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积极支持农民争取今年农业大丰收
供销合作社适时供应生产资料
有些地区生产资料销售缓慢的现象必须立即扭转
本报讯 为了支持今年农业大丰收,各地供销合作社适时地供应了农业社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截至3月初为止,河南、江苏、湖北、山西、陕西五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供销合作社,已供应农业社各种生产资料总值达三千万元左右。其中河南、江苏两省已供应各种肥料七十万担、各种旧式农具和小农具一百多万件,还有耕畜、农药、农械等。与此同时,甘肃、广西、山西、安徽、山东、河北、吉林、云南等省供应了农业社双轮双(单)铧犁六千九百多部、锅驼机二百多台;山东、辽宁等省供销社,还加强了新式农具的零件供应和农具的检修工作。
为使生产资料供应工作做得又多、又快、又好,江苏省不少县供销社还确定由主任或副主任专门掌握与推动春耕时期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并让原来搞生产资料工作的干部“归队”。湖北嘉鱼、蒲圻、大悟、安陆等县供销社,最近组织了三十多个工作组,深入农村继续调查农业社还需要哪些生产资料,并帮助基层社进一步改进生产资料供应工作。
现在,广西、河南、山东等地供销社正通过“三社”会议(供销社、手工业社、农业社)或“四社”会议(供销社、手工业社、信用社、农业社)以及结合合同等形式,供应农业社所需的生产资料。据河南省八个专区不完全的统计,各地基层供销社已和一千二百多个农业社签订了二千八百多份结合合同。
但是,目前尚有一些地区的供销合作社的生产资料销售的还很缓慢,一般仅完成季度供应计划的30%—40%。这是由于供销社的某些干部认为“时间还早,不必着急”、“生产资料由供销社独家经营,农业社要买会上门的”;有的认为“货源多,不会出问题”等不正确的观点;加以有些地区的农业社单纯依靠和等待国家贷款来购置生产资料,有的农业社片面的理解“勤俭办社”,对应该购置的生产资料也不积极投资购买等原因形成的。这种现象,有关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中。 (白水)


第3版()
专栏:

粮食部预付粮食油料价款六亿多元
据新华社5日讯 粮食部为了帮助农业社和农民解决春耕生产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决定继续发放六亿三千五百多万元的购粮和购油料的预付价款。
这批预付价款将发给今年有粮食或油料交售任务的农业社或农户,根据“三定”的购粮数字和去年油料的预购数字为基础,结合今年粮食、油料的增产计划,并根据社的生产需要和社员经济困难情况,恰当地分配使用。受灾严重的社或户可得到比例较大的预付款。粮食部在发给各地指示中,还特别强调指出:这必须同救灾款严格划分清楚;坚决消除拖欠价款的现象,以免造成国家损失和影响来年预付价款的发放。


第3版()
专栏:

吉林省各地供销合作社
大力调剂耕畜支持外省春耕
河南信阳专区供销社根据余缺,调剂耕畜
本报讯 吉林省各地供销合作社,积极开展省际间和省内的耕畜调剂工作,并已作出了显著成绩。仅据安广、大赉、白城、扶余、德惠等十二个县的供销社到3月底的统计,已调剂给河北、辽宁、河南、山东、山西等省农业社质量较好的耕畜九千三百六十多头。(其中大耕畜占92.4%),大部分已运回各省农业社,并投入农业生产,预计到春耕播种以前,还可调出大耕畜七千四百多头。同时,东辽、双阳、桦甸等县供销社,还积极组织当地农业社到安广、大赉和德惠、范家屯集散市场采购回耕畜三千一百六十多头。 (宫守业)
本报讯 河南省信阳专区各地供销合作社从2月份以来,就组织一千多名干部深入各乡和农业社,进行余、缺耕畜规划工作。截至3月下旬为止,全专区已有三千一百四十个农业社进行了余、缺耕畜规划工作。据新县、信阳等六县统计,已规划出余牛二万三千一百九十一头;汝南、西平等八个县规划出缺牛十三万四千九百八十七头。根据这一情况,当地供销社积极发动余畜社出卖耕畜,同时发动缺畜社准备资金购买耕畜,在短短十天的时间内,信阳、光山等七县,已与许多农业社签订了售牛协议,共售牛二万零五百九十一头,占余牛数的92%;淮北各缺牛县,通过深入农业社挖掘资金潜力,已筹划出资金二十万零七千多元,派专人到产地购买耕牛;政府亦拨出耕牛贷款一百万元,帮助无力购置耕牛的缺牛地区购置耕牛。到3月下旬止,仅据汝南、平舆、正阳、新蔡等九县统计,已调剂耕畜六千四百七十二头,并投入生产。 (单云蛟)


