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4月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为实现增产粮食九至十二亿斤的计划
江西继续推行以“三变”为中心的农业改制
本报讯 江西省为实现今年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产九到十二亿斤的计划,各地正继续积极推行以“三变”——一季变两季(一季稻变双季稻和中稻变早稻复种一季秋季杂粮作物)、旱地变水田、荒地变熟地为中心的农业改制和技术改革工作。根据各地上报的生产计划,今年全省双季稻的面积达一千万亩,比去年扩大一百五十万到二百万亩;计划一季早稻并复种秋季杂粮作物的面积约一千万亩左右,也比去年增加将近一百万亩;开荒和旱地变水田的面积也有扩大,去年开垦的一百多万亩荒地和三十多万亩旱地改成了水田,今年都能种上粮食和其他作物。现在,这个省从南部山区到长江南岸已全面展开早稻浸种和播种工作。为了提早早稻季节争取丰收,各地浸种、播种时间一般都比去年提早了五至七天。一些劳力不足的地区,采用了分批浸种播种的办法,克服插秧时劳力不足的困难。
今年,江西省各地认真总结和接受了去年推行“三变”工作中的教训,进一步贯彻了“全面考虑、积极领导和因地制宜”的方针。今年的“三变”计划,都是自下而上地经过群众充分讨论制定的,大都积极可靠。因此,各地农业社为争取实现这个计划、力争农业大丰收的劲头很高。
此外,各地农业部门今年还特别加强了对农业社的技术辅导工作。经过整训的大批农业技术干部和农业社技术员,现在正因地制宜地向社员传授技术改革的经验。
“三变”是江西省领导部门根据全省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等具体情况提出的。江西省“芒种”后到“夏至”是雨季,雨量比较集中,占全年雨量一半以上,容易造成洪水灾害。而“夏至”以后,又往往长期严重干旱。历年来,在一般正常的年景下,全省中、晚稻因受水、旱灾要损失稻谷六、七亿斤。而早稻受旱较少,产量比较稳定。因此,把中稻变成早稻,并增修水利复种晚稻和秋季杂粮,扩大土地复种指数,以及逐步地开垦和改良红壤荒地、低产旱地,是几年来证明的主要增产门路。
(钟明)


第3版()
专栏:

今春大部地区雨多墒足
本报讯 入春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雪丰沛,墒情较好。
1月中旬到2月上旬,全国出现了三次大范围的雨雪。这三次雨雪,对于越冬作物的生长很有利。
2月下旬到现在,东北、华北、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又都陆续降了雨雪。3月上中旬,长江以南各省的降水量多在五十公厘以上,目前南方水田地区的塘、坝大部分都蓄满了水,保证了春耕播种期间的用水。不过有些地方因雨水过多,也发生有积水现象。
华北东部和东北,入春以来,雨雪也很充沛。3月上旬,东北及河北北部的降水量,甚至比历年同期超出二至四倍。
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和河南、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区),由于春季雨雪较少,3月中旬以前有些地方已发现脱墒、干土现象。但从3月21日起,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河南西部,普遍降了雨雪。这场春雨非常及时,对于以上地区的小麦生长和棉花播种有很大好处。


第3版()
专栏:

不能不为后代着想
黄驭白
春天,正是植树造林的季节。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农民们一向都是把植树造林当作为子孙后代谋幸福的事来办的。不久以前,当岳阳群兴农业社一个老农看见别的社员乱砍树木时,他愤怒地说:“这些树都是祖宗万代留下的,现在砍光了,子孙后代就没有柴烧了。”这位老农的话是有道理的,现在的确有些人没有为后世子孙着想。
最近,中共湖南省委在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湖南省今年的造林工作做的很差,到2月底止,全省仅完成造林任务的30%。任务完成不好的原因,据说其中有一条是由于部分干部和农业社员有错误的思想。比方,有的干部认为:“眼前我们当干部的随时都要听组织调动,那能在这里呆一辈子?造林工作基本上是群众自己的事,我只要完成任务就行了。”而有的农业社员却说:“现在样样要入社,样样讲集体,树栽下去要几十年才能成材,到那时它可顾不上我,我又何必栽它呢!”
会上还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长沙县有一个老农,早先土地改革一结束,他就忙着叫儿子去后山上自己的地里栽树,他儿子当时在农会工作,没有去栽,老头却责备儿子说:“你忙成这个样子,连下一辈子的事也不顾了,我操这份心,还不是为你们着想,难道我还想靠这些树来遮荫不成?”可是,过了这么几年,他儿子由乡里提到县里当了干部,每个月还能捎上一二十元钱给老人家零用了,这老头现在就不想再栽树了。村干部发动他栽树时,他说:“反正我小子每个月多少得给我寄点零用钱,如今他不在家,他不想靠这份家业,栽树也没人管的,我还栽它干什么?”像这位老头的思想也不是个别的。由于有了这种只顾眼前,不顾今后,只顾自己,不顾下辈的思想,便在某些地方出现这样的现象:年年栽树,年年烧山;包栽不包活;栽的少,砍的多。难怪有人慨叹:长此下去,数十年后,不仅国家建设受到影响,就连盖间小房子也困难了。


第3版()
专栏:

杂粮,是北方地区人民的主要食粮
北方各省对杂粮生产应该加强领导
本报讯 农业部于3月25日到30日期间,在北京召开了东北和华北七省杂粮、薯类生产汇报会议。
杂粮,是北方各省区人民的主要食粮。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杂粮、薯类的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6.9%;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省杂粮、薯类的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67.9%。因此,会议认为:北方各省必须重视对杂粮生产的领导,并进一步加强试验研究和总结群众经验的工作,以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会议指出:因地制宜增种高产作物仍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1956年各地积极扩种玉米和薯类,大部分是增产的;但也有一部分玉米,由于没有种在适宜生长的地区而减了产。另外,有些地区因为过多地缩减了谷子、高粱和小杂粮,引起饲草、燃料、建筑用材、副业生产原料和副食品的不足。因此,今后各省对各种杂粮作物的播种面积,必须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和群众需要,做好全盘的适当安排。在适宜玉米和薯类生长的地区,尤其是缺粮地区,仍应适当增种。谷子具有耐旱的特性,高粱能够抗涝耐碱,在干旱和低洼易涝地区的播种面积不宜缩小;而在一般有种植习惯的地区,也应按需要适当种植一部分。至于小杂粮,可采用间作、混作、补种等方式和利用地头、田埂尽可能增种。
会议在讨论了改进栽培技术、提高杂粮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后,认为在过去稀植的基础上,随着肥力的提高,适当增加株数,是可以增产的。但是,玉米是中耕作物,需要较大的营养面积,因而种植株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否则就会减产。其他杂粮作物,如谷子、高粱等也都是中耕作物,适时中耕松土、锄净杂草是增产的重要关键。
会议对于玉米螟、高粱黑穗病、谷子白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也交流了经验。


第3版()
专栏:

气候温暖、土地润湿的贵州省
备耕活动进入紧张阶段
本报讯 阴雾连续数月的贵州省大部分地区,于3月上旬转晴十余天,气温表上的红线,从五度直升至二十度以上;3月22、23两天夜里,又连降两夜大雨,气候温暖、土地湿润,栽秧前的备耕活动已进入了最紧张阶段。目前全省的农事活动,主要是修水利、打田坎、积肥送粪、管理小春作物。农业社里的出工率都在90%以上。家家户户准备了足够烧到秋收后的柴草,编好了成堆的草鞋,多数农户还准备了足够一夏一秋的盐巴。
为进一步作好备耕工作,这个省的各县已普遍深入地检查了备耕情况,并针对许多农业社存在的耕牛瘦弱、畜力、农具、杂粮种子、肥料不足等问题,迅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从而大大推动了备耕工作。 (肖明)


第3版()
专栏:

