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苏联大地回春 南方开始播种
各地农业劳动者决心提高今年所有农作物收成
本报莫斯科8日电 在苏联土地上从南向北弥漫着春天的气息。春耕在南方开始了。在春耕前,一支生力军——约二十万拖拉机手和司机从农村学校毕业了。在乌克兰展开播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种着谷物、向日葵、蔬菜、牧草、马铃薯、甜菜。乌克兰农业劳动者参加迎接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竞赛,决心提高今年所有农作物的收成,包括提高谷物生产27%。大多数拖拉机队分两班工作,所以能够克服不良的气候,抓紧时间播种。敖德萨、克里木、斯塔尼斯拉夫等州以方形穴播法种了向日葵。乌克兰集体农庄在播种前广泛使用细菌肥料来培养种籽。乌克兰的集体农庄已经播种百万公顷的早春作物。在乌兹别克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开始种棉花。几个月前才在“饥饿草原”上建立的“米尔查楚尔”国营农场,在开垦的荒地上种了二千四百公顷棉花。乌兹别克斯坦已经种了几万公顷棉花。
今年春天的标志是:苏联农业劳动者响应苏联共产党的号召,不愿满足于已经达到的农业品的生产水平,而要超过这个水平,大大提高肉类和牛奶的生产。最近在克拉斯诺达尔、罗斯托夫、莫斯科、伏龙芝、高尔基等地所举行的各个区域农业工作者会议,都充满着这种精神。苏联党的领导人和先进农业劳动者指出,不能满足于1953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所提出的全国平均数字。每个州、区、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在根据具体条件发挥增产的潜力。库班的拉宾河口区在去年每公顷土地平均收了二千一百公斤谷物。区委书记叶尔米洛夫说:“收成比别区高。但是现在这难道可以叫我们满足?对于拉宾河口区,这还少。这里有最好的黑土、优秀的农业机器站干部、丰富农作技术。”在克拉斯诺达尔农业工作者会议以后,拉宾河口区的所有集体农庄都重新审查和扩大了春耕计划。除了谷物以外,库班集体农庄将增种约六十万公顷玉米和五万五千公顷甜菜。


第5版()
专栏:

进一步改善人民居住条件
苏联大量制造预装配房屋
劳动人民半年收入可购一幢
新华社莫斯科8日电 苏联各地今年将大量制造价廉美观的预装配房屋,出售给劳动人民。单是俄罗斯联邦的预装配房屋制造工厂今年准备制造的平房和包括三、四套房间的两层楼楼房,居住总面积就将达八十七万平方公尺。
图拉州的谢金木料加工工厂已经制造出一种木制的平房。这种平房共有三十六点五平方公尺,运输和装配都非常便利。工厂准备以每幢五千卢布的价格出售这种房屋,这约等于有些工厂的工人半年的工资。如果是劳动日收入高的集体农庄,那么每幢这种房屋的价格还不到二百个劳动日的现金收入。因此,一般庄员都可以购置得起。
除木制房屋外,各地预装配房屋工厂还制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它们都是按标准房屋设计制造的,拆卸和安装都非常便利。这种房屋过去曾经向苏联东部开垦地区大量供应过,而今年将在许多城市和农村中向劳动人民普遍出售。


第5版()
专栏:

乌克兰生铁产量等于西德
煤产量等于法国的两倍多
新华社莫斯科8日电 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基里钦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乌克兰共和国的生铁产量现在已经大约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相等,而且超过了英国、法国和欧洲的一些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它的采煤量已经等于法国的二点三倍。
基里钦科的这篇文章发表在4月7日的“真理报”上。他写道,1956年乌克兰共和国的工业总产量已经增加为十月革命前1913年的十八倍,其中,机器制造工业和金属加工工业的总产量增加为一百三十倍以上。共和国去年生产的电力比革命前全俄国的电力产量将近多十七倍。
十月革命以前,乌克兰生产的煤占全俄国煤总产量的78%以上。现在,它的煤产量已经增加为1913年的六倍。