第3版()
专栏:

青海民族杂居的农村
新建和扩建拖拉机站
据新华社讯 青海高原上民族杂居的农村正在新建和扩建五个小型拖拉机站。这些站今年的服务面积计划为三万五千亩左右。
新建的三个站分别设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湟中县和大通县,是土族、汉族、回族和藏族农民杂居的地区。
扩建中的西宁市和民和县的两个站正在帮助各族农民春耕。


第3版()
专栏:

四川农村场镇的三千多个农具修配站
广泛展开破旧农具修理工作
新华社成都4日电 散布在四川省各地农村场镇的三千多个农具修配站,在春耕生产中广泛展开了破旧农具修理工作。
四川省今年各地农业社和农民添置新农具较少,而修配旧农具较多。为了适应这一新情况,许多地区除原有修配站外,还临时抽出部分手工业工人,参加旧农具的修配业务。南充县除加强原有三十个修配站、组的领导外,并在较大的场镇增添了修配小组,形成全县农具修配网。泸县还临时组织了一部分城市工人,下乡帮助农民修理农具,以弥补修配工人的不足。
各地农具修配站都和当地农民取得了联系,根据他们的需要,及时地进行修理。华阳、遂宁等县,有的修配站和附近农业社订立了定期修配农具的合同。江津县手工业联合社,事先并组织社员研究了旧农具的修理技术,要求在修理中作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旧农具修配业务的开展,不仅为农民节省了添置新农具的费用,而且节省了农民往返乡镇间的送取时间,因而普遍受到农民的欢迎。(附图片)
浙江省浦江县大溪乡文溪农业社的社员们,正信心百倍地投入春耕播种。你看:秧田里多紧张呀!前面播下水稻种子,后面就盖上草木灰了。 肖枫摄(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当前农业生产上应注意的事情
充分利用地方杂肥
许之刚
为争取今年农业大丰收,各地农业社需要较往年更多的肥料。但是,今年肥源不足的情况较以往显得更加突出。
挖掘地方杂肥,是解决肥料不足的最好办法。因为地方杂肥潜力大,成本也低,而且受农民欢迎。据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广州、武汉、郑州、长沙、宝鸡、宁波等十个城市统计:含有一定肥效的垃圾约有三百二十九万多吨,如能利用40%,即可抵十万多吨豆饼肥效。但是以上十个城市的利用率才达27%。又如,人尿本来是一项产量大、肥效好的肥料,按全国人口每人每天平均二斤(尿含氮0.5%)计算,约相当千万吨以上的化肥效能,而目前利用情况也不好,尤其在北方各城市,很多尿肥都流失了。再如许多大、中城市粪尿渗井中积存的大量粪肥,也利用的很少。北京市供销社去年在卫生部门的协助下,曾组织郊区农业社挖取了同仁医院的两个渗井,就使农民获得了十万斤左右的粪肥。从全国来看,这个可利用的肥源就更多了。何况这些肥源不是一次就可挖完,也不是挖后就不会再有的呢。因此地方杂肥潜力很大,应该充分利用地方杂肥。
但是,在积极发掘和组织地方杂肥工作的同时,各地供销社还应该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推广有效的制肥方法,和作好保肥工作。据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如尿肥保存不好,十二天即会流失氮素88%。粪肥经太阳晒的时间过长,也会失去很多氮素。推广提高肥效的制肥方法,也就相对地增加了肥料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各地需要供应肥料的绝对数量。几年来,各地创造的好的制肥法很多,如四川华阳、简阳、新繁等县推广的“瓦瓮粪水积肥”法,可以使原来粪便肥效提高两倍以上。“人造尿水”、“青槎沤肥”等方法,也都是提高肥效的制肥方法。各地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总结和改进这些方法,以满足农业施肥需要。


第3版()
专栏:

小农具的原料不足怎么办
曾映泉 韩炳离
目前各地在组织小农具的生产和供应工作中,普遍存在缺乏钢铁、竹、木、麻、棕等原料的困难。据黑龙江省各地和辽宁省海城、盖平等六个县的统计,这些地区今年春耕时共需要各种铁锹五十一万多把,其中有四十一万七千多把的原料未得到解决。广东英德县打犁头需用白口生铁十万斤,还有七万斤没有着落。麻、竹、木、棕等生产原料,也很缺乏。广东高要县新桥区,依靠编织为生的手工业者和农民有一万多人,因竹子缺乏,生产已陷于半停顿状态。黑龙江、辽宁两省二十个县,今年共需绳套一百四十多万斤,缺麻一百十三万斤。
怎样解决小农具原料供应不足的困难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就地取材”,从多方面挖掘本地区的货源。辽宁、广东、广西、山东、山西、云南、贵州、江西等省部分地区的供销社和手工业社,已采用了一些比较好的解决小农具原料的方法。
有些供销合作社除改进自己的经营方法外,还发动小商贩深入农村串门收购废料。辽宁省昌图、法库等县供销社,发动职工深入农户收购废料,在一个月内共收废生熟铁四十三万五千斤,使犁铧的原料有了着落。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县红砂坝供销社,通过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发动社员代表想办法、挖潜力,找到各种废铁四千余斤。赤峰县供销社除利用黑板报、广告、集日广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卖废钢铁的好处外,还派干部分赴机关、企业、农村和街道寻找废料,在十三天内就收购了废铁七万四千斤。广东、广西等省有些地区,组织农村小商贩深入农户,一面供应商品,一面收购废钢铁,很受群众欢迎。
有些地区很重视修补、利用旧有小农具。山东聊城专区组织烘炉三百九十九盘,深入到农业社修补农具,从2月10日到3月2日,共替农民修理各种破烂的小农具八万一千多件。贵州思南县大河坝区供销社,帮助铁、木手工业社组织了十五个农具修补加工组。广西省来宾县,推广良江铁业社先进生产者修整烂月刮的方法后,修整后的旧月刮和新打的一样好用。用这些办法,不但解决了原料不足的困难,农民也节省了购买小农具的资金。
有些地区采用了“以货换货”和“互相调剂余缺”的方法。广东增城县新塘、永和等农业社拿旧铁二千多斤,换回一批小农具。(编者按:“以货换货”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不能作为供销社的主要的营业方法。对于有旧铁而又需要买农具的人,可以动员他“以货换货”;对于没有旧铁也要买农具的人,就应该照样供应。)辽宁省法库县基层供销社用以货换铁等方法,共回收生铁九万斤。贵州绥阳县各区供销社,用相互调剂余缺的方法,调剂了毛铁、生板铁一万五千斤,斗笠七万五千个,棕衣三百件。有些地区还组织农业社相互调剂小农具,或通过供销社、手工业社的内部交流会,组织各社把多余的产品和原料拿出交流。
采用代用品,也是解决原料不足的一个好办法。辽宁省黑山县缺麻,农民又需要绳套,该县供销社便在保证绳套质量的原则下,在麻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破布条和棉秆皮,共减少了大麻和青麻二万四千多斤,解决了麻供应不足的困难。现在黑龙江省已从河北省购进棉秆皮四百万斤,准备用它代替制绳套的麻。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各县供销社,用棕芭子和山草代替棕皮做蓑衣,现已做好五万多件,质量不低,价格很便宜。


第3版()
专栏:

依靠群众就有办法
本报记者 向村
山东汶上县徐村区各农业社,今年对小农具的需要十分迫切。据区供销社统计,全区共需小农具三万三千八百多件(其中铁制农具占86%,木质农具占14%),比去年同期实际供应数增加67.5%。
今年,铁制品原料普遍缺乏,供应这样大数量的农具实有很多困难。但是徐村区供销社经过千方百计的努力,终于出色地保证了供应。
这个供销社怎样帮助农民解决小农具的?主要是帮助农业社组织铁、木工匠生产一部分简易的小农具,并尽可能修补原有的农具。如南站乡和平农业社,今年麦收前需增添小农具三千零十九件,但供销社却在农业社损坏的农具中,帮助修补好七百十六件,另外组织农业社加工自制粪扒等农具一千五百十八件,以上两项即占农业社所需农具总数的70%左右。至于因技术或原料不能解决的农具,如镰刀、锄板等,依靠供销社进货解决了。农业社自制农具的原料,主要是发动社员群众自己拿出废铁和木料,对有可能多生产小农具的农业社,供销社则给予更多的帮助和鼓励。如李尹农业社除解决自己的需要外,可以增产牛梭头、锨杆、铲杆、镰刀柄等小农具三千三百三十件,这些农具都由供销社负责推销给其他农业社。
据统计,自2月至3月20日的五十天中,全区已修补好小农具一万零三百多件,加工自制出的小农具有六千六百多件。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
为了帮助农业社社员解决购买小农具资金的困难,供销社还具体帮助农业社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种副业生产。例如,供销社把采购来的苇子,贷给农业社的半劳力编制席子。据2月5日至3月20日统计,各农业社编席子、编蒲包、加工粉条和粉皮(用地瓜面)等副业生产,全区增加收入七万七千二百多元,平均每户收入六元二角二分,解决了购买小农具的资金。


