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同家长谈对子女的劳动教育
舒新城
对子女经常地进行劳动教育是家长的重要责任。
每当谈到怎样对待孩子毕业后的问题时,很多家长说,学龄儿童在目前不能全部入学,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大部分不能升学,高中毕业生小部分不能升学的事实,大家都很明白;但是遇到自己的孩子不能升学,思想却搞不通。为什么呢?主要是家长要求子女有更高的文化科学知识,使他们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多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这种热望是值得尊重的。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正在尽最大的努力想各种办法,使家长的这种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但是,在今天,我们还是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要改变这种落后状态,除了我们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之下有计划地、共同地长期艰苦劳动而外,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捷径。因此,家长对子女(包括中小学毕业的子女)的基本责任是长期而经常地进行劳动教育。
为什么要对子女经常进行劳动教育?有许多人讲到劳动,便把它和“苦役”、“下贱”联系起来,同时在思想深处认为只有读书是高贵的,因而最大多数的家长,都希望他们的子女在中、小学毕业后能升学,而不愿他们参加生产劳动和自学。实际上任何学习,不论在校读书或在家自学都是艰苦而细致的劳动,它和生产劳动没有什么两样。家长对子女生活习惯的培养,家庭劳动与学习的指导等等,都应当看作劳动教育的实践。
为什么说家长应该对子女经常进行劳动教育?这是因为父母是子女的最早的教师,子女出生后即在父母的教育下长成,他们许多的生活习惯、基础知识、道德品质,都是在进学校以前养成的,父母对于子女们的影响,远比学校教师的来得早、来得大;即使中小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在校的时间,通常不过三分之一,他们要在家庭完成学校的课业、实行学校教导的生活制度、劳动习惯以及学生守则的每一条文。这些都需要家长督促、指导以及供给必要的物质条件。所以就中小学生教育的全部过程讲,家长应负主要的责任。
为什么要进行劳动教育呢?第一、劳动是儿童活动的自发要求;第二、社会的需要。
劳动教育的基础是什么?第一是儿童生理的要求:我们知道儿童都爱好活动,对他们来讲,最苦的事,莫过于安静不动。我们对儿童的活动通常只看作游戏,实际上他们在游戏当中,最大部分是摹仿他们在周围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成人的劳动活动:“姑姑筵”是男女儿童中很普通的游戏,便证明他们的游戏是为了劳动。到学龄以后,他们的劳动扩展到校内的学习,以及在家庭和学校中各种形式的体力劳动,而且经常欢喜集合同辈在一起互相合作,共同劳动。同时在劳动中发育了身心,锻炼了生活能力,提高了道德品质,改变了个人的性格。由此可见,劳动——体力的与脑力的——是儿童活动的自发要求,劳动的开始便带有集体的性质,而劳动的结果便是在劳动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有些家长,怕子女参加劳动,不向子女进行劳动教育,教师们“不把青年一代的教学跟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可能想像的”(列宁语)。
第二是社会的需要。我国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百余年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反动统治,经济文化很落后。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我们必须在现代的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上改造和发展农业和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我们只有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艰苦的劳动,打好技术改革的基础,才能实现我们的愿望。我们设想:假如没有我们祖先用锄头为我们开垦十六亿亩荒地,我们今天怎样过活?假如青年在今天不参加农业、工业生产,怎么能发展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呢?农业、工业、手工业、商业以至家庭副业都需要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他们学习了一些现代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他们参加各种劳动,能够把这些基础知识推广到各种生产战线和家务劳动中,能使全国人民逐步提高生产技术和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习惯。从社会的分工上看,在体力与脑力劳动尚不能一致的时候,体力劳动者总是多于脑力劳动者,例如苏联在1954年,工业技术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10.8%,而高级和一般知识分子只占人口总数的5%。苏联经过三十余年的经济与文化的建设,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尚只有此数,我国建国只七年多,便要求所有中小学毕业生都能逐步升到大学,作脑力劳动者,这是不可能的。
家长如果了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情况和中小学毕业生不能全部升学的原因,便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子女们讲清道理,要他们在不能升学时,热心参加生产劳动,尤其是农业劳动;目前如果自己的子女一时还没参加生产劳动,可以要他们参加适当的家庭劳动,同时要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安心自学。这是家长对子女进行劳动教育的社会基础。
