领导。中央这个部(或委)的职责是:同中央各甲方部联系,进行平衡排队,下达任务;根据承担的建筑安装任务编制物资申请计划,分别拨付各省(市),统一申请外汇和组织国外订货;负责建筑安装力量的发展规划和统一调度;负责全国的技术指导,组织经验交流。省(市)负责编制施工计划,组织一切力量保证完成计划;对建设单位负责,同建设单位签订合同;实行包工包料,组织材料供应;负责配备和培养干部,负责建筑基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使用。
在全国计划体制、物资供应体制不改变的情况下,采用这个办法是比较好的。这个办法,一方面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可以合理地使用建筑基地,统一调剂使用人力、物力,使建筑力量在地区范围内能够相对稳定,使劳动力的招收和多余工人的处理更有计划;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中央的建筑工程部(或委),使各地建筑企业同中央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使平衡计划、修改计划、申请物资、在各省(市)之间调动建筑安装力量等工作能够统一有计划地进行。这一办法,既适合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又解决了建筑组织按地区统一的问题。
但是,目前要实行这个方案也还有一些问题。首先,现在省(市)农业生产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任务很重,再加上这样重的工业建设任务,某些省(市)可能会感到担子太重了。其次,某些省(市)领导基本建设的经验还不多,接受这么重的建设任务能不能保证完成?第三,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建筑安装企业和少部分大型建筑机械在一个省的范围内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何管理?这些问题都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将中央各部的一般建筑安装力量合并组成一个统一的“建造部”,根据任务分布情况,设立区域性、城市性的管理局或总公司,承担中央各部的建设任务。各省(市)现有施工力量不动,仍负责地方的建设任务。少数省或城市如果建筑力量大,能够承担中央各部的任务,那就可以下放一部分力量交这些地方管理,中央“建造部”就不再插手管这些地区。这样作,现在的城市建设部就需要在计划、物资申请、拨付、国外订货等方面多作一些工作,以便各发包部门能够通过中央的两个部来保证建设任务的完成,而不至于头绪繁多。中央“建造部”负责施工的地区,在力量和任务的平衡上,如果同地方上发生矛盾,可以在当地调整解决。如果地方施工力量多,中央“建造部”可以转包出去一部分民用建筑,甚至一些一般工业建筑;地方力量不足,就可以少转包一些,甚至还可以帮助承担一部分地方建设任务。
这一作法优点很多。它不仅具有前述方案的优点,还可以基本上解决前述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它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在适应目前整个经济体制的情况下,使条条和块块的矛盾得到解决;中央各部不管基本建设的施工,可以更好地集中力量管理好生产;建筑力量可以在地区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稳定,长距离相向调动力量的情况将大大减少;建筑基地可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一般专业力量的施工可以不受部门的限制,从而更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总分包关系也因为是在一个部的领导之下,将比现在简单;企业的经营方式将可能更加完善,等等。它的主要问题是:合并后的“建造部”将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管理机构,虽然同现在各部分散建立管理机构的情况比较起来,可能不增加管理人员,甚至还要减少很多管理人员,但是由于任务增加(可能比现在建筑工程部的任务增加一倍),施工范围扩大,这个部就要设立很多管理机构,可能由于调度不灵而不能很好地进行领导。其次,建筑组织统一以后,会同按建设对象(如电站等)专业化的要求发生矛盾。在实行这一方案的时候,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适当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上述两个方案都是可行的,但是也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两个方案比较起来,我认为还是第一个方案比较好一些。特别是在组织完成任务这一点上,双重领导比集中到中央一个部直接领导要好。
不论实行哪一个方案,都将涉及到八、九个部门,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一百万人左右的建筑安装职工。因此,在步骤上必须是慎重的。在方案确定以后,也需要有相当长的准备实施的时间。
有人说,能不能在现状基础上稍加调整,来解决目前这个矛盾?我觉得,这样作虽然不能解决建筑组织按地区统一的问题,但是也可以稍稍前进一步。因此,我赞成把这个意见作为实现上述两个方案的一个步骤。比如说,有些部门建筑安装力量比较少,可以在按地区统一的原则下先交出来,先统一起来。像冶金工业部建筑安装力量比较大,任务也比较重,其他部便可以把靠近钢铁联合企业的建筑力量和建设任务先交给冶金部,由冶金部负责几个工业城市或地区的建设;冶金部在其他地方的一般土木建筑力量和建设任务,也可以先交出来。这样,经过几年时间的过渡,再逐步地把全部建筑安装力量按地区统一起来。
改进建筑业体制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但也是项很复杂的工作,需要各方面作仔细具体的研究。本文只是从建筑安装(不包括设计)角度提出问题,概略地介绍两个谈论次数较多的方案,供有关部门的同志们研究参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