山东招远县组织会计辅导团
帮助农业社订财务收支计划
本报讯 为了帮助农业社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以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山东招远县组织了县、区各单位的会计、银行营业所主任和农贷员共一百名干部,学习农业社的会计知识,组成会计辅导团。帮助二百零六个农业社编出了今年的财务收支计划,还帮助一百五十一个农业社提出贷款计划,收效很好。
辅导团和乡干部互相配合,通过编制财务计划,对农业社进行勤俭办社和民主办社的教育,从多方面挖掘了农业社的潜力。如罗山区芮里乡鲁格村农业社,本着收入打的稳,支出打的紧的精神,使农业生产成本由占总收入的30%降低到22%,因此,今年每个劳动日的收入较去年将增加四角一分一厘,平均每个劳力较去年增加收入十五元。
辅导团在帮助农业社编制财务计划时,还注意到发动社员投资,特别是对军官、机关干部、工人的家属,动员他们根据可能条件,尽量归还欠社里的钱,罗山区芮里乡十四个农业社,经过动员后,上半年能收回社员欠款五千七百十三元;薛家社上半年可收入现金一千元。
辅导团通过结束旧账,建立新账,帮助农业社清查了积压的农副业产品,仅据二百零六个农业社的统计,清理出积压的小麦、大豆、玉米、花生米、小杂粮和柳条、皮革等,即可折现金一万零八百四十三元;其中罗山区芮里乡的十三个社,就积压粮食七万九千斤,折现金六千五百六十八元。灵山区小诸流农业社在未做计划前,曾向国家要求贷款二千一百元,清仓后,不但不要求贷款,还有了余钱。
经过辅导团帮助制定财务计划的农业社,不仅充分运用了自有资财,节约了国家贷款,而且鼓舞了社员的生产热情。
(王梅五、丘超)


第3版()
专栏:

绿化
在杨根思烈士的家乡
新华社讯 中国人民志愿军著名英雄杨根思烈士的家乡进行大规模的绿化。杨根思烈士的家乡是江苏省泰兴县井湖乡,这个乡的青年最近栽了八万二千四百多棵树,其中在杨根思烈士的陵园中就栽了一万多棵冬青、苍松、翠柏。
杨根思烈士生前战友、曾任杨根思连的连长柴文德大尉,特地在清明节前从浙江海防前线赶到井湖乡来为烈士扫墓,这位大尉参加了公祭以后,同杨根思烈士的小侄女共同在烈士碑前种植了四季常绿的海桐树,表示对英雄的永远怀念。
这个乡连去年种植成活起来的树已有十多万棵。现在一些白杨、桑树、银杏树上孕苞着的叶芽,都将吐青;柳树枝上已经放出了嫩绿的新叶。


第3版()
专栏:

在官厅水库
本报讯 官厅水库外围的南寨、水库管理处、发电站三个分区的绿化工作,正在积极进行。除去年秋季造林七千五百九十六亩外,今年计划用侧柏、洋槐等树种造林五千亩。到1959年的春天,这三个分区的两千多公顷的荒山、荒地上,将要出现崭新的面貌。
为了解决绿化水库的苗木,林业工作站除在3月上旬就派人到黄村、西陵、张家口等地林场苗圃调运苗木外,还在水库附近的洪沟壤新开了一所一百二十公顷大的苗圃。现在,已整好育苗地八十公顷,并育苗四十五公顷。(李鸿文)


第3版()
专栏:读者来信

铁路工人向农民兄弟发出呼吁
共同培植万里林荫大道
党提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以后,我们铁路工人就积极栽培树木,并特别为实现由广州至满洲里铁路沿线的“万里林荫大道”而努力奋斗。铁路林荫大道不仅能使祖国变得更美丽;把铁路路基保护得更稳固;对于农村来说,也可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与农民兄弟也有直接的好处,照理,应当工农合作,使铁路造林真正收到预期的效果。
可惜的是有些农民却在任意砍伐、据铁路武昌工务段报告,该段仅调查由余家湾至蒲圻站一带,截至2月中旬止,已被私自砍伐的树达二千九百多株,其中绝大部分是有用的成材。目前砍伐现象迄未停止。
为了国家利益,我要大声疾呼:请农民兄弟不要再砍铁路沿线树木,并请当地有关政府教育农民,树立整体观点,制止损公利己的行为,同时,铁路工务领导机关,也应作好爱护树木的宣传工作。
李放
3月16日下午两点钟左右,八面城、曲家店间黑城子养路工区工长于广生同志,在线路上检查钢轨工作,发现一位农民在铁道旁伐树。这树是铁路局栽的护路树,于工长走到跟前一看,这位农民已经将二百五十多公厘粗的大树拉倒四棵了,便阻挡他不叫再伐。这位伐树的老乡很理直气壮地说:“为什么不叫我伐树?我没有柴烧吗!”据了解,这位农民是住在附近老曲家店村的,名字叫蔡景和。我们规划把铁路沿线两侧绿化起来,如果农民老乡们不帮助我们爱护树木,很难使我们完成绿化铁路的任务。我建议有关部门应向农民加强爱护树木的教育,来帮助我们顺利地完成植树造林绿化铁路的任务。
张广禄