第5版()
专栏:

总结工作和选举新的领导机构
保农民联盟举行代表大会
据新华社索非亚电 保加利亚农民联盟第二十九次代表大会5日至7日在索非亚举行。会议总结了联盟过去的工作,修改联盟章程和选举新的领导机构。
在5日的开幕会议上,农民联盟总书记特莱科夫作了关于农民联盟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总结报告。他指出,农民联盟组织已经成为保加利亚的建设社会主义而进行斗争的一个因素。现在,农民联盟已经拥有三千七百八十六个基层组织,十二万盟员。有八万盟员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其中,二万二千人担任着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各种领导工作,三百四十九个盟员获得了“人民劳动勋章”。在祖国阵线基层组织中,农民联盟盟员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农民联盟各级组织的工作同时存在着一些缺点,许多基层组织的工作还赶不上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特莱科夫说,现在,农民联盟的口号是:“每一个联盟盟员——丰产能手!”他要求每一个联盟盟员今后更加努力工作,为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为获得丰收和提高畜产品生产率而斗争。特莱科夫还要求农民联盟盟员不断加强同共产党员之间的团结。
大会经过热烈讨论后,通过了一项决议和农民联盟章程修改草案,选出了特莱科夫等五十五人为执行委员会委员,另外三十人为候补委员。
大会期间,保加利亚国民议会主席团曾经分别以勋章和奖章授予四十五个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方面有功绩的农民联盟老盟员。
7日晚上,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领导人日夫科夫、于哥夫等在部长会议大厦接见了新选出的农民联盟执行委员会全体委员。


第5版()
专栏:

波兰原子核研究中心安装反应堆
新华社华沙8日电 据波兰通讯社报道:华沙附近的波兰原子核研究中心最近已经开始安装原子反应堆。
这个反应堆是苏联供给的,并且有苏联专家参加安装工作。反应堆到今年秋天就可以开始试验性的运转。
规模仅次于华沙的克拉科夫原子核研究中心也开始了第一批设备的安装工作。在这个研究中心里将安装一个巨型回旋加速器。
(左图是波兰工程技术人员在混凝土地下室里安装核子物理研究实验设备)


第5版()
专栏:

苏共候补中委、先进工人卡拉谢夫
创制新式铣刀把速度提高了一倍
据新华社莫斯科电 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的先进切削工人卡拉谢夫创造了一种圆柱形铣刀。这种铣刀在加工特别硬质的钢时,可以把走刀的速度提高到两倍,把切削速度提高到一倍半。
卡拉谢夫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他所创造的圆柱形铣刀同现有的铣刀完全不同。现有的各种铣刀上的齿沿圆周布置,各齿间的距离相同。而圆柱形铣刀的五个齿之间的距离布置得都不一样,这就可以保证铣刀的每个齿的交变负荷,大大减少共振现象。用新铣刀工作时很平稳,没有震动。
卡拉谢夫设计的圆柱形铣刀得到了各地工厂和科学研究机关很高的评价。设计人员根据圆柱形铣刀的原理,现在正在设计另外一些刀齿距离不同的、可以用高速完成任何工序的新铣刀。


第5版()
专栏:

苏日发表渔业联合声明
新华社8日讯 东京消息:以库蒂雷夫为首的苏联渔业代表团在参加了日苏渔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签署了苏日渔业议定书后,今天离开东京回国。
日苏渔业委员会曾经在4月6日发表一项联合声明。声明说,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1957年度日本在太平洋西北部海面的捕鱼量为十二万公吨,在鄂霍次克海的捕鱼量为一万三千公吨;为了保护鱼源,在北纬五十二度以北、东经一百七十度二十五分以西的堪察加半岛以东区域,自7月20日以后停止捕鲑鱼。会议还规定了每艘渔船每次捕捉小青鱼和雌蟹的数量。
联合声明说,1958年1月将在莫斯科举行日苏渔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讨论保护以千岛群岛和库页岛为中心的北纬四十八度以南地区的鱼源问题。


