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阿拉伯联盟秘书长
要求以色列接受联合国分治计划
新华社22日讯 据合众社从巴格达报道,阿拉伯联盟秘书长哈苏纳5月20日要求以色列接受联合国1947年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计划,作为总的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第一步。
合众社指出,这是一个阿拉伯领袖第一次表示阿拉伯国家愿意同以色列进行谈判,甚至愿意承认以色列的存在。哈苏纳所代表的阿拉伯联盟包括九个国家: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利比亚和苏丹。
哈苏纳对合众社记者说,以色列接受联合国决议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为以色列的将来着想,越快越好”。他还说,“我看不出以色列除了面对现实而外还有什么别的出路”。
哈苏纳说,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为以色列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和亚喀巴湾等其他问题的解决铺平道路。
根据联合国1947年的分治计划,以色列应当把约相当于它目前疆土的三分之一的取自阿拉伯国家的土地交还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可以收回尼加夫和南加利利的一部分,耶路撒冷将成为一个国际城市。
据合众社估计,执行这个分治计划,将使一百万阿拉伯难民中的70%可以回他们的老家。
在被问到接受1947年分治计划是否就是放弃了从前阿拉伯国家不承认以色列的立场时,哈苏纳说,“在开始时,大家反对以色列这个国家,这是自然的。但是目前以色列存在着,并且是联合国的一个会员国”。
哈苏纳还说,“如果说它(指以色列)是由联合国强加给这个世界的,那么强使接受所有的(联合国)决议就完全是正当的了”。


第6版()
专栏:

摩勒政府辞职了
本报评论员
执政约十六个月的法国摩勒政府终于辞职了。
自从英法合伙对埃及发动的武装侵略失败以后,摩勒政府就一直处在朝不保夕的状态中。但是在艾登被迫离开唐宁街十号之后,摩勒还在马提翁大厦耽了几个月。他一次又一次地度过政治难关,直到这次上任以来第三十四次要求议会投信任票时,左派人士和右派分子一起投了反对票,才最后辞职。
摩勒究竟是凭了什么又苟延了这么一段时间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摩勒是靠着右派的支持,才在法国议会中勉强维持了多数地位。为什么右翼政党要支持社会党人摩勒的政府呢?原因也很简单。“独立党”议员勒让德尔说得一针见血:“如果说我们支持政府,那正是由于它不信守它的选举诺言。”
摩勒是以社会党人的身份,靠了一些漂亮的诺言上台的。但是,由于他的反共成见,他顽固地拒绝同议会中最大的政党共产党合作。这就使他必然要依靠右派的支持。因此,在他上台以后,他就完全丢开自己的诺言,而执行符合右派愿望的政策。他使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战争越来越扩大了。他为了殖民集团的利益而对埃及发动武装进攻。他积极筹组有损法国民族利益而只对垄断集团有好处的欧洲共同市场。他追随美国鼓吹原子军备竞赛,而拒绝同苏联达成保障国际和平的协议。他采取了加紧榨取劳动人民的经济政策。他多方打击国内的民主进步力量。
摩勒所执行的这种反动政策,当然不能使法国摆脱困境。对埃及的军事冒险给法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阿尔及利亚的“肮脏战争”越打越没有希望。沉重的军费开支日益成为法国无力承受的负担。因此,摩勒政府就越来越不得人心。甚至在参加摩勒政府的激进社会党里和摩勒自己的社会党里,不满情绪也大为增长。最近激进社会党的代表大会就通过决议,要求摩勒政府立即改变现行政策。在社会党的代表大会上,反对政府对阿尔及利亚政策的人也比过去大大增加了。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摩勒竭力向“二百家族”讨好,甚至最近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还表示坚决不让步;但是右派感到把摩勒踢开的时候已经到了。右翼政党本来无非是要利用摩勒的社会党来缓和它们政治上的危机,对于摩勒某些目的在于加强社会党在工人中间的影响的改良措施并不满意。最近摩勒迫于财政经济的窘困,为了筹划阿尔及利亚的军费而提出了节约措施和增税计划。右派的“独立党”议员投了反对票,这就破坏了摩勒在议会中勉强拼凑住的多数。摩勒政府不得不辞职。
摩勒政府的辞职,又一次说明法国现行政策的破产。如果阿尔及利亚的“肮脏战争”继续打下去,如果法国的外交政策和经济政策没有根本的改变,无论是捧出谁来组织政府,都不能避免同样的下场。


