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穷”学校培养出好学生
本报记者 李茜
编者按:勤俭办学校,不仅能给国家节省出很多资金,而且才能给国家培养出很多具有艰苦精神和坚强意志的人才。这里介绍的西安第一航空技术工人学校的经验是十分宝贵的。
西安市的西梢门外,很多新建的厂房和楼房附近,有一带低矮的土围墙,墙里边是一排排的旧土坯房,这里就是西安第一航空技术工人学校。
这个地方原来是国民党屠杀革命志士的集中营,当时里面只有一些破旧的土房,解放初期有个工厂的筹建处曾经设在这里,他们又建起了十几幢土坯房。1951年就在这些破旧的房子里办起了这个学校。几年来,国家没有给过这个学校一元钱的基本建设费用。
现在,这个学校已经有八百二十多个学生,宿舍的建筑面积只有一千六百多平方公尺。宿舍里是土墙土地,学生们收拾得很整齐干净。每间二十五平方公尺的房子住十七、八个学生。教室不漂亮,空气和光线却很好。教室西边有一幢油毛毡顶的大房子,很像建筑工地上的临时工棚,这是学校的饭厅、俱乐部兼大礼堂。
出校门向东走不远,就是这个学校的实习工厂。这里最整齐的厂房是利用国民党统治时期留下的旧机棚改建的,这些机棚曾遭受过日本飞机的轰炸,地基已经下沉,工厂里最好的车床都安装在这里面。另外一些机器大都放在非常简陋的临时厂房或棚子里。在三面露天,一面靠墙的一个木棚子里,安装着一座回火炉;学校里唯一的一台二百五十公斤的空气锤,也安装在用破铁瓦和芦席搭盖的棚子里。实习工厂的机器,大部分是张作霖时代由国外买来的老式皮带车床,使用年限都已超过三十年。其中最新的两台车床,是去年他们自己利用破旧的机器制成的。
这个学校没有漂亮的教学大楼和宿舍大楼,没有新型的实习设备,更没有用珍贵的花木装饰起来的校园。但是,几年来这个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两千多名技术工人。这些工人一般都受到有关工厂的欢迎。有一个工厂的领导人说,这个学校培养的工人,在参加工作以后,绝大部分都积极负责,接受任务从不挑肥拣瘦。1953年和1954年从这里毕业出去的学生,现在的技术水平大部分达到了五级和六级,还有几十名毕业生已经被工厂保送到国外去深造。
这个学校所设的车工、钳工、仪表、电器等四个专业的学生,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已经能够制造一百多种产品,有车床、压床、电动机、台钻、仪表试验器、万能虎钳等。产品的质量都比较好,有的产品还被拿到国外去展览。现在,这个学校已经和四十多个单位建立了加工订货关系。过去这个学校的生产总值有三十五万多元,今年计划的商品产值是六十五万元。到1959年这个学校就打算自给自足,不再向国家要钱了。
航空技工学校在设备陈旧、生活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培养出了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同时又为国家生产了很多种机器和工具。究竟窍门在那里呢?只有一个,就是学校领导人员抓紧了政治思想工作。
这个学校招收的学生90%以上都来自上海、长沙等城市。他们在初中学习的时候,学校的设备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好,许多人都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锻炼。有些同学告诉我,他们在报考了航空技工学校的时候,校方虽然也曾经告诉他们,学校里没有楼房,设备也不好。但是,在他们的想像中,既然是航空技术工人学校,设备一定是先进的;虽然没有楼房,校舍也不会太差。但是,来到学校一看,满眼都是土房子,破棚子;再看看在实习工厂里老同学们穿着满身机油的工作服在旧机器旁边工作,有些人心里就很不舒服,闹起情绪来,甚至想买上车票回家,不学了。但是,又看到老师和老同学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从心里感到温暖,不好意思再闹情绪了。
航空技工学校的领导人员不是仅仅用讲道理的办法来进行政治思想工作,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这个学校的三个校长和其他领导干部大部分是从部队转业来的。他们在革命队伍中经过长期的锻炼,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作风。他们到学校以后,也把部队里首长亲切关心士兵的优良传统带来了。他们知道学校的条件比较差,新生到校以后思想容易波动,所以在学生初到校时,更特别注意思想工作。每次招收新生的时候,教师和老同学都要组织一个迎新委员会。新同学一下火车,就受到热烈的欢迎;一进校门,教师和老同学就给打来洗脸水,预备好热腾腾的饭菜。新同学的行李还没有运到,教师和老同学就把自己的被褥让给新同学铺盖。晚上,新同学睡觉了,老师们还要到宿舍里去走几次,看看同学们盖好被子了没有;有的同学把被子蹬开了,就轻轻的给盖上。因此,新同学感到学校和自己家里一样温暖。当然,教师们不光是关怀新同学,而是经常关怀着所有的同学。有的同学告诉我,就在前几天的一个夜晚,正当同学们睡得香甜的时候,有人忽然被雨声惊醒了。他们睁开眼睛看见有几个人正在冒着雨给他们关窗子,就知道一定是哪个老师又起来了,第二天才知道给他们关窗子的是团总支书记和辅导员(班主任)。