第3版()
专栏:

马月平节约值得表扬
编者
五口人,每月收入五十四元、每人平均十元八角钱的一个工人家庭,因为主妇马月平能精打细算,合理计划开支,结果也能储蓄一点。这样一件事值不值得表扬呢?我们收到的来信很多,已经择登了几封。其中有认为值得的,有认为不值得的。因为两方面的意见大体已经讲了,我们准备不再讨论下去了。现在仅就争论中涉及的问题提出我们一些简单的意见。
本报在社论中举这个例子,是不是提倡人们降低生活水平,勒紧裤带来储蓄呢?不是的。第一、活期储蓄是随用随取,并不因此减少家庭日常消费。第二、每月存一元钱的零存整取,只占收入五十四分之一,对日常生活影响极小,而且将来“整取”回来还是供家庭消费。
马月平家的生活是不是太苦了呢?——这是相对的。粮食、煤炭够用,油盐酱醋也有,孩子能够上学,房租能够按月付上,每天还有一角多钱可以买菜蔬……以我国一般水平说,这生活不能说是太苦的。与解放以前的工人生活相比,也是有了改善的。
马月平家一月能不能吃几次肉呢?不知道。不过,另外有些工人家庭,平常吃些咸菜,省下钱星期日吃肉的也有。如果不吃肉而多吃蔬菜,那也无所不可。据说马月平家的菜还是很可口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需要大量资金,社会上消费物资又不很充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般劳动者家庭能够精打细算,计划开支,积钱备用,省得有事时请求救济,又能给国家积累资金,这对国家和自己都有很大好处。所以我们认为在报纸上公开表扬马月平,号召劳动者普遍参加储蓄,还是恰当的。