社会主义劳动是公共的劳动,是劳动的交响乐,在劳动中谁都有他自己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怎样对子女进行劳动教育?
高尔基有这样几句话:
“现在应当理解社会主义借以实现的创造工作底整个潮流是一种劳动交响乐。在其中一切乐器都有着自己的地位,都发生自己的作用,并且都是必要的,即使有时候在总的广大而且宏壮的声响之中不被人听到”(见高尔基:我们的读者大众应当知道些什么?)。列宁在1920年曾要求青年干扩大菜园的工作,并且说:“任何一种劳动,不管它怎样脏污,怎样困难,都应当把它好好组织起来”。他又说:“……土地和工厂一概是公共的;公共劳动——这就是共产主义”。“公共劳动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需要努力、吃苦、创造而且要在斗争过程中造成的。这里不能凭靠旧的书本,……要凭靠的是自己的生活经验”(见列宁:青年团的任务)。我们社会主义的劳动是公共的劳动,是劳动的交响乐,在劳动中谁都有他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而且都是必要的。这道理容易懂,但要实现它,却要经过一番努力和斗争的过程,因为它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和劳动等级论的思想有矛盾,非经思想上剧烈斗争和实际上参加工农生活和工农打成一片的“吃苦”的工夫,劳动交响乐的思想是不能建立的。这是知识分子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一种重要过程。因而,家长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家长,先要自己建立“劳动交响乐”的思想,以期对子女们能从思想上进行劳动教育。
家长在劳动中应当以身作则,影响子女。
孩子幼年的生活习惯,主要从摹仿父母及老辈而来,学龄以后,父母的言行也经常直接间接影响着他们。因而要子女热爱劳动,遵守劳动纪律,要他们不轻视体力劳动,家长首先要这样做。例如要子女实行中学生守则第十一条“帮助家里做事”的规定,父母必须首先在家庭里实行操作,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自行处理;要子女不轻视体力劳动,自己必先能与工人农民共同生活,并和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和他们能思想见面,感情相通;要子女能忠于所业,不见异思迁,父母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坚持自己的岗位,不为工作上的困难吓退,而孜孜不倦地克服困难、努力工作。这样作,子女无形中受父母的影响,不独逐步养成了劳动的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一切劳动都有预定的目的和一定障碍,也带有集体性质。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必须有创造、勇敢、顽强、坚持和互助合作的精神,才能扫除障碍,达到目的。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子女以教育。古人所谓“言教不如身教”,就是这个道理。
家长要教育儿童养成劳动习惯。儿童虽然在游戏中摹仿成人的劳动活动,但对于劳动的热爱和劳动的习惯却需要父母和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一般的方法是从儿童幼年时期起,即吸引他们作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孩子能自己穿着时,即鼓励他们自己穿着,能为家庭服务时,即引导他们参加打扫房屋、照顾幼小等家务劳动;年龄稍大能参加生产劳动的,在农村即应把学校教育与农村生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农业学科的同时由有生产经验的农民领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在城市的中、小学生也应结合着学习自然常识和动植物在教学实验园地上进行劳动。
在一般家庭中,还有一些对劳动不正确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家务劳动是女子的事情,因而男孩不问家事,以至饭不会烧、衣不会补,甚至以照顾幼小为可耻。他们在依赖姊妹料理家务而外,还造成男性优于女性的错误思想,为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又一种是以为家务劳动是卑贱的,只有生产劳动才是劳动,以致有些女孩要避免家务劳动,这也是不对的。家长对子女进行家务劳动教育时,要首先明白妇女是幼儿的天然教育者,必须决心去作家务劳动,以保证能很好地照顾孩子,并通过自身的行为教育孩子热爱劳动和养成劳动的习惯;男子对于家庭中事务如烧饭、种菜、打扫房屋、饲养家畜以及修理门窗、棹椅,缝补衣服,照顾幼小等等也都应当做。男女在家务劳动中要有分工,但只是基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别,除此以外,应当是平等的。父母应当使男孩与女孩在家务劳动中培养两性间平等友爱的品德。俗话说“少长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人从幼年起即养成劳动的习惯,以后他就业可以努力工作,学习也能够艰苦钻研;就是他的日常生活也会丰富多采,愉快奋发。所以劳动习惯的培养,是家长对子女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工作。
孩子们进学校是为学习现代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最终的目的是为能更好地劳动,更多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根据儿童的生理要求和社会的客观需要,家长有责任对子女经常而长期地进行劳动教育;如果他们有了“劳动交响乐”的思想和根深蒂固的劳动习惯,在中小学毕业时,他们是可以愉快地走上升学、就业、自学的任何一条道路的。


