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棉产区农民积极趁墒播种
本报讯 今年,全国皮棉总产量初步计划达到三千三百万担,比过去任何一年(包括丰收的1955年)都有提高。为了实现这个要求,河北、江苏、山西、陕西等棉产区的农民,正在趁墒播种棉花。
河北
棉花产量占全国第一位的河北省,解放后棉田面积逐年扩大,今年把一部分不适宜于植棉的棉田改种早熟、耐涝和高产作物,因此全省的棉田面积比去年减少三百多万亩。但是河北省棉花播种面积仍有一千五百万亩,棉花总产量仍将超过除1955年以外的以往任何一年。
江苏
江苏省在保证完成国家植棉面积的前提下,今年适当地缩小了部分容易受涝、产量不高的老棉区的棉花播种面积,扩大了一些宜于植棉的新棉区的棉花播种面积。为了提高棉花播种质量、争取棉花丰收,这个省还从老区抽调了一百多名植棉能手到新棉区去传授播种技术。
山西
山西省的五百五十多万亩棉田,正在紧张播种。这个省的晋南专区,截至14日,全区已播种棉田二百余万亩。临汾县的红星、虹光、团结、峰火、曙光等六个农业社,在两天里就播种棉田两万余亩,达到棉田亩数的40%以上。
陕西
陕西各地正趁雨后墒饱,紧张播种棉花。陕南洋县、安康、洵阳等县空茬棉田,从4月1日开始播种,最近即可播种完毕。关中大部地区从4月5日开始播种,到16日为止,80%左右的棉田已经下种。陕北植棉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延安以南各县再过几天就可以开始播种了。
目前棉花播种中的主要问题是:很多地区畜力不足,一般农业社缺乏后备棉籽,而有些地方棉花播种面积至今还没有肯定下来。这个省的农业生产领导部门已再次指示棉产区各地抓紧解决。
新疆
著名的棉花丰产区——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垦区的农业生产建设部队,已经完成了植棉前的全部准备工作。现在官兵们只待地温上升到十二度后,一百多台拖拉机便将出动播种。
今年,这个垦区的棉田约比去年扩大六万多亩。官兵们今年的目标是,争取棉花总产量达到一亿斤,比去年实际产量约增加一倍。去年创造棉花单产全国最高纪录一千六百八十六斤四两半的薛占春小组,今年决心打破去年的纪录,计划在七十五亩棉田中达到每亩平均产棉八百斤;其中有十亩高产地,计划每亩产到二千斤。(附图片)
我国的棉田有巨大的增产潜力


第4版()
专栏:

先进植棉经验并没有过错
高铭卿
1956年,全国棉区广泛地宣传推广了棉花的早播、密植、整枝等先进技术。实践证明,结合地区条件,正确地采用这些先进技术经验,是能起显著的增产作用的。去年的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全国的棉花产量没有完成计划;可是,没有受灾或受灾较轻的湖北、湖南、陕西、辽宁、江西等省,全省平均的单位面积产量比1955年仍提高20%到40%以上。同时,各个产棉区都出现了许多大面积的丰产典型。仅湖北省就有七百一十二个农业社,平均亩产皮棉一百斤以上。参加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植棉模范们,也一致肯定了先进植棉技术的重要作用。他们所领导的农业社全社棉田的平均每亩产量,在去年一年就接近或超过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所要求的“十二年内亩产皮棉达到六十斤、八十斤和一百斤”的指标。
去年也有部分地区的棉田,推广先进植棉经验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反而减产了。于是有人说:“提早播种,反而使棉苗迟出,严重缺苗。”也有人说:“棉花疯长、减产,都是密植的过。”是不是这样呢?根据许多事实分析,发生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在推广先进经验中没有掌握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适期早播是一条好经验,可是去年有些地区在碱地、洼地上也同在一般土地上一样早播,因而烂籽毁种。这只能说是早播得不适期,是违背了先进经验。有的地区在推行适期早播的时候,没有注意精选棉种和注意播种技术,因而发生出苗晚、缺苗多的现象。这自然也不能怪罪适期早播。适当密植也是一条无可怀疑的好经验。有些社在小面积丰产地增加种植密度以后施用了过多的肥料,以致引起疯长晚熟。这怎能怪罪密植呢?在一定条件下多留果枝,这也是一条好经验。可是,有的地方一般化地执行多留果枝的原则,在许多条件不够的棉田里也机械地延迟了打顶的时间,以致脱落多、空枝多、晚熟减产。这显然也不能归罪于先进植棉经验。
通过去年改进植棉技术的实践,各棉区许多干部和农民对于如何进一步正确贯彻实施棉花的增产技术,已经取得许多因地制宜的具体经验。他们已经知道,为了适期提早播种,即使在一个农业社里,也要按地块分别不同的地势、土质,逐区安排播种的先后;为了密植做得正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土地沙粘、肥瘠、高低等和棉株紧凑松散等)分别规定不同株数。他们还知道了:密植要同早播种、早中耕、早间苗、早追肥等技术结合起来,才能使棉株生长整齐、紧凑、健壮;什么时候摘顶尖,留多少果枝,都要根据地力肥瘠、棉株生长情况和当地气候条件决定;有时即使在一块地里,也要按棉株生长情况,分次打顶。这就需要多动脑筋,多到田间调查研究,多同有经验的农民商量;并不是只要有了先进经验,就用不着大家再费什么脑筋了。
今年植棉面积不能扩大,棉花的总产量却要求大大提高,如果不积极推广先进的丰产经验,我们靠什么完成增产棉花的任务呢?主观主义机械搬用的毛病必须防止和纠正,可是,决不能因此而对推广先进经验抱消极的态度。(附图片)
主要产棉区之一的陕西省正在开展一个七十多万亩棉花大面积丰产运动。 新华社记者 姜国宪摄