第3版()
专栏:农村调查

龙冲乡农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续昨)
杜导正 郑世文 刘汉 方静波
三、哪个阶层生活好了?哪个阶层生活差了?
这得先细细看一些基本数字。现在的44户富裕户中,有土改时的贫农22户,下中农18户,富裕中农4户。现在的464户中等生活户中,有土改时的贫雇农301户,下中农125户,富裕中农4户,地主、富农34户。现在的77户困难户中,有土改时的贫雇农67户,中农6户,地主4户。现在的28户五保户中,有土改时的贫雇农26户,中农2户。
还必须再读另一些数字。现在的44户富裕户中,有合作化前的新下中农16户,新上中农6户,老下中农11户,老上中农11户。现在的464户中等生活户中,有合作化前的贫农户140户,新下中农149户,新上中农7户,老下中农124户,老上中农10户,地主富农34户。现在的77户困难户中,有合作化前的贫农70户,新下中农2户,老下中农1户,地主4户。现在的28户五保户中,有合作化前的贫农26户,老下中农2户。
看完这些基本数字,我们就可以根据它来分析各阶层生活变迁的状况了。
(一)贫农的生活变迁:龙冲乡1953年土地改革前的416户贫雇农,到合作化前的1955年底时,已经有167户上升为新下中农,13户上升为新上中农。就是说,有44%的贫雇农上升成中农户,过上了中等生活。而经过合作化,时间只一年,便又有145户贫农摆脱了贫农生活,上升为中等户。现在,土改前的416户贫雇农,只有97户,即四分之一还过着困难的贫农生活,生活没有基本地改善(虽然其中大多数也略略好些),其余的319户,生活都有了显著改善,过上了中等或富裕的生活。
贫农生活上升的速度很快。据三户老贫农典型户的调查,以每年每人平均纯收入计算,解放前的1949年是47.1元,1952年是69.2元。土改后的1953年猛升至86.1元,1954年和1955年因粮食不足副业衰退,分别落到68.7元和76.2元。1956年合作化后,虽遇到大旱仍回升到80.1元。1956年每人平均纯收入几等于解放前1949年的一倍。
土改前的老贫农户,现在跃进到富裕户的,和现在仍是困难户的,都是少数。
由贫农变成新下中农后,能够再变成富裕户的最主要原因,是有人在外边当脱离生产干部或者当工人,常常有钱寄回来。我们调查过3户由贫农上升为富裕户的户,他们在合作社得到的劳动报酬,家庭的自留地,猪、鸡、杂工等副业收入,和普通的中等户大体相等,有的还稍稍少些,但是一加上外出干部或者外出工人的汇款后,纯收入数字便显著地比别的中等户多了许多。
总是过着贫农生活,土改和合作化都不能使他们翻身的这97户老贫农,贫困的原因很多。我们调查过13户这样的贫农户,其中因儿女增长率高,主要劳动力全丧失或半丧失,副业衰落而仍然贫困的有9户,因旁的原因仍然贫困的4户。
(二)老下中农生活的变迁:土地改革前的151户老下中农,几年来生活改善的程度比贫农差些,到合作化前只有13户上升到上中农,经过一年合作化,又有11户上升到富裕户,但去年却有本来可以上升到上中农生活的6户老下中农又降到中等生活水平。土改以来,实际上升了的共18户,其余的133户,除3户降为困难户和五保户外,多数户的收入,虽比解放前逐年增多,但没有够着上中农生活水平,部分户的收入还比解放前减少些。据3户老下中农典型户的调查,1949年他们每人平均纯收入只57.3元,1953年增至82.2元,1955年下降到62.2元,1956年又回升到80.7元。
老下中农生产比贫农生产优越的地方,是养猪、养鸡、小商经营等副业活跃。副业收入多少,对他们的总收入影响很大。1953年收入比1955年多,主要是副业收入较多。现在有一部分老下中农收入比解放前少,也主要是副业收入减少的原故。我们调查了35户老下中农,他们现在总收入较解放前减少,其中因小商贩停业、猪、鸡养得少、人口增多而收入减少的就有24户。
(三)富裕中农的生活变迁:土地改革前全乡共有8户富裕中农,到合作化前一年,富裕中农(后称上中农),增加到21户。经过一年合作化,这21户新、老上中农中,仍然有17户收入没有显著地减少,过着富裕户的生活。但有4户收入却显著减少,下降到中等生活水平去了。
少数富裕中农的收入为什么显著的减少了呢?村干部说,主要是入社后剥削和投机行为消灭,副业衰落。
(四)地主和富农的生活变迁:土地改革前的29户地主、9户富农共38户,生活都降低了。但是近几年他们的纯收入却几乎是年年增加的。特别是1956年成为合作社的候补社员或正式社员以后,纯收入有明显的提高。38户地主、富农,现在除4户过着困难的生活以外,其它34户,现在都过着中等生活。据两户普通地主的调查,以每年每人平均纯收入计,解放前的1949年是121.5元,土改后的1953年降至41.2元,1954年升至53.6元,1955年又降至47.8元,而经过一年合作化,到去年底便突增至71.4元。
总之,龙冲乡经过土改和合作化,多数的贫雇农户生活水平上升了,特别是合作化以后,生活有显著改善;多数的中农户生活也有了改善,少数的中农户生活略略下降;现在仍然过着困难生活的四分之一的老贫农户,除少数外,生活也稍稍改善;地主、富农生活下降了但又开始上升。这就是龙冲乡解放以后各阶层生活变迁的面貌,也是调查的主要结论。
四、农民拥护什么?批评什么?