第7版()
专栏:

知识青年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七千多名应届毕业生的声音
江湖
“如果不能升学,就参加农业生产。”这已经成为湖南省长沙市七千多名应届中学毕业生的普遍舆论。第五中学学生王清亮,已给家乡的农业社和父亲写信,说明毕业后如不能升学,就回到农业社从事农业生产,现在他已接到回信,农业社支持他的主张。第一中学学生廖美福写信给哥哥说:“参加农业劳动是我的第二志愿。如考不取学校就回家生产。”这个学校有个木工的儿子、应届高中班毕业生张玉来,已经和父亲协商好,毕业后若不能升学,就向父亲学习木工。第九中学学生何春莲已经计划好在必要时,可以回到农业社当一名生猪饲养员。有很多学生在作文、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话:服从祖国的需要,做一个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在农村干一辈子。
这是长沙市各中学应届毕业生思想上重大的变化。一个月前,学生们还普遍存在着毕业后能全部升学的不切合实际情况的要求,也普遍存在着认为参加农业劳动是“下贱”、“没出息”的错误看法;很多学生为了赶功课,就开夜车。在思想上和学习上都造成一度的混乱和紧张。
中共长沙市委为加强对学校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在3月中旬成立了学生工作组,具体领导和加强各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工作。在普遍学习和讨论人民日报“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社论以后,学生中那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有所转变。春假期间,许多学校又组织学生到农村参观,使广大学生对于升学和参加农业生产问题,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认识。现在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过分紧张的现象已经消除,学习生活都转入正常状态。


第7版()
专栏:

学习人民日报社论以后
齐文柱
在我两岁的时候,父亲被国民党杀害了,到我十一岁时,全家的人,都病死了,十二岁那年,人民政府就把我收养起来。那时我在机关边学习,边工作。到了1949年,上级决定让我上学,从此我开始了学生生活。所有一切费用,全部由国家供给。今年我就要在高中毕业了,本来打算进大学深造,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学点专门知识;自听到今年大学招生人数少,考不上学的要回乡参加农业生产时,思想上曾起了一些波动。我想:“我已十一年不回家了,考不上学要回家,这怎么办呢?”
但是在学习过人民日报“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社论以后,我的顾虑完全解除了。社论提高了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回答了我所没有弄明白的问题。
社论首先帮助我清楚地认识到种地不“丢人”,不“屈才”,不是“没有出息”;而是大有出息,大有前途的。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的农村已合作化了,今后还要实行技术改革,要机械化、要科学化。今后的农业生产是非常需要我们这些中学毕业生的。
参加农业生产“前途不大”,原来我也是这样想的。看了人民日报的社论,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极其明确的认识。我们谁都知道祖国前途远大,农村前途远大。当然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知识青年前途也是极其光明远大的。如果我们回到农村以后,和农民打成一片,不怕困难,踏踏实实地劳动,虚心地向农民学习。我们就会在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我现在确定到农村以后就直接参加劳动。
原来我也考虑过,我们学的东西回到农村能用得上吗?要用不上不是白学了吗?人民日报社论说的非常清楚,中学里学的普通知识,谁掌握了这些知识,谁就打下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能不能用上,就看自己肯干不肯干,肯用心不肯用心。
我们也知道在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后,可能受到不正确的社会舆论的压力。但是人民日报社论帮助我们分析了这个问题,指出我们对这个问题应抱的态度,给我们想了克服这些困难的办法,增加了我们的信心,也正因为农村存在着困难和缺点,才需要我们青年学生去奋斗,我们应该以革命的精神去对待这问题。
我现在已经作好思想准备。考不上大学,我就回家去参加农业生产,把自己几年来所学的文化科学知识,运用到生产中去,真正地做一个有文化的新式农民。


