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著作,佳作,杰作
高植
春天到了,北海涟漪荡漾,小艇过了长冬后的惊蛰,不复陆栖,蛙似地在海上如沉如浮。树叶还未出芽,树木在阳光下有影无荫。这时节,穿冬衣,晒太阳,有些太暖;穿春装,迎着海风,仍感春寒料峭。春天毕竟来了。
在九龙壁前,我碰见了一位作家和一位文艺批评家。我们一同到露天茶座里坐下来了。批评家首先谈到,有人认为关于百花齐放的文章写了不少,但伟大的杰作还未见问世。批评家希望作家拿出伟大的货色来,问他是不是1957年就可以拿出来。作家也希望批评家写出伟大的论文,既不教条主义,又能指导创作方向,既不一棍打死,又有鞭策作用,也问他是否1957年就拿出示范性的文章来。于是这两位朋友相顾一笑,似乎互相会意:我们不容许偷懒,也不能操之过急呀。
近年来,虽然没有人指出哪几部作品是不朽的杰作,或者划时代的伟大作品,但佳作还是不少。
今天,我们有权利要求杰作,要求出现曹雪芹第二,鲁迅第二,要求出现更多的茅盾和老舍。然而我们也不要忽略了,杰作有其物质基础,不会呼之即来的。
今天我们的基本问题是著作问题。佳作是从著作中选出来的,杰作是从佳作中比出来的。佳作是杰作的基础,著作是佳作的基础。今天,我们的著作不是多,而是少;不是百花放得够了,而是放得不够。正因为如此,党才号召百花齐放。
正如同我国目前需要更多的科学家,我国也需要更多的艺术家。作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去年2月28日,巴巴耶夫斯基向几百位中国作家说,中国作家的人数太少,这和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不相称的。
苏联有多少作家呢?在1954年12月,苏联有三千六百九十五位作家协会会员。
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杰作从不会太多;伟大作家也是不多的。唐人万首绝句,虽是选过的作品,也并非每首都是佳作,而迄今传诵的杰作更是为数不多。唐代诗人辈出,而李、杜、高、王、元、白等人也是少见的。即以李、杜而论,也不是他们的每首诗都是杰作,都像“花间一壶酒”和“剑外忽传收蓟北”那样地千古传诵。
英国只有一个莎士比亚;列宁认为欧洲无与伦比的俄国小说家也只有一个列夫·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的作品,有杰作与佳作之分,而九十册的列夫·托尔斯泰全集中,作为杰作的,也不过几种。
我绝对没有认为建立工厂是轻而易举的糊涂思想。我觉得,出现一个伟大作家,一部不朽杰作,并不比建立工厂更容易,有时甚至更难。英国的工厂以千、万计,但英国的狄更斯、拜仑等人毕竟数不上一百;苏联的最现代化的工厂也以千、万计,而写静静的顿河的萧洛霍夫、写青年近卫军的法捷耶夫一类作家,也不很多的。
我们百花齐放的政策才开始执行,便伸手要杰作,假如没有“将你一军”的意思,也说得上是急躁情绪了。
我们要杰作,首先要有佳作。我们要佳作,首先要有著作。我们的问题,首先是繁荣创作。要百花齐放,才见万紫千红;要群芳争妍,才看得出花中魁首。桃花刚开,就要吃桃子,这是不切实际的要求。
但繁荣创作,不是片面追求数量,容许粗制滥造;而提出时间、条件,也不是守株待兔;只是一般地说,繁荣创作是杰作的更可靠的基础。周恩来总理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里正确地指示过“质量一般地也只能在一定的数量的基础上产生。”
时代的进步,使我们能够希望,在一百种著作中,会比过去有更多的佳作,在五十种佳作里,会比过去有更多的杰作。谁在选,谁在比?除了批评家,还有成千成万的读者。


第8版()
专栏:

车灯风波
张铁生
星期六的傍晚,孩子们靠着公路玩。
突然,一阵风从他面前刮过,林小宝一看,急忙喊:“那辆自行车没点车灯!快追!”
孩子们一窝蜂跟着自行车后面追:“喂!同志!快点上灯!”
那辆自行车全不理。林小宝急了,像下命令一样:“绕着路追!”孩子们一下就分散开。那自行车终于给拦住了。骑车的又气又喘,朝着孩子们说:“你们干什么拦住人家车子!”
“同志,您晚上骑车为什么不点灯。”小王玉珉反问。
“忘了点灯,又碍你们什么事?!你们又不是人民警察……”骑车的还强嘴。
孩子们不许他走,他偏要走。正在这个紧急的时候,又一个孩子领着警察同志跑来了。这骑车的被警察同志批评了一顿,认了错,推着自行车低头走了。
孩子们一看,林小宝不见了。
大家商量了一下,分头到各处去寻找林小宝。
林小宝一口气跑到家门口,看见一辆自行车靠墙根前放着。他刚要进屋,却听见屋里“嘭”的一声,接着是茶水溅在桌上的声音,和着粗声喘气,林小宝听出来是爸爸拍桌子,发脾气。
“金华,今天你怎么啦?”这是妈妈的声音。林小宝迟疑了一下,跑到奶奶屋里去。
屋里的林金华喘了一回,对小宝的妈妈说:“哼!以后少叫咱小宝跟那群孩子玩,尤其是那个叫王……噢,叫王玉珉的!”
“王玉珉那孩子年年和咱们小宝是优等学生,你今天到底是怎么啦?!”
过了会儿,林嫂子发现门外有人影子,忙走出去看,原来是小宝在望着爸爸的自行车。
林嫂子和小宝进了屋子。
林嫂子看看林金华的那副气冲冲的神气,转脸一瞧,心一阵猛跳;小宝的两只小眼睛含满了泪珠儿,仍然瞅着妈妈。林嫂子赶紧问:“小宝,有什么事儿就跟妈妈说。”可是小宝说不出一句话。
林金华冲着孩子说:“小宝!下次不能和那个叫王玉珉的一起玩!不然的话,我可不饶你!”
小宝睁大了眼睛,盯着爸爸那副严肃的面孔,小嘴动弹了几下,问:“爸爸,为什么呢?”
“别的少问!我说的话你就要听!”爸爸狠狠的说。
小宝的小胸脯立刻上下起伏不停,小脸变得那么难看。
林嫂子站起身来,说:“你说出这种话来,真是没影子的事情!干什么这样对待孩子!”
小宝这才说出半天要说的话:
“妈妈,我得给爸爸提意见!爸爸晚上骑车不点车灯,我和王玉珉还有同学们追他,等快追上,我一看是爸爸,我羞臊得慌,就躲开了。为了追爸爸,有的同学把手都摔破了,我的腿膝盖也摔破了。爸爸太不对了,同学们多笑话我呀!”说着眼泪直流。
“噢,小宝,你作得对,别哭。”林嫂子忙拿药水替小宝擦伤口。
林金华心跳得像敲鼓一样,直用两只手乱抓头发,看看孩子,再看自己,脸上立即觉得发烧。
座钟“当当”的响了,林金华慌慌张张,下了床就要走,说要到俱乐部开会去!
林金华骑上自行车走远了,林嫂子猛然间想起了什么似的,一拍双手,跺着脚说:“慌张神!又该碰墙去了!”忙着东找西找,小宝拦住妈妈说:“妈妈,您找什么?”林嫂子说:“你爸爸的自行车还没有车灯呢!”
“妈妈,您放心,我把爸爸扔在奶奶屋里的车灯装在爸爸的自行车上了。”
林嫂子忙捧起小脸亲了又亲。


第8版()
专栏:

西湖上的三个坟
宋云彬
西湖上有三个埋葬民族英雄遗骨的坟:栖霞岭下的岳坟,三台山下的于坟,南屏山下的张苍水坟。西湖上有这三个坟,是西湖的光荣。
毛主席说:“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很多的民族英雄当中,岳飞和于谦都是抵抗外来民族侵略立下大功而反给奸臣、昏君冤杀了的。然而几百年来,谈到岳飞连六、七岁的小孩子都知道,谈到于谦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这是可以理解的。岳飞的反抗对象是强大的女真族。女真族后来在中国北部建立了金国,跟北方的汉族地主联合起来,对中国农民进行民族压迫和封建剥削。中国人民反对这种压迫和剥削,对于那位亲领大军,屡次打败金兵,还作出“痛饮黄龙”的豪语的民族英雄岳飞,自然非常敬仰;再经过
“说岳全传”一类的文学作品的描写,使得六、七岁的小孩子都会讲岳家军打金兵的故事了。至于于谦,他的反抗对象是瓦剌部。瓦剌部原是蒙古族的一支,远不及岳飞时候的女真族那么强大。瓦剌部的也先也万万比不上那女真族的兀术。他们侵扰我国边境,志在掠夺,也没有到中国来建立一个王朝的野心。只因明朝那个皇帝(英宗)昏瞆胡涂,听信太监的话,才酿成所谓“土木之变”。于谦出来支撑危局,作了一系列的紧急措施,又击退了围攻北京的瓦剌兵,迫使也先知难而退,最后索性把俘虏去的皇帝也送回来了。总而言之,瓦剌部的入侵虽然一时形势非常严重,但因为于谦的应付得当,很快地把它挡回去了,所以后人对于谦的认识没有像对岳飞的那样深刻,而知道于谦的人也就比知道岳飞的人少得多了。
但是,我们如果就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那么于谦的功勋决不在岳飞之下。当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溃散、皇帝被俘的消息一传到京师,胆小如鼠的侍讲徐珵之流都主张迁都,于谦坚决反对,主张立新君,修战备,表示“丧君有君,群臣辑睦,甲兵益多”,让也先无可要挟,更不能长驱南下。他亲自在北京德胜门外督战,跟也先相持至五日之久,终于把瓦剌兵给击退了。那时候于谦的心目中只有国家和人民,并没有把那给也先俘虏去的皇帝搁在心上。这是有事实可以证明的:也先围攻北京的时候,带了那个倒霉皇帝来,放在自己的兵营里,以为这样可以让于谦有所顾忌,不敢作猛烈的抵抗。但是于谦不管这些,下令用火炮轰击也先的兵营,打死打伤了几千瓦剌兵,也先的弟弟也给打死了。虽然也有人给于谦作辩解,说什么“先已遣谍探知英宗驻驾地距营远,故以火炮击也先营,死者数千人”(“明史考证”引章珝“琬琰录”)云云,但这是冬烘先生的看法和想法,他们不了解于谦是个民族英雄,仅仅把他看作朱明一姓的忠臣。
于谦给英宗冤枉杀死以后,遗骸运归他的故乡(钱塘),葬西湖三台山下。过了两个世纪,清人入关,又出现了许多民族英雄,其中张苍水是抵抗到底,不屈而死的。他写出过这样的诗句:“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结果张苍水求仁得仁,西湖上多了一个民族英雄之墓,跟岳坟、于坟鼎足而三。西湖有了这三个坟,不但为湖山生色,为民族增光,对于爱国主义教育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惜解放以来,负文物管理之责的和负西湖园林管理之责的,只注意了岳坟和岳庙,而不注意于坟和张苍水坟,任其荒废,不加修葺。这是非常不对的。今年是于谦被杀五百周年,我们应该用各种方式来纪念他,写文章、做报告都可以。借纪念于谦来进行具体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引起一般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同时我们应该把于坟和张苍水坟整理一下,恢复它的原来样子。
1957年3月14日于杭州。


第8版()
专栏:

海上之夜
井岩盾
云天一片模糊,
潮流起伏汹涌,
远看岸上灯火,
颗颗亮似水晶。
啊,这里是榆林港外的汪洋大海,
波涛中潜藏着巡逻快艇,
山头水上处处戒备,
为了确保祖国的安宁。
请亲爱的人们想着他们,
信赖海防战士的忠诚,
静静地甜蜜地安稳入睡,
不管是下雨,
也不管是刮风……
1957、1、30春节深夜。


第8版()
专栏:

安徒生故居
陈大远
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清幽的小河,从城市当中穿流而过。两岸长着许多树木,有红叶的丹枫,有疏疏落落的白桦,有长条拂水的垂柳。洁白的天鹅在水上浮游,毛绒绒的灰色小天鹅跟在后面,正像安徒生在童话里所描写的丑小鸭。它们不怕人,好像在享受着自己的世界的清幽。河水在城市的中心绕了一个圈子,两岸的草地显得空阔,这里就成为一个小小的公园。
小公园的一些事物,和安徒生有着很多联系。一个丹麦人告诉我:安徒生在很小的时候,常常跟随他的母亲,到这条小河里来洗衣服。野天鹅、丑小鸭,都曾唤起了他的美丽的幻想;树木、河水,都曾成为他的童话描述的对象。
为了纪念安徒生,几年前,在小公园的河旁竖立起一个安徒生的铜像,它的对面还有一个铜雕,是根据安徒生的童话“野天鹅”的故事雕塑的。艾丽莎睡在十一只野天鹅的背上,飞向天空。
因此,人们就把这里叫作“安徒生公园”。
这个美丽的城市就是安徒生的故乡——奥顿斯。
安徒生幼年的影子,在人们的记忆中是很深的。他们看到一个外国人,常常自动地介绍安徒生,引为骄傲。讲起安徒生的童年,讲得非常生动,好像他们都和安徒生一起生活过。
丹麦朋友领我到一个剧院门口,指着这个颇有古风的建筑物说:“当安徒生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经受雇于这个剧院,给他们贴海报”。
我看到一幅画:安徒生的父亲在修理皮鞋,祖母给他讲故事,幽暗的灯光照耀着幼年的安徒生的瘦削的脸,他已经浸沉在祖母的故事里了。
这些童话似的传说,使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一个幼年的安徒生的影子。穷困瘦削的安徒生,正像一个“丑小鸭”吧。是的,灾难,求乞的生活使他丑。但是,正是这些,洗净了他的灵魂,使他像天鹅一样美丽。
安徒生的故居,也就是他出生的地方,在一条带着古老味道的狭窄的胡同里。尖顶的红房子,很矮小,但是很突出。这个小房子接连着几间高大的、格调不大相称的陈列室。
那栋小房子里,狭窄得像一条走廊。到底安徒生生在哪里,住在哪里,哪里是他写作的地方,哪里是他父亲的作坊,已经没法知道了。在一间宽大的后建的厅堂两侧,陈列着安徒生生前住室的陈设。据说,这是根据安徒生的一个女仆的记忆布置起来的。用具很简单,最惹人注意的是一架屏风,屏风上有美丽的花纹图案,那是从画报上剪下粘贴在一起的。人像,山水,鸟兽,巧妙地凑合起来,成为洋洋大观的百衲图。管理员说,这是安徒生手制的。
在陈列室里可以看见许多细小有趣的东西,安徒生的剪纸,幽默而富于想像。他画了许多速写,技巧似乎并不高明,但是看起来明快、爽朗。还有他给孩子们画的奇奇怪怪的图画,在书本里压干了的草花,等等。好像安徒生对他的环境,对他所接触到的东西,都发生过很大的兴趣,用各种方法来表现它们,纪录它们。
在一个小屋子里,陈列着安徒生的遗物:帽子、皮箱、手杖,还有一条粗大的绳子。管理员说,这都是安徒生旅行的用具。那条粗绳,是安徒生准备在车船失火、被劫时用来救命的工具。大概安徒生是个很有风趣的人。
还有安徒生的一些手稿,这是很珍贵的东西,可惜大多浸湿发霉字迹模糊了。楼上的陈列室储藏着六十多种文字版本的安徒生童话集,也有中国出版的。
中央的圆厅画着八幅壁画,叙述着安徒生的经历。最后一幅,描画了安徒生被授予“荣誉公民”的场面:安徒生从市政大厅探出头来,广场上成千的人,拿着火炬,向安徒生欢呼。
参观了安徒生故居之后,我拜访了市长先生,参观了市政大厅,安徒生曾在这里受过欢呼的大厅。但是,一点遗迹也没有,而且谁也讲不出当时的情况。我只在这里和那幅壁画对照了一下:对面的楼房和侧面的教堂,和壁画上画的完全一样,不管是旧观未改还是抚今追昔,我的要求总算有所满足了。
为什么安徒生获得了千万人的欢呼?丹麦朋友回答说:安徒生同情了人民的遭遇,丰富了人们的想像。


第8版()
专栏:

卡基米什的早晨(旅行波兰速写) 刘蒙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