第6版()
专栏:

阿拉伯工联执委会通过决议
采取步骤成立亚非工会组织
新华社开罗22日电 阿拉伯工会国际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在5月20日的会议上一致同意,联合会总书记处应当采取步骤成立亚非工会组织。
执行委员会还一致通过了由联合会总书记法齐·卡迈勒和中国工会代表团团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董昕在今年4月签署的支持召开一次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亚非工会会议的主张的联合声明。
执行委员会将组成一个筹备委员会同亚非国家的各劳工组织联系,负责进行亚非工会会议的预备工作。
执行委员会重新表示支持埃及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以及支持埃及有权利不让和埃及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的船只通过运河。
新华社开罗22日电 阿拉伯工会国际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要求禁止原子武器和原子武器的试验。
联合会总书记法齐·卡迈勒在执行委员会举行四天会议后,21日晚宣布了委员会的决议。
执行委员会还决议赞成在联合会和中国工会代表团上月发表的联合公报中所提到的召开亚非工会会议的意见。
决议说,联合会反对一切旨在破坏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使阿拉伯国家受帝国主义束缚的军事条约和经济援助。决议表示完全支持积极中立政策。
决议认为,关于以色列和阿拉伯之间实行“和平解决”的主张是对人权的攻击,因为这将使巴勒斯坦难民不能回家。联合会支持埃及和沙特阿拉伯所采取的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和亚喀巴湾的立场,认为这是保卫它们领水的行动。
联合会号召在所有阿拉伯国家建立劳工组织,并且统一阿拉伯人的劳工立法。


第6版()
专栏:

惟恐天下不乱
美国向中东大量运军火
据新华社22日讯 据塔斯社纽约20日讯: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报道,在美国国会通过“艾森豪威尔主义”以后不到两个月,美国的武器和物资就源源不断地运往从利比亚到阿富汗这片长约五千英里的同苏联南部接壤的中东地区。中东一些国家不断收到喷气歼击机、步枪、机关枪、迫击炮和其他步兵装备,包括坦克和步兵转运装备。
杂志指出,美国特别注意装备中东各国的警察部队,以便镇压所谓“骚乱”。此外,为了达到颠复宣传的目的,美国还向一些中东国家运去一些特制的无线电台。


第6版()
专栏:

内外政策失尽人心
法国摩勒政府辞职
据新华社22日讯 巴黎消息:法国国民议会21日晚间以二百五十票对二百一十三票拒绝对摩勒政府表示信任,这就使得这个政府在执政十五个月零二十天以后不得不提出辞职。
按照法国宪法规定,国民议会对政府的不信任投票必须要达到超过国民议会总数五百九十五个议席的半数以上,这个政府才必须辞职。但是,有消息说,摩勒坚决表示他的政府要辞职。
摩勒在议会表决之后立刻谒见总统戈蒂提出政府的辞呈。戈蒂说他将同各政党领袖进行磋商,然后再宣布他是否接受摩勒政府的辞职要求。
摩勒是在政府要求增收新税和削减预算开支的问题上被击败的。他预计政府的提案将受到议员们多方责难,于是用政府生命作赌注,要求议会举行信任投票。就在这一次从他执政以来要求的第三十四次信任投票中,左派人士和右翼分子一起投了反对票。
投反对票的有一百五十名共产党人和支持他们的人、一百零二名保守分子中的大多数和三十七名布热德分子。投票支持政府的有一百名社会党人、社会共和党人(前戴高乐分子)和像天主教民主党这样的中间集团。弃权的有孟戴斯—弗朗斯的激进社会党的许多议员。
法新社的报道着重指出了在议会中拥有一百个席位的“独立党”的多数议员投反对票这件事。消息说,这个党在上次信任投票中曾经因弃权而挽救了摩勒政府。
值得注意的另一件事是:虽然辩论的是财政计划,但是好多议员对政府的阿尔及利亚政策和它目前就苏伊士问题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的“无用的、不合时宜的”申诉进行了许多批评。
在21日上午会议上,支持政府的激进党议员安德烈·摩里斯和社会党议员纪恩要求支持政府,并且用可能产生危机的严重后果来威胁议员们。
共产党议员瓦德克·罗歇在下午的会议上强调指出,规定新税会使劳动人民状况恶化,而政府紧缩的预算开支都是有关民用的而不是军事开支。
罗歇说,我们投票表示不信任政府,我们相信,我们反映着谴责政府反动政策和要求恢复阿尔及利亚和平的劳动人民的感情。
在摩勒的可能继任人的猜测中,有人提出了前总理、独立党人安托万·比内、前部长、人民共和党人比埃尔·弗林姆兰和摩勒政府的教育部长、激进党人雷纳·毕埃尔。此外,还提出了接近激进社会党人的摩勒政府的司法部长弗朗索瓦·密特朗和前总理雷纳·普利文。