这个学校的领导人员真正做到了和学生们同甘共苦。因为学校的宿舍少,学生们必须睡双层床,教员们也主动的改为双层床。现在有的教员四个人睡在十几平方公尺的房子里,也有的九个人睡在二十多平方公尺的房子里。校长王伊瑞家里有十个人,只住两间房子。副校长季益和焦齐鸣家里都是四口人,每家住一间房子。开始有些学生嫌宿舍住的人太多,后来看到老师也睡得很挤,就没意见了。
学校领导人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日,到学生宿舍去聊天,给学生讲一些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艰苦奋斗的故事。有时候也利用假期和学生一起,背上背包步行几十里路到农村去住几天,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情况。老师和同学们谈心的时候,也把自己的家庭生活情况告诉同学。有的老师工作历史已经很长了,家里有老人和小孩,每人每月平均生活费用只有十元左右。学生们拿自己的生活同农民比一比,同一些老师比一比,便感到学校的生活条件还不算坏,渐渐地也就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刚来的时候感到生活很苦的学生,现在也对生活满意了。
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们知道,目前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不可能拿出很多钱来修建校舍和改善设备,要克服教学和设备上的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还在1954年,青年团员们就提出了“为学校做一件有益的事”的口号。从那时候起,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建设自己的校园。他们用灰渣铺好了地面,修起一个很适用的球场;在两棵树之间安上一根铁杆,就有了单杠。随后,学生们又自己粉刷了教室的墙壁,用砖在院子里铺上几条甬道。有的学生还用破砖头把教室和宿舍的地面也铺了起来。
为了克服学校设备数量不足和种类不全的困难,实习工厂有些老师真是费尽了心思。1955年实习工厂要试制机器,必须建设回火炉。如果按照设计图纸修建炉子,需要六千多元的投资。但是工厂没有这样多的钱,怎么办呢?有三十多年工龄的老技术工人、实习工厂的老师冯长林参观了几个工厂的回火炉,回来后,在技术员的帮助下,就用少量耐火砖和大量青砖修建了一个回火炉,只花了二百多元。这个炉子已经用了一年多,还很好用。实习工厂没有自来水,很难进行生产。如果要把自来水安起来,最少要花一万多元。领导实习的老师们知道学校没有这笔钱,就想办法在厂房顶中安一个大水桶,再用一个旧水泵把井水吸上来,实习工厂的用水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去年学校开始试制一种新车床,但是实习工厂只有一台十四吋的牛头刨床,不能加工新车床的车面,老师们把一台破旧的六角车床增加了一个刀盘,改成铣床,克服了这个困难。
这个学校勤俭办学的结果,不仅给国家省了钱,而且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有几个上海同学告诉给我这样一件事:他们在1955年刚来西安的时候,生活很不习惯。有个叫王秀娟的女同学,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中学教员,在家的时候连手绢都是保姆洗;来到这个学校以后,她不但要自己洗衣服洗碗,还要打扫校园和教室,感到生活很苦。她对很多人住一间房子也不习惯,同学在她床铺上坐一下她就不高兴,因此,和同学们处得也不融洽。但是,经过一年多的锻炼,和同学一起参加抬土,搬砖头等义务劳动,生活过惯了,政治觉悟也提高了。现在她已经是一个青年团员。另外一个名叫盛新琴的学生说,她在家的时候连碗都没洗过。从上海到西安来,妈妈也不同意,因为在家时身体不太好,妈妈不放心。可是,在学校生活了一年多,体重反而由七十多斤增加到一百多斤,满面红光,不再闹病了。像这样的学生不是个别的。他们刚来学校的时候感到不习惯,后来渐渐的对学校的生活愈来愈满意。毕业以后,很多学生都经常给学校来信,路过西安的时候,一定到学校来看看。他们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感谢学校把自己培养成掌握技术和有坚强意志的工人。