第7版()
专栏:

小渝的心情开朗了
戴月
北京市五十六中初中三年级学生伍小渝的父亲和母亲都受过高等教育。她父亲伍廷钧是北京铁道学院的教授,母亲现在从事家务劳动。老教授伍廷钧生长在湖南农村,家里种地为生。他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念中学、念大学一直是半工半读。现在他在业余时间也作些体力劳动,常把门前的空地刨起来种上各种植物。老教授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提起小渝升学的事,伍廷钧教授说:“假如小渝考不上高中,就叫她一面自学一面参加劳动,把她锻炼成一个完全的人,既有书本知识也有实际经验,可以避免像现在一些知识分子那样没有生产知识的痛苦。”小渝的母亲说:以前只想供孩子上大学,根本没想到升不了学的事情。看了人民日报“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社论以后,才认识到中学毕业生都要升大学是不可能的。学生升学是条出路,参加生产也是出路。旧社会劳动人民是受人歧视的,新社会各种劳动都是受人尊敬的。小渝的母亲还在学校召开的家长会议上表示:“小渝要是升不了学,一定帮助她找到出路。”
小渝的顾虑却很多。她曾经想:初中毕业后,要是同学们考上了高中而自己考不上,可太丢人了。那时候怎么办?呆在家里,妈妈爸爸虽然不责备,自己面子可下不去。使她特别着急的是,她妹妹在女一中读书,比她小两岁,却和她同年级。妹妹很活跃,功课也好,很可能考上高中,要是自己落在妹妹后边,脸可实在没处搁。一想到这里,她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难过。以后,她就更加用功学习,甚至学校里的一些活动她都不参加,黑天白日地啃书本子。可是她这样紧张,学习的成绩反而下降。母亲发现了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详细地了解了小渝的心里活动,并且耐心地说服她、安慰她,反复告诉她:“假如妹妹考取,你考不取,家里决不歧视你,一定帮助你学一些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母亲现在一方面督促小渝遵守作息时间,好好学习功课;另方面帮助她拟订考不取时在家劳动和自学的计划,计划里规定除了认真复习功课、练习绘画以外,还有缝纫、浆洗、做菜、做饭等体力劳动。
小渝在她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心情开朗了。她说:“要是考不上高中,干什么工作都可以”。


第7版()
专栏:

安徽省合肥第二中学向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成绩。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到地里锄麦。 吴荣江摄


第7版()
专栏:

史学界积极准备开展争鸣
将召开中国近代、现代史学术会议
新华社讯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学术委员和中国近代、现代史学术会议筹备委员在18日举行联席会议,讨论了中国近代、现代史学术会议的准备工作。这个学术会议预定在今年8月召开。
会议认为我国近年来对近代、现代史的研究还很薄弱,无论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等领域都缺少系统的研究,全面的综合研究则更少。在研究方法上还有着浓厚的因袭观点,有些研究者缺少深入钻研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资料工作迄今没有引起所有研究者的重视。会议认为今年8月间将召开的学术会议,就是要针对上述情况,讨论今后近代、现代史的研究方向。对近年来在史学界所争论的几个主要问题,如近代史分期问题,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以及近代史人物(包括曾国藩、李鸿章)的评价等,也都将在学术会议上进行讨论。
联席会议并决定要加紧对这次学术会议的组织工作及论文征集工作。自筹备工作进行以来的五个月中,已收到全国各地史学工作者的论文四十多篇。
出席这次筹备会议的有潘梓年、范文澜、侯外庐、胡绳、严中平等三十多人。