农民对当地1955年粮食年度(从1954年晚稻收获后算起到1955年晚稻收获前止)的粮食统购统销意见最多。我们专访过的15户农民,无论上中农、下中农、贫农,只要提起这件事,没有一个不批评我们的。所不同的,只是看法不同,不高兴的程度不同。
1954年度的粮食统购统销,虽然给农民留的口粮和饲料粮也偏紧,但统销较宽,农民叫它做“自由统购”,加以农民这时还有点粮食“家底”,因此1954年粮食情况还过得去。但是1955年度的粮食统购偏紧,统销又偏紧,农民粮食“家底”又空了,农民粮食情况到1955年早稻收成前几个月便相当紧张。上中农粮食宽裕惯了,这时特别受不了,不满程度最大。下中农不满统购统销买走口粮,又抱怨将他们的养猪养鸡副业统掉了。贫农赞成统购统销,说粮食供应有了保证,粮价不会波动,但不赞成统销过紧的做法,说“口粮也买不回来”。
1956年粮食年度的统购统销,口粮留够了,贫农和下中农是满意的,都说“没有意见”。特别是贫农,他们高兴地说:“还是共产党好,国民党有错不认不改,共产党有错能认能改。”上中农也是满意的,说口粮够吃了,但是还嫌口粮不宽裕,饲料不够。
1957年粮食统购统销年度,龙冲乡每人(大小口平均)留口粮560斤稻谷,其中一个全劳动力留口粮700斤,一岁至四岁的儿童每人都留口粮300斤。这个数字的稻谷,加上去年自留地每人平均收到的100多斤甘薯和芋头,口粮是足够了。我们亲眼看过十多户农民的仓库,也能看出口粮丰足的情况。全部困难户(贫农户)和绝大部分的中等户(下中农户),对1957年度留给的口粮数字是非常满意的。困难户和少数中等户现在愁的是这么多口粮没现成钱买回来;有的耽心现在买不回来,以后口粮标准会不会紧缩。只有富裕户(上中农)和人口不多的少数中等户还希望多些口粮。
布票、油票够不够用?城市里许多干部说农村每人一年只给十九尺购布证,每月只给五两购油证,不够穿不够吃。有的区、乡干部也跟着这样说。但是龙冲乡调查的结果却和大家的说法不一样。
根据9户典型户的调查,困难户去年每人平均买不到一件新单衣,中等户每人添置新单衣也不到两件。困难户每人每月平均吃油三两二钱,中等户每人每月平均吃油不足五两。国家发给的油证够用,布证用不完。中等户和困难户对布证油证没有意见。喊叫布证、油证不够用的主要是富裕户。他们每人每月平均吃油六两到七两,一年做三、四件新单衣,国家发的布证、油证不够用,因此要和大城市比,要求多发油证和布证。
喊叫猪肉少,咸鱼坏的也是这些富裕户。
贫农和下中农里那些有困难的户爱社如家,迫切要求把社办好。他们说合作社能抗旱,能合理安排劳动力,更好的是:“一户贫农,一年这么长,很难料到有什么灾祸,在社便有了依靠”。多数下中农,都承认合作社能抗旱,比单干好,但容易动摇(尤其那些老下中农),有几户手头活动些的老下中农这么说:“碰到旱灾,就是办合作社好;风调雨顺,就是单干好。”
上中农对办合作社最三心二意了。可是单干罢,既怕农忙和抗旱时人力畜力应不上去,更怕干部不摸自己产量的底,多统购少统销多征公粮。他们说:“如果合作社解散,抗旱和农忙时有人帮我的忙,干部再能公平地办统购统销和征收公粮,我便愿意单干。这两条里只要一条办不到,那还是入社的好。”看来,他们大多数对办社的态度是:不退社,赚够口粮,但又不对社抱很多希望,比较消极,把精力放到扩大家庭副业上去增加收入。
贫农和下中农对去年合作社的生产有三条意见。一、嫌投资大杂支多成本高。去年买水车、推土车、双轮双铧犁、煤油花了2200元,几乎全浪费了。一个贫农说:“如果再仔细点,我们一个劳动日的工价能赚到五角”(现在是四角)。二、嫌手头死,说口粮保证了,但零用钱太少。这是前半年忽视副业生产造成的,后来好些,但它的后果现在还能感觉到。三、嫌社干部听上级的话多,和群众商量的太少。上级有时不摸实情,一个个任务往下压,造成不少浪费。这主要指的冬种小麦和冬种豌豆一事。去年收晚稻以后,县委、区委要龙冲乡种小麦600亩,豌豆1200亩,全是想办好事,但对播种的节令、肥料、人力安排和经营其它作物的关系考虑不周。乡、社干部思想被打通以后,没和群众商量,硬性地执行了区的指示。现在,冬豌豆种得不算吃亏,但冬小麦看来连成本都难收回来。社员说:“那时多听听我们的话就好了”。一个老贫农积极分子说:“现在办社有个上下级关系问题,以后,上下级联系好了,社保证能办好!”
龙冲乡解放七年多了,无论上中农、下中农、贫农,都说共产党的政治有六条好:一,天下太平,没有飞机炸,没有土匪,没有小偷;二,社会风气好,人都变得勤劳和正派了,多少朝代禁不了的鸦片烟、赌博,在共产党手下几年消灭得干干净净;三,水利好,祖祖辈辈办不到的水利办到了。这三条,包括老上中农都百般喝彩,赞为“德政”。四,票子值钱,这一条上中农最满意;五,土改好,合作化好,解放前十户人家有六七户要籴粮过年,现在翻个过,大家有饭吃,这条贫农最满意;六,共产党大公无私,知错改错。
农民说共产党的政治有两条不好:一,1955年的粮食统购统销统得太紧太死不好;二,现在,口粮有保证,但是“手头不活动”。
问到“人民的天下定下来没有?”土改时的老贫农不加思索地顺口答道:“铁桶江山!”老下中农迟疑一下也跟着这样说。老上中农却说:“问题太大答不来。”
(完)


第3版()
专栏:

湖北省沔阳县的棉农们,积极把余棉卖给国家,支援纱厂生产。这是沔阳县袁家口码头,大批棉花正在装船,准备运往武汉等地。 光羊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