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淮河治理得怎样了?还要做哪些工程?
治淮委员会负责人谈:
治淮收益已超过国家投资总额。目前治淮工程还不能全部抗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原因是:除淮河本身的复杂性以外,工作中还有一些缺点。为了根治淮河,国家还将拿一笔数量较大的资金。预计今后十年左右,淮河的面貌将会发生根本变化。
据新华社蚌埠12日电 新华社记者李明回报道:治淮工程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但是目前淮河究竟治理得怎样了?今后还要做哪些工程?为了弄清这些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记者最近访问了治淮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
治淮委员会负责人说,过去六年多,淮河治理的成绩是令人振奋的。整个淮河流域,大型山谷水库修成了七座,较大的湖泊洼地蓄洪工程建成了十二处,正在兴建的响洪甸水库和磨子潭水库今年汛期就可以拦洪,这些工程共可拦蓄洪水两百八十五亿多公方。同时,疏浚整理大小河道长度共达七千六百多公里,整修包括淮河大堤在内的堤防五千八百多公里。六年多所做的土方近七亿公方,国家投资达八亿元。目前,淮河主要干流已经可以防御相当于1954年类型的大洪水,一些平原地区一般已经可以免除五年一遇的涝灾。如果以治淮前和治淮后同样的雨型来比较损失和收益,那么治淮六年多全流域的收益已经超过国家对治淮的投资总额。
这位负责人还说,治淮工程虽然已经有如此辉煌的成就,但并不是淮河所存在的问题都解决了。1956年发生严重涝灾,淮北平原便有一千多万亩农田遭受轻重不同的灾害。从雨量的提早、集中、连续的程度上来说,这次涝灾是属于五十年一遇的涝灾。目前治淮工程还不能免除这样大的涝灾,也还不能全部抗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接着,这位负责人着重指出,淮河到现在所以没有完全治理好,首先是由于淮河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他说,淮河在气象和水文上的特征是年雨量小,而洪水量大。它是我国一条情况特殊的河流。在地形条件上,淮河在上游是山区,落差大,流速快;而进入安徽省境以后,中游河床平坦,流速放慢,加上同多雨的淮南山区距离很近,一遇暴雨,山洪就迅速袭来,因而形成持久的洪峰。1956年的洪水虽属十五年一遇的洪水,中游洪峰却持续了两个多月。除淮河干流外,淮河流域平原面积很大,仅上、中游淮北坡水区域即达九万四千平方公里。这些地区由于过去黄河屡次向淮河泛滥,所有河道沟渠都被黄河泥沙淤积,天然排水系统遭到了破坏。这些地区一遇暴雨,再受淮河高水位顶托的影响,结果雨水无法宣泄,造成涝灾。由于淮河这种复杂性,可以看出:在防洪上,已经修建和正在修建的几座水库是不够的,过去对各支流的治理也很不够。
这位负责人说,应该承认,治淮委员会在初期对根治淮河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是认识不足的。当时治淮委员会曾有人认为做几个大工程,整理一下河道、堤防,问题就解决了。而且开始治淮时资料不够,经验缺乏,以致已做工程采用的标准大多偏低。在治淮初期,治淮委员会又存在单纯的防洪观点,忽视了除涝工程。
这位负责人说,总的讲,过去六年多治淮的经验是丰富的,教训是有益的。由于六年多遭受两次严重内涝和一次特大洪水,使治淮委员会进一步摸清淮河的性格,有可能重新校正防洪和除涝的标准。在这个基础上,治淮委员会动员了大批技术力量,完成了根治淮河流域总规划。
最后,治淮委员会负责人说,今后治淮的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为了实现根治淮河流域总规划,国家还将拿出一笔数量较大的资金。在防洪方面,淮河上、中游今后还要兴建十多座水库。计划在淮河干流峡山口修建的水库,蓄洪量达两百亿公方以上,将成为淮河中游控制洪水的枢纽。在除涝方面,今后将要做一系列艰巨的工程,以达到免除十年到二十年一遇的涝灾。在灌溉、航运、发电等方面,工作量也很巨大。他说,虽然淮河情况复杂,工程任务艰巨,但是经过几年来的实际锻炼,施工、管理的水平已经有很大的提高,技术力量也比以前雄厚了,因而参加治淮的人们对完成治淮任务具有充分的信心。预计今后十年左右,这些工程完成以后,淮河面貌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淮河,到那时将永远为人类造福。