第4版()
专栏:农业知识

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棉花
杨树藩
我国古代人民的衣被原料,最早是应用丝、麻和葛。棉花本来不是我国原产,引进种植只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南北朝陈朝(公元557—589年)沈怀远著“南越志”和唐太宗时(公元627—650年)李延寿著“南史”高昌国传记载,在六、七世纪的时候,在我国南方的广西桂林、云南大理和西方的新疆吐鲁番一带,栽培了棉花。宋末元初的时候,棉花才传播到长江以南各省,元世祖曾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立“木棉提奉司”。明朝,棉花逐渐普及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明太祖时(公元1368—1399年),曾下令规定“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可见,在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棉花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
最早传到我国的棉种是非洲棉和亚洲棉。非洲棉又叫草棉,是自阿拉伯经中央亚细亚传到我国西北各省的;因为产量很低,没有得到大的扩展,现在新疆和甘肃的河西还有极少量的栽培。亚洲棉是自印度传到我国西南各省的,后来又由江南传遍全国。因为亚洲棉传入早,又普及到全国各地种植,后来就叫它中棉。现在我国有些棉区种植的粗绒棉,就是这种棉。陆地棉(又叫细绒棉)的引进,还不到六十年的历史,1898年才开始输入试种。由于陆地棉的产量高、品质好,逐渐代替了中棉。现在全国棉田面积的90%以上,种的是陆地棉。另外,在云南、广东、福建、海南岛等地,还有属于海岛棉类型的多年生木棉,是什么时候传入的,还没有考察出来。解放以后,在新疆、云南、海南岛等地,试种一年生的海岛棉也已经成功。
我国棉花的引进种植虽然比其他主要的农作物较晚,但是,我国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植棉经验。远在六百年前的元朝孟祺著“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和三百年前明朝徐光启著“农政全书”、清乾隆时方观承的“御题棉花图”(公元1765年)等古代农书上记载的植棉经验,从科学道理上分析,同现在我们推行的一些先进植棉技术比较,大体都是符合的。这些植棉经验,世代相传,再加上农民们在辛勤劳动实践中的发挥创造,就汇集成了老农们的丰富的植棉经验。我们在改进植棉技术中,必须重视我国原有的植棉经验,向经验丰富的老农学习。