第6版()
专栏:

海地发生政变
陆军参谋长推翻临时政府
新华社22日讯 太子港消息:海地陆军参谋长莱昂·坎塔夫5月21日发动政变,推翻了刚在4月6日成立的一个临时政府,控制了海地。
莱昂·坎塔夫是因为拒绝接受临时政府在5月20日要把他撤职的命令而发动政变的。撤职的理由是说他没有把不久以前发生的一次反对临时政府的武装暴动镇压下去。
半年以来,海地政局一直处于动荡不定的状态。自从去年12月前总统马拉罗阿被迫下台后,迄今政权已经更迭了四次。特别是由于预定举行大选的日期(6月16日)日益迫近,国内局势愈趋不稳。
同时,国内经济情况也日益恶化。主要粮食大米和豆的价格在两星期内猛涨了20%。生产停滞,国家财政情况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第6版()
专栏:

原子试验对人类危害多大?
瑞士建议举行国际科学家会议讨论
新华社22日讯 苏黎世消息:瑞士联邦政治部(即外交部)部长马克斯·彼蒂彼爱5月21日建议举行一个国际科学家会议,就原子试验对于人类的威胁和危险提出意见。
彼蒂彼爱在苏黎世发表外交政策演说时提到已故科学家爱因斯坦教授和法国科学家施维泽尔博士等对这个问题发表过的意见。他说,“应当举行一次最有资格的科学家……的会议,就原子试验对于人类的威胁和危险表示它的意见”。他主张在这个会议中“应当把政治撇开,或者至少暂时撇开。”
他又说,“联合国有关裁军和原子能的机构应当从他们的结论中得到启示。”


第6版()
专栏:

摩洛哥共产党要求撤除美国军事基地
本报综合报道 据新华社讯:摩洛哥政府和美国代表团目前正在拉巴特就美国在摩洛哥建立的军事基地的地位问题举行谈判。
摩洛哥共产党近日发表声明,要求撤除美国在摩洛哥的军事基地。声明强调指出,把摩洛哥领土上的军事基地租给美国,不但构成对摩洛哥的直接威胁,而且也危害摩洛哥的民族主权。
最近,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卡萨布兰卡的码头工人拒绝替一艘装载军事物资供摩洛哥美军基地使用的轮船卸货。在这以前,曾举行过好几次同样性质的罢工。
18日,摩洛哥民族运动领袖哈蒂在开罗发表声明,指责摩洛哥政府同美国谈判在摩洛哥建立原子空军基地。


第6版()
专栏:

意大利建筑工人罢工
据新华社21日讯 罗马消息:罗马市和拉提乌姆省的七万五千名建筑工人5月20日开始二十四小时的罢工,要求增加工资。这是意大利全国八十万建筑工人可能举行总罢工的信号。
这次罢工是由各种政治倾向的工会联合发动的,5月23日还将在另外六个省举行。


第6版()
专栏:

4月10日苏伊士运河完全恢复通航后第一艘通过运河的大邮船——意大利邮船“海洋号”。          新华社稿


第6版()
专栏:

西方国家在“禁运”问题上的矛盾
  胡平
参加美国所组织的“禁运”机构——“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十五个国家,已于4月30日开始在巴黎举行会议,讨论“放宽对中国的贸易禁运”的问题。这个会议,是在美国的“盟国”的强烈压力下召开的。双方在会前曾经发生长期的争吵。
好几年来,美国强迫一些同它订有军事同盟的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的政策,不但没有达到阻挠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经济发展的目的,而且使执行这个政策的许多国家自己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它们对于美国这个政策也就越来越不满。“禁运”和反
“禁运”的斗争,已经形成帝国主义阵营内部的最尖锐的矛盾之一。现在,尽管美国继续用“反共”的大帽子来压它们,用所谓“巴特尔法”等大棒来威胁它们,但也无法挽救“禁运”堤防的逐渐崩溃了。
社会主义国家共有九亿多人口、拥有应有尽有的物产资源和迅速发展的生产力,形成一个强大的世界市场。在这个市场以外,又有许多独立自主的国家乐于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贸易。所以无论美国怎么禁运,都阻挠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我国建设的巨大成就特别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美国对中国的“禁运”是抓得最紧的,它所开的不许运往中国的货单包括四百多种商品,并在1951年操纵联合国表决机器强迫许多国家执行对中国的“禁运”。可是,这种“禁运”,却促使中国人民更迅速地彻底扫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势力,激砺了中国人民以更大的决心和努力来自力更生,在社会主义各国无私的援助合作之下,发展自己的经济。
但是,美国政府迄今还死抱着已经破产了的“禁运”政策不放。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它还能够利用“禁运”来达到另外的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继续阻挠国际间的经济文化关系的正常发展,以便利美国保持它的敌视社会主义国家和维持国际紧张局势的政策;另一个目的是继续利用“禁运”作为美国干涉它的“盟国”的主权的一种工具,便利它去操纵和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和外交。
几年来的事实证明,被迫实行“禁运”的各国,不但在经济上受到重大损害,而且在政治上、外交上也带上了一副美制枷锁,造成许多不利的局面。日本由于许多需要出口的重要商品不能向中国出口,也就不能从中国换回它所缺少的许多重要工业原料和粮食,而被迫以高价和长途运输到美国去买。结果,不但加重了日本人民的经济负担,而且造成日本对美贸易的巨大入超,长期依靠美国的所谓“特需订货”等来填补。日本出口商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增大了,美国却采取限制日本商品入口的措施,以便于摆布日本。日本想要到其他地区扩大市场,也受到美国的政策的约束。由于“禁运”的存在,日本政府口喊的所谓“自主”外交,就成了一句空话。
英、法等国在“禁运”中所受损害也同样严重。美国一方面用“禁运”扼住它们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另一方面又挟持它的经济优势,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上到处抢夺英法的贸易地盘。在苏伊士事件之后,英国甚至连在英镑区内的许多重要市场也保守不住了。1956年,英国对澳大利亚(这原是英国第一个出口国)的出口比1955年下降了16%,对新西兰的出口下降了9%,对南非联邦下降了8%。而美国对英镑区的贸易却不断增加。