第3版()
专栏:

石窟里涌出“金丝鲤鱼”
本报讯 据山西日报记者吴坚报道:山西省“地下鱼场”——著名的五台县李家庄石窟,在清明节前夕开始向外出鱼。
当记者赶到现场的时候,一钩新月刚刚升起,趁着月光,只见鱼群从一个碗口大的石窟里不断地向外涌了出来。在另一个较小的状似菱角形的石窟里,水的流速比较慢,这里的鱼,头尾相衔,一个个摇着尾巴从石窟里顺水而出。
鱼的颜色,有黄、黑两种,它们的形状好像鲤鱼,两侧各有金色红线贯穿首尾,肉细味美,当地农民誉之为“金丝鲤鱼”。一年一度前往等鱼的八十七岁的农民李其贞告诉记者说,遇到鲤鱼丰收的时候,一个夜间可以等得三万多尾。因此,附近数十里的群众背筐携袋,纷纷前往等鱼。
李家庄位于五台、盂县和定襄三县交界的地方。相传,作为这县八景之一的“石窟鏖鱼”,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


第3版()
专栏:

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街
依靠居民监督商业工作
新华社天津12日电 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街依靠居民监督改进商业工作,四个多月来效果很好。
中山路街有经营蔬菜、肉类、水产、食油等副食品和饮食业的商店、摊贩共一百五十九户,它们绝大部分是新实行公私合营和新组织起来的,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有些从业人员存在严重的资本主义经营思想。一些国营零售店营业员的服务态度也不好。群众对这些都有意见,但往往不能及时地有组织地反映出来。
去年12月开始,河北区人民委员会决定把这条街的全部副食品和饮食业的商店、摊贩交给街道管理,并实行群众监督,到目前止,已经召开了四次居民座谈会,居民们对商业工作先后提出了四十二条意见。如批评一个副食品门市部卖鱼的职工张起顺买鱼不准挑选;卖肉的摊贩张鸿志嫌找零钱麻烦拒绝卖肉;三义成豆腐房的豆腐一炒就变成粥了;明顺斋饮食店规定七点半营业,到八点钟还不开门等等。在这期间街道办事处还接待了二十六个居民的来访和收到群众来信,他们又给商业工作提出了十八条意见。街道办事处对居民们的这些意见全部进行深入的查对后,分别反映给了有关的公司和总店。这些商业领导部门就向全体从业人员公布居民提出的意见,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切实加以改进。
居民们对商业工作也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合作。今年春节期间有些年货供应不足,全街居民都发挥了勤俭朴素的精神,不抢购,不多买,积极分子们还主动组织起来,帮助商店做好供应工作,结果使原来供应紧张的反而供应得很充裕。
最近,街道办事处和全体居民都认为有必要把群众监督商业工作经常化起来。9日,全街道居民代表大会选出了一个主要由居民组成并有商业工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参加的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将根据居民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对有关商店、摊贩经营的商品花色品种、规格质量、服务态度、营业时间、清洁卫生、商业网的设置等提出建议并监督改进,同时经常向居民进行商业政策的宣传和勤俭节约的宣传。
天津市商业工作的领导部门认为这样依靠居民群众对小型零售商店、摊贩进行监督,是商业部门克服官僚主义、走群众路线,做好供应工作的有效办法,准备在全市各个街道逐步推行。


第3版()
专栏:

杭州上月节约的公用布
可以做一万套中山装
本报讯 杭州市3月份的公共用布供应量比1月份少销十四万五千四百尺。这些节省下来的棉布,可做一万套中山装。
自从提出“节约用布”的号召以后,许多行政、事业、企业单位都想尽各种办法来节省用布。如武林屠宰场原来要增添一批工作服,现在他们利用过去已报废的工作服,改制了三百多条工作短裤,把这批棉布节省下来。杭州棉纺织厂清理仓库后,整理出一批1951年留下来的工作袋,经过加染继续使用。酿造厂过去使用的酱油袋,一有破洞就丢弃了。现在做到定期检查,及时补修使用,第一季度已节省棉布三百尺。其他如华欧制糖厂、建新化工厂等也积极利用面粉袋、碱袋改制工作服。


第3版()
专栏:

服装社旧衣翻新
本报讯 兰州市各服装生产合作社和西装生产合作社,在3月份都开始接收旧服装的翻新修补业务。
为了开展这项业务,兰州市手工业管理局和市手工业生产合作联合社,曾召集全市西服、服装生产合作社(组)的负责人共同研究。一致认为在广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中,翻新补旧业务是当前缝纫业给国家节约棉布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支援广大职工和市民厉行节约的重要办法。并对有关价格和人员调配等问题,作了具体研究。


第3版()
专栏:

售货员量体卖布
据新华社12日讯 “代顾客计算服装用料,不浪费一寸布”,这已经成为北京市几十家棉布店售货员为国家节省棉布的一种有效方法。
几天前,在王府井华大绸布店,一个女顾客要买九尺卡叽布做制服,售货员陈子衡看她身材并不高,觉得用不了这么多的布,就走出柜台劝她量量身材,结果连缩水、缝边都算进去只要七尺八寸就够了。陈子衡看她还有怀疑,又详细解释了剪裁方法,这位女顾客才买好布满意地走了。这个商店的售货员根据每天和顾客的接触,发现不少顾客做衣服总怕料子不够,配起来麻烦,每次都要多买些。因此他们就主动地询问顾客买布用途,打量顾客身材,帮助算细账。
规模较大的国营西单棉布零售店,大部分售货员都学会了服装的剪裁、绘图技术,一般都能迅速准确地代顾客计算好服装用料。为了节省顾客时间,他们还根据顾客身材的高低、肥瘦,研究出中山服、衬衫等十种服装的定型尺寸。


第3版()
专栏:

让旧衣服走出箱笼
季涛
在城市居民中间,可以穿用的旧衣服还是很多的。这是因为有些人过分讲求式样,追逐花色,往往一件新衣穿用不久,又去做一件新的。新的来了,旧的就深没箱底,递相积压,常使许多有用衣物长期搁置了。也有些人家由于人口、年龄的变异,身体肥瘦的消长,许多衣服常是半途而废被收藏起来。这样就使一些有用之物终身处于“无用武之地”。如果想一想“一丝一缕当思来处不易”的古训,就应该把这些衣服利用起来。
其实,把这些衣服加以利用,也是一种勤俭持家的作法。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家庭主妇:她们把脱色的衣服加点色,把过时的衣服改下装,把大人不能穿的衣服改给孩子穿,把大孩子不能穿的衣服改给小孩子穿,虽然她们家庭的收入并不多,却常使全家衣衫整洁,吃用充足。从治家过日子这一点说,就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收入状况和国家生产发展的现实水平,力求简朴,养成以素衣粗食为乐的品质。
把旧衣服拿出来穿,自己就可以少向国家买点棉布;把穿不完的旧衣服卖给旧衣铺,也可以适当满足别人的需要,使这些人也少向国家买点棉布。这是对己对人对国家都有好处的事情。根据浠水县拍卖部交易的情况看,四个月卖出的旧衣服,若用新布去作,就得棉布二万四千四百七十九尺。如果全国各城市都把旧衣铺恢复与设立起来,帮助群众进行买卖,让旧衣服走出箱笼,为国家节约的棉布将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原载湖北日报、本报有修改)