第3版()
专栏:农村调查

龙冲乡农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杜导正 郑世文 刘汉 方静波
广东省高要县龙冲乡,和县里旁的乡村比较,论工作,算中上等;论生产条件和生活程度,属于中下等。中共高要县委和许多区乡干部都认为,它能代表多数乡村。
我们在龙冲乡调查了三个星期。这篇文字所用的材料,全是调查得来的。里边,12户典型户的材料,是户主屈指计算,细细恳谈,又经过我们实地观察过的。别的户的材料,是乡村干部一户户计算的。全部材料,都经过几个主要乡干部的反复核对。
一、农民生活到底过得去?
过不去?
这是我们调查的首要项目。调查结果,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数字:86.7比13.3。100人里,过得去的有86.7人,过不去的有13.3人。仔细点说,过得去的是:富裕户44户195人,中等户464户1840人,两类共508户2035人,占全村总人数的86.7%。过不去的是:困难户77户282人,五保户28户31人,两类困难户共105户313人,占全村总人数的13.3%。
这里说的富裕户,中等户和困难户,是纯粹按生活程度的高低分的。富裕户去年每人平均有纯收入87元,中等户每人平均有纯收入67元,困难户每人平均有纯收入50元,五保户每人有四百多斤谷的收入。
不过,根据12户有代表性的典型户的精确调查,上边说的富裕户、中等户的收入数字偏低些,困难户的收入数字又偏高些。典型调查的结果是:富裕户每人去年有117.4元的纯收入,中等户每人去年有76.1元的纯收入,困难户每人去年纯收入只有41.2元。
富裕户过着相当于旧富裕中农的生活。去年,3户富裕典型户13人,每人平均有纯收入117.4元。在农村,一个人一个月有近十元的纯收入,生活就是富裕的了。就以稍低的全村统计数字每人87元收入计算,一个人一个月有七、八元的纯收入,生活也是宽裕的。他们口粮足够,吃菜讲究,衣服新,用具好,手头松动。一个叫李晚的富裕户,3口人,去年一年光猪肉吃了31斤。其它富裕户每人每月都吃到六、七两食油,六、七两猪肉。有的富裕户现在已经准备盖新屋,有的已经盖了新屋。
464户中等户,过着相当于老下中农的生活。所谓老下中农的生活,据当地农民说,那就是:一个人(农忙农闲和大口小口都平均计算)一个月能吃到47斤稻谷,15斤蕃薯和芋头,五两油,五两肉,半斤盐和15斤蔬菜。另有二角钱的糖、粉、火柴等杂支(烧柴全部自给,收入和支出均未计入)。此外,老下中农每人一年要添三件新衣,一双木屐。两年要添一顶草帽,一件蓑衣。一年还得花用医药、煤油、添修农具、抽烟、杂支5元左右。
以上这些东西按当地市价一项项计算,伙食共需4.74元,一年共需56.88元。穿、用12元。食、穿、用共68.88元。
去年,全乡中等户每人平均有纯收入67元,和老下中农一年开支标准数字是大体一致的。事实上,绝大多数中等户的生活是达到或略略超过这个食、穿、用的水平的。根据调查,他们去年口粮足够,每人平均添置了一件半单衣,一件内衣(线背心或短裤),只是医药、杂用开支较那个标准数字多些。油、肉消费数字比那个标准数字低些。
值得注意的是,中等户收支只能勉强平衡,没有积蓄。因此经受不起医药、办红白事等较大的额外开支。七个典型的中等户中,有两户去年每人平均纯收入都在75元以上,但是各有一个全劳动力病了,各用医药费70元以上,家庭纯收入开销掉这一笔巨款后,供每个人实际开支的纯收入,即由75元下降到56元左右。两户的生活便较别的中等户困难不少。去年一年内,基本上没有添置新衣服,还都欠了几十元的债。
全乡464户中等户中,类似这两户,因为额外开支有了亏空,生活紧些的,估计约有一百户左右。
困难户生活的特点是口粮不足。77户困难户,一般都缺3个月左右的口粮,一年内基本上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服。困难户蒋三家,全年缺3个月的口粮。他家7口人,一年内只给老婆买过一条围裙。
五保户由乡农业生产合作社每月每人给谷30斤到35斤,钱5角。大多数五保户还多少能在合作社赚到一点工分,过着一日一餐稀粥一餐干饭的生活。
二、农民生活现在好?
过去好?
龙冲乡1949年底解放,1953年初完成土地改革,1956年初全乡合作化。这是三个大变化,三个大阶段。比生活,就拿这三个阶段具体地比。
比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天年和人口增长特别是天年对纯收入消长情况的重要影响。龙冲乡1956年早造、晚造遇到老年人有记忆以来最大的旱灾。1955年早造大旱。1953年全年风调雨顺大丰收。1949年晚造,许多村因堤围崩溃遭大水灾,这个村恰是早晚两造大丰收。1946年到现在,除过上边那些情况外,别的年头普普通通。人口数字,过去的没有资料可查,1952年是2200人,1956年底是2348人,增长了7%。