第5版()
专栏:

芬兰总理表示 必须维护苏芬友好
据新华社8日讯 据塔斯社赫尔辛基讯:芬兰总理法格霍姆7日在庆祝苏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订九周年的大会上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芬兰人民将维护两国间友好的善邻关系,这是芬兰各阶层人民坚定的信念。他对过去苏芬关系的发展表示极为满意。他说:芬苏两国之间保持着以互相尊重、信任和谅解为基础的真诚而良好的善邻关系。庆祝大会是由芬苏友好协会召开的。


第5版()
专栏:国际札记

枉费心机
一向热心为美国“冷战”政策奔走的西德外交部副部长哈尔斯坦,最近在汉堡东亚协会的一次午餐会上,竟放肆地攻击中国人民,并要求西德工商界人士遵守所谓“禁运”政策,不要和中国做生意。
为了给他自己的这种狂悖的态度寻找论据,哈尔斯坦还特别发了一通反共的叫嚣,甚至不惜把自己宣布为六亿中国人民的“敌人”。他说:“不可忘记,我们必须把共产主义当作敌人,……。对于禁运政策也必须从这种观点来看”。
哈尔斯坦这样粗暴无理地攻击共产主义国家和中国人民,显然是企图扯起反共的这面黑旗,来压一压西德国内越来越高涨的要求和中国贸易的呼声。但是,他的这种做法所收到的效果却并不美妙。就在那一次午餐会上,东亚协会主席海因就起来发言反对他;海因主张立即停止对中国的禁运政策。海因的发言博得了全体到会的五百五十名西德企业家们的鼓掌欢迎。西德自由民主党议员施万在一次自由民主党州代表会议上也指出,有影响的商人对哈尔斯坦关于继续禁运的声明表示愤慨。西德的一些报纸也对哈尔斯坦加以指责。“孚尔达人民报”以嘲讽的口气问道:哈尔斯坦的谈话是出于“愚蠢还是盲目?”
哈尔斯坦扯起反共黑旗的结果,是给自己抹了一鼻子的灰。人们要问:哈尔斯坦为什么要这样自讨没趣呢?西德“全德同盟”新闻公报指出:哈尔斯坦的演说首先反映了杜勒斯的观点。而哈尔斯坦之所以要倒霉也正是由于他只顾得到看华盛顿主子的眼色,而忘了眼前的现实,这个现实就是:西德的工商界人士急切地希望同中国进行贸易。西德东亚协会主席海因就曾说过:当西德的出口下降已经威胁到就业状况的时候,西德工业产品必须到中国去找出路。
美国的禁运政策已日益遭受到那些被迫奉行这种政策的国家的反对,这是因为这种政策首先损害了它们的利益。因而,美国的这种政策已面临着崩溃的前景。在这种情况下,哈尔斯坦挺身而出,想来独力支撑这个破产的政策,这只能是枉费心机而已。 (生)(附图片)
“哈尔斯坦先生,你不是太累了吗?”
(原载“新德意志报”)