第4版()
专栏:

组织流动收购组 下街串巷走四乡
各地废品回收数量增加得很快
本报讯 今年春季以来,全国各地广泛地开展了回收利用废品的宣传,积极组织社会力量,采用各种便利群众的方法开展了废品收购工作。北京市从3月份起,组织废品业座摊商五百人,派出流动收购车一百八十辆,下街串巷收购废品。到4月15日止,共收购了废五金、破布、烂纸、废胶、破玻璃、破鞋等二百万斤。浙江省很多县今年回收品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如上虞县增加了十八种,普陀县由原来的二十九种扩大为一百三十种。嘉兴、湖州等市3月份的收购额比2月份增加了一倍半到四倍。江苏省3月份的收购额较2月份增加91.5%。吴县等地还扩大了旧木器、估衣等品种的收购和加工。云南省玉溪县二区供销社通过展览样品的方法,上门收购,效果很好。如谢家宁之妻存有一公斤弹壳,不敢拿出来卖,看到收购员带的样品中也有弹壳后,才拿出来卖了。山东省冠县供销社除了通过全县七十一个下店和一百一十六个下社(农业社)的干部负责收购废品,还组织了七十五个下乡流动收购供应小组,并利用六百三十七名经销、代销和临时季节性收购小贩,下乡串户收购和供应,收购品种由1月份六十五种到3月份增为一百二十五种。
各地回收的废品对支援生产,增加人民收入,支援灾区农民生产度荒,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时期有些重要的工业原料如杂铜、锡铅等的收购情况还不够好,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李怀瑞)


第4版()
专栏:

积极回收废品 广泛利用废品
云南用废品制成许多生产和生活用品
本报讯 13日开幕的云南省先进生产者代表会展览馆,展出了许多利用废品制成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品。
几年来,这个省在回收废品与利用废品方面,作出了不小成绩。昆明市供销社废品处在四年来收回的废钢,可制双轮双铧犁二十八万多部;收回的废铜制成的一点七糎的电线,可以从云南的大理架到河南省的南部;在收回的一千七百多吨废锡铅中,有好一部分是不被人注意的牙膏皮。他们计算了一下,如果能把80%的牙膏皮收回,那末全国每年就可节约新锡铅近两千吨。
云南省供销社,有十七辆载重三吨半的卡车,是用每辆只合一百五十元的废材料修配成的。今年云南省供销社完成运输任务最好、每月能跑五、六千公里的徐志达驾驶的就是这种卡车。
云南省邮电管理局,几年来用过去接收来的各种废交换机材料,改装成了两千多部西门子式交换机。这个局还利用各种废电话机材料,改装成了一千多部西门子式的电话机,共节约了两万多元。
昆明市缝纫二社的青年节约队利用破布,“因料制宜”地制成了许多小产品。这个队从去年5月到年底,就用卖这些小产品的钱买了五部缝纫机和一辆三轮车。今年,他们又利用很多细碎的材料做成了书包、围咀、小鞋、小帽、百家衣等,节约布匹一千五百多尺。


第4版()
专栏:

用国内钢材代替进口钢材
第一汽车厂经过调查和修改设计
国内供应的钢材可从30%提高到90%
新华社长春28日电 新华社记者陈子林报道:制造汽车需要的钢材,已经有90%可以由国内供应。这是第一汽车制造厂在最近调查了全国各个冶金厂的生产条件之后作出的结论。汽车厂的技术人员,为着最大限度地利用国产钢材多产汽车,已经把许多用进口材料生产的汽车零件改用国产材料生产。
第一汽车制造厂从正式开工生产以来,生产中最突出的矛盾是钢材供应不足。去年生产汽车所用的钢材,有70%以上是依靠国外进口的。这样不但耗费了国家大量外汇,而且因路途遥远,供应不及时,经常停工待料,无法保证大量流水生产。今年以来,这个厂的技术人员审查了汽车上各种零件所用的材料,根据国内用户需要和钢材供应情况,修改了五十多项设计。例如用木料代替金属做汽车驾驶室的搭脚板、车门内盖板、坐垫底架等零件,既节省钢材又不影响汽车性能。适当的减少一部分零件的厚度和重量,也可以节省不少进口钢材。对减少进口钢材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大量地采用国产热轧钢板代替进口冷轧钢板制造汽车上各种冷冲压件。现在决定更改设计的零件,图纸已经制好,正由工艺部门进行生产准备,陆续投入生产。
为了广泛开拓国内货源,尽量少用进口钢材,第一汽车厂的副厂长马诚斋和苏联冶金专家高斯切夫最近曾到全国十五个城市的二十多个冶金厂访问。经过他们和这些厂协商结果,认为:目前除有10%左右的特殊钢材国内还没有条件生产以外,有90%的钢材国内可以供应。过去认为国内一向无法生产的冷轧薄钢板、冷镦料,鞍山和太原等地的钢厂已经有条件进行试制和生产。冷轧钢带过去也全靠进口,这次他们发现上海有七十多家工厂生产这种钢带,而且这些厂目前任务不足,可以随时接受订货。各个冶金厂对第一汽车厂订货都表示积极支持,并且普遍要求固定货源。他们认为这对双方今后生产都很有利。


第4版()
专栏:少花钱 多办事

用国产新钢种制造风动工具的零件
沈阳风动工具厂副总工程师 孙钟和
制造风动工具,需要大量的低碳镍铬和低碳铬合金结构钢。镍铬元素过去一向依靠外国进口;在今年第一季度内,国家要求降低镍铬合金元素在合金钢中的百分比,以节省外汇。而在二、三季度以后,这种合金元素甚至很有停止供应的可能。但是,我国采掘工业却在迅速发展,凿岩机等的供应又必须相应的增加,这就在我厂面前摆着这样一个问题:是积极主动克服一切困难,争取及时满足国家需要呢?还是使各方急需的风动工具大量脱销?
很显然,我们决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必须主动采取一切措施来保证风动工具大量供应;而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能否设法不用或少用铬钢和镍铬钢,而利用国内资源冶炼的合金钢和炭素钢等来代替它。因此钢材的代用便成为我厂今年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积极实现改用国内资源制造风动工具,这是一件繁重而急迫的任务。我们全厂的工程技术人员从去年12月开始,在总工程师室领导下,一个广泛的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工作开始了。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大家提出了五十多项材料代用的建议与措施。又经过有关科室人员的进一步归并研究,拟定了钢材代用方案。根据这个方案,有三十三种部件很快进行了更改。这样不仅缓和了镍铬合金供应的紧张局面,而且也使产品成本大大降低,全年可为国家节约十六万元左右。
与此同时,对十三种有代表性的重要部件,也开始进行了系统的改用国家资源冶炼的合金钢(锰钼钢、钼钢、铬锰钼钢)或其他金属材料(炭素钢,球墨铸铁)的试验研究工作。这是方案中最重要的一项。初步试验证明,除少数部件外,其它镍铬钢和铬钢部件都有很大可能被代用。
远在1956年4、5月间,我们就已开始做了一些材料代用的试验研究工作,由于缺乏计划,工作分散,步骤不明确,方法不系统等原因,收效不大。今年的试验工作,一开始便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试验。
要进行系统的代用研究,就必须首先摸清国内资源的供应条件和今后有关资材进口的可能程度。我国钼、钨、锰等资源十分丰富;铬铁供应比较稳定;冶金系统已经提供了钼钢和矽锰钢,并将提供其他新的合金钢种。这就是我们能够制定出上述十三种重要部件试验研究计划的物质基础。
机械制造是我们的本行,对于金属性能的研究力量我们是不够的;新钢种的冶炼我们是不够熟悉的;在矿山进行工业试验的条件我们是不够了解的。因而整个试验研究过程,如果离开有关单位的积极帮助,是很难进行的。
认识到我们自己的弱点,当我们的试验计划草案提出后,即分头去请教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本溪钢厂、某矿山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他们都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给了我们很多帮助。金属研究所张沛霖先生,帮助我们详细审查试验计划,他不仅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而且帮助我们修改了阀片以炭素钢代用的计划,使零件的承受能力大大加强。本溪钢厂的党政领导,为了协助我们尽速进入试验,他们发动职工专门为我们试炼了一炉锰钼钢,并派来技术干部商定继续协作的办法。某矿山也很快地和我们达成了协议,为了符合试验的要求,他们还改变了凿岩机的使用制度。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厂实习的师生,同我厂职工一道进行了锰钼钢的临界点等测定。在试验过程中,金属研究所正在为我们进行更为细致、准确的性能试验。3月初旬我们举行锰钼钢和钼钢性能试验结果报告会时,这些单位的同志们又都热情参与了讨论。使我们从理论上、实践上更有把握地肯定某些试验的结果,决定了下一步要走的路子。
我们风动工具厂需要用合金钢制造的零部件,将全部用新的钢种制造。