第4版()
专栏:农村工作评论

不要冒这个险!
今年棉布供应很紧张,1957年第二期布票不能不打对折使用。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办法是增产棉花。
我国棉花生产,解放以来虽然有迅速的发展,但是远远赶不上纺织工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的增长。特别是1956年,由于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影响,棉花的增产计划没有完成,增加了供应上的紧张程度。因此,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棉花增产任务,在今年显得特别重要。
怎样完成今年棉花的增产任务呢?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也要保证一定的植棉面积。既然提出了提高单位产量是增产棉花的主要方法,为什么又必须保证计划规定的植棉面积呢?要知道,棉花的单位产量,只能随着物质条件(如水利、农药、肥料、农具等)和技术条件的改善而逐步提高,决不是听凭人们的意志,想提高多少,就能提高多少。为了保证棉花总产量计划的完成,就必须有一定的棉田面积作为可靠的基础。有的人认为,在我这个地区,棉花的播种面积虽然小于国家的要求,但只要单位产量高于国家要求,总产量也可以达到国家的要求。实际上,这样做是靠不住的。1957年棉花单位产量指标要比1956年增加五斤,比丰收的1955年增加一斤多;在保持原有棉田面积的情况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任务就已经是相当艰巨的了。从今年的条件和棉田计划面积看,今年的增产要求是积极而可靠的。如果缩小了棉田面积,为了达到棉花总产量指标,势必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指标,使原定的积极可靠的指标变成积极而不可靠的指标。根据过去几年的情况看,我们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条件,棉花的单位产量是不稳定的。1952年是个丰收年,单位产量是三十一点二斤;1953年下降为三十点二斤;1954年灾情重,单位产量降至二十六斤;1955年又是个丰收年,单位产量达三十五点一斤;1956年又下降到1952年的水平。由此可见,如果以为只要争取提高棉花单位产量,就可以不按国家计划保证一定的植棉面积,那实际上是一种冒险。这件事同全国人民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这个险是冒不得的!
有些人片面地过分地强调优先发展粮食生产,或者只顾满足农业社社员的需要,不顾国家计划,随意缩小棉田,或者形式主义地对待播种面积计划——在不好的土地上种棉花。这也是不对的。缩小面积会使增产任务的完成失去可靠的保证,把棉花种在不宜生长的土地上,虽保证了播种面积,但也同样不能保证总的增产任务的完成。这后一种办法,不只是一种冒险,实际上是欺人自欺的一种做法。这样做,究竟对谁有好处呢?


第4版()
专栏:在地方报纸上

植棉面积不可缩小
山东省部分地区在重点发展粮食生产的要求下,对棉花生产缺乏应有的注意,有些县把争取粮食自给有余这一较长期的奋斗目标,当成了今年即要争取实现的任务,因而过多的缩减棉田,不能保证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各种作物有比例的发展。据聊城、惠民、昌潍三个专区部分县的统计,农业社计划种棉数字比省计划要少三十多万亩,其他专区有些产棉县和农业社也有所减少。“大众日报”于4月16日发表社论,指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社论中说:山东省今年发展农业生产计划规定:粮田、棉田要稳定在去年的水平上,力求从提高粮棉的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来达到增产的要求。这个规定是根据国家要求和本省情况确定的。压缩粮田扩大棉田固然不适当,压缩棉田扩大粮田也是不适当的。各地农村工作干部应当通过春播准备检查,帮助合作社妥善安排各种作物的比例,切实扭转缩减棉田的趋势。对有条件的半产棉区或新棉区,在不减少粮食生产或保证粮食增产的条件下,为了增加社员的收入,县、区可以和农业社协商允许他们增加一部分棉田,以弥补老棉区因缺乏饲草而减少的部分棉田;并切实协助农业社,通过预购订金的发放,查实各生产队播种面积,力求与原订计划相符,保证计划植棉面积的实现。


第4版()
专栏:

植棉农谚
枣发芽,种棉花。(浙江等地)
早花桃,迟花苗。(贵州)
有墒抢种,没墒点种。(北方棉区)
见苗一半收。(河北等地)
稀留密,密留稀,不稀不密留壮的。(河北)
稀苗看疙瘩,稠苗摘棉花。(山西解虞)
苗锄七八遍,结桃赛蒜瓣。(北方棉区)
棉薅七道白如霜。(湖南等地)


第4版()
专栏:

苏联农作物优良品种在中国开花结果
赵起
随着中苏两国友谊的发展,我国各地试种和推广的苏联农作物优良品种逐渐多起来。伏罗希洛夫主席在全国农业展览会上看到的苏联向日葵、棉花,只是我国从苏联引进的优良农作物品种的一小部分,在它们以外,还有粮食、亚麻、蔬菜等几种作物,每种作物又有好多品种。
棉花
苏联的一些棉花良种,在我国部分棉区已经推广了。去年新疆用苏联“611波”棉种种植的棉田有五十万亩,用“108夫”棉种种植的棉田有十万亩。新疆吐鲁番一带还种过苏联的“213长绒棉”。甘肃、山西等省的一些棉区也有苏联棉种。甘肃有两万亩“611波”,山西有一万四千亩“611波”和两万一千亩“涡及一号”。这些品种在这些地区的一般表现良好,多数具有早熟、产量高的优点。新疆生产建设部队在玛纳斯河流域的大面积棉花丰产田,就是采用的“611波”品种。“涡及一号”,据山西省的太原、汾阳的试验,在八个共同参加比较试验的品种中,它的表现最好,产量比当地的金字棉高20.8%。山西省今年准备在晋中棉区进一步推广这个品种。
蔬菜
我国各地农业科学试验研究机构,准备在今年开始试种一百七十多个品种的苏联蔬菜。这些蔬菜品种是去年来我国的苏联蔬菜考察团赠给我们的。这些蔬菜包括:西瓜、甜瓜、甜豌豆、茄子、辣椒、洋葱、胡萝卜、菠菜、芹菜、甘蓝、花椰菜、西红柿、黄瓜、菜豆、南瓜等。
在这以前,我们曾由苏联引进过甘蓝、西红柿、马铃薯等。近两年在一些大的市镇上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一种黄色的西红柿,就是用由苏联引进的品种种出来的。
“苏联红”马铃薯也是很受欢迎的一个品种。它不仅适宜在东北地区种植,在湖北、山东等地也长得很好。它的产量,在东北比“南爵”种高20%,在湖北比当地品种高几倍。“苏联红”在湖北恩施专区初步推广的时候,有的农民爱它的产量高,不惜跑几十里地去调换这个品种。
向日葵
在我国推广的苏联向日葵品种有四个:“日丹诺夫8281”“佛尼母克1646”“佛尼母克6540”“萨拉托夫10号”。这些品种多数是1953年引进来的。它们的优良特性是:含油率高(一般较我国种高20%),成熟期早(在7月可熟),籽实饱满。由于它的成熟期早,在东北地区可以避免秋雨的危害,在山东沿海地区可以躲开秋后大风的侵袭。
目前大面积种植这些品种的地区有黑龙江省和山东沿海一带的国营农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栽培“日丹诺夫8281”已经有六年历史,这个所在1955年命名为“苏联一号”向日葵。
小麦
1956年我国从苏联引进一种冬小麦、一种冬黑麦和一种鹅冠草杂交种小麦。这些小麦已分配给我国各地农业科学研究所和部分农业大学试种。
在这些品种引进以前,我国个别地区已大量推广了苏联的“乌克兰0246”小麦。1955年新疆种植这个品种的麦田有五十万亩,占全区冬麦面积的12%。青海省的西宁、贵德等地试种的结果也很好。陕西、山西、河北北部的个别地区和旅大一带也有种这个品种的。
“乌克兰0246”不但单位产量高,而且出粉多。1955年新疆莎车专区农场在一百五十三亩面积上,平均每亩收到四百三十一斤。据乌鲁木齐农林场记载,每升“乌克兰0246”比当地白皮冬麦可多出二百到三百克面粉。
亚麻
“火炬”“纺织工人”“斯塔哈诺夫”“胜利者”是我国近年来由苏联引进的亚麻优良品种。这些品种还在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试种中。现在在黑龙江许多地区推广的一种叫“五河林”亚麻也是在解放初期从苏联引进的。这个品种最初试种地方是五河林乡。于是人们就叫它“五河林亚麻”,它的苏联原名则失传了。“五河林亚麻”在当地的特点之一是产量高,比当地品种一般高10%。(附图片)
新疆植棉能手薛占春小组的611波棉田 解放军画报社稿 张征摄
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种植的“日丹诺夫8281”


第4版()
专栏:小统计

一年来中苏两国交换了多少农作物
苗木、种子和农业资料
(1956年4月——1957年4月)我国供给苏联的
种子 2,318种 173,072克
苗木(接穗) 117种 3,200株(枝)
资料 11种苏联供给我国的
种子 95种 18,204克
苗木 8种 64,000枝
资料 275种


第4版()
专栏:

什么是缅茄
全国农业展览会送给“伏老”的礼品中间,有十颗雕刻着各种农作物的缅茄种子。
我国唯一的一棵缅茄树生长在广东茂名县西岸乡。这棵缅茄,学名Pahudia Xylocarpa.Kurz,高二十公尺,树冠面直径三十公尺树枝散生,叶对生,叶形椭圆,叶脉网状,常绿。它的开花期在3、4月间,6、7月结实,12月果实成熟。每个果荚里有种子三颗到七颗不等。种子色黑褐,极坚实;种子蒂部有坚硬的木质一块,可以雕刻鸟兽花卉、亭台风景,还可以刻图章。这种雕刻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手工艺。缅茄的花和种子上的坚硬的木质据说可以入药治病。
据当地传说,明朝时有个李姓大官还乡,带回在京城得到的由缅甸带入的一颗缅茄种子,交给他的儿子玩,后来忽然遗失了。这个大官怀疑是婢女偷去的,就把这个婢女杀害了。不久,这颗种子在屋地上发了芽,长成了大树,似乎是在为这个婢女洗冤。当地有些人把这棵树看得很神圣,每到采种子的季节,还要烧香祈祷。这棵树所结种子却都不会发芽,因此,这种树在全国只有这么一棵。据说这棵树已经生长了三百多年。(附图片)
这是雕刻着北京天安门的一棵缅茄种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