第7版()
专栏:

两部古琴谱重见天日 云门一曲不致成绝响
本报讯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最近发现两部重要而罕见的古琴谱:“小兰琴谱”和“琴学初津”。
稿本“小兰琴谱”乾隆时芜湖琴家叶布手抄。原谱十三曲,曲旁的注解,写明指法的运用及表达感情的体会。其中的“云门”一曲为其他任何琴谱所没有的。据“阜阳县志”称云门等十三曲,原为明万历时(1573—1619)供奉内廷之曲,后经琴家贾巢云传给曹永鼎及刘体仁。刘传张开基,张死后,各曲便失传。周庆云琴操存目根据这段记载将“云门”编入“词谱俱逸”一类之内。现在“小兰琴谱”的发现,不仅说明“云门”并未失传,并可上溯到明代中叶的弹法。古琴家汪孟舒正在进行对云门的发掘弹奏工作。
“琴学初津”十卷,光绪间琴家陈良士编著。1914年周庆云编琴书存目时便认为此书是近代琴书中的巨帙,应该早日付印。四十多年来,未能出版,书的下落也不明,一直到最近才从苏州将原稿本找到。十卷之中,理论文字占四卷,其中讲到古琴作曲法,是非常可贵的材料。曲谱八卷,共五十曲,包括陈良士的自制曲五首和何桂笙,祝听桐的传谱若干首。何、祝两人都是清末的名琴家,但都没有琴谱传下来。“琴学初津”的发现也等于发现了何、祝两家的谱本。


第7版()
专栏:

广西柳城楞寨山又发现“巨猿”下颚骨
据新华社讯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考察队在广西发现了第二枚“巨猿”下颚骨和一些零星的“巨猿”牙齿。这枚下颚骨比去年发现的第一枚下颚骨还要大,上面完好地保存着一部分牙齿。古脊椎动物学家裴文中认为这是一块雄性青年“巨猿”的下颚骨;其他零星的牙齿可能属于两三个“巨猿”。从这些材料,可以估计两度发掘出“巨猿”下颚骨和牙齿的广西省柳城县楞寨山的硝岩洞中,曾经有至少四、五个不同年齿和性别的“巨猿”居住过。


第7版()
专栏:

虎丘塔内有秘藏
修建中发现佛经等物
本报讯 3月30日,苏州虎丘山虎丘塔修建工程中,在第二层塔中心内部,发现石函一只,函内藏有木匣一只。在木匣内有北宋初年手写的法华经七卷及其他佛经一卷,每卷都用丝绢作包裹(其中一卷用宋锦和细竹帘包裹),经卷系纸本。当时打开二卷,每卷都裹有丝绢包袱二层或三层,包袱上都写有捐舍人的姓名,其中有刺绣的绸包袱二块。这些丝织品因历年过久,已经腐朽不堪。至于经卷本身,已变成一块黑色的硬块,无法展开。木匣外面,用鎏金镂花银片包裹。还有一具银质小锁,制作都很精美。在木匣底内,有墨笔题字“弟子言细昭舍净财造此函盛金字法华经、弟子孙仁遇舍金银并手工装、弟子孙仁朗舍手工镂花、辛酉岁建隆二年十二月十七日丙午入宝塔”等字样。
这些文物有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对研究刺绣和丝织的发展,这一发现更提供了一份实物的参考资料。此外,这一发现还进一步地提供了虎丘塔创建于五代末、北宋初年的例证,纠正了苏州各方志所载“建于隋仁寿元年”的错误。
(沈维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