“禁运”阻止了这些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充分发展有利的贸易,加重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困难,而美国就利用这种困难来加强它对这些国家的控制和渗入,因此这些国家的广大人民和工商界坚决反对“禁运”。近一两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问题更加尖锐了,许多国家的政府也日益强烈地要求解除或放宽“禁运”,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扩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去年开始,英国已利用所谓“例外程序”,向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输出了一些被美国列为“禁运”品的商品,并且解除了马来亚对社会主义国家输出橡胶的禁令。今年3月,英国又宣布解除了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全面禁运”。加拿大政府在去年也解除了一百多种商品输往苏联和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限制。英国、法国、西德、意大利、泰国、马来亚等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来往已经有了比较显著的增长。日本工商界不顾美国的阻挠,曾同我国工商界签订三次贸易协定,和我国相互举行了盛大的商品展览会。在1956年,中日贸易已扩大到约一亿四千万美元,比1955年增加了40%。
最近,由于美、英、法、西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和国内外贸易都呈现了不稳定的征候,特别是英法等国面临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要求解除或“放宽禁运”的呼声也随之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英国曾把要求“放宽”对中国“禁运”的问题,提到了3月下旬美英两国在百慕大举行的首脑会议上,和美国进行激烈争执。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支持英国的要求。西德已准备在最近和苏联举行扩大贸易的谈判。日本政府也把“放宽禁运”的问题,列为不久以后日本首相岸信介访问美国的重要议程之一。某些国家并已向美国表示,如果美国还不考虑它们的要求,它们就要单独采取行动。可是,美国政府还十分不愿意丢掉“禁运”这个“冷战”工具,特别是不愿意放弃这一根束缚它的“盟国”的缰绳。这样,美国就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局面:它既不愿意它的“盟国”扩大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又不能不看到“盟国”要求扩大这种贸易的日益增强的决心。
为了先发制人,美国在今年初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禁运”措施的要求。这个要求遭到强烈反对之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国务院又先后表示,美国可以和它的“盟国”讨论“有限度地放宽”对中国的“禁运”的问题,但是它提出了条件:要对社会主义国家继续执行“全面的贸易管制”,并且要把“例外程序”的运用限制得更严;不允许对社会主义国家输出“战略物资”,同时还要求把过去只对中国“禁运”的某些商品,加到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禁运”的货单上去。
美国这些作法,表面上是对它的“盟国”作了一点让步,实际上确是想借此加强已经因为一些国家运用所谓“例外程序”之类作法而松动了的“禁运”,建立美国对这些国家的严密限制。而且美国开列的所谓“战略物资”,大多数是英、日等国迫切需要扩大外销的工业装备商品。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上,这些国家所生产的这类商品,同美国货竞争是很困难的,因为美国的生产力比它们强大,而且可以利用“援助”、“贷款”方式向外推销。如果这些国家的工业装备品仍受美国的“禁运”限制,那么它们也就很难大量地增加对外贸易。因此,英、法、日本等国对美国所提出的这些条件已纷纷表示不满。据透露,某些国家已提出了它们自己的方案,在巴黎和美国争论,要求美国允许它们能够“更自由地处理贸易禁运”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按照西方通讯社的说法,还会有“激烈的讨价还价”。