第4版()
专栏:

各地果树生长情况良好
本报讯 今年春天,各地虽然遇到大雪,又刮过几次大风,但是主要果树开花结果情况仍然良好。辽宁省的苹果估计可比去年增产17%。浙江省黄岩桔树生长旺盛为百年来所未有,估计全省产量可超过八十万担,比1954年历史最高年产量六十五万担还要增产二成以上。江西南丰蜜桔管理得好,可以争取比去年增产三分之一左右。广东潮阳的柑桔,今年计划产五、六十万担,但目前估计产量最少在六十万担以上。福建莆田的枇杷、荔枝、龙眼等果品,根据目前生长情况,也有丰收希望。


第4版()
专栏:

广东果农除草追肥忙
本报讯 广东省今年扩大栽种三万二千亩潮州柑和新会橙的计划,已经提前超额完成,并有四十七个县还种下了橙子、荔枝、沙梨、龙眼、香蕉、杨桃、青梅等一百一十五万多棵。素称“岭南果园”的增城县,几乎漫山遍野都新栽了果树。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新种的菠萝,已经普遍吐出新芽。目前,果农们正在忙于进行除草和追肥等田间管理工作。
广东省地处亚热带,终年温暖如春,四季出产的水果约有七、八十种,果树面积已超过五十万亩,每年都有大量的潮州柑、香蕉、菠萝、荔枝等水果运销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和祖国北方各大、中城市。
(李少球)


第4版()
专栏:

辽南加强果树病虫防治
本报讯 我国苹果主要产区的辽宁省南部地区,正在安排大规模的果树病虫害防治工作。
辽南地区的苹果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担负了苹果出口和内销的主要任务。但在辽南地区的苹果生产上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质量不高。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是病虫害严重,特别是食心虫。因为苹果质量不高,影响到去年苹果出口和内销任务的完成。
辽宁省农业厅针对苹果生产当中的这一问题,从物质和组织上安排了今年的果树病虫害防治工作。农业厅不仅通过供销部门购进足够使用的防治病虫害的药械,固定专人对固定果园负责打药,而且要求各县根据病虫发生情况,进行全面规划,建立以防治病虫为中心的基点,以推动全面防治工作。辽宁省的一些县,已根据省农业厅的要求作了安排。以复县为例,县农林水利局根据本县病虫为害情况,在全县一百二十六个农业社中,确定了四十个为病虫防治重点社,以推动全县的防治工作。  (陶冶)


第4版()
专栏:

无脚社长李茂生
新华社记者 曲明振
河南省雎县董营乡“五星”第一农业社社长、二十七岁的共产党员李茂生,是个一等残废军人,他的两腿在朝鲜因伤冻被齐膝盖锯掉了。他自1952年复员还乡后,由于出色地进行工作,受到邻近村庄农民的爱戴,几年来,曾连续八次当选为省、县、乡的一等模范,去年12月出席了全国烈军属、残废军人、复员军人积极分子会议。
不久前,记者前往访问了这位英雄的农业社长。那时,他正病得昏迷不醒地躺在床上。床前靠着一双假腿,我静坐了片刻,便悄悄地走出门去。但刚走出门外,李茂生忽的从床上坐起来,叫住陪我来看他的一位驻社干部说:“咱这里种南瓜的季节到了,要动员群众将村边的空闲地种上南瓜,到麦罢好节省粮食!”我第二天又去见他,这位无脚的人却又绑好了假腿,一跛一跛地下地检查工作去了。
李茂生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个副班长,他在战斗中曾经立过多次功。1952年,他复员回乡后,村里的人和他的妻子都劝他要好好地休养,李茂生却回答说:“我是共产党员,虽然两腿被锯短了,但是我还有手,并且还能用假腿走路,无论如何都不能坐吃清穿!”他用政府发给自己的生产资金买了一部打袜机,他在妻子贾秀兰的帮助下,一连三天不下床地学,终于学会了织袜子。后来,便依靠这个收入来维持家庭生活。
1954年春,李茂生串连了六户农民组织起了全村的第一个互助组。第二年1月,他又领导建立起了一个五十五户的初级社。他被选为这个社的社长。那时,一些落后群众认为他没脚不能生产,讽刺他说:“茂生拄着拐棍还想上天哩!”个别坏分子又乘机挑拨社内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制造社员的思想混乱,思想不坚定的生产队长李茂志也带头闹着要出社。那时李茂生不顾因双腿锯伤后在行路时感到疼痛,一面带头积极领导生产,一面逐人逐户进行个别谈话,解除群众思想上的疑虑,而最后终于把社巩固了起来。这年冬天,李庄周围的七个村五百多户农民和李茂生所领导的农业社合并建成了一个高级社,李茂生又被选为社长。那年因为当地在秋天曾遭受了风、雹等自然灾害袭击,社内人缺口粮,牲口缺饲料,孟油房村生产大队的六十头牲口,病死了十三头,其它的也十分瘦弱。李茂生想:牲口是生产动力,农民要靠它吃饭,如不赶快制止牲畜的死亡瘦弱现象,以后的困难将会更大。于是他亲自搬到饲养室内去住,协同饲养员检查和总结喂养方法,建立各种制度,不到一月,把牲口都喂的肥壮了。另外,他还拿出自己的残废金一百多元作本金,领导全社社员搞副业生产进行自救。去年,全社的农作物全面增产,95%左右的社员也都增加了收入。
李庄村的农民永远也忘不掉这位无脚英雄李茂生在1954年冒雨下水抢险的事。那年秋季,因为连降大雨,在一天夜里,流经李庄村边的一条通惠渠的河水猛涨,堤上多处决口,眼看村里的生命财产就要受到威胁。那时,李茂生走路还不像现在稳当,手里还扶着双拐,他一看见这种危急情形,便奋不顾身地第一个跳下水去抢堵决口,感动得堤上一百多个群众都一齐跳下水去,大堤的决口很快便被堵复了起来。从此,人们对于李茂生便更加敬重。每当他生病或因工作走路过多而把伤口磨破时,很多人都去看望他,劝他休息;有时他到县里或去乡里开会,社员们算着他该回来的时候,就自动推着小车去接他。每次,李茂生都劝告来接他的人说:“我自己还能慢慢地走,你们来接我,耽误了生产,是不好的!”
李茂生的日常生活也非常朴素。本来,按说他一年和他妻子俩人的劳动收入,再加上国家发给他的抚恤金、残废金共约有七百元的收入,全家四口人的生活满可以过得好些。但是,他不论吃、穿从来都不比一般农民的生活特殊。每年,国家发给他家的布票总是用不完。县领导上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和工作,曾多次对他说,他可以多购点细粮,吃好一些,而他连一次也没买过细粮。今年春天,他又把自己节余下来的八十多斤粮食,拿出来自动让给社内的困难户。他把自己一年的大部分收入都存在信用社和农业社里。前几年,在他村里有十多户贫困农民曾经因为困难向他借过一百多元,现在他也都不要他们偿还了。因为他工作积极肯干,在最近一次社里评定脱产干部的劳动报酬时,大家提议他的劳动报酬应该成为干部中最高的一个。李茂生很不同意,他说:“我的生活有国家补助,一点都没问题,我的劳动报酬可以不要或少要,让有困难的干部稍高一些,群众多分一点!”他坚持一定要按低于一般社员的收入水平来取酬。 (本报特约稿)


第4版()
专栏:

水果之乡(套色木刻) 伍廷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