第3版()
专栏:读报有感

怎样看待“青森五号”事件呢?
人民日报3月29日第三版发表了益农同志的“吸取去年的经验更好地推行农业增产措施”一文,我认为是正确的。但对文中涉及的湖南、湖北推广“青森五号”稻种的说法,却有原则上的不同意见。
我国幅员广大,地形气候复杂,甚至一山之隔就有很大区别,如秦岭南北就是这样,农业技术干部在基层既缺乏而水平又多不够高;并且有许多问题在农业科学上还没有解决,所以在农业技术改革和推广良种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缺点和错误,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在推广良种工作中就需要更仔细慎重地分析研究然后实行。在去年推广“青森五号”上农业领导部门并没有这样作,轻易批准将东北的种子调到两湖来推广。
推广良种,中央农业部曾规定先试种再推广,并一再强调过。但农业部自己破坏了自己的规定。
益农同志说:“‘青森五号’稻种在两湖是否根本不能种植,还有待科学试验和多次试种的结果才能肯定。”这是对的。但是没有指出农业领导部门应负何种责任。假如能按科学道理执行农业部规定,经过试种,则“青森五号”在两湖造成的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绝对不像益农同志说的“这种事本来也是在新生事物中难以避免的”。益农同志这种说法简直在说“不试种就推广是难以避免的”!这不正是掩饰农业领导部门草率从事的缺点吗?接着又说:“但是,也受到了过多的批评和指责,伤害了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情绪。”也就是说,谁要指责批评,谁就伤害了干部和农民的情绪,这样大家就会缄口不言了。这种反对批评的论调,是数年来在报纸上很少出现的。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看事实:
益农同志说“有一部……生长不好……”,但事实上是“好的是少数,坏的是多数”,农民受到了损失。有的说出了“种子来的远,无谷又无管(禾秆短小),事先没试种,害人真不浅”的话,这是谁指责出来的?农民这种合理要求能认为是“过多的指责”吗?益农同志在文章里又说过,“这些错误,有的是基层干部机械执行上级规定搞出来的,有些干部甚至采用了强迫命令的办法,当然他们是有错误的”;一般说来这是对的。但对“青森五号”事件却不适用(益农同志未注明不包括“青森五号”事件)。请想:上级发来了种子命令种植,干部无论如何不能灵活到不种。很显然“伤害了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情绪”的,不是“受到了过多的批评和指责”,而是推广“青森五号”这件事。
要如益农同志所说,“对这些干部,首先是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不伤害农民群众的情绪,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正视事实,每一部门每一人员负起他们应负的责任。一切都推到客观上,农业领导部门一语不发,不论扣的帽子多大,也杜绝不了大家的批评和指责,有关农民和干部的情绪也不会高涨。
总之,我认为益农同志文章里对“青森五号”事件的事实和论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农业部和湖南农业厅应该将“青森五号”事件的前因后果和科学根据向人民讲清楚,并将益农同志所说的“上级领导部门应承担责任”的精神贯彻进去。(作者注:关于“青森五号”引种问题,我所根据的事实是1956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材料。)
直言


第3版()
专栏:名词解释

粳稻“青森五号”
粳稻“青森五号”是吉林中北部、黑龙江南部和辽宁东北部等地的一个优良水稻品种。这个品种适宜在温度较低的山区种植。它在这些地区的一般产量是每公顷四千五百斤到九千斤不等。湖南、湖北两省同时在去年春季引种了这个品种,湖南省调进种子三百万斤,湖北省调进种子八百四十六万多斤。


第3版()
专栏:

看,一个乳儿要用这么多东西
这张表格是我们机关乳儿室所规定的(括号内的用布量是我们拆合的——编者);几年来,凡是受托的孩子都是按照上述规定办理的。
据我们了解,在北京以及全国其他城市的许多托儿所、乳儿室收托孩子所需的衣物数量,和上述标准不相上下。
一个刚出生的孩子需用布一百三十五尺,且不问对于家长来说要付出多大的支出;只要与我国人民每人每年棉布平均消费量(1956年城乡人民平均消费量是二十二点一三尺左右)相比较,确实令人吃惊了!
我们问过乳儿室的阿姨:是不是一定要用这么多布?她们的回答十分肯定:就是需要这么多。但是我们要问:老百姓家里没有这么多布,为什么也养孩子呢?当然,集体生活的孩子可能要比家里的孩子多用一些布,表内一些项目也是必需的。但是一百三十五尺布确实是多了一些,它相当于北京市民每年每人供应量三十六尺的三倍半以上。
我国棉布的生产水平还很低(虽然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全国人民的用布量也是不宽裕的。因此,一个孩子在一年中要用掉一百三十五尺布,在供应上是有困难的。 蓓叶(附图表)


第3版()
专栏:编后随笔

编后随笔
棉布是工人用棉花纺织成的,棉花则是农民种出来的。无论种或者是纺和织,需要多少人艰辛的劳动!珍惜这些劳动的具体标志是什么呢?那就是大家来节约用布;特别是当棉布生产、还赶不上需要的时候,我们更需要节约用布,反对任何的浪费现象。
“让旧衣服走出箱笼”是节约用布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有些人(特别是收入较多的人和部分女同志),过分地追求衣服的式样、花色,他们今年做的衣服明年就不愿意穿。应该说,年年换新衣的做法是不符合我国当前生产发展状况的。至于托儿所、乳儿室孩子们所需要的衣物,是不是可以再缩减一些呢?希望有关部门的同志深入研究一下。
节约用布要从各个方面着手,要大家想办法。像有些工矿企业职工的工作服,如果没有穿破,是不是也一定要按规定领发呢?会议室每一张桌子是不是都需要铺上台布?窗户都要挂上窗帘布呢?……希望大家都能本着节约用布的精神,来考虑这个问题。


第3版()
专栏:

农谚(续四)
苏克勤 搜集
留苗的密度:“十穗顶一穗,多落九根秸”(指密植的好处)“要打多,一棵挨一棵”。“要爱苗,抱了瓢”(指留苗过密的坏处,抱了瓢是当乞丐的意思)。“小撮密留”(指谷子留苗的方法)。“三柱香儿香炉腿儿,粒粒拉拉羊拉屎儿”(指谷子留苗的棵数)。“一尺高粱半尺谷”(指高粱、谷留苗的距离)。“棉花、高粱要收好,一步三棵苗”。“立牛芝麻卧牛黍,二尺高粱打石五”。“小豆地里卧下鸡,还嫌小豆稀”。“棒子(即玉米)地里卧下狗,一亩多打好几斗”。“棉花要摘多,一棵挨一棵”。“棉花转开身,一棵摘一斤”。“棉花伸开拳,一棵摘一篮”。


第3版()
专栏:

赶会
历来农村中举行的“古会”,今年照常举行。农民们在会上,可以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农、副业产品、日用品以及驴、骡、马、牛、羊和生猪等牲畜。“古会”,使城镇和乡村的自由市场更加繁荣了。这里介绍的是河南雎县长岗集一年一度的“古会”第一天的情况。
本报记者 刘长忠摄(附图片)
左上图:挑挑看,有价钱合适的小羊,就买上一只带回家去喂养。
左下图:这样好的柳筐,每个只卖五毛钱。
右 图:长岗集会上的牲畜市场。


第3版()
专栏:

四川省营山县小桥镇是一个耕牛集散地,县供销社在这儿举办了耕牛交流会。农民正把多余的耕牛牵到交流会上去卖。 刘全玉摄(四川农民报社稿)


返回顶部