第5版()
专栏:华沙通讯

中国留学生在波兰
本报记者 胡思升
“你是中国人吗?”散居在波兰各城市的中国留学生经常碰到这样突如其来的问题。在这个开门见山的问题后面,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李惠华是我国在波兰学习的学生,她就是从回答这个问题开始结识了一个六十多岁的波兰老大娘的。这位老大娘十分爱中国青年。她打听了李惠华的住处,经常送去玫瑰花、水果等礼品。我们这位中国女同学住在五楼,这位老太太为了要见见她,不顾年近七十的高龄,时常跑上五层楼来同中国学生谈话。她的感情是真挚动人的。
中国学生要在波兰居住五、六年,在这五、六年中,要学会用波兰的语言来记下波兰教授的讲课内容,要念完各种各样不是用方块字写成的书籍,要习惯不仅不用筷子吃饭,而且对这里的饮食起居不感到水土不服,因此,困难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同学在波兰最经常的伴侣。
中国同学踏上波兰土地后的第一道关就是“语言关”。不通过这一关是什么知识都寻求不来的。为了通过这一关,在波兰第二大城市罗兹,专门设有预备班,中国同学在开始专业学习以前先在这里学习一年波兰文。但是,一年的时间对掌握一个国家的语文来说毕竟是太少,其困难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华沙外交学院一年级学习的中国姑娘孙祖荫也碰上这样的困难了。上课,不能完全听懂教授所讲的,听懂的也不能完全用波兰文记下来。怎么办呢?一只友谊的手就在这时向她伸出来了。一个名字叫李特加——中国人叫她“小李子”的波兰姑娘就出来“援助”,虽然李特加才十七岁,她却十分懂事。她怕这位中国同学害羞,一下课就主动来找孙祖荫。用简明的话重复老师的讲课内容,把笔记借给她的中国女朋友。快要进行世界历史的期考了,这是一门十分繁重的考试。教授讲得多、讲得快,但孙祖荫是听得少、记得差,复习十分困难。李特加看清了这种“危机”,就在考试前每天抽出时间来给她的中国女友讲课。为了给孙祖荫讲课,李特加两次牺牲了同学们给她买好的戏票。她暗暗地把自己的作业推迟作,先给孙祖荫讲课,有时讲课迟了,这位“小先生”到深夜十二点才有可能来温习自己的功课。最后,考试结束了。孙祖荫得四分上,而她的“小先生”只得了四分。孙祖荫清楚地知道她的波兰女友得四分的原因,因而心中感到不安,而李特加却带着一副真诚的笑容来祝贺孙祖荫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在这个学院,得到帮助的当然不只是孙祖荫一个人。校长契尔斯克是兼教波兰历史的,他的事务很繁忙,但是他还是在正课之外每周挤出一小时为一年级的中国同学上“小课”,每次中国同学一走进校长办公室上“小课”,他的第一个问题经常是:“说说看,这个星期看了什么电影和戏剧?”他也很关心着中国同学的文化生活。
在这个学院,中波两国同学相处得十分融洽。波兰同学都有晚睡觉、随时听收音机的习惯,但有人知道中国同学没有这种习惯,就来迁就这种情况。波兰同学都想学几句中文,这种愿望促使中国同学刘彦顺成了临时“中文教员”。同刘彦顺同寝室的波兰同学莫齐斯基成绩最好,他现在已经能够准确地用中文说“我想吃饭”、“我想睡觉”、“他有美丽的眼睛”、“她像玫瑰花一样美丽”等单句。不过由于波兰文法的习惯影响,他说到“我是学生中国的”句子时(即我是中国的学生,波兰文法是把“中国的”放在最后),总是引起中国同学大笑。至于有些对文学感到兴趣的波兰同学,就向中国同学学中国古诗。一个名叫瓦尔迪克的波兰同学正在跟中国同学学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因此,现在学院里有不少波兰同学能说几句简单的中国话了。