第6版()
专栏:

英法比日等国态度日趋强硬
要求美国放宽对华“禁运”
据新华社22日讯 巴黎消息:负责管制对中国的贸易的小组委员会5月21日再次在巴黎举行高级谈判,来打破西方国家在对中国贸易禁运问题上的僵局。
通常消息灵通人士预料代表们将听取美国关于达成折衷解决的新建议。上星期的会议由于美国坚持不同意其他国家要求把对中国禁运的项目减少到像禁止向苏联和东欧出口的那些项目一样而陷入了僵局。
英国、法国、比利时和日本是主张放宽对中国贸易禁运最坚决的国家。据消息灵通人士说,这四个国家的态度从上星期以来变得强硬了。
“曼彻斯特卫报”在5月20日说,英国曾经在巴黎举行的谈判里说,如果谈判的结果不能使它满意,它就要退出十五国的“中国委员会”而采取单独行动。这家报纸说,如果英国这样做,那么,日本、法国和西德也将先后仿效它的榜样。


第6版()
专栏:随笔

打肿了脸充胖子
高晋元
“泰晤士报”说,英国政府被迫重新使用苏伊士运河是一服“苦药”。俗话说:良药苦口,英国蹙紧眉头吞下这服“苦药”以后,病势就已有了转色。最显著的征候,就是英国宣布取消了石油配给制。因此,尽管“每日邮报”认为英国在运河问题上“大为丢脸”,而人们还愿意称赞英国是采取了“明智”的态度。
事情本来是一清二楚的了,但是英国的运输和民用航空大臣哈罗德·沃金森却偏偏要打肿了脸充胖子。5月6日,他在伦敦商道运输协会的宴会上说:苏伊士运河“对我国的经济并不像事件发生以前我们认为的那样重要”。言下之意,英国使用或不使用苏伊士运河对英国经济都无所谓。
果然是这样吗?
就在他发表这一席话的后一天,“泰晤士报”登载的英国石油公司(它在中东有很大的石油利益)主席恩·阿·格亚斯的声明说:中东的石油生产在1956年11月到1957年2月这四个月间,每月的平均产量是一千万吨左右,而前四个月的平均产量有一千五百五十万吨。即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格亚斯说:在这种情况下,1957年最初的几个月是一个“困难时期”。由于苏伊士危机,英国石油公司卖出的原油和精炼油比原计划减少了三百万吨;它的炼油厂也少炼了二百万吨石油。
“泰晤士报”5月10日报道,英国伯明翰和密特兰汽车和公共汽车公司的五十二届年会大会上,主席斯本塞·威尔斯也说:苏伊士事件造成了许多困难。由于柴油和汽油实行配给,使得公司的公共汽车和私人雇车等各种业务减少了5%到50%。
而英国航运业则在英国重新使用苏伊士运河前丢了不少生意。不少英国报纸早已发出英国继续抵制运河会“损害英国航运事业”的警告。
这些不过是信手拈来的例子,就足以说明苏伊士运河对英国经济的严重影响,也说明英国政府为什么硬着头皮承认抵制苏伊士运河的失败。沃金森先生打肿了脸充胖子,完全是多余的。岂但如此,他的一席风凉话还勾起了某些英国人的无限烦恼。
“泰晤士报”5月13日登载了一个名叫基斯·尔·柯林斯的企业家的来信,信上说:如果沃金森先生的说法是正确的,“那我们可以想像英国政府采取的使运河开放的‘警察’行动并不是十分必要的了。如果早就认识到这一点,那末我们本可以让纳赛尔中校把运河收归国有,英国可以抵制它或者高兴使用就使用它。这样,我们在中东的势力本来也不会遭到这样致命的打击了,我们在德勒·克白尔价值几百万英镑的战略储备也照旧会是我们的,英国人在埃及的企业也不会被没收,复杂的难民问题也不会产生,整个英国和欧洲也不必实行汽油配给制,全世界也不会看出英国的惊人的虚弱”。柯林斯最后说到他自己:“由于政府采取了‘警察’行动,我损失了几万英镑,丢掉了我在埃及的一生的工作。这几个月来,丝毫没有得到一点能够从埃及的被冻结的账面上收回点什么的希望。当我读到报上的文章(指沃金森的发言)暗示我的损失是一点也不必要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气馁和失望”。
沃金森先生将何以来“安慰”这位满腹牢骚的英国企业家呢?


第6版()
专栏:

低头
    华君武


第6版()
专栏:人物介绍

摩勒其人
引咎辞职的法国总理居伊·摩勒现年五十二岁。1921年参加法国社会党。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被征入伍,不久便作了希特勒军队的俘虏,1942年获释。1946年9月担任法国社会党总书记,1953年又被选为社会党副主席。从1946年12月到1951年7月,摩勒曾先后任布鲁姆内阁的国务部长和普利文内阁的国务部长及葛义内阁期间的议会副议长。1956年2月31日,摩勒受命组成了战后法国的第二十一届内阁,到1957年5月21日为止,共历时十五个月零二十天。
摩勒上台后,曾经表示愿意改善东西方关系,并曾于1956年5月应邀到苏联进行友好访问。但是,摩勒政府奉行扩军备战,进行殖民战争和加紧向法国人民勒索的政策。他上台后不久,便扩大了在阿尔及利亚的肮脏战争。1956年11月,摩勒政府又同英国和以色列发动了侵埃战争,使国内财政经济造成严重困难。侵埃战争失败后,摩勒政府并未接受教训,仍继续进行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战争,并企图用增加赋税等所谓“节约”措施来维持军费,这个政策更加激起了法国广大人民的反对,而终于辞职。
(义)(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