先拿合作化后但是早晚两造受到大旱的1956年,同合作化前单干时只是早造受到大旱的1955年比较。1956年,12户各种类型的典型户,每人平均纯收入达86.4元;1955年,同数同类的典型户,每人平均纯收入是67.7元,比1956年少18.7元。其中3户富裕户1956年每人平均纯收入117.4元,7户中等户每人平均纯收入76.1元,2户困难户每人平均纯收入41.2元;1955年同是这些户,富裕户每人纯收入103.8元,比1956年少13.6元,中等户每人纯收入62.2元,比1956年少13.9元,困难户每人纯收入33.3元,比1956年少7.9元。
就全乡总的情况看,1956年过着相当于上中农生活的富裕户是44户,1955年上中农(新、老在内)只34户。1956年过着相当于下中农生活的中等户是464户,1955年新、老下中农是296户。1956年的困难户虽然仍过着相当于贫农的生活,但大多数的纯收入也比1955年略略提高。
我们在龙冲乡接触十个人,就有九个人异口同声地说:去年那么大旱灾,大家还增加了收入,实在料想不到!
当然,这些都是指总情况、总收入、总平均数字说的。那12户典型户中,实际上有两户(一户现在是富裕户,合作化前的新上中农;一户现在是中等户,合作化前的新下中农)因为劳动力害病或增添人口,1956年纯收入比1955年下降了11%。全村1956年纯收入较1955年下降的户数和下降的幅度,大体上和典型户情况一致,下降户约占总户数10%—15%,纯收入下降幅度为10%左右。
1956年同1953年比:1953年是龙冲乡完成土地改革后的第一年,是风调雨顺大丰收,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的一年,加上那年分到了斗争果实,农民把这一年叫做“黄金年”。乡干部和农民凭印象估计说,1953年纯收入比1955年多,1956年恢复了1953年的元气,但纯收入不会超过1953年。
可是12户典型户的精确调查却表明,1953年的纯收入虽然超过1955年,但低于1956年。1953年每人平均纯收入是79元,比1955年的每人平均纯收入67.7元高出11.3元,但比1956年的每人平均纯收入86.4元却低了7.4元。
1953年纯收入比1955年多的主要原因,是前者风调雨顺大丰收,后者的早造大旱,3602亩早稻中有1000亩失收。另外,1953年冬开始的粮食统购统销中,口粮、饲料没有留足,猪、鸡等副业收入显著减少了。1956年早造、晚造虽然大旱,但合作化以后,财力人力安排得合理,水利办得特别好,修了一条3里半长的水渠,建了6个水塘,2800亩历史性的受旱田减至1200亩,战胜了大旱,本来要大歉收的年景反赚来一个大丰收,全年产稻谷198万斤,不仅比1955年的120万斤高出78万斤,而且比风调雨顺的1953年的173万斤高出25万斤。另外,1956年口粮够了,饲料粮有了改善,家庭副业较1955年发展了。
1956年和解放前的1949年比:龙冲乡1949年大丰收,人民解放战争中又没有受到战争严重的破坏。乡干部和典型户说,1949年在解放前的四、五个年头中,算好年头。但1956年比1949年好得多。1956年过着中等以上生活的户数是508户,占总户数的82.9%;1949年过着中等以上生活的户数是199户,占总户数的32.4%。1956年中等户每人平均纯收入是67元,1949年中等户每人平均纯收入不足60元(折成人民币计算)。
据12户典型户的调查,1956年每个人平均纯收入高达86.4元,而同样是这些户这些人,1949年每人平均纯收入只59.9元。
这个纯收入上升的总状况,也能从生产发展的数字中看出来。同样多的稻田,1949年全乡共产稻谷130万斤,1956年增至198万斤。全乡副业收入1956年比1949年则减少13%。不过稻田收入不论那一年都是龙冲乡农民的主要收入。
1956年比1949年,把纯收入数字以各户各人平均开来看,是显著上升了,但少数户的纯收入却是下降了的。除过40户地主、富农理所当然的全部下降以外,有一百户左右的老中农和贫农纯收入也稍稍下降了些。根据48户纯收入下降户的调查,下降幅度平均为20%左右,其中上中农下降幅度最大,下中农小些,贫农更小些。
(待续)


第3版()
专栏:

广东省潮安县“五一”农业社,是个八百一十七户的社,但去年就有脱产干部十七人,固定补工八十二人。为了争取大丰收,并减轻社员的负担,今年在春耕前精简了社的领导机构,只留脱产干部六人,固定补工八人,社干部并尽量抽身参加生产。这是社主任谢岳意(左第一人)、副主任陈加洲(左第二人)和社员一起平地畦扩大耕地面积。 新华社记者 蔡忠植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