一个傍晚,在华沙马赫那茨基大街的学生宿舍里,我国留学生蔡鲁生、徐秉业和研究生陶松龄在一起谈论他们在华沙工业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我现在一星期要上三十五小时的课。星期五那一天仅仅听课就有整整十个小时,像结构力学,混凝土,建筑学,英文等,中间抽四十五分钟回宿舍吃午饭,上完课就较疲倦了,但同时也有整天都没有课的情况。”学工业建筑的三年级学生徐秉业是一个健壮的青年人,他讲完这一段话后,就解释说,学校内课程的安排所以时紧时松,是由于学生多,教师少,教室少的原因。我们接着谈到饮食问题:“至于吃饭,开始来时的确有些不习惯,譬如喝酸牛奶就像喝药一样。习惯是可以改变的。现在吃饭早已不成什么问题,像酸牛奶,生鱼等都已食之有味了。”在谈论了一些别的问题后,研究生陶松龄谈到维海特教授对他的帮助:“我是学城市规划的,在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来此地作研究生。一开始,维海特教授就指出我的语文和基础课还不够,第一年的任务是补课。我研究的时间是三年,教授也就指导我怎样支配这三年的时间。每星期,教授都来问长问短,从学习一直到生活。有一次我脚坏了,教授非常关心。去年圣诞节,教授请我到他在卡托维兹的家里共同度假一星期。”这位研究生还详细叙述了波兰教授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优点,像培养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设计模型的长处一直到对西方建筑材料和情况的学习和研究等,对同学的帮助不小。
徐秉业、陶松龄和蔡鲁生三位中国同学的谈话中都谈到,他们在波兰学习了不少宝贵的知识。
一个春天的下午,我会见了在波兰学习的我国青年钢琴家傅聪。在一间普通的卧室里,一架钢琴占去了不少的地盘。就在这架钢琴旁边,傅聪谈起他的教授热维茨基。热维茨基是波兰音乐界的泰斗,是波兰音乐学院的教授,也是国际萧邦钢琴比赛的创办人之一和评判委员会的主席。这位六十七岁高龄的学者的“桃李”堪称“满天下”,每次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前三名中总有他的学生。傅聪一到波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就被指定为傅聪的导师。他对傅聪的教导毫不吝惜精力。譬如按规定他每次教授的时间为一小时,但他经常忘了时间,一上就是三小时。他对傅聪的关怀不仅像老师对学生,更像父亲对儿子那样。傅聪每次举行音乐会,老教授比学生还要紧张,一再嘱咐傅聪要睡好,休息好,不要练习过度等等语重心长的话。最近,傅聪要到波兰石切青、卡托维兹等城市举行音乐会。学生的优异成绩怎么能和教授所花费的心血分开呢!
我国在波兰的留学生和研究生,随着中波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而逐年增加。1950年首次来波兰学习的五位中国学生已经结束学业归国了,在1956年来波兰的六十多位中国学生现在正在罗兹学习波兰文。中国同学在波兰学习的科目是相当不少的:学习语文、历史、工业、外交、贸易和音乐等科目的学生大都集中在华沙;学造船的在波兰海港革但斯克;学采煤的在波兰煤都卡托维兹;此外还有在各地学习美术、医学等科目的。从这些名目繁多的科目和日渐增多的我国学生人数中可以看出,波兰人民在为我国培养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但是,据波兰国务委员会主席萨瓦茨基同志的看法,他觉得中国同学还有另外的任务,他有一次在见到中国同学时说过:“你们在波兰的土地上生长,你们知道波兰人是怎样热情地对待你们,希望你们把这种热情带回去,在中国土地上发扬起来。”
在波兰土地上生活过的中国同学,是不会忘记波兰人民的深情厚谊的。 (3月29日寄自华沙)(附图片)
中波学生在一起联欢
在波兰学习的我国潜水员同他的波兰老师


第5版()
专栏:

喀布尔新年风光
冯培
按照阿富汗王国的历法,今年的3月21日是它的1336年的元旦。这一天,阿富汗人怀着节日的心情,欢度自己的新年。天曚曚亮,尽管时密时疏地下着细雨,阿富汗人还是从四面八方涌向喀布尔的南城。
这里,在山脚下,在一簇簇的乱坟中,有一座不大的伊斯兰教圆顶式的建筑物,这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第四位弟子和女婿、伊斯兰教十叶派的创始人阿里的一个象征性的坟墓。据传说,阿里在临终前嘱咐人们把他的尸体放在一只骆驼上,解开缰绳,任它漂泊,骆驼最后停下来的地方,就是埋葬他的地方。人们相信,阿里的葬地就是今天阿富汗的马查里·沙里夫省的马查里·沙里夫市(波斯文的意思是“圣冢”)。在喀布尔南城的阿里墓仅仅是象征性的,每逢元旦佳节——根据传说,元旦也就是阿里的诞辰——因此成千成万的阿富汗人聚集在阿里墓前举行宗教的纪念仪式。阿里墓也称为“扎赫”,因为阿里的另一个名字叫做“扎赫”。
纪念仪式开始了,人们从“扎赫”祠里抬出一根旗杆,团团围着它跪下祈祷。宗教的气氛非常浓厚,有些人念祈祷词,也有些人一边祈祷一边哭泣。这根旗杆叫做“占达”,上面不挂旗子,但旗杆本身却用绿布或红布缠绕着。每年这一天“占达”被抬出来的时候,都要换上新布。在马查里·沙里夫,“占达”从这一天起将在广场上竖立四十天,然后再收藏起来;但是在喀布尔,一般只在外面放两星期左右。
在新年前后的七个星期内,每个星期五(伊斯兰教的休息日)都有许多人到“扎赫”祠来。许多人是来这里祈祷的,但也有不少人只是为了凑热闹和消磨他们的假日。在星期五这一天,这里就出现一个小型集市,有点像我国的庙会,各式各样的小贩都群集到这里来,最多的是小吃摊,在一片高低不平的坡上,他们生上火,放上一个煎锅,出售各种小吃。这里有炸鱼,也有一种叫不出名字来的炸面团。露天的茶馆也临时在这里营业,地上铺着几条毯子,人们就坐在上面一边喝茶聊天,一边瞧热闹。有许多小孩拿着各种颜色的小蜡烛在市集里叫卖,这些蜡烛是供教徒在祠内礼拜用的。
这里也成为孩子们的一个娱乐场所。他们花上二十五普尔(约合人民币四分钱)就可坐一回风车或木马转轮。在平常日子里,是难得找到这种玩意的。他们也在这里买到许多便宜的粗制玩具。下午,在离开“扎赫”的人流中,许多小孩手里都拿着一两件他们心爱的东西。市内商店出售的进口玩具价钱太贵,一般人买不起,因此喀布尔的孩子们一到新年就喜出望外,他们可以到市集去买到一些心爱的玩具了。
离“扎赫”祠大约三、四十公尺的地方有一块十来围粗的巨石,它的中央,开裂成一条宽不满一公尺,长约两公尺的狭窄的通道,据传说,这是阿里用利剑劈成的,做过亏心事的人和私生子都走不过去。
新年这一天,许多喀布尔的居民,老的少的,排成长队,挨次走过这块巨石的裂口。因为通道很窄,所以人们只能侧着身子慢慢挤过;肥胖的人,尤其是大肚子的人,当然就不便通过了。
新年这一天下午,在喀布尔市内的巴卑尔公园也举行庆祝活动。巴卑尔王的陵墓就在这个公园里。据史书记载,巴卑尔在十六世纪初叶,从今天的阿富汗京城喀布尔出发,侵入并占领了印度的大部,建立了一个大帝国——大莫卧儿王朝。
“莫卧儿”在印地语中是“蒙古”的意思,因为史学家们认为巴卑尔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但是也有人认为他属于中亚细亚的一个部族。巴卑尔不仅是个天才的军事领袖和精明的统治者,他也很爱好文学和艺术。在他的诗篇和日记里不只一次地流露出他对喀布尔的留恋和爱慕。因此在他死后,他的部下遵照他的遗嘱把他的遗体运回喀布尔埋葬。
新年这一天也是传统的植树节,所以在巴卑尔公园举行的庆祝活动中也包括一项种树节目,大约有十几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一片大约五十平方公尺的地面上挖好了坑,然后把树苗种上。雨还是停一会下一会,给人扫兴不少,但是所有节目还是按预定的程序进行了。这一天有小型的动物展览、角力和杂耍之类。还有一项节目是斗羊:人们围成一圈,观看一只黑羊和一只白羊互相冲撞,仅仅斗了两个回合,那只白羊便力怯而退了。说实在的,节目并没有特别精彩的地方,但是人们却是抱着极愉快的心情到这里来庆祝新年的,因为从这一天起,又是一个年头开始了,热爱和平生活的阿富汗人对于未来的一年怀着新的美好的愿望。(附图片)
喀布尔街头热闹的人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